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 变革中的社会

第20课   变革中的社会
第20课   变革中的社会

第20课变革中的社会

历史冀教版八年级税东中学

学习目标:知道就业制度的变化,认识社会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就业观念,认识社会保障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就业制度的变迁

社会保障制度的健全

教学难点:对就业和社会保障的理解

教学方法:归纳法、讲述法、比较法

教学媒体: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环节:导-学-展-练

一、导:导入新课: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翻身当了国家的主人,生活发生了

翻天覆地的变化。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行改革开放,人们体会到了自由、自主,而且开始向富裕迈进,人们的生活开始出现了新面貌,这种“新”体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发生了哪些变化。

二、学:

讲述新课

一,就业制度的变迁

(教师讲述)大家都知道现在找工作很不容易,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上大学,就是希望有个好文凭,以后在找工作的时候,有个优势。那么,你们的父母当时的就业环境怎么样?

(学生发言)

(教师总结)从新中国成立到现在劳动就业问题一直是党和政府优先考虑的战略重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就业制度发生了很大变化。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采取的是什么样的就业政策?

(学生回答)

(讲述)这种“统包统配”就业政策内容是什么样的?

(学生回答)

(讲述)这种“统包统配”就业政策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基本的就业政策。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行改革开放,我国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统包统配”就业政策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那么我国的就业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学生回答)

(讲述)中央和国家提出,实行劳动部门介绍就业,自愿组织起来就业和自谋职业相结合的方针。此后,劳动合同制逐步实行。这种新的就业制度的实行和以往实行的就业制度有什么区别呢?

(学生回答)

(讲述)它打破了“铁饭碗”分配制度中存在的“大锅饭”的积弊,1997年,国家根据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台了新的就业制度,这种新的就业制度是什么样的?

(学生回答)

(讲述)1997年以后,国家出台了一个人择业为主,实行劳动者自主择业,市

场调节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的新的就业方针。随着时代的发展,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就业制度也在不断的发展变化。现在,就业的压力很大,国家和政府也在一直致力于缓解就业压力问题。就业制度的变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学生讨论、回答)

就业制度解决了从业人员的就业问题,但是还有一部分非从业人员的问题,以及就业人员的工作保障问题,国家是如何解决的?

三、展:二,努力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我国实行社会保障制度,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包括哪些内容?

(学生回答)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小资料,讲述)同学们,你们的父母在单位入的保险都有什么类型的?

(学生回答)

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下养老保险在我国是怎样建立起来的,1984年我国首先建立起怎样的有关养老保险的制度?

(学生回答)

1991年,民政部着手进行农村养老保险的试点工作,1995年,国务院决定建立怎样的养老保险模式?

(学生回答)

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保险模式的建立对我们老百姓有什么意义呢?

(学生回答)

这标志着我国开始建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同时,对于失业保险制度、医疗保险制度、工商和生育保险制度等,也都朝着进一步保障劳动者权益的方向进行改革。三,信息技术融入生活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在当今的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无声无息的改变着我们这个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大家结合自己的感受,谈谈你感受最深的由科技进步带来的变化?

(学生回答)

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为人们的生活和文化交流提供了越来越多的便利,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日益普及,信息技术迅速渗透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信息技术在促进我国社会发展和进步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四、练:练习册1、2、3题

五、课堂小结

教师结合本课的内容,指导学生思考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如“对于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弱势群体应该怎样帮助?”有人说打破了“铁饭碗”是社会就业的倒退,你怎样理解这个问题?等。

五,板书设计

第20课变革中的社会

一,就业制度的变迁

二,努力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三,信息技术融入生活

本课小结:我的收获

新名词:

新观点:

新体验:

新感受:

我将改变我的:

★课后反思:

(1)本节课我收了什么?(2)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

中国社会治理方式的变迁答案

中国社会治理方式的变迁 第1部分:判断题 (共10题,共20.0分; 默认单题2.0分) 1、县级政权改革的重要方式之一是科学强县。()(2.0分) 正确 错误 2、增强社会自治力量,把威权式的治理方式转变为社会自治式的治理方式,关键在于增加地方政府,特别是县级政府的自主性。()(2.0分) 正确 错误 3、对北洋政府社会治理方式的评价是:这段时期社会治理比较成功,北洋政府的社会治理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有其优越性和先进性。()(2.0分) 得分: 正确 错误 4、现在我们在政治政权治理结构上存在的问题不包括:县长掌握着法院、检察院的经济大权,从而控制了这些法律的执行部门。()(2.0分) 正确 错误 5、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的废除,保证了党政领导干部职务包括党的最高职务在内的更迭轮替制度化、有序化。()(2.0分) 正确

错误 6、录音机、网络、手机短信已经成为公民参与治理的重要手段。()(2.0分) 正确 错误 7、在中国目前的情况下,民间社会组织已经成为中国社会治理结构的主体。()(2.0分) 正确 错误 8、国家机器意识形态对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的全面控制状况有所改变,由公民制度性参与方式向运动式的动员的方向发展。()(2.0分) 正确 错误 9、中国长期坚持中国共产党“一党专政”,同时也允许民主党派参政议政。()(2.0分) 正确 错误 10、虽然有军阀势力和派系的存在,但北洋政府对地方的实际控制力很强。()(2.0分) 正确

错误 第2部分:单选题 (共20题,共40.0分; 默认单题2.0分) 1、我国干部人事制度有所改变,职务终身制被废除,确立了()制度。(2.0分) 审核 公务员 轮换 民主 2、现代中国社会在治理问题上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中。(2.0分) 县级政权 市级政权 省级政权 中央政权 3、县级人大代表在社会治理中应起的作用没有得到体现,原因在于()(2.0分) 人大代表没有担负责任的勇气 人大代表权力不够 人大代表的兼职化严重 人大代表人数过多

改革发展中的教育

文档从互联网中收集,已重新修正排版,word 格式支持编辑,如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 1如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 第19课 改革发展中的教育 【速填速记】 一、九年义务教育——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 1、1986年,我国颁布实施了《义务教育法》。到2000年,全国基本实现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2、20世纪90年代,党和政府实施“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明确提出“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易错提醒】 九年义务教育既是青少年的权利,也是义务。 二、高等教育的发展 1、新中国成立以来,高等教育取得巨大发展。学校数量大大增加,学科门类比较齐全,布局结构日趋合理。 2、1977年底,停顿12年之久的普通高等学校入学考试制度得到恢复。 3、20世纪90年代,教育部启动了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和高水平大学的工作。 4、高等学校的科学技术工作成绩显著,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科技重要方面军。 【探究·课堂互动】 探究主题1 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国小学、初中入学率统计图 材料二 科学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从根本上说取决于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培养大批人才,我们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 ——江泽民 【探究思考】(1)从材料一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1978年后我国基础教育快速发展的原因。 【参考答案】信息:九年义务教育得到普及。原因:改革开放,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政府和社会高度重视教育;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立法保障等。 【探究思考】(2)关于九年义务教育,有以下两种观点: 同学甲:“我们上学是家长和学校的事,家长和学校让上学就上,不让上学就不上”。 同学乙:“不对,上学是我们自己的事,既是我们对国家和社会的义务,也是我们接受教育的权利,必须依法执行。不能让上学就上,不让上学就不上”。 他们谁的观点对?为什么? 【参考答案】同学乙的观点对。因为法律是强制性的,人人都必须自觉遵守和执行,任何阻止学龄儿童上学的行为都是违法的。 【探究思考】(3)材料二体现了我国哪一战略?结合材料二指出科技与教育的关系。 【参考答案】科教兴国战略。 教育水平的提高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提高也能进一步促 探究主题2 高等教育的发展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国家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加快推进教育改革,优先发展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教育体系。 材料二 2011年4月24日,清华大学迎来百年校庆。百年来,清华发扬自强不息的精神,弘扬为国求学的传统,培养出了许多杰出的人才,如钱三强、钱学森、邓稼先……

当代中国社会变革

当代中国社会变革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影响 【摘要】当代中国社会变革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具有正面影响:社会政治变革推进了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进程;社会经济变革促进了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水平的提高。当代中国社会变革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也有消极影响:大学生内化主导文化出现障碍;政治价值取向具有功利性;政治责任意识淡漠,诚信观念淡化和政治心理发展不平衡等。 【关键词】社会变革;大学生;政治社会化 2006年7月12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马凯在中国改革高层论坛上作出论断:目前, 中国改革已经进入了新的攻坚阶段。围绕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深层次问题,消除制约生产力发展的体制障碍,各项改革在不失时机地向前推进。但是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改革的系统性、复杂性、风险性却在加大,改革在各领域有序展开的同时,也使得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多样化,直接影响到了大学生的政治思想取向以及他们的政治行为方式。由此可见,要使大学生们能够接受社会主义的主导文化,以实现其政治社会化顺利进行,必须关注中国社会改革的大背景。 有鉴于此,我们对中国社会变革的深刻内涵必须有科学的认识。 一、当代中国社会变革的特定涵义及特点。 1. 当代中国社会变革的特定涵义。 变革是对事物的改变和革新。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就出现了非常深刻的社会变革,表现出来的是一场维护新制度的革命,但仍然处于农业社会、自给半自给的产品经济社会。真正具有现代化意义上的变革则始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这场变革使我国由封闭社会向开放社会转变,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由乡村社会向城镇社会转变,由伦理社会向法治社会转变,由同质的单一性社会向异质的多样性社会转变,意识形态乃至政治体制等等,也都处在这种转变之中。 从哲学的角度讲,变革就是对旧事物的辨证否定和扬弃。邓小平曾指出:“改革的性质同过去的革命一样,也是为了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也可以叫革命性的变革。”我们说的社会变革是社会的改革,而不是改变社会性质的革命。当代中国的这种社会变革是在我国社会主义根本制度不变的前提下,它来自于社会内在的和外在的矛盾运动,来自于社会普遍而强烈的变革要求,自觉地对社会的某些部分或环节所做的改善,它是依靠现存社会制度本身的力量进行的自我调整和完善。 当代中国社会变革的目标在于实现社会的现代化,即实现经济现代化、政治现代化、人们生活的现代化和人们观念的现代化。现代化的社会必然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是一个不断把外来文明的积极成果

教学理念的变革必然促使教学方法的变革不言而喻传统的

教学理念的变革必然促使教学方法的变革。不言而喻,传统的“注入式”教学不仅使课堂教学效率低下,调动不起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而且也发展不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精神,当然也培养不了学生的整体素质。那么符合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方法又是怎样呢?就英语而言,它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目。要想培养出有能力的高素质的英语人才,唯一的途径就是通过实践。因此,应改变以教师为中心,单纯传授书本知识的教学模式,加强语言实践活动,实现师生互动,具体来讲就是: (1)倡导“任务型”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方式是一种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式,是交际教学方式的发展。它利用真实语言材料,在真实的交际活动中培养真正的交际能力。所谓“任务”是指在现实生活和工作中经常做的事、进行的活动,如订票、订房间、订餐、买东西、问路、访友、借书、看病等。采用这种学习方式,能促进英语与其他学科的联系,解决英语学习与社会实践脱节的问题,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通过实践、调查、思考、讨论、合作、交流等方式完成学习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激活思维,丰富想象力,发展协作的创新精神。 (2)采用“合作学习”方式。这种方式是以学生小组为基本形式、小组成员合作性活动为主体、小组集体成绩为评价依据的一种学习策略体系。教师通过教给学生协作技巧,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学生应在互动合作中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3)探索“问题式”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是探究性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从多角度、多方位引导学生从问题出发,发展类比、联想等发散性思维,为学生提供展示其创造思维能力的空间。学生探索、思维的过程主要是问题解决的过程,教师要变“让学生提问教学”为“以问题为纽带教学”。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的需要,设计最佳的教学模式

基础闯关与能力提升第20课《近代社会生活》

基础闯关与能力提升:第20课近代社会生活 A 基础闯关训练 1.清朝后期,从西方传入中国的新式交通工具有() ①轮船②火车③飞机④电话 A.①②③④B.①② C.③④D.①②④ 2.左图中的报纸记录了清末到民国近八十年间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社会各方面的情况,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被称为“近现代史的百科全书”。这份报纸创办于() A.广州B.上海 C.北京D.南京 3.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法令,废除了“大人”“老爷”等清朝官场的称呼,规定民国政府职员相互之间一律称职务,民间普通称呼改为“先生”或“君”。这体现了() A.自由的思想 B.平等的思想 C.博爱的思想 D.互助的思想 4.近代中国,海禁大开。外来事物从四面八方滚滚而来,逐渐改变了人们的社会生活。下列事项不可能出现在20世纪20年代初北京居民日常生活中的是() A.出行可以乘坐火车 B.用电报和亲友联系 C.可以看到无声电影 D.利用网络发电子邮件 5.下图中的历史现象最早应出现于() A.甲午中日战争前 B.辛亥革命后 C.抗日战争期间 D.解放战争时期 6.近代以来,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显著变化。下列现象不可能发生的是()A.1876年,李某搭乘淞沪铁路上的火车 B.1902年,张某一家搬迁到了北京东交民巷 C.1911年,王某通过《申报》获得了武昌起义的消息 D.1912年,赵某穿着中山装参加了一个重要宴会 7.民族企业家张謇在大生纱厂创办时,学习西方企业经营之术——通过传媒发布广告,只可能选择的方式是() A.互联网

B.广播 C.电视 D.报纸 8.1919年6月5日,一个日资纱厂的工人,突破租界巡捕的武警包围,举行罢工,声援学生运动;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的工人也参加进来,罢工达到高潮时,参加人数达六、七万。这场工人罢工斗争应发生在() A.北京B.长沙 C.上海D.广州 9.“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爱国帽兴,瓜皮帽灭;天足兴,纤足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引起这些习俗变化的最重要的事件是() A.戊戌变法 B.辛亥革命 C.新文化运动 D.五四运动 10.1876年,淞沪铁路正式投入运营。通车的那一天,《申报》记者随车采访,并写了一篇生动的报道。该记者要把报道发回报社,最便捷的方式是() A.手机 B.有线电报 C.电话 D.信件 B 能力提升训练 1.1902年清政府某官员要给远在武昌的湖广总督发送信息,能够使用的最快捷的方式是()A.乘飞机 B.发电报 C.坐火车 D.乘轮船 2.下列关于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描述,不准确的是() A.当时使用的课本和字典很多都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B.轮船只是在沿海沿江的口岸城市出现 C.电影和报纸已经很普遍,不管在城市还是在农村都能看到 D.照相只是极少数有钱人家的奢侈享受 3.近代报刊的创办,对中国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有() ①宣传了西方先进思想,促进了中国的思想大解放 ②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③丰富了人民大众的精神生活 ④彻底改变了愚昧落后的社会习俗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①③ 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清政府洋务派的主持下,于1881年开始修建唐山到胥各庄铁路(全长11千米),从而揭开了中国自主修建铁路的序幕。 材料二夫地方之有铁路,譬如人身血脉流通,手足灵捷,……其未建铁路者,则如风痹之人,半体不遂,举动不灵,横逆之来,无可相助,亦惟任其侮辱而莫之御。——郑观应《盛世危言》 (1)材料一中唐胥铁路的修建与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哪一重大历史事件有关?

第19课《改革发展中的教育》教学设计

第19课《改革发展中的教育》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了解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和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史实,认识教育发展在“科教兴国”战略中的地位。 了解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的发展规划及其成就;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掌握邓小平“三个面向”,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知道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民教育事业取得的辉煌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发展教育事业的政策、措施,人民教育事业发展的可喜成就。 理由:“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当今世界,国家间的竞争取决于综合国力的竞争,综合国力靠经济,经济发展靠科技,科技水平的提高靠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和领会《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邓小平“三个面向”、“科教兴国”战略的重大指导意义,展望我国教育发展的前景。 三、教学策略 “问题导学—自主探究—即时巩固—拓展提升”教学法。 四、教学准备(可选) 1.教师准备:查询最新网络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学生要完成的任务素材。 2.学生准备:根据教材的导学问题自学课文。 五、教学过程 课堂导入 多媒体展示材料: 云南省,新中国成立前全省人口中85%以上是文盲,学龄儿童入学率仅20%左右。建国50年来,云南教育发生了翻天班地的变化。云南民族种类多,现有22个民族使用着26种语言。全省现有14个民族的21种文字进入学校进行“双语双文”教学,少数民族适龄儿童入学率已达98%,各少数民族都有了自己的中专生和大学,有的民族还有了硕士生和博士生,各民族文化素质都有了显著提高。 ──2001年第1期《科技与经济画报》教师: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事业取得了哪些成就?为什么会取得这些成就?请大家一起学习改革发展中的教育。 利用多媒体展示教学楼、图书馆、微机室、实验室、语音室、餐厅、宿舍和广阔的操场等。

谈教育教学观念的变革

谈教育教学观念的变革 陈建国 教育的发展要紧跟时代的步伐,要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目前,随着我国经济日新月异的发展,出现了教育发展的滞后现象,这种滞后现象最明显的是体现在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落后上。 改革首先是思想的变革,那么教育战线的改革,首先也是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革新。不改变陈旧的、僵死的、模式化的旧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就无从改变教育的现状,就无从谈起教育改革,就无法使教育适应时代的发展。 一、革新思想理念: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以人为本”就是把人做为根本,做为一切方法、行动、政策确定的根本依据。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充分尊重人、爱护人。我们教育的对象是学生,“学生是我们的上帝”,所以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应该以学生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人格和自尊心,把学生真正当做“人”来对待。然而在现实的教育活动中,有些教师缺乏这种“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他们把学生当作奴隶随意惩罚,当作机器拼命加压,当作“弱智儿”经常挖苦、讽刺,就这样,一个个鲜活的个性泯灭了,一颗颗充满求知欲的心灵暗淡了,一个个鼓满希望的待发的帆船触礁了,孩子的心灵笼罩上了一生都挥之不去的阴影,他们厌恶学习,讨厌老师,反感学校,甚至厌恶生活,失去了学习的信心和勇气,最终只能中途辍学,或因违反纪律而受到学校的处理。这样的教育不是在培育人,而是在摧残人、扼杀人、毁灭人。革新教育思想理念的意义,在今天看来,是如此之重要。“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要求我们:尊重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一切。为每一个学生创设开发其智力、发挥其特长、健全其人格的活动情境,让他们充分展示自己的特长,教师给以肯定、表扬。对于学生表现出来的不健康的思想和言行,教师要加以循循善诱的引导,在不损害学生自尊和人格的前提下,使之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二、革新教学理念: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我们的报刊书籍一直在讲,专家学者也一直在呼吁,然而,透析一下我国目前从幼儿园到大学整个的教育现状,我认为这种思想,还停留在为数不多的一些优秀老师的课堂上,停留在专家的报告和教师的评优课中,没有落实到每一位普通教师的内心深处和每一个普普通通的授课过程中。在授课过程中,绝大多数教师重视的是能否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学计划,突破教学重点,所以,他的教学设计、提问内容、提问对象等都是以“我”为中心的,而没有把学生做为“主体”和“中心”。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学和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教师严谨的教学设计,宝贵的教学时间与教学主体的“人”相比,处于次要的地位。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仔细的思考教学大纲,认真的准备授课内容,更重要的是要“备学生”,把自己置身于学生的地位,用学生的眼光来看教材,把指导学生的脑力劳动所必要的关于课堂教育过程的细节简短的记载下来。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学生对要学习的内容有多大兴趣?”“设置怎样的情景或采取怎样的方法才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怎样才能使学生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如何创设氛围,来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等等。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据此来设计课堂的提问。对于学生正确的回答,教师如何充满激情的给予肯定,对于学生错误的回答,教师如何循循善诱的加以引导。由于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因此,对于课堂可能出现的各种各样的突发问题,教师应做好诱导的各种准备。如此设计完成之后,教师应冷静考虑一下:按这种设计,这种效果自己是否满意。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就要求教师在讲课过程中,把学生当作课堂的主人,把学生的活动做为课堂的主体内容,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是课堂的总导演,学生才是真正的演员,而课堂是学生展示自己才华,提高自己能力的大舞台,学生只有在自己亲身的演出活动中,才能增长才干和智慧,才能提

为什么说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一 社会主义改造的意义: 社会主义改造是中国共产党在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政权后,进行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和平的社会主义革命。它主要包括三大改造,即对个体农业、个体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社会主义改造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彻底的变化。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所谓至少要100年才能完成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从这个时候开始算起。 社会主义制度有着无比的优越性,作为共产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是针对资本主义的弊病而产生的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现实社会主义发展的实践证明,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无比的优越性。 第一,社会主义的产生,彻底改变了人民群众受压迫受剥削的社会地位,无产阶级 和劳动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从根本上保证了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一切爱国人士管理国家、社会事务的权力和他们的民主权利。 第二,社会主义不是建立在私有制的基础上,而主要是在公有制的基础上发展生产 力,从根本上解决了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从而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第三,社会主义提倡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方式,不断扩大社会福利,实现社会平等,避免两极分化。 第四,资本主义的发展,建立在对内剥削、对外掠夺的基础上,并用低价商品摧毁弱小国家的民族企业,用坚船利炮把它们变为自己的附属,尤其是对第三世界国家实行不等价交换。而我们的社会主义,主要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通过充分利用本土资源,不断完善和发展自己。 二 自有文字记载以来,我国经历了多次朝代的更替,社会的变革,但每一次都是以一种私有制代替另一种私有制,以一种剥削制度代替另一种剥削制度。只有1956年底完成的社会主义改造,第一次以公有制代替私有制,消灭了剥削制度,所以,社会主义改造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三 成功的社会主义改造彻底的改变了社会的性质 在一个全新的轨道上发展 有自己的独立的优越性和前景

转变教学理念 改革教学方式

转变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式 " 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我国基础教育以全新的姿态迈向21实际的战略举措,而课堂教学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因此,如何利用课堂教学这块阵地,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参与意识、独立意识和创新意识是教学中待解决的问题。下面我就根据自己十几年的英语实践,结合自己的教学,谈谈自己的想法和做法。 一、改变教学理念,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 (一)就获取知识的能力而言,在教学方式上要把重点教给学生一定知识转变为重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学习能力-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教学方式,前者主要是在教师的作用下,学生消极被动地进行学习,学生一般没有自己选择的余地,常常地依赖老师从事学习活动。既没有高涨的参与热情,也没有全身心的投入。在这个过程中,老师有意无意地把学生看成一个知识的容器,不能使学生成为灵活地创造性地从事具体工作的人,这是与素质教育背道而驰的。后者则是学生在教师的激发诱导下,自己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强调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从而全身心投入到探求知识的活动中去,学习由被动变成主动,由消极变成积极,由被迫变成资源,这样,教学也就会达到不教而教的不地,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二)就思维能力而言,要把给学生问题,给予学生思路,给予学生

结论的教学方式转变为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自己得出结论的教学方式。这两种教学方式有着本质的差别,前者,学生的思维活动基本上始末放他人是假思维,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没有时间,没有机会,没有能力去思考。这种教学无异于老师在表扬一场木偶戏,老师怎样动作,学生就怎样活动,如此一来,一个富有潜力的生动的学生就变成了老师一个机械呆板的玩偶。诸多有个性、思想活跃的"天才",由于不适应这种教学方式而被"扼杀"。素质教育又成为一句空话。而后者,学生的思维是自我探索的真思维。真正的思维应是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是一个真正的思考过程,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过程,符合素质教育的目的。 (三)就实践能力而言,包括两方面含义:一是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创设一定的语言情景,设计形式多样且有意义的语言交际活动,从而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通过这一活动,老师可以向学生渗透新的语言知识,当学生意识到学习英语可以表情达意并可以获得更多和更新的信息时,便会产生运用英语的欲望和完成学习任务的成就感。于是,他们就会更加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进而学到更多的知识。二是要把学生坐在教师里上课,做作业然后参加考试的教学方式转变为创设广阔的健康向上的学校大舞台和社会大舞台,引导学生自我投入,自我选择并全身心活动起来的教学方式。如:"英语日"、"外语角" 、"课本剧" 、"英语晚会" 、"英语演讲比赛"等。通过这些有意义的语言实践活动去学习语言,让学生获得用语言去做某些事的成功感,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历史: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上).doc

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来源:学优中考网xYzKwlf 来源:学优中考网][来源:学优中考 网xYzKw]了解 [来 源:xYzK https://www.360docs.net/doc/963082217.html,][ 来 源:xYzk https://www.360docs.net/doc/963082217.html,] 两次工业革命和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生活的影响[来源:学优中考网 xYzkw][来源:学优中考网北来源:学优中考网xYzkw] 掌握 火车、轮船、电报、电话以及照相、电影的传入,新闻报纸、出版事 业的出现,中国社会习俗的演变概况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理解资料 处理信息 认识近代工业文明的传入,使中国社会生活发生了顺应人类历史潮流 的变化,是历史的进步;同时也使中华民族付出了沦为半殖民地半封 建社会的沉重代价 认识作用 分析利弊 火车轮船的传入,一方面有利于经济文化交流,促进商品经济的发 展;另一方面更便利了列强对中国的进一步掠夺 讨论探索 我国的科技发明在古代领先于世界,到了近代却落后于西方,主要原 因在于封建制度的制约和农业文明模式的局限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社会进步 发展观点 工业文明的传入,在改造中国社会物质文明的同时,也改造着中国人 的文化生活和社会习俗,这个历史趋势说明了人类社会总是向前发展 着、进步着的,我们必须自觉地与时俱进 思想意识 辛亥革命对中国封建习俗观念的改造,代表着人类历史文明发展变化 的主流趋势和人类优秀文化的发展方向,功不可没 教学重点近代交通通讯在中国的出现 教学难点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认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物质与意

识的辩证关系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组织学生回顾前面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方而出现了怎样的趋势?(A、经济上:自然经济解体,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在曲折中发展,出现工业化趋势;B、政治上:封建帝制解体,出现民主化趋势;C、思想文化上:出现了提倡民主科学的趋势。) 设问导入:我们今天看看近代中国的社会生活方面发生了哪些变化。(布置学生阅读104 ——109页全课内容,对外国传入的重要交通通讯工具、文化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事实等做出醒目的阅读标记,按小组交流个人看法,要求人人过关°)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近代交通通讯在中国的出现 1、19世纪初,火车、轮船的传入,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A、使人们的出行速度大大加快[交通便捷];B、极大地促进了商品的流通;C、也便利了外国列强对中国的掠夺。) 2、你知道中国第一?条铁路和第一艘轮船的名称吗?(淞沪铁路、“黄鹄”号轮船) 教师小结、过渡:这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科技发明对中国的影响,使得当时中国的社会经济和物质生产发生了重大变化,开始与世界“接轨”。19世纪70年代以后,第二次工业革命科技发明陆续传入中国,进一步促进了中国的物质生产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并在这个基础上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使得中国人的文化生活也发生了剧烈的变迁。 文化生活的变迁 1、19世纪70年代以后,传入的通讯工具是什么?(有线电报)对社会生活哪些方面产生影响?(商业、新闻、家庭联系等) 2、当时还从西方传入哪两样发明,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照相和电影) 3、中国电影历史上的三个“第一部”分别是什么?(组织学生“对号入座”:A、中国第一部无声电影:《定军山》;B、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C、中国第一部获得国

当代中国社会变迁

我眼中的的当代中国家庭变迁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阶段,我国的传统社会正处于巨大的变迁之中,而作为人类社会基本细胞的家庭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变。与此同时,我国亦由一个传统的以农业为主的社会加速向城市社会转型。城市,作为先进生产方式的代表,经济、政治、文化的集中点,必将在整个社会中发挥出更为重要的主导作用。在这社会发生巨大变迁之际,我国社会的婚姻与家庭,尤其是城市中的婚姻与家庭所存在的变化及其引发的问题,以引人瞩目的态势日益凸显出来。 把家庭变革置于社会转型的历史大背景下进行研究,依据社会变迁来分析家庭变革,再透过家庭变革揭示出社会变迁的深度和广度,这不仅对解决人们的实际生活问题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社会转型和家庭变革 1.什么是社会转型? 就当代中国而言,它是指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化,由以农业经营为主向以非农经营为主、以农村人口为主的社会向以城市工商业人口为主的社会的转化。西欧国家的这一转变始于18世纪末期的工业革命,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多数国家已经完成这一转变。中国社会的真正转型则是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下,20世纪80年代中期显露端倪,现在尚处于转型的初期。 关于“社会转型”的含义,在我国社会学学者的论述中,主要有三方面的理解。一个是体制转型,即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二是社会结构变动,它是指一种整体的和全面的结构状态过渡,而不仅仅是某些单项发

展指标的实现;三是社会形态的变迁,即“指中国社会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封闭性社会向开放性社会的社会变迁和发展”。 2.什么是家庭变革? 家庭变革可从多个角度认识。但若将其与社会转型结合起来,在我看来,最能体现家庭变革的内容是家庭成员的生存方式、家庭成员关系、家庭结构等。家庭成员的生存方式是家庭存在和维系的核心问题;家庭成员关系主要指具有血缘表现的亲子关系、兄弟关系,具有姻缘形式的夫妇关系,以及婆媳关系等扩展表现;家庭结构指同一时期、同一地区各种家庭的类型特征和构成比例。 3.是什么推动了家庭变革? 自英国工业革命以来,由科技发展带来的工业化,以及由此引起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同步变迁的现代化浪潮,讲人类社会一步步从农业文明推向工业文明,又从工业文明推向后工业的信息文明。中国在这股现代化浪潮中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二十多年来的“改革”与“开放”就像两个历史巨轮,把中国迅速从农业社会推向工业社会,从计划经济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而引起社会生活的各个阶层无不发生转型性变革。人类社会发生着今天大变革,作为社会基础细胞的家庭不可能原地不动。美国学者摩尔根有一句名言:“家庭是个能动的要素,它从不停止在一个地方,而是随着社会有低级阶段发展到高级阶段,而从低级形态发展到高级形态。”在当今现代化浪潮席卷全球的时代,家庭变革已不是某一个国家和民族的事情。它最先起于西方发达国家,然后由西方向东方蔓延,60年代之后波及到一切从事现代化建设的国家和民族之中,演变成了全球性的家庭巨变。中国的家庭变革,就是在这场全球性家庭巨变的高潮中发生的,并成为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虽然中国的家庭变革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但是现代

最新改革发展中的教育汇编

第19课改革发展中的教育【速填速记】 一、九年义务教育——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 1、1986年,我国颁布实施了《义务教育法》。到2000年,全国基本实现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2、20世纪90年代,党和政府实施“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明确提出“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易错提醒】 九年义务教育既是青少年的权利,也是义务。 二、高等教育的发展 1、新中国成立以来,高等教育取得巨大发展。学校数量大大增加,学科门类比较齐全,布局结构日趋合理。 2、1977年底,停顿12年之久的普通高等学校入学考试制度得到恢复。 3、20世纪90年代,教育部启动了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和高水平大学的工作。 4、高等学校的科学技术工作成绩显著,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科技重要方面军。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我国小学、初中入学率统计图 材料二科学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从根本上说取决于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培养大批人才,我们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 ——江泽民 【探究思考】(1)从材料一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1978年后我国基础教育快速发展的原因。 【参考答案】信息:九年义务教育得到普及。原因:改革开放,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政府和社会高度重视教育;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立法保障等。 【探究思考】(2)关于九年义务教育,有以下两种观点: 同学甲:“我们上学是家长和学校的事,家长和学校让上学就上,不让上学就不上”。 同学乙:“不对,上学是我们自己的事,既是我们对国家和社会的义务,也是我们接受教育的权利,必须依法执行。不能让上学就上,不让上学就不上”。

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管理理念变革的新定位

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管理理念变革的新定位 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管理变革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近年来,随着义务教育新机制改革的深入开展以及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管理变革呈现出了新的态势。探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管理变革的方向,有利于我们把握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管理的发展趋势,有效地进行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管理的创新,也有利于推动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 一、关注人本,树立“以师为本”“以生为本”的管理理念 在学校管理的所有要素中,教师管理是第一要素。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管理应该树立“教师为本”的管理思想。这是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管理中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理念。树立“教师为本”的思想,就是要重视教师的参与意识和创造意识,使教师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人性得到最完善的发展。让教师在学校事务中体现出主人翁的地位,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参与学校的管理,一方面可以激发教师主人翁意识和工作责任感,激发其主动精神和创造意识,提高教师的自我价值感,增强工

作效率;另一方面由于教职工参与学校管理,增加了管理的透明度、可信度和认同度,使全体教职工对学校的管理更具信任感和归属感,使学校与教职工形成一个整体,使每个职工明确个人的成长、发展与学校事业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提高教职工的自豪感、责任心和使命感。 学生是学校教育的主体,要顺应其成长发展的规律性。树立“以生为本”的观念要求我们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把学生当人看。我们直面的是一群充满生命活力的学生,不是一堆供我们达到某种目的工具,不是一群供我们操练驯化的“异人”。二把学生看成发展中的人。在人的发展过程中,错误是正常的,是不可避免的,我们不能用对付敌人的办法对待学生。要把学生的未来视为教育的资源和财富,让现在的孩子可持续发展,健康成长。三要把学生看成独立发展的人。每个学生都是某一个“个体”,每个学生都是自我发展的主人,他有权对自己作自我选择的决定。四要把学生看成平等的人。既要强调师生平等,也要注重生生平等,班内学生应该没有绝对的“好”与“差”。 关注人本的同时,要积淀深厚的校园文化底蕴。这是学校人本主义管理模式的保障体系,是一种软管理。它注重对学校文化、心理氛围、人际关系的研究,强调对人的重视、强调管理的“感情投资”、信奉“管理要管人、管人要管心”等。学校管理文化揭示了学校管理中最隐蔽、最深层的因素,反映

第20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

湖北华一寄宿学校导学案系列之历史八年级上册 06-20 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导学案 编写人:审核:历史组课型:展示课 班级:组别:组名:姓名: 【学习目标】 1、掌握工业革命后中国在交通、通信、文化生活、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2、认识到工业文明的传人在改造着中国社会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中国社会的文化生活和社会习俗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重点难点】 重点:近代中国在交通、通信、文化、习俗方面的变化 难点:培养学生形成物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唯物史观 【学法指导】 情景剧表演、比较法、归纳法等 【知识链接】 中国电影诞生于1905年的北京丰泰照相馆,这年适逢谭鑫培60寿辰。北京丰泰照相馆创办人任景泰获得了拍摄中国人自己的电影的灵感,于是拍摄了由谭鑫培主演的《定军山》片断,著名京剧老生表演艺术家谭鑫培在镜头前表演了自己最拿手的几个片断。片子随后被拿到前门大观楼熙攘的人群中放映,万人空巷。这是有记载的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电影,标志着中国电影的诞生。《定军山》取材于《三国演义》第70和71回,是讲三国时期蜀魏用兵的故事。这一年,离威廉·肯尼迪·迪克森发明电影放映机过了16年,离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放映《火车进站》过了10年。 【学习过程】: 导入:19世纪最后30年和20世纪初,世界性的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工业生产的高涨,被称为近代历史上的第二次工业革命。电气、化学、石油、汽车、飞机等工业纷纷出现,冶金、造船、机器制造、交通运输、电讯等部门的技术革新加速进行。近代中国在西风东渐的过程中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等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一)自主学习 一、近代交通通信在中国的出现 1、19世纪初,由西方传入我国的交通工具有、。 2、19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开始架设。 二、文化生活的变迁 1、近代以来,西方发明的和传入中国,为后人留下珍贵的历史镜头。 2、中文报纸的出现:最著名的是年在创办的。 3、文化出版机构:年在创办的,是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 三、社会习俗的变化: 剪发辫、易服饰、改称谓、 (二)活动探究 请大家归纳一下在中国的传统社会中,人们的衣食住行以及社会生活是怎样的? 情景剧一:茶馆 探究一:1、请根据剧本中的内容,找出这个时期出现了那些新的变化? 2、参考右图,这是在两个不同的年份中上海外白渡桥3天和2天中的通行交通工具变化表,从这个表格中你得出什么结论? 3、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这些变化对中国有什么影响?

当代中国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化,这一重大的社会变革引发....doc

当代中国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化,这一重大的社会变革引发了人们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极大改变,而变革之中的教师职业道德也面临很多新问题。在社会转型期如何理解和践行教师职业道德?个人认为,应把握以下几点: 一、要继承历史上传统师德的精华,使它成为新时期推动我国教师做好教育工作的道德动力和精神能源,如我国近代教育家陶行知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精神,又如世界公认的伟大教育家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等。 二、社会主义教师职业道德,一定要体现时代精神、适应时代需要。但身处社会转型期的部分教师不安心于本职工作,把主要精力放在第二职业上的做法,时刻警醒我们大家要严于自律,抵制不良风气的侵蚀。 三、当今社会,科技进步速度惊人,给社会生活的方方面带来深刻变化,其中也包括教育观念、教育方法、教育地位等,这就要求教师个体不断学习、吸取新知识,不断进步、及时更新教育观念,同时具有团结协作和开拓创新等精神。 四、精神文明建设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职业道德中也必须体现这一特点,如依法执教、廉洁从教等,要体现教育法制化趋势,树立良好行业风气。 五、当代教育,特别提倡素质教育,而培养素质优良的人才,必须有素质优秀的教师,因此教师个体必须全面提高自身素质,而教师职业道德对教师素质的发展提高至关重要。

六、人的复杂性决定了教师劳动的复杂性,而教师劳动所以复杂、在于他总是面对各方面的关系,如:师生关系、教师与教师的关系、教师与家长的关系、教师与社会的关系等。如果一个教师对这些关系都能进行符合道德的调节,就能为自身搞好工作创造好的背景和很多有利条件,从而确保工作顺利开展并卓有成效。 师德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变化。在社会转型期理解和践行教师职业道德时,应注意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自律和他律相结合、个人与社会相结合、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跟上时代步伐,成为一名真正意义上的优秀教师!

八年级下册历史改革发展中的教育练习试卷.doc

八年级下册历史改革发展中的教育练习 试卷 ,,,xx随着考试的即将来临,你做好应战的准备了吗?这份设计良好的试题卷将会有效的去检测出你的学习情况。以下是由我收集整理的人教版,希望能够帮助到你!人教版选择题九年义务教育属于A.小学教育 B.基础教育 C.中等教育 D.高等教育新中国成立以来,高等学校的科学技术工作成绩显著,其成绩有:①承担的国家863计划项目占1/3以上②获得的国家发明奖,占全国1/3左右③有些成果已达到和接近世界先进水平④学校数量和学科门类进一步增加A.①②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D.①②③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正式实施学位条例,建立学位制是我国发展科学和教育事业的一项重要措施,学位分A.二级 B.三级 C.四级 D.五级新中国成立以来,高等教育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发展,以下不属于其发展表现的是A.学校数量大大增加 B.学科门类比较齐全C.教育质量明显提高 D.已建成了世界一流大学党和政府实施“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明确提出“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此项战略的提出是在A.20世纪70年代B.20世纪80年代C.20世纪90年代 D.21世纪初到2000年,我国已基本实现了普及义务教育。义务教育的年数是A.5年 B.6年 C.9年D.12年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发以来,教育事业有很大的发展,党和政府尤其重视发展的一个阶段是A.基础教育 B.高等教育 C.中学教育 D.大学教育我国的第一所希望小学是在哪个省?A.四川 B.

河南 C.甘肃 D.安徽下列关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说法中错误的一项是A.高等教育已形成相当规模 B.办学条件明显提高C.已经建成了许多世界一流大学 D.成为我国的科技重要方面军“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是谁提出的?A.毛泽东 B.邓小平 C. D.蔡元培我国基本实现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是在哪一年?A.1983年 B.1986年 C.1992年 D.2000年20世纪90年代以来,党和政府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明确提出把什么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A.科技 B.教育 C.文艺 D.体育综合题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3月20日,两个女学生在瑞士留学,每年学费加零用一年要花30多万元,3年下来,两人都花了100多万元,但对留学的收获,她们都很茫然。”材料2:“来自上海的小万今年24岁,他认为自己出国一年,开阔了视野,增长了才干。他选择出国留学,目的是把国外最先进的东西学到手,然后回国。”材料3:从法兰克福到北京,公务舱的价钱约为经济舱的两倍,达8000多元人民币。两位中学生模样的同学在靠窗的公务舱坐席上坐着,眯着眼,听着耳机。记者问及在欧洲这一年的花费?他们说是学费17万元人民币;问及在欧洲一年有哪些收获?他们回答是:英语口语有长进,跑了11个国家,坐汽车,乘火车,花的钱也不多……”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小题1】你认为自费出国留学花几十万值不值?低龄学生有无必要出国?如果是你,你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小题2】试着分析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阅读材料:2000年,全国有中小学六十四万多所,中小学生两亿多人。全国85%的地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95%以上的人口普及初等教育。小学学龄

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答案

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 第1部分:判断题 (共10题,共20.0分; 默认单题2.0分) 1、社会互动是社会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互动就是互相影响,互为因果。()(2.0分) 正确 错误 2、按照马克思·韦伯的理论框架,位于社会最底层的群体是弱势边缘群体。()(2.0分) 正确 错误 3、04、05年时,国际组织的有关报道指出,我国的自杀率达到了万分之二点三,居全球第一位。()(2.0分) 正确 错误 4、我国的城市化被称为“瘸腿的城市化”、“半拉子城市化”。()(2.0分) 正确 错误 5、众多的农民工生活在城市之中,但很难获得城市户口。()(2.0分) 正确 错误

6、解放以后,中国用户口这种最基本的制度性安排,把中国人分成了泾渭分明的两种类型。()(2.0分) 正确 错误 7、我国社会处在剧烈的转型时期,人民的生活水平由过去的绝对贫困发展到了小康社会,人民的精神世界也愈加丰富。()(2.0分) 正确 错误 8、社会学的理念:治社会病,解决社会问题。()(2.0分) 正确 错误 9、我国地方政府收入的极少部分来自出售土地换取的土地转让费。()(2.0分) 正确 错误 10、要保证我国的长治久安就必须解决好工人问题。()(2.0分) 正确 错误

第2部分:单选题 (共20题,共40.0分; 默认单题2.0分) 1、()是中国在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一种独特现象。(2.0分) 双轨制 “农转非” 人口迁移 下乡运动 2、农民问题的实质是()(2.0分) “三农问题” 社会变迁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经济问题 土地问题 3、社会学的维度不包括下列的()(2.0分) 声望 财富 权力 阶级 4、社会互动的根本目的是()(2.0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