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借文本阅读培养概括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巧借文本阅读培养概括能力
【摘要】阐述了培养学生概括能力的重要意义。
认为语文教学必须把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并付诸于日常的教学实践。
以教学实践经验为基础,提出了引导学生提高概括能力的主要方法。
最后通过对教学实例的深入分析.验证了培养学生概括能力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小学语文文本阅读概括能力
概括能力是理解能力的标志,是创造力的基础,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一个抓手。
衡量一个学生能否把所学的语文知识融会贯通,并且熟练自如地运用,很重要的一点是看他的概括能力,能否把所读所听的内容转化为自己的认识,并且恰当地表达出来。
然而在实际的阅读教学中,学生们常感到无从着手,概括时不是抓不住重点就是语句过于啰嗦,把握不住段落的内在脉络。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有恰当的教学方法,就能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下面就这个问题谈谈个人的几点看法:
一、找中心句概括段意
中心句对作者来说是有意或无意,但学生却可以凭借它们来概括段意。
怎样找中心句呢?如果一个自然段由一正一反两层意思组成,被衬托的那层意思的句子就是中心句;若是由总说和分说的关系组成的,总说的是中心句;由因果关系组成的,表示结果的句子是中心句。
中心句在段落中的位置一般在段首、段尾或中间。
如教学《手上的皮肤》第三自然段时,学生通过朗读发现:这段共有四
句话,每句话都与第一句话关系密切,因而这句话就是本段的中心句;第五自然段也与这个自然段相似,第一句话就是本段的中心句,可直接作为段意。
还应指出,有的中心句可以直接作为该段的段意,但有些记叙性的语段虽有中心句,表达的却并非作者的真意,这时就不能用找中心句的方法来概括段意,可以挖掘出中心句中的关键词用自己的话概括段意。
二、抓关键词概括段意
所谓关键词,是指在文章当中能够概括文章主旨、解释文章中心、展示文章脉络、标示句段关系的词语。
猎取关键词,运用关键词,以关键词来把握段意是培养概括能力的重要举措。
《渴望读书的大眼睛》第二段,我让学生找出2—3自然段的关键词,学生分别找出“明亮”和“专注”“渴望”“忧郁”等词。
我把它们一一写在黑板上,提问学生:“你能结合课文内容,用简单的话说说它们之间的关系吗?”学生在一番思考后发现,“这是这双眼睛的特点。
”第4和5自然段,我让学生再次找出最关键的词,于是,学生找出了“看着”,并发现后面的内容是由眼睛所产生的联想。
在学生准确、全面地找出能概括本段段意的重点词语后,我给予学生较充足的时间,用通顺、连贯的语句概括出本段段意“描写了眼睛的特点以及由眼睛所产生的联想。
”
看来,关键词句的感悟是多么重要,抓住了关键词句的学习,才能真正地走进作者,贴近文中人物,解读文本。
三、摘过渡句概括段意
过渡句能把两个意思不一样的内容联系起来,起到桥梁的作用。
在教学中,教师要多提醒学生观察过渡句的特点,它常常以“不仅……而且/还……”、“除了……还有……”等形式出现。
这个句子不仅跟上面的文章有一定的联系,跟下半部分也关系密切。
这样,学生对过渡句的形式就有了一个比较清楚的概念。
同时,过渡句又有承接上文、引起下文的作用。
承上句是上段的段意,启下句为下一段的段意。
如《太阳》第二段(4—8自然段)第一句话“太阳虽然离我们很远很远,但是它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
”是一句典型的过渡句,它的前半句对上面的文章起着概括的作用,而后半部分对下文起着提示的作用,是第二段的段意。
在教学《巩乃斯的马》时,我引导学生找出过渡句,学生通过讨论分析,发现“就在那场暴雨的冲击下,我见到了最壮阔的马群奔跑的场面。
”也是一句过渡句,它由上面的内容向下过渡,引出下面的内容,因而后半句就是文章第二部分的段意。
四、分层概括段意
这是概括段意最基本、最重要的方法。
这种方法就是把各层意思连在一起,作为段意;或把重要的层意作为段意。
《花之咏》就是一篇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文章,文中第一小节叙述花开花落,第二小节写花的诞生,第三小节写花在四季的生长过程。
教学时,我先让学生写出这三层各自的意思,再让学生比较分析一下,学生发现第三节的意思更重要。
因此,这段的段意可概括为:描写花的生长
过程。
有些从几个方面写一样事物的段落,或者分别说明几种情况的段落,特别是一些意思比较复杂的段落,同样可采用分层概括法。
例如教学《春潮》时,我先让学生找找第2自然段共有几句话,接着让学生分析四句话共写了几层意思。
学生在一番思考后,得出:第一、二句写“雪水融化”,第三句写“冰瀑活动”,第4句写“大江酥软”,学生还发现这三层意思之间是并列的。
所以,这个自然段的段意可以把三个部分加起来,概括为“雪水融化后冰瀑开始活动,大江酥软。
”
五、提问法概括段意
在阅读中还经常会遇到一些段落,既找不到现成的“特殊句子”,而用“分层概括法”又比较麻烦,这时我们就可以用“提问法”。
具体做法就是对文章重点段落、重点词句提出一个或几个问题,然后把这些问题的答案用简洁、通顺的话连接起来。
如教学《一双手》第二段时,引导学生根据文章记叙的内容进行提问“谁?做了什么?”在这一问题的引导下,学生很容易说出人物即“我”,“观察张迎善的手”。
《跳水》第二段也很适合这个方法,教学中我让学生根据“谁在哪里?做了什么?结果怎么样?”这一问题来思考。
学生粗略地回答了这一问题“男孩在横木上,走,生命危险”,我根据学生的回答再次引导他们说得更通顺些:“讲孩子走上横木,遇到生命危险。
”
六、抓住事情的六要素概括段意
段意还可以引导学生抓住事情的六要素来概括。
如教学《永生
的眼睛》第一段,让学生读文后,我提出这个问题:找出这段中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包括起因、经过、结果等基本要素。
思路清晰了,学生很快把这六个基本要素弄清,时间:母亲去世后;地点:家中;人物:我和父亲;起因:母亲早已决定死后捐赠器官;经过:警官来访,征求父亲的意见;结果:父亲同意捐赠母亲的主动脉瓣膜。
经过思考,学生能写出:母亲去世后,父亲同意捐赠母亲的主动脉瓣膜和角膜。
总之,能力的培养不在一朝一夕,不能一蹴而就。
同样地,概括能力也不是靠几种方法或技巧就能培养出来。
我们应时刻做到:心中有学生,心中有阅读,在平时教学中挖掘教材,找准训练点,适时地辅以方法的指导,学生的概括能力定会大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