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概论知识点串讲
地震概论知识点复习
研究基本烈度意义
• 对我国国土进行地震危险区划 • 为国家国土资源利用 • 建设物设防等提供防震减灾依据
(1)我国抗震设防目标
中国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将抗震目标与三 种烈度相应,分为三个水准:
第一个水准:当遭受低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 多遇地震(或称小震)影响时,建筑物一般不受损 坏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
地震概论知识点复习
第一章 对人类社会具有重大影响的地震
• 1.1 创人类文明记载以来伤亡之最的大地震 — 华县 地震
• 1.2 推动封建统治者革除弊政的地震 — 三河、平谷 地震
• 1.3 揭开中国地震监测预报序幕的地震 — 邢台地震 • 1.4 世界上唯一成功准确预报的主震型地震 — 海城
地震 • 1.5 20世纪全球最大的地震劫难——唐山 • 1.6 稳定社会的震后地震趋势预报 — 南黄海地震
Love 波(L波)的传播
•
面波——在弹性分界面附近存在的一类波动,
这类波动的能量主要分布地分界面附近,因此,称
为面波。常见的有瑞利波(Rayleigh)、勒夫波
(Love)
P波和S波的速度表达式
• P波,速度 VP
K 3/ 4
• 花岗岩: Vp = 5.5千米/秒; 地球内部
• •
水K和: μV为p拉= 梅1.常5千数米,/ρ秒为随密变速深化度度度的怎变?么化
地震波
• 体波:包括P波和S波 • 面波:包括瑞利面波和勒夫面波
一、地震波的序列
(一) 体波 地震在地球内部会产生两种体波:P波
(Primary waves)和S波(Secondary waves)。
1、P波: 是跑的最快的波,它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 传播。P波与空气中的声波很相似,质点沿着波的 传播方向做压缩和拉伸运动。
地震概论地概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地震学的研究范围和历史全球每年发生500万次地震,人们可以感觉的仅占1%,造成严重破坏的7级以上的大地震约有18次,8级以上的特大地震1~2次。
全世界有6亿多人生活在强震带上,上个世纪约有200万人死于地震,预计二十一世纪将有约1500万人死于地震。
我国是个多地震国家,20世纪以来,我国发生了800多次6级以上的地震,平均每年约8次;历史记载全球死亡超过20万人的地震有6次,其中在中国就有4次。
第一节什么是地震学?地震学包括:一、地震的科学以及地球内部物理学,后者主要研究地震波的传播,从而得出地球内部结构的结论;二、弹性波(地震波)的科学,主要研究地震、爆炸等激发的弹性波的产生、在地球内部的传播、记录以及记录的解释;三、应用:地震勘探、工程地震学、识别核爆。
固体地球物理学则是通过观测地球表面上的物理效应来研究地球内部的物质的性质第二节地震学的研究范围和主要的研究方面研究范围的三个方面一、宏观地震学:主要是指地震宵害的调查和研究、地区基本烈度的划分,以达到为建筑物的抗震设计提供合理的资料和指标,并为地震预报提供宏观数据。
二、地震波的传播理论:根据地震台风网观测得到的地震资料,研究地震波的发生及传播特征,并利用来研究地壳和地球内部的结构、组成和状态。
三、测震学:内容包括地震仪器的研制、地震观测台网的布局以及记录图的分析、处理和解释工作。
第三节地震学的基本名词和概念2)按震源深度划分:✧浅源地震:震源深度小于60km的天然地震;✧中源地震:震源深度在60-300km之间的地震称为中源地震;✧深源地震:震源深度大于300km的地震已记录到的最深地震的震源深度约700公里。
有时也将中源地震和深源地震统称为深震。
(3)按震中距划分:✧地方震:震中距小于100km的地震;✧近震:震中距小雨1000km的地震;✧远震:震中距大于1000km的地震;(4)按震级划分:✧弱震:M<3的地震;✧有感地震:3<M<4.5的地震;✧中强震:4.5<M<6的地震;✧强震:M 6的地震;地震波波长:数百米至数千米第三节古代人类对地震的认识一、地震学前史在科学不发达的过去,人们对地震发生的原因,常常借助于神灵的力量来解释。
地震原理知识点总结归纳
地震原理知识点总结归纳地震是地球内部浓缩和释放能量的结果。
地球内部在地震发生前会积累大量的能量,当这些能量超过了岩石强度的上限时,岩石就会发生破裂或错动,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形成地震。
地震的主要知识点总结如下:一、地震震源和地震波1. 地震震源地震的震源是指地震发生的具体地点,通常位于地壳的深部。
地震震源是地震产生的能量释放的起点。
根据地震震源的深浅,地震分为浅震、中震和深震。
2. 地震波地震波是地震产生的能量在地球内部传播的波动。
地震波可以分为纵波、横波和表面波。
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和路径是地震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地震的成因1. 地震的释放能量地震的能量来源主要是地球内部的构造运动和地热能。
地球内部的构造运动会导致板块运动,产生地震;地热能的积累和释放也是地震发生的原因之一。
2. 地震的破裂和错动地震震源周围的岩石会发生破裂和错动,释放出大量的能量,形成地震。
地震破裂和错动的过程是地震发生的必要条件。
三、地震波的传播和检测1. 地震波的传播地震波可以在地球内部的不同介质中传播,根据介质的性质和厚度,地震波的速度和路径会有所不同。
2. 地震波的检测地震波可以通过地震仪和其他地震探测设备来检测和记录,从而研究地震的震源和地震波的传播路径。
四、地震的影响和预防1. 地震的影响地震会对人类的生活和生产造成严重影响,包括建筑物倒塌、道路和桥梁断裂、地面沉降和地裂等。
2. 地震的预防地震的预防主要包括地震监测和预警、建筑抗震设计和工程、地震应急救援等方面。
总的来说,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能量的积累和释放而引起的地球表面和地下的运动的结果。
地震的震源和地震波的传播是地震研究的重要内容,对于地震的影响和预防也是人类必须要了解和掌握的重要知识。
通过对地震的研究和预防,可以减少地震对人类的影响,保护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
地震概论笔记及大纲
地震概论整理一、一些概念与常识1.震源:地震破坏开始的地方。
2.震中:震源在地表的垂直投影。
3.震源区,震中区(极震区),震中距。
4.震级:表示地震强度,是根据地震图记录到的地震波的强弱来表征地震大小的一个标度,无量纲。
5.烈度:是描述地震破坏性的一种经验性的定性标度。
不仅与地震大小和震源深度有关,而且与观测点距震中的远近,场地条件,建筑物结构、质量和固有周期有关。
6.走时:地震射线从震源出发到达地震台所用的时间。
7.地震的分类(主要)(详见讲义p3)按成因:a.构造地震(占全球发生的天然地震的90%)。
所有危害人类的大地震都是构造地震。
b.火山地震(中国少有)。
c.诱发地震(人为)(d.陷落地震)按震源深度、震源机制、震级等划分地方震:震中距在100km内;近震:震中距在100~1000km内;远震:>1000km8.地震序列主震型:有一次大的主震,前有前震,后有余震。
(一般观测到前震的地震序列不多,因为即使主震是大地震,其前震有可能震级极小)震群型:一个地震序列中包含若干震级差不多的地震,无一特大震级的地震。
9.全球大地震带(三条)a.环太平洋地震带。
震源深度从大洋一侧向大陆逐渐加深。
所释放的地震能量占全球75~80%,是全球地震活动最强烈的地震带(全球80%的浅源地震、90%的深源地震均集中在该带上,这是一条对人类危害最大的地震带)。
b.地中海—南亚地震带。
以浅源地震为主,局部有中深源地震。
所释放的地震能量占全球的20%左右。
中国西藏、云南局部地区属于此。
c.全球断裂带地震带(洋中脊、海岭)。
均为浅源地震,深度<30km,无巨大地震,地震频度低。
10. 地震成因:弹性回跳理论(断层说)、岩浆冲击说、相变理论。
(后两者没有进一步论证、应用)宇宙演化1. 距离光年天文单位(AU/UA)秒差距parsec (pc) :恒星距离单位,数值上等于恒星周年视差的倒数。
详见ppt。
1pc=360×60×60/2PI×1天文单位=206265天文单位=3.2616光年=308568亿公里离太阳最近的恒星比邻星的距离约为1.29pc(4.22光年)。
地震知识点归纳总结大全
地震知识点归纳总结大全一、地震的定义和原因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而导致的一种地表震动现象。
地震的主要原因是地球内部板块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当地壳岩石承受不住内部应力力量时会发生破裂,导致地震释放大量能量。
二、地震的分类1.按照地震发生的深度可以分为浅震、中震和深震。
2.按照地震产生的原因可以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和人工地震。
三、地震的影响地震会对人类生活和自然环境产生严重影响,包括建筑物倒塌、地质灾害、人员伤亡、经济损失等。
四、地震预警和预防1.地震预警是指通过监测地震前兆信号,提前预警公众并采取适当措施减少地震造成的危害。
2.地震预防主要是指建设抗震设施和规划合理的城市布局,减少地震影响。
五、地震的测定和观测地震可以通过测定地震波和观测地震仪来确定地震的发生地点、震级和震源深度。
六、地震的应对措施当地震发生时,人们应采取适当的应对措施,包括躲避危险区域、避免室内物品伤人和火灾等。
七、地震的常识地震在地球表面由于振动引起的各种现象。
八、地震的预报地震预报是指通过对地震前兆现象的监测和分析来预测地震的发生时间和地点,以减少地震造成的伤害和损失。
九、地震的灾害地震会引起海啸、地质灾害等各种灾害,对人类和自然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十、地震防治地震防治是指建设抗震工程、进行地震科普宣传、加强地震监测等一系列措施,以减少地震造成的危害。
十一、地震与环境地震在地球壳、大气等环境中产生的各种影响。
十二、地震的危害和预警地震会对人们的生命和财产造成巨大的危害,因此地震预警是非常重要的。
十三、地震的预警机制地震预警的机制主要是通过地震监测仪器和传感器监测地震前兆并发出警报。
十四、地震与建筑物地震对建筑物的抗震性能要求以及建筑物防护措施。
十五、地震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地震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环境的影响,包括对农业、交通、水利等方面的影响。
十六、地震对历史和文化的影响地震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保障,以及地震对人类文化的影响。
十七、地震常见的地质灾害地震引发的地质灾害,包括滑坡、泥石流、坍塌等各种灾害。
地震安全知识讲座(精选7篇)
地震安全知识讲座(精选7篇)地震安全知识讲座篇1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好!20xx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大地震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尤其是当地中小学校受损和伤亡程度惨重。
学校是人员高度密集的地方,这次地震灾害警示我们必须加强对广大中小学生的防震减灾知识教育,提高广大师生的防震意识和学校应对地震突发事件的避险能力,减少地震灾害对师生造成的伤害,根据上级各部门及教育局的指示精神,学校决定利用今天这个时间进行一次地震应急知识教育和避震应急疏散演练为主要内容的安全教育活动。
希望广大师生认真收听。
一、地震的一般知识地震是地球内部缓慢积累的能量突然释放引起的地球表层的振动。
由于地球不断运动和变化,地壳的不同部位受到挤压、拉伸、旋扭等力的作用,逐渐积累了能量,在某些脆弱部位,岩层就容易突然破裂,引起断裂、错动,于是就引发了地震。
按成因分为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
天然地震包括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三类。
因人为因素直接造成的振动是人工地震,如地下核爆炸引起的振动。
我们一般所说的地震,多指天然地震,它是一种经常发生的自然现象,是地壳运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
地震大小的一种度量,根据地震释放能量的多少来划分,用“级”来表示。
震级是通过地震仪器的记录计算出来的,地震越强,震级越大。
地震按震级大小的分类情况:1、弱震:震级小于3 级的地震;2、有感地震:震级等于或大于3级、小于或等于⒋5级的地震;3、中强震:震级大于⒋5级,小于6级的地震;4、强震:震级等于或大于6级的地震。
其中震级大于或等于8级的又称为巨大地震。
这次汶川地震就属于巨大地震。
二、地震预报知识地震发生前是有预兆的,地震前自然界发生的与地震有关的异常现象叫地震前兆。
常见的地震前兆现象有:地下水异常变化,动物异常反应,地壳变形,小地震活动,地声、地光、地磁变化、重力变化或其它化学成份的变化、地震波速度变化等等。
地下水位升降及变色、变味、翻花、冒泡,温泉水温的突然变化等,都有可能是地震前兆。
地震概论知识点总结
地震概论知识点总结地震是地球表面的一种自然现象,是由于地球内部的地壳运动而引起的地面震动。
地震是地球的地壳结构发生变化时产生的自然灾害,一般由于地壳内部能量释放而引起。
地震的产生与地球的内部构造密切相关。
地球内部由地核、地幔、地壳三个部分组成。
地壳是地球最外围的一层,是地球表面的最薄的一层,地壳包括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
地壳的运动导致了地震的产生。
地震的主要原因是地壳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
地球的地壳板块是不断运动的,它们之间相互挤压、拉伸和滑动,导致了地震的产生。
地震还可以由于火山喷发、坍塌以及人类活动等引起。
地震的强度通常用里氏震级来表征,震级越大表示地震能量越大。
地震的震级一般是由测震台所测定,并根据地震波的振幅来确定。
地震通常会造成严重的损失。
地震会导致房屋倒塌、道路断裂、桥梁受损等严重后果,甚至会引发海啸、火山喷发等次生灾害。
地震还会造成人员伤亡,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造成极大的危害。
为了应对地震带来的损失,人们还开发了一系列地震预警系统和应急救援方案,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地震对人类的不利影响。
地震的研究和预防已成为地震学的研究重点。
地震学是地球物理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地球的内部构造、地震的发生规律以及地震对人类的影响。
地震的研究包括地震的监测、测震台的建立和运营以及地震数据的分析等。
通过对地震的监测和研究,科学家可以对地震进行预测和预警,避免地震对人类的损失。
地震还有许多与之相关的术语和概念。
例如地震带、地震波、地震震源、地震震中等,这些术语都是地震学研究中的重要内容。
在应对地震灾害时,人们还开发了一系列地震防灾减灾的技术和方法。
例如建筑物抗震设计、地震疏散和逃生等,这些技术和方法可以减少地震对人类的伤害。
总之,地震是地球内部地壳运动所引起的地表震动,是地球的自然现象之一。
地震的研究和预防已成为地震学的研究重点,人们已经开发了一系列地震预警系统和应急救援方案来减少地震对人类的影响。
地震防灾减灾技术和方法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以减少地震对人类的损失。
地震科普知识讲座PPT课件全文
五、地震避震和救生知识
1、地震避震
注意!
地震时千万不能跳楼 切记几个“不要”: •不要乘电梯, •不要到窗边和外墙边, •不要到阳台上, •不要到床上和房屋中央, •不要马上回屋找贵重物品和衣 物。 外逃前先关闭水、气、电源。
在操场或室外时,可原地不动蹲下,双手保护头部, 注意避开高大建筑物或危险物。千万不要回到教室去。
在公共场合的如何避震?
1、听从现场工作人员的指 挥,不要慌乱,不要拥向出口, 要避免拥挤,要避开人流,避免 被挤到墙壁或栅栏处。
2、选择结实的设备(如低 矮家具等)或柱子边,以及内墙 角等处就地蹲下,用手或其他东 西护头;避开玻璃门窗、玻璃橱 窗或柜台;避开高大不稳或摆放 重物、易碎品的货架;要避开广 告牌、吊灯等高耸或悬挂物。
地震科普知识讲座
2008年5 12和2013年 4·20汶川和芦山大 地震给我们大家留下了深刻的记忆,极大的震撼 了我们的心灵!当今世界上,地震给人类造成的 损害,尤其是对心理上造成的伤害最为严重。
汶川和芦山地震向人们敲响了防患于未然的 警钟!在地震预报还是个世界性科学难题的今天, 如何通过一些科学的方法,有效地把地震灾害的 损失减小到最低程度,这就是我们每个人必须掌 握和了解地震基本知识的原因所在。
4.被压埋者不能自行出来时,不要生拉要避免再次加重
脊椎损伤。从废墟中救出后,在转送搬运时,应 使用硬担架或门板,绝对禁止脊椎弯曲或扭转; 不能一人抬肩,一人抬腿,以免造成瘫痪。凡四 肢骨折、关节损伤者,应就地取材,制作夹板, 实施固定。固定时,应显露伤肢末端,以便观察 血液循环。
地震科普知识讲座PPT课件
❖
发生一次强烈地震,全世界大部分地区都能记录到,真可以说是“震撼全球”了。那它到底
有多大的能量呢?
❖
一个微小的地震通过地震波释放出来的能量是很小的,但震级每差一级,能量的大小大体上
相差30倍。一个8.5级的地震通过地震波释放出来的能量有多大呢?如果把它换算成电能,相当于
一个120万千瓦水电站(刘家峡水电站为122.5万千瓦)工作近10年的发电总量。试验还证明,在
❖ 4、地震三要素包括哪些?
❖ 发震时间(地震发生的时间)、发震地点(地震发生的位置)、地震震级 (表示地震释放能量大小的一种量度。震级与地震时释放的能量大小有关 )。
地震震级与烈度
❖ 震级是根据地震释放能量的多少来划分地震大小的量度。一次地震只能有一个震级。
❖ 震级小于3级的地震为弱震。震级在3.0—4.5级之间,人能感觉到的地震为有感地震。震级大于 4.5级,小于6级的地震为中强地震。震级大于6.0级的地震为强震,其中又把震级小于8.0级的地震 称为强烈破坏性地震,大于8.0级的地震称为巨大地震。目前记录到的最大震级是8.9级。
地震是怎样发生的?
由于地球不断运动和变化,逐渐积累 了巨大的能量,在地壳某些脆弱地带, 造成岩石突然发生破裂,或者引发原有 断层的错动,这就是地震。地震绝大部 分发生在地壳中。
❖
❖ 地震是怎样发生的?
❖ 地球表面的板块在不断地运动着。但板块为什 么会运动,则是一个尚在探索研究的课题。尽管其 运动的原动力尚没有一个统一看法,各种学说也很 多,但板块在不断地运动,是可以观测出来的,是 无疑的。由于板块的运动,使板块不同部位的岩层 受到了挤压、拉伸、旋扭等各种力的作用,在那些 构造比较脆弱的处所,承受不了各种力的作用时, 岩层就会突然发生破裂、错动,同时激发出一种向 四周传播出去的地震波,地震波传到地面时,引起 地面振动,这就是地震。这类地震称为构造地震。
地震概论ppt课件
的破坏。
02
地震预警系统
利用地震波和电磁波的传播速度差异,在地震发生后,迅速发出预警信
号,为人们提供紧急逃生的时间。
03
社区防震减灾
通过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防震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同
时,制定社区应急预案,建立应急救援队伍,确保地震发生后能够迅速
开展救援工作。
05 地震救援与自救
地震救援
现代地震监测技术
01
02
03
地震监测台网
利用地震监测台网收集地 震数据,通过分析数据确 定地震的震源、震级和震 中位置等信息。
遥感技术
利用卫星遥感技术监测地 震灾害,快速获取灾区影 像和灾情信息。
无人机技术
利用无人机技术进行灾区 巡查和救援,提供实时信 息和支持救援工作。
国际合作与交流
国际地震机构
财产损失
地震不仅会造成人员的伤亡,还会带来巨大的财产损失。这 是因为地震会使建筑物、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受到严重破 坏,导致大量的经济损失。
财产损失的大小与地震的强度、地表地质、建筑物质量等因 素有关。一般来说,地震越强,财产损失就越大。此外,如 果地震发生在经济发达的地区,也会增加财产损失的风险。
环境破坏
地震还会对环境造成破坏,如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 害。这些灾害不仅会破坏生态环境,还会对人们的生命安 全构成威胁。
环境破坏的程度与地震的强度、地表地质等因素有关。一 般来说,地震越强,环境破坏就越严重。此外,如果地震 发生在生态脆弱的地区,也会增加环境破坏的风险。
04 地震的预测与预防
地震概论PPT课件
目录
• 地震基本知识 • 地震的成因 • 地震的危害 • 地震的预测与预防 • 地震救援与自救 • 地震的历史与现状
地震科普知识宣讲
地震科普知识资料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地球上每年要发生地震500多万次,其中只有5万多次左右人们能感觉得到,并不是所有的地震都能造成破坏,为什么会发生地震,地震发生会有哪几种类型?我们该怎样面对地震?下面向大家做一简要介绍。
第一部分地震基础知识为什么会发生地震?地震是地球运动的结果。
地球运动中,地壳也在不断运动变化。
地球的运动变化逐渐积累了巨大的能量,对地下岩石产生了非常强的作用力,当岩石承受不了这种力时,就会突然发生破裂和错动。
地震是指地壳中因岩体错动断裂而释放能量引起的地表振动。
岩石破裂产生地震波,地震波传到地表,地面随之就振动起来,这就是地震。
地震是有大小的。
地震的大小用震级表示,地震越强,震级越大。
按震级大小可把地震划分为以下几类:地震震级分为弱震、有感地震、破坏型地震、严重破坏型地震。
弱震:一般指3级以下地震,这种地震通常人们感觉不到,只有仪器才能记录得到。
有感地震:一般指3级以上、5级以下地震,这类地震人们能感觉得到,但一般不会造成破坏。
全球每年大约发生3级以上地震5万余次。
破坏型地震:一般指5级以上、能够对地表及其建筑设施造成破坏的地震。
全球平均每年大约发生5级以上地震1000次左右。
严重破坏型地震:指7级以上地震。
全球每年要发生这样的地震10到20次,不过大多数发生在海洋和荒芜人烟的地方。
震级每相差一级,它们的能量相差30多倍,也就是说,一个7级地震相当于将近1000个5级地震所产生的能力。
地震发生时,会产生地震波,人们感觉到的振动是由于地震波传播造成的。
地震时,往往是先感到上下颠动,然后左右摇晃。
这是由于地震波的特性引起的。
地震波主要由纵波、横波等组成,纵波传播速度快,但比较弱,使人有上下颠簸的感觉;横波传播速度略慢,但比较强,能造成巨大的摇晃,给地表建筑带来严重破坏。
地震的破坏程度,除跟震级的大小有关外,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地震波的传播等因素有关。
我们把衡量地震的破坏程度,用烈度表示。
(完整版)北京大学《地震概论》重点知识点
(完整版)北京大学《地震概论》重点知识点地震概论笔记(2016春)第一章地震学的研究范围和历史1. 地震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全球每年约发生500万次地震。
全球有6亿多人生活在强震带上,20世纪约有200万人死于地震,预计21世纪将约有1500万人死于地震。
我国是多地震国家,历史记载死亡人数超过20万人的地震,全球6次,中国4次。
2.地震的两面性:①自然灾害②给人类了解地球内部的信息3.地震:地球内部介质(岩石)突然破坏,产生地震波,并在相当范围内引起地面震动。
破坏开始的地方称为震源(地球内部发生地震的地方。
理论上看成一个点,实际上是一个区)震源深度:将震源看做一个点,此点到地面的垂直距离称为震源深度。
4.震中:震源在地表上的垂直投影。
震中距:观测点与震中的大圆弧距离(在地面上,从震中到任一点沿大圆弧测量的距离)可证明是两点间的最短距离。
烈度:宏观,实际的破坏程度(我国12度烈度表)震级:微观标准表示地震能量大小,仪器测量(地震差一级,能量相差32倍(101.5),两级相差1000倍:log E=11.8+1.5M,E:能量,M:震级)两者都反映地震大小5.分类:地震序列:①主震型(一个主震,多个余震)②震群型按震源深度分:①浅源:震源深度< 60km ②中源:60-300km ③深源:> 300km 按震中距分:①地方震:震中距<100km ②近震:<1000km ③远震:>1000km (以观测点为圆心,1000km为半径)6. 地震学是应用物理类课程。
地震学只有100多年的历史,中日美在地震学三足鼎立第二章地震波第一节波的性质简述1.液体、气体只能传播纵波,固体可以传播横波(S波)、纵波(P波)2.波线和波阵面垂直3.远离波源的球面波波面上任何一小部分视为平面波第二节地震波1. P波和S波的主要差异总结:vP=√3vS(1)P波的传播速度比S波快,地震图上总是先出现P波。
科普地震常识知识点总结
科普地震常识知识点总结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结果,通常由于地壳板块运动引起。
地震会导致破坏和伤亡,因此了解地震的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地震的常识知识点,包括地震的定义、产生原因、预测与预防、应对措施等内容。
1. 地震的定义地震是指地球内部岩石断裂或破裂时所产生的一种振动现象。
地震振动可以使地面发生抖动,造成土地滑坡、地裂缝等现象,甚至引起建筑物倒塌等危害。
2. 地震的产生原因地球内部的岩石是由固态的地幔和地核组成的,它们深埋在地表以下。
地球内部的能量来源于地球的内热,地热会导致地幔内部的岩石发生流动,形成对流现象。
地壳板块是地球表面的岩石外壳,它们会不断地移动和相互挤压,这种挤压会导致地壳板块之间发生断裂和破裂。
当地壳板块发生位移时,地震就会产生。
3. 地震的预测与预防预测地震是地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目前,科学家们借助各种地震监测仪器和技术手段来对地震进行预测。
例如,地震仪可以用来监测地震的发生和发展情况,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可以用来计算地震的规模和震中位置等。
此外,通过对地震的历史数据和现场勘测等手段也可以对地震进行预测。
然而,目前地震的预测仍然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因此,预防地震是非常重要的。
预防地震的方法有很多种,包括建设抗震建筑、加强地震监测和预警系统、进行地震演习等。
此外,还可以通过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加固桥梁和电力设施等措施来减少地震造成的损失。
4. 应对地震的措施当地震发生时,我们应该采取一些措施来降低地震对我们的影响。
首先,要学会在地震发生时保持冷静,并寻找安全的避难场所。
其次,要遵守地震疏散指引,迅速有序地撤离可能发生危险的地区。
此外,应该学会正确的逃生和自救技巧,例如在建筑物倒塌时应该找到合适的避难点躲避等。
总结起来,地震是一种由地球内部能量释放引起的振动现象。
地震的产生原因是地壳板块的运动和相互挤压。
预测地震是目前地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而预防地震和应对地震则是降低地震损失的关键。
地震知识简介【免费文档】PPT课件
什么是 烈度:地震学上用来衡量地震地面造 成的灾害影响或者破坏程度的一种量度。我
国1980年制定的烈度表分为Ⅰ~XII(1-12)级。
问:地震时,动物都会有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些异常
现象?
比较常见的有,井水陡涨陡落、变色 变味、翻花冒泡、温度升降,泉水流 量的突然变化,温泉水温的突然变化, 动物的习性异常,临震前的地声和地 光等。
_______.______.______.
背诵地震谚语:
• 小的闹,大的到,地震一多要报告。 • 先听响,后地动,听到响声快行动。 • 地震没地震,抬头看吊灯。 • 井水是个宝,前兆来得早。 • 电气异常,不能不防。 • 鸡也飞,狗也叫,老鼠机灵先跑掉。 • 灯影一跑,大事不好。 • 房倒树不倒,有树不用跑。 • 地光闪,八成险。 • 上下颠一颠,来回晃半天。 • (房子)酥在颠劲上,倒在晃劲上 • 慢慢晃,慢慢摇,九十里外等着瞧。 • 地震后,雨中行,抬头要看泥石流。 • 破坏往哪找,抬头看房角。
• 1.地震按发生的原因可以分为三种类 型: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地震波是地震发生时产生的波动,分______ 和______两种.______比______传播速度快. 3.火山是堆积山的一种类型,由地壳内部岩浆 喷出堆积而成的山体.分____火山,____火 山,____火山三种. 4.火山喷发出来的物质.按物理性质分为
4、 积极互救: 听仔细:要注意倾听被困人员的呼喊、呻
吟、敲击声。
挖的准:要大致确定位置后再抢救,不乱挖。 救得法:先头部、后身体,不强拉硬拖。
1震中距越大,说明该地点与震中的距离越远,所以,震中距 大的地方比震中距小的地方所受的破坏就一定小。(对 错) 2世界上记录到的最大地震是1960年5月22日发生的智 利地震(对 错) 3我过地震较多的省 自治区 直辖市依是台湾 西藏 新疆 四川(对 错) 4我天然地震中,占地震总数90%的地震以上的地震是构 造地震。(对 错) 5某地建房,看见地震台内有很多空地,就可以强行征用过 来使用(对错) 6地光是地壳内喷溢出的气体,强化了低空静电场所致,其 开头有带状 片状 球状 柱状等,颜色已蓝 黄 白居多。(对 错) 7地震应急主要是指在破坏性地震即将发生前和发生后 的短时间内应当采取的各种紧急防灾和抢救措施,它包 括在平时制定地震应急预案以及临震应急和震后应急3 方面(对 错)
地震科普知识讲座
地震科普知识讲座一、地震的概述地震,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主要是由于地球内部缓慢积累的能量突然释放所引起的地球表层的振动。
地震的成因有多种,其中最主要的是构造地震,由地壳的岩层断裂、错动所引发。
我们需了解地震,以更好地应对和预防它带来的危害。
二、地震的应对方法1. 室内避震:当地震发生时,应尽快找到室内较安全的避震地点,如坚固的桌下或床边,低矮、坚固的家具边,以及开间小、有支撑物的房间,如卫生间、厨房、储藏室等。
同时,迅速关闭电源、火源,千万不要滞留在床上,千万不能跳楼,不要到阳台或外墙边去。
2. 高楼避震和撤离:平时应选好柱子多、开间小的地方作为临时避震场所。
从高楼撤离时应走安全通道,不要去乘电梯。
如果震时在电梯里,应尽快离开。
若打不开门,要蹲下,抓牢扶手。
3. 学校避震:正在学校上课时,要在教师指挥下迅速抱头,躲在各自的课桌下,或有组织地迅速撤离教室,到安全的地方。
4. 公共场所避震:听从警察或现场工作人员的指挥,不要慌乱,不要拥向出口;要避免拥挤,要避开人流,避免踩踏或挤到墙壁、栅栏处。
三、地震的预防在无法避免地震发生的情况下,我们应尽可能地做好预防工作:1. 提高房屋的抗震能力:加固房屋,尤其是老旧房屋,使其更能承受地震的冲击。
2. 制定家庭防震计划:包括预先确定安全的避震场所,制定撤离路线等。
3. 准备防震工具:如急救包、手电筒、水、食物等。
4. 学习和演练:了解地震知识,并定期进行家庭防震演练,提高应对地震的能力。
四、结语地震虽然可怕,但只要我们掌握了正确的应对方法和预防措施,就能最大程度地减少其带来的危害。
让我们共同努力,为预防和减轻地震灾害做出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然地震的分类
按成因分:1)构造地震;2)火山地震;3)陷落地 震。
按震源深度分:1)浅源地震;2)中源地震;3)深 源地震;
按震中距分:1)地方震;2)近震;3)远震。 按震级分:1)弱震:M<3的地震。2)有感地震:
• 根据质点振动方向和波传播方向的关系分为两 类:平行的称为纵波,垂直的称为横波。固体能 传播横波或纵波,液体、气体只能传播纵波。
• 可以用波阵面、波前、波线等概念来描述波的 传播,用波长、周期、频率等概念来描述波的特 征。
二、地震波
• 地震波是一种由地震震源发出在地球内部传 播的波。从地震波的走时,频率和振幅特性或频 散性质,可以确定地球内部的波速和深度的关系。
地震学基本概念
地震波:发生于震源并在地球表面和内部传播的弹 性波称为地震波。震源、震中、震源深度、震中。
烈度:按一定的宏观标准,表示地震对地面影响和 破坏程序的一种量度。按烈度值的大小排列成表, 称为烈度表。将地面上等烈度的点联成线,称为等 震线。
震级:按一定的微观标准,表示地震能量大小的一 种量度。用字母M表示。 震级和烈度都是衡量地震 强度的一种量度。两者之间的关系复杂。
• 地球介质通常可以认为是均匀和连续的且一 般可视为完全弹性体。
• 岩石的弹性性质可用某些弹性常量来描述, 主要有杨氏模量(E)、泊松比(ν)、体变模量(K) 和切变模量(μ)这四个弹性常数。
• 在没有外力作用时,弹性介质的位移场应满足
方程
• 从方程可解出,在无限的、均匀的、连续的和 各向同性的介质中,距离震动源足够远时,可以 产生纵波和横波两种不同类型的波。
• 纵波速度比横波大(一般为:VP 3VS),而且
在地震记录上首先到达,所以纵波也称为 P 波 (Primary wave),横波也称为S波(Secondary wave)
三、地震波的类型
• 地震波的类型包括体波、面波、地球自由振荡 和脉动。
• 体波是指可以在地球内部三维空间中向任何方 向传播的波,包括P波和S波。S波又可以分解成 SH波和SV波两个位移分量,前者平行于界面,后 者在入射线和界面法线构成平面(入射面)上。
6.1 张衡的候风地动仪
6.2 现代地震仪
18世纪 早期欧洲 1880至1890 第一架具有科学意义而且较为实用的地震仪 现代地震仪 惯性原理
拾震器、放大器(换能器)、记录系统三个部分组成常见 的地震仪。
地震走时表
地震走时表,即地震波在不同震中距上传播的时间 表,是根据地震图中各种震相来编制的,是分析地 震图,识别不同震相的主要依据。
P,S和其他一些体波走时曲线斜率随震中距增大减 少,说明地震波的速度随深度增加而增加。
瑞利波和洛夫波走时曲线为直线,说明速度恒定, 从上面可以看出,这些波是且只能是沿表面层传播。
S-P走时差依赖距离比较多;pP-P走时差依赖于深度。 因此可以获得震源深度和震中距。
第四章 地球内部的结构
第一节 地球内部结构的发现 第二节 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 第三节 反演问题
第一节 地球内部结构的发现
一、探索的历史
二、地壳的探究
1. 一个误区 过去人们普遍认为地球内部是液体,地壳是表面凝固着一层
硬壳。 现代地震学观测表明地球内部大多数深度的介质一般比钢
还硬,地壳下面并不软。
2.地壳底部的发现 1909年:连续面,将地壳与地幔分开 大陆 35km;海洋 5-8km 3. 大洋和大陆地壳的区别 地震观测表明,大洋和大陆下面的地壳的厚度不同。 纯路径面波
• 一般波序:P波、S波、勒夫面波、瑞利面波、 地震尾波
*摘自课本P24
第三章 地震波传播理论
地震波:与岩石弹性有关的地下传播的震动。 地震波振幅与时间的关系:A=A0e-yt 和A=A0e-at
假设地球介质是各项同性的完全弹性体。
震中距:震源在地表垂直投影(震中)到观测台的距离。 震中距单位:千米或度震中距 度震中距(度)=【震中距(千米)*180】/(地球半径*π) 1度=110千米
地震波的折射反射转换
近震时,地震波入射至界面上时,会发生折射,反 射和波形转换。P,SV波会产生转换波,SH波不会, P->SV,SV->P。因为他们不是水平面内振动
远震时,考虑曲率,snell定律有。
r1 sin(i1) v1
r2 sin(i2 ) v2
p
各种震相
P,S纵波横波;c在地核界面反射,i表示在内核界面的反射;K通过外核的纵波; P’表示PKP;I内核的P波,J内核的S波;p,s表示由震源向上传播的射线 P:在震中距为100度的范围内,P将作为地震记录的第一个震相清晰地显示出来。 一超过103度,其振幅就变小,这是因为进入地核的阴影区所致。当看到弱小的波 时,一般认为那是在核幔边界上由于衍射而产生的,这类似于莫霍面衍射的Pn波。 S:在震中距最大为100度的范围内,S往往以比P还大的振幅在地震记录上显示出 来。超过100度时,虽然开始进入了地核隐区。 PP、SS(地面反射波):这两个震相在震中距超过20度是就开始与P或S分离。 pP、sS:当发生深震时,在30-100度附近,在P、S之后可以清晰的显示出来。pP 和P的到时差,以及sS和S的到时差,往往随着震源深度不同而差别很大,因此对 确定震源深度非常有用。 PcP、ScS、pPcP、sScS(外核反射波):PcP、ScS或者是PcS、ScP常在震中距在 30-40度左右显示出来
压缩与舒张是从应力角度 看的。
从密度角度看,黑色部分 密度变小,白色部分密度 变大
主要概念
空间球与空间断面
主要概念
辅助识别:正断层 – 与重力一起作板用块,A断面较陡。 洋脊 冲断层 – 与重力相反,断面较缓
走滑断层辅助识别:
板块 B
洋脊
板块构造学说
大陆漂移(现象上合理,动力原因未解释清楚)
主要概念
地震与应变能的释放
地震发生时,大部分应变能转化为热能(克服 摩擦力而消耗掉了),只有百分之几的应变能 转化为地震波。
地震能=克服摩擦力消耗的热能+地震波能量 地震效率=地震波能量/ 地震能
=
1 2
1 30 2 100 ~ 200
7.5 ~ 15%
主要概念
震源机制解(初动:定义 为相对震源径向运动)远 离震源为黑色,靠近震源 为白色
典型例子:对地震断裂源的研究
第五章 断层,震源机制解与板块构造
主要概念
断层:静态定义:上盘,下盘,走向
动态定义:断层分类,正断层,逆断层,左旋断
层,右旋断层
断层的形成原因(两个主要力:水平挤压力与重力)
弹性回跳原理(最大静摩擦与滑动摩擦,运动趋势, 与最终滑动,这里的滑动是以波的形式体现,所有近 场效应都有波的表现)
五、地球内核的发现
丹麦地震学家英格·莱曼(Inge Lehmann)于1936年 首次发表证据说,在外核之内有一月亮大小的内核
1936年:内核的发现(英格·莱曼)
第二节 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
根据地震波速度的不同,地球可分为地壳、上下地幔和内 外地核等几个大构造单元。以下过渡层,是十分明显的。
海底扩张(洋中脊与海沟) 板块构造:
1地球结构(地壳,地幔,地核,外部冷而坚硬,上地幔 软流层熔融,外核呈液态)
2七大板块(印度-澳大利亚板块,太平洋板块,北美板块, 南美板块,欧亚板块,非洲板块,南极板块)注意还有小 板块
主要概念
三种边界 扩散边界 =正断层 汇聚边界 =逆断层 走 滑边界 =走滑断层
理论
研究问题的尺度远大于地震波波长的情况下,将地震波 的波动问题当成与几何光学问题相似的地震射线问题来 研究。
地震射线(能量束高斯分布)学是波动地震学在波长很 短时的近似,根据Fermat原理(即当一个震动由介质中 一点传播到另一点时,它所经过的途径是使其传播时间 为一稳定值)推演出来
地震波传播路径为走时(travel-time)最小的路径(前 提为高频波动):推出Snell定律,也可以推出当介质分 层,射线从低速向高速入射时,可能存在侧面波(首播)
加利福尼亚,南太平洋地震;瑞典,喜马拉雅地震
四、地球液体核的发现
1906年:外核的发现(英,奥尔德姆) 1914年:古登堡面的发现(德,古登堡)
1914年首次估计出地核深度为2900km 在核幔界面处,P波速度从13.72 km/s下降为8.06 km/s;S波
速度从7.26 km/s下降为0。速度的突然变化说明地核的物 质组成和状态与地幔不同。 S波是横波,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
地震概论知识点串讲
一、地震学基本概念
研究范围的三个方面:一、宏观地震学;二、地震 波的传播理论;三、测震学。
主要研究具体的八个方面 :一、基本烈度的制定及 地震区划烈度值。二、地震波传播理论的研究;三、 地壳和地球内部物理的研究;四、震源物理的研究; 五、地震资料的分析和处理方法的研究;六、地震 观测系统的布局及新型地震仪器的研制;七、地震 预报工作的综合研究;八、模型试验的研究 。
三种边界的例子 地幔热柱 地震分类
辅助概念
1.应力,应变(体应变,切向应变)(弹性,脆性破裂, 流动)
2.应变能(弹性能) 3.板块构造学说的历史发展与学说的支持证据
第六章 地震仪 及地震基本参数的测定
地震仪:可以接受地面振动并且以某种方式记录下 来的装置(很贵) 验震器:只能记录地震波到达时间的仪器
3≤M≤4.5的地震。3)中强震:4.5<M<6的地震。4) 强震:M≥的地震。其中M≥8的地震又称为巨大地 震。
第二章 地震波
一、 波的性质简述 二、 地震波 三、 地震波的类型 四、 地震波的波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