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率失常治疗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律失常治法探讨

放大字体

心律失常是指心脏激动起源异常或/和激动传导发生障碍所引起的心跳异常。在临床上表现为心率过快、过慢或心律不齐等。根据心律失常的临床表现,大致可归纳在中医学的惊悸、怔忡及心悸等疾病内,而迟、数、疾、促、结、代、间歇等脉象,也可反映一些较常见的心律失常现象。本文根据中医学对这些方面的记载,结合个人的临床体会,试图对心律失常的治法作一初步探讨。

1 心律失常的病因和治法

经云:“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要探讨心律失常的治法,必须同时了解心律失常的病因。要探讨心律失常的病因,就必须讨论惊悸、怔忡及迟、数、疾、促、结、代等脉象的病因。

根据文献及个人临床体会,本病的病因和治法大致有:

1.1 血亏

心主血,心血不足,心失所养,常能导致心悸、怔忡。如《济生方》云:“夫怔忡者,由心血不足也。”《丹溪心法》云:“怔忡者血虚,怔忡无时,血少者多。”说明本病的形成与心血亏损有关。凡失血过多,久病血虚,均可导致本病。而由于思虑过度,劳伤心脾者,尤为常见。因为思虑劳神,不但耗伤心血,又能影响脾胃生化之源,渐致气血两亏,不

能上奉于心,而发生心悸。怔忡因心血亏而致的临床表现主要有心悸、心烦、易惊、失眠、健忘、头昏、面色萎黄、舌淡嫩、脉细弱等症,治疗应补血安神,一般可用四物汤加阿胶以养血,柏子仁以安神。如出现自觉心动不安,易惊、日间不易耐劳,劳则心悸、气喘、汗多、疲倦思睡而夜寐不安,不得眠,嘈杂似饥而不想吃,或夜半嘈杂,面色淡黄,唇舌淡红或稍暗,舌苔薄白,脉细或弱,或出现结、代等脉象,是心脾气血两亏的表现,可用归脾汤治疗;若见心动悸、脉结代,可用炙甘草汤。

1.2 阴亏

阴虚易生内热,可出现心悸脉数等心律失常现象。如《证治汇补》云:“有阴气内虚,虚火妄动,心悸体瘦,五心烦热,面赤唇燥,左脉微弱,或虚大无力是也。”刘河间谓:“水衰火旺,心胸躁动”说明本病的形成与阴虚有关。久病体虚,或热病伤阴,均可导致心阴亏损,心火妄动,以致心悸不安。而房室过度,遗泄频繁;或久病虚劳,伤及肾阴,或肾水素亏之人,水不济火,虚火妄动,亦可上扰心神,而致心悸。一般来说,心阴虚出现心律失常的主要临床表现有心悸、心烦、易惊、失眠、健忘、五心烦热、盗汗、口干、舌尖红、苔薄白或无苔、脉细数等症,治宜养心阴,安心神,可用天王补心丹、黄连阿胶汤之类;若兼腰酸膝软、耳鸣遗精,是为肾阴不足所致,可用朱砂安神丸合六味地黄丸以滋阴安神。

1.3 阳虚气弱

如《伤寒明理论》云:“其气虚者,中阳气虚弱,心下空虚,内动而为悸也。”《伤寒论》云:“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前者说明阳虚气弱,不能温养心脉,心阳不振,可令心悸不安;后者说明汗出过多,心阳受伤,因虚而悸的机理。心气虚和心阳虚所致心律失常的共有主症是心悸、气短(活动时加剧)、自汗、舌淡、苔白,心气虚者兼见倦怠无力、面色苍白、喜出长气、舌胖嫩、脉虚,心阳虚者,兼见形寒肢冷、心区憋闷,甚则心痛、脉细弱或结代。心气虚宜补心气,可用四君子汤加枣仁、五味子,亦可选用甘麦大枣汤加味;心阳虚的可用养心汤。若为发汗过多,症见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可用桂枝甘草汤;若心阳虚衰,大汗淋漓,脉微欲绝,亦可用四逆汤加人参抢救。

1.4 痰饮

如《素问玄机原病式》云:“水衰火旺则烦渴,水停心下则悸。”《金匮》云:“饮水多必心下悸。”《证治汇补》云:“有高梁厚味,积成痰饮,口不作渴,肌肤润泽如故,忽然惊惕而作悸,其脉弦滑有力是也。”《医宗金鉴》云:“沉弦细滑大小不匀,皆痰气为病。”这些论述清楚地告诉我们,痰饮内停亦是心律失常的病因。一般来说,因痰而致的心悸怔忡可出现心悸、胸闷、痰稠粘、脉滑等症;因饮所致的可出现背寒冷、身体(目闰)动,或呕吐痰涎而清稀、心悸、脉弦等症。论其治法,痰则豁痰定悸,饮则蠲饮定悸。如为脾虚停饮,症见胸胁支满、起则头眩、气上冲胸,或短气而咳、大便溏,甚则身为振振摇、口中和、舌苔腻、

脉沉紧,治宜苓桂术甘汤健脾化饮;若为阳虚水气凌心,症见心悸(压住觉舒服)、咳嗽、痰稀、气喘、汗出、小便不利,甚则形成水肿,有的背寒肢冷,头觉昏闷,自觉筋肉跳动,振战有要跌倒的感觉,面白,唇舌淡白,脉弦迟或微细,由于阳虚不能温化水湿,因而停水,水气凌心,治宜温阳化饮,药用真武汤。若为痰热内扰,症见心烦口苦、惊悸、失眠多梦、胸闷口粘、苔黄而腻、脉弦滑有力者,宜化痰清热,可用温胆汤加味;若痰热内扰、气血不足而为惊悸怔忡,亦可选用十味温胆汤。

1.5 瘀血

瘀血内停,气血运行受阻,亦能产生心悸怔忡。如《血证论》云:“血虚则神不安而怔忡,有瘀亦怔忡。”说明怔忡的形成与瘀血有关。瘀血产生的原因有多种,如跌仆损伤,血证处理不当,或因月经、产后络脉受伤,或因气滞、气虚均能令血流不畅而形成瘀血。此外,如湿热郁遏、痰火壅塞等,也能影响血液畅通而形成瘀血。本病由瘀血而致者,临床可出现心悸、胸闷,甚则心前区刺痛,舌暗有瘀斑、脉涩等症。瘀血甚者,面唇青紫。治疗当活血化瘀。《医林改错》说的“心慌心跳,用归脾、安神等方不效,用此方(血府逐瘀汤)百发百中”,即是纯为瘀血怔忡而体质壮实者设。若为其它原因引起的心律失常伴瘀血见证者,可在辨证的基础上,加用田七、琥珀二味研末吞服,疗效亦佳,惟心率慢者不宜用。

1.6 七情郁结

七情郁结致心悸怔忡的临床并不少见,前人论述也多。如《证治汇补》云:“或因怒伤肝,或因惊入胆,母令子虚,而心血为之不足。或富贵汲汲,贫贱戚戚,忧思过度,或遇事烦冗,则心君为之不宁,皆致惊悸之症,其脉弦者是也。”又云:“有郁悒之人,气郁生涎,涎与气搏,心神不宁,脉必沉结或弦者是也。”《景岳全书》云:“惟情志之郁,则如弦紧沉涩迟细短数之类皆能为之,至若结促之脉,虽为郁病所常有,然病郁者,未必皆结、促也。”充分说明情志郁结是造成心律失常的病因,其机理不外是母令子虚,而心血为之不足;或忧思气结而心君为之不宁。本病中七情郁结所致者的临床表现极其复杂,一般初起,总属情志所伤,气分郁结,常见面容憔悴、抑郁不欢、精神不振、胸闷、心悸、胁痛、不思饮食等症,病久则延及血分。治疗总则应疏肝解郁。如郁结在气分,其病机为气郁不通,痰涎结聚,其症为咽喉中如有物堵塞,吞咽不下,咯吐不出,心腹胀痛,旁冲两胁,或呕或痛,心慌心跳,苔白,脉弦,可用四七汤加味;若肝郁血亏,症见心慌心跳、胁胀或痛、嗳气矢气则舒、女子胀痛多连少腹、月经不调、经期乳房作胀、脉弦不静,或有间歇,治宜养血疏肝,如逍遥散;若兼虚热,则用丹栀逍遥散;若为忧思伤脾而为怔忡健忘、食少体倦,亦可用归脾汤。

1.7 突受外惊

得之耳闻大惊,目见异物。《金匮》云:“寸口脉动而弱,动即为惊,弱则为悸。”从脉象上论述了惊悸的病机,惊病多由外来,惊则气乱,故脉见动摇不宁;悸病多由内生,由于气血不足,故脉弱不任重按。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