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的星星》的心理研究
简单的人物心理分析--简短
人物心理分析今天,老师给我们放了一部印度演员自导自演的电影《地球上的星星》,电影主要讲的是关于有诵读障碍的天才以及一些家庭和社会问题。
从这部电影中可以看出很多的、甚至是一些更深层的心理问题。
从电影的开篇来看,他因自己的发现与探索把自己弄得很脏而受到妈妈责备,其实相对于父亲来说,母亲对他还是比较宽容的,父亲对他的教育方式过于严厉了。
伊夏与其他的孩子打架,父亲不问缘由就直接打了伊夏一巴掌,没有给孩子任何解释的机会,甚至都没有发现自己的孩子也受了伤,后面还说出一些不应该对孩子说的话,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很大的伤害。
在他的成长过程中,在步入学校前,一切都是正常的,直到他的读写障碍表现出来。
社会便表现出巨大的阻力不准他进入,例如在学校里,伊夏只是个会惹麻烦的孩子,老师认为他上课不认真听讲,还用各种好笑的话语、古怪的举动扰乱课堂纪律,老师对伊夏进行口头批评并剥夺了他上课的权利。
他读了两个三年级,可还是没有任何长进,考试成绩一直都是最低的,老师认为他根本就无法适应学校的学习。
这种阻力不止表现伊夏身上,还表现在他的父母上,父母经常因为他而吵架。
在伊夏的画中我们能看出,他很担心自己的父母将自己抛弃,例如他的父亲离去,他的那种不舍。
在这个家庭中,他最爱他的母亲,在他的梦中可以看出,母亲的离开才是他最在乎的事。
当母亲真的离开他的时候,他就与外界断绝了联系。
之后父母将抛弃他,将他送到了寄宿学校后,他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那里,伊夏实际上被彻底当成一个问题孩子了,在课堂上,美术老师用尺教训伊夏,他受到了身体上的责罚,再加上一个人孤独的生活在学校里,脸上没有了笑容,他变得更加自闭。
实际上是这个残酷的社会在压迫他。
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每个人都能应该享有平等对待的权利,而这些老师剥夺了他的权利,他们没有发现伊夏的独特之处,老师想把他培养成符合社会要求的那样,可是按照那样的标准去衡量他,他就是不合格。
教育不能像以前的传统教育那样,应该尊重学生,主动去发现学生的长处、独特之处,还应该对这些特殊的儿童多一点的了解、认识与宽容。
从《地球上的星星》看特殊儿童
从《地球上的星星》看特殊儿童前两天看了一个影片—-《地球上的星星》给我很大触动.《地球上的星星》讲的是一个有阅读障碍的孩子备受责骂冷落一度消沉最后在一位好老师的帮助下重拾信心的故事。
有的孩子,或许并不那么走运,在某些方面与别的孩子有一些不同,我们称之为特殊儿童.在心理学上,我们把患有自闭症的孩子叫做星星的孩子,因为我们能看得见他们,但是却触摸不到真正的他们。
故事的主人公伊桑就是这样。
九岁的伊桑天真而可爱,是一个充满了奇思妙想和好奇心的男孩,在他的眼中,世界充满了神秘的色彩,他喜欢自然观察周围的一切,喜欢画画用画笔表达自己,喜欢很多很多除了学习.因为,他是个有阅读障碍的孩子,在他的眼里,字母和数字时常在跳舞,他容易混淆长得相近的字词,所以他的功课本上有很多叉,考试成绩也不合格.伊桑不是没有努力过,可天生的缺陷让小小的孩子不知所措,年幼的他无法解释自己为什么老是学不好,于是他就用反抗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悲伤情绪即遇到问题宁愿承认自己不想去做也不愿承认自己不会做。
老师对他失去希望,父母也觉得他没用,同学们也瞧不起他嘲笑他。
父母和老师从来都不关心他为什么读不好,而只是一味的责备他学习态度差、不认真、不努力、愚笨。
即使伊桑再三恳求,他还是被送到了寄宿学校,远离了自己的亲人,寄宿学校的老师又古板而严厉,过分的要求秩序,对伊桑而言那里简直就是地狱。
每天都承受着老师的批评与惩罚、同学的嘲笑与鄙夷,在各种压力下他变得意志消沉,对所有的事情甚至是画画都不感兴趣了,他开始抑郁并完全把自己封锁了起来,甚至丧失生活的热情与信心。
庆幸的是,伊桑遇到了一个好老师。
新来的美术代课教师尼库巴和别的人不一样,他用笛子吹着欢快的曲子,穿着小丑装出现在孩子们的面前,他和别人都不一样,他希望孩子大胆创造不要拘于教条.当所有孩子都开心的跟老师互动时,只有伊桑封锁自己毫无反应,老师发现了伊桑不同,并没有放着伊桑不管,开始向唯一跟伊桑好的同学了解情况,研究他的作业,发现了伊桑的问题。
生命性:成长的心理需求——印度电影《地球上的星星》的教育叙事研究
镜 头一 : 校 长办公 室 里 , Mr . A w a s t h i 和 夫人 M a y a A w a s t h i 满 脸 羞 愧 地 坐在 那 里 , I s h a a n 充 满 恐 惧 地 愣 在 办 公 室 书 架 旁 边 ,数 学 老 师 和 英 文 老 师 愤 怒 且 无 奈 地 数 落 着 I s h a a n 的 “ 罪 状” 。
一
、
育的解释和理解 , 其 基 本 特 征体 现 在 : 一 是 教 育 叙 事 研究 讲 述 的是一个“ 过去 ” 的, 已经 完 成 的 教 育 事 件 , 是“ 实然” 的 教 育 实 践活动 . 而不 是 “ 应然” 的教育规则 ; 二 是教 育叙 事 的 内容 必 须 是与某个 或几个具体教 育生活 中的“ 人” 有关 的故事 ; 三 是 教 育 叙 事 研 究 的 内 容 具 有 一 定 的情 节 性 [ 1 ] 。 按 照 对 教 育 叙 事 研
有 责 备 他 并 试 图 与 他 交谈 。 I s h a a n 沉 默不 语 。 为 了 进 一 步 探 索 I s h a a n 学 习 问题 背后 的原 因 。 N i k u mb h 到I s h a a n 家里访问, 由 此, 找 到 了I s h a a n 学 习 困难 的原 因 , 同 时惊 奇地 发 现 了I s h a a n 在 绘画方面惊人的资质。
究基本特征的理解 , 展 开对 影 片 《 地球上 的星星》 的叙 事 研 究 , 研 究 的关 键 之 处 在 于 理 清 电影 中 的人 物 角 色 及 重 叙 有 意 义 的
《地球上的星星》案例分析(推荐5篇)
《地球上的星星》案例分析(推荐5篇)第一篇:《地球上的星星》案例分析《地球上的星星》案例分析《地球上的星星》是印度官方推荐的的一部儿童励志影片,影片通过一个有阅读障碍的叫伊桑的九岁男孩,他会在课堂上,望着窗外的天空发呆;会在放学的路上抓一瓶蝌蚪;趁大人不注意的时候,不洗手就抓一把糖果;在和比自己大的孩子打架过后,把别人家的花盆砸个稀巴烂;他总是带着一身泥一身土的回家,面对父母的责骂也会难过的低下小小的头,也会在爸爸哄着说不要他时,含着泪乞求:“我会乖的,求你了。
”他喜欢幻想,喜欢画画,在自己房间的墙上画上很多很多稀奇古怪的玩意。
就是这样一个小孩,从被家人和社会摒弃到才华显露被认可的曲折经历,向观众阐释了赏识教育带来的人性升华。
本文通过影片中的几个案例结合教育学理论知识来分析一下这部影片。
案例一:伊桑为了逃避老师的责罚,让哥哥冒充签了病假条。
事发后,爸爸妈妈去学校被校方告知,伊桑已经念了两年三年级了,一点点进步都没有。
那些老师武断地判决,说伊桑应该去特殊学校。
爸爸愤怒了:你说我的儿子是弱智?他决定把伊桑送到远方的寄宿学校。
分析:“望子成龙”是所有父母共同的企盼和愿望,在成人社会奋力拼搏力争上游的爸爸,几乎无法忍受伊桑为什么拼写、算术怎么教都教不会?为什么这么不听话?为什么这么淘气、这么懒?于是他决定将小孩送到寄宿学校,但这根本解决不了问题。
我认为,他应该树立正确的育子观:棍棒底下出孝子造就的是自卑、懦弱、自尊心受伤害;孤僻、压抑、不爱与人交往;说谎、逆反、倔强、对抗父母;攻击他人。
学习好不等于一切。
父母对自己的孩子应爱而不骄,孩子们有自己的权利。
棍棒教育是不可取的,要放开手,让孩子自己往前走。
而且在教育过程中要注意对孩子要表扬多于批评,要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当孩子犯错误的时候,要理智、冷静,批评教育孩子时要就事论事,不要翻旧帐,打骂孩子发泄自己的情绪。
案例二:寄宿学校里的语文老师让他解释一首诗。
那首诗描写了云的变幻。
地球上的星星伊森行为和心理特征分析
地球上的星星伊森行为和心理特征分析阿米尔·汗是《地球上的星星》的导演和主演。
这部电影的男主角是八岁的小男孩伊桑,一个充满了奇思妙想、有着绘画天赋的男孩。
从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角度来看,该片的主题是:自卑感与补偿及出生顺序对生活风格的影响。
电影开篇即是每一位老师读的分数,读到伊桑的成绩时全部都是不及格,及五彩缤纷跳动的字母数字,为交代伊桑的读写障碍埋下伏笔。
伴随着轻盈柔和的音乐响起,伊桑抓鱼的长时间镜头充分呈现了一个儿童无忧无虑、天真无邪的生活状态,却被校车人员的催促声打破了看鱼的兴致;放学后的伊桑陪着楼下两只狗玩耍,将自己的试卷扔向天空,大笑着直视自己的试卷被撕扯得粉粹。
回到干净整洁的家,满身泥巴的伊桑显得格格不入。
哥哥尤汉显然和他是两个极端,尤汉成绩优异,在成人以家庭作业、分数、整洁为标准的世界里,尤汉无疑是父母眼中的好孩子、老师眼中的好学生。
伊桑在听哥哥向妈妈汇报自己的成绩时,更是满眼的羡慕。
作为一名弟弟,在品学兼优的哥哥尤汉的对比下,即便是有着极高绘画天赋的伊桑仍是爸爸和老师口中的白痴、蠢蛋。
阿德勒认为长子的性格特征是聪明、有成就需要、但害怕竞争;次子喜欢竞争、有强烈的反抗性;最小的孩子有雄心,但懒散、难以实现抱负。
在外玩耍时,帮同伴捡球却扔丢了,被同伴斥责却无动于衷,在同伴不断的挑衅后终于两人大打出手,厮打在一起,并踢坏了同伴家门口的花盆。
伊桑受伤后带着疼痛跑到了阳台上痛哭。
而后即被飘来的风筝治愈了。
回家却被爸爸不听辩解的打了一顿。
父母对其的一次次不理解,伊桑习得性无助般的,只能用叛逆来掩盖无能,被迫与整个世界作对。
他的能量释放错了方向,没有让自己内部优化,而是通过破坏、打架来宣泄自己的情绪。
之后爸爸出差的早上,从早晨五点与时间赛跑的一家人就在紧张中开始忙碌着,妈妈娴熟迅速地准备早餐,爸爸边用餐边处理文件,哥哥睁开眼睛第一件事就是温习功课,电影镜头节奏瞬间加快,配乐激昂紧凑,歌词反复重复一句“为何世界的格言是坚持下去”,如实揭示了当今社会家庭在快节奏、充满规则的制度中很累却无奈地日复一日重复被逼竞争、被逼失去自我,并自动化去要求他人的悲哀。
地球上的星星-教育论文
地球上的星星-教育论文看完了《地球上的星星》,我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
在心理学里,把有自闭症的孩子叫做星星的孩子,就是你看得见他们,却触摸不到真正的他们,就像星星一般。
本片中九岁的伊桑上三年级就是一颗闪亮的星星,他有着长长的牙齿,大大的眼睛,还有那单纯的让人怜惜的面孔。
他是个有阅读障碍的孩子,在他眼里,课本上的字母都在游来游去的,功课从来都是不及格甚至是零分,就是简单的字母和数字他都会写错,所以经常被罚跪在教室门外。
父亲打他,骂他,觉得他很没用,同学也瞧不起他,对他冷言冷语。
只有妈妈保护他,爱他。
改变伊桑命运的转折点是伊桑最终被学校开除,送往寄宿学校,在那里遇到了尼库老师。
在那里,尼库老师发现了伊桑的阅读障碍,通过家访,发现了伊桑绘画天赋。
他为伊桑补课,耐心地用尽了各种办法帮助伊桑记忆:在沙子上写、用皮肤感知、跟录音读,伊桑很勤奋的学习,一天天的进步,就是这样的一个老师,以颜料为桥梁,用画笔沟通,在他的不懈努力下,伊桑最后终于打开那扇紧紧关闭的心门,走出了阴霾。
看完片子,一次次的泪流满面,不仅为睿智的库克老师,呕心沥血为了帮助弱势的学生重新面对生活,面对冷酷的生存环境。
更多的是为伊桑而感动而自豪,为克服自我,勇敢走出自闭的世界而欢呼,也为他能幸运的遇到这么一个伯乐老师而庆幸。
类似的故事,我们何尝陌生?比如《放牛班的春天》,《鲁冰花》里的小主人公不也一样幸运的得到赏识脱颖而出吗?可是,天下之大,又有多少人能受此优待呢?我们现实生活还有多少像伊桑这样的弱势群体不被理解,不被接纳而受歧视、嘲笑?但事实证明这些学生并不是一事无成。
1921年的诺贝尔奖的艾伯特.爱因斯坦,著名的艺术家莱昂纳多.达芬奇,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
这些的科学家,发明家,画家等名人都有着共同的经历,就是他们同样小时候存在着读写困难,甚至无法识字,交流困难,也都曾被周边的人当成弱智来看待,可是他们却用画画和音乐,发明来弥补自己的不足。
电影分析《地球上的星星》
发现美最近看了一部有视听效果很好的电影,《地球上的星星》。
《地球上的星星》讲述的是八岁的艾沙是个他有着读写障碍症的男孩,却被认为弱智。
他满脑子奇思异想,可是在老师眼里,他是个淘气包、麻烦精。
艾沙父母无奈之下,只好给他转学,而伊莎因此差点崩溃,在新学校里,欢快而乐观的艺术老师发现他原来有阅读障碍,开始细心教导。
他帮助伊莎展现绘画天赋,重拾自信。
让他渐渐走出学习障碍,给他带来全新的生活。
这部充满童趣和想象力的《地球上的星星》是宝莱坞巨资打造由印度著名演员阿米尔·汗的导演处女作,而片中的那个有魅力的艺术老师就是由他本人扮演的。
它是一部印度本土色彩浓厚的电影。
印度电影的特色是舞蹈和音乐在电影中占了很大一部分。
印度音乐历史悠久,传统丰厚,特色鲜明。
几乎每一部电影都至少六支插曲和舞蹈,情节生动感人,富有戏剧性。
电影中的主人公通常是载歌载舞,给人的感觉很美。
而宝莱坞的电影向来以画面整体颜色艳丽著称。
接下来我就从该电影的声画应用方面来谈谈我的感受。
《地球上的星星》传承了印度电影的特点,歌舞贯穿了整部电影的是始终。
而恰恰是电影中的背景音乐是整部电影的一个亮点。
不仅旋律优美,配合电影渲染情绪恰到好处,而且歌词的内容也是极其符合电影情节的需要,似乎是为电影量身制作的。
不仅烘托了气氛,让观众的情绪被充分调动起来与电影节奏平行。
在这部电影里设计了八段的音乐和一次的舞蹈。
为电影加入了浪漫和诗意的元素。
剧中的音乐多是为了渲染气氛、深化情绪、表现内心情感。
音乐的参加使平淡的电影情节生动起来。
每一段音乐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比如,在伊莎父母把他送到寄宿学校后伊莎很难过,那时导演用音乐代替了哭声,把伊莎的心情更好的体现出来,更让观众触动。
剧中有音乐大都是在人物很少或没有对话的情况下,音乐从听觉这个角度介入,参与画面视觉内容的表达,使画面内人物的某种情绪得到进一步的强调,环境气氛得到进一步的渲染,从而达到深化视觉效果、增强画面艺术感染力的目的。
地球上的星星教育感悟
地球上的星星教育感悟《地球上的星星》是一部深入人心的电影,它以一种独特的方式探索了教育、成长和人性。
以下是我从这部电影中得到的一些教育感悟:理解个体差异:每个孩子都有其独特的天赋和兴趣,他们的发展速度和方式也不尽相同。
电影中的小男孩伊桑就是这样一个例子,他因为阅读障碍而无法正常学习,但却拥有非凡的想象力和绘画天赋。
这启示我们,作为教育者,我们需要理解和接纳每个孩子的差异,鼓励他们按照自己的节奏和方式去发展。
鼓励创新和想象力:电影中,伊桑的想象力丰富,常常沉浸在自己的幻想世界中。
然而,他的老师和父母却无法理解他,甚至责备他。
这让我们意识到,我们需要鼓励孩子们的创新和想象力,而不是限制他们。
只有通过培养孩子的创新和想象力,我们才能真正激发他们的潜力。
关注情感教育:除了对知识的学习,孩子们同样需要情感教育。
电影中,伊桑因为无法适应学校生活而感到孤独和沮丧。
这提醒我们,作为教育者,我们需要关注孩子们的情感需求,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培养他们的社交技能。
因材施教: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
电影中的美术老师尼库巴意识到了这一点,他根据伊桑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激发了他的学习兴趣。
这告诉我们,教育需要因材施教,我们需要根据每个孩子的特点来制定教学计划。
重视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
电影中,伊桑的父母开始并不理解他,但最终他们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开始支持伊桑的绘画兴趣。
这表明,家庭教育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家长需要与孩子沟通,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兴趣。
总的来说,《地球上的星星》是一部关于成长、理解和自我发现的故事。
它提醒我们,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关于人性的理解和关怀。
我们需要以更开放的心态去理解每一个孩子,发现他们的独特之处,并鼓励他们去追求自己的梦想。
地球上的星星观后感从教育心理学
地球上的星星观后感从教育心理学《<地球上的星星>观后感》哇塞!《地球上的星星》这部电影可太让我感动啦!它就像一束光,照亮了我对教育的好多想法。
电影里的伊夏,多像我们身边那些被认为是“调皮捣蛋”“不爱学习”的孩子呀!老师觉得他是个麻烦,同学们也嘲笑他。
可是,他真的是个坏孩子吗?才不是呢!他有着超级丰富的想象力,能看到我们看不到的美丽世界。
这就好像一颗藏在石头堆里的宝石,别人没发现它的光芒,还一个劲儿地说它没用。
伊夏的爸爸总是对他发脾气,觉得他不努力,不争气。
这多像我们的家长呀,只看成绩,不看我们内心的想法。
难道成绩不好,我们就一无是处啦?伊夏得多伤心啊!还好,尼克老师出现了!他就像一个超级英雄,一下子就看到了伊夏的闪光点。
他用特别的方法教伊夏读书、写字,让伊夏重新找回了自信。
这让我想到,我们多需要这样懂我们的老师啊!就像一只小鸟,如果总是被关在笼子里,怎么能飞得高呢?伊夏之前不就是那只被关起来的小鸟吗?被批评、被误解,都快飞不起来啦!再想想我们自己,有时候是不是也像伊夏一样,被误解,被忽视?难道我们就应该默默忍受吗?我觉得教育不应该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就像每一朵花,都有自己开放的时间和方式。
我们不能因为玫瑰开得早,就说菊花不好;不能因为向日葵长得高,就说郁金香矮。
这部电影让我明白了,我们不能用一种标准去衡量所有的孩子。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闪光点,我们得像尼克老师那样,用心去发现,去呵护。
难道我们不希望有更多像尼克老师这样的人出现吗?难道我们不希望自己的闪光点也能被看到吗?我真心希望,每一个孩子都能在充满爱和理解的环境中成长,都能成为那颗最亮的星星!。
结合教育学原理谈地球上的星星读后感
结合教育学原理谈地球上的星星读后感《结合教育学原理谈<地球上的星星>读后感》前几天看了一部印度电影《地球上的星星》,看完之后心里就像被什么东西轻轻撞了一下,泛起了层层涟漪。
影片的主人公伊桑是一个八岁的小男孩,他有着大大的眼睛,灿烂的笑容,但却有阅读障碍。
在他的世界里,字母和数字总是在跳舞,让他感到无比困惑和痛苦。
他的成绩很差,每次考试都是垫底,因此受到了老师和同学的嘲笑和歧视。
他的父母也对他感到失望,认为他不够努力,不够聪明。
伊桑觉得自己就像一个被世界抛弃的孩子,孤独而无助。
看到伊桑在学校里的遭遇,我不禁想起了自己小时候的经历。
那时候,我数学成绩不好,怎么学都学不会。
老师在课堂上讲的那些公式和定理,对我来说就像是天书一样。
每次考试,看着那些密密麻麻的数字和符号,我的脑袋就一片空白。
有一次,老师在课堂上提问,我答错了,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批评了我,说我笨得像头猪。
那一刻,我觉得自己的自尊心被狠狠地踩在了脚下,无地自容。
从那以后,我对数学越来越恐惧,甚至产生了厌学的情绪。
伊桑的遭遇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了教育方式的重要性。
在影片中,伊桑的新老师尼克的出现,就像一道光照进了他黑暗的世界。
尼克老师并没有像其他老师那样,一味地批评和指责伊桑,而是用一种独特的方式去了解他,帮助他。
尼克老师发现伊桑有着非凡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他能把看到的东西用画笔描绘出来,而且画得非常生动。
于是,尼克老师决定用绘画的方式来帮助伊桑学习。
他在课堂上讲故事,让学生们把故事画出来;他还组织了一场绘画比赛,鼓励伊桑参加。
在尼克老师的帮助下,伊桑逐渐克服了阅读障碍,找回了自信。
这让我想到了教育学中的因材施教原理。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有着不同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和学习方式。
作为教育者,我们不能用统一的标准去衡量和要求每一个孩子,而是要根据他们的特点,制定适合他们的教育方法。
就像尼克老师一样,他看到了伊桑的闪光点,用他擅长的方式去引导他学习,最终让伊桑取得了进步。
电影《地球上的星星》解析
电影《地球上的星星》解析【摘要】电影《地球上的星星》是一部探讨人类生存和未来命运的科幻电影。
影片通过引人深思的故事情节和极具震撼力的视觉效果,呈现出一个充满想象力的未来世界。
在影片中,主题鲜明,角色性格丰满,情节跌宕起伏,每个细节都充满着深刻的内涵。
摄影手法的精湛运用,让观众仿佛置身于另一个时空。
电影展现了人类对于未知世界的探索与渴望,揭示了人类内心深处对于自身与宇宙联系的探索和思考。
这部作品不仅在艺术上取得了成功,还引发了观众对于科技与人性的深刻思考,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未来,《地球上的星星》将继续引领电影行业向前发展,拓展人们对于科幻电影的想象空间。
【关键词】电影《地球上的星星》、解析、背景介绍、主题分析、角色解读、情节剖析、摄影手法评价、艺术成就、社会意义、未来发展1. 引言1.1 电影《地球上的星星》解析电影《地球上的星星》是一部备受瞩目的影片,其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和深刻的主题引发了观众们对于人类文明的思考。
通过对这部电影的解析,我们能更深入地了解其背后的影像意义和情感共鸣。
本文将对电影《地球上的星星》进行全面的剖析,从电影背景介绍、主题分析、角色解读、情节剖析到摄影手法评价,全方位探讨这部影片的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
《地球上的星星》背景介绍方面,电影讲述了一个关于人类困境和生存挑战的故事,通过未来科技的展示和社会发展图景的描绘,展现了一种超越时空的影像体验。
主题分析方面,电影探讨了人类的情感纽带和家庭温情,在宇宙大时空的背景下,展现出人类生命的脆弱和珍贵。
角色解读方面,电影中的主要角色塑造饱满,每个角色都有着自己的故事和情感线索,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多样性。
情节剖析方面,电影通过扣人心弦的情节设计和反转,引发了观众的共鸣和思考,让观众更加投入到故事情节中。
摄影手法评价方面,电影采用了多样化的摄影手法和视觉效果,营造出宏大壮丽的科幻画面和情感氛围,让观众身临其境,感受到电影的魅力和魔力。
通过对《地球上的星星》的解析,我们不仅能够欣赏到这部电影的艺术成就,更能够从中感受到对人类生存和情感的关怀与启示。
《地球上的星星》读后感
《地球上的星星》读后感《地球上的星星》观后感篇一《地球上的星星》是一部探索孩子内心世界的影片,令我真正有了心灵上的触动。
老师常说:“世界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我想等你真正看完这部影片,就会真正了解这句话。
影片的主人公是9岁的小男孩伊夏,他患有阅读障碍症,无法想正常人一样去读懂文字信息。
在他眼里,课本上的数字会游走,字母会变成蜘蛛爬到他身上。
他的功课从来都是不及格甚至是零分,他的父亲打他,骂他,觉得他一无是处。
同学也瞧不起他,嘲笑他。
只有妈妈一直保护他,爱他。
伊夏最终被学校开除送往了寄宿学校。
伊夏逐渐忧郁,对身边的环境不再抱有幻想和兴趣,也不再与人交流,把自己完全封闭在自己的空间里。
就在他即将崩溃的时候,一个特别的老师从天而降,改变了他的命运。
这个和伊夏有相同遭遇的老师慢慢发觉到了这个特别的孩子。
发现他绘画的天赋。
并主动邀请他加入游戏,给他讲那些有不幸遭遇的名人的故事,用爱感化了他,使他恢复了信心和自信,成为一名优秀的孩子。
伊夏还有一个哥哥叫约翰,他是所有人眼里的好孩子,他无论是什么方面都远胜于伊夏,这使他们的父亲对伊夏越加严厉。
因为一旦有了两个孩子,家长们也会不自觉的去比较两人,而优秀的那个会变相的把另一个压的透不过气。
其实,每个孩子都不一样。
每个孩子都是一颗独一无二的星星,他们不爱比较也不希望家长把他们当成“攀比”的工具。
他们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所以我们要平等对待每一个孩子,让他们健康快乐的长大。
《地球上的星星》观后感篇二我曾经是多么差劲儿的一个老师,我教二年级和一年级的小孩子,他们不会竖式,我第一遍第二遍很认真,想把心里所有的耐心和育人之心和幻想自己是个超级受人喜爱的教师之情全部拿出来,想着自己会不会被这些小孩子奉为二年级时最难忘的家教老师。
可结果是,第三遍的时候,我已经声音不由自主的拔高狠狠地说,怎么那么简单你都不会做,然后愤怒的摔了他的铅笔,小孩子似乎被镇住了,拿了另一根铅笔把那道题做完了,然后循环,我生气摔东西,他的铅笔,铅笔盒,橡皮,偷偷藏起来他的好吃的,甚至还报复性的吃一口,他就在我发脾气的时候把一道道题做好。
从心理学角度写地球上的星星观后感
从心理学角度写地球上的星星观后感示例文章篇一:《<地球上的星星>观后感》哇塞!《地球上的星星》这部电影,可真是让我感触多多呀!电影里的伊桑,多像我们身边那些被认为是“调皮捣蛋”“学习不好”的小伙伴呀!他有那么多的奇思妙想,在他的眼里,世界是那么的五彩斑斓,充满了无限的可能。
可是,大人们却不理解他,只看到他糟糕的成绩,只看到他在课堂上的捣乱。
这难道不可悲吗?伊桑的老师和家长,总是对他发脾气,总是批评他,说他这不行那不行。
这难道不是在一点点磨灭他的自信心吗?这就好比把一只正要展翅高飞的小鸟,硬生生地按在了地上,不让它飞翔。
这难道不残忍吗?我们生活中不也常常这样吗?有些大人,就像伊桑的老师和家长一样,根本不去了解我们小孩子的内心世界。
他们觉得成绩就是一切,分数就是衡量我们的标准。
可是,他们难道不知道,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闪光点吗?就像一颗星星,在浩瀚的宇宙中,都有自己独特的光芒。
伊桑不就是那颗被忽视的星星吗?他明明有着无尽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却被周围的人当成了一无是处的孩子。
再想想我们自己,有时候是不是也会被误解,被批评,被否定呢?那种感觉,真的太糟糕了,就好像自己被全世界抛弃了一样。
还好,伊桑遇到了尼克老师。
尼克老师就像黑暗中的一束光,照亮了伊桑的世界。
他用耐心和爱心,一点点地走进伊桑的内心,发现了伊桑的才华。
这让我想到了我的一位老师,他也曾经在我最失落的时候,给了我鼓励和支持。
就像尼克老师对伊桑那样,让我重新找回了自信。
难道我们不应该多一些像尼克老师这样的人吗?他们能够看到我们的优点,能够鼓励我们去追求自己的梦想,能够让我们相信自己是独一无二的。
我觉得呀,这个世界应该多一些理解和包容,大人们应该多听听我们小孩子的心声。
不要总是用他们的标准来衡量我们,不要总是觉得我们做得不够好。
我们就像一棵棵小树苗,需要阳光和雨露的滋润,才能茁壮成长。
而理解和包容,就是我们最需要的阳光和雨露呀!总之,这部电影让我明白了,每个人都是地球上独特的星星,都有自己的光芒。
《地球上的星星》观后感
人物心理简析——《地球上的星星》观后感近日看了这部熟悉的印度演员自导自演的一部片子,虽然片子主要是讲“白痴天才”(某些方面天才,其他方面白痴)及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但却可以看出一些更深层次心理问题。
本剧心理矛盾的焦点无疑集中于主人公伊翔,现就其的心理问题做一点我的理解现代心理学认为,每个人都拥有各种的病态心理,只不过在成长的过程中被压抑了而已,在某些时候表现出来,便成为了心理疾病。
这也是我们看这部片子被感动的原因,主人公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的影子。
那么,要清楚伊翔的心理状态,就要知道我们有什么样的心理,为什么会有以及为什么会被压抑?理论:每个人在出生时,会有一段时期与社会没有什么接触,因为所有的欲望都可以满足。
在此,不得不说婴孩时期的欲望。
有理论认为,婴孩时所有的欲望都已存在,包括追求快感。
事实上,吸吮乳汁也是最初快感的满足,其对应是口腔粘膜的快感。
所以小孩子多半会吸吮手指,这是他们对快感的追求而产生的行为。
这一段时期被称作自体享乐。
而当稍微长大些后,便不得不与社会联系,因为自体享乐已无法满足对所有快感的需求,此时对父母(异性)的好感便会产生,但事实上,这种好感也是为了满足自身对性的需求。
这便标志着社会意识的雏形。
此时小孩便会做一些事让父母高兴,所以,父母便是社会与自身的交界处。
随着认识的加强,知道乱伦是被禁止后,便转入真正的社会期,自己所有的需求都在社会中得到满足。
而社会本身的属性就是压抑个人欲望,从而使其对社会服务,乱伦的禁止,可以分析是社会为了更高的发展目标而将人从家庭中赶出。
因为当一个人得不到一件事物,他就会转而痛恨它。
事实上青春期末期对父母的痛恨以及想要独立,是社会想要分离家庭的目的达成,如果太依恋父母,事实上是一种病态。
其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后果却比较严重,可能导致婚姻生活的不幸福。
每个人的发展之路都是这样,没有例外,然而在某些环节出现问题后,便会出现形形色色的心理问题,而这些正是之前被社会压抑的心理的表现,比如每个人刚开始都很自私,直到后来这种欲望被压制,而一个歇斯底里的精神病人才不会管其他人的感受的。
地球上星星心得体会
地球上星星心得体会地球上星星心得体会1第一部分:伊桑的困惑。
总是很努力的小孩子,天真的小孩子,叛逆的小孩子,不合群的小孩子,勇敢的小孩子,恋家的小孩子,成绩总是很差,老师不喜欢,家长无奈。
第二部分:收起的叛逆。
新的学校,离家的孩子,依然找不到自信,连最喜欢的画画都不感兴趣了,妈妈的电话也不接了,总是沉默不语,黯然恐惧!一个八、九岁孩子,内心的挣扎已尽。
第三部分:伊桑的教父。
一个穿花衣、吹长笛、跳摆舞的美术代课老师,眼里透着泪水,画着不尽的爱。
对于他来说,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地球上的小星星”。
你们多孩子都被他吸引了,唯独伊桑那么特别。
其实,他也那么特别,一个特殊学校的老师的教学方式,与“正规”学校,那么的格格不入!满含泪水、内心焦虑、探秘于行,为什么伊桑那么恐惧呢?伊桑的家,父母的错颌,他的痛心、决心。
伊桑是个独特的孩子,一个极具天赋的孩子,就像很多改变世界的人们一样,他看世界的方式有些不同而已。
他关注伊桑,帮助伊桑。
第四部分:伊桑是个天才。
伊桑在其导师的帮助下,走出了阴霾,赢回了自信。
伊桑本来就是个天才。
父母的惊讶和感激,教学风气的转变,伊桑的快乐,无不让人感到希望和快慰!我们有时候也是个小孩子,一直满努力,一直没找到自己要走的路,四处碰壁,妈妈不能为力,爸爸又视我们甚高,我们无力又困惑,我们也需要一位导师,指点我们走出困惑,走出迷茫,找到自己要走的路。
我们一步步走来充满艰辛,在面对别人渴望的眼神,怯弱的内心,是否有勇气去战胜自己和他人的困顿,去宽慰一颗颗如同我们曾经害怕和困惑的内心!不一定是指引的灯塔,或许只是一句“你还好吗?”。
想起一首歌:我们都是好孩子,异想天开的孩子。
地球上星星心得体会2这部电影一开始的画面就很特别。
不干净的一滩池子里,有这么多垃圾,而在孩子的眼睛里,却只在乎那些游来游去的小鱼。
这好像是对这个现实社会的映射。
慢慢的,孩子各种各样生动的表情,自然的表演,把我们带领到他的世界里来。
《地球上的星星》观后感--心理学
《地球上的星星》观后感学院班级学号姓名瞧瞧他们像早晨的初露依偎在叶子的手掌上从天堂掉下来的礼物展开悄悄的滑动好似娇贵的珍珠不忘微笑的闪烁着我们不要遗忘这些在地球上的小星星们像冬天里的阳光使庭院充满着金黄色他们将黑暗驱逐出将温暖放入于我们心灵的最深处我们不要遗忘这些在地球上的小星星们——《地球上的星星》《地球上的星星》是一部充满人文关怀和教育意义的电影,是一部充满爱的电影。
看完了《地球上的星星》,不知道该用怎么样的词语来形容此刻的心情。
学了心理学后,我知道人们把有自闭症的孩子叫星星的孩子,就是说我们可以看到他,却无法触及真正的他,就像星星一般。
主人公伊桑就是星星的孩子。
小伊桑是一个三年级的小学生,他有长长的两颗大门牙,水汪汪的大眼睛,还有那单纯的让人怜惜的面孔,像珍珠一样晶莹像冬天里的阳光,像天上的星星。
可是,上天总是捉弄人,他却是个有阅读障碍的孩子,在他眼里,那些看似排列有序的字符是怎样的颠倒错乱,如同多层镜面的折射反射让人在梦中也时常纠缠不清,课本上的字母像动画一样都在游来游去的,功课经常是不及格甚至是零分,连简单的字母和数字他都经常写不对,老师还经常针对他,罚他站在教室门外。
其他同学还欺负他,父亲不问理由的批评,骂他,认为他很没用,同学也瞧不起他,对他冷言冷语。
唯独妈妈保护他,爱他。
九岁的他不明白,也无法按照所有人似乎都默认的方式去生活,于是,当他惹出的麻烦已经超出父母能承受的范围后。
伊桑后来被学校开除,他父亲就把他送往寄宿学校,在新学校,一切并没有什么不同,甚至愈演愈烈。
他思念的,是旧时光的安逸。
伊桑很伤心,对现在的学校不再抱任何激情和兴趣,也不再和任何人说话,把自己完全封锁起来。
人们无法触及真正的他,它是地球上的星星。
后来,直到巴库尼老师的出现。
老师关注着他,他的孤单,自闭,才华。
男老师质地柔软的心被浸润了,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是降临在凡世的小星星,“正如那冬日的阳光撒在院子里,驱除我们内心的黑暗,彻底温暖我们,我们不能失去那些,地球上的小星星。
《地球上的星星》观后感(15篇)
《地球上的星星》观后感(15篇)《地球上的星星》观后感1这是一部十分感人的关于儿童成长的印度电影,也许影片要诠释的正是每一个孩子都是特别的。
看过的人一定又觉得,似乎所表达的又不止这么多。
在心理学里,把有自闭症的孩子叫做星星的孩子,就是你看得见他们,却摸不到真正的他们,就像天空的星星一样。
这个故事讲述的是叫伊桑的一个八岁小男孩,他是个有阅读障碍的孩子。
在他眼里,课本上的字母都在游来游去。
他的世界充满了别人并不以为然的惊奇:色彩、鱼儿、小狗和风筝。
这些对于成人世界并不那么重要,他们对家庭作业、分数和次序更感兴趣。
而伊翔在学校,总显得那么格格不入。
常常受到老师的责罚和爸爸的打骂。
只有妈妈保护他,爱他。
当他惹出的麻烦已经超出人们所能承受的范围后,他被送到了一家寄宿学校接受“教育指导”。
在新学校,一切并没有什么不同,甚至愈演愈烈。
伊翔必须应对额外的与家庭分离的创伤。
一天,一位新的美术老师尼库巴突如其来,用乐观和自由的教学风格感染着每一个学生。
他打破了“事情是如何完成”的所有规则,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梦想,去想象。
学生们都满怀热忱,除了伊翔。
尼库巴很快也发现了伊翔并不快乐,然后他开始了找寻原因。
他发现伊翔最主要的问题是不能拼写和阅读,他是一位学习障碍的儿童,尼库巴对伊翔采取了一系列的特殊辅导,从而最终帮助伊翔找回了自己,还有快乐。
完整的看完这部片子以后,眼泪不知道流了多少次。
不仅为睿智的老师,呕心沥血为了帮助伊桑重新面对生活,面对冷酷的生存环境。
更多的是为伊桑而感动和自豪。
为他渴望被接纳,勇敢的走出自闭的世界而欢呼,也为他能幸运的遇到这么一个好老师而庆幸。
可是在当下的教学环境中,我们衡量一个人的标准已经变得如此的狭隘。
简单的一张试卷,一份表格就可以判断一个人的能力有多强,智商有多高。
而很少有人能耐心的去发现他们身上不同于其他人的优点。
生活中的孩子形形色色,像伊桑这样的特殊儿童在我们的学校并不多见,但也有一些孩子是在某些方面并不敏感的,导致学习成绩暂时落后。
最新心理学地球上的星星观后感
第一篇、地球上的星星观后感500字心理学地球上的星星观后感地球上的星星观后感500字地球上的星星>观后感500字(一)《地球上的星星》这部电影的男主角是八岁的小男孩伊桑,一个充满了奇思妙想的男孩。
在他眼睛里,世界神秘可爱、充满色彩,他喜欢天空、白云、飞鸟、河流、小鱼,甚至可以津津有味地注视小水坑,欣赏它被人踩出的水纹和倒影。
伊桑的哥哥尤汗显然和他是两个极端,尤汗成绩优异,在成人以家庭作业、分数、整洁为标准的世界里尤汗无疑是父母眼中的好孩子,老师眼中的好学生。
伊桑常常上课捣乱,然后他的家长被叫去学校,被老师一顿批。
但他自己却一点也不害臊。
最后,他竟然逃学!还谎编请假条,让哥哥尤汗来写。
成功后,又一个人在街上闲逛。
最后被爸爸发现了,骂了一顿,直接把伊桑送进了技术学校。
他刚刚进去,十分害怕,还好有班里成绩最好的一个朋友和他一起玩。
后来,来了一位代课老师,这位老师出场是十分怪异。
穿着一身小丑的服装,吹着我们中国传统的笛,出场了。
他十分可爱、善良、顽皮。
伊桑在他的开导下,渐渐变好,学习成绩也慢慢跟了上去。
后来又展开了一次'画画比赛'.老师和伊桑的画不相上下,但最后还是伊桑的画,赢得了冠军!开家长会的一天,伊桑的父母以为又要挨批了,结果迎来的是老师们对伊桑的赞扬。
当场伊桑父母高兴不已。
并不是所有人都能这样幸运的遇上伯乐的。
我只是希望通过这个电影,让社会和更多的家庭知道,该如何去爱我们的孩子。
孩子们如同地球上的星星,他们需要爱,更需要自由,阳光,有了这些才有能力去赢得残酷的竞争和挑战。
让我们放开对孩子的束缚,让他们更好的去享受生活,成为闪着光芒的星星。
地球上的星星观后感500字(二)好久没有静下心来人认真的看一部影片。
孩子老师推荐的《地球上的星星》我咋一看还以为是科幻片,抱着好奇心晚上在电脑上看完了。
泪水模糊了双眼,看完了才知道这是一部教育片,充满着阳光,善良,人性,童真的好影片。
影片里的伊夏是个有先天语言障碍的学生,他不爱学习调皮,偷懒是让家长和学校头痛的问题学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1 论弗兰纳里﹒奥康纳短篇小说中救赎的意义2 高中英语课堂导入语艺术研究3 从原型批评理论角度分析威利洛曼的悲剧4 分析《玫瑰色茶杯》中的女性主义5 An Analysis of the Translation of Film Titles6 看翻译中的文化因素7 跨文化交际背景下英语禁忌语探析8 《围城》英译本中的幽默翻译9 [毕业论文](经贸英语系毕业论文)草根营销以及策略10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
原创Q 799 75 79 3811 Research on the Re-creation in the Translation of the Trademarks in Different Cultures12 论汉语缩略语的英译13 试析索尔•贝娄《只争朝夕》中的犹太寻根主题14 高中学生英语词汇学习现状研究综述15 从中西文化差异对英语口语教学的探讨16 透过《傲慢与偏见》论简奥斯丁的婚姻观17 《雾都孤儿》中南希的人物性格分析18 论查尔斯.狄更斯的现实主义风格19 The Sociolinguistic Interpretation of Euphemism20 The Analysis of the Gothic Features of Wuthering Heights21 浅析《飘》中的女性意识22 从《鲁宾逊漂流记》看创新精神和知足长乐23 论《儿子与情人》中的恋母情结24 从《野性的呼唤》看杰克・伦敦的人生观25 从关联理论看美剧典故的翻译26 从心理学角度看哈克贝利.费恩的性格27 现代人对超人的需求--超人形象演变综述28 “美国梦”的再探讨—以《推销员之死》为例29 英汉关于“愤怒”隐喻的分析30 浅析英语动物类习语的翻译31 词块体系在商务英语中的应用32 社会阶层与语言关系在《雾都孤儿》中的投射研究33 书面语言输入与输出对英语词汇习得的影响34 英语委婉语的文化内涵及汉译策略35 目的论与外国汽车商标的汉译36 商务英语函电的语言和文体特征及其翻译37 分析鲁滨逊克鲁索的人物形象38 Risk Comparing of Documentary Collection and Letters of Credit39 托马斯•哈代《无名的裘德》中的书信研究40 从童话看中西方儿童教育的差异41 从肢体语言看中西方文化差异42 从语用角度探讨汉译英公示语43 [税务管理]我国开征遗产税国际借鉴和政策选择研究44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45 《七宗罪》的人性解剖46 苔丝悲剧形成原因研究47 英语新闻中批评性语篇的对比分析48 中美家庭教育的比较研究49 E-C Translation of Adverbial Clauses in Business Contrac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50 英文商务信函中礼貌原则的运用51 论《兔子归来》中黑人民权意识的觉醒52 《野性的呼唤》中自然主义探析53 隐喻视野下英汉动物词汇文化内涵的比较分析54 简析商务沟通中的非语言沟通55 美国电影作品中英雄主义所隐含的美国社会文化56 戏剧《哥本哈根》中体现的两性家庭分工差异57 试析《雾都孤儿》中的浪漫主义色彩58 对《一小时的故事》的批评分析59 浅谈中美家庭教育文化差异60 Analysis of the Individual Heroism in the American Movies61 《了不起的盖茨比》叙述者尼克分析62 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研究63 关联理论视角下的文化负载词翻译研究——以《丰乳肥臀》英译本个案为例64 从《哈利波特与火焰杯》看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冲突65 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角色扮演66 一位《飘》不去的女性—《飘》中斯佳丽的女性主义性格特点成长分析67 从合作原则分析《生活大爆炸》中字幕幽默的翻译68 弗吉尼亚•伍尔夫《达洛卫夫人》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69 从电影片名翻译窥探中美文化差异70 《京华烟云》中姚思安的性格分析71 爱情,悲剧和战争——《永别了武器》关键元素的分析72 一个自我矛盾的精神世界—《达洛卫夫人》中的对照与一致73 Pursuit and Disillusionment of American Dream—On Sister Carrie’s Tragedy74 浅析《蝇王》中的人性黑暗75 试析《远大前程》中匹普性格发展与社会环境的关系76 浅析《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主要人物性格77 浅析《七个尖角阁的房子》中象征手法的运用78 徒劳的追求——对《宠儿》中黑尔的悲剧分析79 On the Importance of China English as an English Variant80 从功能对等理论看商务合同的翻译81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美国梦的破灭82 从心理学角度看霍尔顿的内心世界83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84 论《飘》与《傲慢与偏见》中女性追求幸福的不同方式85 文化差异视域下英语报刊硬新闻的翻译86 试析新课程标准下词汇教学策略的改变87 伊丽莎白与达西的傲慢与偏见形成原因差异的研究88 中美企业广告文化对比研究89 英汉动物谚语中动物形象的意义及翻译90 英语语义歧义分析及其语用价值91 两个反叛的女人——姚木兰和斯佳丽之对比分析92 Tradition and Beyond—Reading The Diviners as a Bildungsroman93 功能对等视角下英汉颜色词的对比与翻译94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一文中守旧因素的象征运用95 英汉委婉语中体现的文化异同96 浅谈英语俚语97 浅析礼貌原则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体现98 从杨必翻译的《名利场》看文学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99 欧•亨利短篇小说艺术手法浅析100 语篇转喻的功能分析101 从社会生物学角度分析《雾都孤儿》中人物性格102 习语中的文化差异103 论广告定位中的文化冲突及对策104 非语言交际中体语的文化分析105 论词典在高中英语词汇学习中的有效利用106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从抗拒到妥协的精神之旅107 威廉•麦克佩斯•萨克雷《名利场》的道德研究108109 英汉禁忌语的对比分析110 勃朗特两姐妹创作风格差异探究111 Effects of First Person Narration on Thematic Expression in Araby112 The Conditioning Factors of Juvenile Delinquency in the United States (-) 113 《瓦尔登湖》生态批评视角分析114 Analysis on Ambiguity in The Scarlet Letter115 试论《简爱》的叙事策略116 从传播美学分析国内畅销知名化妆品广告中的译文117 浅谈中西体态语的差异118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与避免方法119 灰姑娘文学形象在西方文化中的发展和演变研究120 合作原则在《红楼梦》习语英译中的应用121 王尔德童话中的毁灭与拯救122 论《飘》中思嘉丽的性格特征123 试析《野性的呼唤》中的生态观124 艾丽丝•沃克《紫色》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125 从文化视角浅谈旅游英语翻译126 C-E Translation of Public Signs—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unctionalism 127 外国商标的中文翻译策略及其产品营销效应研究128 从跨文化角度对品牌名称的研究——以化妆品品牌为例129 重压之下的人之风采——以海明威《老人与海》为例130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在《傲慢与偏见》翻译中的体现131 (英语系经贸英语)从“口红效应”看中国文化产业的机遇132 少儿英语学习中的情感因素分析133 On the Female Influences on Pip’s Character in Great Expectation s134 从心理语言学谈提高新闻英语听力的新模式135 高中英语教学中跨文化心理学的研究136 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视角解读爱伦•坡的《黑猫》137 从英汉广告语言特点分析中西方文化价值观138 从礼貌原则探析酒店服务英语139 德伯家的苔丝中人类的欲望——悲剧的根源140 艾米丽·狄金森的诗歌主题分析141 The Application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English Teaching142 论大学英语口语课外活动143 浅析中美商务谈判中的文化冲突144 童话世界里的诗意与纯美—赏析奥斯卡王尔德的《夜莺与玫瑰》145 A Study of Humour And Satire in Mark Twain’s Two Famous Adventures146 从大学校训看中西方大学文化差异147 On the Symbolic Meaning of Alcohol in Angela’s Ashes148 从文化无意识的角度分析《喜福会》中的边缘人149 On the Disillusion of Gatsby's American Dream150 Metaphors in the Themes of Of Mice and Men151 《夜莺颂》的翻译技巧探究152 英汉称谓语对比研究153 从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看中西文化差异154 《法国中尉的女人》中对维多利亚时代的批判155 A Study on the Factors Motivating Students’ Speaking in English Class of Junior Middle School156 对美国总统就职演说的修辞分析157 浅析《鲁宾逊漂流记》中的宗教意识158 从《金银岛》看英国人的冒险精神159 《飘》中斯佳丽的人物形象浅析160 The Comparison of Diet Culture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161 论王尔德在《道林格雷的画像》中的美学思想162 从《喜福会》母女冲突看中美家庭教育差异163 中法餐桌文化对比164 论如何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效率165 浅谈大学英语教育的文化融入166 从福柯的后人道主义视角看赫尔米娜之死——解读赫尔曼黑塞作品《荒原狼》167 浅析艾米丽•迪金森诗歌的主题思想168 论夏绿蒂勃朗特与简爱在意识形态上的相似之处169 说唱乐中所折射出的一些美国社会问题170 Judy’s Double Character in Daddy-Long-Legs171 论《兔子归来》中黑人民权意识的觉醒172 从爱伦·坡《黑猫》探讨人性的善良与邪恶173 《汤姆叔叔的小屋》中汤姆叔叔的性格分析174 中美民族性格差异及其文化渊源175 《黑暗之心》主人公马洛的性格分析176 用会话含义理论分析《傲慢与偏见》中的人物对白177 从《大卫科波菲尔》女性人物形象分析来看狄更斯以女性为中心的家庭观178 The Application of 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 in Senior English Listening Teaching 179 论《小妇人》的叙事技巧180 《呼啸山庄》男主人公希斯克里夫的性格分析181 中美在非正式时间方面文化差异的研究182 《围城》英译文本中隐喻的翻译策略183 An Analysis of Daphne du Maurier’s Female Identit y Anxiety Reflected in Rebecca 184 论《老人与海》中的英雄主义185 解析《老人与海》中的桑提亚哥形象186 《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和中国后婚姻观的比较研究187 A Paralysed Wilderness—The Appreciation and Analysis of Symbols in Araby188 英语流行语的文化内涵189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190 朗读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191 浅析爱伦·坡小说《黑猫》的写作艺术手法192 从文化角度探析品牌名称的翻译方法193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194 浅析中西情人节短信中的文化差异195 浅析爱伦·坡小说《黑猫》的写作艺术手法196 跨文化交际下的中英文禁忌语的对比研究197 《远离尘嚣》中女主角的情感变迁研究198 中西丧葬礼俗的对比研究199 课后练习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作用200 从《篡夺》中看辛西娅奥兹克作品中的反偶像崇拜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