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教案】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地球上的水》教学设计
【公开课教案】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地球上的水》教学设计
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地球的水教学设计一、教材内容分析水循环是自然界物质运动的重要规律,因此本节在整本书中具有重要地位。
本节教材主要围绕水的运动规律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来编排。
第一部分“相互联系的水体”,教材首先介绍了地球水圈中的各种水体类型,并指出淡水的储量不足及其巨大作用,然后以“读图”的形式,说明陆地水体的相互联系,从而阐明了地球上各种水体是相互联系的,是运动变化的。
第二部分“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教材主要从两个方面阐述:一是水循环的类型、过程、主要环节、发生的领域及其意义;二是以“活动”的形式说明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二、学习者特征分析:学生对自然界中的水循环已具有一定的生EW活体验和知识基础,主要问题是学生还未上升到理性的层面上进行分析,而且自然界的水循环属于全球尺度和大尺度的地理现象,学生难以理解,需要教师创设适当的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新知的构建。
三、教学目标及其确立依据:知识目标:1、了解水圈的构成和各水体相互转化的规律。
2、通过对水循环示意图的分析,理解水循环的过程和环节及其相互联系3、通过对实例的分析,理解常见的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4、掌握补给类型的差异和相互关联。
能力目标:1、通过学习水循环的过程,及其转化使得学生能够结合实际,理解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理念、发展的观点指导个人行为。
学会用辩证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
2、通过分析补给关系,理解补给之间的原因差异和各种补给的整体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学习陆地水体的有关知识,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
2、通过水循环运动的学习,认识自然界水的动态平衡,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确立依据:1、根据学习者的特征和本节的重难点。
四、教学重难点分析及确立依据教学重点:1、陆地水体相互关系。
2、水循环的类型、形成过程和环节,水循环的意义。
3、几种补给类型的了解。
教学难点:1、陆地水体之间的相互补给关系。
2、遵循水循环的规律,合理安排人类活动。
3、补给类型的分析。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一节
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谢丽蓉一、设计思想1、采用案例教学。
在教学中以黄河、长江为案例,把抽象的自然界水循环的地理原理具体化,而且建立在学生已学知识的基础之上,有利于学生理解抽象的地理知识。
2、运用多样的教学方式。
克服“满堂灌”,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方法,通过思考、活动等板块的设计,引导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
3、着眼于整合。
包括各种版本素材的整合、传统教学手段与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整合,接受式与探究式学习方式的整合,以取得教学的最优化。
二、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必修1第三章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第一课时。
本节课所涉及到的内容标准是“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为了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第一部分简要介绍了各种相互联系的水体,并指出陆地上的各种水体之间具有水源相互补给的关系,为达标做好知识上的铺垫。
教材第二部分通过图文和活动设计,详细介绍了三种水循环,其中以海陆间循环为主,接着,以活动形式说明人类活动对水循环过程所产生的影响,最后从各个方面不同角度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根据“标准”要求,学生对于“水循环示意图”不但要能“读”,而且还要会“说”、会“画”、会运用水循环的有关原理解决地理实际问题。
三、学情分析学生对自然界中的水循环已具有一定的生活体验和知识基础,主要问题是学生还未上升到理性的层面上进行分析,而且自然界的水循环属于全球尺度和大尺度的地理现象,学生难以理解,需要教师创设适当的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新知的建构。
四、教学目标1、通过分析“水圈的构成”、“陆地上的水体及其相互关系”及长江流域水系图等相关图文资料,了解陆地水体的各种类型,理解陆地上的各种水体之间具有水源相互补给的关系。
2、通过“绘、说、析”等形式,掌握自然界水循环的类型、主要环节,学会从地理图表、地理现象中获取有用地理信息。
3、通过分析黄河断流案例,理解人类活动对自然界水循环的影响。
地球上的水教学设计
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一节水循环(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材版本:人教版2017课标版必修第一册一、课程标准运用水循环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
二、核心素养目标1.运用水循环示意图,识别水循环主要环节、描述水循环过程、指出水循环类型,培养综合思维。
2.结合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增强珍惜和保护水资源的意识,培养人地协调观。
三、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水循环的过程及类型2.教学难点: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四、教学方法情景教学;合作探究;分组讨论;读图分析。
五、新课教学1.导入新课教师活动✭以教材导学材料《宋书•天文志》中关于海水水量维持稳定的解释,引发思考“蒸发的海水去哪了?”结合《一滴水的故事》视频启发引入水循环。
并在课前明确课表及核心素养目标。
2.交流研习学生活动✭以小组为单位汇总学案,重点整理课前预习内容,包括(水循环的概念、类型及过程)每组总结出一份精品学案进行展示,由小组代表汇报展示,其他组同学认真聆听,并提出自己观点。
3.教师点睛教师活动✭针对学生自学掌握情况进行点评,对于重点的水循环过程及类型,运用动态演示加以强调讲解,并进一步引导学生对水循环动力的思考,明确水循环的动力因素。
师生互动✭要求学生绘制水循环示意图,加深对水循环过程的认知,强化对重点内容的把握。
展示学生绘制的水循环示意图,学生补充,教师点评。
4.迁移应用学生活动✭小组合作探究“砂田和裸田对水循环的影响”,检验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提升学生知识的迁移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综合思维及地理实践能力。
5.思考延伸师生互动✭结合实际分析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包括:影响活动、影响环节及影响后果。
借此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培养,树立节水意识,培养人地协调观。
6.课堂总结教师活动✭7.巩固提升学生活动✭有梯度设计问题,有针对性的分层次提问学生,培养学生自信心及对地理学习的兴趣。
对练习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调控。
引入高考题,强化学生对本节知识及能力掌握。
第三单元地球上的水(单元教学设计)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2.设计一份关于水循环过程的手抄报,要求内容全面、图文并茂,涵盖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影响因素等。
要求:手抄报需具备一定的创意和美观性,能够直观展示水循环过程,提高学生对水循环的认识。
3.针对本地区的水资源问题,如干旱、洪涝、水污染等,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并分析其可行性。
4.地理信息系统(GIS)操作题:让学生运用GIS软件分析水资源分布和变化趋势,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五)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阶段,教师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1.知识回顾: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水资源知识,巩固学生对重点内容的掌握。
2.能力提升:强调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醒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水资源问题。
2.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关注身边的水资源问题,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教学策略:结合时事热点,设计相关教学活动;鼓励学生参与社区水资源保护活动,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
3.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教学,使每位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教学策略:设置不同难度的任务,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注重个性化辅导,关注学生的成长。
2.图片展示:展示地球上的各种。
3.实例引入:通过讲解我国某地区的水资源问题,如干旱、洪涝等,使学生认识到水资源问题的严重性,从而引出本章节的学习内容。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阶段,教师按照以下步骤进行教学:
1.概述地球上的水体分类、分布、特性,引导学生了解水资源的基本情况。
a.水资源在我国的重要性及其对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的影响;
b.人类活动对水循环和水资源的影响,以及如何减轻这些影响;
c.从个人角度出发,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
第三单元地球上的水(一)水循环教学设计高一地理上学期大单元教学系列(人教必修第一册)
-观察到的水循环现象及原因;
-对水循环现象的认识和思考;
-提出的保护水资源措施。
3.小组合作,制作一份关于水循环的手抄报,要求如下:
-包含水循环的基本环节、地理意义、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等内容;
-设计美观,图文并茂,富有创意;
-每个小组派代表在课堂上展示作品,分享制作过程和心得。
4.深入了解我国水资源状况,选取一个典型案例,分析其水资源利用和保护措施,撰写一篇案例分析报告,内容包括:
此外,针对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需求,教师应注重引导,使其在学习过程中形成关爱水资源、保护水环境的意识,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合作精神,提升地理学科素养。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知识与技能方面:水循环过程及其各个环节的联系与作用,尤其是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和水循环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4.针对水循环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如水资源利用、水污染、防洪抗旱等,展开讲解,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提出讨论主题:“水循环在生活中的应用与保护”,学生分组进行讨论。
2.各小组针对讨论主题,结合生活实际,提出水循环的应用案例,如雨水收集、节水灌溉等。
3.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引导学生认识到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通过展示一组关于水循环现象的图片,如瀑布、河流、湖泊、冰川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地理现象与水有什么关系?它们是如何形成的?
2.学生分享观察心得,教师适时引导,提出水循环的概念,激发学生对新课的兴趣。
3.教师简要回顾已学的地球水圈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地球上的水教案(通用5篇)
地球上的水教案(通用5篇)地球上的水教案 1一、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上水的分布,知道淡水资源十分缺乏。
2、知道什么是“水污染”,了解污染水对自然界和人类自身造成的灾害。
3、学生意识到节水的重要性,并知道常用的节水措施。
4、能够从适当的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5、能够向大家表达自己的发现和感受。
二、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淡水资源的缺乏和水污染现象。
三、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数据,形象的比喻以及学生的动手行动来深刻理解体会地球上可直接利用的淡水资源的缺乏。
四、教学准备1、相关课件2、学生活动材料:杯子、小勺、滴管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引出所提出的问题教师提问:1、老师很爱旅游,课前老师和几位同学也聊了聊,发现他们也很爱旅游,而且去过很多地方。
省内的、省外的,国内的、国外的。
今天老师带你们去一个我们都没有去过的地方,哪里呢?地球外,你们去过吗?2、但是我们国家的宇航员杨利伟却去过,这是他在“神舟五号”上为地球拍摄的照片,从太空看地球,你们发现了什么?(播放课件)教师小结:你们对地球上的水了解多少呢?今天我们来研究这个话题“地球上的水”。
(二)认识水在地球上的分布教师提问:1、既然地球上有这么多的水,那它们都在哪里呢?学生回答:海洋、河、湖泊、小溪、冰川、高山积雪……(教师帮着整理、并板书)2、空气中有水吗?对,水蒸气是水的气态形式。
3、那谁来总结一下地球上的水主要分布在哪里呢?那我们来认识一下这几种不同地方的水。
(播放课件)4、可见地球上的水分布确实很广,它分布在祖国及世界的各个地方。
根据这个特征,你们能给地球起个更加形象美丽的名字吗?(水的星球)教师讲述:1、这个名字非常美!还有吗?(水球)2、好,这个名字非常形象!我们生活的地球不愧为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大水球。
(三)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亲身体验到可供人类直接利用的淡水资源的缺乏。
教师提问:1、既然地球是个大水球,那么地球上所有的水都能被人利用,为人们服务吗?哪些水我们不能用呢?为什么?(海洋中的水不能用,因为那里的水是咸水。
第三章地球上的水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
3.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可能存在分工不均、讨论效率低下等问题。教师需引导学生学会有效沟通,提高合作能力。
4.学生的环保意识参差不齐,需通过案例分析、实地考察等形式,激发学生保护水资源的责任感。
4.学会使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技术手段,分析水资源分布、利用和保护状况,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地球水循环示意图,引导学生分析水循环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当地水资源的分布、利用和保护状况,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2.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让学生了解水体污染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危害,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水污染防治工作。
3.培养学生的国家观念和全球视野,了解我国水资源现状及面临的挑战,关注全球水资源的分布和利用问题。
4.通过学习水资源相关知识,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终身学习能力。
二、学情分析
1.地球上的水是如何分布的?
2.水在地球上有何作用?
3.水资源对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有何影响?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将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讲解地球水循环的基本过程,包括蒸发、降水、地表径流、地下水流等环节,并解释这些环节之间的相互关系。
2.介绍地球上水资源的分布特点,重点讲解淡水资源的稀缺性和分布不均衡性,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4.对于现代技术手段的应用,教学源自想如下:-安排GIS软件操作的基本培训,让学生掌握基本的使用方法。
-设计实际操作任务,如利用GIS分析当地水资源分布,提高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三章地球上的水教学设计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知识与技能方面:重点是理解水循环的基本过程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难点是分析水资源分布、利用和保护的问题,以及提出合理的水资源管理策略。
-对于水循环过程的理解,学生需要掌握蒸发、降水、地表径流、地下径流等环节的相互联系,以及大气、土壤、植被等因素对水循环的影响。
4.案例分析:选取一个国内外水资源问题的典型案例,分析其原因、影响及解决方案,撰写一篇案例分析报告。
5.结合所学知识,思考以下问题并撰写一篇小论文:
-如何解决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衡的问题?
-水资源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如何平衡?
-面对全球气候变化,我们应该如何保护水资源?
作业要求:
1.学生需认真完成作业,确保作业质量。
2.提交作业时,要求字迹清晰,图表规范,论述严谨。
3.作业中要充分体现本章所学知识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4.案例分析报告和小论文要有自己的观点,切勿照搬照抄。
作业提交时间:请学生在下周三之前将作业提交至教师邮箱。
3.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如组织实地考察、模拟决策等,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增强学习的实践性。
-实地考察可以让学生亲身感受水资源的现状,增强学习的现实意义。
-模拟决策等活动可以让学生体验决策者的角色,培养学生的决策能力和责任感。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设计:通过展示地球上的水体图片,如湖泊、河流、冰川等,引发学生对地球水资源的思考,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3.通过实地考察、社会实践等方式,让学生亲身感受水资源的珍贵,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4.引导学生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现代技术手段,分析水资源数据,培养学生科学研究和实际操作能力。
第1节 地球上的水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pptx
.说教材
本节课选自《科学》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介绍的是学生最熟悉的物质一一水。教材通过分析地球上水的 存在,围绕水为中心,介绍了地球上的水以不同形式分布于不同的空间位置,水的互相转化和循环,以及揭示了水对 生命的重要性。从而树立保护水源、节约用水的意识。
.说教学目标
①了解水的分类,掌握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的概念,知道自然界的水循环过程。 ②能够向大家表达自己的发现和感受 ③能够从适当的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④学生意识到节水的重要性,并知道常用的节水措施 .说重难点 ①重点:水的重要性及水循环的过程及特点 ②难点:地球上水循环产生的原因 二、怎么学?为什么这么学? 确定了学习目标,下面重点说说怎么学?为什么这么学? .怎么学? 现代教学设计积极倡导”为学习设计教学”的理念,在教学设计时,强调学生“如何学二据此,我结合本学科综合 课程的特点,本课的学习方法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具体将在教学环节里落实。 .教学思路 那么如何实现以上目标呢? 教学思想:“依标施教、以史导论、提升学力”
策略方法:采用探究一研讨的模式进行教学,指导学生开展阅读、讨论和分析。 .学习过程。 下面,我向大家讲解具体的教学过程。 【新知导入】 出示“国家节水标志”,大家知道这是什么标志吗?我们为什么要节约水资源呢? 水是孕育地球生命的摇篮,也是地球上各种生命赖以生存的条件。人类的生存和生活都离不开水。营造轻松的 课堂氛围。 设计意图:引入新课。 【合作探究】 一、水的分布 地球表面大部分面积被水覆盖。除了地球,太阳系中再没有其他星球表面有如此丰富的水资源。正因为地球拥 有大量的水,它才会如此丰富多彩,充满生机。 1.水的分类 根据水的状态分,水可以分为哪几类? 观察图片,掌握水的三杰:观察图片。
学生梳理水循环过程。 设计意图:加强对水循环过程的理解。 .地表上主要水体的更新周期 展示水体更新周期的表格,由学生总结水体更新速度差异。 指导学生读表分析。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分析表格、解答的能力。 三、学得怎么样? 【课堂练习】 设计意图:知识应用与理解。 【课堂总结】 根据水的状态分:固态水、液态水、气态水; 根据水的存在空间情况分: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 根据水的含盐量分:淡水、咸水 通过水循环过程,地球上的水、大气、岩石和生物发生了密切的联系;通过水循环,海洋源源不断地向陆地供 应淡
地球上的水 教案
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用图示等方法表达陆地水的组成及相互关系,说明陆地水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生产与生活的重要作用。
2.结合实例说明自然界水循环的概念、水循环的类型,能用示意图表示水循环的过程,理解水循环的意义。
3.正确认识和利用水循环的自然规律,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知识结构内容点析1.对水圈的概念和特点的阐释。
本节教材先由水圈的概念讲起,按“相互联系的水体” 和“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两方面来论述地球水圈的构成和运动特点。
这两部分内容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水圈是一个连续的不规则的圈层。
“相互联系的水体”是从水圈的构成和水在地球上的分布角度来说明水圈的两个特征,即水圈由各种水体组成,并通过水的三态变化,使各种水体可以相互转化,构成一个连续的圈层;由于水的三态变化,使地球上的各种水体可以相互转化,通过水循环构成一个动态的圈层。
又因各种水体在数量上和空间分布上存在很大差异,因而水圈又是一个不规则的圈层。
这两部分内容都强调了水的动态性,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自然要素总是不断运动和变化的观点。
2.水的分布特点。
图3.1与课文从两方面来说明水的分布。
从水的三态形式看,存在着明显的分布差异,数量最多的是液态水,分布最广而数量最少的是气态水,固态水数量少,且分布受一定条件限制。
从赋存的空间上看,水存在于海洋、江河湖泊、土壤、地下、冰川、大气以及生物体中,构成了各种水体。
其中海洋水是数量最多、占地表面积最大的水体。
陆地水的水量虽然仅占水圈总量的3.5%,但却是人类生产生活的淡水来源,也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外力作用之一。
图3.1反映了构成水圈的各种形态的水体,以及水在地理环境中分布的不均衡性特点。
3.“读图思考”中的设问意图。
第一个问题的设计意图是培养学生的读图观察能力。
通过读图观察,可以得出河流的主要补给水源有大气降水、冰川融水、湖泊水和地下水等。
其中雨水补给是世界大多数河流的主要补给来源。
第三章地球上的水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2.水体类型及其特征的认识是另一个重点,学生需要能够区分并描述不同水体的特点及其在自然界中的作用。难点在于如何让学生从宏观和微观角度理解水体特征,并能够将这些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设想:利用图像、图表和模型,配合实际观测,让学生在比较中学习,提高辨识和运用能力。
-学生能够阐述河流、湖泊、冰川、地下水等水体的特点及作用。
-学生能够分析地球淡水资源稀缺的原因及其分布规律。
3.理解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影响,能够分析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策略。
-学生能够列举不同地区水资源利用的类型及存在的问题。
-学生能够探讨节约用水、防治水污染的有效措施。
(二)过程与方法
1.利用图表、模型等教学工具,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地球水循环过程。
3.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是本章的实践重点,要求学生能够分析水资源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难点在于如何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结合可持续发展理念,形成综合分析能力。
-设想:通过项目式学习,让学生参与到水资源管理和保护的实际项目中,培养其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设想
1.采用多元化的教学策略,结合多媒体教学资源,如视频、动画、图表等,将抽象的水循环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帮助学生克服理解上的难点。
-通过动态演示模型,帮助学生形象化地理解水循环的各个环节。
-通过分析图表数据,训练学生从实际案例中抽象出地理规律。
2.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法,促进学生主动探索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通过案例,让学生思考水资源短缺和污染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1.针对学生对水循环理解不深的问题,通过生动的案例、图表和实地考察,帮助学生建立起水循环过程的整体认识,强调观察、分析和思考能力的培养。
第三单元地球上的水(一)水循环教学设计高一地理上学期大单元教学系列(人教必修第一册)
(3)影响因素讲解:分析气温、降水量、地形、植被等因素对水循环的影响。
(4)实例说明:通过具体案例,阐述水循环在我国地理环境中的重要作用。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学内容:组织学生针对水循环问题进行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问题分析能力。
3.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其积极参与到水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行动中。
4.培养学生的国家观念和全球视野,了解我国水资源现状,关注全球气候变化对水循环的影响。
本章节教学设计旨在让学生掌握水循环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培养学生关爱自然、珍惜水资源的情感态度,为我国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贡献力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学情分析
在高一地理上学期大单元教学系列中,学生已经掌握了基础的地理知识,具备了一定的地理思维和分析能力。在此基础上,针对“第三单元地球上的水(一)水循环”这一章节,学情分析如下:
1.学生对水循环的概念已有初步了解,但对其具体环节和作用机理认识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章节的教学,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水循环知识体系。
(四)课堂练习
1.教学内容: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过程:
(1)题目设计:根据水循环的知识点,设计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涵盖水循环的概念、环节、影响因素等。
(2)学生作答: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检验学习效果。
(3)讲解:针对学生的错误,进行集中讲解,纠正错误观念,巩固知识。
8.加强与家长的沟通,让家长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和需求,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
第三单元地球上的水(一)水循环优秀教学案例高一地理上学期大单元教学系列(人教必修第一册)
5.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如地理信息系统(GIS)、网络资源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本章节教学旨在培养学生以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学生对水资源的认识,树立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2.提高学生的环保责任感,培养他们积极参与水环境保护和治理的行动。
2.布置一个实践性作业,如观察身边的水循环现象,撰写观察报告,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思考如何保护水资源和防治水污染,撰写一篇小论文或建议书,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4.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拓展学习,如查阅相关资料、观看科普视频等,拓宽知识面。
五、案例亮点
1.生活化教学情境的创设
(二)问题导向
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策略是本章节教学的核心。我将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讨论、分析。这些问题将涵盖水循环的基本概念、过程、影响因素等方面,旨在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提问,形成良好的互动氛围,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三)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本章节教学中,我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实验、调查等活动。通过分工合作,让学生在互动中交流观点、分享经验,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此外,我还将关注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及时给予指导和评价,提高他们的合作效果。
2.提问:“水是如何在地球上循环的?”引发学生对水循环过程的思考。
3.简要回顾之前学过的与水循环相关的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4.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第三单元地球上的水(一)水循环”,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地球上的水教学设计
地球上的水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地球上的水一、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上水的分布与使用情况。
2.掌握水的循环过程。
3.了解水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方法。
二、教学准备:地球和水循环的模型、实验用纸杯、饮用水、盐水、土壤、植物、尺子、磁带、大字报、PPT等。
三、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10分钟)1.教师通过大字报或PPT向学生展示与水相关的图片,询问学生水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2.引导学生思考:地球上有多少水?水是如何形成的?水有什么作用?步骤二:水的分布与使用(15分钟)1.教师讲解地球上水的分布情况,如海洋、湖泊、河流、冰川等。
2.引导学生思考:人类使用水的方式有哪些?步骤三:水的循环过程(30分钟)1.教师通过模型或PPT向学生介绍地球水循环的过程,包括蒸发、凝结、降水和地表径流等。
2.学生进行一次简单的活动,实践水的循环过程。
教师发给每个学生一个纸杯,将一定量的饮用水倒入杯中,学生观察杯中水的情况,然后将杯子放在窗户旁,观察几天后水的变化情况。
3.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根据结果总结水的循环过程。
步骤四:水资源保护与利用(30分钟)1.教师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收集有关水资源保护与利用的信息。
2.学生利用磁带或其他工具将所收集的信息制作成PPT,并进行展示。
3.教师组织讨论,引导学生总结保护和合理利用水资源的方法。
步骤五:展示与总结(10分钟)1.学生展示他们制作的PPT,分享他们所了解到的有关水资源保护与利用的信息。
2.教师帮助学生总结所学知识,强调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节约用水。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设计,学生能够全面了解地球上水的分布与使用情况,掌握水的循环过程,并了解水资源保护与利用的方法。
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合作,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提高了对地球上水资源的认识。
然而,本节课重点在于概念的理解和知识的学习,对于水资源保护与利用方法的实践环节不够充分,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加强相关实践活动的设计。
第三章地球上的水 第一节水循环 教案 高一地理上学期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水循环》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课标分析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在必修Ⅰ“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的内容要求中提出:“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根据“标准”要求,学生对于“水循环示意图”不但要能“读”,而且还要会“说”、会“画”、会“用”。
通过示意图的学习,帮助学生掌握地理技能和学会用示意图分析地理原理。
2.教材分析本节课是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的第一节,是开篇内容,本节内容首先介绍水圈的构成及其特点,主要讲述了“相互联系的水体”、“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两个知识点。
第一个知识点浅显易懂,是学生学习的基础知识,是为第二个知识点的学习作铺垫;第二个知识点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通过图文和活动设置介绍了水循环发生的领域、水循环的类型、环节和意义。
图3.2直观地说明各陆地水体之间的相互联系,本节活动题的设计旨在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学以致用,了解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3、三维目标定向⑴.知识与技能①了解水圈水体的构成和各水体相互转化的关系②能绘制示意图表示水循环的过程,掌握其主要环节,运用水循环的原理知识,分析常见的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影响,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③学会从地理图表、地理现象中获取有用信息,分析地理问题并尝试提出解决地理问题的方法和措施。
⑵.过程与方法①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直观的图片、动画和数字资料,把学生轻松得引入本课,通过形象生动直观地展现相关地理事物和现象,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兴奋点,帮助他们理解课本内容。
②利用简易装置设计实验直观反映河流水与地下水之间的关系,直观观察水循环过程及环节。
③通过组织学生讨论,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机会。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增强学生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
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认识和利用水循环的自然规律,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的观念。
4、教学重点①陆地水体相互关系。
②水循环的类型、形成过程和环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高中地理必修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必修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一、本文概述本篇教学设计主要围绕高中地理必修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展开。
水循环作为自然界中一个至关重要的循环过程,对于地球生态系统的维持和气候的形成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章节旨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水循环的基本原理和过程,包括水循环的各个环节,如水蒸发、凝结、降水、地表径流、地下水运动等,以及水循环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在教学设计上,本文将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从感性认识到理性思考,逐步引导学生掌握水循环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通过案例分析、图像解读、讨论交流等多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还将注重联系实际,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观察水循环的现象,体验水循环的魅力,加深对水循环的理解。
本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全面、深入地理解水循环的基本原理和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为后续的地理学习和生活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内容《高中地理必修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这一章节的教学内容主要聚焦于自然界的水循环过程,以及其对地球环境的影响。
教学内容分为以下几个部分:水循环的基本概念:介绍水循环的定义,阐述水循环在地球系统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水循环的过程:详细讲解水循环的各个环节,包括蒸发、凝结、降水、地表径流和地下渗透等,以及这些环节之间的相互联系和转换。
水循环的类型:介绍大循环和小循环的概念,阐述它们在水循环中的作用和区别。
水循环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分析水循环对地表形态、气候、生物和生态系统等方面的影响,探讨水循环在全球环境变化中的作用。
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讨论人类活动(如城市化、农业灌溉、水利工程等)如何改变水循环的自然过程,以及这些改变对地球环境可能产生的后果。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强调水资源的宝贵性,提出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的措施和建议,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大班科学公开课教案《地球上的水》含课件
大班科学公开课教案《地球上的水》含课件教案内容:一、教学目标1.让幼儿了解地球上水的存在形式和作用。
2.通过观察、操作、探索,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培养幼儿节约用水、爱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掌握地球上水的存在形式和作用。
2.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三、教学准备1.课件:地球上的水2.实物:水、杯子、瓶子等3.工具:画笔、彩纸、胶水等4.环境:干净、整洁的活动室四、教学过程1.导入:邀请幼儿观察课件中的地球,引导幼儿发现地球上的蓝色部分,提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水)2.讲解:向幼儿讲解地球上的水存在的形式,如海洋、河流、湖泊、冰川等,并介绍水的作用,如滋养万物、维持生态平衡等。
3.操作:分组进行实验,让幼儿观察水的不同存在形式。
每组分配一杯清水、一张彩纸、一把胶水,让幼儿用彩纸制作水的不同存在形式,如河流、湖泊等,并将其贴在白板上。
4.探索:邀请幼儿观察不同存在形式的水,引导幼儿发现水的流动、渗透等特性。
让幼儿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水的特性。
6.延伸:邀请幼儿发挥想象力,画出自己心中的水世界。
鼓励幼儿分享自己的作品,让大家一起欣赏。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操作、探索等方式,让幼儿了解了地球上水的存在形式和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幼儿积极参与,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但在讲解水的特性和作用时,部分幼儿注意力有所分散,今后需要加强引导,提高幼儿的专注力。
六、课后作业1.家长协助幼儿了解生活中节约用水的方法,培养幼儿的节约意识。
2.家长引导幼儿关注环境保护,让幼儿意识到爱护环境的重要性。
教学课件:地球上的水2.河流:地表水流,源源不断地为大地输送水源。
3.湖泊:地表水体,存在于陆地上的大型水体。
4.冰川:地球上的淡水资源,分布在极地和高山地区。
5.地下水:地下岩石层中的水,是地表水的重要补充。
水的作用:1.滋养万物:水是植物生长的必需品,为地球上的生物提供食物来源。
高中地理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第一篇:高中地理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自然界的水循【学习目标】1.了解水圈的特点及水体组成。
2.掌握水循环的过程、环节、意义及陆地水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3.正确认识和利用水循环的自然规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预习一、相互联系的水体 1.从形态上看(1)水在地理环境中以______、______和______三种形式相互转化,形成各种水体。
(2)气态水:数量______,分布______;液态水:数量______,分布次之;固态水:仅在______、______或特殊条件下才能存在。
2.从空间分布上看(1)海洋水:占全球水储量的______%,是地球水的主体。
(2)大气水:数量虽少,但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3)陆地水:包括________、________、沼泽水、土壤水、________、________、生物水等,数量虽不多,但在自然环境中作用巨大。
3.陆地水体相互联系:陆地上各种水体之间具有水源相互补给的关系。
(特别提醒)河流有哪些补给类型?1、河流最主要的补给水源是大气降水(雨水)。
2、河流水、湖泊水、地下水之间是相互补给关系,①河流水与湖泊水的相互补给关系:枯水期湖泊水补给河流水,丰水期河流水补给湖泊水②河流水、湖泊水与地下水间的相互补给关系:当河流、湖泊水位高于地下水位时,河流水、湖泊水补给地下水。
反之,地下水补给河流水、湖泊水。
★特例:黄河下游为“地上悬河”,河水补给地下二、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1.概念:指自然界的水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2.水循环的类型(1)海陆间循环:发生在___________之间,使陆地水得到______,水资源得以再生。
(2)陆地内循环:发生在___________之间,对陆地水资源补充量很少。
(3)海上内循环:发生在___________之间,对陆地水资源没有补充作用。
地理1《地球上的水》教案
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使学生了解地球上有着丰富的水及水圈的概念、特点和水的重要性;2.了解陆地水体类型及其相互关系3.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概念主要环节及其类型及意义;二、能力目标1.使学生能够分析出河流的补给类型和特点,思考径流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及其原因;2.学生运用图解方法正确表示出水循环的全过程。
三、情感目标1.认识可利用的淡水在地球水体中只占有很小的比例,理解水循环和水平衡对淡水资源更新的重要意义,牢固建立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的思想。
2.通过自然界水循环的学习,树立事物之间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1.认识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2.掌握洋流的分布规律;3.分析洋流对地理环节的影响。
[教学难点]1.水循环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2.洋流的分布规律。
[教学方法]1.小组式讨论法;2.多媒体教学法;3.读图分析讨论法;4.案例分析法;5.启发式讨论法;6.自主学习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当一个人昏迷不醒的时候,他开口说的第一句话,一般说第一个字是什么呢?(学生齐答“水!”)可见水为生命之源,其对人类是非常重要的。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自然界的水循环”。
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问题:水有哪些物理化学性质?(固液气三态变化、比热、胀缩、溶剂等)那么,地球上的水都存在哪里呢?(海洋、河流、湖泊、地下、冰川、沼泽、大气、生物体等) 明确:水在地理环境中以气态、固态和液态三种形式相互转化,形成各种水体,共同构成了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这实际上就是水圈。
二、新授(一)相互联系的水体1. 水圈的构成在水的三态中,气态水数量最少但分布最广;液态水数量最大,分布次之;固态水仅在高纬、高山或特殊条件下才能存在。
观看:水圈的构成看图回答:在地球上的各种水体中,主要包括哪些类型?其中最主要的是哪种类型?占总水量的多少?地球上的水体包括海洋水、陆地水和大气水,其中海洋水是最主要的,占全球水储量的96.5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地球的水教学设计
一、教材内容分析
水循环是自然界物质运动的重要规律,因此本节在整本书中具有重要地位。
本节教材主要围绕水的运动规律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来编排。
第一部分“相互联系的水体”,教材首先介绍了地球水圈中的各种水体类型,并指出淡水的储量不足及其巨大作用,然后以“读图”的形式,说明陆地水体的相互联系,从而阐明了地球上各种水体是相互联系的,是运动变化的。
第二部分“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教材主要从两个方面阐述:一是水循环的类型、过程、主要环节、发生的领域及其意义;二是以“活动”的形式说明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二、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对自然界中的水循环已具有一定的生EW活体验和知识基础,主要问题是学生还未上升到理性的层面上进行分析,而且自然界的水循环属于全球尺度和大尺度的地理现象,学生难以理解,需要教师创设适当的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新知的构建。
三、教学目标及其确立依据:
知识目标:
1、了解水圈的构成和各水体相互转化的规律。
2、通过对水循环示意图的分析,理解水循环的过程和环节及其相互联系
3、通过对实例的分析,理解常见的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4、掌握补给类型的差异和相互关联。
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水循环的过程,及其转化使得学生能够结合实际,理解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
科学的理念、发展的观点指导个人行为。
学会用辩证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
2、通过分析补给关系,理解补给之间的原因差异和各种补给的整体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学习陆地水体的有关知识,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
2、通过水循环运动的学习,认识自然界水的动态平衡,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确立依据:
1、根据学习者的特征和本节的重难点。
四、教学重难点分析及确立依据
教学重点:
1、陆地水体相互关系。
2、水循环的类型、形成过程和环节,水循环的意义。
3、几种补给类型的了解。
教学难点:
1、陆地水体之间的相互补给关系。
2、遵循水循环的规律,合理安排人类活动。
3、补给类型的分析。
确立依据:
1、根据教学目标,恰当的把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统一起来确定了教学的重难点。
五、教学方法:
1、讨论法:通过学生讨论,给学生提供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机会。
2、多媒体演示法: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直观地图片、动画、文字材料、把学生轻松地引入课堂,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兴奋点,帮助他们理解教材内容。
六、学习方法:
1、学习用图,让学生仔细观察图,理解水循环的相关性。
2、学会探究:学生思考、分析,总结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及河流断流的原因
3、学会合作学习:共同完成探究活动。
七、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辅助
八、教学过程设计
师问:观察图,水循环的三个类型有哪些环节?对比三个类型环节的差异及其相互影响?
三个特点及其典例分析及延伸?
水循环的意义是什么?
学生回答。
补给的影响,有的跟降水量有关,有的跟气温有关,有的跟河
有的发生较集中,有的较稳定。
联系:补给关系往往是相互叠加。
该流域河流夏季补给来源主要是雨水和()
湖泊水 B.地下水 C.冰雪融水 D.沼泽水
能反映该流域地域特征的地理现象是()
地表风沙少 B.山麓青青草
森林植被遭破坏后,河流径流量年内波动强烈,是由于(
九、板书设计:
第三章地球上的水
一、自然界的水循环
1、水循环的三种类型:海陆间循环、陆地内循环、海上内循环
2、三种水循环的环节及其相互区别和关系。
整体性和差异性
3、水循环的意义
二、陆地水体及其相互转化
1、陆地上有哪些水体?
湖泊水、沼泽水、地下水、生物水,土壤水,河流水、冰川水等。
2、补给类型:
雨水补给、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永久性积雪和冰川融水补给、湖泊水补给、地下水补给。
对比和联系。
十、教学反思:本节课是地理环境中的一个重要知识成分,水圈。
在整个地理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高考的一个常考知识点,需要引起学生的重视。
本节课的内容其实并不难理解,难的是相互间的联系和区别,因此在教学中,我特别强调这部分的学习和引导。
也希望能抛砖引玉,引起学生的进一步学习和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