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课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电东送”工程是通 过开发西南、西北丰富的 水能资源和煤炭资源,建 设大容量、长距离、超高 压输电线路,并向东部沿 海地区送电的工程。包括 北、中、南三条大通道。 北通道是“三西”(山西、 陕西、内蒙古西部)坑口 电站和黄河上游水电向华 北和山东送电;中通道是 以三峡水电为核心,向华 中和华东送电;南通道是 西南水电、坑口电站和三 峡水电向广东送电。
北方 北方 南方 南方 北方 北方 南方 南方
二、东西有别
西部有哪些 省级行政区?
地形的差别:
气候的差别:
河流的差别:
地形的差别:
东部:平原广阔 西部:高原、山地 面积广大
气候的差别:
东部较为湿润 西部较为干燥
河流的差别:
东部水能资源少 西部水能资源多
想一想东部的优劣势在哪里? 优势:平原广阔,气侯湿润, 土地肥沃、交通通信教育发达, 城市众多,人才丰富 。
地分四野:
为了便于记忆和分 析,左图可以变形为:
西北
昆-阿-祁
太 阴 贺
-
北方
秦淮一线
要学会用图形记忆事物, 图形传递的信息比文字所能 承载的讯息量更大。当然, 你应该掌握适当的解读方法。
青藏
横 断 山
南方
秦淮分南北
北方
秦岭—淮河一线
南方
中国大多数人口生活在平原广阔、土地肥沃、降水 较为丰富的东部季风区。习惯上以秦岭—淮河为界, 大体上将东部季风区划分为北方和南方两大区域。秦 岭—淮河一线以北为北方,以南为南方。北方和南方 的人们在生活习惯上有一些明显的不同。
读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了解夏季南北方的气温差异。 最北的漠河一带, 气温也在8°C以 上
除了青藏高原 以外,全国大 多数地区气温 均在20°C以 上
图中哪条等降水量线比较接近 秦岭-淮河一线?
800mm等降水量线 比较接近秦淮一线
旱地作物为主
夏稻冬麦为主
托克逊
火烧寮
台湾的火烧寮年平均降水量达6558毫米,极端降水量8409毫 米。
作物一年两或三熟。作物一年一熟。 雨热同期。亚热带气侯。一月平均气 温低于0°C。一月平均气温高于0°C 。 年降水量大于800毫米。年降水量小于 800毫米。灌溉种植水稻。 种植冬小 麦春小麦。内河航运发达。河流结冰。 河流不结冰。发生旱涝灾害。
2、下列城市属于南方还是北方? 大连 北京 广州 昆明 济南 郑州 武汉 上海
南北西经济优势互补示意图
北方地区
稀有矿藏 有色金属 西 天然气 粮食 制造业产品 煤炭石油木材 加工业原料 农产品 制造业产品
部 地 区
电力和天然气 稀有矿藏 有色金属 加工业原料 牧业产品
制造业产品 加工业产品 海产品
制造业产品 加工业产品
南方地区
劣势:矿产,能源资源短缺, 工业污染严重。
想一想西部的优劣势在哪里? 优势:矿藏资源、民族风 情、旅游资源、土地广阔、历 史攸久等。 劣势:气候干旱,水资源 短缺,水土流失和沙漠化严重, 资金技术人才市场交通等条件 与东部相比差距较大。
自我测评:
方面
东部和西部的差异
西 部 地 区 多为高原、山地、盆地 降水较少,气候干燥 草场、矿产、能源丰富 人口少而稀疏 大城市少,城市稀疏
新疆生态地理所陈亚宁团队,承担的是 新欧亚大陆桥新疆段的环境灾害防治对策项 目。几年中,他们穿越沙漠、河流、湖泊、 山地,实地踏查,野外观测,不但为饱受灾 害的新疆铁路部门编制了风沙危害分布图和 北疆铁路沿线防洪图,而且运用课题组历数 年考察、诊断提出的水力排沙新方法,直接 参与指挥了新疆头屯河水库的排沙战役。 头屯河水库排沙的成功,不仅使这座淤损 率接近80%的全国重点病险水库恢复了库容, 也为治理全疆400多座同样因泥沙淤积而面临 淤废的水库提供了范例。
操作方法与目标是:由中组部协调,中科院出 经费,精选直接为西部经济建设服务的项目, 支持优秀的青年科技人才组织团队攻关;每支 团队支持10—20万元资金,近期逐步建设和支 持100支团队,从而为西部培养和稳定一支能扎 下根来的高水准科技队伍。 “西部之光”计划启动之初,中组部、中科 院的领导就确定了这样的宗旨:入选者,必须 是能奉献、肯吃苦的优秀青年科技人员;入选 项目,必须是与西部发展相关的重大科技攻关 项目。因此,虽然这项计划开始规模并不算大, 经费支持也很少,但首批入选的16个项目。去 年验收时,每项都取得了突破性成果。
东 部 地 区 地形 多为平原丘陵 气候 降水丰富,气候湿润 资源 耕地资源丰富 人口 人口多而稠密 城市 规模大而稠密 交通 海陆空运输便利畅通
缺少水运,公路和铁路为主 经济 经济发达,缺少能源矿产 资源丰富,有待开发
三、交流与互补
“西部之光”:
1996年中科院副院长的路甬祥和陈宜瑜 分头到西部搞调研。调研中,他们发现中 科院所属的23个研究所,也和地方一样存 在着严重的人才流失现象。 在与青海、新疆科学院系统的同志座谈时, 不少同志提议,为给西部留住人才,有关 部门有必要实施一些向西部倾斜的人才培 养、支持计划。 1997年春节,中组部和中科院决定在西 部联合推动实施一项特殊的人才培养计划, 计划的名字就叫“西部之光”。
等值线:等温线、等降水量线、等高线、等压线……
读1月份平均气温分布图,了解冬季南北方气温的差 异。找一找哪条等温线大致经过秦岭—淮河。
0°C等温线大致 经过秦岭淮河一 线。
河流冬季结冰, 越往北冰期越长
河流冬季不结冰。 水量充足,利于 航运。
漠河
我国冬季气温温差大:一月份最冷的地方是黑 龙江的漠河镇平均气温为-30.6°C。极端最低气 温一52.3°C,而海南为16 °C。
香港
第三课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 叶”,更何况自然环境!中国从南 向北有不同的温度带,从东向西, 降水各有不同,仅两者的不同搭配, 就产生了千姿百态的地域景观。
一、秦岭—淮河分南北
下面的电子邮件是来自北方和南方的两位小朋 友之间的春节问候:
读了这两封信后,你有什么感想?
随着“西部之光”计划的延伸,一批优秀科 技人才正在西部稳步成长。他们的科研水平有 了突飞猛进的提高,大多数人具备了相当的组 织协调能力,对西部开发战略和国情有了深刻 认识。几年的奋斗,在“西部之光”团队中, 普遍滋生出一种对西部事业和西部人民留恋难 舍的“西部情结”。“西部之光”计划实施迄 今共有89个项目入选,在入选的89个优秀青 年学科带头人的周围,已经聚合起89支科技团 队、622名年轻的科技人员。凭借在“西部之 光”计划中的历练,这些已经显示出发展潜力 的年轻科技工作者,必将在西部大开发的广阔 空间发挥科技主力军的作用。
吐鲁番盆地中的托克逊年降水量仅5.9毫米。年降水量不足十天
秦淮一线
1月份0º C 等温线, 确定了亚 热带和温 带的分界。
800mm等 降水量线, 确定了湿 润地区和 半湿润地 区的分界。
北方山区的梯地
独龙河谷地带的梯田
中国黄土高 原上的窑洞
北京的四合院
西双版纳的 傣族竹楼
江南小镇
水分向西递减
以上这些差异的形成,自然环境起了巨大的作用。 其中气候因素是至关重要的。
让我们从气温、降水、植被、河流等方面比较一下秦 淮南北的差别:
中国北方和南方的气温差异很大,尤其是在冬季。利用 等温线图可以清楚地看出这个特点。等温线图表示气温的水 平分布情况,在同一条等温线上,各点的气温相等。 24° C 16° C 8°C 0°C
年亩产250kg鲜草
一年一熟
年亩产 150kg鲜草
年亩产 50kg鲜草
二年三熟 热 量 一年二熟 向 南 递 增 二年五熟
一年三熟
水分向西递减
东西部之间的主要差异是: 水分
年亩产250kg鲜草
年亩产 50kg鲜草
年亩产 150kg鲜草
热 量 向 南 递 增
南与 北的 主要 差异 是: 气温
1、下列现象是南方?是北方? 还是南北方都有?
“西气东输”
工程从新疆塔里木轮台县南起,向东经新疆、甘肃、宁夏、陕西、 山西、河南、安徽、江苏、浙江等9省区到达上海,全长4000余 公里, 全线实现供气后,每年将供气120亿立方米.工程把西部的 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经济效益,新疆因此每年获得十亿元人民 币的财政收入,同进也方便了东部地区人民的生活。
交流与互补
南水北调
南水北调总体规划推荐东线、中线和西线三条 调水线路。通过三条调水线路与长江、黄河、淮 河和海河四大江河的联系,构成以“四横三纵” 为主体的总体布局,以利于实现我国水资源南北 调配、东西互济的合理配置格局。 东线工程从长江下游扬州抽引长江水,利用京杭 大运河一路向北,另一路向东,输水到烟台、威 海。 中线工程从丹江口水库引水,沿长江流域、京广 铁路西侧北上,可基本自流到北京、天津。 西线工程在长江上游通天河调长江水入黄河上游。 西线工程的供水目标主要是解决涉及青、甘、宁、 内蒙古、陕、晋等6省(自治区)黄河上中游地区 和渭河关中平原的缺水问题。
“南水北调”
北京、天津
山东
青、甘、宁、内、陕、晋
通天河
Fra Baidu bibliotek丹江口
扬州
1952年毛泽东提出“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 也是可以的”宏伟设想,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和关怀下,广 大科技工作者持续进行了50年的南水北调工作,形成了南水北调 东线、中线和西线调水的基本方案,并获得了富有价值的成果。
甘肃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副研究员刘 志民和他的团队,3年前以西藏高原寒区沙漠化 土地综合整治试验示范项目入选“西部之光”。 为此,刘志民团队在西藏日喀则附近一个叫江当 的小地方安了家,每年在那里一呆就是七、八个 月。他们与藏民一样住土屋、吃糌粑、干农活, 天天不是在弥天风沙中观测风沙规律,就是在流 动的沙丘植草搭棚,终于在西藏高原成功引种西 瓜;改写了西藏不能种玉米的历史;用地膜技术 使西藏的小麦增产30%-36%。他们的成果为 团队赢得了西藏自治区科技成果一等奖,更让常 年在西藏中部1800多平方公里沙漠地区生活的 藏族群众,看到了治沙增收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