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汉字与文化传承的关系
关于汉字与文化传承的关系
![关于汉字与文化传承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3a302426ddccda38376baf5c.png)
关于汉字与文化传承的关系论文关键词:汉字文化传承文化特征论文摘要:文章针对宋祖英等政协委最提出的关于《小学增设繁体字教育的提案》,从汉字的文化特征的角度进行分析,认为汉字的确具有文化的传承性,但是现代汉字的发展演变又使得汉字的理据性有所降低,如果一味强调传承而忽视了文字的发展,也会矫枉过正,我们应该要在尊重文字自身规律和国家有关法规的基础上加强汉字的文化信息分析,从而培养年轻一代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和对本国文化的自豪感。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宋祖英、黄宏等2l位文艺界的政协委员联名递交了一份关于《小学增设繁体字教育的提案》,建议在小学开始设置繁体字教育,将中国文化的根传承下去。
宋祖英等人的理由是:繁体字是中国文化的根,知晓繁体字就是知晓中国汉字的由来、知晓中国文化的由来。
而汉字的简化造成了中国文化的一种隔断。
该提案建议,国家应从小学阶段开始设置繁体字教育,比如将繁体字设置成必修课,或在讲授简体字的同时也教繁体字,这于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兴旺都有好处这个提案一出来,就引起一片争议之声。
叫好的反对的彼此争论不休。
毋庸置疑人们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还是非常敬重的,也都希望能够把这个根一直传承下去,但是究竟应该怎样传承,采用什么形式来传承是值得我们好好探讨的。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从这个范围来说,语言文字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同时又是文化的忠实体现者。
所以教育部2001年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在课程总目标第二条就写着“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
”说明人们已经把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语文学习与继承民族文化联系起来了。
的确如此,世界上各个民族的文字都凝结着一定的文化信息,都是本民族文化的一个载体和体现者,而汉字中蕴涵的文化信息,是其他文字无法比拟的。
裘锡圭先生说:“原始汉字的出现不会晚于公元前第三千年中期。
到公元前第三千年末期,随着夏王朝的建立,我国正式进入阶级社会。
语言文字的演变与文化传承
![语言文字的演变与文化传承](https://img.taocdn.com/s3/m/05e73b43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9ee9b35.png)
语言文字的演变与文化传承随着时间的推移,语言文字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流工具,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一种语言的演变,往往与所处时代的文化传承密切相关。
本文将探讨语言文字的演变与文化传承之间的关系,以及其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
一、语言文字的演变语言文字的演变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人类开始使用语言的那个时刻。
起初,人们通过模仿自然声音、动物叫声等方式进行交流。
随着社会的不断演进,人类逐渐意识到使用符号和符号组合来表达和记录信息的重要性。
最早的文字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象形文字,如楔形文字、象形文字等。
这些文字通过简洁生动的图画表达事物的含义,有助于人们之间的交流。
然而,由于象形文字的局限性,随着时间的推移,出现了表意文字和表音文字的混合形式。
而表音文字的出现,则更加方便了人们的日常交流。
随着文明的发展,各个地区形成了不同的语言和文字,并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特征。
二、语言文字与文化传承语言文字是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
每一种语言都是一个独特的文化载体,承载着该地区的历史、文化和价值观。
通过语言文字的传承,人们可以了解和理解一个地区的文化内涵。
文化传承在语言文字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词语的使用、惯用表达方式的形成,都与特定的文化有关。
例如,在中国的汉字中,很多字词表达了中国人传统的思维方式和文化价值观。
比如,“和”字,代表了和谐、共同努力的意义,反映了中国文化中重视人们之间的和睦相处。
而在其他国家的语言中,可能没有类似的字词,因为文化差异导致了语言文字的多样性。
文化的传承也在语法和表达方式中得到体现。
不同语言的语法结构和表达方式存在差异,反映了不同文化对于语言表达的偏好和习惯。
这些差异反过来也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观念。
三、语言文字对社会发展的影响语言文字的演变和文化传承对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语言文字的演变为人类社会的进步提供了丰富的工具和思维方式。
通过更加灵活多样的语言文字系统,人们能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促进了知识的传承和创新的产生。
关于汉字与文化传承的关系的论文
![关于汉字与文化传承的关系的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6adaa026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fd5b3db.png)
关于汉字与文化传承的关系的论文关于汉字与文化传承的关系的论文论文关键词:汉字文化传承文化特征论文摘要:文章针对宋祖英等政协委最提出的关于《小学增设繁体字教育的提案》,从汉字的文化特征的角度进行分析,认为汉字的确具有文化的传承性,但是现代汉字的发展演变又使得汉字的理据性有所降低,如果一味强调传承而忽视了文字的发展,也会矫枉过正,我们应该要在尊重文字自身规律和国家有关法规的基础上加强汉字的文化信息分析,从而培养年轻一代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和对本国文化的自豪感。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宋祖英、黄宏等2l位文艺界的政协委员联名递交了一份关于《小学增设繁体字教育的提案》,建议在小学开始设置繁体字教育,将中国文化的根传承下去。
宋祖英等人的理由是:繁体字是中国文化的根,知晓繁体字就是知晓中国汉字的由来、知晓中国文化的由来。
而汉字的简化造成了中国文化的一种隔断。
该提案建议,国家应从小学阶段开始设置繁体字教育,比如将繁体字设置成必修课,或在讲授简体字的同时也教繁体字,这于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兴旺都有好处这个提案一出来,就引起一片争议之声。
叫好的反对的彼此争论不休。
毋庸置疑人们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还是非常敬重的,也都希望能够把这个根一直传承下去,但是究竟应该怎样传承,采用什么形式来传承是值得我们好好探讨的。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从这个范围来说,语言文字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同时又是文化的忠实体现者。
WWw..所以教育部201X年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在课程总目标第二条就写着“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
”说明人们已经把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语文学习与继承民族文化联系起来了。
汉字与文化传承的关系研究报告
![汉字与文化传承的关系研究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c3523e73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aef10ec.png)
汉字与文化传承的关系研究报告摘要:本研究报告旨在探讨汉字与文化传承之间的关系。
通过对汉字的起源、发展和演变进行考察,本报告分析了汉字对于中华文化的传承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同时,探讨了汉字如何在不同历史时期和地域中展现出多样化的文化内涵,并对其将来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1. 引言汉字是汉族文化的瑰宝,它承载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汉字以其独特的形式和丰富多样的意义而成为中华文化的象征,对于文化的传承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 汉字的起源与发展汉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甲骨文时期,随着时间的推移,汉字逐渐发展成为包含数千个字符的复杂系统。
汉字的发展历程中,受到了古代文化、历史事件以及地域差异的影响,从而形成各具特色的汉字文化。
3. 汉字与文化传承3.1 古代文化传承在古代,汉字作为主要的书写方式,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通过对古代文献和古代经典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汉字在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汉字通过书写和传承了这些重要的文化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2 现代文化传承在现代社会,虽然汉字的使用范围受到了一些限制,但其仍然在中华文化的传承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汉字通过日常交流、文字表达、文学创作等方式,让人们更好地理解中华文化的特点和精髓。
同时,汉字也成为了中华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使者,通过海外华人和汉字学习者的努力,中华文化得以传播和延续。
4. 汉字的多样性与地域性汉字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历史和地域因素的影响,不同地区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汉字文化。
比如简化字在中国大陆得到广泛应用,而繁体字则在台湾和香港等地保留较多。
这种多样性和地域性的存在,为中华文化的丰富性和多元性提供了基础。
5. 汉字的未来发展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传统的汉字书写方式也在不断变化。
电脑、手机等数字化工具的使用使得汉字的输入和输出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同时,随着全球化的进程,汉字面临着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汉字发展与汉语文化传承的相关性分析
![汉字发展与汉语文化传承的相关性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27346e16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e0e1e68.png)
汉字发展与汉语文化传承的相关性分析汉字作为世界上最古老、最独特的文字之一,不仅仅是汉语文字的表现形式,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汉字发展的过程中,与汉语文化传承密切相关。
本文将对汉字发展与汉语文化传承的相关性展开分析。
首先,汉字作为表达信息的工具,承载了历史的记载与传承。
汉字的演变记录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变迁,是文明的见证。
汉字融入了中国的政治、哲学、文化等方面的信息,是中国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通过学习汉字,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思想观念等。
汉字不仅仅是一种文字,更是一种文化符号的传递与表达。
其次,汉字的演变体现了语言的发展与变化。
汉字的演变过程中,随着社会、历史的变迁,汉字逐渐形成了独特的书写体系。
汉字的形象意义和象形意义逐渐演化为声音意义,从而方便了语言的传播与交流。
汉字的形态、字义、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反映了汉语言文化的发展演进。
同时,汉字的音韵系统和句法结构也反映了汉语言文化的特点。
因此,汉字的发展与汉语文化的传承密不可分。
此外,汉字的传承对于中国文化的保存和发扬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濒临失传的危险时,有人们的努力与传承,使得汉字得以保留至今。
汉字的传承是中国文化传统的延续,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
在现代社会,虽然我们有着现代化的文字与数字工具,但我们不能忘记汉字的重要性。
在许多正式场合,汉字仍然被广泛应用,如教育、文化、政府等领域。
汉字的保留与使用,使得中国文化得以传承与发扬。
最后,汉字与汉语文化的相关性还体现在汉字的字形艺术上。
汉字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每个字形都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
一些中国传统的书法、绘画、篆刻作品等都以汉字为载体,通过艺术的方式展现了中华文化的瑰宝。
汉字的书写过程是一种涵养心灵的艺术,也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
总结起来,汉字发展与汉语文化传承密切相关,汉字作为文化的载体与传承者,记录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古文化,反映了汉语言文化的特点,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保存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汉字,在文化传承与教育方面的四个作用
![汉字,在文化传承与教育方面的四个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43e143fb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e3f2ac5.png)
汉字,在文化传承与教育方面的四个作用汉字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元素之一,它在文化传承和教育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汉字在文化传承和教育方面的四个作用:
1. 初步认识中国文化
汉字是中国文化的基础,通过学习汉字,人们可以初步认识中国的历史、文化、哲学、艺术等。
在学习汉字的过程中,不仅可以了解汉字的形成和演变,还可以通过汉字中蕴含的意义和文化内涵了解中国文化的精髓。
2. 增强文化自信
学习汉字可以帮助人们增强对中国文化的认知和理解,从而增强文化自信。
汉字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和运用汉字,人们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国文化,同时也可以更好地与世界各地的人们进行交流和沟通。
3. 培养语言能力
汉字是中文的书写基础,学习汉字可以帮助人们培养语言能力。
通过学习汉字,人们可以逐渐掌握汉语的语法、词汇和表达方式,从而提高自己的语言水平。
同时,学习汉字也可以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良好的表达和沟通能力。
4. 培养审美意识
汉字是一种艺术形式,学习汉字可以培养人们的审美意识。
在学习汉字的过程中,人们不仅可以欣赏汉字的美感和艺术价值,还可以
从中感受到汉字所蕴含的精神和文化内涵,从而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
同时,汉字的书写也需要一定的技巧和功夫,通过练习,可以锻炼人们的手眼协调能力和纪律性。
汉字书法的发展与中国文化的传承
![汉字书法的发展与中国文化的传承](https://img.taocdn.com/s3/m/0e2e1ef9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18693ae.png)
汉字书法的发展与中国文化的传承汉字书法是中国独特的艺术形式,在中国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汉字的书写始于古代的甲骨文,发展到今天的楷书、行书、草书等多种风格。
它不仅仅是一种书写工具,更是中国文化传承的重要表达形式。
本文将从历史发展和文化传承两个方面探讨汉字书法的发展。
首先,我们来看汉字书法的历史发展。
汉字的字形经历了演变和发展,从最早的甲骨文到楷书、行书、草书等。
甲骨文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文字,它们刻在动物的骨头和龟甲上。
这些原始的文字有着原始的形态,形状一般都是一些简单的线条和点。
然而,正是这种简单的线条和点构成了后来汉字丰富多彩的形态。
汉字的发展离不开中国历史的变迁,各个朝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因素都对汉字书法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影响。
比如,汉朝的隶书在秦朝的基础上形成,成为统一的书写形式,对后来的楷书有着重要的影响。
其次,汉字书法的发展与中国文化的传承是紧密联系的。
汉字书法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传递了中国古代文人墨客的智慧和情感。
中国古代文人崇尚书法,将其与文化修养深度结合,将书写视为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
通过书写汉字,文人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审美追求。
他们认为,字迹的流畅与否、笔画的有力与否,都能直接反映一个人的内在品质。
因此,学习书法不仅仅是学习一种艺术技巧,更是一种文化修养。
如今,汉字书法依然在中国被广泛传承,并成为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许多学校和社区设置书法班,培养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了解。
汉字书法的传承还体现在中国的日常生活中。
无论是商标、广告、招牌,还是书信、号码、名字等,汉字书法无处不在。
汉字的书写规范和美感被深深地植入到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
这种现象不仅存在于大城市,也延伸到农村地区。
许多农村学校设立了书法课,培养孩子们的书法兴趣。
这种现象证明了汉字书法在中国文化中的深远影响和传承。
总结汉字书法的发展与中国文化的传承,可以说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汉字书法通过演变和发展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魅力,而中国文化的传承也使汉字书法得以延续和发展。
汉字的演变与文化传承
![汉字的演变与文化传承](https://img.taocdn.com/s3/m/d3944cfc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ceb92c7.png)
汉字的演变与文化传承汉字是中国人的独特文化符号,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自古以来,汉字通过不同的形式和书写方式不断演变,同时也传承了中国的文化传统。
本文将从演变的角度,探讨汉字的起源、发展以及它们如何承载着文化的传承。
一、汉字的起源汉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约五千年前的中国古代,早期的汉字是用象形的方式来表达事物的形状和含义。
例如,“人”字就是以人的形状为基础形成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发现单个的象形字数量有限,并且难以满足对语言表达的需求。
于是,汉字逐渐演变为表意符号,通过联想和推演的方式创造了更多的字形。
这种表意符号的进化是汉字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为后来的文字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汉字的演变与发展1. 形声字的创造形声字是指由一个形旁和一个声旁组成的汉字。
形旁表示字形的外观,而声旁则表示字音的读音。
形声字的创造在汉字的演变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通过将两个不同的部分结合在一起,形声字不仅增加了汉字的数量,还允许字形和字音的关联,便于记忆和理解。
例如,“飞”字由“食”旁和“非”旁组成,形声合一,既能表示“食物”,又能表示“快速”。
2. 字形的演化汉字的字形也经历了长期的演化过程。
早期的汉字字形简单而生动,如“日”字表示太阳的形状,而“月”字则象征月亮。
随着汉字的不断扩充和使用,字形逐渐复杂起来。
汉字演化的过程中,书法艺术的发展和不同地区的书写风格也对字形产生了影响。
例如,楷书字体的出现使得字形更为整齐、规范,而行书则更为隶属自由、流畅。
这些变化不仅丰富了汉字的形态,也表达了不同时期和地区的文化特点。
三、汉字与文化传承的关系汉字不仅是一种文字,更是中国文化的象征和承载者。
每个汉字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体现了中国人的智慧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汉字,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到古代中国人对事物形态和意义的理解,还能领略到汉字背后所传递的文化思想。
例如,“和”字代表着和谐与团结,“道”字则包含着道德伦理和人生哲学。
汉字也承载着文化传承的重要责任。
汉字的文化符号与文化传承
![汉字的文化符号与文化传承](https://img.taocdn.com/s3/m/4f88ed22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882ad48.png)
汉字的文化符号与文化传承汉字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文化符号和传承。
它不仅是一种文字工具,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和表达方式。
汉字的形成和发展,凝聚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同时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汉字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具有独特的表意功能。
每一个汉字都有其独特的形状和意义,通过组合和排列,可以表达出丰富的含义和思想。
汉字的形状往往与其所表达的意义有关,比如“山”字的形状就像是一个山峰,而“水”字则像是一条流动的河流。
这种形象化的表达方式,使得汉字不仅仅是一种文字,更是一种视觉艺术。
其次,汉字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媒介。
汉字作为中国人民的共同语言和文字,承载了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
通过汉字,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和思想。
比如,《论语》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通过汉字的传承,被世世代代的人们所理解和传颂。
汉字的传承,不仅仅是文字的传承,更是中华文化的传承。
汉字的文化符号和文化传承还体现在中国的传统节日和文化活动中。
比如春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汉字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角色。
春联、对联、剪纸等传统文化活动,都离不开汉字的运用和表达。
汉字的形状和意义,使得这些文化活动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此外,汉字还通过书法艺术的形式,展现了其独特的文化符号和传承。
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汉字的书写和表现,传达着中国人民对美的追求和对文化的崇尚。
不同的字体和笔画,展现出了不同的艺术风格和个人特色。
通过书法的练习和欣赏,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传承汉字的文化符号。
总之,汉字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文化符号和传承。
它不仅仅是一种文字工具,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和表达方式。
通过汉字,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和思想,感受到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汉字的文化符号和传承,不仅仅体现在文字的形状和意义上,更体现在中国的传统节日和文化活动中,以及书法艺术的表现中。
汉字的演变与文化传承
![汉字的演变与文化传承](https://img.taocdn.com/s3/m/bb2d1cd5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b8969a8.png)
汉字的演变与文化传承汉字是中国最古老、最重要的文化符号之一,它承载了中华文化的精髓和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遗产。
自古至今,汉字经历了漫长而精彩的演变和发展,成为了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标志。
本文旨在探讨汉字的演变和文化传承,以期为读者呈现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一、汉字的起源和演变汉字源于古代中国的甲骨文和金文,最早出现在公元前14世纪的商代,经过长期的发展和演变,形成了现代汉字。
汉字的演变经历了三个主要时期:象形、会意和形声。
在象形时期,汉字的形状和物体的形状相似,如“日”、“月”等字。
在会意时期,多个象形组合形成一个新字,如“木”和“门”组合成的“闵”,表示“拘禁在树下的犯人”。
在形声时期,字的意义由意义相近的部首和音旁组成,如“亚”由“夂”和“牙”两个部首组成,其中“夂”表示“下行”的意思,而“牙”的含义则是“口腔中的硬质物质”,两者合在一起便表示下降的状态。
二、汉字与文化传承汉字有着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它们不仅体现了中国人的感性认识,也反映了中华文化的理性思考。
汉字的演变与文化传承密切相关,它通过文字的形式传承着中华民族的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激发着人们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
汉字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符号和象征意义,例如“龙”代表着中华文化的传承和神秘力量,而“鸟”则象征着自由和灵魂的飞翔,这些象征意义深刻而独特,成为了中华文化的鲜明特色。
汉字也传承着着中华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哲学思考,如“道”、“德”、“仁”等词语,代表了中华文化对于人生哲学和道德规范的关注和追求。
汉字的演变不仅体现了传统文化的传承,也随着时代变迁不断更新和发展。
在现代社会中,语言和文化的交流变得更加广泛和便捷,汉字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代表,也面临着更加多元化和丰富化的传承方式和形式。
例如在网络时代,汉字不仅可以通过电子文字的形式在互联网上广泛传播,还可以通过艺术、设计等多元化方式进行文化传承和表达。
总之,汉字的演变和文化传承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和文化繁荣的重要标志。
简述汉字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简述汉字与传统文化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fa2fa312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9dc447d.png)
简述汉字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一)汉字是中国人的第五大发明,没有汉字就不会有辉煌灿烂的中国古代文明。
可以说汉字是中华文明之母,就这个意义上讲,令国人自豪的四大文明都是汉字这个大发明的衍生物。
汉字是时代的见证,它跨越时空记录着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传承了宝贵的中华文明。
让我们看到了中华五干年来的历史和真实,知道了民族的历史进程和灿烂辉煌的文明。
汉字不只是一个载体,也不仅是一种工具,在笔画的组合中,见证了社会的变迁和文化思想的演变,汉字当中蕴藏着无尽的宝藏,蕴含着中华文化中的精髓。
汉字是铸就中华文化大厦的基石,与中国传统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一、汉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汉字从属于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是中华民族为了交流思想、传递和保存信息,在漫长的时间里不断创造出来的书写汉语的符号系统。
它的发生、发展和演变都要受到其它文化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这种制约就是隐含在汉字系统中,反映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生存方式、思维特点、风俗习惯等。
同时,汉字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殊部分,它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而且还是承载和传播文化的工具,负载了大量的文化信息。
“文化”的含义可分为广义和两种。
“广义的文化泛指各种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即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精神和物质财富的总和。
“而的文化则是指精神文化而言,主要包括科学、教育、政治、文学艺术等等。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为主体的文化体系,是文化的一部分。
古老的汉字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
世界上其他几种古文字早已消失,而作为表意文字的汉字,至今犹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汉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汉字是传承历史与文化的载体,其在中华文明的延续过程中所起到的纽带作用功不可没。
二、中国传统文化推动了汉字的产生和发展首先,社会需要促进了汉字的产生和发展。
原始社会时,先民群居生活,彼此之间需要相互沟通、交流,进而产生了语言。
但在实际交往中,语言却不能完全满足人们交流的需要。
举例说明汉字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举例说明汉字与中国文化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17368394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85fe964.png)
举例说明汉字与中国文化的关系汉字与中国文化的关系密不可分,可以说汉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以下是一些关于汉字与中国文化关系的具体例子:1.汉字的起源与中华文化:汉字起源于古代的甲骨文和金文,是中华大地上最早的文字之一。
甲骨文和金文反映了古代中国人的思想、生活和文化特点,是研究中华文化的重要材料。
例如,“鼎”字在甲骨文中是一个象形文字,代表着古代的鼎器,而到了金文时期,鼎字逐渐演化成了一个会意字,由三个“火”和一个“目”组成,寓意着鼎器是用来煮食物的器具。
2.汉字的形态与中华文化:汉字的形态变化多样,每个字都有其独特的形态和意义。
例如,“国”字在古代是一个“口”字里面有一个“或”字,表示国家的疆域和领土,而到了现代,“国”字的形态则更强调国家的概念,里面的“或”字被替换成了“玉”字,寓意着国家的珍贵和重要。
3.汉字的含义与中华文化:汉字的含义丰富而深刻,反映了中国人的思想、价值观和文化传统。
例如,“忠”字在古代是一个“心”字上面有一个“中”字,表示忠诚、真诚和无私的意思,而到了现代,“忠”字的含义则更强调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和奉献。
4.汉字的应用与中华文化:汉字的应用广泛而深入,涉及到文学、艺术、科技、政治、经济等各个领域。
例如,“和”字在古代是一个“口”字里面有一个“禾”字,表示和平、和谐的意思,而到了现代,“和”字的应用则更加广泛,可以表示和平、和谐、合作、竞争等多种含义。
综上所述,汉字与中国文化的关系表现在各个方面,从汉字的起源、形态、含义到应用都反映了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特点。
汉字不仅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
除了以上提到的几个方面,汉字与中国文化的关系还表现在许多其他方面。
例如,汉字的书写注重笔画和结构的美感,这与中国的传统美学观念密切相关;汉字的读音和语调也反映了中国各地的方言和语言文化;汉字中的成语、典故和诗词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字的演变与中华文化的传承
![汉字的演变与中华文化的传承](https://img.taocdn.com/s3/m/760cf325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15f851a.png)
汉字的演变与中华文化的传承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其精髓之一就是汉字。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特色之一,独特而又优美。
它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字是一种源远流长的文字,从最早的甲骨文到现在的简化字,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为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一、汉字的起源汉字是一种非常古老的文字。
传说,黄帝统治时期,富民族发明了象形文字。
到商代时期,它进化成为了甲骨文。
甲骨文是一种古老的文字,它是中国汉字的最古老形态之一。
它源自中国河南地区的商朝时期。
甲骨文记录了当时的商朝各种社会活动。
甲骨上的形状是类似于蝌蚪一样的图形,用于记录当时的政治、军事和宗教活动。
甲骨文的出现人们可以推断,当时中国已有了一定的经济和文化发展,可以说它是中国文明史的重要标志之一。
二、汉字的演变汉字的演变是一种不断发展的过程。
这种演变主要表现为汉字的书写形式和用法的变化。
它大致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字、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和简化字等几个历史时期。
汉字的演变经历了一个繁荣与衰落、传承与革新的过程。
从古代的甲骨文,到如今的简化字,汉字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汉字的种类也越来越多,而且每个字的造型也不一样。
这是因为汉字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地区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汉字的演变是一种不断发展的过程,它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充满活力。
三、汉字的文化内涵汉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没有汉字的中华文化是不完整的。
汉字词汇衍生出了一个非常丰富的文化词汇,这些词汇准确地代表了中华文化的各种内涵和精髓。
例如,“道”、“儒”、“仁”、“义”、“忠”、“信”、“礼”、“智”等字体现了中华文化的高尚道德和伦理观念,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不屈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这些词汇不仅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也使我们更好的理解中华文化。
汉字还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它的结构、笔划、轮廓都蕴含着美学意义,是人们追求美美工的良好素材。
例如,“书法”艺术,就是在汉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精髓和审美观。
5、汉字作为传承上下五千年文明载体的伟大
![5、汉字作为传承上下五千年文明载体的伟大](https://img.taocdn.com/s3/m/c9a95897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1f316bc.png)
5、汉字作为传承上下五千年文明载体的伟大汉字作为传承上下五千年文明的载体,具有着无与伦比的伟大意义。
汉字以其独特的表意性和生命力,承载了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文化,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首先,汉字是中华文化的根本。
从古代的甲骨文、金文到现代的简化字,汉字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发展和演变,但始终保持着其独特的表意性和文化内涵。
汉字不仅是中国文化的代表,更是中华文明的核心载体。
通过汉字,我们可以了解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和文化,可以传承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精神。
汉字在传承中华文化的过程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其次,汉字对于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汉字作为一种表意文字,具有极高的表达准确性和清晰度,这使得汉字在传承文明的过程中能够更加准确、完整地传递信息和知识。
无论是古代的经典文献、历史记录,还是现代的科学知识、文化成果,都需要通过汉字来进行传播和记录。
汉字的存在使得中华文明的传承变得更加完整和准确,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和文化底蕴。
最后,汉字具有无与伦比的艺术价值。
汉字书法是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中国文化中的“瑰宝”。
汉字书法以汉字为基础,通过笔墨的运用,表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汉字的形态、结构和笔画都充满了美学价值,成为人们追求美和艺术的载体。
汉字书法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文化精神的体现,它承载了中国文化的精髓和内涵。
综上所述,汉字作为传承上下五千年文明的载体,具有着伟大的意义和价值。
汉字不仅是中国文化的根本和核心载体,还是中华文明传承和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汉字的表意性和艺术价值更是让汉字成为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和人类文明的瑰宝。
我们应该珍惜和保护汉字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论汉字简化与文化传承的关系
![论汉字简化与文化传承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a9b0ef9dbe23482fb5da4c2a.png)
论汉字简化与文化传承的关系汉字是贯穿古今风雨中的一件中国独有的国宝。
它的命运折射出中国的起伏兴衰。
汉字所承载的中华文化太深厚了,可以说一个汉字就是一个中华的故事。
千百年的风俗礼仪,伦理道德,哲学思考,审美意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几乎都隐藏在了一个个汉字对所要反映事物的摩画、概括和美化之中。
汉字与文化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汉字中字义系统记录了文化系统;二是汉字的字形和构造反映了文化现象。
汉字的字义系统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和人文世界的划分和整理得来的,在这里有客观成分,也有包涵的特定的文化影响因素。
但是汉字与汉字的文化主要反映在第二个方面,我们常见的汉字是根据词义方面来构造字形,力求达到形义统一的文字。
也就是说,汉字的构型和设计记录了造字时代的社会文化生活状况,以及当时人们的思想认识和心理状态等。
一、汉字体现了汉民族的社会生活汉字是源于绘图显意的形义文字。
分析每一个汉字的结构,就会发现其中蕴藏着很深的造字依据,从中可以窥视当时社会的原形。
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说:“近取诸身,远取诸物。
”说明古代人在以形显义,创造汉字时,总是取自己最熟悉,最切近的形体。
现在与钱币有联系的字,像财、货、贡、贫、赈、费、贾、赠、贪、贷、赊、贿、赂等。
这些汉字的部首都是“贝”。
古代时的“贝”相当于现在的钱,所以这些汉字都与货币有联系。
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说:“古者货贝而宝龟,周而有泉,至秦废贝行钱。
”可见中国的古代时期曾经用贝壳当作交易的媒介物。
由“贝”构成的汉字,既表明了它们与财富有联系,又无声地展现了古代货币一幕幕的演变史。
现在与祭祀有联系的汉字,像祝、福、神、禅、祖、祠、禝、祉、禳等。
“礻”做部首可写成“示”。
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说;“天垂象见吉凶,所以示人。
”说明“示”表示日、月、星从天垂下,人们可以通过它来观天象、察神事。
甲骨文的象形字“示”,解释为古人崇拜的木柱或石柱。
我们知道古人相信自然界的一切是由神来主宰的,他们有可能把某一件事物当作崇拜的对象,“木石崇拜”就是古人崇拜神灵的一种现象。
汉字与文化传承的关系
![汉字与文化传承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4947f4ef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c7.png)
汉字与文化传承的关系文字是语言的载体,而世界独一无二的方块字“汉字”作为中国这个独特国家的文字,更是承载着特殊的使命。
汉字的创造和发展就是一部中国文化史——语言离不开文字,而文字又记录着语言。
因此,从古至今,借着汉字这独特的载体,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人类历史、以及表达人类情感的文学诗歌记录保留下来,一代一代传承至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尤其我们学习古代汉语,最好用繁体字版,从中更能窥见汉字中潜藏的文化内涵,加深我们对语言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可见传统文化的传承贯通是通过汉字达成的,这从古典文献研究方面更可得到佐证。
扩展资料:汉字特点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对周边的影响也是非常巨大的,是其它文字的母字。
它是记录事件的书写符号。
在形体上逐渐由图形变为由笔画构成的方块形符号,所以汉字一般也叫“方块字”。
它由象形文字(表形文字)演变成兼表音义的意音文字,但总的体系仍属表意文字。
所以,汉字具有集形象、声音和辞义三者于一体的特性。
这一特性在世界文字中是独一无二的,因此它具有独特的魅力。
汉字是汉民族几千年文化的瑰宝,也是我们终生的良师益友,每个人的精神家园。
汉字往往可以引起我们美妙而大胆的联想,给人美的享受。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汉字文字是语言的载体,而世界独一无二的方块字“汉字”作为中国这个独特国家的文字,更是承载着特殊的使命。
汉字的创造和发展就是一部中国文化史——语言离不开文字,而文字又记录着语言。
因此,从古至今,借着汉字这独特的载...1、没有汉字,我们的文化靠什么来传承呢?简单说起码应该起到了一个媒介的作用!2、传承中华文化,汉字衍生出的书法文化,使得其本身也是一种文化。
3、除此之外,汉字也能超越国界。
在历史上,越南、朝鲜和日本都曾经用汉...简述汉字的重要作用和文化意义——汉字是承载文化的重要工具,当前留有大量用汉字书写的典籍。
不同的方言、甚至语言都使用汉字作为共同书写体系。
在古代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琉球群岛,以及位于婆罗洲的兰芳共和国,汉字都曾是该国正式文书的唯一系统,因而汉字...汉字的重要性——汉字是承载文化的重要工具,当前留有大量用汉字书写的典籍。
探寻汉字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探寻汉字与文化之间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4d807779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8127d61.png)
探寻汉字与文化之间的关系1. 引言1.1 汉字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汉字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和传统文明的体现。
汉字的形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甲骨文和金文,经过演变和发展,形成了如今的汉字体系。
汉字不仅是一种文字符号,更是承载着丰富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的载体。
汉字的书写、发展和运用,贯穿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是中国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字的形体、结构和笔画都体现了中国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审美情趣,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文化品味和审美追求。
汉字不仅仅是文字,更是寄托着中国人民的情感、思想和价值观念。
通过学习汉字,人们可以认识到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博大精深,感受到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和自豪感。
汉字的魅力和独特性,使其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象征和标志,凝结着中国文化的精华和灵魂。
2. 正文2.1 汉字的起源与演变汉字作为中华文明的象征,具有悠久的历史。
其起源可以追溯至新石器时代的象形文字,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演变成了今天我们使用的文字符号系统。
汉字的演变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小篆等多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文化和思想观念。
甲骨文是最早期的汉字形态,出现在商代的甲骨上,通常用于占卜记录。
金文则是商周时期使用的一种形体,较为漂亮且规整,代表了当时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繁荣。
小篆则是秦始皇统一文字后规范成的一种新形态,为后来的楷书奠定了基础。
汉字的演变不仅仅是形态上的变化,更是思想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汉字作为载体,记录了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在今天的现代社会,汉字仍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作为中国人民的共同语言和文化符号,保持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汉字的起源与演变,不仅仅是简单的文字形态的变化,更是中国文化传承的历史长河。
汉字的每一个笔画、每一个部首,都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展现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文化底蕴。
它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世界文明的珍贵财富。
2.2 汉字与传统文化的关联汉字与传统文化的关联密不可分。
汉字与传统文化传承中的教育与推广
![汉字与传统文化传承中的教育与推广](https://img.taocdn.com/s3/m/d2bf92d4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e6.png)
汉字与传统文化传承中的教育与推广汉字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在传统文化传承的教育与推广中,汉字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教育和推广两个方面探讨汉字在传统文化传承中的重要性。
一、教育汉字教育是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环节。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石,通过汉字教育,人们能够了解中华文化的深刻内涵。
在教育中,我们可以通过教授汉字的书写和阅读,让学生对传统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
同时,通过教育传承汉字,也能够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汉字教育不仅仅是教授汉字的形状和读音,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汉字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通过学习汉字的意义和背后的文化内涵,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
例如,学习汉字“仁”,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儒家思想中的“仁爱”理念,培养学生的仁爱之心。
通过学习汉字,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从而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践行。
二、推广汉字的推广是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
在现代社会,由于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汉字面临着许多挑战。
然而,汉字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因此,我们需要积极推广汉字,让更多的人了解和使用汉字。
在推广汉字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采取多种方式。
首先,可以通过举办汉字书法展览和文化活动,吸引更多的人参与。
汉字书法是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通过展览和活动,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汉字的美和魅力。
其次,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汉字学习软件和应用,让更多的人方便地学习和使用汉字。
再次,可以加强对汉字的宣传和推广,让更多的人了解汉字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通过这些方式,我们能够让汉字在现代社会中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汉字与传统文化传承中的教育与推广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重视。
教育部门应该加强对汉字教育的重视,将其纳入课程体系,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同时,政府和社会组织也应该加大对汉字推广的支持力度,通过各种渠道和手段让更多的人了解和使用汉字。
汉字文化在中国文化传承中的地位与作用
![汉字文化在中国文化传承中的地位与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14d99de3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9ea2c51.png)
汉字文化在中国文化传承中的地位与作用汉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文明传承的重要工具之一。
汉字既是一种文字,又是一种符号,它蕴含了丰富的意义与文化,随着中华民族的演进和发展,对汉字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一直是中华民族文化传统而最重要的一部分。
本文将对汉字文化在中国文化传承中的地位与作用展开探讨。
一、汉字在中国文化传承中的地位汉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灵魂,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石,它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符号标志,几千年来一直被视为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核心。
汉字是中国古代的发明之一,它不仅为中华文化的发展提供了非常有力的工具,也反映出了中华民族文化发展演变的历程与方式。
汉字的地位不仅在于它是一种文字,更在于它是中华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符号体系。
首先,汉字作为一种特殊的符号,在汉族人民的心中具有独特的地位。
在汉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汉字不仅是表达思想、交流感情的主要工具之一,而且也是一种文化符号、传统符号、审美符号等,反映出了中华文化的独特性和多元性。
同时,由于汉字具有极高的可兼容性和可塑性,在中国文化史上,始终占据着无可替代的地位,它不仅代表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历史底蕴,也反映出了中华民族的多方面文化传承。
其次,汉字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在中国文化传承中也具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自古以来,汉字文化始终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中国历史、艺术、哲学、思想等方面密不可分,一直被视为是中国文化的基石。
汉字文化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它自身所具有的表现力和韵味,还在于它所具有的辐射力和影响力。
汉字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不仅仅是表达语言的一种方式,还是表达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方式。
最后,汉字文化在中国文化传承中的地位还具有跨越时间的意义。
汉字文化的存续时间极长,几乎与中华民族文明的演进进程相同步,经过了无数代人的继承、发展、创新,演变成了独具玄妙之美,具有极高的韵味、内涵。
由此可见,汉字文化在中国文化传承中不仅代表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更具有跨越时间的意义,传承至今已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汉字在文化传承中的地位与作用分析
![汉字在文化传承中的地位与作用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77897e48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99.png)
汉字在文化传承中的地位与作用分析汉字是中国人的文字,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古以来,汉字一直在文化传承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本文将从历史、文化与教育等方面来分析汉字在文化传承中扮演的地位与作用。
历史上,汉字代表了中国人的文化、信仰和思想。
在古代,汉字不仅是物质文化的载体,还是精神文化的表现。
随着历史的变迁,汉字逐渐演变成为书法艺术、文学创作等重要的文化符号,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意义。
悠久的历史为汉字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内涵。
在诗歌、文学、哲学等领域,汉字被广泛应用。
中国古代文化源远流长,许多著名文化遗产中也有汉字的身影。
比如《论语》、《道德经》等书籍,都是将中华文化的精髓融入汉字中。
在古代,文人墨客用笔墨表现了自己对人生、艺术、自然和宇宙等方面的思考,用汉字记录下人类文化的发展和演变。
在汉字所代表的文化背景下,教育成为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
中国古代的文化教育是通过“传、受、问、隐”的方式进行的。
青少年要在“传”中接受先贤智慧的指导,通过接受知识和传统文化进行“受”教育,使用知识来“问”并进行自我探究,最终通过练习和修行达到“隐”的层次。
而在这个教育过程中,汉字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不论是读书识字还是写作创作,均需要掌握正确运用汉字的技能。
汉字的学习是青少年人文化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有助于传承中华文化和培育国民素质。
当代社会是一个全球化、信息化、多元化的时代。
在这个时代,汉字在文化传承中的地位与作用正在发生变化。
随着技术的发展,传统的文化符号被数字化传播。
但是,汉字在这个过程中仍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汉字经过数字化处理、现代化的设计和艺术处理,不断创新弘扬中华文化的形式和手段。
比如,AR技术可以将汉字的笔画变成虚拟的三维画面,使得汉字可以以更加直观的方式呈现出来。
总之,汉字在文化传承中扮演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在历史、文化和教育等方面,汉字都具有特定的价值和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汉字正在不断创新和发展,与数字化、艺术化等不同领域的结合,更好地弘扬和传承中华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有些字形的演变反映了相关事物的发展。文字是用书面符号的形式来记录语言的,它的产生显示了人类认识世界的高度抽象概括能力,而且这种符号系统一旦建立,就具有一定的稳固性。比如“桥”字,我们从它的构形可以推测出古代的桥是用木头做成的,《说文解字》:“桥,水梁也。”段玉裁注:“凡独木日杠,骈木日桥。”后来石头砌的、砖砌的、钢筋水泥建造的甚至玻璃钢纤等现代化的材料建造,不管怎么变化 ,能够起到沟通作用的建筑物都成为桥,这个本质的东西始终没变,所以“桥”的字形也没有改变。我们又不能不看到这样的事实 ,也有一些字随着事物的发展而产生 了相应 的变化 ,我们可以从字形的改变当中了解先民的生活变化,感受到一种文化的发展。如“袜”字,《说文》作“鹱”。《说文 ·韦部》“裁,足衣也。”顾炎武《日知录》:“古人之袜,大抵以皮为之。”因为“韦”和“革”都是兽皮,所以“裁”又作“蠛”。后来用布帛作袜,就有了从衣的“被”,简化为“袜”。从“袜”的字形演变,我们可以看到古人的袜子是从无到有,从粗糙到精细的发展过程。我想这也是为什么有人说一个汉字就是一部历史的原因所在了,学习了解一点汉字的相关知识无疑对于我们的后代还是很有好处的。
关于汉字与文化传承的关系
作者:彭 路 时间:2010/4/8 13:11:00 来源:论文天下论文网
论文关键词: 汉字 文化传承 文化特征
论文摘要:文章针对宋祖英等政协委 最提出的关于《小学增设繁体字教育的提案》,从汉字的文化特征的角度进行分析,认为汉字的确具有文化的传承性,但是现代汉字的发展演变又使得汉字的理据性有所降低,如果一味强调传承而忽视了文字的发展,也会矫枉过正,我们应该要在尊重文字自身规律和国家有关法规的基础上加强汉字的文化信息分析,从而培养年轻一代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和对本国文化的自豪感。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宋祖英、黄宏等2l位文艺界的政协委员联名递交了一份关于《小学增设繁体字教育的提案》,建议在小学开始设置繁体字教育,将中国文化的根传承下去。宋祖英等人的理由是:繁体字是中国文化的根,知晓繁体字就是知晓中国汉字的由来、知晓中国文化的由来 。而汉字的简化造成了中国文化的一种隔断。该提案建议,国家应从小学阶段开始设置繁体字教育,比如将繁体字设置成必修课,或在讲授简体字 的同时也教繁体字,这于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兴旺都有好处这个提案一出来,就引起一片争议之声。叫好的反对的彼此争论不休。
3.新字的产生和旧字的消亡反映出某些文化因素的变动。古代没有现代化的交通工具 ,马是最重要的代脚力,所以不同毛色不同性别不同特点的马都有自己的专门称呼和用字,如膝以上为白色的马叫做“弄”,黑白杂毛的马叫做“ ”,毛色黄白相杂的马叫做“胚”,赤色马叫做“辟”;牡马叫做“粗”,牝马叫“群”;劣马叫做“骀”良马叫做“弱”“骁”;少壮之马叫做“驹”,千里马叫做“羁”,三岁或四岁的马叫做“蜃兆”,高大的马叫“睐”,马高六尺为“聒”。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马的作用几乎完全被现代的各式交通工具给取代了,现在再学这些字很显然人们已经不知所云,也完全没有必要了解这么多的专用字,所以这里很多从马的字都变成了不再流通的死字 了。而近百年来 ,汉语从西方语 言中吸收了不少音译词 ,汉字也相应地增加了一些新字,比如为了记写“咖啡、啤酒、喹啉”和重量单位“吨”,就造了“咖、啡、啤、喹、啉、吨”等从口旁的字。很显然,从“马”的字多的时代应该是畜牧业比较发达的时代,是以马作为最主要的交通工具的时代,而像“氧、氢、氮、氯、氦”等从“气”的字逐渐增多,说明了这个阶段人们对自然科学的认识越来越清楚,这些信息都可以从文字的构成略见一斑。
我们分析汉字的文化内涵,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发掘汉字的历史文化底蕴,展示汉民族思维和语言发展的历史,使我们的下一代更好地认识汉字,了解汉民族文化。如果在汉字教学中能够通过探讨汉字文化蕴涵 ,形象直观的把所教授的汉字展示给学生,使学生从另一层次认识汉字形体和汉字的意义,更深刻地把握汉字的规律和特点,使学生形成有机的汉字知识结构体系。运用这种形象性、生动性、趣味性的学习方式,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汉字的情感 ,一方面提高了汉字学习的效率 ,一方面又能够凸显汉字的文化传承性,这当然是我们所有人的美好心愿。
的确如此,世界上各个民族的文字都凝结着一定的文化信息,都是本民族文化的一个载体和体现者,而汉字中蕴涵的文化信息,是其他文字无法比拟的。裘锡圭先生说:“原始汉字的出现不会晚于公元前第三千年中期。到公元前第三千年末期,随着夏王朝的建立,我国正式进入阶级社会。统治阶级为了有效地进行统治,必然迫切需要比较完善的文字,因此原始文字改进的速度大大加快。夏王朝有完整的世系流传下来这件事 ,就是原始文字有了巨大改进的反映。汉字大概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在夏商之际(约在前 17世纪前后)形成完整的文字体系的。”几千年的积淀使得汉字的文化 内涵 日渐丰富。汉字还是世界上唯一至今还在使用的表意文字系统,虽然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多数汉字失去了象形的外貌,但在本质上还保留着早期文字的许多特征,而且越古其特征越明显,所以说委员们把繁体字与中国文化的根联系在一起并不是毫无理由的。帕尔默在《语言学概要》中指出,汉字是由视觉符号直接表示概念的,汉字书写的书面语是独立于 口语的各种变化之外的。所 以,在中国,一个学生只要学了4000个左右的汉字之后,几千年的文献就立刻展示在他的面前。而一个学习古希腊文献的学生需要掌握多种方言才能欣赏诸如 《荷马史诗》一类的经典。“如果中国人屈从西方国家的再三要求,引入一种字母文字,充其量不过为小学生(和欧洲人)省出一两年学习时间。但是为了这点微小的收获 ,中国人就会失掉他们对持续四千年的丰富的文化典籍的继承权。”(L.R.帕尔默 《语言学概论》商务印书馆,1983)这段话虽然是针对过去有人提出以拼音文字取代汉字的言论发表的看法,但也恰恰说明了汉字在继承民族文化中的重要作用。
但是我们又不能不看到这样的现实。汉字产生至今,形体和结构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很多现代汉字演变成为与整字读音 、意义都没有关 系的记号 ,这使得汉字的理据性大大降低。据有关调查资料,在常用汉字当中 ,带有记号字有 75.67%。许多形声字的意符只能表示宽泛、笼统的概念,甚至有的意符失去了表意性,纯粹成为一个记号。如“笨”,本来是一个形声字,从“竹”“本”声,意为“竹子里面的薄膜”,但是随着语言发展,“笨”已专指愚笨的意思,所以意符 “竹”失去了表意作用,在“笨”字中已经成为记号。如果看不到文字本身的发展,而一味地强调汉字的形体与文化传承的 系又会矫枉过正,汉字的难识、难写,妨碍教育和科学的发展是不能否认的事实。许多语言文字学家提出要全面的科学的看待汉字 ,既要看到汉字的优点也要看到汉字的缺点 ,从实际出发探讨汉字的理论问题和实际应用问题 ,从而把汉字研究引上了科学的道路,也使我们对汉字的认识有了一个 比较全面而符合客观的看法。
1986年 1月,国家教育委员会和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在北京联合召开了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会议讨 论并贯彻了中央提出来 的新时期语言文字 作的方针和任务。方针是:“贯彻、执行国家关于新时期语言文字工作的政策和法令,促进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继续推动文字改革工作,使语言文字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更好地发挥作用。”当前的主要任务是:“做好现代汉语规范化工作 ,大力推广和积极普及普通话 ;研究和整理现行汉字 ,制订各项有关标准;进一步推行《汉语拼音方案》,研究并解决实际使用中的有关问题;研究汉语 、汉字信息处理问题 ,参与鉴定有关成果 ;加强语言文字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做好社会调查和社会咨询、服务工作。”2000年 lO月 31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了我国第一部语言文字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从 2001年 1月 1日起施行,用法律的形式规定:“国家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我们这里所说的规范汉字就是指新中国建立以来,经过简化和整理,并且由国家主管部门公布推行的汉字。很显然这已经是用法律的形式规定了除非是特殊的需要,简化汉字是我们在学习、生活、工作当中都必须使用的规范汉字,这一点是谁也不能改变生负担,也违反了国家的法律法规,不利于社会的进步。对于各位委员的这个提案,为了给大家一个正确 的认识 ,教育部特地举行了新闻发布会 ,教育部长周济针对有记者提出 “推行繁体字教育是否会列入教育部的计划”这一问题时,回答是:“欢迎大家对教育的讨论,不过请大家学习我们国家的语言文字法,我们国家有基本国策,就是要使用简化字,就是要推广普通话,这是一个基本要求。所以我想,我们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1.许多汉字的结构显示了先民的生活和意识。就拿人生的最后一道程序丧葬习俗的有关文字,我们可以很明显地从中看到这种古代习俗随着地域和时代的发展发生着不断地变化。大圣人孔子虽然曾经反对野蛮的殉葬制度,《札记·檀弓下》“孔子谓为刍灵者善,谓为俑者不仁”,但他却提倡“厚葬久丧,重为棺椁。”按照封建礼制丧葬实行“事死如事生”的原则,所以丧葬礼节是非常繁缛的。从孟子《许行章》可以看出,孔子死后,其弟子为他守孝三年,按礼制,父母、妻子和长子死后,都应守制三年。其实这种礼节是在封建政治伦理的需求下逐渐形成的,并非自上古就有之,相反,上古时的丧葬极其简略。从汉字的“葬”字我们能够很清楚地看到古代的丧葬风俗。“葬”字小篆作 ,字形南帅、死和一这i部分组成。“帅”为草丛(注:舯即草的本字),“死”义为尸体,“葬”字字形中的“一”表示尸体被抬送荒野时所用的木板之类。这个字形所展示的跟《周易·系辞下》记载的中国远古的丧葬形式完全吻合。“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数。”(大意是古代的丧葬是用柴草把尸体包起来,扔到荒野之中,既不堆土堆,也不种树作标志,亦不存在丧期的问题。)“葬”字字形逼真地把远古时代先民们的生活习俗形象地保存了下来。尸体被扔在荒野让飞禽野兽任意撕咬 ,这种现象很快就有 了改变,改变的主要原因是人类思维的发展 ,产生了灵魂观念 。认为人死只是躯体的死亡,人的灵魂是永远不会死的,如果对尸体不加保护任凭野兽撕咬,其灵魂就会发怒,从而降灾于活着的人特别是亲属。于是又发展出一种习俗,就是死者的亲属带着弓箭到尸体旁驱赶禽兽,这就是“吊”字的本义 。“吊”字小篆作由一个人和一张弓组成,表示人带着弓守护着亲人的尸体。孝子用弓箭守护尸体不让禽兽侵害,也不是最完善的办法,因为还会受到风吹雨淋 日晒等的侵害,所以继续改进 ,形成了用土埋葬的习俗,有了“坟”“墓”二字。春秋以前,中原地区的墓葬是在地面挖坑,尸体放入后把土坑填平,上面不封土堆,称作“墓”。而长江下游的南部地区,因为地下潮湿积水,它的墓葬形式和中原地区不同,不是在地面挖坑,而是在地上用卵石铺砌出一个墓室,上放棺椁 ,然后用土沙把棺椁埋起来,形成大土堆,称作“坟”。以后就吸收了南北两地的习俗合二为一,形成了既有墓穴又有土堆的墓葬。所以我们看到“墓”“坟”二字都以“土”为构件,表示与“土”有关。这种原本是出于需要而产生的习俗发展到后来便成了礼节,人持弓守尸,本是出于驱赶禽兽的需要,改土葬以后这种需要本已失去,而其形式却延续了下来,这就是后代丧葬中的戴孝守丧,也叫服丧。从汉字中我们就能够感受到古人的生活习俗也知道了今天我们很多文化习惯的由来,我想这是其它文字都无法办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