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星海与《黄河大合唱》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洗星海与《黄河大合唱》

摘要:《黄河大合唱》是所有中国人都很熟悉的一首民族音乐,在无数的大合唱比赛中都能听到其波澜壮阔、气势磅礴的旋律,每当听到这首歌,我都不禁不住激动万分、热血沸腾。《黄河大合唱》是一首波澜壮阔的英雄史诗,她产生于日本侵略者步步紧逼侵略中国的危急时刻,在民族危亡的严重关头,为了民族解放,为抗战发出怒吼,他纵笔谱写的歌曲。

关键词:音乐;黄河;大合唱;洗星海;欣赏;作曲

1洗星海的基本情况

1918年入岭南大学附中学小提琴,1926年入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国立艺专音乐系学习。1928年进上海国立音专学小提琴和钢琴,并发表了著名的音乐短论《普遍的音乐》。1929年去巴黎勤工俭学,从师于著名小提琴家帕尼·奥别多菲尔和著名作曲家保罗·杜卡。1931年考入巴黎音乐学院。在肖拉·康托鲁姆作曲班学习。留法期间,创作了《风》《游子吟》《d小调小提琴奏鸣曲》等十余首作品,1935年回国后,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创作了大量战斗性的群众歌曲,并为进步影片《壮志凌云》《青年进行曲》,话剧《复活》《大雷雨》等谱写音乐。抗战开始后参加上海救亡演剧二队,后去武汉与张曙一起负责开展救亡歌咏运动。1935年至1938年间,创作了《救国军歌》《只怕不抵抗》《游击军歌》《路是我们开》《茫茫的西伯利亚》《祖国的孩子们》《到敌人后方去》《在太行山上》等各种

类型的声乐作品。1938年任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并在“女大”兼课。教学之余,创作了不朽名作《黄河大合唱》和《生产大合唱》等作品。1940年去苏联学习、工作,1945年10月30日卒于莫斯科。

2洗星海主要代表作

冼星海在短短的一生中,创作了数百首音乐作品和大量的音乐论文,主要作品有:交响乐《民族解放》《神圣之战》,管弦乐组曲《满江红》,管弦乐《中国狂想曲》,小提琴曲《郭治尔比戴》等作品。存世的作品近三百件,含四部大合唱、两部歌剧音乐、两部交响乐、四部交响组曲、两百余首歌曲、十余首器乐曲等。先后发表有《聂耳——中国新兴音乐的创造者》、《论中国音乐的民族形式》等三十余首音乐论文。

3洗星海创作风格

冼星海根据不同内容,创造具有不同个性特征的音乐形象,或以具有冲击力的节奏和挺拔高昂、富于棱角的旋律,表现激昂慷慨的情绪和威武豪壮的气势;或以气息宽广的旋律、舒缓沉着的节奏和抒情含蕴的音调,体现革命人民丰富的内心世界。

4音乐创作的背景

洗星海回国后深感民族危亡的深重,深知民众的苦痛。在民族危亡的严重关头,他站在民族斗争的前列。为了民族解放,“为抗战发出怒吼”,他纵笔谱写歌曲。1939年他去看望病榻上的青年诗

人张光年,听其讲述黄河奔腾呼啸的壮丽情景,听其歌颂黄河的诗句逐荡起共鸣,乐思如潮,是年3月26日始半月之内完成了该作品八个乐章,及伴奏音乐的全谱。“黄河”的歌词虽略嫌文雅,但他有伟大的气魄,技巧,热情光明之前途。而且他直接配合现阶段的需要,提出“保卫黄河”的口号。

5本人对作品的欣赏

我从小就生活在一个山村里,对于自己民族的音乐已经听过很多了,而且妈妈很喜欢哼唱一些他们那个年代的歌曲,如革命歌曲、其他民族的一些名曲等,我受妈妈的影响很深,对与《黄河大河唱》更是熟悉得不得了。洗星海作曲的《黄河大合唱》,此起彼伏,回响不绝,震撼人心,经久不衰。每当听这首歌的时候,我不仅是获得美的享受,而且还获得了思想的启迪和鼓舞,相信每一个华夏儿女听后都会心潮澎湃,热血沸腾!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国人民不屈不挠永远压不跨打不倒的象征。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国人民不屈不挠永远压不跨打不倒的象征。欣赏《黄河大合唱》,更感受到了中华民族在困境中怒吼的力量,体会到强烈的民族精神与爱国主义情感。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不甘忍受耻辱,前赴后继,用血肉长城驱逐了侵略者,谱写了一曲曲悲壮的战歌。今天,热爱祖国、报效祖国,把祖国建设得繁荣富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每个中国人的崇高理想,是爱国主义的本质所在。中华民族精神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社会发展时期、不同阶段,

有着不同的具体内容。在我国历史上,中华民族精神从来就是动员和激励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每一个真正的炎黄子孙所应有的骨气和胆识,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那个时代的人们啊,你们是黄河,是不朽的黄河曲。今天我们中华民族正处于复兴的关键时期,每个炎黄子孙都在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努力。而在这个过程中,《黄河大合唱》就是一面鲜艳的旗帜、一个坚定的支柱!

参考文献:

[1] 王馨怡.中华民族力量的象征—《黄河大合唱》[d].曲阜师范大学.

[2] 李长华.冼星海同志和烽火剧团—写于《黄河大合唱》问世60周年[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1999(03).

[3] 尹静.音乐欣赏与《黄河大合唱》[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06(04).

[4] 张洹浩.冼星海与《黄河大合唱》版本的流变[j].兰台世界,2011(09).

[5] 柯玲.与国魂同在的“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艺术人生的启迪[j].艺术百家,2006(04).

[6] 王登绒.《黄河大合唱》艺术创新新探[j].洛阳大学学报,2004(03).

[7] 范忠东.黄河的呐喊—听冼星海《黄河大合唱》随感[j].云岭歌声,2004(10).

[8] 张铭,冼星海.黄河大合唱[j].中国电子商情—视听博览,1999(12).

[9] 王国梁,冼星海.一曲《黄河大合唱》流传千古[j].红广角,2011(0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