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穴位调理脾胃
健脾补气的中医经络拍打方法
![健脾补气的中医经络拍打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d703c2b1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51e4849.png)
健脾补气的中医经络拍打方法中医学认为,健康的身体取决于脾胃的功能。
脾胃是人体的中枢,负责消化、吸收和运输营养物质,同时也与免疫系统密切相关。
当脾胃功能不佳或气血不畅时,人体会出现食欲不振、乏力、消化不良、腹胀等症状。
经络拍打是一种传统的中医养生方法,具有调理脾胃、补气治疗的功效。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的中医经络拍打方法,帮助您恢复脾胃功能,提升身体健康。
一、关元穴拍打法关元穴位于肚脐下方三寸,是调理脾胃的重要穴位。
可以坐下或站立,用掌根或拳头轻轻拍打关元穴周围,每次约30下,早晚各一次。
这个方法能够促进关元穴周围的经络活血,增加脾胃的功能。
二、足三里穴拍打法足三里穴位于膝盖下方,腓骨的外侧凹陷处。
可以坐下抬起一只脚,或站立,将拳头用力拍打足三里穴位,每次约30下,早晚各一次。
这个方法有助于调节脾胃,增强消化功能。
三、大横穴拍打法大横穴位于手腕两侧,正中线上,掌腕横纹中点处。
可以坐下或站立,用另一只手掌根或拳头轻轻拍打大横穴位,每次约30下,早晚各一次。
这个方法可以刺激手腕周围的经络,帮助调理脾胃功能。
四、脚三里穴拍打法脚三里穴位于脚背上,当拇趾第一骨指关节和第二骨结节连线的中点处。
可以坐下或站立,用另一只脚脚跟轻轻拍打脚三里穴位,每次约30下,早晚各一次。
这个方法可以刺激脚踝周围的经络,促进脾胃的健康。
五、关冲穴拍打法关冲穴位于脚背上,脚踝尖骨上方,向下一寸处。
可以坐下或站立,用另一只脚脚跟轻轻拍打关冲穴位,每次约30下,早晚各一次。
这个方法可以刺激脚踝周围的经络,有助于调理脾胃功能,改善肠胃问题。
经络拍打是一种简便有效的中医养生方法,可以帮助调理脾胃,补气健身。
在进行拍打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 使用适度的力度,不要过于用力,避免受伤。
2. 拍打时保持舒适的姿势,放松身体。
3. 配合呼吸,吸气时用力,呼气时松开。
4. 坚持每天进行拍打,按摩的效果会更好。
5. 如果有其他疾病或疼痛,应该咨询医生或中医师的意见。
按摩调理脾胃的方法
![按摩调理脾胃的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ed0baae6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c171f98.png)
按摩调理脾胃的方法
按摩调理脾胃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 肚脐按摩法:用手指轻柔地按摩肚脐周围的穴位,顺时针方向按摩5-10分钟,可以促进脾胃消化功能的提高。
2. 三阴交按摩法:位于内踝骨尖与距内踝骨尖3横指宽的骨间凹陷部位,用拇指指腹轻柔按揉15-20分钟,可以增加脾胃生化能力。
3. 肚腹推拿法:用手掌自胸部开始,顺时针方向沿着脐周围进行推拿按摩,每次按摩10-15分钟,有助于刺激胃肠蠕动和促进消化。
4. 咀嚼按摩法:在咀嚼食物时,可以用舌尖轻轻按摩牙齿和口腔内部,刺激唾液分泌,帮助饭后消化。
5. 推腹按摩法:平躺在床上,用手掌按摩腹部,顺时针方向进行推拿,每次按摩10-15分钟,可以刺激脾胃气机。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按摩时要轻柔而有节奏地按摩,不要用力过大,以免受伤。
此外,如果出现严重的脾胃问题或疾病,应及时就医,遵循医生的指导进行治疗。
脾胃虚的中医推拿穴位按摩法
![脾胃虚的中医推拿穴位按摩法](https://img.taocdn.com/s3/m/08fbac07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9640f9c.png)
脾胃虚的中医推拿穴位按摩法中医理论认为,脾胃虚指的是脾胃功能不足和消化力下降的状况。
虚弱的脾胃容易导致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疲劳等一系列问题。
为了改善脾胃虚的状况,中医推拿是一种有效的方法之一。
本文将介绍几个适合脾胃虚的中医推拿穴位按摩法,帮助调理脾胃,增强消化功能。
1. 曲池穴曲池穴位于手臂上,当尺骨头突起处,肘横纹边缘外侧,在臂外侧面快速数两根手指的宽度处。
按摩曲池穴可以刺激脾胃经络,促进消化功能的提升。
用拇指或食指适度用力按压曲池穴,以顺时针方向绕圈按摩3-5分钟,每天进行2-3次。
2. 中脘穴中脘穴位于腹部正中线的上方,即脐部向上两个横指的位置。
这个穴位是调理脾胃的要穴,按摩中脘穴可以促进脾胃气机的运转,增加消化力。
利用手指的腹面或拇指适度用力,顺时针方向按摩中脘穴2-3分钟,一天可以进行3次。
3. 足三里穴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前外侧,当膝盖外侧1个横指的地方。
这个穴位是调理脾胃的效穴,按摩足三里穴可以增强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缓解腹胀和食欲不振的问题。
用拇指适度用力按压足三里穴,每天坚持按摩3-5分钟,可以进行多次。
4. 收脾穴收脾穴位于足背外侧窝间隆凸处凹陷处,距脚踝外侧骨(第五跖骨)下缘约3横指处。
这个穴位有助于调理脾胃功能,促进消化和吸收。
用拇指适度用力按压收脾穴,可以顺时针方向绕圈按摩3-5分钟,每天进行2-3次。
在按摩这些穴位时,可以选择自己觉得舒适的力度,不要过于用力或过轻。
每个穴位的按摩时间可以根据个人情况适当调整,但要保证每天坚持按摩,并进行多次。
此外,按摩前可以先用温水泡脚或腹部敷热水袋,有助于放松脾胃,增强按摩效果。
综上所述,脾胃虚的中医推拿穴位按摩法可以通过刺激相关穴位,促进脾胃的气机运行,增强消化功能。
按摩时要适度用力,每天坚持多次,并可结合温水泡脚或热敷来增强效果。
当然,如果症状严重或者持续,请及时就医并咨询专业中医师的建议。
健脾和胃妙穴---公孙穴
![健脾和胃妙穴---公孙穴](https://img.taocdn.com/s3/m/be0dd05c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4da0202.png)
公孙穴足太阴络脉,是十五络脉之一,亦是八脉交会穴,通冲脉,名曰公孙。
位于人体的足内侧缘,当第一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
主治呕吐,胃痛腹痛,泄泻痢疾。
配中脘穴、内关穴治胃酸过多、胃痛。
出处公孙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篇》,为足太阴脾经的络穴,别走阳明。
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冲脉。
有健脾益胃、通调冲脉、消除痞疾之功。
定位在足内侧缘,第一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赤白肉际处。
解剖在拇展肌中;有跗内侧动脉分支及足背静脉网;布有隐神经及腓浅神经分主治1、胃痛、呕吐、腹痛、腹泻、痢疾等胃肠病证。
2、心烦、失眠、狂证等神志病证。
3、逆气里急、气上冲心(奔豚气)等冲脉病证。
【主治疾病】1.消化系统疾病:胃痉挛,急慢性胃肠炎,胃溃疡,消化不良,痢疾,肝炎,腹水,胃癌,肠痉挛;2.妇产科系统疾病:子宫内膜炎,月经不调;3.其它:心肌炎,胸膜炎,癫痫,足跟痛。
古代记述:久疟不嗜食,多寒热汗出,善呕,痰壅胸膈,肠鸣切痛,厥头面肿起,烦心,狂,多饮,不嗜卧鼓胀,霍乱,心痛,脾冷胃痛,胁胀,胁痛,食不化,肠风下血,足心热或痛,痫疾。
近人报道:头晕,胸痛,心悸,下腹部痉挛,消化性溃疡,急慢性肠炎,痛经,胎盘滞留,足趾麻痛。
操作直刺0.6~1.2寸。
深刺可透涌泉,局部酸胀,可扩散至整个足底。
灸法: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临床运用现代常用于治疗急慢性胃炎、消化道溃疡、急慢性肠炎、神经性呕吐、消化不良、精神分裂症等。
配中脘、足三里主治胃脘胀痛;配丰隆、膻中主治呕吐、眩晕。
配伍1、配丰隆、中魁、膻中,有健脾化痰的作用,主治呕吐痰涎,眩晕不已。
2、配解溪、中脘、足三里,有健脾化食,和中消积的作用,主治饮食停滞,胃脘疼痛。
3、配束骨、八风,有通经活络的作用,主治足趾麻痛。
方例呕吐痰涎、眩晕不已:公孙、丰隆、中魁、膻中。
中脘停食、疼刺不已:公孙、解溪、中脘、三里。
胁肋下痛:公孙、支沟、章门、阳陵泉。
久疟不食:公孙、内庭、厉兑。
调理脾胃虚弱按摩这些穴位!!!
![调理脾胃虚弱按摩这些穴位!!!](https://img.taocdn.com/s3/m/b741584765ce05087732132d.png)
脾胃健壮会引导消化没有良,吃下的食物身体无法吸支它的营养,身体简单疲累,会感觉齐身无力,中医推拿不妨调理脾胃健壮,底下咱们去瞅瞅简直的要领.之阳早格格创做
调理脾胃健壮推拿那些穴位
1、面按中脘穴
中脘穴正在人体前正中线任脉上,肚脐上4寸,是脚阳明胃经的募穴,是胃经经气结散之处,面按中脘穴不妨促进经气运止,安排胃的功能.用脚指面按或者揉按中脘穴,屡屡2~3分钟,至局部爆收收热感.
2、揉按心窝
心窝指中脘穴以上,胸骨以下的部位,是胃正在体表的对于应区,用脚掌以顺时针及顺时针目标各揉36圈以上,使局部感触温温、舒畅,有安排中焦气机,使胃气通畅的效率.如果消化没有良,胃胀症状明隐,可由心窝处启初沉复由上至下推按的脚法,注意没有要由下至上推按.
3、推按二肋
二脚掌正在身体二侧由乳房下缘背下推按至侧腰部,使局部收热,不妨疏通肝胆经,调畅气机.
时常训练那些脚法不妨灵验安排胃功能,达到养胃、温胃,调畅中焦气机、防止胃徐病的疗效.
4、艾灸中脘穴
用艾条灸中脘穴1015分钟,或者用艾罐灸2030分钟.中脘穴位于背部正中线,脐上4寸处,相称于五指的宽度.中脘穴有调胃补气、化干战中、落顺止呕的效率,灸疗可革新胃徐.
5、艾灸脚三里穴
中膝下3寸,胫骨中侧月一横指处,用艾条灸1015分钟或者艾罐2030分钟.经时常使用此法施灸,具备补益脾胃、扶正培元、调战睦血、祛邪防病之成果.。
能调理脾胃虚弱的常见穴位
![能调理脾胃虚弱的常见穴位](https://img.taocdn.com/s3/m/01c69d39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242a83f.png)
能调理脾胃虚弱的常见穴位脾胃虚弱是中医常见的疾病之一,其症状包括消化不良、胃痛、腹泻、便秘、食欲不振等。
调理脾胃虚弱的方法有很多,其中对于常见的穴位的刺激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
一、足三里穴——调和脾胃足三里穴位于膝盖以下,腿骨前外侧的肚肌中央的一条线上。
刺激足三里穴可以调和脾胃,促进消化吸收,缓解胃肠道症状。
二、中脘穴——健脾开胃中脘穴位于腹部正中央,海底穴上方1.5寸的位置。
刺激中脘穴可以健脾开胃、增加食欲、改善营养吸收。
三、关元穴——补充气血关元穴位于下腹正中央,在肚脐下方三横指的位置。
刺激关元穴可以补充气血,增强胃肠道组织的修复能力,改善脾胃虚弱引起的症状。
四、太冲穴——益气养血太冲穴位于足底第一个拇趾骨底部的凹陷处,也是脾胃经的起始点。
刺激太冲穴可以益气养血,改善脾胃虚弱导致的营养不良、气血不足等症状。
五、内关穴——平衡脾胃功能内关穴位于手腕的中央,当两手握拳时,内关穴就在两腕伸出的中央点上。
刺激内关穴可以平衡脾胃功能,缓解胃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
综上所述,刺激以上这些穴位可以调理脾胃虚弱的症状。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刺激穴位时需要选择合适的方法,避免损伤身体。
常见的刺激方法包括按摩、针灸、艾灸等。
除了穴位刺激外,中医养生还有其他很多方法可以调理脾胃虚弱,如合理饮食、适当运动、保持心情开朗等。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多关注自己的脾胃健康,加强保健意识,提高自身的免疫力和体质。
总之,脾胃虚弱是一种常见的疾病,针对其症状,可以通过刺激穴位、调节饮食等方法进行调理。
建议大家平时注意饮食卫生、避免过度消化压力、做好脾胃方面的保养,以保持身心健康。
脾俞穴的功能主治
![脾俞穴的功能主治](https://img.taocdn.com/s3/m/180dd5c1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af9a91c.png)
脾俞穴的功能主治脾俞穴是什么脾俞穴是人体上的一个穴位,位于背部,舒缓腹部不适的常用穴位之一。
脾俞穴的位置脾俞穴位于背部肩胛下缘的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方,约在脊柱两侧旁开2.5寸处。
脾俞穴的刺激方法1.使用手指按压:将食指、中指、无名指并拢,用手指的指腹轻轻按压脾俞穴,适量用力,刺激穴位。
2.使用艾灸:将艾绒放在脾俞穴位置,点燃艾绒进行艾灸刺激。
脾俞穴的功能脾俞穴刺激可以发挥多种功能,主要包括:1.调理脾胃功能:脾俞穴是与脾胃相关的穴位,刺激脾俞穴可以促进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提高消化能力,对于脾胃虚弱、消化不良等症状有一定的辅助疗效。
2.缓解腹部不适:脾俞穴位于背部肩胛下缘,刺激脾俞穴可以舒缓胃肠道不适症状,包括腹胀、腹痛、胃酸过多等问题。
3.促进血液循环:脾俞穴的刺激可以增强体内血液循环,改善气血运行不畅导致的相关疾病,例如经常手脚冰凉、疲劳乏力等。
4.强化免疫力:脾俞穴的刺激可以调节脾脏的功能,增强机体的免疫力,提高抵抗力,预防感冒等疾病。
5.平衡情绪:脾俞穴的刺激可以调节情绪,缓解压力,帮助放松心情,改善失眠等与情绪有关的问题。
脾俞穴的主治疾病脾俞穴刺激可应用于多种疾病的辅助治疗,主治疾病包括但不限于:1.脾胃虚弱:脾俞穴的刺激可以帮助调理脾胃功能,增强消化吸收能力,改善脾胃虚弱所引起的相关症状,如食欲不振、腹胀腹痛、便溏等。
2.消化不良:通过刺激脾俞穴,可以增强脾胃消化功能,改善消化不良的症状,如饱胀、泛酸、嗳气等。
3.腹泻:脾俞穴的刺激可以调理脾胃功能,帮助缓解腹泻症状,如腹泻频繁、大便稀溏等。
4.感冒:脾俞穴的刺激可以增强机体免疫力,提高身体抵抗力,对于预防感冒、缓解感冒症状有一定帮助。
5.杂病:脾俞穴的刺激还可以辅助治疗一些杂病,如体虚乏力、手脚冰凉、神疲乏力等。
如何正确刺激脾俞穴刺激脾俞穴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刺激力度:刺激脾俞穴应适度,切忌过度用力,以免造成不适或损伤。
2.刺激时间:每次刺激脾俞穴的时间应适中,一般以5-10分钟为宜,不宜过长时间。
健脾补气的中医穴位贴敷方法
![健脾补气的中医穴位贴敷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ceaa218d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c639949.png)
健脾补气的中医穴位贴敷方法中医学认为,脾与胃是人体消化吸收的重要器官,脾虚则易引发一系列身体不适症状,如食欲不振、疲倦无力、肌肉松弛等等。
而补气则能增强体质,提高身体免疫力。
为了改善这些问题,中医学中有许多针对健脾补气的穴位贴敷方法。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且有效的穴位贴敷方法,供读者参考和尝试。
穴位贴敷法在中医学中被广泛运用,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可以调节经络气血的流动,从而达到治疗疾病或强化身体功能的目的。
对于健脾补气来说,以下是几个比较有效的穴位贴敷方法:1. 足三里 - 位于小腿前侧,当膝盖下方的腓骨外侧突起处。
此穴位常用于治疗脾胃虚弱、食欲不振和消化不良等症状。
使用方法是用一块清洁的透气性胶布,将足三里穴位贴住并施加适当的按压力度,然后保持15-30分钟。
2. 中脘穴 - 位于胃的正中央,也就是脐眼周围。
这是一个重要的脾胃经络穴位,能够调节胃肠蠕动,促进消化吸收功能。
使用方法与贴敷足三里穴位相似。
3. 神门穴 - 位于耳廓上方,也就是两侧上耳郭与下耳郭的连线上。
神门穴是一个通用穴位,可以用于调节多个脏腑功能,其中包括调理脾胃功能。
使用方法是选择合适大小的透气性胶布,将神门穴位贴住,然后进行按压和保持15-30分钟。
4. 足太阴肝经穴位 - 就中医学而言,脾胃与肝脏的相互关系密切。
足太阴肝经穴位包括太冲穴(位于足背与脚踝骨的连线上)、阴陵泉穴(位于内脚踝骨下方),以及大敦穴(位于足趾之间)。
按压这些穴位可以调理脾气肝气,有助于提高消化功能和补充体力。
虽然中医穴位贴敷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能改善健脾补气的问题,但因个体差异和病情不同,使用者应注意以下事项:1. 首先,在使用穴位贴敷方法之前,最好咨询专业中医医生的建议。
他们能够针对个体情况给予更为准确的指导和建议。
2. 贴敷穴位时应确保穴位周围的皮肤干净和无创伤。
避免在感染或其他皮肤病变的区域使用贴敷方法。
3. 贴敷时间根据个体情况而异,通常在15-30分钟左右。
阴谷穴的作用及功能主治
![阴谷穴的作用及功能主治](https://img.taocdn.com/s3/m/fd5392bf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2167ccf.png)
阴谷穴的作用及功能主治1. 什么是阴谷穴?阴谷穴是人体肚脐下方的一个穴位,也称为“阴关”、“曲骨”等。
它位于人体的脐中下方,距离肚脐约四寸的位置。
阴谷穴是人体上的一个重要穴位,具有多种作用和功能主治。
2. 阴谷穴的作用阴谷穴是经络学中的一个重要穴位,通过按摩或针灸阴谷穴,可以起到以下作用:•调理脾胃:阴谷穴与脾经相通,按摩阴谷穴可以促进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缓解脾胃不适,如胃痛、腹胀等。
•缓解疼痛:阴谷穴是一个具有镇痛作用的穴位,按摩或针灸该穴可缓解各种疼痛,如腹痛、痛经等。
•调节生殖系统:阴谷穴与生殖系统有密切关系,针灸或按摩阴谷穴可调节生殖系统的功能,缓解月经不调、闭经等问题。
•改善精神状态:阴谷穴有平衡阴阳的作用,通过刺激该穴位可以改善精神状态,减轻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
3. 阴谷穴的功能主治由于阴谷穴的多种作用,它在中医学中被广泛应用于许多常见病和慢性病的治疗中。
以下列举了一些阴谷穴的功能主治:•调理脾胃消化不良:按摩阴谷穴可以促进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改善消化不良、胃痛、腹胀等问题。
•缓解经期不适:阴谷穴与生殖系统有关,针灸或按摩阴谷穴可以缓解痛经、经期不规律等问题。
•减轻焦虑和抑郁:阴谷穴具有平衡阴阳的作用,按摩该穴位可以改善精神状态,减轻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
•缓解肩颈痛:阴谷穴位于腹部,在肩颈部位有放松肌肉、缓解疼痛的作用,按摩阴谷穴可以缓解肩颈痛和肌肉酸痛。
•调节排尿问题:阴谷穴位于下腹部,与膀胱有联系,针灸或按摩阴谷穴可以调节排尿问题,如尿频、尿急等。
•促进血液循环:按摩阴谷穴可以改善血液循环,缓解冷手、冷脚等问题。
总之,阴谷穴具有调理脾胃、缓解疼痛、调节生殖系统、改善精神状态等多种作用和功能主治,对多种常见病和慢性病的治疗都有一定的效果。
以上是关于阴谷穴的作用及功能主治的介绍,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如果您在实践中使用阴谷穴,请务必咨询专业的中医医师或针灸师,以确保安全和有效性。
胃脘穴的功能主治
![胃脘穴的功能主治](https://img.taocdn.com/s3/m/8c129016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1850dff.png)
胃脘穴的功能主治胃脘穴的简介胃脘穴是人体的一个重要穴位,位于胃脘部位,距离人体的正中线三寸。
胃脘穴是胃经上的一个穴位,也是胃经中唯一的重要穴位。
胃脘穴的定位方法在寻找胃脘穴的定位时,我们需要采用正确的方法。
具体定位方法如下: 1. 坐姿定位:采用坐姿的方式,双手自然放在大腿上。
可以感到拇指根骨(中指和拇指相连的那块骨头)。
2. 手指定位:将两只手的中指相互并拢,然后将两只大拇指放在拇指根骨的上方。
胃脘穴就位于两只大拇指的指尖所包围的范围内。
胃脘穴的功能主治胃脘穴在中医学中有着重要的功能主治,以下是一些主要的功能主治:1.调理胃气:胃脘穴有着调理胃气的功能,可以帮助胃部的消化功能更加顺畅。
对于消化不良、胃胀、胃痛等症状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2.缓解胃炎:胃脘穴的刺激可以缓解胃炎症状,减轻胃痛、胃酸过多等症状。
3.改善食欲不振:胃脘穴刺激可以增强胃脘部位的血液循环,改善食欲不振的情况,促进食物的消化吸收。
4.调节肠胃功能:胃脘穴的按摩刺激可以改善肠胃蠕动,缓解便秘、腹泻等问题。
5.减轻胃部压力:胃脘穴的按摩可以起到舒缓放松的作用,帮助减轻胃部的压力,放松紧张的胃肌。
使用胃脘穴的注意事项使用胃脘穴进行按摩和刺激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温和力度:刺激胃脘穴时应该保持力度温和,避免过度刺激引起不适。
2.偶尔使用:按摩胃脘穴可以起到一定的调理作用,但不宜频繁使用,一周一到两次即可。
3.禁忌人群:孕妇、月经期的女性以及有严重胃病的人不宜按摩胃脘穴。
4.不宜空腹使用:最好在饭后或者在进食后30分钟左右进行胃脘穴的按摩。
结语胃脘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穴位,它对于调理胃肠功能以及缓解胃痛等问题有着积极的作用。
但在使用时需要注意力度、频率以及禁忌人群,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如果您有胃部不适的问题,可以尝试按摩胃脘穴,但如果症状严重或持续存在,建议及时就医。
穴位养生调理脾胃促进消化功能
![穴位养生调理脾胃促进消化功能](https://img.taocdn.com/s3/m/482cdf97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1f31639.png)
穴位养生调理脾胃促进消化功能脾胃是人体消化吸收的重要器官,然而现代生活中的不规律饮食、压力过大等因素,常常导致脾胃功能紊乱,出现消化不良等问题。
幸运的是,中医学提供了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方法来调理脾胃,即通过按摩身体上的穴位来促进消化功能的恢复。
本文将介绍几个常用的穴位,详细说明它们的位置及按摩手法,帮助您改善脾胃问题,提升消化能力。
一、足三里穴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外侧,脛骨前缘与腓骨的交界处,是调理脾胃的重要穴位。
按摩足三里穴可帮助消化功能,提高食物的吸收利用率。
按摩方法:1. 坐于椅子上,保持身体放松,双脚平放在地面上。
2. 双手放在膝盖上,用拇指找到足三里穴,即位于小腿外侧凹陷处。
3. 用适度的力量,以顺时针方向按摩足三里穴,每次按摩约1-2分钟。
二、迎香穴迎香穴位于胸部,距离胸骨中线两侧各2寸处,是调理脾胃的主要穴位之一。
按摩迎香穴有助于消化功能的恢复,缓解胃部不适。
按摩方法:1. 坐于椅子上,保持身体直立,双手自然放在腹部。
2. 双手的食指指腹找到迎香穴,即位于两侧胸骨中线外侧各2寸处。
3. 用适度的力量,以顺时针方向按摩迎香穴,每次按摩约1-2分钟。
三、大横穴大横穴位于手臂外侧,尺骨与桡骨之间,是调理脾胃的重要穴位之一。
按摩大横穴可促进胃肠蠕动,增强消化功能。
按摩方法:1. 坐于椅子上,保持身体放松,双手自然垂放。
2. 用拇指和食指找到大横穴,即位于手臂外侧,拇指指腹所在的位置。
3. 用适度的力量,以顺时针方向按摩大横穴,每次按摩约1-2分钟。
四、中脘穴中脘穴位于腹部,距离肚脐中心点4寸处,是调理脾胃的重要穴位之一。
按摩中脘穴可以舒缓腹部不适,促进消化功能的恢复。
按摩方法:1. 仰卧于床上,保持身体放松,双手自然放在腹部。
2. 用拇指和食指找到中脘穴,即位于腹部,距离肚脐中心点4寸处。
3. 用适度的力量,以顺时针方向按摩中脘穴,每次按摩约1-2分钟。
通过按摩这些穴位,您可以有效调理脾胃,促进消化功能的恢复。
天枢穴的功能主治
![天枢穴的功能主治](https://img.taocdn.com/s3/m/bb491dcb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723e58e.png)
天枢穴的功能主治1. 什么是天枢穴?天枢穴是人体上的一个重要穴位,位于腹股沟的中央处,是足三里穴以下的第一穴。
根据中医理论,天枢穴与脾胃功能密切相关,是人体上的要穴之一,具有重要的调养和治疗作用。
2. 天枢穴的位置天枢穴位于腹股沟的中央位置,大致在脐下四寸(寸为中医学中的长度单位,等于大拇指第一关节的宽度)的位置。
具体而言,天枢穴位于腹直肌与股直肌之间的股沟内,是一个比较容易找到的穴位。
3. 天枢穴的功能天枢穴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穴位,具有多种功能主治,主要包括以下方面:•调理脾胃:天枢穴是脾胃经络的关键穴位之一,通过刺激天枢穴可以促进脾胃的功能活动,增强消化吸收能力,改善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问题。
•调节水液代谢:天枢穴与人体的水液代谢密切相关,可以帮助排除体内湿气、消散体内水肿,对于尿频、水肿等问题有辅助治疗作用。
•缓解腹痛:天枢穴是治疗腹痛的重要穴位之一,适用于多种腹痛情况,包括胃痛、腹胀、痛经等,通过按摩天枢穴可以缓解相应的疼痛症状。
•舒缓肠胃功能紊乱:天枢穴可以帮助调节肠胃的蠕动功能,对于腹泻、便秘等肠胃功能紊乱问题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平衡体内阴阳:在中医理论中,天枢穴被认为是调节阴阳平衡的关键穴位之一,通过刺激天枢穴可以调整阴阳失衡的症状,如面色苍白、气虚乏力等。
4. 天枢穴的按摩方法按摩天枢穴是一种简单又有效的自我保健方法,可以通过以下步骤来进行:1.找准天枢穴的位置:首先,在平躺的状态下,将手放在脐下四寸的位置,掌心朝向自己的身体。
在这个位置会感觉到一个稍微凹陷的地方,这就是天枢穴。
2.按压天枢穴:用拇指或食指的指腹,轻轻按压天枢穴,每次按压持续10-15秒。
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按压力度,感觉舒适即可。
3.按摩天枢穴:可以选择用旋转的方式按摩天枢穴,顺时针旋转或逆时针旋转约10圈,然后再反方向旋转。
5. 注意事项在按摩天枢穴时,有一些注意事项需要遵守:•按摩力度要适中:按摩天枢穴时,力度不要太大,以避免对穴位造成伤害。
委中的作用功能主治
![委中的作用功能主治](https://img.taocdn.com/s3/m/04e04ca4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5336482.png)
委中的作用功能主治简介委中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穴位,也被称为足三里。
它位于腿部的胫骨前肌肉之间,是一个非常常用的穴位。
委中穴位在临床上有广泛的应用,具有多种作用、功能和主治。
本文将介绍委中的作用功能主治及其应用。
作用与功能以下是委中的主要作用和功能: - 活血化瘀:委中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加速血液流动,有助于排除体内的瘀血,改善局部血液淤滞导致的各种疾病。
- 利湿通络:委中对于湿气停滞、淤积在经络中的疾病有很好的疗效,能够通过刺激委中穴位,促进湿气的排出和经络的通畅。
- 补益脾胃:委中也被认为是一个能够补益脾胃的穴位,它能够调理脾胃的正常功能,增强脾胃的消化吸收能力。
- 健脾和胃:委中对于脾胃虚弱、消化功能减弱的人群有很好的调理作用,可以帮助改善脾胃问题。
- 强壮肌肉:委中能够刺激肌肉的收缩,加强肌肉的力量,有助于增强肌肉的功能。
- 调节经期:委中对于女性的月经不调、经期疼痛等问题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可以帮助改善月经问题。
- 缓解疼痛:委中可以刺激身体释放内啡肽等物质,具有缓解疼痛的作用,适用于各种疼痛问题。
主治委中在中医临床中有很多主治,以下是其中的部分主治:1.腹痛:委中是治疗腹痛的重要穴位,特别是由脾胃虚寒引起的腹痛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通过刺激委中穴位,能够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缓解腹痛症状。
2.便秘:委中在治疗便秘中也有较好的效果,尤其是因脾虚湿阻引起的便秘。
刺激委中能够调理脾胃功能,促进大肠蠕动,缓解便秘问题。
3.月经不调:委中能够调节女性的月经周期,常用于治疗月经不调、经量过多或过少的问题。
通过刺激委中,能够调节妇女体内的激素水平,改善月经问题。
4.头痛:委中对于头痛、偏头痛等问题有一定的缓解效果。
通过刺激委中穴位,能够促进血液循环,缓解头部疼痛。
5.高血压:委中可以通过调节神经系统功能和血液循环情况,有一定的降血压作用。
对于高血压患者常常会选择刺激委中穴位以减轻症状。
6.腰痛:委中对于腰痛症状有很好的缓解效果,适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腰痛。
艾灸调养脾虚 调理脾虚常用穴位
![艾灸调养脾虚 调理脾虚常用穴位](https://img.taocdn.com/s3/m/b1b40cff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af9a9eb.png)
艾灸调养脾虚调理脾虚常用穴位我们最常说的就是脾虚,可是很多人对脾虚不以为然,往往觉得脾虚不能够实际感受到,脾虚不会影响正常生活,其实,这种想法完全错误的。
脾虚会导致很多疾病的入侵,同时影响人体的阳气,阳气决定人的寿命。
所以,脾虚让你的寿命缩短。
其实脾虚可以从人的嘴巴和其他地方发现,只要好好看看这些地方,就知道自己是不是脾虚。
我们今天就一同看一下为什么脾虚折寿?怎么看脾虚?脾虚是个啥很多人连脾虚是什么都不知道,还怎么谈脾虚,更不可能知道自己是不是脾虚。
所以我们要先知道脾虚是什么?中西医对脾虚的看法。
中医脾虚:在中医理论中脾虚泛指是脾气虚损造成的一系列身体脏器失调的多种生理现象。
脾虚包含运化失常导致营养吸收出现障碍,水液失于布散导致体湿痰多,甚至是出现败血症。
肾有先天之本的说法,而脾则是后天这本,是气血生化之源,所以脾虚不宜小看。
西医脾:在西医中脾只是作为人体的一个脏器,属于免疫器官。
脾脏占有全身的1/4的淋巴组织,脾脏中含有大量的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所以是人体最大的一个免疫器官同时是机体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中心。
由此看见脾对人体的重要性。
脾虚、无脾会怎么样1.脾虚会肥胖现在不管是男人、女人都在追求好身材,想瘦一点,因为瘦一些会更美,瘦一些会更健康。
但是很多很会出现越减越肥,而且刚到夏季还没开始减肥就发胖了,这些其实都是脾虚造的。
首先,脾虚导致运化能力下降,代谢困难,食物的能力过多的积存在体内出现肥胖。
肥胖容易引起心脑血管疾病,脂肪肝,增加心脏负担,人会因为肥胖引起的疾病早早衰亡。
其次,脾虚导致肌肉松软不再紧致,腹部就会出现“游泳圈”,突然发现自己肚子上肉越来越多也是脾虚的一种表现。
2.脾虚成为“黄脸婆”脾虚不仅仅会导致肥胖,也会有很多“手无缚鸡之力”的人,这些人往往因为脾虚导致食物无法运化,出现体弱乏力,精神不振,血虚,面色蜡黄或苍白。
往往这一类人不能负重,抵抗力差,因其他疾病导致死亡。
3.脾虚怕冷又怕热中医中的虚分为阳虚和阴虚,阳虚则怕冷,阴虚则怕热。
中府的作用功能主治
![中府的作用功能主治](https://img.taocdn.com/s3/m/63a044d1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b896920.png)
中府的作用功能主治
1. 作用
中府是指中医学中的一个穴位,位于人体胃脘部位,具有以下作用:•调理脾胃:中府穴是脾胃经络的主要穴位之一,能调理脾胃功能,帮助消化吸收,调节胃肠道功能。
•舒缓肠胃症状:中府穴有舒缓胃部不适、消化不良、胃胀、腹泻等肠胃症状的作用,可以缓解腹部不适感。
•消除胃痛:中府穴有止痛的作用,对于胃痛、胃痛引起的恶心、呕吐等症状有一定疗效。
2. 功能
中府穴的功能主要包括:
•消化功能调节:中府穴可以调节胃肠道蠕动,促进消化液的分泌,改善消化不良等消化系统问题。
•平衡脾胃功能:中府穴能够平衡脾胃功能,提高消化能力,调整脾胃的运行,增强身体的免疫力。
•缓解胃痛:中府穴有止痛的作用,可以缓解胃痛引起的不适感。
•舒缓胃部不适:中府穴具有舒缓胃部不适的作用,对于胃胀、恶心、呕吐等症状有一定的缓解效果。
3. 主治
中府穴主要用于以下疾病和症状的治疗:
•胃脘部疼痛:中府穴是胃脘部疼痛的常用穴位,能够缓解胃痛、消化不良等症状。
•胃胀气:中府穴能够缓解胃胀气引起的不适感,促进气体排泄,舒缓腹部胀痛。
•腹泻:中府穴有调节胃肠道蠕动的作用,可以纠正腹泻问题,恢复正常的消化功能。
•恶心呕吐:中府穴能够缓解胃部的不适感,减轻恶心呕吐等症状。
•消化不良:中府穴能够调节消化系统功能,改善消化不良引起的胃不适感。
总之,中府穴是中医学中一个重要的穴位,具有调理脾胃、缓解胃痛和消化不良等作用和功能。
在医学上,它常常被用于治疗胃肠道疾病和症状,对于改善消化能力、舒缓胃部不适具有一定的疗效。
但需要注意的是,中府穴的使用应该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以免产生不良后果。
脾俞穴的作用功能主治
![脾俞穴的作用功能主治](https://img.taocdn.com/s3/m/ed59c7f8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9c.png)
脾俞穴的作用功能主治什么是脾俞穴脾俞穴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穴位,位于背部的督脉上,距离脊柱正中线3.5寸的位置。
脾俞穴是人体背部的经穴之一,也是脾经的起始穴位。
脾俞穴的作用功能脾俞穴作为中医学中常用的穴位之一,具有多种作用功能,下面将详细介绍脾俞穴的作用及主要功能:1.调节脾胃功能:脾俞穴是脾经的起始穴位,刺激该穴可以促进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调节脾胃气血运行,改善脾胃虚弱引起的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问题。
2.健脾提升免疫力:脾俞穴刺激能够改善脾气血运行,增强脾脏功能,提升免疫力。
通过刺激脾俞穴,可以增加淋巴细胞、白细胞等免疫细胞的活性和数量,提高机体的抵抗力,防御疾病的侵袭。
3.调节水湿代谢:脾俞穴的刺激能够调节水湿代谢功能,改善体内湿气过重引起的浮肿、湿疹等症状。
适当刺激脾俞穴,可以促进体内湿气的排出,改善湿气积聚的问题。
4.舒缓压力和改善睡眠:脾俞穴是一个重要的安神穴位,刺激该穴可以舒缓紧张情绪,缓解压力,改善失眠和质量不好的睡眠问题。
通过按摩脾俞穴,可以促进身体的放松,帮助入眠和提高睡眠质量。
5.治疗脾气虚弱引起的疾病:脾俞穴作为脾经的起始穴位,多用于治疗脾气虚弱引起的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脾胃虚寒、腹泻、乏力等疾病。
刺激脾俞穴可以调节脾胃功能,恢复脾气的正常运行。
使用脾俞穴的注意事项在使用脾俞穴进行刺激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选择合适的刺激方式:可以通过按压、旋转、灸烧等方式刺激脾俞穴,但需要根据个人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刺激方式,并掌握正确的刺激手法。
2.掌握刺激的力度和时间:刺激脾俞穴时,力度要适中,避免用力过猛或轻揉无效。
刺激的时间一般为5-10分钟,不宜过长或过短。
3.避免疾病加重:如果患有某些疾病,如高血压、急性炎症等,刺激脾俞穴时需谨慎,最好咨询专业医生的建议,以免疾病加重或引发其他不适。
4.尊重个人差异:每个人的体质和反应不同,在使用脾俞穴时要根据自身情况进行调整,刺激时要注意个人的感受,及时调整刺激力度和时间。
脾胃虚的中医熏蒸穴位疗法
![脾胃虚的中医熏蒸穴位疗法](https://img.taocdn.com/s3/m/75a332c0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b4e86a5.png)
脾胃虚的中医熏蒸穴位疗法中医学认为,脾胃是人体消化与吸收的关键器官,脾胃虚弱会导致消化功能紊乱、食欲不振、疲乏无力等问题。
在中医中,熏蒸穴位疗法被广泛应用于调理脾胃虚弱的症状。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脾胃虚的中医熏蒸穴位疗法。
一、脾胃虚的症状与原因脾胃虚表示脾胃功能衰弱,往往会出现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胀等症状。
在中医理论中,脾胃虚的主要原因包括不良的饮食习惯、情绪压力过大、养生不当等。
脾胃虚是一种常见的中医诊断,通过熏蒸穴位可以有效改善这一症状。
二、1. 熏蒸足三里穴足三里是人体胃经的要穴,通过熏蒸该穴位可以刺激胃脾功能,促进消化吸收。
具体方法是在进行熏蒸前先用温水泡脚,使身体放松。
然后,将适量的薰香或中药材放在适合的容器中,点燃后将容器放在离足三里穴位约15厘米处,保持每天熏蒸15-20分钟。
2. 熏蒸关元穴关元穴位于肚脐正中线上,是脾胃虚弱症状的主要穴位之一。
熏蒸关元穴可以促进脾胃功能,增强消化吸收能力。
熏蒸时,将适量的艾灸或中药材放在穴位附近,点燃后保持间距适宜的距离,每天熏蒸约20分钟。
3. 熏蒸中脘穴中脘穴位于胃脾经的穴位,可以调理脾胃功能,改善脾胃虚弱的症状。
熏蒸该穴位时,将适量的中药材或香料放在离中脘穴位约15厘米处,点燃后保持适当的距离,每天熏蒸10-15分钟。
4. 熏蒸足太阴脾经足太阴脾经是脾胃经络,通过熏蒸足太阴脾经可以改善脾胃虚弱的症状。
具体方法是在进行熏蒸前先泡脚,然后将中药材或香料放在适合的容器中,点燃后将容器放在离足太阴脾经适当距离处,每次熏蒸20-30分钟。
5. 熏蒸足阳明胃经足阳明胃经是脾胃经络,通过熏蒸该经络可以促进脾胃的健康。
具体操作是将中药材或香料放在离足阳明胃经适当距离的容器中,点燃后保持每天熏蒸20-30分钟。
三、注意事项1. 在进行熏蒸穴位疗法前,应先进行舒缓放松。
可以进行适当的按摩或泡脚,使身体放松。
2. 熏蒸时要注意保持适宜的距离和时间。
过近或过久的熏蒸会造成不适。
谭中穴的作用功能主治
![谭中穴的作用功能主治](https://img.taocdn.com/s3/m/4ed07086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c1cefac.png)
谭中穴的作用功能主治谭中穴全名为“足三里谭中穴”,是我国传统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穴位。
该穴位位于人体腿部,距离胫骨前缘三寸处,因此得名“足三里”。
下面将介绍谭中穴的作用、功能和主治,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一、作用功能:谭中穴是我国中医学经络学的重要穴位之一,具有多种作用和功能。
下面将逐一介绍:1. 运行气血:谭中穴是胃经的重要穴位,通过刺激谭中穴,能够调节胃脾功能,促进气血运行,提高消化吸收能力,改善食欲不振、腹胀、泄泻等胃肠道问题。
2. 补益脾胃:谭中穴的刺激对于脾胃虚弱、消化功能不良、便秘等问题有很好的保健作用。
刺激谭中穴能够补充脾胃气血,增强消化功能,提高营养吸收,帮助消化食物,有助于消化系统健康。
3. 调理气机:谭中穴是足太阳膀胱经的重要穴位,通过刺激谭中穴,能够调理人体气机,疏通经络,改善气滞血瘀等问题,增强人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
4. 强壮肢体:刺激谭中穴有助于增加肌肉力量和肌肉弹性,促进腿部的运动功能,对于膝关节疼痛、下肢无力、腰酸背痛等问题有辅助治疗作用。
同时,它还具有很好的调理体力疲劳和滋补养生的功效。
二、主治:根据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谭中穴的主治范围较广,主要适用于以下疾病和问题:1. 脾胃虚弱:谭中穴能够补益脾胃,提高消化吸收,对于脾胃虚弱、消化功能不良、胃痛、腹泻等问题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2. 肠胃气滞:谭中穴的刺激可以调理人体气机,疏通经络,帮助气滞血瘀等问题。
因此,对于胸闷、气胸、胃肠道气滞所致的胀满、痛症,有很好的疏气作用。
3. 内脏疾病:谭中穴能够调节脏腑功能,对于胆囊炎、胆石症、肝炎以及脾胃功能紊乱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
4. 肩颈痛:谭中穴连接胃、脾和肝经,通过刺激谭中穴能够缓解肩颈痛和肩周炎等问题,有效改善肩膀部位的疼痛和不适。
5. 腹泻:谭中穴位于下肢的胫骨前缘三寸处,它通过刺激谭中穴能够调节肠胃功能,改善腹泻等消化系统问题。
综上所述,谭中穴作为中医学中的重要穴位,具有调节气血、补益脾胃、调理气机、增强肢体力量等多种作用功能。
少商的作用及功能主治
![少商的作用及功能主治](https://img.taocdn.com/s3/m/2f0edbbf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becaaf5.png)
少商的作用及功能主治简介少商是中医学中的一个经络穴位,位于手臂上,是手太阴脾经的第三个穴位。
少商的激活和刺激对于调理人体机能有着重要的作用。
下面将详细介绍少商的作用及功能主治。
作用少商穴主要作用于脾经,对脾经进行调节,并通过脾经的功能对整个人体有着影响。
以下是少商的主要作用:1.调理脾胃:少商的刺激可以帮助调理脾胃功能,促进消化和吸收,缓解脾胃虚弱引起的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症状。
2.健脾益气:刺激少商可以增强脾脏的功能,增加气血生成和运行,增强体质,改善疲劳和乏力的症状。
3.调节水湿:少商疏肝解郁,有利于排除体内的湿气,改善湿热、湿困等症状。
4.改善情绪:少商的刺激可以缓解精神压力,舒缓情绪,改善失眠、焦虑、抑郁等与情绪相关的问题。
5.促进血液循环:刺激少商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改善血管功能,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6.辅助调理其他部位:少商与其他经络穴位有着相互关系,刺激少商可以起到辅助调理其他部位的作用。
功能主治少商的作用和功能主治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脾胃虚弱:少商的刺激可以帮助调理脾胃功能,改善脾胃虚弱引起的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症状。
2.疲劳倦怠:刺激少商可以增强脾脏的功能,改善疲劳和乏力的症状。
3.湿热宿食:少商的刺激有利于排除体内湿气,改善湿热宿食引起的胃脘胀满、口苦口干等症状。
4.精神压力过大:少商刺激可以缓解精神压力,改善失眠、焦虑、抑郁等与情绪相关的问题。
5.心脑血管疾病:刺激少商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改善血管功能,调节血压,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6.其他症状:少商还可以辅助调理其他部位,如头痛、颈肩痛、胸胁疼痛等症状。
使用方法刺激少商穴可以通过按摩、针灸等方式进行。
以下是一种简单的按摩方法:1.找到穴位:少商穴位于手臂上,大概在拇指和食指之间的位置,可以用拇指按压寻找。
2.准备好:先用温水洗手,然后擦干,以保持手部清洁。
3.按摩穴位:用拇指按压少商穴位,可以适当用力,但要注意不要造成过度伤害。
脾胃不好按什么穴位
![脾胃不好按什么穴位](https://img.taocdn.com/s3/m/0f94bc6077232f60dccca12b.png)
脾胃不好按什么穴位文章目录*一、脾胃不好按什么穴位*二、脾胃不好的五种症状*三、脾胃不好的调理脾胃不好按什么穴位1、脾胃不好按什么穴位1.1、足三里穴脾胃是后天之本,足三里就是人体里的一株灵芝仙草,用好它,几乎包治百病。
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合穴,对消化系统有双向良性调节的作用,比如腹泻了按摩它可以止泻,便秘了按摩它可以通便。
我们中医里有句话叫“肚腹三里留”,大致意思就是胃肠消化方面的问题,用足三里里就能治好。
养胃护胃,扎针的方法效果好,按摩、刮痧等其他方法效果也一样。
1.2、四缝穴四缝是经外奇穴,是消宿食、化积滞的专用穴。
四缝原本被医家用来治疗小儿消化问题,后来证实,成人使用四缝效果也非常好。
所以今后只要你遇到消化不良的问题,就可以找四缝解决,按摩就行,最好是用大拇指用力掐按,效果很神奇。
1.3、下脘穴下脘在腹部,离脾胃很近。
我们中医里有个选穴原则,叫“临近选穴”,就是在病患部位的周围和附近选穴,这有点儿近水楼台先得月的意思。
这种选穴方法,实践证明,效果很好。
下脘和内庭相配,可以清胃泻火,消食化积。
2、脾胃不好自查2.1、看脸色黄皮肤是我们中国人的重要特征。
不过,黄色有正常的黄,也有病理的黄。
正常的黄色应当是明亮、润泽、含蓄的,并且有红色掺杂其间。
如果黄色太过、黄色不及、黄色一色独显,或者与青黑等颜色一起显现,那就是病色。
中医认为,出现了病色的黄,首先要考虑是脾胃出了问题。
2.2、单看鼻尖实际上人的鼻尖不是尖的,而是有一个很隐秘的小坑。
以这个小坑为中心,周围就是反映脾脏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最明显的区域。
病重的时候,比如有的人脸上发青发黑了,一点光泽都没有,但只要他的鼻尖是明亮、润泽的,就说明他的脾胃运化功能还在,就还能吃饭、吃药,所以就有救,所谓“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另外,如果患病时黄色代替了其他病色出现在脸上,比如由黑转黄,而且变得明亮、润泽,说明脾胃恢复了,病情出现了转机。
3、脾胃不好之养脾可以多吃这些食物3.1、莲子:味甘涩,性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个穴位调理脾胃
中秋已近,早晚天气有了一丝凉意,不少讲究食补的广州人就开始准备进补。
秋季进补不仅可以弥补夏季的过度消耗,还能增强人体对寒冷天气的适应能力,为平安过冬做好准备。
不过,中医专家指出,进补无需“操之过急”。
如果秋天一到就忙着大补,不仅达不到应有的效果,还会生出诸多弊端。
因为经过苦夏,人们存在不同程度的脾胃虚弱,如果急于大量进食补品,会进一步加重脾胃负担,使长期处于“虚弱”状态的胃肠无法承受“突如其来”的补品,易导致消化功能紊乱。
因此,秋季进补之前宜先调理脾胃,除了饮食调理脾胃外,还可以通过按揉丰隆穴来达到效果。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康复中心副主任林国华教授介绍,丰隆穴是足阳明经的络穴。
络穴是指络脉从本经脉分出的穴位,能沟通表里两经之气血,故有“一络通两经”之说。
中医认为,脾主运化,与胃相表里,一升清一降浊,而按揉丰隆穴具有健脾养胃的作用。
当然,丰隆穴是胃经的穴位,刺激丰隆穴还可以起消食导滞作用,缓解恶心、呕吐、胃口差等脾胃病症。
另外,丰隆穴还有祛湿涤痰的作用,也是临床“祛痰”的主要穴位。
中医认为,“脾为生痰之源”,各种原因引起的脾胃失调、运化失司、水湿停滞,聚而成痰,化生百病。
取穴方法
丰隆穴在小腿前外侧,外踝尖上8寸(膝眼与外踝尖间的中点),距胫骨前缘两横指(见右图)。
操作方法
1、按摩法:用拇指指面着力于丰隆穴之上,垂直用力,向下按压,按而揉之,并屈伸活动踝关节,让刺激充分达到肌肉组织的深层,产生酸、麻、胀、痛、热和走窜等感觉,持续数秒后,渐渐放松。
如此反复操作数次,左右交替。
每次每穴按压5~10分钟。
每日1次。
2、艾条灸:患者治疗时选用舒适的体位,一般为仰卧位或坐位。
将艾灸点燃后放于丰隆穴上方,距离皮肤2~3厘米左右施灸,使温热感向深处、远处扩散,以无灼痛为宜,一般每次灸10~15分钟,以局部潮红为度。
隔日灸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