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社区微更新的发展与实践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LB_■- ■

城市社区微更新的发展与实践

Development and Practice of Urban Community Microrenewal

梁艳

LIANG Yan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

(College of Architecture and Landscape of Peking University)

【摘要】以北京和上海为代表的城市社区微更新项目开始逐渐涌现。文章研究梳理了以同济大学刘悦来,清华大学刘佳燕,自然之 友盖娅工作室的高健等的优秀实践为代表的城市社区更新项目,重点聚焦了以北京大学和同济大学为代表的校园社区微更新,总 结其项目实施策略,以期为城市社区微更新项目提供经验,进一步提升空间品质和居民生活水平。

【Abstract 】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stock urban planning, more and more planners begin to try to improve community cohesion by utSizing the transformation process of community public space. As a pioneer city of urban community renewal, Beijing and Shanghai have many excellent practices. The research focuses on the objectives and imp 1ementation strategies of excellent micro-renewal projects in communities and campuses in Beijing and Shanghai,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more community micro-renewal projects.

【关键词】存量规划;城市社区;城市微更新

[Keywords] stock planning; urban community; city micro update

1引言2000年至2014年中国城镇建成区 面积增长约100%。城市对土地资源的消 耗过快,不断侵蚀自然底线,建设用地 管理日趋严格,城市土地资源愈发紧缺, “追速度、拼规模、耗资源、求扩张”的 老路已走不通⑴。存量规划适应了转变 城市发展模式的要求,是对于单纯依赖 增量空间扩张的规划思路的纠偏,重新 唤起规划对存量空间的关注,也是城市 规划基本原则的理性回归。街区尺度的生态功能是否良好是与 城市居民生活最为贴近的部分,以居民 本身的生活为主体,近几年,逐步实现 自下而下的社区营造模式逐步成为亚洲 发展中国家向欧美效仿的对象。城市社 区微型空间的改造,因为其与民众生活 更近距离,恰巧成为社区营造的重要实 现途径。在此过程中,社区尺度的城市 生态修复成效也逐步显现。2国外社区微更新的实践基础1969年,美国规划师谢里・安斯 坦(Sherry Arnstein)在美国规划师

杂志上发表论文《市民参与的阶梯》(A Ladder of cittezen Participation) 奠定了美国公共参与的基石⑵。80年 代,公众参与由美国传至台湾,1994年 起台湾实施「社区总体营造J (community empowerment),偏重于一个地里范围内 居住的人们迈向一个集体的认同,实施 的策略包括地景改造⑶。今日台北市政 府推动「田园城市」政策之前,2009年 就透过社群讨论做出一个大马路旁开放 式种菜的户外空间。透过不同社群对不 同主题的关照与熟悉,于是讨论并实践 出雨水花园、阅读花园、朴门花园和开 心农场等等⑷。近年来,随着我国规划 设计师对社区空间的关注,以台湾淡江 大学黄瑞茂老师,台大城乡研究发展基 金会宜兰分会会长陈育贞老师,清华大 学罗家德老师为代表的台湾社区营造专

家的规划思想开始逐渐传播到大陆来。3国内社区微更新的重要实践自2012年以来,街区更新,社区 微更新,城市社区公众参与成为我国城 市规划的年度热词,城市规划和生态修 复的视角开始转向城市社区微空间,国 内众多规划设计师开始以更微观的方式 参与到城市社区的生态实践中,通过对 城市社区空间的改造对生态功能进行修

复。其中,以同济大学教师刘悦来囚, 清华大学副教授刘佳燕⑹,自然之友“盖 娅工作室”的实践工作取得显著成果。3.1 M 匕京上海社区微更新实践2016年,上海市推进“行走上海社 区空间微更新计划”邀请各路设计单 位、研究机构来参与策划改造,从2016 年〜2017年,已在全市试点22个项目, 其中不少是老旧小区公共空间改造⑻。84

©W*社区◎

表]刘悦来社区为更新項目实践

名称地理位置面积/nf原本地块属性改造之后

创智农园上海市杨浦区五角场创智天地园西

2200开发剩下边角料,工棚闲置地

上海市区第一个位于开放街区

区的社区花园

中成智谷火车菜园上海宝山区中成智谷园区东4667老淞沪铁路废弃防护绿地第一所魔都市区中的自然学校“百草园”四平路街道鞍山四村第三居民小区600-800管理不善花园的沦落而成荒的草地可供居民共享使用的社区农园疗愈花园浦东塘桥街道金浦家园<500街旁公共用地居民参与式种植植物空间

苔蘇花园自家小区100居住区绿地居民参与式社区农园

刘悦来带队参与了去年参与了3个项目,其中2项获得一等奖(见表1)。提出,在存量规划的背景下,如何提升公共空间品质,进行复合使用,同时调动社区民众的积极性,共同参与设计营造维护管理,共建共享,是当前都市空间规划的主要任务⑼。其主要结合儿童活动进行废弃地等公共空间的可食地景的打造,使得废弃地不仅能实现都市人的田园梦激发社区凝聚力,还成为青少年进行自然教育和实践的基地。

清华大学刘隹燕老师因其师从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台湾著名社区营造专家罗家德教授,在社区更新过程更侧重于社区学视角,更注重居民参集团活动和集体意识的培养,其主导的“清河实验”主要是对清河区阳光南里小区的应该通过社区空间改造,让居民重新认识社区,认识家园[10\其策略主要分:进行街道立面美化,楼道修复,环绿地环境治理等策略,培养居民空间主人翁意识以及社会认同感和归属感。

自然之友盖娅设计工作室,其创始人高健,在其社区更新过程中更注重海绵城市理念的实践,称之为“营造城市社区海绵细胞计划“等。其实践场地主要依托于学校等公共机构的小型闲置用地,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盖娅自然学校,培德书院国际学校,张家阜小学等。与社会公众一起把社区存在的消极灰色空间转变成积极绿色空间。除此之外,通过使用旧马桶,玻璃瓶等废弃物进行构筑物的搭建。设计成果成为学校生态实践以及科普教育的重要场所。其中“盖娅花园实验”,使过度的混凝土不透水空间改造成一个可以收集、净化、蓄滲雨水的社区生态花园,社区成为源头就

地分散消纳、蓄渗雨水的最基本的单位,

建成社区“海绵体”让雨水最大限度的

得到利用(见图1)。

3.2校园社区微玮实践

自2016年,以北京大学营建社为

代表的一系列高校多高校学生为组织的

社区微更新改造开始展开。旨在通过自

发的低成本的景观设计为主导的学生实

图1盖亚自然学咖錨前后对比图

图2砂|体

图3同济大学校园社区微更新前后实景

践对校园废弃空间以及无法满足学生活

动需求的空间进行改造。其中,2016年

3月,以北京大学红四楼小花园的自发

改造为代表,获得北京大学乃至全国高

校的广泛关注。2017年9月,北京大学

营建社和同济大学有空营造社联合发起

全国大学生营建联盟得到各个大学的积

极广泛响应,进而涌现出一系列校园自

发改造实践。其主要是在校学生组织自

8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