第四讲 第三节 偏误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偏误分析
提问、讨论:
学习第二语言时,为什么会出错?错误是由什么造成的?研究错误有意义吗?
早在50年代,学习者的偏误分析就是作为语言教学研究的一部分。但是,传统的偏误分析缺少严格的分析方法,而且缺少分析学习者语言偏误的理论框架。直到70年代,Corder发表了一系列偏误分析的文章后,偏误分析才成为应用语言学研究领域公认的一部分。
1. 什么是偏误?
偏误(Error)指的是语言学习者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偏离目的语规范、规则乃至用法限制的现象。
注意:
把偏误和失误区分开来:失误指的是偶然产生的笔误或口误。比如想说“甲”但临时因紧张或疏忽而说成了“乙”。
失误没有什么规律可言,即使是操本族语者也经常出现。说话者一旦意识到了失误一般情况下都会马上自我改正,以后同样的错误也不一定再次出现。由于这类错误不反映说话者的语言能力,所以不在偏误分析讨论的范围之内。
偏误是有规律的、经常的。
2. 什么是偏误分析?
偏误分析(Error –analysis),又译为“错误分析”,指的是对偏误现象进行分类描写并展开归因研究的过程,目的在于揭示其来源,提炼学习者的中介语系统,从而了解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和规律。
早期的偏误分析主要是将常见错误搜集起来,从语言结构的角度进行归纳分类。其目的主要是为方便教学项目的安排或课程的补习提供依据,它没有任何的理论框架,也不解释错误在第二语言获得中究竟有何作用。因此,人们对错误既没有给予严格的定义,也没有从心理的角度来探讨其产生的原因。
到本世纪50年代,当对比分析开始盛行时,偏误分析更是受到冷落。60年代末期,对比分析开始走下坡路,人们在第一语言获得研究的基础上开始对中介语进行研究,结果偏误分析又开始为人们所重视。从60年代末开始,英国应用语言学家Corder发表了一系列的文章来讲偏误分析,并在80年代初出版了专著《偏误分析与中介语》。
偏误分析有助于对第二语言习得过程的了解,有助于对中介语的研究。它除了提供中介语发展情况的信息外,更重要的是能提供中介语获得的心理过程方面的信息,提供有用的线索来帮助了解学生是如何利用各种策略来简化学习任务和完成交际活动的。
偏误分析最重要的贡献在于它提高了错误的地位,转变了我们对错误的看法。
以前人们认为第二语言学习中的错误是十分有害的东西,应尽量避免。中介语和偏误分析方面的研究使人们认识到错误是学生第二语言习得取得进展的具体表现。
3. 偏误分析的程序或步骤
Corder(1974)提出了偏误分析的五个步骤:
●学习者语言样本的收集;
●偏误的鉴别;
●偏误的描写;
●偏误的解释;
●偏误的评价。
1)语言样本的收集
语料收集通常涉及三方面的问题:
I、语料收集的范围:大规模、特定规模、个案;
II、影响学习者语言偏误的因素:口语、书面语的、会话、叙述;话题的内容;学习者的水平、母语背景、习得的环境
III、语料收集的方式:自然表达、面谈、诱导、实验;横向(共时)与纵向(历时)。
2)语言偏误的鉴别
问题之一:“偏误”和“失误”的鉴别问题
鉴别困难的原因:把学习者“语言能力”看做是“单质”(homogeneous)的,因而无法解释学习者语言偏误中出现的“变异” 现象;
问题之二:如何区分学习者的“显性偏误”和“隐性偏误”。
显性偏误在形式上明显不合目标语语法;隐性偏误在表面形式上合乎语法,但在一定的语境中是不能被接受的。
3)语言偏误的描写
语言偏误的描写方法:
I、表层特征分类根据目的语规则的分类进行描写;
Ⅱ、表层策略分类法:“表层策略”是指根据学习者偏误产生的方式对偏误进行分类和描写。
省略、附加、类推、错序、误用等。
是学习者对语言的操作策略,这种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学习者的认知策略和认知过程。
描写方法的局限性:如果这些表层策略并没有反映学习者实际的认知过程,那么这些描写方法的价值就值得怀疑。
Ⅲ、Corder关于描写方法的分类
A.前系统偏误
学习者不知道目的语规则,也不知道为什么选择了某种规则形式;
B.系统偏误
学习者能够发现一些规则,但往往是错的,学习者不能纠正错用的规则;
C.后系统偏误
学习者知道正确的目的语规则,但常出错。
需要进行访谈。
笼统、操作性不强。
4)关于学习者偏误的解释
对学习者偏误的解释需要对偏误的来源进行分析,通过分析来建立与第二语言习得相关的过程。
学习者偏误产生的原因可能是心理语言学方面的,也可能是社会语言学方面的,也可能是认知方面的。但是目前偏误分析主要是从心理语言学方面对偏误产生的原因进行解释。关于学习者偏误的来源,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分类方法。
Richard (1971) 干扰偏误
语内偏误(过渡泛化)
发展偏误(错误的假设)
干扰偏误——--语际偏误
那个鸡很胖。
语内偏误(过度泛化)
发展偏误(错误假设)——语内偏误
这个天大家都休息。
你真是个好人!-*你真是位好人!
Schachter &Celce-Murcia (1977) 迁移偏误(语际偏误)
语内偏误
探讨偏误来源的比例。
Ellis(1994)大量的偏误来自语内,而不是语际。
(中介语产生的因素:
1.母语的负迁移,即干扰;
2.所学的有限的目的语知识的干扰;
3.本族或外族文化因素的干扰;
4.学习或交际方式、态度等影响;
5.教师或教材对目的语语言现象的不恰当或不充分的讲解和训练。)
5)关于学习者语言偏误的评价
对偏误的评价涉及三个问题:
I、究竟哪类偏误问题更严重,有人认为,词汇偏误比语法偏误更严重;有人认为,整体偏误比局部偏误更严重;
II、母语者和非母语者在评价学习者偏误时是否有差别。研究表明,非母语者的评价比母语者更严格。
III、评价的标准问题。研究表明,母语者与非母语者在评价标准上有很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