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城东北黄姓发展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信阳城东北黄姓发展史

信阳黄氏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黄光学信阳在古代属荆州之地,称为申国。历史上申国有三次变迁。

商朝末年在今河北省卢龙西有个孤竹国,国君的次子叫叔齐,名致。周穆王(公元前1022--前975年)西巡时,叔齐的子孙协助有功,被周穆王封侯爵,称申侯,史称其西申侯,国都故址在平阳(今陕西宝鸡市眉县),是申国的最早发源地。公元前704年,被秦国所灭。

周宣王时,为了加强对南方局势的控制,封妻舅申伯在淮河上游地区,都城谢邑(今河南南阳市宛城),史称南申国。东周初年被楚国灭亡。《竹书纪年》载:“宣王七年(前821年),王赐申伯命”。

楚文王灭南申国之后,将南申国的部分贵族、平民强行迁往东南的信阳地区安置,成为楚国的附庸国,史称“东申国”,亦称“信阳之申”。东申国东为江国、黄国。

三国时在信阳设立义阳郡。

北宋太平兴国元年(976年),为避皇帝赵光义之讳,改义阳为信阳,称信阳军。

元代信阳军改称信阳府、信阳州。

民国成立后,废州改县,1913年称信阳县,后在县中间城区设立信阳市(县级市),1998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分信阳县、县级信阳市为浉河区、平桥区。并设立地级信阳市,辖罗山县、光山县、新县、商城县、固始县、潢川县、淮滨县、息县、浉河区、平桥区。

原县级信阳市在信阳县的地盘中间,所以我们考证的信阳城东北

黄姓,是原信阳县之内的黄姓,也就是现在的平桥区、浉河区之内的黄姓。在碑文、家谱考证时,为方便大家阅读,对原文加注了标点符号,并对错别字进行了纠正。

关于黄姓的来源,黄国的历史,江夏郡的范围我在《黄氏源流考》一文中,已作详细论证,不再赘述。

黄宪

说到信阳黄姓,就要谈到乾隆《信阳州志》,民国《信阳县志》,以此作为佐证。

《信阳州志》、《信阳县志》里面记载的首次出现的黄姓人是东汉的名士黄宪。黄宪,字叔度,今正阳县人,正阳县城仍保存有黄宪墓,并建有黄叔度广场。原墓碑文字由唐朝大书法家颜真卿题写。志中录有汉《天禄阁兵法篇》记述黄宪的一篇文章。说有巨盗头领司马龙为了抢略信阳城内财富,首先从信阳西南攻打冥阨关(今平靖关),信阳有司(官吏职称)到正阳县请黄宪策划抵抗贼兵,黄宪施计让贼兵阵乱,一败涂地,致使司马龙自杀,解除了信阳一郡民众危急,但对黄宪的世系却无阐述。这一珍贵的史料,许多研究黄宪的书籍和黄氏家谱都没有录入,实乃遗憾。现将全文照录如下:

汉恒帝时,盗司马龙攻冥厄关黄宪依计讨平之。

汉天禄阁《外史兵法篇》有巨盗攻冥厄之关,一郡大恐。居民遁逃而无所归。贼有名司马龙者,力敌三军,勇冠百万,悬千钱千百步之外,箭九发而九破,以此擅誉。时群盗将陷关,司马龙曰:“吾闻郡有黄叔度,未可攻也。”乃结营于关外。

有司闻之,匍匐诣于征君之庐,以绮舆迎之。征君辞曰:“宪,汝南鄙人也。未尝入簿书之室,游刑罚之庭,是以不谙国家大议。盍访诸奉高乎!”有司诣曰:“征君,王佐才也,何足辞让!贱令不职,不能靖安土壤,使男女愁叹,父老奔走。群盗以杀掠为名,屯于冥厄,闻征君之贤,故未敢骤攻,而势已破矣。誓不往,是绝百姓以乘冠也,征君奚安乎!”遂行。

征君以纶巾玄服,乘舆至关下,谓诸将曰:“闻贼中有司马龙,其人勇而能射,所向无不残灭者。必诛之为利,若以计却之,犹开道而放熊,终为人患。夫靖一郡而贻患于他,胡可忍也,且以动王室!故以计死之者安,以计御之者半。”有司及诸将谢曰:“民之福也,敢问计安所出。”征君曰:“敌善射,则不可轻用其将。敌负勇,则不可轻用其卒。故兵家设机于虚实之间,是以决胜。夫敌之所谋者在内而不在外,吾之所谋者在外而不在内,此兵之所缘而虚实也。”诸将曰:“何谓谋在外而不在内。”征君曰:“试之。”

乃令壮士百人执戟守关,以文武四臣摄之。谕以兵情,间道而出,远近埋伏,骑卒游其间。令关吏登堠举烽,关外鸟雀皆惊,使贼众不疑伏兵在外。又令关下勿击柝,示以懈禁。

征君鼓琴帐中,司马龙闻之,笑曰:“此必叔度作闲态也,吾知其弱矣!”遂急攻关门。贼众曰:“关不击柝而鼓琴,此诈也,内必有伏,且勿攻!”司马龙曰:“吾闻黄君多谋,而默以《六经》为文,《六韬》为武。今吾众临关,彼优然鼓琴而戏敌,计诚诈也,且待其畔。”

征君谓诸将曰:“贼中矣,擒之何有!”复令壮士举烽火,后队伏

兵亦举火应之,大呼曰:“救至!”贼众骇,亦举火以视。延烧空舍,火光烛云。征君令关内勿举烽。烟气昏惨,壮士守关者皆寂杳不喧,成列而不敢动。司马龙曰:“救至而内不应,吾料伏兵疲矣,救必惧而不逼!”遂跃马弯弓而前击之。其后队步卒且进且退,火遥不相接。欲勒马而归营,前队伏兵鼓之而起。司马龙横戈马前,向众呼曰:“得火尚可战也!”贼众乱,步卒与骑驰其后而袭之。司马龙失火不能战,自刎而死。贼众追及,见缨污血中,哭曰:“司马将军死矣,吾辈何以生为!”皆自杀。一郡悉平。

征君之是举也,不伤一民,不匮一库,而措汝南于枕席之上,可谓奇矣。君子曰: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其叔度之谓乎!(P314)阅众多《黄氏家谱》,黄宪为黄帝第95世孙、黄歇的第14世孙,黄霸的第7世孙,对其后人却无记载。正阳县与信阳县仅仅淮河一河之隔,过去曾经属义阳郡(今信阳)管辖,他与信阳黄姓应该系出一脉。不敢妄猜,有待进一步寻找史料考证研究。

信阳城东北黄姓以肖王乡、洋河乡、龙井乡、九店乡、五里店乡、彭家湾乡最为著名,流传有:“一出东门数老黄”之说。

洋河乡黄堂

《信阳县志》载:“明黄子玉墓,在县东北四十里洋河南老虎山西山嘴。子玉,信阳人。从明太祖起兵凤阳有功,官至副将。临终嘱其二子海源,时源归葬。其地有谕祭石,物没土中,后人掘地见之,有宗支碑可考。又有古柏二株,大三人围。(P78)”又载“黄家堂,在城东北赤土村。明洪武间副将黄子玉创修。明清以来,迭次重修。

有碑。(P108)”

我几次和黄家院宗亲黄乃勤到黄子玉墓地、黄家堂实地考察。得出的结论是这样的:黄子玉,洋河乡黄院村黄堂人,跟随朱元璋从凤阳起兵,推翻了元朝政权,朱元璋封他为副将,官居二品,明朝初年的武官称副将,相当于现在的中将,掌管一省军务,明朝共有二十四个省级单位,可见其权力不小。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封黄子玉为副将,距今已六百四十多年。黄子玉临终前嘱咐儿子黄海源、黄时源将其运回故里安葬。有皇上下旨立的墓碑,可惜现在没有见到墓碑的存在,否则可以有宗支历史可考。从碑文“归葬”二字可以证明,黄子玉元朝就在黄堂生活,或者更早。现在老虎山依旧存在,周围住户很多,过去叫老坟山,因为黄子玉安葬在这里,成了一个大老坟,后来逐渐讹传为老虎山。

黄子玉生前在故里修建祭祀祖先的祠堂,叫黄家堂。黄家堂已不复存在,只是原来建祠堂的小村庄简称黄堂,《信阳县地名志》对这一史实也进行了确认。它就是今天的洋河乡黄院村黄堂村民组。《信阳县地名志》载:黄家院村瓦房湾是黄子玉所建,彭家湾乡顾岗村黄湾黄姓也是黄子玉的后人。

肖王乡黄堂

肖王乡也有一个地名叫黄堂,就是现在的黄堂村。

黄堂也是黄氏祠堂(黄家堂)的简称,建于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现在黄堂小学就是原来祠堂旧址。家谱中记载的祠堂楹联证明是黄子玉后人所建。周围黄姓人居住相对较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