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中医陈潮祖教授谈养生之道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中医陈潮祖教授谈养生之道

陈潮祖,男,1928年生,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授,全国著名中医学家,是两部一局(国家卫生部、人事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首批选定全国500名带学术继承人的中医专家之一。从医近五十年,穷究方理近四十年,考据千家,集古论今,著成《中医治法与方剂》一书,详论治法与方剂,于1975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出版后,已历时31个春秋,经过先后四次出版,10次印刷,已逾40万册,影响甚大。陈教授一生虚怀若谷,谦虚容让,成人之美,淡漠恬然,不计得失,所治病患无法计数,其精湛的医术,高风亮节的医德无不为弟子所称道。

陈老学以致用,平时注重运用中医药知识进行养生防病,至古稀之年,仍撰书立作,修订出版《中医治法与方剂》第四版;现已年届八十,仍每周三次门诊给病人看病,临床带学生实习讲解,闲时继续著书立作,虽工作量不亚于中青年医师,但鹤发须眉,精神矍铄,无大病缠身。陈老总结其一生养生之道,认为人欲长寿健康,重在:淡泊宁静,清心寡欲,情绪稳定;饮食合理有度食疗;注意护顾人体“阳气”;有病早治;适当锻炼五个方面,具体如下:1.淡泊宁静,清心寡欲,情绪稳定

陈潮祖教授认为,养生之首要,要特别注意调养精神,精神内守,心神安宁方能五脏安和。所谓淡泊宁静,清心寡欲,情绪稳定,就是对事物应该正确对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争名夺利,避免不良的心理冲突,使心神安定,气机不乱。正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只有这样,才能气从以顺,各从其欲,提高体质,健康长寿。

自古以来,养生学家十分重视精神修养,《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所谓“精神内守”,即指调整精神,防御神驰。“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美其食,任其服,高下不相慕”,“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清心寡欲是道家最重要的养生理论,老子在《道德经》中曾言“为无为,则无不治”“,致虚极,守静笃”。《庄子‧刻意》提出“平易恬淡,则忧患不能人,邪气不能袭”。这是要求人们节制贪欲,目的在于实现心旷神达,使人体气机调畅,气血平和,精神不散而安定内守,正气充旺,抗御病邪,避免疾病发生。

此外,还可通过调息法、数息法、存想法或默诵法来达到“精神内守”、“神凝气聚”的作用,其中调息法,是最常用的方法。陈老介绍,所谓调息法,注意调节自己的呼吸,使之深、慢、细、匀,可以每日早晚各1次,在调息之时,同时闭目静养,把守神与呼吸、守窍协调的结合在一起,使神息相依,神气合一,而得到身心健康的效益。

2.饮食合理有度,善用食疗

饮食是脾胃化生精微之源,为全身气血充养之根,然人食五谷生百病,若饮食不节或不洁,轻则损伤脾胃,重则亏耗五脏。而现代人错误理解了饮食食疗的作用,认为要“吃得好”,多食“补品”、“高蛋白食物”,身体才会好,但根据陈老经验,饮食食疗在养生中的作用主要可以用以下原则概括:

(1)饮食有节,忌暴饮暴食;

(2)食宜清淡,忌膏粱厚味;

(3)不可偏嗜,多食五谷杂粮;

(4)饮食有时,切勿过量:即饮食要有规律,不勉强进食,以免“不渴强饮则胃胀,不饥强食则脾劳”;

(5)怒后勿进食,古人常说食后不怒,怒后不食;

(6)饮食不可过冷过热,过冷易伤胃气,过热易灼内膜;

(7)食后不要做剧烈运动;

(8)注意食后养生。如食毕漱口;食后叩齿三十六次,可令津液满口;食后环脐摩腹三十六次,食后小行漫步,有利于消化;食后远视三分种,忌食后即过度用脑,有利于吸收。(9)食疗尊崇“四季食疗”原则:根据中医四时气候特点制定食疗方法,以帮助人们更好的适应气候变化,达到调节机体、促进健康的目的。如秋季多“燥”,宜少食辛辣,适当食用甘润之品,如梨子、银耳等,结合四川多“湿”的特点,更宜选择一些既润又不滋腻恋湿之品,如百合、苡仁熬粥;冬天则应适当多食温养之品,如当归生姜炖羊肉,以助人体阳气,提高御寒能力。

3.注意护顾人体“阳气”

《内经》云“阳主动,阴主静”。阳气是受于父母的先天之气和后天的呼吸之气及脾胃运化而来的水谷之气结合而成的,为生命之根,它具有温养全身组织、维护脏腑功能的作用。阳气虚就会出现生理活动减弱和衰退,导致身体御寒能力下降。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阳气会逐渐亏耗,因此护顾阳气就显得更加重要。正如《内经·灵枢》所言:“人到四十,阳气不足,损与日至”。

护顾人体阳气是中医养生康复学的一条重要原则。万物之生由乎阳,万物之死亦由乎阳。人之生长壮老,皆由阳气为之主;精血津液之生成,皆由阳气为之化。所以,“阳强则寿,阳衰则夭”,养生必须养阳。陈潮祖教授认为,要护顾阳气,需做到以下几点:

(1)少食生冷

生冷之品首先易损后天脾胃之阳,既而影响先天肾阳,而致全身阳气亏虚,所以平素饮食皆因注意少食生冷,比如勿食冰镇之品、勿贪食瓜果凉菜等。

(2)睡卧有时,振奋阳气

由于睡眠是人体阴阳消长交替过程中的必然阶段,据“天人相应”的理论,《内经》曾较为详细地描述四时起卧的养生法则。陈老认为,根据《内经》理论,春天应晚卧早起,起床后可在室外@@@@,以顺应春天阳气升发,生机蓬勃的自然景象;夏季阳气旺盛,应晚睡早起,以应夏日阳长之气;秋季,阴气渐盛,阳气渐收,应早睡早起,以应秋天收敛之气;冬季,阴气盛极,应晚睡晚起,顺应冬天潜藏之气。中医养生大家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养性序》曾言:“是以凡善摄生者,卧起有四时之早晚,兴居有至和之常制”;在《备急千金要方‧道林养性》又言“春欲晏卧早起,夏及秋欲侵夜乃卧早起,冬欲早卧而晏起”,但早起“莫在鸡鸣前”,晚起“莫在日出后”。

此外,“每日时至午,阳气渐消,少息以养阳;时至子,阳气渐长,熟睡所以养阴”。因此人体欲护顾阳气,还需注意午睡时间不宜过长,尤其老年人,一般每天1小时左右即可。因为中午是一天之中阳气最盛之时,此时过于久睡,不利于体内阳气的振奋,无法形成外阳与内阳天人相应。如此使睡眠时间能顺从阴阳消长的生理过程,为维持了人体身体健康大有裨益。(3)顺应天气变化,合理添衣运动,保养阳气

《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云“:一日分为四时,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人为秋,夜半为冬。”一天之中的变化与四时气候变化规律是一致的,故而早晨及日中注意养阳,多参加户外活动与身体锻炼,舒展筋骨,流通气血;傍晚与夜半,阳气开始潜藏,卫外能力减弱,注意保暖防寒,添加衣物,避免寒霜雨露侵袭致病。

4.有病早治

早在1800余年前医圣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中已强调要“治未病”,即人除了要学会预防生病外,有病早治也非常关键。陈老素来体瘦,看似身体赢弱,但并无现在老年人常见的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等,平素也鲜有病重卧床或住院,据他介绍,这与他一直注重小恙即治,不“养奸作恶”关系颇大。因此他建议人们尤其是老年人要养生,不在于多食“补品”,而是要注意有小病小痛时及早正规治疗,以免丛生变证、恶证。陈老笑言,借用一句流行语,就是将病患“扼杀于摇篮或萌芽状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