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批评教程 王一川 知识点整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注明页码处为需要展开的知识点
第三章形式主义批评
概念:是20世纪西方第一个重要的批评理论流派,是指1915年到1930年在俄国—苏联出现的一种以考察文学形式为中心的文学批评潮流。
代表人物:罗曼·雅各布逊、波格蒂莱夫、什克洛夫斯基、坦尼亚诺夫和艾亨鲍姆等。
关键词:莫斯科语言小组,诗歌语言研究会,布拉格语言小组,技巧,情节,故事,文学性,陌生化,隐喻,转喻,韵律,意义
代表主张:
*文学研究不应该问一部作品出自何时、何地、何人之手,而应该问它现在是什么,它作为一个系统和一个结构是如何发挥作用的。所以,文学研究的焦点应该在作品的形式上,文体、语言、手法、结构、技巧、程序等应受到高度重视。*(P48)对于语言的高度重视和对于形式的密切关注,自然导致了俄国形式主义者对技巧的青睐。
*什克洛夫斯基、雅各布逊和艾亨鲍姆都倾向于从语言学角度,运用语言学方法在文学作品中寻求“文学性”的存在。
*俄国形式主义最具操作性的方法正是它的陌生化原则。
*在文学研究活动中,俄国形式主义者采用简单的二分法,把全部文学作品分为两大类,即诗和散文。……诗歌研究是俄国形式主义者得以立足的根基,诗歌的艺术技巧是他们集中探讨的问题。
*(P42)什克洛夫斯基强调文学艺术是独立的世界;(P44)什克洛夫斯基区分了
“故事”和“情节”;(P48)陌生化基本原则只有一个,即“对日常语言进行有组织的强暴”
*(P44)雅各布逊强调文学性,什克洛夫斯基强调陌生化,但两者是一回事;*(P45)雅各布逊区分了日常语言和文学语言;(P46)隐喻和转喻;在雅各布逊那里,手段、方式、途径永远比目的、意图、效果重要;(P49)“把对等原则从选择过程中带入组合过程”
*(P41)坦尼亚诺夫一方面立志确立文学作品的自立性、独立性,另一方面,他又相信这种自足性、独立性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的;(P48)俄国形式主义后期,坦尼亚诺夫提出了“突出”的概念;(P50)韵律和意义;
*(P41)艾亨鲍姆在研究文学的题材、风格、韵文、结构、散文技巧时,总是采取描述性的态度;此外,他还热衷于采用语言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文学现象;
*布里克十分重视语法和语义两大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个案分析:艾亨鲍姆《论悲剧和悲剧式的》
*(P52)悲剧的目的不是让人产生畏惧,而是让人从同情中得到愉悦。
*(P53)独特程序;“艺术就是隐藏艺术”
*(P54)艾亨鲍姆关心的不是悲剧的情感、内容等,而是作品中能够唤起悲剧感的一整套独特程序。作品中能够唤起悲剧感的程序无疑正体现了形式主义的特殊兴奋点之所在。
弊端:(P42)首先,它有着强烈的“泛形式主义”倾向,认为形式在文艺作品中是唯一的决定因素,是文艺作品的价值之所在。其次,它的“泛语言学主义”倾向也相当明显……
范文:陌生之美——《<野草>题辞》的形式主义分析
第四章新批评
概念:专指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在英美崛起并流行的以文学文本词语及其关系为中心,倡导文本细读的批评理论流派。又名“本体批评”、“文本批评”。
代表人物:理论和方法论先驱是英国的瑞查兹和美国的艾略特,真正创始者是美国的兰色姆,兰色姆的三个学生布鲁克斯、泰特和沃伦,随后加入的还有维姆萨特、比尔兹利、韦勒克、奥斯汀·沃伦等。
关键词:“逃亡者”社团,《新批评》,“精致的瓮”,“客观关联物”,含混,张力,悖论,反讽,语境,语调,意象,隐喻,象征,神话
代表主张:
*(P59)艾略特早期的象征主义理论为新批评的出现奠基了坚实的基础;诗歌并非诗人用来表现自己情感和个性的工具,而是客观事实的象征。
*(P59)瑞查兹的语义学对新批评有着深远的影响,这其中包括他的“冲动平衡论”;因此优秀的诗就是“包含的诗”,它是复杂经验的调和,是多种对立冲动的平衡;新批评肇始于科学语言与文学语言的二分。
*(P60)兰色姆主张“本体论批评”
*(P61)维姆萨特和比尔兹利合写的《意图谬见》和《感受缪见》:剔除作者的意图和读者的感受。
*(P65)韦勒克和沃伦的“材料”“结构”二分法;作为瑞查兹的语义学核心的语境理论对新批评理论的形成至关重要。
个案分析:布鲁克斯《精致的瓮》
*悖论语言是一切诗歌必然具有的,它是诗的本性的表现。
弊端:新批评过分地强调文学在形式方面的所谓“内在”因素,忽视了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多方面的联系,否认文学的社会作用和文学活动的整体性,因此不可避免地产生了许多的偏狭和局限,最后终于走进了历史的坟墓。
范文:梦境的冲突与和谐——从“新批评”的角度看《无题·来是空言去绝踪》
第五章心理分析批评
概念:由弗洛伊德于20世纪初开创,随后盛行于欧美的以探究文本的无意识结构及文化功能为中心的批评理论流派。又名精神分析批评。
代表人物:弗洛伊德,卡尔·荣格,雅克·拉康等
关键词:无意识,快乐原则,现实原则,本我,自我,超我,俄狄浦斯情结,梦,显意,隐意,集体无意识,原型,神话,镜像,想象界,象征界,真实界
代表主张:
*(P72)弗洛伊德学说:
(1)人类心理的动力模式:“无意识”
(2)人类心理的经济模式:“快乐原则”和“现实原则”
(3)人类心理的地形学模式:“本我”、“自我”和“超我”
(4)人类心理学发展阶段:“前俄狄浦斯阶段”和“俄狄浦斯阶段”
(5)梦的语法:“显意”和“隐意”
*(P75)卡尔·荣格的“集体无意识”和“原型”
*(P75)诺思洛普·弗莱的“原型批评”和“单一神话结构”
*(P76)雅克·拉康的“镜像说”和“心理三界论”
*(P79)心理分析批评的方法:
1.创作动力研究
2.“作品内在心理学”研究
3.神话或者原型研究
4.读者与作品关系研究
5.三角结构审美分析
7.征兆分析
个案分析:
(一)弗洛伊德论“俄狄浦斯情结”
*弗洛伊德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长篇小说《卡拉马佐夫兄弟》的分析;
*将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当做一个精神病患者来关注;
*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个人身世、心理创伤以及类似于死亡的癫痫和他的创作联系起来;
*运用了“俄狄浦斯情结”分析了小说中的人物;
*以“杀父”为基本的原罪,分析其中的“杀父”主题。
(二)拉康论“三角结构”
*拉康对爱伦·坡的《被窃的信》的解读;
*第一,书信是无意识的隐喻;第二,书信是一个漂浮的能指。
*国王、王后、大臣,三者构成代表真实界、想象界和象征界的三角形;
*探长、大臣、杜宾构成的代表真实界、想象界和象征界的三角形的重复,表现主体的颠覆和权力的易位。
弊端:(P81第二段)
范文:罂粟飘香的无意识世界——《罂粟之家》的心理分析片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