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社区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公民治理:引领21世纪的美国社区
公民治理的理想与实践——读博克斯的《公民治理——引领21世纪的美国社区》现在国内社会科学界对国际理论前沿的把握还是很及时的。
例如俞可平几年前引进的“治理与善治”理论,可以说已经成为当前中国政治学与公共管理理论领域的一个很热门的理论。
而前几年由陈家刚博士引进的“协商民主”也成为当前学术界民主理论争论的焦点。
但实际上来看,当前中国的实践领域恐怕还是很难吸收和消化这么多的前沿理论的。
但是博克斯的这本《公民治理》一书却十分注重美国社区治理的实践,而且并不旨在追求统一的治理模式。
至于它能否引领21世纪美国的社区治理则可以另当别论。
博克斯本人长期从事社区建设实际,后来从事理论研究,这一点上比我们空谈理论强得多。
虽然我们一直口头上大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来自实践。
但是我们的实践明显缺乏我们这么些理论,我们的理论多是建立在美国或者其他一些国家的实践的基础上的。
甚至理论创新无外乎于理论的引进。
本书有几个特点,我可以首先指出来。
第一是本书写作基于一定的历史脉络,即从美国历史上地方或者社区的治理实践来把握美国社区治理模式的演进进程,断言美国现在刚好进入公民主导的阶段,其中不免有历史循坏论的论调,但是作者毕竟尽量从美国的公民政治传统中去寻求合法性基础。
第二是政治文化或者政治价值的视角归纳总结各种治理模式。
归结来讲,也就是对于代议制和直接民主方式或者准直接民主方式之间的争议。
围绕着这个问题,西方的理论流派复杂,但是自由主义和社群主义的争论最为突出。
另外,共和主义和社群主义更靠近,保守主义与自由主义更靠近,甚至在更死守代议制民主制。
这样的研究,很具有理论深度和解释力。
第三,对于理论与实践困境的观察与把握。
说到底,无论是我们的政治理论还是我们的政治实践领域,最扰人的还在于政治给人带来的困惑与困境。
甚至已经成为永久的难题。
作者对这样的两难境地勾勒得相当独到。
例如,如公共职业者的个人、群体心理的分析,对于治理主体关系模式的探讨,都可以窥见作者的政治智慧。
社区管理(国外社区管理的实践与探索及其发展趋势)
国外社区管理的主体
一、政府:社区管理的组织者
政府是一个国家为维护和实现特定的公共利益,按照区 域划分原则组织起来的,以暴力为后盾的政治统治和 社会管理组织。
广义的政府是指国家的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 等公共机关的总合,代表着社会公共权力。 狭义的政 府指国家政权机构中的行政机关,即一个国家政权体 系中依法享有行政权力的组织体系。
材料5:中产阶级
国外社区的发展与管理
四、国外社区的发展与管理
社区发展与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社区管理在理论和实践上的不断探索,适应社
区发展的需要,使社区在国家经济、政治领域 和社会生活中发挥更大作用。
社区发展是社区管理创新的前提,社区管理创
新又推动了社区的全面发展。
国外社区的发展与管理
材料2:美国社区管理模式
பைடு நூலகம் 2、英国:以政策激活市场
英国实现市场化的社区管理与社区服务, 政府把许多社区服务方面的事务转 移给民间团体和私营机构,社区服 务出现政府出资、社区办事的局面。
政府举办的服务机构、政府资助的社会 组织、民间团体举办的非营利性质 的服务机构,以及私营的、商业性 的服务机构组成了英国的整个社区 组织体系。
国外社区管理的主体
二、非营利组织:社区管理的提供者 非营利组织是不以盈利为目的、主动承担
社会公共事务和公共福利事业的社区中 介机构。
材料3:非政府组织
国外社区管理的主体
三、社区民众:社区管理的参与者 社区民众是社区发展的主体。社区管理要特别 关注社区居民的需求,以利益机制为驱动,激 发民众深层的社区参与精神,激发其政治心理 的转向和回应,消除其组织冷漠或恐惧的心理 障碍,培育民主意识和自治精神,锻炼其组织 和参与能力。
国内外城市更新相关理论与实践的演变
国内外城市更新相关理论与实践的演变1.国外城市更新相关理论与实践的演变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城市更新一直都是这一过程中的重要内容。
一个多世纪以来,“城市更新”研究的出发点是为了解决城市建设过程中缺乏规划指导导致的一系列“城市病”。
严格来讲,现代意义上的“城市更新”主要是在二战之后发展的。
国内外很多学者倾向于将“城市更新”划分为“推倒重建、邻里修复、经济复原与公私合伙制、多方伙伴关系”四个阶段。
将二战后西方城市更新整理划分为以下4个阶段和6个时段。
从第一阶段到第四阶段,城市更新的主要特点由政府主导逐渐转化为政府、社区等多方参与,城市更新的概念由城市改造转变为城市再生的有机更新理念,城市更新的模式由大规模推倒重建转变为小规模、渐进式的公众参与的社区微更新实践。
第一阶段大都是由政府主导,其重点内容是大规模的拆除运动;到了第二阶段,开始出现公私合作的更新计划,更新的重点内容主要由大规模拆除转变为循序渐进更新,注重公众参与及对历史环境的保护;第三阶段,非政府组织开始占据主导地位,以房地产开发的模式进行更新;第四阶段,更新的管治模式开始强调社区的参与,建立多方合作的机制。
二战后,欧美城市更新的第一阶段,大拆大建的城市改造引发了尖锐的社会问题,原有城市空间格局被破坏,社会矛盾激化。
第二阶段对于过去以“物质环境改善”为单目标的“形体规划式”更新开始了反思思潮,为接下来的“人本更新”奠定了思想基础,开始出现富有人文色彩的社区规划。
第三阶段以房地产开发的形式进行城市更新,这种方式缺乏对社区民众的需求的关注。
最后一阶段,“自下而上”的多方合作的方式,社区参与城市更新工作,共同建设家园。
目前欧美城市更新最主要的方式是“社区规划”和“自愿式更新”,并且已经形成完善的“社区规划师”制度,为城市更新的顺利进行提供了保障。
2.国内城市更新研究概况国内对城市更新的理论思考和研究相对较晚,从 1949 年经济转型期开始,实践层面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国内外社区治理研究简述
国内外社区治理研究简述作者:麦中坚来源:《现代交际》2019年第12期摘要:国外的社区治理起步较早,经历了新自由主义、社区主义的治理模式,而在开辟了“第三条道路”之后,国家的“元治理”功能重新被发现;国内的学者,主要以质性研究为方法,在国外的研究基础上进行创新。
当前,在城乡统筹视阈下的社区治理研究还处在摸索阶段,需要更多的实证来支撑和验证。
关键词:社区治理述评国内外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12-0237-02社区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单位,在新时代下,社区治理的现代化是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意。
鉴于国内的理论研究和实践都还处于初级阶段,因此,梳理国内外研究就具有重要意义。
一、国外研究西方发达国家的社区治理,早于中国的实践。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国外的社区治理实践和研究,先后受到新自由主义与社区主义的影响,局限于“社区内部互动论”的范畴;20世纪90年代起,西方发达国家发起新一轮的“社区复兴”运动,使得社区治理有了新的突破,形成了新的研究理论。
1.新自由主义治理模式新自由主义提倡限制政治权力,经济和社会本质上是自我调节的实体,即主张权力下放。
在新自由主义的影响下,社区治理中的社会参与空间迅速扩大,发展出自治型社区治理模式,形成了一些以营利为目的的“社区发展公司”以及非营利性的志愿者组织。
在这种模式下,社区能力建设是保证其正常运转的核心。
在宏观层面上,完善社区议事流程、提升问题分析能力、完善社会保障等应作为社区能力建设的重点。
中微观层面上,成员的能力评估机制以及由此发展出的技能培训机制,是构建社区发展框架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2.社区主义20世纪80年代,随着发达国家的社会冲突和矛盾日益凸显,社区主义应运而生。
其首创者埃齐奥尼在《道德价值:政治经济学新论》《社区精神》等著作中,以道德、责任等观念批判新自由主义,认为新自由主义把人作为个体,破坏了个体与社群之间的平衡。
简述西方社区工作起因
简述西方社区起因2006年十六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构建和谐社会以来,我国大多数的城市百花争艳般开展了各式各样、规模不等的社区建设以推动和谐社会构建,各种介绍社区的书籍铺天盖地。
但在实践中,许多地区从政府领导到普通民众,对社区建设这一概念却不熟悉,很多城市希望通过去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参观,或从海外引证,找到一个现存的模型用以效仿。
结果要么没有变化,要么难以真正实现,社区建设是个过程,它的形式、方法及内容都与当时当地的社会发展水平、社会制度和体系、文化传统和历史背景有着密切的联系。
因此简单地拷贝异地的模式对当地的社区建设来讲就会行不通,甚至会带来负面影响。
西方国家社区建设的起步比我们早,历史比我们长,他们有较多的理论积累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西方的社区建设最初是建立在社区复兴、社区重建的理念基础之上的,是在当时西方的工业化进程给西方带来的社会变迁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城市化、工业化以前的传统社区里,社区的政治、经济等各种功能都较强,社区居民同质,价值观相同,关系密切,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困相扶,乡亲、邻里情感及心理上的认同感强。
总之,当时的传统社区是人们生存的家园,福利的依托。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加速,以上社区功能大多弱化了。
首先,社区不再是居民就业及谋生的主要基地,因为人口流动,人们可以在一个社区居住但在另一社区工作,从而使居民的异质性增强,同一社区居民的血缘、职业、教育水平等都有了较大的差异,使社区传统交流难以实现。
此外,由于城市单元式住宅及新的生活方式如电视机、网络、手机的普及,私生活重视程度增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交往,这也淡化了社区的社会功能。
传统社区有很强的家园感,亲人、朋友就是弱势群体及特殊群体的救助人。
但现代社区对生活营造的忽略使各个家庭之间难以沟通,社区的家园功能消失了许多。
另外,后现代社会的功利主义与自我意识使得人们强调个人利益,而不是对群体的忠诚,传统的联系和价值标准被削弱。
中西社区管理的对比与借鉴
中西社区管理的对比与借鉴社区管理是一个内涵相当丰富、外延相当复杂的范畴。
由于人们所处的历史条件、文化传统不同,也由于社区的结构。
功能和发展水平不尽相同,因此,社区管理的内涵与外延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在我们本学期所学习的《社区管理》书本中,将社区管理定义为“在政府的领导下,社区职能部门,社区单位、社区居民对社区各项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进行的自我管理。
”而此篇文章将把中西社区管理进行对比,并总结出西方社区管理可以给中国带来的借鉴与经验。
一、西方的社区管理世界各国的社区管理大都有自己的特色,现代社区管理模式的差别往往取决于社区管理的主体——政府、社区民众以及社区服务机构之间的权能配置方式。
西方的社区管理大概可以分为三个类型:行政型、混合型与自治型。
行政型社区管理的发展是由于缺乏法制传统,市场经济不健全,民主观念淡薄等。
政府及社区管理机构是他的主要社区管理主体,运行机制也是由政府主导,导致政府与社区的关系政社不分。
新加坡的社区管理就是如此,他的社区组织充满了官方色彩,政府主导社区建设的各项工作。
混合型社区管理则是受西方文化传统的影响,特别是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民主化进程加快而产生的。
采用政府支持、社区组织和居民参与、共建共管的模式,使得社区与政府部分分开并且朝自治的方向发展。
例如日本的社区管理,表现出明显的半自治特征,官方色彩与民间自治色彩在社区管理的许多方面交织在一起,政府对社区干预的发展较为宽松,基本上采用间接手段,其主要只能是规划、指导、监督并提供经费支持。
自治型的社区管理具有法制和民主传统,市场经济健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
他的政府与社区关系完全分离。
运作机制也采用的是中介参与、市场运作、居民志愿服务。
以美国为例,美国实行“民主管理、政府资助”的模式,城市社区没有政府基层组织或者派出机构,实行高度民主自治,依靠社区自主组织来社区管理职能。
而美国城市社区发展的主力军则是非营利组织。
西方社区发展的主要特点如下:1、社区组织体系完整;2、社区设施比较完备;3、社区管理中公众参与积极;4、依法管理社区;5、社区活动经费来源渠道较多。
国内外学界关于城市社区建设理论的研究综述
国内外学界关于城市社区建设理论的研究综述作者:王辉来源:《大观》2014年第11期摘要:城市社区建设是社会治理实践创新与国家治理能力提升的重要领域。
西方学界多集中于抽象性的社区理论研究。
而国内学界多以具体问题为研究对象,主要集中于改革进程、社区理论、实证分析、社区治理形态等视角对城市社区建设理论展开研究。
关键词:社区建设;综述;述评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进一步以“依法治国”为主题,研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大问题。
这从一定程度上表明以法治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方向已然清晰。
在加强城市社区建设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基础环节的现代化进程势在必行,这对于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在研究这一课题之前有必要对国内外社区建设的相关理论作出研究评述。
一、国外关于社区理论的研究(一)区位理论。
该理论是美国城市社会学所从事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芝加哥学派是其研究的主要发起者,它的研究特点主要是把社区致力于一种空间现象与地域单位来研究,创新性的以竞争、共生、进化和支配等以往在生物学中常常用来阐释动植物间相互关系的字眼及其理论来化解都市结构和发展的动力之谜。
(二)社会体系理论。
该理论的最大特点是将社区融入社会这一整体进行考察,在考察社会体系这一巨大机制的基础上,分析组成社会体系的各个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和与整个社会的关系。
在获取整个社会体系研究的基础上,将其应用于社区这一社会体系重要构成要素上,将社区致于整个社会体系大网中。
社区日常生活就是通过这些网络相互交织进行的,并逐步转化为各类社会组织及制度,使社区的各类要素逐渐丰满起来。
(三)社会互动理论。
社会互动是整个社会生活的重要因素,学界诸多研究者将群体居民的互动行为及其与经济发展、政治进程、思想文化、家庭关系、宗教信仰、教育制度等的关系作为研究重心。
上世纪中期,美国学界著名社会学专家J·伯纳德对社区中所存在的竞争、合作、冲突、解体等社会互动过程进行了系统研究。
第二章西方国家社区工作理论与实践的历史回顾
西方国家社会工作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1、资产阶级革命及人道主义 的张扬 、
2、工业革命及其引发的社会问题 、
德、英、美等国
1 2 3 4 5
中世纪的宗教慈善活动 德国的汉堡制和爱尔伯福制 慈善组织会社与睦邻组织运动
第二节 社区社会工作实践理论
前提:
社区社会实践工作理论是宏观层次的理 论,注重从理论上分析社区工作的宏观社 会环境, 会环境,特别是对社区社会工作与社会整 体的关系进行探讨。 体的关系进行探讨。 社会结构、组织系统、 如:社会结构、组织系统、社会分层与 社会流动、社会公平正义等。 社会流动、社会公平正义等。
二分法(波顿) 二分法(波顿)
三分法(罗曼斯) 三分法(罗曼斯)
五分法(泰勒、罗伯特) 五Βιβλιοθήκη 法(泰勒、罗伯特)实务理论之一
辅助作用
波顿的“二分法” 波顿的“二分法”
非直接干预
优点 •民主合作性强 民主合作性强
直接决定 •适合社区内年轻人 适合社区内年轻人
直接干预
缺点 •办事效率低 办事效率低 优点 缺点
一、西方社会工作理论的发展阶段
发展阶段 1、调查阶段 、 5、盘底阶段 、
大卫·豪 大卫 豪
2、精神分析学阶段 、 3、精神分析学 、 4、获得阶段 、
《社会工作理论》 社会工作理论》
并立
6、理论统一阶段 、 3、功能主义学派 、 7、理论归类阶段 、
迈克姆·佩恩的总结 三大传统: 迈克姆 佩恩的总结——三大传统: 注重实效传统 佩恩的总结 三大传统 社会主义的传统 治疗学的传统
一、专业社区社会工作的发展
与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的 历史背景密切相关。 玛丽·E·芮奇蒙德《社会诊断》、《什么是个案社 会工作》
西方社区治理中的公民参与——从登哈特新公共服务理论实践谈起
、
美 国 佛 罗 里 达 州 的 “ 民 第 一 ” 动 ① 公 运
( 1 例 背 景 介 绍 一 案 1 9 年 4 月 。 宾 ・ 达 , 国 佛 罗 里 达 州 桔 镇 的 95 沙 琳 美
的 公 共 行 政 新 范 式 。 但 不 同 了 一 项 称 之 为 “ 划 2 0 的 1 国 出 规 0 0” 0年 施 政 计
Ab ta t No c mmu i o e n n e i o p t i c e c c r l .C t e e g g me t s h s e c o o sr c : w o n t g v r a c s a h t s o n a ad mi ice y i z n n a e n i i t e e s n e f c mmu i nt y g v r a c . t st e p a e l a p i ai n o w P b i e vc h oy a d i t ef cl a o r mo n h e e o me to o o e n n e I i r f a p l t Ne u l S r ie T e r , n s h i t t rp o t g t e d v l p n fc mmu i . t h i c o f c a i i nt I y
治” 关 键 。 的
关 键 词 :社 区 治理 ;公 民参 与 ;新 公 共 服 务 理 论 实 践 中 图 分 类 号 : 9 28 C 1. 文献标识码 :A 文 章编 号 : 6 3 9 7 (0 90 - 0 l 0 1 7 - 9 32 0 )2 O4 _ 4
Ciie g g m e ti e t r m m u iy Go e n n e tz n En a e n n W s e n Co nt v r a c
国内外社区治理研究简述
237国内外社区治理研究简述作者简介:麦中坚,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教师,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国内外社区治理研究简述麦中坚(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 江西 赣州 341000)摘要:国外的社区治理起步较早,经历了新自由主义、社区主义的治理模式,而在开辟了“第三条道路”之后,国家的“元治理”功能重新被发现;国内的学者,主要以质性研究为方法,在国外的研究基础上进行创新。
当前,在城乡统筹视阈下的社区治理研究还处在摸索阶段,需要更多的实证来支撑和验证。
关键词:社区治理 述评 国内外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12-0237-02社区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单位,在新时代下,社区治理的现代化是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意。
鉴于国内的理论研究和实践都还处于初级阶段,因此,梳理国内外研究就具有重要意义。
一、国外研究西方发达国家的社区治理,早于中国的实践。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国外的社区治理实践和研究,先后受到新自由主义与社区主义的影响,局限于“社区内部互动论”的范畴;20世纪90年代起,西方发达国家发起新一轮的“社区复兴”运动,使得社区治理有了新的突破,形成了新的研究理论。
1.新自由主义治理模式新自由主义提倡限制政治权力,经济和社会本质上是自我调节的实体,即主张权力下放。
在新自由主义的影响下,社区治理中的社会参与空间迅速扩大,发展出自治型社区治理模式,形成了一些以营利为目的的“社区发展公司”以及非营利性的志愿者组织。
在这种模式下,社区能力建设是保证其正常运转的核心。
在宏观层面上,完善社区议事流程、提升问题分析能力、完善社会保障等应作为社区能力建设的重点。
中微观层面上,成员的能力评估机制以及由此发展出的技能培训机制,是构建社区发展框架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2.社区主义20世纪80年代,随着发达国家的社会冲突和矛盾日益凸显,社区主义应运而生。
其首创者埃齐奥尼在《道德价值:政治经济学新论》《社区精神》等著作中,以道德、责任等观念批判新自由主义,认为新自由主义把人作为个体,破坏了个体与社群之间的平衡。
国外社区服务经验简介
国外社区服务经验简介提要以人为本、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是社区的基本功能。
社区服务是社区建设的永恒主题。
对社区服务理论和实践的探讨显得尤为重要。
研究和学习西方国家社区服务的成功经验,有助于我国行政改革和其他各项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也有助于和谐社会的成功构建。
一、社区与社区服务“社区”这个概念最早是由德国社会学家腾尼斯在1887年出版的《社区与社会》一书中提出的,是指由同质人口组成的,关系亲密、守望相助、疾病相抚、富有人情味的社会团体。
“以人为本”、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是社区的基本功能。
社区服务是工业化、现代化的产物,最早也起源于西方。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发达国家的社区服务迈向了新阶段。
特别是20世纪八十年代肇始于英国和美国的西方国家的行政改革,其目标就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用企业家精神重塑政府。
著名美国行政学家戴维·奥斯本在其名著《改革政府——企业精神如何改革着公营部门》中明确提出:赋予社区以公共管理权,从注重社区服务工作转向做好社区授权工作。
即由原来的直接向社区供给公共服务向能够充分发挥社区的自服务转变。
公共服务虽说是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但并不等于应该由政府全部包揽或直接提供。
社区服务是公共服务的一个缩影,是社会提供公共服务在具体的每一个小“社会”——社区中的具体体现,优质的社区服务供给更能表现出公共服务的高质量。
二、国外社区服务经验简介“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西方发达国家的社区服务成功经验很值得研究和借鉴。
在这里,笔者在总结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把西方发达国家社区服务基本情况给予概括。
(一)社区照顾等同于社区服务。
社区服务,国外也叫做“社区照顾”,是作为资本主义早期社会福利的一种形式出现的,主要为解决贫困和温饱服务而被提出。
英国和美国把社区照顾当作社区服务的同名词。
英国的社区照顾是当代西方发达国家社区服务工作的一个范例,它作为一种运动起始于20世纪五十年代,最初是针对“住院式照顾”提出来的。
社区建设理论与实务
▪ 虚拟社区:主要是指现代网络媒介提供的虚拟社 交群体形态。
二、社区演变理论
▪ 1、社区衰退论——(古典社会学命题): ▪ 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最早(1881)提出,
传统社区和现代社会的二元对立的理想社 会类型。他认为现代社会是一个理性选择 的契约社会,已经没有了传统社会靠本质 意志塑造的礼俗性共同体特征。现代化过 程就是一个传统社区不断崩溃和衰退的过 程。 ▪ 而且现代化转型导致诸如是社区的道德混 乱(迪尔凯姆的诊断),人性的异化(马 克思的判断),社会的怯魅和理性的牢笼 (韦伯的判断)。
▪ 3. 社区权力冲突理论:除了上述理论视角, 理解社区还应该关注社区中的权力政治和
社区变迁的关系。权力视角让人们对社区
不要抱有太理想的看法,而是关注具体的
权力结构问题。美国社区学者 Floyd.Hunter(1953)根据声望和位置分析, 得出美国的社区是精英主导结构;而政治 学家Robert.Dahl(1961)根据事件分析,认 为美国的社区是多元主义的民主结构。
(二)社区的功能(Warren, 1978):
▪ 1、经济功能(制造—分配—消费功能):社区日益从 生产制造和分配概念走向一个消费生活社区功能;
▪ 2、社交的功能(社会参与功能):让人们从中展示自 己的身份、地位和关系,进而可以形成各种初级群体和 次级群体,乃至中介组织;
▪ 3、社会控制功能:通过社区实践,把社会主流价值规 范和行为模式内华、强加在社区成员身上 ,保持社会秩 序和和谐。具体机制包括社会内华和外部奖罚机制;
▪ 在此基础上,朱莉安.拉帕波特(Julian Rappaport,1987)提出社区增权 (empowerment)的概念。所谓增权是指这样 一种过程,借此人群、组织和社区可以获得他们 生活事务的控制。主要的策略是通过辨别、催化 或创始一个情景,让那些被排斥在外的沉默和孤 立的人群可以理解、表达和影响那些和他们生活 相关的决策。
浅谈社会工作理论学习与实务工作的有效整合
浅谈社会工作理论学习与实务工作的有效整合摘要:由于起步点不同,世界各国社会工作的发展流程基本上形成了两种循环模式,有专家将这两个模式描述为“实务―教育―实务"(正循环)和“教育―实务―教育”(逆循环).西方与我国各方面的发展过程不同,所以西方社会工作以实务先开始,后顺利进入正循环,我国则是在西方国家的引导下,逐步发现社会问题需要由专业的人员来解决,所以主要以先培养社会工作者作为发展的初始,这就成为了我国社会工作理论学习大于实务的一个原因.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认识与实践的正确分析,理论学习与实务的距离过大是不符合哲学要求的,所以我们需要将二者加以整合,使二者关系更加紧密,才更有利于我国社会工作者在社会工作实务部分中充分发挥其所学专业知识帮助案主解决问题,进而能增强帮助社会解决问题的效果。
在整体上对理论学习与实务工作加以整合的同时,也不能忽视理论学习与实务工作其各自内部的整合,社会工作教学将社会工作分为若干部分,在学习中就要将其分开后再整合才能使实务工作有更加完整的理论支持,又因为社会工作在我国起步晚,所以实务在我国的表现就缺乏体系与联系,对于我国而言针对社会工作行政与民间社会工作更应该以中国特色加以发展。
最后将理论学习与实务加以有效整合是为了社会工作这一职业化、专业化的助人事业得以更完整健康的发展。
关键词:社会工作,理论学习,实务工作,有效,整合社会工作是一种运用专业知识与技能来通过帮助个人与团体以达到解决社会问题的工作,专业和职业。
它主要帮助社会上的贫困者、老弱者、身心残障者和其他不幸者;预防和解决部分经济困难或生活方式不良而造成的社会问题;开展社区服务,完善社会功能,提高社会福利水平,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生活素质,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一致,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最终达到小康目标。
因为社会工作者的工作与社会工作的发展都需要专业知识与技能,甚至要求一定的社会工作伦理道德,这些都是需要后天对社会工作者加以培训,不仅仅是社会工作者拥有阳光的心态可以达到的,所以就要学习理论知识,并最终用于实务工作。
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演变历程及思考
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演变历程及思考摘要:按时间顺序,本文把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演变历程分为六个各阶段,分析了各个阶段的核心特质,抽取并剖析精华思想,以为中国城市规划实践提供经验借鉴。
1.前言在工业革命、资产阶级革命和启蒙运动构成了现代城市规划产生的必要背景和物质驱动后,现代城市规划就进到理论和实践探索的阶段。
从英国政府改善城市卫生条件和工人居住环境的实践开始,越来越多的先驱(建筑师、艺术家、规划师、社会家、政府官员等)关注城市问题和城市规划,他们或思考理想城市的模型,或提出自己的理论观点,或支持追随,或批判指正……随着历史的发展,一些精华思想洗尽铅华,一些理论被遭贬弃。
但是,曾经某一时代的经典,依然值得我们研究。
探索历史,可以为我们正视历史、把握现在、预测未来提供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实践方法。
本文将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的理论演变过程分为六个阶段,力求清晰系统地阐述规划理论的发展历程。
2.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演变历程2.1初期实践探索2.1.1公共卫生和环境保护运动人类居住模式的转变,导致传染疾病在西方世界迅速蔓延。
14世纪“黑死病”和后来几次传染病的爆发,促使欧洲各国关注城市环境整治和基础卫生设施建设,作为最早的工业化国家,英国的情况毫无疑问是最严重的。
为此,英国于1875年制定了世界第一部《公共卫生法》,强制性规定了城市里的卫生设施和住宅的最低建设水准。
为了改善工人的生活和工作环境,1890年,英国颁布了《工人阶级住宅法》,提出了旧住宅改造的标准,如对给排水、道路、房屋日照、室内日照等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城市规划的雏形开始形成。
2.1.2 城市美化运动18世纪后,中产阶级对城市中四周由街道和连续的并列式住宅所围成的居住街道中只有点缀性的绿化表示出极端的不满,在此情形下,有园艺师亨弗利.雷普顿倡导的“英国公园运动”试图将农村的风景庄园引导城市之中,强调城市空间组织和布局要创造健康的环境和展现优美的美学特征。
“新城市主义”及其在社区营造中的实践----以美国滨海城(Seaside)为例
“新城市主义”及其在社区营造中的实践----以美国滨海城(Seaside)为例论文导读:本文对“新城市主义”的原则、设计理念以及开发模式进行了阐述;通过对美国滨海城(Seaside)的营造实践过程的分析研究,让我们加深了对“新城市主义”的理解与认识;对其理念与实践经验有选择的吸收,将对我们今后进行的城市设计与规划以及社区营造等工作有很大的帮助。
关键词:“新城市主义”滨海城(Seaside),社区营造实践一、“新城市主义”基本概念和原则二次世界大战后城市急速扩展,以低密度平房和小汽车交通为主体的近郊发展给城市带来了交通拥塞、空气污染、土地浪费、内城破坏等问题并使邻里观念淡薄。
作为一种以再造城市社区活力的设计理论和社会思潮,“新城市主义”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在美国兴起,是对被忽视了近半世纪的美国社区传统的复兴。
1993年的“新城市主义大会”抨击了1933年的雅典宣言,其基本理念是从传统中发掘灵感,并与现代生活的各种要素相结合,重构一个被人们所钟爱的,具有地方特色和文化气息的紧凑性邻里社区。
新城市主义者基于一个十分简单的原则:社区的规划与设计必须坚持公众价值比私人价值更重要的原则。
首先,邻里中心应当由公共场所来界定,由地方的公共设施和啇业设施为之活跃氛围;其次,每个街区都应当有不同的住房类型和土地使用方式,足够的灵活性是为了便于有需要时能很容易地改变功能;再者,土地使用模式、街道布局和密度都应当有助于使步行、骑自行车、使用公共交通成为代替私人机动化交通方式的选择;还有,建筑物不应被看作是独立于周围环境的摆设,它们应当与街道、公园、绿地、庭院和其它开放空间保持一致,并为空间限定作出贡献。
免费论文参考网。
二、“新城市主义”主要设计理念与开发模式(一)设计理念“新城市主义”独特的设计理念突出的反映在对社区的组织和建构上。
邻里、分区和廊道成为“新城市主义”社区的基本组织元素;其构筑的未来社区的理想模式是:紧凑的、功能混合的、适宜步行的邻里;空间和内涵适当的用地功能分区;能将自然环境与人造社区结合成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整体功能化和艺术化的廊道。
斯德哥尔摩生态城市空间规划的路径、特征与启示
斯德哥尔摩生态城市空间规划的路径、特征与启示关于《斯德哥尔摩生态城市空间规划的路径、特征与启示》,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在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浪潮中,世界各地生态城市的建设不断加快。
空间规划作为生态城市建设的基础,理应得到更多的重视。
斯德哥尔摩在2010年荣膺首个“欧洲绿色之都”称号,其城市空间结构和规划策略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斯德哥尔摩的生态城市建设经历了城市人口增长、居民环境意识觉醒、树立更新式发展理念和当选生态城市典范四个阶段。
本文从分析斯德哥尔摩生态城市建设的历程出发,将其空间规划特征主要归纳为三点:首先,在保护自然地形格局的基础上,将城市绿地系统纳入规划,形成了星形绿楔引导的自然开放空间结构,并建立了层次丰富的公园体系,将自然空间渗透至市区,遏制了城市的无序蔓延,改善了生态环境和居民休闲空间;其次,有预见性地规划了放射状的交通廊道,城市建成区沿轨道线路有序扩张,促使城郊形成了星座状的新城组团布局,便利的公交使城市更加适宜步行交通;最后,发展紧凑的更新式生态社区,注重环保技术和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完成了包括世界生态社区典范“哈马碧生态城”在内的一系列工业棕地改造,保证了城市在有限存量空间内的可持续发展。
尤其是,为保证空间规划符合民意及各项举措顺利实施,规划部门采取了先进的规划方法和政策支持:私人组织、公共机构和公民广泛参与到城市综合发展计划的制定过程中;简化行政和规划程序,将规划与城市的动态发展紧密结合;通过短期目标和长期愿景的结合,实现了对城市和区域规划的把控。
斯德哥尔摩将良好的环境、优质的生活与城市的发展结合在一起的经验和启示,可以作为我国生态城市空间建设的他山之石,持续推进我国生态城市的建设。
下载论文网关键词:斯德哥尔摩;生态城市;空间结构确立合理的城市空间结构是规划的首要任务和生态城市建设的重点。
在19世纪以前,城市空间大多拘泥于形体化规划,没有真正考虑居民需求和环境效益。
社区工作的价值观和实践原则
小结:
社会工作是最具价值取向的专业和职 业之一。
在社会工作实践中,无论对基本价值 的理解还是具体的操作性价值取向, 都会发生相互的矛盾和冲突。
社会工作者需要熟悉有关价值伦理的 两难对立,以对具体工作过程中优先 考虑哪种价值伦理有成熟的判断。
二、社区工作的专业价值特征
(一)以集体为取向的人的价值和尊严
人的尊严与价值强调重视人性、尊重人权, 并使之转化成具体的权益——公民权、政 治权;经济、社会、文化权;特殊社群的人权
公民权和政治权:人身自由和参与政治活动的权利,人民有 权利参与决定及批评公共政策,并有言论、结社及集会的 自由。
经济、社会和文化权:每个人都应享有起码 的生活条件,政 府有责任维持一个安定的社会,是经济可以自由发展。其 中的社会权更强调人人应享有教育、医疗、房屋和社会保 障等服务。
(五)中国政府提出的社区建设的指导 原则
1、以人为本、服务居民 2、资源共享、共驻共建。 3、责权统一、管理有序。 4、扩大民主、居民自治。 5、因地制宜、循序渐进。
一 社会工作的基本价值观
(三)社会工作的价值 1、人的价值与尊严。 2、社会正义。 3、助人自助.
(三)社会工作的价值
1、人的尊严与价值
强调重视人性、尊重人权,并使之转化成具 体的权益——公民权、政治权;经济、社会、 文化权;特殊社群的人权
公民权和政治权:人身自由和参与政治活动的权利,人民有权 利参与决定及批评公共政策,并有言论、结社及集会的自由。
小结:
社会工作的价值观和实践原则是社会 的产物,将随着时代条件和社会情景 的改变而变化。
社会工作者应当对自己的专业价值观 念不断进行反思和批判,以对判断是 非和采取行动提供可靠的价值准则。
第二章西方国家社区工作理论与实践的历史回顾
主要学者观点之二:
巴多克在《社区工作与社会工作》中将英国社区工作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1880纪 60年代— 70年代初
1970年至今
中国社会工作实践
社会工作的发展目的是解决工业化和城市化 过程中出现的社会 问题。近代中国虽没有明显的工业化的过程,但从我国古代的社会福 利和救济思想中,可以看出社会工作实践的萌芽。
非直接干预
优点
•民主合作性强
直接决定 •适合社区内年轻人
直接干预
优点 •效率高
缺点 •缺乏民主
缺点
•办事效率低
实务理论之二
地区发展
社会行动
社会策划
罗斯曼
社区工作 三大模式
社会实践者们在实践过程中从实务层面对社区工作 的理论总结,可以直接指导社区社会具体工作的开 展,特别是在整合社区资源、鼓动居民参与、解决 社区问题方面作用突出。
专业社会工作 理论的发展
社会工作的教育培训和理论研究逐 步发展。 社会工作专业化的发展道路。
主要学者观点之一:
邓汤姆 《新社区组织》
1955至今 专业发展及社区发展时 期
1935—1955 社区组织与社会福利 时期
1917—1935 美国社区基金会、社 区委员会及联合会成立时期
1870—1917 慈善组织时期
第三节 社区社会工作实务理论
前提:
➢社区社会实务理论是微观层次的理论, 是社会工作者在开展具体工作时的经验 和依据。 ➢如:工作技巧、工作手法、介入模式 以及应遵守的相关原则和法则等。
二、实务理论
具体内容
二分法(波顿) 三分法(罗曼斯) 五分法(泰勒、罗伯特)
实务理论之一
波顿的“二分法”
辅助作用
一、西方社会工作理论的发展阶段
欧美国家社区治理的结构、功能及合法性基础
欧美国家社区治理的结构、功能及合法性基础吴素雄;吴艳【摘要】欧美国家社区治理的概念框架关联着社区治理主体、主体间关系及治理目标的重新确认,其初始动因与政府服务向社区传递中的部门分割有关,这牵涉到社区协同治理的结构,进而要求重新定位社区领导权、政府赋权状态与社区社会资本,并形成政府与社区的合作伙伴关系,这一模式包括从横向视角合理划分法人治理、公共部门治理与私人部门治理的结构,并通过聚焦、定向与技术来纵向解决社区项目制治理实践的代理困境,但社区治理网络强化了领导权,这需要从理论上解释其合法性,即要将社区治理与公民参与、政府的政策选择与实施以及社区绩效评估相关联,这一社区主义趋向也体现了对“元治理”的背反.【期刊名称】《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7(000)002【总页数】9页(P48-56)【关键词】欧美社区治理;合作伙伴关系;治理结构【作者】吴素雄;吴艳【作者单位】温州医科大学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温州325035;温州医科大学温州325035【正文语种】中文自滕尼斯1887年提出“社区”概念至20世纪中期,社区建构与社区运动经历了反复。
到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新自由主义的影响使得社区政策照顾对象从“普遍性原则”转向“选择性原则”,期间,社区主义(又称社群主义)主张构建权利与义务、个体与社群之间的平衡”①Adams G. B., Catron, B. L., Communitarianism, Vickers, and Revisioning American Public Administration, 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ce. 1994. Vol. 38(1). pp.6789.。
多元主义则强调塑造“基于社区”的治理网络,引入社会组织的参与,推崇“结构—反应”机制以增强回应性②Bellef euille G., The New Politics of Community-based Governance Requires a Fundamental Shift in the Nature and Character of the Administrative Bureaucracy. Children and Youth Services Review. 2005.27(5). pp.889.。
社区工作的历史发展
精选ppt课件
8
西方社区工作的早期发展
内容:
伦敦
分区
分区
主持区内 救济分配
工作
志愿委员会 志愿委员会
分区
分区
志愿委员会 志愿委员会
咨询部
咨询部
咨询部
方便各慈善机构搜集救济者信息 并派“友善访问员”进行调查
精选ppt课件
咨询部
9
西方社区工作的早期发展
慈善组织会社的评价
1869年的慈善组织会社对社区济贫起到了重要 作用,其影响扩至美国。
慈善组织会社(1869年~1917年)——社区组织
背景:工业化和城市带来的大量社会问题, 慈善机构和慈善组织混乱,造成社会福利资 源浪费。
发起人:英国牧师索理
目的:协调政府与民间各种慈善组织活动。
理论假设:慈善组织会社的理论取源于托马 斯.查墨斯,他认为接受公共救济会摧毁贫
民的自尊心、进取心以及道德意识,致使他 们养成依赖救济为生的毛病,因此个人应该 对其贫穷负责,贫民应该尽其可能来维持自 己的生活。
– 再发展:90年代以来,在第三条道路的影响下,社区工作 重拾社区发展模式,但不再是以满足需求为导向,而是开 始强调参与式、增权式、合作式社会经济发展模式。
精选ppt课件
2
2、中国社区工作发展历程
乡村教育运动 与乡村建设运动
– 乡村教育运动发端于民国五四运动,主要是在农村开展小学 和成人教育,提高农民文化素质。
精选ppt课件
4
第三章 社区工作的历史发展
西方社区工作的早期发展 战后社区工作内容的多元化 中国社区工作的发展
精选ppt课件
5
西方社区工作的早期发展
德国汉堡制(1788~1801)——以社区为单位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求实 2000.12社会学研究西方社区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杨 超(中共江西省委党校,江西 南昌 330003) [摘 要]社区是社会学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本文介绍了“社区”这一概念的由来及发展,对西方社区研究热的兴起作了简要的评价,并对西方社区建设的主要理论成果及实际运用的成果作了介绍。
西方社区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对我国正在兴起的文明社区建设,以及如何防止城镇化过程中的社区衰落及城市病,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社区;西方社区建设;理论与实践[中图分类号]D58.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487(2000)12-0025-02[收稿日期]2000-11-01[作者简介]杨超(1964—),男,中共江西省委党校科社教研室副主任,副教授,法学硕士。
一西方是社区理论与实践的发源地。
最早提出社区概念的是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F ・Tonnies )。
他于1881年将G emeinschaft (一般译为共同体、团体、集体、公社、社区)一词首先用于社会学。
1887年滕尼斯出版了德文著作《G emein 2schaft und G esellschaft 》,将G emeinschaft 进一步与G esellschaft (一般译作社会)进行对比分析,用来说明社会变迁的趋势和两种不同的社会团体。
滕尼斯认为,G emeinschaft (即现译为社区)是指那些具有共同价值取向的同质人口组成的、关系密切、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抚的、富有人情味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团体。
人们加入这种团体,并不是自己有目的选择的结果,而是因为他生于斯、长于斯,是自然形成的。
而G esellschaft (即社会)则是由目的和价值取向不同的异质人口组成的,由分工和契约联系起来,人们加入这个团体是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决定的。
社会的发展趋势就是逐步从前者向后者过渡。
后来美国学者将滕尼斯G emeinschaft 翻译成英语的Community ,这个词的意思就是公社、团体、共同体等。
中文“社区”一词,是当时费孝通等燕京大学学生从英文C ommunity 翻译而来的。
1932年,美国社会学家帕克(R.Park )来华讲学,当他离开时,费孝通等学生建议出一本论文集以示纪念。
在编辑这本论文集时,要用帕克一篇原著中一句话:C ommunity is not s ociety 。
这把译者卡住了。
因为过去C ommu 2nity 、s ociety 在汉语中都译作社会,如果用旧词直译这句话则为:社会(C ommunity )非社会(s ociety )。
费孝通等仔细研究了帕克的理论,认为帕克的人际关系分两个层次,基层是共存关系,和其他动植物一样通过适应竞争,在空间获得各人所处的地位,相互间可以互相利用,维持生存,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利害关系;人际关系另一个层面的性质不同于前者,就是痛痒相关、荣辱与共的道义关系。
前者形成的群体是C ommunity ,后者形成的群体是s ociety 。
帕克既然作了以上的区分,费孝通等认为在翻译时必须使用两个不同的名词,通过讨论,社会一词保留给s ociety ,对C ommunity 则创立了一个新的词义“社区”。
好的“社区”必须有地区为基础,如邻里、村寨、乡镇、城郊甚至大至民族、国家,都可以用社区来表示。
后来,这个译名在中国社会学界一直沿用下来。
“社区”一词从滕尼斯提出到现在,其涵义发生了很大变化,人们在使用这个概念时,提出许多不同的定义。
但从定义的出发点来看,不外有两大类:一类是功能主义观点,认为社区是由共同目标和共同利害关系的人组成的社会团体;另一类是地区性的观点,认为社区是在一个地区内共同生活的有组织的人群。
它的着眼点不是社会关系的亲疏性质,而是社会关系的地域界限。
随着认识的深化,社区这一概念的涵义逐步固定在“地域性社会共同体”上了。
显然,社区不是一个单纯的自然地理区的概念,也不是我们常说的社会组织、社会群体的概念,而是社会空间和地理空间的结合。
社区概念一提出,立即引起了人们的广泛重视。
美国社会学家内斯比特(Rotert A Nesbit )对此评价:“社区是最基本,最广泛的社会学单位概念。
毫无疑问,社区的重新发现标志着19世纪社会思想最引人注目的发展……,其他任何概念都不能如此清晰地将19世纪与前一时代,即理性时代区别开来。
”社区研究热的兴起,表明西方社会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一种有限的反抗。
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在给人们带来巨大的物质利益的同时,也使人普遍地产生了一种“社区衰落感”。
现代工业社会秩序混乱、人情淡漠、非人性,人际关系中“利己”主义盛行,见利忘义,麻木不仁,失去了关系亲近、富有传统和人情味的“社区”特质。
为了改善人与人的关系、重创社区的气氛与环境,他们倾注了很大的热情来研究社区。
有些现代西方社会学著作,在有关“社区”的章节中,主要研究内容就是嬉皮士、乌托邦式的共同生活公社。
在美国,自1965年起,尝试过公社生活的青年人日渐增多。
据估计,1970年城市中有公社1000个左右,农村中有3000个左右,成为一部分人逃避或抗拒社会现实的一种组织形式。
有西方社会学家指出:“共同生活公社运动的出现,一方面是因为人与社会间割离愈来愈深,另一方面是因为人希望尝试新的生活方式,最直接的动机是希望在复杂、非人性的社会里重尝一些基本关系的滋味。
”可见,西方社会学者在使用“社区”概念时,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流露了他们激进与改良主义的社会情绪。
52二本世纪以来,西方社区研究沿着两条非常清晰的脉络发展。
一是随着社会学学科的分化,社区研究越来越专业化,形成了不同的社区理论,又称社区探究法,其中影响较大的理论观点主要有:人文区位理论(区位探究法)、社会体系理论(社会体系探究法)、社会交往理论(社会交往探究法)。
西方社区研究的另一个发展趋势就是应用性在不断加强,社区研究者在城市规划、社区发展、社会工作等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大,其许多研究结果被运用于政府决策,值得我们借鉴和吸收。
1、城市社区规划。
以美国社会学家为代表,他们根据美国的数据资料提出了一些具体模型来帮助说明人和设施在现代城市的物理空间内的分布模式。
其中以同心区域理论、扇形理论和多核心理论最为引人注目。
(1)同心区域理论。
这种理论认为,现代城市一般都由一系列同心区组成。
这些区域从商业中心区向外延伸,每个相连的区域对土地的使用方法都不同。
第一个区域是中央商业区,包括零售商店、银行、旅馆、剧院、商业和专业办事机构、铁路和公共汽车站,以及市政府的建筑物。
第二个区域是过渡区。
由于商业和工业不断蚕食原来的居民区,有钱人离开了他们原来靠近市中心的住宅。
这些区域一般都是破败不堪,是比较典型的贫民区。
第三个区域是劳动人民住宅区,那里主要是一些年长日久、比较便宜的家庭住宅和公寓,常常住满从第二个区域逃离出去的人们。
最后一个区域是在市内工作的郊区通勤人员居住区,由一些小镇组成,有钱人在这里乘车去城里上班。
显然,这种城市发展模式强调了社会地位与市中心的距离之间的关系。
(2)扇形理论。
这种理论不否认城市是从市中心向外发展的,但却认为其用地是以“扇形”发展———即从中心向外扩展的楔形地区,很象一块一块切开的蛋糕。
随着城市的扩展,低租金和高租金的地区都向外移动,但它们最初的发源地不一定被抛弃,仍然保持着它的特点。
工业区也不一定组成一个同心的地区,它们沿河谷、水道和铁路线向外蔓延,呈楔形发展。
(3)多核心理论。
这一理论对城市商业区强调得比较少,却提出每个城市都有若干个核心,每个核心都是某一专业化地区的中心,每个核心都影响着周围地区的特征和发展。
2、社区照顾。
“社区照顾”这个概念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开始在西方社会兴起。
它的出现有两个背景。
一是对当时院舍式照顾服务所产生的许多问题进行反思而出现的一个新运动。
传统大型机构封闭式的院舍生活一向都受到社会学者质疑。
人们发现那些为精神病患者所提供的长期住院照顾产生了一些非人性化后果;同时也有人注意到老人和残疾人士因长期住院而产生了种种负作用,如发现长期住院令住院者产生依赖性,渐渐失去重新适应社会的能力;也有不少作者揭露西方社会许多收容所和精神病院一些残酷与虐待做法。
因此便发展出社区照顾的概念,提倡把需要照顾的人士留在原本居住的社区接受照顾。
第二个背景是福利国家的衰落。
福利国家的兴起使这些国家的人民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也产生了诸如社会资源浪费、使人产生依赖和懒惰心理等问题,同时,福利国家制度并不能完全消灭贫困。
例如,较早实行福利国家制度的英国,根据1960年的一项官方统计数字,英国当时大约750万人生活在补助津贴以下,这占了英国总人口的14%。
根据1974年英国健康和社会保障部的统计,仍然有700万人生活在贫困之中,占人口的12%。
此外,福利国家像一部胃口大开的吃钱机,1970年花在福利国家上的总开支为200亿英磅,1980年它变成为1000亿英磅,刚好增加到原来的五倍,国家为此背上了沉重的财政负担。
于是,人们开始寻求一种更令人满意、更富有人情味、更近便、更便宜、更及时的照顾服务。
社区照顾的对象是社会上有“依赖”需求的人群,如老年人、残疾人、精神病患者以及康复者。
有人甚至认为包括有新生儿的家庭、有未成年儿童的职业妇女、以及患病的而肢体及精神健全的“正常”人,即社区照顾不单单局限于最脆弱及最无依靠的一群。
社区照顾有两种情况:第一,社区内照顾(Care in com2 munity)。
这种情况是作为院舍式制度照顾的对立物而出现的。
社区照顾与院舍照顾的区别在于,院舍照顾是由中央政府或地方政府组织、在中央政府建造的专门的机构设施中进行的;社区照顾则是由地方政府组织、在社区中进行,“社区内照顾”的实施者是受过专业训练、并能获薪水的社会工作者。
“社区内照顾”在推广的过程中不断遇到一些问题:(1)由于缺乏足够的社区支援服务,护理老弱人士的担子和责任便落到了家人身上。
所谓社区照顾的现实就是家庭照顾。
(2)公众对有特殊困难人士存有偏见和抵制,并不接纳这些人士。
逐渐地社会人士明白要实施有效的社区照顾,就不能简单地把被照顾者留在社区里照顾,更重要的是由谁来照顾被照顾者。
于是出现了第二种情况———“由社区照顾”(Care by community),即由家人、朋友、邻居及区内志愿人员所提供的照顾。
因此,有效的社区照顾必须包含有积极利用社区本身资源(包括正式与非正式资源)和得到社区的广泛赞同及容纳的意义。
否则,被照顾者只会被摒弃在社区内而无从获得良好的照顾。
1990年,英国健康部颁布了《照顾白皮书》和《国家健康服务与社区照顾法令》,明确指出:“社区照顾是对老年人和残疾人所提供的服务和供养,以便使他们尽可能过上独立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