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社区商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合集下载

国外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践及经验

国外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践及经验

国外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践及经验
二战前的意大利存在着显著的南北地域差异,无论人口密度、 国民生产总值、人均收入和经济结构,还是在文化教育、就业比率 等方面,南方都落后于北方。鉴于政治上的强大压力和经济上的总 体考虑,在完成经济恢复任务之后,意大利政府决定对南方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行大 规模有计划的特别干预,并于1950年成立了南方基金局,负责对南 部落后地区的规划与开发。南部的开发过程分为4个阶段进行。第 一阶段开发重点是农业和基础设施;第二阶段的开发重点是通过建 设“工业发展区”和“工业发展核”(增长极)来促进该地区的工 业化;第三阶段是将南部经济发展计划纳入全国经济发展规划中, 并将各项工程的实施逐步移交给地方政府;第四阶段是重点发展中 小企业,改善其技术装备,致力于工业企业的地方化和普遍化。经 过30多年对南部落后地区的开发,从纵向比较,南部地区经济结构 有了改善,农业得到改造,文化教育等有了较大发展。
国外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践及经验
1979年日本的《国土六法》中有关落后地区开发与利用 的法律就有126种,在立法先行的基础上,对落后地区 实行有计划开发。同时也采取了高投入政策。具体做法 是国家和地区按事业计划拨出专款,以无偿扶持为主, 辅以低息长期贷款,并发动私人开发。国家设置专门的 金融机构为落后地区筹集资金,提供低息长期贷款,或 为开发作担保。 日本政府通过对落后地区的产业开发和国土综合 开发政策,将立法和计划有机结合起来,有力地促进了 落后地区的经济振兴,缩小了地区经济发展差异,在一 定程度上消除了经济布局的“过密”和“过疏”问题。
国外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践及经验
此后又发展了旅游等服务业。经过50多年的综合开发与 治理,田纳西河流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仅流域经济 得到迅速发展,而且流域环境也得到了极大改善。昔日 灾害频繁、贫困落后的穷乡僻壤,今天已成为沃野千里、 百业兴旺、经济繁荣、航运发达、环境优美的发达区域。 这里既是美国电子、炼铝、军工、化肥的重要生产基地, 又是著名的旅游胜地,实现了流域内人口、经济、社会 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浅析国外CBD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浅析国外CBD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的区位及空间结构理论 。尽管这些理论的学术构思 略有不同 ,模式建造各有差异 ,但都认为 CBD 是位 于城市空间结构核心部位的重要功能区 ,是城市的 经济中枢 。另外 ,Bowden〔4〕对旧金山市 CBD 的发 展分 1850 、1906 及 1931 年三个时段进行了考察 ,指 出 CBD 的空间结构变化存在外围增长 (peripheral accretion) 、爆发增长 ( burst) 和分化 ( separation) 3 种 增长方式 。也有学者从地价角度 ,阐述了多数城市 空间结构正在从单中心逐渐向多中心进行演进〔5〕。
息服务中心的出现 ,为城市及区域的发展提供快速 、 集中了较多的高层建筑 ,一般是城市的制高点所在 ,
便捷的信息服务 。
其建筑类型多样化 ,各具特色 ,体现城市的特色和标
213 地价峰值区域
志 。由于中心区往往具有较深的历史文化内涵 ,也
பைடு நூலகம்
作为虚拟经济 ,金融 、贸易 、保险等一系列服务 集中反映城市的文脉和特色 。因此 ,CBD 往往被看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浅析国外 CBD 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115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经济 第 26 卷 第 2 期
116
进入 20 世纪 90 年代以后 , 更多的是对城市 CBD 内 部 的 一 些 问 题 进 行 研 究 , 如 CBD 内 的 选 址〔14 - 16〕、公共交通及停车问题〔17 - 19〕、雇佣及人口 密度〔5 ,14 ,17〕、土地价格和土地组合〔20〕以及其他一些 社会问题 。而且 ,对于 CBD 本身的兴趣越来越少 , 但将 CBD 作为城市系统的一部分的兴趣却越来越 浓 。另外 , Wong〔21〕注 意 到 在 数 字 化 年 代 下 , 城 市 CBD 由于巨大技术进步影响下导致城市形态的动 态性 。

社区管理(国外社区管理的实践与探索及其发展趋势)

社区管理(国外社区管理的实践与探索及其发展趋势)

国外社区管理的主体
一、政府:社区管理的组织者
政府是一个国家为维护和实现特定的公共利益,按照区 域划分原则组织起来的,以暴力为后盾的政治统治和 社会管理组织。
广义的政府是指国家的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 等公共机关的总合,代表着社会公共权力。 狭义的政 府指国家政权机构中的行政机关,即一个国家政权体 系中依法享有行政权力的组织体系。
材料5:中产阶级
国外社区的发展与管理
四、国外社区的发展与管理
社区发展与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社区管理在理论和实践上的不断探索,适应社
区发展的需要,使社区在国家经济、政治领域 和社会生活中发挥更大作用。
社区发展是社区管理创新的前提,社区管理创
新又推动了社区的全面发展。
国外社区的发展与管理
材料2:美国社区管理模式
பைடு நூலகம் 2、英国:以政策激活市场
英国实现市场化的社区管理与社区服务, 政府把许多社区服务方面的事务转 移给民间团体和私营机构,社区服 务出现政府出资、社区办事的局面。
政府举办的服务机构、政府资助的社会 组织、民间团体举办的非营利性质 的服务机构,以及私营的、商业性 的服务机构组成了英国的整个社区 组织体系。
国外社区管理的主体
二、非营利组织:社区管理的提供者 非营利组织是不以盈利为目的、主动承担
社会公共事务和公共福利事业的社区中 介机构。
材料3:非政府组织
国外社区管理的主体
三、社区民众:社区管理的参与者 社区民众是社区发展的主体。社区管理要特别 关注社区居民的需求,以利益机制为驱动,激 发民众深层的社区参与精神,激发其政治心理 的转向和回应,消除其组织冷漠或恐惧的心理 障碍,培育民主意识和自治精神,锻炼其组织 和参与能力。

海外城市商务中心区发展模式及启示

海外城市商务中心区发展模式及启示

北 地 8 7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ຫໍສະໝຸດ
公共环境 , 纽约市政府大力鼓励发展公共交通 , 限制曼哈顿私家车 的发展 , 形成了便捷的交通系统。
— —
区压力, 保护古城风貌 , 政府提出在巴黎郊区的拉德芳区规划建设 现代化的城市副中心。 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开发建设 , 拉德芳斯区成为欧洲最具影响力 的商务中心区( 1。区域内共有 10 表 ) 60多家企业 , 其中包括法国最 大的 5 家银行以及近 20 0 家外 国金融机构 。 同时 , 区域内有 10 9 多家 世界著名跨国公司的总部和区域总部。 拉德芳斯区域 内配套设施完
量写字楼建筑不仅发挥着企业办公楼的功能, 还发挥着国际都市消 费、 娱乐 的功能。另外 , 在曼哈顿中城 C D内, 中了纽约都市区 B 集 5% 0 以上的公共娱乐中心。 2 香港中环 : . 历史悠久的 C D B 早在十九世纪初 , 香港中环就是以商贸业务为主的地区。目前, 中环 C D区内甲级写字楼占全港的 6%,在港的 90 B 0 5 家跨 国公司
而中城的发展与规划引导密切相关。在老城的发展过程中, 由于功能
单调 , 商业等配套不完善 , 出现了夜晚“ 空洞化” 现象, 城贝通过规 而中 0
划建设较好地解决了这些问题 , 从而使曼哈顿 C D保持了活力。 B
— —
1纽约曼哈顿 : . 世界 C D发展的先驱 B 曼哈顿 C D形成于二十世纪 7 年代,位于纽约市中心区 , B o 核
— —
曼哈顿 C D成 为全球企业总部 的聚集地 。2 0 年世界 B 06
及概况
总结海外贼市 C D发展的模式 , B 大致有两种模式, 第一种是市场 自发形成与后期政府引导发展模式 , 第二种是政府舭 0 引导发展模式。 不管【 利饽 式, C D的发展中, 田 £ 在 B 5 对其进行规划引导都是不可缺少的。

国外社区商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国外社区商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国外社区商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社区这个概念最早由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在1887年提出,是指聚集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群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社区商业是一种以社区范围内的居民为服务对象,以便民、利民,满足和促进居民综合消费为目标的属地型商业。

社区商业是城市商业空间中的一个重要层次,它是相对于城市中心区商业、区域型商业和邻里型商业而言的,其在规模大小、提供的商品种类、服务的商圈范围等方面都界于区域型商业和邻里型商业之间。

社区商业的基本功能包括满足社区居民的购物需求、服务需求、休闲娱乐需求等。

社区商业于20世纪50年代首先在美国产生,之后在其它西方国家也逐步大规模发展起来。

而我国的社区商业相对落后,正在大力推行的城市居住社区建设,把社区商业的规划和发展视为至关重要的一环,因为社区商业的发展状况不仅影响到社区内居民的消费满足情况,也关系到城市商业的整体结构和布局,影响整个城市的综合商业能力。

为了使社区健康发展,我们要借鉴西方国家成功的经验,也要在社区商业发展的相关理论的指导下,结合我国城市居民在消费习惯、消费能力等方面的特征,创出适合我国国情的社区商业发展模式。

为此,有必要探索指导社区商展的理论并了解国外社区商业发展的状况。

本文是上海市社科“十五”规划课题《上海社区商业的市场特征与发展模式研究》的分报告。

一、指导社区商业发展的有关理论指导社区商业发展的理论主要是城市商业空间布局和零售业区位选择的有关理论,包括中心地理论、商圈理论、地价理论、消费者行为空间理论和零售业态演变理论等。

1、中心地理论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泰勒(Christaller)1933年在《南德的中心地》中提出中心地理论,他在理论中提出的“中心地”和“中心地层次”等概念,是后来学者研究城市内部商业空间层次结构的最直接的依据和理论根源,社区商业作为城市内部商业空间中的一个层次,也离不开这一理论的指导。

克里斯泰勒认为中心地是周围地域的中心,向周围地域提供商品和服务。

国外社区商业的发展及其启示与借鉴

国外社区商业的发展及其启示与借鉴

.$ 社区商业的布局与设计。国外社区购物中心
都有严格的设计布局,其目的是使购物中心的任何 一部分都能吸引大批的购物者。布局的关键是对承 租户的科学组合与安置。核心承租户对引导人流起 主要 作 用 , 一 般 占 购 物 中 心 ./0 的 面 积 , 其位置最 先确定。 对普通承租户的位置安排, 充分考虑他们之 间亲和力的不同,一些经营项目需组成群体以增强 吸引力, 而另一些经营项目则必须相互避开。 在对承 租户的总体布局确定以后,还要充分考虑商店的装 饰效果,承租户的平面布局和店面装饰需要在统一 与个性之间维持一种平衡, 既要有必要的控制, 保证
#$ 社区商业中心的业态构成。国外社区商业主
要是现代化的购物中心形式,购物中心和连锁组织 相互促进、 共同发展。 购物中心的核心店基本上都是 知名的连锁企业, 例如, 美国的沃尔玛、 日本的大荣 等都是它们国家许多社区商业中心的核心店,社区 商业中心靠它们来提升对附近居民的吸引力。除核 心店外, 中心内还汇聚着各种不同规模、 不同业种的 专业店、 专卖店, 它们也多是连锁经营。各种连锁经 营品牌是支撑社区商业中心的中坚力量,是社区商 业中心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空间中的一个重要层次,是以 社区内的居民为服务对象的属 地型商业。本文介绍了国外社 区商业发展的概 况 及 特 征 , 并 分析了其对我国社区商业发展 的启示与借鉴。 关键词 社区 商业 启示
的购物需求、 服务需求、 休闲娱乐需求等。 社区商业最早于 $% 世纪 &% 年代在美国出现。 当时由于家庭汽车的普及, 以及城郊新建的发达的 高速公路, 使得城市居民大量向郊区扩散, 由此产 生了专门为郊区新建居住区居民服务的社区商业。 英国、 日本、 法国等西方国家也由于居民的 ’% 年代, 郊区化而出现社区商业, 到 #% 年代, 新加坡的社区 商业也开始大规模发展起来。 国外的社区商业主要以购物中心的形式出现。 国外的购物中心分为地区型购物中心、 社区型购物 中心和近邻型购物中心三种, 以美国为例, 对三者 进行比较:

社区商业发展状况浅析

社区商业发展状况浅析

社区商业发展状况浅析目录前言一、国外社区商业发展概括与特点二、中国社区商业发展现状分析1、政策环境2、行业规模3、生存状态4、理论与实践的缺失三、中国社区商业发展趋势相关因素1、中国城市化进程概况:2、中国连锁经营企业发展进程概况:3、中国电子商务等新兴商业模式概况:4、中国社区型消费行为分析5、社区商业规划布局与业态组合6、中国社区商业开发模式研究四、社区商业发展趋势趋势一:政府对社区商业的规划力度加强趋势二:购物中心造就大型社区商业趋势三:便利店、生鲜超市、菜市场是社区商业的重要组成部分1、便利店、菜市场之类的商业形态历来是社区商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2、生鲜超市、菜市场以与净菜市场对社区的作用不言而喻。

趋势四:社区商业也开始细分市场趋势五:专业化操作是社区商业成功的保证五、中国社区商业前景社区商业发展状况浅析前言社区商业是一种以社区范围内的居民为服务对象,以便民、利民,满足和促进居民基本综合消费为目标的属地型商业形态。

社区商业所提供的服务主要是社区居民需要的日常生活服务,这些服务具有经常性、便利性但不一定价格低廉的特点。

因此社区商业具有稳定的市场基础,并将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得到更大的发展。

提供怎样的社区商业服务是开发商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国外社区商业发展概括与特点社区商业最早于20世纪50年代在美国出现。

当时由于家庭汽车的普与,以与城郊新建的发达的高速公路网,使得城市居民大量向郊区扩散,由此产生了专门为郊区新建居住区居民服务的社区商业。

国外的社区商业主要以购物中心的形式出现,购物中心是一种现代的零售业态,是一个由零售商店与其相应设施组成的商店群,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开发和管理,一般有一个或几个核心商店,并有众多小商店环绕。

购物中心有宽敞的停车场,其位置靠近交通要道,顾客购物来去便利。

国外社区商业中心一般都实行开发和经营分离的做法:开发商负责前期开发,经营商负责租赁经营,形成良性的运作机制。

国际商务和跨文化管理的实践和理论

国际商务和跨文化管理的实践和理论

国际商务和跨文化管理的实践和理论国际商务的实践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国际商务变得日益重要。

国际商务是指跨越国家边界的贸易和商业活动。

它不仅涉及到货物和服务的进出口,还涉及到跨国公司、国际投资、海外市场开发、国际财务和金融等领域。

在国际商务实践中,公司需要考虑到一系列的因素,如政治、法律、文化和经济环境等等。

政治和法律环境政治和法律环境是国际商务中不可忽视的因素。

政治稳定和法制健全的国家能够提供更好的商业环境,让跨国公司更有信心。

政治动荡和法制不健全的国家则会给商业活动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企业难以在此开展业务。

此外,不同国家的法律和制度也存在差异,这需要公司进行良好的法律规划和风险管理。

文化环境文化环境是国际商务中的另一个重要的因素。

不同国家间存在着文化差异,这包括宗教信仰、价值观念、信仰体系等。

商务交流涉及的语言、礼节、商业风俗和习惯等也可能存在差异。

这就需要公司在跨文化交流和管理方面进行足够的准备。

国际财务和金融在国际商务中,跨国公司还必须面对多种不同的货币、税收、金融和财务制度等等问题。

不同国家的货币存在汇率变动的风险,汇率波动可能会给企业的投资和市场开发活动带来一定的风险。

公司还必须考虑到税收政策、保险和银行等方面的因素。

国际商务的理论在国际商务实践的基础上,也有许多学者对国际商务进行了研究和思考,形成了一系列的理论体系。

国际化理论国际化理论是国际商务理论的重要分支之一。

它研究的是公司越过国家边界进入海外市场的原因和方式。

国际化理论认为,进入海外市场的主要因素是资源、市场和成本等方面的优势。

这些优势的形成源于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如技术、品牌、管理能力等。

全球化理论全球化理论另一个重要的分支,它关注的是全球经济整合和跨国公司的影响。

全球化理论认为,全球化使得不同的国家越来越相互联系,企业也跨越国家边界开展业务,进一步推动了全球化进程。

同时,全球化也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如环境破坏、社会不公等。

003国外社区发展现状

003国外社区发展现状

汉堡制:因起源于德国的汉堡市而得名。工业革 命后,汉堡市的人口骤增,贫富差距加大,由 失业等原因导致的乞丐与贫民的人数渐增,甚 至出现过乞丐列队街市,沿门乞讨的现象,成 为汉堡市一个最严重的社会问题,广大市民呼 吁对此予以解决。1788年,根据布什教授草拟 的方案,汉堡市为使议会推选出的志愿委员会 能顺利开展工作,对个别贫民进行调查和救济, 遂采用了分区域管理济贫事务的制度,将全市 划分为60个区,每区设1名监督员,并设一中 央办事机构,综理全市的济贫业务。此即社会 工作界所称的汉堡制。
汉堡制源自西班牙哲学家比维斯的理论。他在16世纪时 便已注意到各国的贫困问题,并为佛兰德的布鲁吉斯 城议会拟定过一套贫民救济方案。汉堡制是其设想的 具体化和实际应用。它的宗旨是设法帮助贫民自力更 生。具体措施包括为失业者介绍工作,给贫困者提供 救济,将贫苦儿童送往工艺学校学习就业技能及语文, 把患病者送往医院诊治,规定对沿门乞讨者不准任意 施舍等,并联络各社会救济机关协同工作。 汉堡制共 实行了13年,收效很大,汉堡市的社会状况为之改观。 后因济贫事务增多且日趋复杂,这一制度已无法适应 变迁了的社会,1892年代之而起的新汉堡制对它做了 重大修改。汉堡制的精神和做法为许多国家所仿效, 影响很大,是公共救助与社会工作史上的里程碑。
(二)叶南客 社区自治模式——美国 政府主导模式——新加坡 混合模式——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
1、社区自治模式
社区自治模式是社区主导,居民主动参与、由下而上 实施的社区发展模式。
美国社区发展的特点: 发达的非营利组织成为社区发展的重要组织力量 全国性的志愿者服务体现了居民的高度自发参与性 发达的社区教育与开放式的多方参与 对于兴办丰富的社区服务,政府和私立机构角色有区别
中央委员会是全市济贫工作的最高管理机构,管理全市 的济贫所、医院及院外救济事项,也定期开会。爱尔 伯福制在济贫事务管理方面为后来的社会工作者积累 了宝贵的经验。它通过建立有效的三级工作组织,上 下配合,使济贫工作既深入细致又灵活有效;它通过 定期召开会议,使上下得以沟通,能及时解决问题, 及时计划、检讨与改善工作;赈济员由本地区志愿者 义务担任,熟悉情况,且负责区域较小,易于开展工 作,又可倡导服务精神,事半而功倍。此外,该制度 对受助者状况进行深入细致调查并予记录的做法,为 现代社会个案工作方法的产生奠定了基础。爱尔伯福 制后因城市人口增加,赈济员无法处理太多的案件而 渐渐不再适用,1892年为新汉堡制所代替。

国外商业模式理论研究评介

国外商业模式理论研究评介

国外商业模式理论研究评介一、本文概述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商业模式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创新已成为企业竞争力提升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对国外商业模式理论研究进行深入探讨和评介。

通过回顾和总结国外商业模式理论的发展历程,分析其核心概念、研究视角以及最新研究成果,旨在为我国企业在全球市场竞争中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本文还将关注国外商业模式理论的发展趋势,以及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为我国学术界和企业界提供前瞻性的思考和启示。

文章将首先阐述商业模式的定义及其在企业运营中的重要性,接着梳理国外商业模式理论的发展历程,包括早期的商业模式概念、经典的理论框架以及近年来的创新研究。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重点分析国外商业模式理论的核心内容,如价值创造、价值传递和价值获取等方面,并探讨这些理论如何指导企业实践。

文章将总结国外商业模式理论研究的贡献与不足,提出未来研究的展望,以期为我国企业在全球市场竞争中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二、商业模式理论的基本概念商业模式理论是一个跨学科的领域,涉及经济学、管理学、市场营销、战略管理和创新研究等多个学科。

其基本概念可以概括为:一个组织在特定的市场环境下,通过整合内部和外部资源,创造价值并获取利润的方式和途径。

商业模式不仅描述了企业如何赚钱,还解释了企业如何运作、如何与合作伙伴互动,以及如何满足客户需求。

商业模式的核心要素包括价值主张、客户关系、收入来源、关键活动、关键资源、关键合作伙伴以及成本结构。

这些要素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企业的商业模式。

价值主张是企业向客户提供的独特价值;客户关系描述了企业与客户之间的互动方式;收入来源是企业从客户那里获得的经济回报;关键活动是企业为了创造价值所必须进行的核心工作;关键资源是企业运营所必需的重要资产;关键合作伙伴则是企业为了实现其价值主张而需要合作的外部实体;成本结构则反映了企业运营所需的成本。

商业模式理论的基本概念强调了企业在运营过程中的系统性和整体性。

社区商业发展的国际经验

社区商业发展的国际经验

社区商业发展的国际经验由于国际上各个国家或地区的自然地理、社会文化、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各个国家或地区对社区商业的理解和发展模式有很大差异。

例如,美国社区商业主要指城市郊区新建居住区的集聚型商业设施,同时,社区商业不包括沿街散布的零星商业设施。

世界上主要国家或地区的社区商业发展,也各有特色,各有所长。

1,美国的社区商业中心美国土地辽阔,居住人口密度不高,社区具有相对独立性。

在社区中,超市、餐饮店、快餐、自助洗衣店、邮局、银行、宠物服务等配置较为完备。

美国社区商业中心有两大特点:一是以大型超市或购物中心为核心;二是呈块状发展,与周围的文化娱乐等设施联成一体。

美国购物中心分为区域型、社区型和邻里型等多种类型。

其中,社区型和邻里型购物中心主要为社区居民服务,其网点数量和出租面积分别占购物中心总量的95%和70%,满足了人们“一站式”购物的需求,还向社区居民提供丰富的服务项目和休闲娱乐项目。

在美国,购物中心规划的三种主要类型和特征,参见表1。

购物中心建设,应满足如下条件:①统一的建筑设计与中央管理;②提供多样化的货品(不同价位、品质等)与服务;③统一的内部商店建筑配置和未来发展安排;④富有建筑特色并与社区相融合;⑤有吸引顾客的景观设计和安全考虑;⑥顾客与货品出入口分离;⑦有方便汽车和行人的进出口;⑧有足够的停车位等。

2,日本的社区商业中心“商业街协同组合”是日本颇具传统特色的一种社区商业中心。

例如,日本东京都神乐坂商业街,就是东京一条极为普通但又富有日本特色的典型社区商业街。

在100多米长的步行街两侧,散落着连户商铺、中型超市、24小时便利店以及传统杂货店等248家店铺,花店、迷你高尔夫馆、蔬果铺、美容店乃至证券营业所应有尽有。

这种社区商业还同时肩负保护中小商业企业、保护城市的传统文化特色的重任。

在日本,便利店除了卖及时快速消费品之外,还有代收水煤电各种费用的服务,并且,还可以代售车船票、提供快递业务等。

遵循另套发展思路的日本社区商业

遵循另套发展思路的日本社区商业

28策划Features 在中国,社区商业是疫情期间发展起来的“热词”。

但是在日本,它遵循的是另一套发展思路。

强调公益性虽然同样称为“社区商业”,但中国各参与方对这个词的认知,仍然集中于解决“最后一公里”的社区周边生活服务问题。

各类调研也集中于调查海外社区商业营收在消费零售中的占比,以此预估社区商业的未来潜力。

这也导致关注社区商业的大多数主体是地产开发商与结合了电商和商超服务的公司。

但在日本,社区商业并不是一个定位在盈利潜力的领域。

日本的社区商业强调三个重点:以市民为主体、解决该地域存在的问题、以商业手法作为解决方案。

日本最初研究这个领域的全球经验时,参考的是“社会商业”(SocialBusiness)学术领域的各种案例,社区商业与社会商业有重合的部分,但更强调以商业手段解决社会问题。

所以它虽然有盈利属性,本质上仍然属于非盈利事业。

日本NPO(Nonprofit Organization,非营利组织)法人社区商业支持中心也针对“是否盈利”这一点做了澄清说明,它认为关键在剩余利益的分配上:盈利是将剩余利益作为收益或分红分配给企业关联人士;社区商业优先解决地域问题,剩余利益主要用于针对社会的投资与返还。

日本形成这一政策框架也有其历史原因。

日本经济产业省最早发出有关“社区商业”的调研报告是在2003年,当时日本处于经济低迷期,曾经支撑了制造业的钢铁制造等产业也持续减产甚至破产,失业率上升到5%左右。

雇佣环境恶化,导致很多人提前退休,日本政府开始寻找能让这些人继续在不同地域获得雇佣机会的新策略。

从那时起,“地域振兴”“地域活性化”成为日本各地经济发展的高频词。

日本经济产业省也为社区商业作出一系列界定,从人才培育、中间支持、活动设施整备、资金、行政业务委托、经营指导、税收与政策优惠等领域制定了一系列措施。

这也是日本早期社区商业发展的基础。

最近十多年,日本政府做了更加详细的社区商业调研,结合全球视野,将社区商业包含在社会商业框架研究之中。

社区商业发展浅析

社区商业发展浅析

前言一、社区商业概念以及开展1、什么是社区商业?2、社区商业的起源3、国外社区商业概况简介二、我国社区商业开展现状1、政策环境2、行业规模3、生存状态三、我国社区商业开展前景四、我国社区商业SWOT分析优势分析:社区营造活动重新凝聚社区情感劣势分析:社区商业开展条件尚不成熟机遇分析: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威胁分析:社区商业效劳模式的构造五、社区商业应有的商业模式六、社区商业电商、店商结合的趋势七、社区商业具备金融运作条件八、社区商业必将成为高稳定性、可复制的商业模式九、打造优良社区商业的条件前言纵观地产业近期表现,2021年末以及2021整年在房地产销售和新开工下滑,本次房地产下滑与2021年和2021-2021年相比有很大的不同:不同地区由于潜在新增人口和现有库存的巨大差异,房地产价格走势明显分化,房价同比难有大涨大跌,本轮下滑并非受宏观调控或者外部冲击的影响,下跌幅度温和,持续时间更长,地产业黄金十年完毕,行业进入调整期印象明显,地产业前路迷茫,短时间难有定论。

众多开发企业纷纷寻找新的开展之路,关注社区商业开发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向。

集团公司一直以来以住宅开发为主营业务,2021年起开场关注社区商业开展,2021年成立商业管理公司,涉足社区商业开发、运营,旨在推动社区消费,方便业主生活,拓展零售业的开展空间,催生新的商机,促进社区入住率提高,强化工程整体品牌形象,带动住宅及其他物业销售,使工程的开发形成良性循环。

2021年企业审时度势,审慎论证,调整企业新的开展战略:一是:坚守住宅开发阵地,坚持住宅刚需产品的开发;二是:开辟社区商业开发、运营新业务,以根本型、标准型、辐射型社区商业为核心产品,筑建企业第二利润池。

目前,我国在社区商业领域的政策理论和成功实践还很少,依据政策环境、行业规模、生存状态、市场前景的分析,深入研究社区商业,总结其开展趋势,对企业在社区商业行业良性开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一、社区商业概念以及开展关键词:【社区】:社区是指在一定地域围,由一定数量的人群组成的具有共同的地理环境、共同的文化背景和生活方式以及共同的利益和需求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澳洲社区店和邻里购物中心最值得学习

澳洲社区店和邻里购物中心最值得学习

澳洲社区店和邻里购物中心最值得学习澳大利亚购物中心发展现状以Westfield,Lend Lease,CFS,AMP,Stockland等为代表的澳大利亚购物中心在过去的20多年里一直站在国际购物中心开发和管理行业的前列。

50年代末澳大利亚购物中心受美式购物中心的影响和启发孕育而生。

但随着购物中心行业的不断发展和房地产金融的成熟,澳洲模式备受国际同行关注和借鉴,特别是随着西田80年代的成功进军美国市场,澳洲模式迅速地影响了美式购物中心的变革。

对中国商业的借鉴意义澳大利亚地大但人口只等同于北京的人口数,全国共有1400多个购物中心,其中社区和邻里购物中心占70%。

购物中心的地域条件和成长环境和我们中国今天城镇化的进程有着许多相似的地方。

我们在关注和学习澳大利亚购物中心业者引领和驱动国际购物中心发展潮流的同时,通过对澳大利亚购物中心的实地考察、包括与澳大利亚业界高层和专家的交流互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理解澳大利亚购物中心的核心价值。

澳洲最值得学习的11个商业项目1Queen Victoria Building (QVB)维多利亚都市购物中心QVB建于维多利亚女王时期的1898年,是为了纪念维多利亚女王执政50周年而建的,是悉尼19世纪末伟大建筑之一。

法国时装设计师皮尔卡丹称其为“全世界最漂亮的购物中心”。

QVB由英国名设计师George McRae设计,为典型的罗马风格结构,顶端中央耸立着精致的玻璃圆顶,建筑侧面则是华丽的彩色玻璃窗,细密的木头镶板,建筑内还收藏了众多的皇家画作。

维多利亚女王大楼(Queen Victoria Building QVB) 是悉尼的标志。

这座独具匠心的建筑杰作是市内顶级的购物热点,QVB购物中心及地下一层与地铁站相连的商业,定位为满足白领日常生活之必须的便利商业,以及一层上的高端特色都市型购物中心。

旅游型购物中心Harbor Plaza目标客群是全世界的旅游者,所以租户定位为澳大利亚特色店,以销售澳大利亚本地特产为主。

国外区域性购物中心的模式和经验借鉴

国外区域性购物中心的模式和经验借鉴

国外区域性购物中心的模式和经验借鉴“区域型购物中心:商业地产商的历史性机遇”巡回式主题论坛首场论坛在北京丽亭酒店多功能厅隆重举行。

商业地产协会领导、业内专家、零售商、开发商汇聚一堂,对区域型购物中心的话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以下为澳邦成行总经理、澳大利亚Lulutong公司总裁成路在本次论坛上的演讲:成路:我们在10年、15年之间一个高速的发展,这中间肯定有一些不是特别准确的东西,会有一些误区,其实国外也在不断的研讨什么样的购物中心适合他们这个国家人不断的变化。

过去美国也好、加拿大也好、澳大利亚也好,他购物中心主要服务客群就是广大的中产阶级,他们管区域型的购物中心叫做中产阶级的购物天堂。

在西方国家中产阶级的人层是最大层面的,富裕的人是少数的,很穷的人也是少数的,中产阶级是最多的。

我们中国现在出现了很多超级奢华的的购物中心,而且他还有市场,我比较吃惊的是北京开了6个特别奢华的购物中心,但是销售额还真得不错。

中国现在经济的发展特别快以后特富的人就是很多,大部分的财产掌握在小部分人手里,就是要不然就特别富,要不然就特别穷,就是中产这部分还没有发展起来。

国外四五十年他们经历着低房价的过程,在这个过程里面养育了一大批中产阶级,就是他们有了很好的工资收入以后可以买得起房,因为15年前美国、澳大利亚的房子非常便宜,他们从战后经历了三四十年低房价的市场,造就了很多的中产阶级,因为他们挣的钱可以去买得起房子、车。

在过去的15年房地产高速发展,澳大利亚也是在过去15年房子像疯似的上涨,在之前三四十年都是非常低的房价,很缓慢的上走,这个阶段就造就了一大批的中产阶级,中产阶级是消费的主力群。

中国现在有很多困惑的东西,但是整个看社会发展其实也是很正常的,北京有6个奢侈的购物中心依然销售额非常好,说明还是有这个需求。

因为中国现在社会主要是很富的人非常多,你出国旅游也可以感觉到,在香榭里大街上你在那站一会会有5个人问你会不会讲国语,到LV的店里面再帮他买一个店。

国外商业街综述

国外商业街综述

国外商业街综述1. 引言商业街作为城市中的重要商业活动区域,在国外发展得非常繁荣。

本文将就国外商业街的特点和发展现状进行综述,并讨论其对城市经济和居民生活的影响。

2. 国外商业街的特点国外商业街具有以下几个特点:2.1 多样化的商业业态国外商业街上的商店涵盖各个行业,包括服装、餐饮、娱乐等。

商业街内的商家通常是小型独立店铺,提供独特的商品和服务,吸引着来自各个地方的消费者。

2.2 步行街化设计为了提供更好的消费环境,国外商业街常常采用步行街化设计,即禁止汽车通行,营造出安静、舒适和安全的购物环境。

步行街还提供了更多的公共空间,供人们休闲和社交。

2.3 社区生活中心国外商业街不仅是商业活动的场所,也是社区居民的生活中心。

商业街上的咖啡店、餐厅和公园等公共设施,为居民提供了与邻居交流和交流的场所,增强了社区凝聚力。

3. 国外商业街的发展现状国外商业街的发展现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3.1 国际化品牌的进驻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国外商业街上逐渐进驻了许多国际化品牌,吸引了大量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这些品牌的进驻不仅为商业街带来了更多的消费者,也提升了商业街的国际形象。

3.2 创新商业模式的涌现在国外商业街上,不断涌现出创新的商业模式。

例如,一些商业街将餐厅、艺术画廊和商品零售等业态结合起来,创造出独特的购物和娱乐体验,吸引了更多的消费者。

3.3 活动和节日的举办为了吸引更多的游客,国外商业街经常举办各种活动和节日。

例如,音乐表演、美食节和艺术展览等都能够吸引大量观众和消费者,提升商业街的知名度和流量。

4. 国外商业街对城市经济的影响国外商业街对城市经济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4.1 增加就业机会国外商业街上的商家需要各类员工,包括销售人员、服务员和管理人员等。

商业街的兴起为城市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减少了就业压力,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4.2 提高消费水平商业街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商品和服务,吸引着来自各个地方的消费者。

从国外社区商业看国内发展

从国外社区商业看国内发展

社区商业就像一块即将烘焙好的蛋糕,“诱人”不假,但想吃到嘴里也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所以,理性一点对待,总是好的。

“社区”概念最早由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在1887年提出,是指聚集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群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社区商业是一种以社区范围内的居民为服务对象,以便民、利民,满足和促进居民综合消费为目标的属地型商业。

很多小区商业配套初级,包括高档社区,好的生活品质应该是舒适、便捷。

可是现在社区商业的状况,却是让这些有钱人打个酱油还要开宝马。

01社区商业≠超市+底商我国社区商业还处于发展阶段,社区商业主要是以历史形成的沿街商铺为载体,这种商业形式是自然形成的,缺乏统一规划,业态档次普遍较低,社区商业功能不全。

不过随着商业地产的逐渐成熟,社区商业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虽然国内也出现了一大批特色商业街等项目,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他们多数仍旧是以服务社区为主要目的,特别是居住区的内部商业设施。

且国内的社区商业普遍还带有浓厚的住宅底商的特点,不是开发商持有物业,多半是“打碎了卖”的模式,属于各自为政、自负盈亏。

没有整体规划与引导,在一个社区能做成,另外一个社区或许就不成,形不成模式,并没有真正的借鉴意义。

与国外成熟社区商业模式相比较,还有很大的差距。

02社区商业定位≠社区定位从国外社区商业发展的成熟经验及目前城市发展进程的趋势来看,社区商业应该是一种以社区范围内居民为服务对象的,以便民、利民,满足和促进居民综合消费为目标的属地型商业。

在国外社区商业占到60%-70%的比例,可以看出,社区商业是城市商业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社区商业所提供的服务主要是社区居民日常生活服务的需要,这些服务具有综合性和便利性的特点,是适合日常生活需求的。

因此,社区商业具有稳定的市场基础,并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而得到一个更大的发展。

现阶段注意力更多集中在购物中心,这种商业形态特点关注得更多的是时尚,是品牌。

但作为社区商业消费者更多地关心的是它的便利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外社区商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社区这个概念最早由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在1887年提出,是指聚集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群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社区商业是一种以社区范围内的居民为服务对象,以便民、利民,满足和促进居民综合消费为目标的属地型商业。

社区商业是城市商业空间中的一个重要层次,它是相对于城市中心区商业、区域型商业和邻里型商业而言的,其在规模大小、提供的商品种类、服务的商圈范围等方面都界于区域型商业和邻里型商业之间。

社区商业的基本功能包括满足社区居民的购物需求、服务需求、休闲娱乐需求等。

社区商业于20世纪50年代首先在美国产生,之后在其它西方国家也逐步大规模发展起来。

而我国的社区商业相对落后,正在大力推行的城市居住社区建设,把社区商业的规划和发展视为至关重要的一环,因为社区商业的发展状况不仅影响到社区内居民的消费满足情况,也关系到城市商业的整体结构和布局,影响整个城市的综合商业能力。

为了使社区健康发展,我们要借鉴西方国家成功的经验,也要在社区商业发展的相关理论的指导下,结合我国城市居民在消费习惯、消费能力等方面的特征,创出适合我国国情的社区商业发展模式。

为此,有必要探索指导社区商展的理论并了解国外社区商业发展的状况。

本文是上海市社科“十五”规划课题《上海社区商业的市场特征与发展模式研究》的分报告。

一、指导社区商业发展的有关理论指导社区商业发展的理论主要是城市商业空间布局和零售业区位选择的有关理论,包括中心地理论、商圈理论、地价理论、消费者行为空间理论和零售业态演变理论等。

1、中心地理论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泰勒(Christaller)1933年在《南德的中心地》中提出中心地理论,他在理论中提出的“中心地”和“中心地层次”等概念,是后来学者研究城市内部商业空间层次结构的最直接的依据和理论根源,社区商业作为城市内部商业空间中的一个层次,也离不开这一理论的指导。

克里斯泰勒认为中心地是周围地域的中心,向周围地域提供商品和服务。

中心地分为不同的等级,表现为每个高级中心地都附属几个中级中心地和更多低级中心地。

中心地的等级与其职能相互对应。

低级中心地数量多,职能少,提供的商品和服务档次低,种类少,只能满足居民的日常生活需要。

而高档家具、贵重物品商店(如珠宝店)、大商业中心、医院等职能则属于高级中心地,这类中心地数量少,职能多,服务范围广。

在数量和职能上界于低级中心地和高级中心地之间的是不同层次的中级中心地。

克里斯泰勒还提出“商品和服务的供给范围”理论,主要包括供给范围的内侧界限和外侧界限两个概念,其中内侧界限表示某商业设施获得正常利润所必须的最小消费者范围,外侧界限则表示某商业设施最大的辐射范围,超过此界限,由于消费者要克服的空间距离太大,消费者将放弃到该商业设施购买。

当外侧界限大于内侧界限时,商业设施能获得超额利润,两者相等时只获得正常利润,如果外侧界限小于内侧界限,则商业设施不可以在此地域设立。

美国地理学者贝利(J.L.Berry)和加里森(Garrison)等学者在20世纪50年代末对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作了发展,他们提出成立阀人口理论。

成立阀人口是指某中心职能在中心地布局时得到正常利润所需的最低人口数量。

这一概念类似于克里斯泰勒提出的商品和服务供给的内侧界限,但前者是一个人口数的概念,而后者是指服务的范围,是一个距离的概念。

用人口的概念代替距离的概念是一大进步,因为它克服了距离概念中隐含的人口均匀分布这一不合实际的假设。

贝利和加里森通过公式P=A(B[N])来回归参数A和B,其中N为中心地职能设施的数量,P为中心地的人口,当N=1时的P值,就是成立阀人口。

一般来说成立阀人口大的中心职能,应该在等级高的中心地布局,相反则在等级低的中心地布局。

贝利和加里森还提出边界性等级货物的概念,是指不同等级的中心地所能提供的最高等级的货物,他们认为中心地等级不同,所提供货物的档次和种类应该不同。

从中心地等级层次理论,我们可判断,社区商业该属于中级中心地。

中级中心地的职能、提供商品的档次和种类、商品供给范围、成立阀人口等理论,都对社区商业的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2、商圈理论商圈理论是关于某一商业区或商业设施对周围顾客辐射范围的理论,是指导商业布局的重要理论。

最早的商圈理论是美国的威廉•赖利(William Reilly)于1931年提出的零售引力法则。

他认为,当在城市A和B之间存在一个等级相对低的城市C,A和B向C吸引零售额的比率与两城市的人口成正比,与城市距离比的平方成反比。

用公式表示为公式没识别,其中,B[a]表示城市A从城市C 吸引的零售额;B[b]表示城市B从城市C吸引的零售额;P[a]表示城市A的人口;P[b]表示城市B的人口;D[a]表示城市C与城市A的距离;D[b]表示城市C 与城市B的距离。

在赖利之后,肯威斯(P.D.Converse1949)调查了美国100多个小城市流行商品的购买行为,发现在小城市内的购买量与在附近的大城市的购买量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附图其中B[a]表示从附近大城市的购买量;B[b]表示在小城市内的购买量;P[a]表示大城市的人口;P[b]表示小城市的人口;d表示小城市到大城市之间的距离。

他还进一步研究了赖利的零售引力法则,认为当A、B两个城市的人口规模差距过大时,则对城市C的零售引力与A、B两城市距离比的3次方成反比例。

即:在他们研究的基础上,贝利(J.L.Berry,1967)认为,城市都是通过中心职能而不是人口来吸引周边人口,因此,他用城市的中心职能数代替了赖利的人口数。

如果A、B城市的职能数分别是Sa和Sb时,赖利模型变成了下式:。

后来,赫夫(D.L.Huff1966)经过实证研究证明了大都市消费者购买行为空间选择的随机性,他提出了与赖利力模型不同的概率引力模型。

赫夫的模型可由下式来表示附图其中,P[,ij]表示i地区居住的消费者选择i消费中心的概率;A[,j]表示i 消费中心的吸引力,一般用商店的规模来表示。

d[ij]表示i地区到i消费中心的距离。

b表示距离指数(是经验测定的指数)。

n表示消费中心总数目。

从赖利的零售引力法则一直到赫夫的概率引力法则,商圈理论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它对社区商业中心的位置选择、社区商业设施的数量、规模等都有指导意义。

3、地价理论地价是影响商业设施空间分布的重要因素。

因此,有关地价对商业设施位置选择影响的理论对社区商业的规划和发展也有重要意义。

1961年格蒂斯借鉴杜能的位置级差地租思想研究了城市内部商业区位的布局,他指出零售业的销售量随着离开最高地价区位距离的增加而呈递减的趋势。

格蒂斯的研究表明,不同类型的零售业所能支付地价的能力,是决定其位置选择的重要因素。

如宝石店比家具店能够支付更高的地价,因此,它设于在交通便捷、人流量大但地价较高的位置,而家具店则趋于地价相对便宜的位置。

加纳(B.J.Garner)在1966年研究了零售业的等级职能与地价的关系,他认为零售业的等级职能越高,支付地价的能力也越高,因此,市场区位条件最佳、地价最高的空间将会被能够支付这种地价能力的高级职能零售业所占据,低级职能的零售业由于支付地价的能力受限,将被排斥到市场地域的边缘。

这样从市场地域的中心到边缘,按照地价的高低依次分布着中心区商业、地区级购物中心、社区级购物中心和近邻级购物中心。

4、消费者行为空间理论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消费者行为理论发展起来,在商业空间研究方面出现了消费者行为学派,他们强调要从消费者的需求出发,分析消费者行为差异对商业组织空间决策的影响。

贝里和盖瑞逊(1958年)提出的三级活动理论,第一次将消费者行为纳入理论架构,他将消费者行为与商业空间类型结合起来,作为划分商业空间类型的标准。

该理论认为消费者会在商业中心产生多目的的购买行为,后来的学者受这一观点的影响,纷纷对消费者前往最近的商业中心购物的假设提出挑战,从而导致行为学派的充分发展。

美国的学者赖斯顿(Rushiton1971年)提出行为——空间模型。

通过该模型提出以下几个观点:第一,行为与空间结构是相互依赖的,任何一个空间结构的转变都会导致空间行为的转变;反之,空间行为的变化也会引起空间结构的变化;第二,行为有两种类型:消费者行为和经营者行为,两种行为相互影响;第三,行为是行为者利用各种知觉的可能性作出偏好性选择的方式。

赖斯顿认为消费者实际生活中的行为,在任何一层次的中心地都会出现多目的形式,这一观点对后来学者的研究产生很大影响。

大卫(Davis)1972年提出了“购物中心层次性系统发展模型”,主要探讨消费者不同的社会经济属笥如何在消费者行为以及购物中心商业设施的组成方面产生不同的效应。

大卫在该模型中将消费者行为及其社会经济属性纳入购物中心的层级结构的形成和变化中,使该模型更具真实性。

英国学者波特(Potter)1982年则完全从消费者的知觉和行为的角度来探讨零售区位的分布问题。

他提出信息场与利用场的区别,认为无论是信息场还是利用场,都是以楔状扇面的形式出现,并且以居民所在地为中心,收敛于中心商业区,利用场的范围小于信息场。

他同时指出信息场的大小与消费者的社会地位、年龄、家族规模等直接相关。

贝里.1988年试图建构一个更真实的零售区位模型,他考虑了服务地区人口的特征、消费者行为模式和服务人口的社会经济特性三方面可能产生的影响,将中心地与周边地区人口密度、收入水平、受教育水平、职业结构等联系起来,从而造成中心地层次的改变,这也正是贝里理论的最重要贡献所在。

行为学派这一理论对社区商业发展的指导意义在于,它要求社区商业的规划和发展要充分考虑本社区消费者的收入、教育水平、职业结构、行为特征以及多目的的需求等因素。

5、零售业态演变理论从西方零售业态经历的几次革命性的变化看,零售业态的发展呈现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单体到复合体、从单纯买卖到多功能化的发展趋势。

对于零售业态的发展演变,国外学者提出一系列的理论和假说,主要有:(1)适者生存说。

认为零售商业的环境在不断发生变化,适应这些变化的零售业态能够继续生存发展,而不适应这些变化的零售业态将被淘汰。

(2)零售轮转说。

这一理论主要研究新的零售业态如何进入市场,取代旧的零售业态。

一般来说,新零售业态会采取低成本、低价格、高市场占有率的方式进入市场,随后逐渐增加新的服务项目,改善营业设施,使得经营成本不断增加,逐步转化为高价格、低利润的零售业态。

这样,就会被新产生的低经营成本、低价格的零售业态所取代,零售业态的“车轮”不断转动,使零售业态不断发展。

(3)零售生命周期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零售业态与产品一样,存在着明显的生命周期阶段;创新、成长、成熟和衰退。

在创新阶段,销售额增长较快,但由于初期成本过高,利润很低,甚至亏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