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武术继承_改革与发展的思索_由武术门派的渊源成因看武术门派的发展走向

关于中国武术继承_改革与发展的思索_由武术门派的渊源成因看武术门派的发展走向
关于中国武术继承_改革与发展的思索_由武术门派的渊源成因看武术门派的发展走向

关于中国武术继承、改革与发展的思索

——由武术门派的渊源成因看武术门派的发展走向

程大力

(成都体育学院 成都610041) 刘 锐

(四川联合大学 成都610064)

 【摘要】宗法社会结构所导致的武术秘密承传制度,造成了中国武术门派林立的特征。在公开化的现代社会,绝大多数武术门派将消失而不复存在。武术套路,将成为保存消失门派大致风貌的“博物馆”。

关键词 宗法制度 秘密承传 武术门派 套路 博物馆功能

中图分类号 G 852

Ponderation on the Inheritanc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Wushu

Cheng Dali et al

(Cheng du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 Cheng du 610041)

Abatract Secret inher itance system of m ar tial arts in the relig ious so cial structure r e-sulted in a v ar iety o f Wushu schools.But in a o pen socicty today,mo st schools of martial arts hav e disappeared.Wushu series,no doubt,w ill serv e as a “museum ”to conserve the outlook of the disappeared scho ols.

Keywords r elig io us sy stem secret inheritance Wushu schools series functio n o f museum

1 中国社会宗法制度内向封闭的特点,造成中国武术门派林立的特征

中国武术门派繁多,为世界武术史所仅见。各门各派,风格迥异,各有专门。少林、武当、峨嵋是俗称的三大派。河南少林又分为红、孔、俞三家;武当剑分三乘九派;峨嵋派有僧、岳、赵、杜、洪、会、字、化八大门。至于太极则有陈、杨、吴、孙、武、郝、常、李诸多门派,各门派中又有分支,如陈氏又有老架、新架、赵堡架等之分。而形意拳又分为山西派、河南派、河北派。据统计,全国目前已查明的所谓“历史清楚、脉络有序、风格独特、自成体系”的拳种就有300多个。

中国武术能称得上博大精深,门派众多是一个重要特征。然而,为什么中国武术会形成这么多的门派呢?

第一部《中国体育史》的作者郭希汾在他的著作中这样解释道:“技击之有南北二派,实由于天时地理之关系,出诸天演之自然,非人力之能为也。”北人身材高大,北地气候酷寒又一定程度造成北人筋强骨健,北派拳术因之气势雄劲,大开大合,力量深厚。而南派拳术,则多工于细腻。这和南人的矮小灵动,恰好一致。武林至今还有“南拳北腿”的谚语。但郭希汾可以用第24卷1998年第4期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Jo urnal o f Chengdu Physical Education Institute Vo l.24No.4.1998

第4期程大力,等:关于中国武术继承、改革与发展的思索1998年第4期

“天演自然”解释南北二派,却无法用之来解释整个武术门派,更无法解释南北二派的不绝对,即北方拳术亦有工于细腻的,南方拳术亦有大开大合的,以及相同的地域为何却生出了若干迥异的拳类。

武术门派在中国武术的早期发展史上并未确立。从文献记载看,宋以前的中国武术技术粗糙,仅以刀、枪、剑、棍、拳等分门别类,尚处于以军事技术为主的不发达状态。从明代开始,武术门派才开始真正形成。嘉靖时人郑若曾在《江南经略》一书中就记载了当时流行的拳法十一家、棍法三十一家、枪法十六家、刀法十五家、剑法六家、杂器械十家、钯法五家、马上器械十六家。仅以拳法为例,《江南经略》载:赵家拳有赵太祖神拳三十六势、芜湖下西川二十四势、抹陵关打、朝童掌拳六路;南拳有似风、似蔽、似进、似退共四路;北拳有看拳以下共四路;又有西家拳六路、温家钩挂拳十二路、孙家披挂拳五十三添、九滚十八跌打挝拿、绵张短打破法、九内红八下等破法、三十六拿法、三十六解法、七十二跌法、七十二解法等。郑若曾声称:这些武术“各有专门、秘法散之四方”,“教师相传,各臻妙际。”显然门派的特征已非常明显。

武术门派的产生,与中国社会宗法制度的内向封闭的特点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明代开始出现的诸如“×家拳”、“×家枪”等称谓,以及后来武林盛行的“宗—门—家—派”的名称,顾名思义,已足以说明宗法与武术的关系。另外,所谓“正宗”、“名门正派”及其讲究,无疑也是宗法习俗。事实上,诸如洪拳、梅花拳之类,甚至就是直接从宗法性质结社组织内生发出来的,连名称亦如此。

杨露蝉三下陈家沟学艺,似乎已是武林一段佳话。然而杨露蝉为何要三下陈家沟?综合各种史料予以分析,却原来原因也不见得那么冠冕堂皇。说穿了那就是:当时练陈氏太极拳者,都是陈氏族人,异姓只有杨露蝉与其同乡李伯魁二人。陈氏族人对这两个外姓人,开初显然有些欺生与歧视。牌位大王陈长兴,开始对杨露蝉也是或粗暴或冷漠。对杨露蝉传授技艺,也大大留了一手。据说杨露蝉一次半夜醒来,听见隔院有声,爬上墙上一看,原来是陈长兴正在教授陈氏家族子弟太极拳,杨露蝉发现他讲的都是自己闻所未闻的太极拳精义,大为吃惊,于是每天晚上都来偷窥。这才功夫大进。杨露蝉陈家沟“偷拳”之说就是这样来的。即便如此,杨露蝉仍未毕其功于一役,而是三下陈家沟,并且在以谦恭忠顺彻底感动了陈长兴以后,陈长兴才倾其所有相授,杨露蝉才修成了精绝的武功,创杨氏太极并被誉为“神拳杨无敌”。陈氏太极拳突破陈氏宗族的范围流传于外,竟费了如此周折。

旧日中国武林的师徒关系也纯粹是宗法性质的。“事师如父,执役如仔”,“一日如师,终生为父”,这些熟语,无疑反映了师徒制中宗法父权的本质。武术的承传遵循严格的师徒制。师徒单传尤如父子单传。比如黄宗羲《王征南墓志铭》载:内家拳先是温州的陈州同从陕西王宗学艺,陈州同学成后,“以此教其乡人,由是流传于温州。嘉庆间,张松溪为最著。松溪之徒三四人,而四明叶继美为之魁,由是流行于四明。四明得近泉之传者为吴昆山、周云泉、单思南、陈贞石、孙继槎,皆各有授受。昆山传李天目、徐岱岳。天目传余时仲、吴七郎、陈茂宏。云泉传卢绍歧。贞石传董扶舆、夏枝溪。继槎传柴元明、姚石门、僧耳、僧尾。而思明之传则为王征南。承传系统为师徒一线单传,记载这一线枝蔓的墓志铭,已与宗族的家谱无异。师徒制下的武术承传既是“线”而不是“面”,武术当然是秘密而不是公开的。

造成武术门派的是秘密状态,而造成这种秘密状态的目的,是为了维护“绝技”的手段以维护宗族团体的各种利益。

第24卷总91期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8年第4期

以少林寺为例。曾到少林考察过的赵宝俊,在其《少林寺》一书中便说:“少林僧众之间,是仿照家族形式组织,按其师徒间法子、法孙的关系,好象宗族一般。”一般武侠小说中常称所谓少林“三十六房。”这三十六房,实际上就是赵宝俊说的“少林寺的家族分为少室庵、延寿庵、广惠庵、万寿庵、弥陀庵、清凉庵、大悲庵、永化堂、周府庵等十八门。”其中“每门一般为祖孙三代,惟清凉庵的辈数达到八、九辈之多。”登封民谣有“少林土地大无边,北过黄河南越山”的说法。据《少林寺志》载:隋开皇初年,改陟岵寺为少林寺,并诏赐柏谷坞屯田100顷为寺院庄田;唐初,唐太宗又赐少林寺田40顷;历史上少林寺土地最多时达八百余顷。除此还有碾房、仓库、豆腐房等,俨然为一个宗族大庄园。

少林寺既然为一个宗法实体,其社会地位和经济利益当然需要僧兵和武术的维护。程宗猷《少林棍法阐宗》便云:“尝考海内无武僧,惟少林称者,重护教也。”可谓一针见血。

坦率地讲,少林寺还不算保守的,少林寺毕竞是佛教圣地和禅宗祖庭,少林寺的首要任务当然是弘扬佛法。这就使宗法的内向性与保守性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少林“俗家弟子”与佛教“居士”是有某些近似的。所以褚人 《坚瓠集》中云:“今人但称杨家将,而子孙泯灭无闻。少林寺之名独传。世有千年僧寺,无千年宗族,信然!”少林武术今天之所以在少林寺之外广泛传播,不能不承认得益于佛教的宽容和开放。知 劐然而其它许多门派武术却不是这样的命运。前面提到过的王征南一系的内家拳,早已失传。与少林并称,同为武林一大门派的武当武术,几十年来消声匿迹,这甚至使某些人认为“武当无拳”,对是否真实地存在一个“武当派”武术提出了疑问。不成熟的宗教道教远没有成熟宗教佛教那样的气魄,也难怪武当武术不及少林武术昌盛。武当武术的真面目,仍然扑朔迷离。

宗族集团互不往来,形同宗族的一个个结社组织分布各地,形同父子的师徒们代代单传。组织不同,师承各异,互相守密,保留保守,封闭不通,诸多的武术流派就这样形成了。

2 元代特别是清代的禁武,造成擂台机制消失,使武术开始完全沿着宗法轨道运行

宗法社会结构由原始血缘组织直接过渡而来,在中国社会一直存在了几千年。但中国武术门派流派出现,以及随之带来的武术大系统的形成,武术的大兴盛大繁茂,却晚迟于明清,这种现象又如何解释呢?

形意八卦名家张占魁先生的弟子,著名武术家赵道新在其遗作《拳术溯源》中认为:元以前,“中国武术的核心和主流是几种公认的检验拳术的机制——比赛。”“还未形成套路鳞集,宗派林立的局面”。他还认为:元代统治者的禁武,“造成了中国拳术的第一次危机”,在这次危机中,“拳术除以家传方式苟延残喘外,大部分转移到正处于巅峰状态的元代戏剧中去”。赵道新又指出:明代的将领如戚继光、何良臣等人,把自己保留下或摸索出的战斗技术向民间传播,这场军人拳术运动使萧条的拳界迎来了第一次复兴。……但因当时并未重振拳术的竞争淘汰秩序,在没有比赛和交流的环境下,拳术高手们不同的格斗风格只能纵向传袭下去,于是技术风格和特点变成了拳种和流派。”

我非常赞同赵道新先生有擂台中心便不可能形成武术流派门派的观点。拳术格斗比赛从

第4期程大力,等:关于中国武术继承、改革与发展的思索1998年第4期

周代即已出现,《礼记》中就提到:“孟冬之月,天子乃命将帅讲武,习射御角力。”在此后一直到宋代的两千多年中,这种比赛变换过诸如“搏”、“相搏”、“手搏”、“角力”、“抵”、“角抵”、“扑”、“相扑”等等名称,内容也有变化,但始终朝野趋之若鹜,作为武术发展中心的位置一直没有偏移。摆台中心,摆台吸引,公开化的检验,武术家们为适应摆台中心的横向交流,使得武术得以突破宗法倾向和宗法组织的限制。在这种情况下,武术肯定不可能形成拳种流派。元代特别是清代的禁武,却造成了突破宗法限阈的推动力——摆台机制——消失,从而使武术停留于宗法组织,以及时代提供的准宗法组织秘密结社的范围,开始完全沿着宗法的轨道运行。武术在宗族内部、结社组织内部、师徒之间狭小范围和纵向单线的传播,使武术母树伸出的根须,互不相连地越伸越远,终于形成为众多的门派。

近年来散手运动逐渐开展,并初步形成比赛制度,而围绕这一制度武术趋同的态势,以及在制度下门派流派似乎不能确立的状况,仿佛也从反面证明了门派流派出现的原因。

3 文化环境改变,武术门派存在的基础已动摇,武术套路将成为保存武术门派精华的“博物馆”

进步与发展未必全然是在开放的状态下产生和完成的。武术相对秘密和封闭状态的传承,却有利于习武者人格品德选择和拳种门派技术创造的纯洁。尤其是后者的作用不容低估。保密状态固然不利于互取所长,然而却有利于充分发挥每一个个体的个性和智慧,使创造和发明向纵深和深层发展,并使一拳种形成为区别于它拳种的独特风格。这个道理很简单,太极与少林如果始终处于一种开放交流状态,那就既不会有刚暴猛烈的少林拳,也不会有柔化静凝的太极拳,而只会有一种拳法。汇集成为博大精深的中国武术浩瀚之海的那些风格迥异、精妙无比的众多武术门派,正是这样形成的。不少中国武林先贤高人,淡泊仕途,隐居山林村泽,甘于贫穷寂寞,穷尽毕生精力与心血探索,方才成就中国武术这一瑰宝。

门派林立,异彩纷呈,形成了中国武术一道特殊而绚丽的风景线。

事实上,由于生态类型和文化历史大环境使然,区分为门派流派的并不止一个武术文化形态,传统戏剧、传统建筑、传统绘画、传统音乐、传统医学等,都有相当或大致相当于门派流派的地域性或集团性格局存在。

随之而来的问题是:世界进入现代,交通与信息传递日益发达,地球正在缩小为“地球村”,社会活动节奏加快,中国社会的宗法结构已经瓦解或正在瓦解,武术承传渐由秘密转向公开,由师徒传授制改为学校教育制,运动竞技的方式使武术交流更加普遍。在这种情况下,武术门派还能够存在吗?回答是否定的。武术门派即是一个封闭的文化环境的产物,那么这个环境一旦开放,类似的产物不仅不会再产生,而且这些旧有产物内部也会出现对立面的否定的因素。从这个意义上讲,或许散手也可以算是中国武术,或许散手也可以被认为是中国武术的新文化环境中产生出来的,但它却是中国武术对立面的自我否定因素物化的产物。

武术门派的概念从理论上讲在不远的将来的行将消失,与中国戏剧地方剧种从理论上讲行将消失如出一辙。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与情感为转移的。无论有人怎么伤心失落国宝,扼腕叹息,无论有人如何大讲振兴某剧,不遗余力,它们的观众和热爱者还是越来越少。道理很简单,

第24卷总91期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8年第4期

戏剧唱腔的基础是语言,普通话既然被人为提倡,也实际上愈益广泛地被使用,那么方言的终将消失便成了必然。地方语言皮之不存,地方剧种毛将焉附。

精雕细琢、十年一剑的传统武术练功方法,显然已不适合现代生活的快节奏;封闭美、扭曲美的形式,显然已不符合现代人的审美习惯;模拟血缘关系的师徒关系,显然已有违于现代社会的交际原则。武术绝大多数门派的消失,势在必然。大工业和商品经济下的市场一体化与市场中心,可能还将大大加速这个进程。许多门派的代表人物已没有传人,阖然作古;许多著名武术家那里以往门庭若市,现在却门可罗雀。可以预言,不久的将来,我们现在统计的所谓“历史清楚、脉络有序、风格独特、自成体系”的数百个拳种中的绝大部分,将绝迹而不复存在。

“无可奈何花落去”,一种古老的文明或文化的衰亡是悲壮而惨烈的,因为它的极度成熟、发达、以及随之的无比绚烂,便格外让人迷恋与惋惜。武术绝大部分拳种门派的消失不存,肯定也让人有这样的感觉。然而这又是历史与文化演进的必然,大浪淘沙,我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拖住一切行将就木的东西。

虽然从绝对的意义上讲文化整合是世界大势,但文化又是相对稳定的,一种成熟的文化是相当稳定的,其文化基本精神的内核尤其不可动摇。因此可以预言,诸如太极拳等拳种,本身技术与理论相当成熟,文化内涵极为丰富,最能反映与体现民族文化基本精神,应该具有保持自身独立存在和发展的强大生命力。这又好比戏剧中的京剧、越剧之类。但这一批拳种与门派总体相比较,数量肯定不会很大。笔者不敢妄断哪些门派会继续兴盛,哪些拳种会逐渐消失。但可以预料的是,越是包含大文化(东方文化、中国文化)的拳种门派,生存发展的可能性越大;越是只蕴含小文化(地方文化,乡土文化)的拳种门派,其生存发展的可能性越小。因为越小的文化,文化环境越容易被侵蚀、吞噬。

门派林立是中国武术一大特征,一旦这一特征失去,中国武术的独立与魅力肯定要大打折扣。所以,我们一方面不能逆潮流阻挡武术门派的消亡趋势,另一方面也不能对这种趋势推波助澜。以一种恰当的方式,保存整体即将消失的门派的精华,使中国武术千枝百蔓、异彩纷呈的历史面貌得以大致保留,在中国现代文化、崭新的武术文化形态中有所反映,是非常有意义的工作。我们对武术的挖掘整理,实际上是一种必要的文化抢救。只是这种文化抢救,并不是要弘大旧事物或推迟它的故逝,而是留下即将消亡的精华与有价值部分,催促新事物的诞生。

消失门派的精华,不大可能再以单招、功法、实战或技击运动的方式留存。唯一可能的保留方法是或者尽量保持原套路形式;或者创编为更为简捷的套路;或者将相关相近的门派有特色的技术动作合为一套路。套路保存动作的功能,或许最终要在这一次传统武术面临大挑战时得到最大证实。

看待武术门派,我们要有足够的博物馆意识;看待武术套路,我们不要忽略了它的博物馆功能。

(收稿日期:1998-05-04)

试论中国武术的道德准则—武德

1995.第2期 No. 2.1995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1- urnal of Shenyang Institute of Physical "duration 试论中国武术的道德准则—武德 李振林蔡宝忠谢小菊 武德即武道,亦称尚武崇德精神,是习武者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人们历来把崇尚武德作为中华民族武术的光荣传统。 1武德的内容与分类 武德是一种伦理观,其内容与各门派的形成和发展有密切关系。根据各门派武德的基本内容,我们可将它归纳为两大类。 1. 1择徒标准、师徒关系、习武要旨和持技规范 择徒标准。这是严守武德的第一关口。诸如“徒访师三年,师访徒三年”;“武艺须传忠诚有志之士,平易谦恭之人,匪僻之徒,决不可传”;“传授门徒,宜慎重选择,如确是朴厚忠义之士,始可以技术相传”;“缺德者不可与之学,丧礼者不可与之教”;“为武师,须教礼,德不贤不可传”等等。这些严格规定,有效限制了一些不肖之徒跨入武术之门。 师徒关系。这是向习武者渗透武德的重要途径。诸如“学无老少,达者为师”:“凡吾习武之徒,必须认贤为师,谦虚好学,尊敬师长,崇扬武德”;“尊师重道,敬长之王‘;“尊教正义,无讲私情”等等。 习武要旨。这是武德总纲。诸如“习此术者,以强体魄为要旨,宜朝夕从事,不可随意作辍”;“凡吾习武之德,概以健身壮体为标,效国兴业和益民众为本……苦练武功,坚持不懈,出新创奇”;“吾辈研习武事,期在深造,必须持之以恒心,刻苦练习,勿践以求:勿半途而辍业”;“互相观摩,互相砒砺,优者以勉,劣者以奋”等等。 持技规范。诸如“不得恃强凌弱,任意妄为……戒持强争胜之心,及含得自夸之习”,“济危扶倾,忍辱度世”;“主持正义,信守武德,不因自己的艺强而骄做,并不以功夫失行无德之事”;“凡吾习武弟子,必应国召.为民除害,为国拒贼,保卫国家建设和人民利益’夕等等。 1. 2口德、手德心德和公德 口德,即不以语言中伤他人,谦虚谨慎,不骄不躁,摒弃门户之见。“听其言,可观其行”;“至吾宗之主旨,要宜择人而语,切勿忽视”;“严禁排斥别派言行,团结同道,互助互帮,共同提高技术水平”等。 手德,即较力时不以武力伤人。如“以武会友”;“切戒逞血之私,有好勇斗狠之举”;“守主从攻,戒除杀念”;“习武先挨打,笑脸迎人欺,宁可受人打,决不先打人”;“量其技术之深浅以作身躯之防护,非到万不得已,不可轻易击其要害”等。 心德,即习武观念和思想境界。如“尚武精神”;“观其拳,可观其德”;“满招损,谦受益,古训昭然,信不我欺。……信只为立身之本,进德之源”;“正直善良,以我所有助人所无,牺牲个人力量,以求造福于人群”等。 公德,即遵守社会道德规范。如“尤以习武事者,要宜束身自爱、奉公守法”;“热爱武术事业,为人民为祖国争光;讲文明、讲礼貌,互相尊重,团结友爱,光明正大,遵守纪律、执行规则,公正无私”等。 2武德的价值与作用 2.1认识价值 武德的认识价值表现在两个方面:

中国散打历史与发展

历史与发展 散打是中华武术的精华,是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体育项目,多年来在民间流传发展,深受人民喜爱。散打起源与发展,是和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同步。它从先辈的生产劳动,生存斗争缘起,但又服务于此,演化至今成为华夏民族灿烂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原始社会人类为了争取自下而上、猎取食物,长期与野兽搏斗,学会了与野兽搏斗所使用的不同方法。如:拳打、脚踢、抱摔等简单的散打技术,并学会了一些野兽猎取食物的本领,如:猫扑、狗闪、虎跳、鹰翻等。现在的散打是两人按照一定的规则,运用武术中的踢、打、摔和防守等方法,进行徒手对抗的现代体育竞技项目,它是中国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武术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套路演练形式,一种是格斗对抗形式。散打就是格斗对抗形式的一种。1979年散手在我国成为竞技的比赛项目。在80厘米高,8米见方的擂台上进行比赛。散手比赛允许使用踢、打、摔等各种武术流派中的技法,不允许使用擒拿,不许攻击喉、裆等要害部位;运动员分体重、穿护具在相同的条件下平等竞争。在对敌斗争中这些界限就没有了,军警对敌斗争就专寻对手的要害部位击打。使用的招法也比较凶狠,杀伤力较大,散打的出现让中国武林(格斗界)火红起搏击热。 2000年首届中国武术散打王争霸赛在湖南长沙市举行,湖南卫视对赛事作了全程报道,这是中国武术散打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中国武术散打进入了专业赛制的时期。众多散打高手登台竞技,当年的散打王是来自解放军体院的“劈腿王”柳海龙。通过2000年一年来的比赛,散打王争霸赛已经在体育界、武术界尤其是散打专业队中得到了普遍认同,广大教练员、运动员参加散打王争霸赛的热情空前高涨。 通过学习和训练散,能够发展人的力量、耐力、柔韧、灵敏等素质;同时散手又是一项以抗性体育运动,可以发展人的心智,使人的身心得到全面的锻炼。坚持散手训练,可强筋骨,壮体魄。散手是以双方互相对抗为运动形式,这就要求练习者在实践中正确把握进攻的时机,防守要到位,反击要及时,从而建立正确的条件反射;同时还要针对不同的对手和双方临场的变化,提高应变能力,以及提高击打和抗击打的能力,这一切都完全起到了掌握防身自卫和克敌制胜的技能的作用。 武术搏击有很强的生命力,延续到现在,除与社会文化背景以及运动的本身特点有极大关系外,其搏击形成所具备的较高观赏性,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散于比赛不仅刺激、激烈,而且斗智、斗勇,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日益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与兴趣。中国武术徒手搏击,早在一千多年前就传到日本,当时称“唐手”,后来改称“空手”。如今有许多国家的武术爱好者不仅喜爱中国套路技术,而且喜欢散手运动。通过与各国选手较技,不仅可以促进国际武艺交流,将中国散手运动推向世界,而且也可以增进各国运动员之间的了解和发展,促进国际文化交往。 面对当今社会的需求,我们除了要立足于养成擒敌捕盗和防身自卫的本领,去继承和发展传统武术的徒搏技术,并把杀敌技要保留到军警技术中外。还要顺应武术徒搏技术已从总体上向体育化方向发展的趋势,到广阔的体育天地中去寻求武术徒搏技术发展的空间,开发和创制不同技击特色、不同竞赛规则的徒搏比赛方式。武坛将因徒搏比赛方式的多样化发展,而生机勃勃,更加灿烂。武术传习者会因兼习多种徒搏技法,参加多种徒搏竞赛,而获得更为全面的发展。也只有通过这种多样化的发展,才可能全面的展示出武术的全貌,促进武术的全面发展。 中国散打能代表中国武术吗 中国散打能代表中国武术吗?这个问题,众说纷纭,很多人都抱着不同的想法。有些人觉得,在现在社会里,武术已经是一个相对古老的名词。他们觉得现代的一些搏击,

中国武术发展史

中国武术的发展现状及战略 一.武术的价值取向体现在三个方面 1.传统性 传统文化最大的价值就在于它是几千年社会实践的产物。它最大的价值就是已经失去生存土壤濒临灭亡的“过去时”,它与科学技术以“创新”为生命力,呈价值取向的反向几何级放大。中国武术的价值的珍贵正在于它是一种非物质的文化“遗产”。它的珍贵还表现在它是古代人生活行为在今天活的展示,因此极为脆弱。如果有一天传统武术真的实现了“现代化”,它的价值也将荡然无存。 2.搏击性 搏击是人类最原始的生存手段,获取猎物征服对手的胜利的愉悦,是从古至今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主题。“欲文明其精神,必先野蛮其体魄。”(毛泽东《体育之研究》) 人类文明产生之后,用某种规则予以限制,或以某种形式予以嫁接,在规则之下表现出来的人的能力,就是现代体育产生的根由。对抗双方震撼人心的宣泄,野性的回归,不仅存在于搏击性项目,例如足球比赛就是演绎了古代战阵的对抗。无论是对于运动员还是观众,体验对抗都是走进体育场最直接的目的,它是一种精神上、体能上原始对抗能力在现代社会不发生退化的锻炼,是一个民族必须培养的品质,是作为体育竞技最直接的价值取向。 武术比赛的本质应该是让选手、也让现场的观众同步体验胜利与失败和这个充满悬念的过程。恢复武术产生的土壤和环境,让武术“打”回原形,这也是让武术在与之相适应的产生它的环境里自我矫正、自我检验,“顺其自然”地优胜劣汰。最大的意义还在于让我们冷落已久的技击方法在实战中打上中国武术的烙印,完成迟到的“专利注册”。这是传统武术在现代社会最高的价值取向。 3,独特性 中国武术对于人类的最大的贡献是它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儒、道、佛家学说的精髓,突破了搏击中力量决定胜负的传统观念,突破了主要由四肢作为攻击手段极限的搏击术,蕴涵着一种东方古典的礼仪道德和修养,是一种阳刚阴柔完美结合的美学理念,它体现了一种武学中完美的艺术性,它从一个更高的境界上符合奥林匹克“更高、更快、更强”的精神。传统武术以技击为立身之本,他们的魅力决不局限于赛场之上,传统的武德要求习武者在生活中谦谦如君子,上场如猛虎,相交无小人,尊师重道,对为师者提出了极高的道德要求,反过来也成为一种群体的道德约束。在今天提倡的“和谐社会”中更显其存在的价值。 二.中国武术传承推广的现状 目前至少有三种不同评判标准的武术比赛。 第一.专业运动队。为了把武术推入奥运正式比赛,在全运会以及国际正式比赛上推出自选套路竞赛项目。它割断了武术的技击和另外的价值取向:强身健体、修身养性,割断了武术的群众基础,而追求服装艳丽、动作高难、音乐震撼,其价值取向在戏剧、舞蹈、体操已有完美的演绎,是一种价值取向的重复和模仿。这条路线已经由唐代公孙大娘到中国戏剧完成过一个极高水准的循环。

中国现代武术门派一:少林

中国现代武术门派一:少林 中国现代武术门派一:少林是中国武林的泰斗,是中国人从佛习武的代名词。少林武功更是博大精深,藏经阁内收集了三十六路拳脚十八般兵器;少林武术,是中华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林功夫是中国武术中体系最庞大的门派,武功套路高达七百种以上,又因以禅入武,习武修禅,又有“武术禅”之称。 少林寺十八罗汉潘国静少林武术发源于嵩山少室山下丛林中的“少林寺”,该寺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根据《魏书》记载:“又有西域沙门名跋陀,有道业,深为高祖所敬信。诏于少室山阴立少林寺而居之,公给衣供。”唐初,少林寺十三僧人因助秦王李世民讨伐王世充有功,受到唐朝封赏,而被特别认可设立常备僧兵,因而成就少林武术的发展。少林寺因武艺高超,享誉海内外,少林一词也成为中国传统武术的象征之一,如古龙小说中的“七大门派”即为“少林、武当、昆仑、峨嵋、点苍、华山、海南”等派别,其中少林即位居第一门派。 正宗少林腿法少林寺有“禅宗祖廷,天下第一名刹”之誉;是中国佛教禅宗祖庭,位于河南登封城西少室山。南北朝时,天竺僧人佛陀到中国,善好禅法,颇得北魏孝文帝礼遇。太和二十年(496),敕就少室山为佛陀立寺,供给衣食。寺处少室山林中,故名少林。据佛教传说,禅宗初祖菩提达摩在华以4卷《楞伽经》教授学者,后渡江北上,于寺内面壁九年,传法慧可。此后少林

禅法师承不绝,传播海内外。北周建德三年(574)武帝禁佛,寺宇被毁。大象年间重建,易名陟岵寺,召惠远、洪遵等120人住寺内,名“菩萨僧”。隋代大兴佛教,敕令复少林之名,赐柏谷坞良田百顷,成为北方一大禅寺。唐初秦王李世民消灭王世充割据势力时,曾得寺僧援助,少林武僧遂名闻遐迩。高宗及武则天亦常驾临该寺,封赏优厚。唐会昌年间,武宗禁佛,寺大半被毁,迄唐末五代,寺渐衰颓。宋代略有修葺。元皇庆元年(1312),世祖命福裕和尚住持少林,封赠为大司空开府仪同三司,统领嵩山所有寺院。一时中外僧众云集,演武礼佛,僧众常有两千人左右。元末农民起义,红巾军至少林,僧众散逃。明代先後有八位皇子到寺内出家,屡次诏令大修,寺院规模有所发展。清代康熙、雍正、乾隆诸帝亦很关心少林寺,或亲书匾额,或巡游寺宇。1928年因遭兵燹,天王殿、大雄殿等许多建筑、佛像、法器被毁。寺内现存有山门、客堂、达摩亭、白衣殿、地藏殿及千佛殿等。千佛殿内有明代五百罗汉朝毗卢壁画。寺旁有始建于唐贞元七年(791)的塔林,有塔220馀座,还有初祖庵、二祖庵,以及附近的唐法如塔、同光塔、五代法华塔、元代缘公塔等。寺内保存唐以来碑碣石刻甚多,重要的如《唐太宗赐少林教碑》、《武则天诗书碑》、《戒坛铭》、《少林寺碑》、《灵运禅师塔碑铭》、《裕公和尚碑》、《息庵禅师道行碑》和近年建立的《日本大和尚宗道臣纪念碑》等 嵩山少林寺南北武术院传授少林寺入门基本功、佛门禅学、少林寺气功、柔骨功、童子功、少林寺铁砂掌、少林寺霸王肘、排打功、梅花桩、鞭劲法、石锁功、少林寺五行拳、少林寺八段

武术运动的起源和发展

第一章武术运动的起源和发展 本章导读:中华武术,源远流长。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劳动生活与斗争中逐步积累和发展起来的一项宝贵文化遗产。通过本章的学习,你会了解到武术的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风格独特,它具有增强体质,防身自卫,锻炼意志,冶性情等功能,是一项具有广泛社会价值和民族文化特色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 第一节武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 一、走进丰富多彩的武术世界 武术容博大精深,形式丰富多样,在明清时期就形成了风格各异的上百个拳种,如太极、形意、八卦、八极、通背、番子、披挂、象形、地躺、少林、南拳、长拳、等等。现在按运动形式可以分为功法、套路、搏斗,按活动人群或应用目的可以分为竞技武术、大众健身武术、学校武术、实用军警武术等等。 (一)功法运动 传统的功法运动主要指为增强攻防能力而进行的专门基本功训练,人们习惯把它分为功和外功。功是一种相对注重练,采用以意领气、以气催力为基本锻炼手段的运动形式,它以练气为主,如练丹田气、通小周天、大周天、气行全身等。太极拳的浑圆桩,形意拳的三体式、五行拳,意拳的养生桩、技击桩都属此类。外功是相对注重外练的以练习击打力度和抗击打能力为主的运动形式,如打沙袋、踢木桩、练排打等等。外功法是相对而言的,它们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不能把它们绝对的分开。 (二)套路运动 套路运动是以踢、打、摔、拿、击、刺等攻防动作为素材,遵守攻守进退、动静疾徐、刚柔虚实等矛盾运动的变化规律编成的整套练习形式。主要容包括单练、对练、集体项目。传统武术套路和现代竞技武术有明显区别,当前竞技场上的套路形式是经过艺术加工的,注重难美新的形体类体育形式。 1、单练是单人练习的套路运动形式,现在的各种武术套路竞赛活动以单练为主,它又有徒手练习和持械练习之分。徒手套路以长拳、太极拳、南拳为主,还有形意拳、八卦掌、八极拳、劈挂拳、翻子拳、通背拳、地躺拳、象形拳等其它拳种。持械套路以刀、枪、剑、棍为主,还有大刀、仆刀、双刀、双剑、双钩、双鞭、单鞭、三节棍、绳镖、流星锤等其它器械。 2、对练是指两人或两人以上,按照一定的程式进行的攻防假设性练习形式,它又包括徒手对练、持械对练、徒手与器械对练三种形式。

论武术电影与中国传统武术的现实差异

2008年第1期 总第2 6卷 (总第9 6期) 毕节学院学报JOURNAL OF BIJIE UNIVERSITY NO. 1, 2008Vo.l 26GeneralNo. 96 收稿日期:2007-10-12 作者简介:邢星(1982—),女,贵州毕节人,成都体育学院民族传统体育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武术教学理论与训练。 论武术电影与中国传统武术的现实差异 邢星 (成都体育学院,四川成都610041) 摘要:武术与电影的结合为武术的推广开辟了新的空间,他们之间始终存在着必然的联系,通 过对八十年代到二十一世纪初中国武术电影武打设计的对比,分析了现今的武术电影对中国传统武术 扭曲的各方面原因,并提出建议。 关键词:武术;电影;负面影响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059 (2008) 01-0120-05 一、前言: GONGFU,即华语中“功夫”一词的译音,又称传统武术或国术。对于外界,武术展现通常分为竞技和表演,尤其武术套路部分主要作为表演出现,这与电影似乎不谋而合,从此电影历史出现了一 个新领域———武术电影。如果说,电影为武术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媒介,相应地,武术也为电影提 供了一个全新的市场和不同以往的武术形式。两者相辅相成。从80年代《少林寺》的上映把武术电 影推向了一个历史高峰,世界各地对武术的认识全面提升。但武术电影发展到现在,剧中的武打设计 大量地被电脑特技所取代,在追求视觉效果同时,却忽略了武术的实质。本文从武术与电影的相互作 用出发,通过对不同时期武打设计的对比,探讨现今武术电影对推进武术所存在的问题,为以后以媒 体传播武术提供一些参考的依据和思路。 二、武术与电影的关系 武术与电影结合的原因 (1)武术的文化背景 武术的发展从奴隶制就开始了,可谓历史悠久。它不但是一种搏击术,而且还是一种哲学文化形 态。它溶入儒家、道家、墨家、法家、佛学、《易经》、五行学说。这些思想创造改变了武术,随着 武术的每招每式通过电影发挥得淋漓尽致,在展现了武术本质的同时,也展现了神秘悠久的中国文 化。中国文化是“伦理型文化”,武术沿着这种传统的高度重视人与人之间和谐及其与社会统一的道 路,提倡修身养性,谦虚礼让,刚直不阿,除强扶弱。这些独特的思想,使武术的发展和研究充满

由武术门派之争引发的思考资料讲解

由武术门派之争引发 的思考

由武术门派之争引发的思考 阙永伟程维 (广州体育学院武术系,广州,510500) 摘要:武术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颗耀眼的奇葩,是我们民族的骄傲,然武术的发展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门派之争是迟滞武术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围绕门派之争展开研究,分析了武术门派与门派之争存在的原因,指出武术门派之争存在的持久性,阐述了门派之争对武术发展的影响,并针对门派之争提出了防范措施。 关键词:武术武术门派门派之争思考 Thinking from of the Wushu school struggle Queyongwei Chengwei (The Department of Wushu,Guangzhou sport university,Guangzhou,510500) Abstract:Wushu is the pride of our nation in China's traditional culture, however,the road of it's development is not successful,Wushu school struggle is one of the significant reasons for the rapid development.With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logical analysis and other methods around the faction war,analyzing the causes of the Wushu school and Wushu school struggle,pointing out the existence of persistence for Wushu school struggle,and expounding the influence of martial art of Wushu deveiopment,and proposes precauions based on Wushu school struggle . Key words: Wushu wushu school wushu school struggle thinking 我国地域辽阔,拳种众多,据统计,中国目前“源流有序,拳理明晰,风格独特,自成体系”的拳种有131个。武术在发展历程中,由于技术特点和风格的差异,才有了今天武术门派林立的局面。武术门派是传统武术文化中的一

论文:浅谈中国传统武术

浅谈中国传统武术 武术,也被尊称为国术,在我国有着上千年的历史。在过去千百年来的发展和演变中,中国武术延伸出各具特色的上千个门派,其中一部分门派随着时间推移逐渐消失在民间,一部分门派流传到了现在。在古代有着穷文富武的说法,中国自隋朝以来,历朝历代都开设科举,降低文人当官的门槛,鼓励天下学子走上仕途。然而中国武术却一直得不到政府的扶持,加上武术需要日积月累的学习方可有建树,动辄数十年的修行,更有大师高人一生只愿将自己的功夫传给几个人,物以稀为贵,所以通常只有家底丰厚的少爷才学得起。因此,自古以来中国的武术人才一直处于稀缺状态。 自建国以来,武术被分为了三大类别。第一类是武术套路,此类武术运动员们主要练功内容以固定的套路动作为主,大多数都带着表演和盈利性质,华而不实几乎没有任何的实战能力;第二类是武术散打,散打一部分的选手是来自于传统武术中用于实战的散手,后期更多是汲取了国外的擂台搏击招式,变成了纯粹的擂台搏击;第三类则是民间流传下来的传统武术,传统武术多流传于民间。传统武术既没有官方推广也没有职业比赛,所以此类武术修行者中,大多实力良莠不齐,很多习武术者练了一辈子也难有机会试试身手。 这三类武术中,目前发展的最好的是散打。散打有着完善的比赛制度和产业链,优秀的散打运动员不仅拳打的漂亮,还能获得带来可观的收入。散打作为国家的代表性搏击运动,经常会与国外的技击技术进行比赛较量,不断的在一次又一次的碰撞中得到完善和进化。反观武术套路则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加之大型赛事很少,没有任何实用性,靠着武术套路很少有人可以养活自己。外形条件比较优质的选手也许有机会接触到媒体出现在大众视线中,大部分的选手练个几年就会转行另谋生路。 至于传统武术的发展,流失严重也多被大众所曲解。传统武术几乎没有任何的官方推广,也很少有兴办搏击赛事,但受到武侠小说和影视剧的吹捧,传统武术反而成了广大人民群众心中战斗力最强的一个。以太极拳为例,太极拳是目前中国武术中在世界范围内推行最广泛的拳术,但大多数人修行的只是太极拳的套路,也就是拿来修身养性的太极操。至于太极的实战威力如何,却很少有人见过。受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影响,每当有人提起太极,总会有人说,太极是十年不出

中国传统武术礼仪抱拳礼的简介

中国传统武术礼仪抱拳礼的简介 (一)此礼法是由中国传统“作揖礼”和少林拳的抱拳礼(四指礼),加以提炼、规范、统一得来的,并赋予了新的涵义,这是在国内外 一直被采用的具有代表性的礼法。 抱拳礼又称“拱”,是古代的一种相见礼,两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敬意。《论语·微子》中有这样的记载:“子路拱而立。” 从卫生角度,握手最不卫生。抱拳又亲切又卫生; 从舒服的角度,抱拳避免了一些不必要的尴尬,比如男女之间,关系较疏离的人之间; 问卷普查:你是否曾有过在大小便之后或抠完鼻屎后没有洗手就 与别人热烈握手的经历? 一<抱拳礼>具体内涵 1.左手为掌,表示德、智、体、美齐备,屈拇指表示不自大. 2.右手为拳,表示勇猛习武者;左掌掩右拳相抱,表示"止戈为武",以此来约束勇武的意思. 3.左掌右拳拢屈,两臂屈圆,表示五湖四海(可泛指五洲四洋)天下武林是一家,谦虚团结,以武会友. 4.左掌为文,右拳为武,文武兼学,渴望求知,恭请师友前辈指教. 二<抱拳礼>应用方法 并步站立,左手四指并拢伸直成掌,拇指屈拢,右手成拳,左掌心按贴右拳面,左指尖与下颚平齐,右拳眼斜对胸窝置于胸前屈臂成圆,肘 尖略下垂,拳掌与胸相距20~30厘米,头正身直,目视受礼者.活动前 后均须先行抱拳礼.

抱拳礼——即国学中的“揖礼”,源于周代以前,有3000年以 上的文化历史。据《周礼》记载,根据双方的地位和关系,当时作 揖就已有土揖、时揖、天揖、特揖、旅揖、旁三揖之分。抱拳礼是 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礼仪,抱拳,是以左手抱右手,自然抱合,松 紧适度,拱手,自然于胸前微微晃动,不宜过烈、过高。抱拳不能 乱抱,男子尚左,也就是男子用左手握右手,这称作“吉拜”,相 反则是不尊重对方的“凶拜”。 (二)道教叩拜礼的一种,用于道士、信徒之间见面表示礼貌的一种礼仪。左手抱住右手呈自然抱拳状,左手抱右手意为惩恶扬善、 负阴抱阳。 (三)这个武礼含义是比较深的不是随便的。武林界在过去有些不团结的因素,许多练武人不重视武德修养,总认为自己的武功很好,是武林界的老大,比别人都强,见了面总想切磋一下,想征服对方,引起争斗,因此有很多武林恩怨,结果都是两败俱伤。 武术是一件很好的文化遗产,我们应该继承、发扬、研究。它可以修身养性,提高思想境界,而不是用来打斗,这只能造成不团结。因此武术研究中心定下武礼姿势。大家在一起多研究,切磋可以, 不是为了征服对方,而是提高技艺. 一、并立步,身体自然直立,右手握拳,左手拇指屈拢,四指并拢伸直成掌。双手从体侧向胸前合抱,两小臂微内旋,两臂撑圆, 平举于胸前,左掌心贴于右拳面,双肘不可扬起,目视受礼者。 注:此礼为晚辈(学习者)向长辈和教师行礼的方式。 二、注目礼并立步,身体自然直立,目视受礼者。 三、点首礼并立步,身体自然直立,目视施礼者,点头示意,身体保持中正。 注:(二)、(三)为长辈和教师对晚辈(学习者)还礼的方式。 个人自保

武术的起源

武术的起源 武术其实并非中国独有,西方也有徒手技击(如拳击),但传统武术只属于中国,故被称为“中国功夫”。何谓中国传统武术?实乃中国民间技击艺术,即所谓“武艺”。广义武艺含徒手技击和执械技击两部分;狭义武艺仅指徒手技击,以“拳术”为基础和基本特征…… “手搏”:先秦时期兴起的徒手技击 作为国术之武艺起源于何时?《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这里的“禽”即擒,原始武术动作可能模仿于禽兽,华佗发明的“五禽戏”即属仿生,有学者因此认为中国传统武术在黄帝时代便已出现。 在中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中,“武”字的字形由“止”和“戈”组成,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释称“止戈为武”

就是这么来的。不过,这个“武”字与武术之“武”毫无关系,是一种军事行为。另一个可以代表武艺的“拳”字,在甲骨文中则未发现,可见武艺与拳术在甲骨文时代并没有形成概念。但这并不能断定当时不存在武术行为,含有武术动作的“?Y(斗)”字在甲骨文已发现,从字形看明显是两个人徒手相搏! 拳术在先秦时表现为“手搏”,手搏即徒手技击,包括现代格斗的成分。不用器械而徒手搏斗角力,这便是武术的本质。夏朝的末代王桀和商朝的末代王纣都曾是手搏高人,《史记?律书》记载:“夏桀、殷纣,手搏豺狼,足追四马,勇非微也。”随后的周朝,与猛兽手搏更成为一种武士风尚,被列为例行田猎中的保留项目,《诗经?小雅》里的《车攻》一诗中便称:“建?砩桁福?搏兽于敖。” 赤手空拳与猛兽相搏,没有高强的武艺,谁敢拿

生命开玩笑啊!有个叫冯妇的人便这么勇敢。据《孟子?尽心》记载:“晋人有冯妇者,善搏虎。”与兽相搏习武之风,到辽金时期仍很流行。辽圣宗耶律隆绪在一次围猎中遭遇猛虎,随行主事官员陈昭衮眼疾手快,跃跨虎背,把老虎打死。这类搏虎高手中还有一位家喻户晓的人物,这就是《水浒传》中的武松,他在景阳冈上空手打死一只吊睛白额虎。“兵技巧”:汉朝人热衷的练武之道 可以说,先秦时期是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形态的形成时期,后世频繁的“比武”现象当时已出现。《春秋?Y 梁传?僖公元年》记载,鲁桓公的小儿子友便曾向莒国领军人物“约架”,要徒手“屏左右而相搏”。结果友不敌,失信使诈,用宝刀暗杀了,从武德上讲,友赢得一点也不光彩。 先秦在中国武术史上的贡献之一,是“拳勇”概念

中国武术文化赏析论文

中国武术文化赏析

浅谈武术文化中的德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一环,是我国民族体育的主要内容之一,它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之一,也是民族传统文化在武技一道的体现。中国武术是民族智慧的结晶。在外国,中国的武术被称作“功夫”。 长久以来,作为功夫的武术文化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为了世界人民了解中国文化的一个窗口,有很多人因为爱上了功夫,也爱上了中国。 我们都知道,中国功夫并不是电影上华丽的拳脚与特技,也不是银幕上漫天飞舞的剑仙。真正的中国武术,是清晨老人们的打太极拳,行如流水,意似闲云。是如游龙般潇洒自如的剑舞,是如猛虎般威风八面的刀术。中国的武术,发于防身,立于健身,搏于赛场,习于日常,载于武艺,归于武德。从来无需证明自己,只是通过刻苦的锻炼不断完善自己,以期成就那种接近自然的完美。拥有强大力量却不用来战胜别人,而只是以武会友,互通有无。从不炫耀武力,只是坚守着心中仁义礼智信勇的情操。中国的武术,中国的武者正是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诠释着中国的文化,传承着中国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 早在春秋时期左丘明所著的《左传》中就有“武德有七”的论述。以后随着时代的展,武德的涵义也在不断地变化发展。过去,大多以“尊师重道,孝悌正义,扶危济贫,除暴安良”、“虚心请教,屈己待人,助认为乐”,“戒骄奢淫逸”等作为武德信条。

武术的各拳种流派,也都订有自己的“门规”、“戒律”、“戒约”,并有“三不传”、“五不传”、“十不传”以及“八戒律”、“十要决”等作为武德的标准。今天,也有不少学者对武德进行概括,有的学者认为武德是“尚武崇德的精神”,有的学者认为武德是“一种美德”,也有的学者认为武德是“武者体现的道德”。 我们认为,武德是从事武术活动的人,在社会活动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所应具有的道德品质。简而言之,就是武术道德。“道”一般指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并引申为人们必须遵循的社会行为准则、规则或规范;“德”即得,人们认识“道”,遵循“道”,内得与己,外施与人,便称为“德”。“道”主要指一种外在的要求,“德”则指内心的精神情操或境界。武德是隶属于体育道德的范畴。武德既是参加武术活动人们所遵守的公共体育道德,又是武术工作者在从事武术教学、训练、竞赛等工作中应遵循的伦理规范。由于武术有着区别于其它体育活动的特殊性,受着民族道德的影响和渗透,所以形成了自身独特的道德规范----武德。 武德的实质亦是社会公正原则,即正义、公平、公道是人类最古老的道德观念之一。武德同样是通过社会舆论的作用,大众的压力,良心的不安,使人们“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恶者而攻之”,来调整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尚武宗德观念是武术文化的重要内涵,武德,即武术道德,是从事武术活动的人在社会活动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所应有的道德品质。武德的理论包含的内容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其

武术起源以及发展历程

武术起源以及发展历程 武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人类的生产劳动.在原始社会生产力极为低下的情况下,人类的社会主要以狩猎等原始的生产活动为生,并从中学会了徒手或使用木棒.石头等器具等击打野兽的方法.这些击打的方法多是基于本能的,自发的,随意的身体动作,但这些击打技能却为武术的形成准备了一定的先决条件. 从原始的生产,生存活动中,逐步形成徒手或持械的格斗技术.从而演变成近代的体育运动,在世界各个地域的人类活动中都曾出现.如击剑,泰国拳等.但从原始格斗术发展成击舞一体,内外兼修的武术形式,则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土壤孕育而成的 发展概况: 1.商周时期(公元前17世纪-公元前256年) 武舞不分,合二为一,成为"武舞". 它是将用于实战格杀的经验按照一定程式来演练,是古代武术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升华. 2.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武术的功能向多样化发展,武术理论开始形成.如<吴越春秋>记载的越女论剑,理法深奥,论述精辟. 武术体系逐步形成. 3.秦.汉.三国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80年) 这一时期有较多的武术著作问世.如班固的<汉书·艺文志>兵技巧十三家中,收入了<手搏>六篇.<剑道>三十八篇;武术流派雏形开始出现,如曹丕在<典论·自序>中谈到了剑术已有"法"而且各异. 刀已基本取代了剑再军事上的地位,而剑在非军事用途上得到了更大的发展. 汉代刀剑之术以及相扑,角抵在这一时期也开始东穿日本(日狗看好了!!!!) 4.两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65年-公元589年) 武术在于文化的交融中逐渐与养生相结合.然而由于玄学盛行,追求炼丹于长生不老,其消极影响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武术发展. 5.隋唐时期 唐代长安二年(公元702年)开始实行武举制,大大推进了武术的繁荣发展. 6.宋元时期(960年-1368年) 以民间结社组织为主体的民间练武活动蓬勃兴起,如"英略社"."弓箭社"."相扑社". 7.明清时期(1368年-1911年) 武术大发展时期,其繁荣的一个标志是流派林立,不同风格的拳种和器械得到了大发展,武术作为军事技术.健身手段及表演技艺的多种价值为人们所认识和利用. 在清代,武术于道教养生,内丹术和引导术进一步结合.逐步发展成为武术内功(不得不承认= =.. 内功确实出现的很晚..当然不是说之前没有内功.只是没有一个很明确的系统而已)

中国武术

武术的起源1 【单选题】 下列属于远射兵器的是 ?A、 棒 ?B、 矛 ?C、 戈 ?D、 弓箭 我的答案:D 2 【判断题】 “蚩尤作五兵” 是指戈、棒、戟、酋矛、夷矛我的答案:√

答案:D √ 武术称谓的变化 1 【多选题】 古代论剑的著作主要有哪些 ?A、《庄子·说剑》 ?B、《说剑篇》 ?C、《太史公自叙》 ?D、《越女论剑》 我的答案:ABCD 2 【判断题】 手搏、技击、剑道、角抵、武艺、国术、功夫都是武术称谓的变化我的答案:√ 答案ABCD √ 第一章测试题(副本)已完成 1 【单选题】 以下属于长兵器的是 ?A、刀 ?B、剑 ?C、钺 ?D、枪 我的答案:D 2

【单选题】 技击、剑道都是武术称谓的变化,最早出现在以下哪个时期 ?A、秦汉时期 ?B、魏晋时期 ?C、清明时期 ?D、春秋战国时期 我的答案:D 3 【单选题】 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庄子在他的著作了讲述了一个非常精妙的战术理论叫“后发先至”是指?A、刀 ?B、棍 ?C、剑 ?D、枪 我的答案:C 4 【单选题】 哪本著作提到了一柄剑可以“一人当百,百人当万”的夸张说法 ?A、《吴越春秋》 ?B、《太史公自叙》 ?C、《剑道三十八篇》 ?D、《说剑篇》 我的答案:A 5 【单选题】 把中国武术改为“国术”之称的是 ?A、张之江

?B、赵晔 ?C、徐本善 ?D、金子弢 我的答案:A 6 【单选题】 让全世界对于中国武术有了另外一个称呼叫“功夫”的是?A、李连杰 ?B、李小龙 ?C、成龙 ?D、梁小龙 我的答案:B 7 【单选题】 武术这个词最早见于 ?A、南北朝 ?B、清朝 ?C、元朝 ?D、明朝 我的答案:A 8 【多选题】 推动武术发展的主要动力是 ?A、 原始战争 ?B、 狩猎

中国功夫与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功夫与中国传统文化 --再论中国功夫的理论 中国传统文化综述 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是发端于战国的儒、道两大传统。中国功夫的理论也离不开于此。 儒家学说主张“济世”,倡刚健有为,以实现和谐、有序的政治理想。在维持现有秩序上,重德治与教化。到汉朝时尊儒,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统。铸造了中国的伦理类型文化,对于社会主义的道德建设不无现实意义。 道家主张追求与“道”的冥合,介乎“出世”与“入世”之间,强调“无为而无不为”。并注重人与天道自然的和谐。其“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对于今天的生态、人口问题,不无启发意义。并形成了中国人的注重内心的体悟的思维模式,讲求智圆行方。 儒家虽为正统,但并不排斥道家,仍注意与道家相融合,在儒家,创始人孔子就曾问礼于道家创始人老子,老子以“唇齿为喻”,说明以柔胜刚的道理。唇舌虽然不如牙齿坚硬,但唇舌要比牙齿持久。中国功夫以此演化拳术,虽不能胜人,但却可自保。刚则缺乏变化,反易被人所乘。显然道家要比儒家高一筹。用于其它方面也是如此。 到汉唐时,佛教传入我国。佛教主张“出世”否定现实,后逐步与儒、道相融合,被我国人民所接受,开始了佛教的中国化。也讲尊师重道,倡导大乘佛教。并以渡己渡众生为己任,注重清净寂定的“禅”的心境的修炼。

宋朝时,理学家完成了儒、释、道的合流工作。建立了以儒为首,兼及佛、道三位一体的中国传统文化结构。其实中国文化的根底仍在道家。 中国的人生哲学非常发达。 可总括为:“以出世的精神去做入世的事情”。既有苏子“唯江上清风,水中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成色”。“山高月小,水落石出”;陈抟的“于羲皇心地上驰骋,而不于周孔脚迹下盘桓。”的佛家的达观、超然。以离世的心境俯视人寰。又有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以天下为己任”。“敢为天下先”的儒家的积极入世。 即道家的“庖丁解牛”,居于世,事虽杂而不累其心的高深修养。 修身上要求:“不为浮誉所惑,则养其力者厚;不为流俗相竟,则所以制其气者重。”的厚德载物,是要君子宽厚的品德修养可以承载天地万物。有“将军额头跑开马,宰相肚里能撑船。”之谓,“天为盖,地为床,千年古树为衣架,万里长江当澡盆。”的胸襟与气度的修养。 重操守、气节,坚持自己的志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即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做到“贫,气不改,达,志不改”。于是有周敦颐的《爱莲说》:“于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而《隐居》,“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而种豆南山。有“山

中国武术文化论文

中国武术文化论文 和谐社会视域下,武术文化的合谐内涵与传承途径研究 摘要:本文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视角,阐述了传统武术文化所蕴涵的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个体自我身心的和谐等和谐文化内涵,提出依托学校教育、结合《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贯彻实施、以农村为主体、利用现代传媒技术等传承武术文化的模式,使传统武术文化更好地得到继承和发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关键词:和谐;武术文化;传承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将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纳入建设和谐社会的范围之内。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要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和谐文化,要弘扬中华文化。作为一种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武术文化,蕴涵了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如何挖掘出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的内容,汲取其合理的思想内核,使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对构建和谐社会必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1.和谐社会视域下武术文化的和谐内涵 1.1武术文化概念的界定 自上个世纪后期,国内学者开始提出一些有关武术文化的观点与

认识,但至今也没有比较明确、统一的解释。1990年旷文楠等人在《中国武术文化概论》中认为:“武术文化是一个与外在的文化大环境保持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和交流,并以这种联系和交流为生存前提的系统结构。”2005年刘景堂在《论武术文化在高校体育中的作用》中认为:“武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物,是中国传统文化在武术运动中的集中反映,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沉淀的反映”。2006年王岗在《传统武术文化在武术现代化中的价值取向》中认为:“武术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产物,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人们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在武术方面的综合反映。郭玉成在《论武术文化的涵义及基本特征》中认为武术文化是指源流有序、拳理明晰、风格独特、自成体系的传统武术拳种流派,其中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以及武德要求、传承制度等。 “武术”又称之为“武术文化”,源自武术发源之始就深深地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中,融入了中国文化的内涵、精神和价值。本文所指的武术文化就是指以武术为载体、融会了中国哲学、伦理学、美学、养生学等多种文化思想和文化观念、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体系。 1.2武术文化中的“和谐”内涵 武术文化博大精深,130多个武术拳种,近5000种拳械套路,融会和汲取了诸多社会领域中的营养。有学者提出武术“文化三层次”学说,即把武术文化结构分为技术体系层、行为活动和语言文字层、武术理论基础、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层等。但是无论哪个层面,以“和

中国武术天人合

中国武术天人合 中国武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之“天”,在中国文化原初的观念中有着多种意义:有自然的“天”,指的是客观性与实在性;有命运的“天”,体现的是具有必须承认的规律与必然性;有精神的“天”,反映的是自然规律的权威性和不可逆性;有德性的“天”,强调的是道德的本性与最后的根源。其中“人”则是指涉足武学的芸芸习武之人。这里的“天人合一”主要基调就是强调习武者要与客观外界保持高度的和谐一致。 正是由于传统文化母体中涵蕴着“和谐”的潜质,习武者也就自然地把与外界的自然合拍、物我一体作为精神追求的最高指向和修养心性的人生课业去认真对待。在此,习武者随着练习时日的推延和功力的增加,就不会再以逞强斗狠、征服他人作为其习武最终目的,而是通过不断的习武认真体悟武学的奥秘和人生的真谛,自觉地解决人伦与人格、个体与整体之间的矛盾。进入“天人合一”境界的习武者即可做到“从心所欲不逾矩”。 中国古典哲学里的一根本观念是“天人合一”。所谓“天”并非指神灵主宰,而是“自然”的代表。“天人合一”有两层意思:一是天人一致。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则是一个小天地。二是天人相应,或天人相通。是说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即表明人与自然的一致与相通。先

秦儒家亦主张“天人合一”,《礼记·中庸》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认为人只要发扬“诚”的德性,即可与天一致。汉儒董仲舒则明确提出:“天人之际,合而为一。”成为二千年来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观点。 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体现到武术中,首先表现为习武者追求人与自然的统一。因为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并且是自然界最优秀的部分,天地万物与人共同构成了一个整体,而人则是这个系统中不可缺少的主导因素,人道和天道是相近的。基于这样的思想,使得习武者尤其重视人与自然的统一。清代杨氏传抄太极拳谱中有云:“乾坤为一大天地,人为一小天地也。”而“所谓人身生成一小天地者,天也、性也、地也、命也、人也、虚灵也、神也、若不明之者,乌能配天地为三乎。”“要知天人同体之理,自得日月流行之气。”所以在练习武术的过程中,人们总是在追求人体与大自然的和谐相通,使人顺乎自然,其运动也要服从大自然的变化规律,以此来求得物我、内外的平衡,达到阴阳平和。正因如此,自古习武者都非常注意在练习的过程中使人体和四时、气候、地理等外在的自然环境相协调,因时因地采用不同的训练内容和手段,选择优美清静的自然环境作为练功修身养性的场所,从而充分发挥人这万物之灵的创造力,使个人的身心皆融于大自然之中。若逆天时地利而动,则不利于健康。这也是中国武术因地域不同而形成众多拳种和流派的原因之一。 为了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古代习武者常象天法地,师法自然,从大自然中吸收营养,模拟自然界中各种动物的动作、姿态。神情,结合人体运动的规律和技击方法的要求,以创造和丰富武

中国古武术

中国古武术 篇一:中国历史上的各大武林门派!(有图) 少林少林是中国武林的泰斗,是 中国人从佛习武的代名词。 少林武功更是博大精深,藏 经阁内收集了三十六路拳脚 十八般兵器;少林武术,是 中华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少林功夫是中国武术中体系 最庞大的门派,武功套路高 达七百种以上,又因以禅入 武,习武修禅,又有“武术禅” 之称。少林弟子皆入佛门, 由于天下武功出少林,所以 俗家少林弟子往往心系武学, 也学有所成。因此说少林是 中国的重要品牌,现在一些 武术流派和网络武打游戏都冠以少林。少林武术历史故事非常多。据史载和传说,世人皆知的有:隋末唐初十三棍僧救唐王,紧那罗变形退红巾。少林寺僧兵为国立功最为人乐道的是在明朝,也是少林武术发展鼎盛时期。嘉靖年间,倭寇骚扰我国东南沿海,少林寺僧

兵多次应诏出征,威猛骁勇,为国捐躯。朝廷为嘉其义烈,在少林寺山门前立旗旌表,遗石尚在,塔林有铭可考。 武当派 武当派为内家之宗,起于宋而兴于明。据明末清初黄宗羲 的,武当派为宋人张三丰所创。其功法 特点是强筋骨、运气功。强调内功修练,讲究以静制动, 以柔克刚,以短胜长,以慢击快、以意运气,以气运身, 偏于阴柔,主呼吸,用短手,武当功法不主进攻,然而亦 不可轻易侵犯。开山祖师张三丰,本名通,字君宝,元季 儒者、道士。善书画,工诗词,中统元年,汉族,辽宁人。 曾举茂才异等,任中山博陵令。自称张天师后裔,为武当 派开山祖师。明英宗赐号“通微显化真人”;明宪宗特封号 为“韬光尚志真仙”;明世宗赠封他为“清虚元妙真君”。张三丰所创的武学有王屋山邋遢派、三丰自然派、三丰派、三 丰正宗自然派、日新派、蓬莱派、檀塔派、隐仙派、武当 丹派、犹龙派,等至少十七支。武当是道教武林圣地,与 佛教的嵩山少林寺齐名,故江湖上有“北宗少林,南崇武当” 之说。武当派以“玄天上帝”和张三丰而显赫于世。武当派 弟子,以侠义名满天下,同门之间极重情义。虽然属于道 教全真一派,但却直属麻衣道人、陈抟、火龙真人一系。 天下武术出峨眉 (后因少林有名了,才叫“天下武术出少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