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体制》PPT课件
合集下载
《财政税收体制改革》PPT课件

第八讲 财政税收体制改革
内容
财政和税收的基本概念 改革前的中国财税体制(1956-1979) 以财政承包制为中心的财税改革(1980-1993) 财税体制的全面改革(1994-1998) 构建公共财政体制框架(1998-2003年) 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公共财政体制(2003年至今)
财政和税收的基本概念
税收的基本特征:
强制性:国家依靠政治权力强制征收; 无偿性:国家不向纳税人支付任何报酬或代价; 固定性:税收是按照国家法令规定的标准征收的。
改革前的中国财税体制(1956-1979)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逐步建立了与计划经济相适应的财政税收体系。
计划经济下,国家把全社会组织成一个大企业,消除了公 共部门和私人部门的差别。政府不仅负责公共物品的提供 ,还负责私人物品的提供,公共财政与企业财务之间的界 线消失了;
✓ 分成比例和补助数额确定后,五年内不变。在这五年中,地方收多了 可以多支,少收了少支,自行安排预算,自求收支平衡。
1988年的“财政大包干”
“财政包干”是1980年“分灶吃饭”制的继续和发展。它 将全国37个省、市、自治区和“计划单列市”全部纳入“ 包干体系”。
政府和企业财务关系的变化
1979-1993年,随着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财政承包制 的实施,政府与国有企业之间的财务关系也有了调整:由 过去税利全部上缴财政和投资全部由财政划拨的方法改为 不同形式的“留成”和“包干”。
财政承包制的缺陷
中央财政收入下降过多,使国家财力不足以支持政府履行 其社会职责
✓ 在地方政府拥有很大财政税收决策权的情况下,各地尽量少缴多留, 倾向于越权减免和放松监管。一方面,财政收入占经济总量比重逐年 降低,另一方面财政仍然要承担绝大部分原有的任务,这样财政赤字 不断增长。而财政负担主要压在了中央政府身上;
内容
财政和税收的基本概念 改革前的中国财税体制(1956-1979) 以财政承包制为中心的财税改革(1980-1993) 财税体制的全面改革(1994-1998) 构建公共财政体制框架(1998-2003年) 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公共财政体制(2003年至今)
财政和税收的基本概念
税收的基本特征:
强制性:国家依靠政治权力强制征收; 无偿性:国家不向纳税人支付任何报酬或代价; 固定性:税收是按照国家法令规定的标准征收的。
改革前的中国财税体制(1956-1979)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逐步建立了与计划经济相适应的财政税收体系。
计划经济下,国家把全社会组织成一个大企业,消除了公 共部门和私人部门的差别。政府不仅负责公共物品的提供 ,还负责私人物品的提供,公共财政与企业财务之间的界 线消失了;
✓ 分成比例和补助数额确定后,五年内不变。在这五年中,地方收多了 可以多支,少收了少支,自行安排预算,自求收支平衡。
1988年的“财政大包干”
“财政包干”是1980年“分灶吃饭”制的继续和发展。它 将全国37个省、市、自治区和“计划单列市”全部纳入“ 包干体系”。
政府和企业财务关系的变化
1979-1993年,随着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财政承包制 的实施,政府与国有企业之间的财务关系也有了调整:由 过去税利全部上缴财政和投资全部由财政划拨的方法改为 不同形式的“留成”和“包干”。
财政承包制的缺陷
中央财政收入下降过多,使国家财力不足以支持政府履行 其社会职责
✓ 在地方政府拥有很大财政税收决策权的情况下,各地尽量少缴多留, 倾向于越权减免和放松监管。一方面,财政收入占经济总量比重逐年 降低,另一方面财政仍然要承担绝大部分原有的任务,这样财政赤字 不断增长。而财政负担主要压在了中央政府身上;
财政课件(9)财政管理体制

第九章 财政管理体制
第一节 财政管理体制概述 一、财政管理体制的涵义 财政管理体制是在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划分社 会公共管理事权,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财政收支范围 及其管理权责的基本制度。
二、财政管理体制的原则 (一)统一政策、分级管理相结合 统一政策是指财政管理的大政方针、全局性的 财政法规、财政体制变革的重大举措由中央统一制 定、颁布和部署。分级管理是指在中央政府统一政 策的前提下,各级地方政府具有管理本级财政,制 订和颁布地方性财政法规,安排和调剂使用本级财 政资金的权力。
(三)税收返还数额的确定 以1993年为基期年核定中央对地方的税收返还 基数,以保证1993年的地方既得财力。1994年后, 税收返还数额在1993年的基数上逐年递增,递增率 先是按照全国增值税和消费税增长率的1:0.3系数 确定。
(四)配套措施 配套措施主要有:一是统一国内所得税税率。 二是改革税收管理体制,建立以增值税为主体的流 转税体系。三是按照一级政府、一级财政,一级财 政要有一级金库的原则建立健全中央和地方金库, 各级金库分别对各级政府负责。四是中央和地方在 中央统一的要求下自行编制本级预算。
二、分税制的基本内容 (一)政府之间支出的划分 中央政府主要承担国家安全、外交和中央国家 机关运转所需要的费用,调整产业结构,协调地区 经济发展的政策性支出,以及由中央直接管理的事 业发展支出。地方财政主要承担本地区政权机关运 转所需支出,以及本地区经济、事业发展所需支出。
(二)政府之间收入的划分 我国现行的分税制财政体制在政府之间的收入 划分上是将财政收入按税种划分为中央固定收入、 地方固定收入和中央、地方共享收入三部分。
(四)独立性与兼容性相结合 在分级财政管理体制下,中央与地方的物质利 益既统一,又相对独立。因此,财政管理体制应该 有利于这种独立利益的存在。但为了避免或减少这 种利益冲突及其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要求在建立 财政管理体制时遵循统一性与兼容性相结合的原则。
第一节 财政管理体制概述 一、财政管理体制的涵义 财政管理体制是在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划分社 会公共管理事权,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财政收支范围 及其管理权责的基本制度。
二、财政管理体制的原则 (一)统一政策、分级管理相结合 统一政策是指财政管理的大政方针、全局性的 财政法规、财政体制变革的重大举措由中央统一制 定、颁布和部署。分级管理是指在中央政府统一政 策的前提下,各级地方政府具有管理本级财政,制 订和颁布地方性财政法规,安排和调剂使用本级财 政资金的权力。
(三)税收返还数额的确定 以1993年为基期年核定中央对地方的税收返还 基数,以保证1993年的地方既得财力。1994年后, 税收返还数额在1993年的基数上逐年递增,递增率 先是按照全国增值税和消费税增长率的1:0.3系数 确定。
(四)配套措施 配套措施主要有:一是统一国内所得税税率。 二是改革税收管理体制,建立以增值税为主体的流 转税体系。三是按照一级政府、一级财政,一级财 政要有一级金库的原则建立健全中央和地方金库, 各级金库分别对各级政府负责。四是中央和地方在 中央统一的要求下自行编制本级预算。
二、分税制的基本内容 (一)政府之间支出的划分 中央政府主要承担国家安全、外交和中央国家 机关运转所需要的费用,调整产业结构,协调地区 经济发展的政策性支出,以及由中央直接管理的事 业发展支出。地方财政主要承担本地区政权机关运 转所需支出,以及本地区经济、事业发展所需支出。
(二)政府之间收入的划分 我国现行的分税制财政体制在政府之间的收入 划分上是将财政收入按税种划分为中央固定收入、 地方固定收入和中央、地方共享收入三部分。
(四)独立性与兼容性相结合 在分级财政管理体制下,中央与地方的物质利 益既统一,又相对独立。因此,财政管理体制应该 有利于这种独立利益的存在。但为了避免或减少这 种利益冲突及其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要求在建立 财政管理体制时遵循统一性与兼容性相结合的原则。
财税改革PPT课件

(2)地方固定收入包括:营业税(不包含铁道部门、各银 行总行、各保险总公司集中缴纳的营业税)、地方企业所 得税(不包含上述地方银行和外资银行及非银行金融企业 所得税)、地方企业上缴利润、个人所得税、城镇土地使
.
6
二、什么是分税制?
用税、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城市建设维护税(不包 含铁道部门、各银行总行、各保险总公司集中缴纳的部 分)、房产税、车船使用税、印花税、屠宰税、农牧业税、 耕地占用税、契税、遗产税和赠与税、土地增值税、国有 土地使用收入等。 (3)中央和地方共享收入包括:增值税、资源税、证券交 易税(目前为证券交易印花税)。增值税中央分享75%, 地方分享25%;资源税按不同资源品种来划分,大部分资 源税收作为地方收入,而海洋石油资源税作为中央收入; 证券交易税,中央与地方各分享50%。
(4)财政收入中低速增长与支出刚性增长矛盾加剧,支出结 构固化僵化,地方性债务规模居高不下,财政赤字和债务风 险加速积聚,财政中长期可持续面临严峻挑战。
.
10
四、怎样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建立现代财政制度
四、怎样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建立现代财政制度
(财政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一)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必须处理好以下
.
8
三、为什么要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建立现代 财政制度
三、为什么要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建立现代财政制度
(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发展机遇和风险的挑战。
(1)我国的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很突出, 有些还相当严重。例如:转变经济发展发式进展缓慢,重 复建设和产能过剩矛盾突出;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没 有有效抑制,公共服务滞后、均等化程度不高,教育、医 疗、社保、食品药品质量安全、执法司法等关系群众切身 利益问题较多;资源能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退化等问 题十分严重,等等。
.
6
二、什么是分税制?
用税、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城市建设维护税(不包 含铁道部门、各银行总行、各保险总公司集中缴纳的部 分)、房产税、车船使用税、印花税、屠宰税、农牧业税、 耕地占用税、契税、遗产税和赠与税、土地增值税、国有 土地使用收入等。 (3)中央和地方共享收入包括:增值税、资源税、证券交 易税(目前为证券交易印花税)。增值税中央分享75%, 地方分享25%;资源税按不同资源品种来划分,大部分资 源税收作为地方收入,而海洋石油资源税作为中央收入; 证券交易税,中央与地方各分享50%。
(4)财政收入中低速增长与支出刚性增长矛盾加剧,支出结 构固化僵化,地方性债务规模居高不下,财政赤字和债务风 险加速积聚,财政中长期可持续面临严峻挑战。
.
10
四、怎样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建立现代财政制度
四、怎样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建立现代财政制度
(财政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一)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必须处理好以下
.
8
三、为什么要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建立现代 财政制度
三、为什么要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建立现代财政制度
(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发展机遇和风险的挑战。
(1)我国的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很突出, 有些还相当严重。例如:转变经济发展发式进展缓慢,重 复建设和产能过剩矛盾突出;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没 有有效抑制,公共服务滞后、均等化程度不高,教育、医 疗、社保、食品药品质量安全、执法司法等关系群众切身 利益问题较多;资源能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退化等问 题十分严重,等等。
财政体制

(2)分税制财政体制存在的突出问题
① 各级政府事权范围和各级预算主体的支 出职责缺乏科学、合理的界定。
② 中央可支配财力增长有限 ③ 财权划分不够科学、合理
④ 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制度存在制度性 缺陷,均等化转移支付占比低。 ⑤ 县、乡财政困难 ⑥ 省以下财政体制调整不到位
5、近期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的思路
(3) 我国分税制的财政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① 中央与地方的事权和支出
中央财政主要承担国家安全、外交和中央国家机关运转 所需经费,调整国民经济结构、协调地区发展、实施宏 观调控所必须的支出,以及由中央直接管理的事业发展 支出。
② 中央与地方的收入划分 ③ 中央财政对地方税收返还数额的确定。 ④ 原体制“中央补助,地方上解”以及有关结算事项的处理。
2、财政体制的类型
根据财力的集中与分散、集权与分权程度的不 同,财政体制大体上分为以下类型:
(1)高度集中的财政体制(统收统支体制) (2)以中央分税制的分级预算体制
我国从1994年开始实行分税制财政体制,其 基本内容是: • 根据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不同职能划分支 出范围;
政府间转移支付的意义
实施宏观政策 B
提供收入来源, 矫正财政纵向失 衡
A 中央对地方
C
补偿地区外溢性
特殊社会目标
E
D
矫正财政横向失 衡
4、分税制财政体制的成效与问题
(1)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取得的成效
总体上看,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取得了显著 成效,基本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 ① 国家财力显著增强 ② 中央调控能力增强 ③ 加强和改善了国家宏观调控
LOGO LOGO
第十二章
财政体制
目录
第一节:财政体制的概念与类型 1、财政体制的概念和实质 2、财政体制的类型 3、财政体制的内容
财政体制

财政学
第十三讲 财政体制
第十三章 财政体制
一、财政体制概述
二、分级财政体制的一般模式
三、我国财政体制的演变
四、目前我国的财政体制 ——分税制
公共物品的分类
政府提供的公共物品的受益面是有地域限制的。 公共物品根据受益面可分为全国性公共物品(全国范 围内的居民都受益的产品,如国防)和地方性公共物
特里西:用偏好误识理论解释地方政府存在的合理性。
由于信息不完全和不确定,中央政府在提供公共产品的过 程中存在着失误的可能性,而由地方政府来提供公共产品 存在着某种优越性。
用脚投票
指消费者在众多提供不同的公共服务水平的社区 中进行选择,寻找一个公共服务提供水平及税收 负担符合其要求的社区前去居住。 用脚投票行为反映了消费者的偏好,为社区管理 者提供了一种信号,社区管理者将做出反映,以 最低的税收成本向具有相同偏好的居民提供满足 其需要的公共物品和服务,这样相同偏好的人会 住在同一个区域内。通过居民用脚投票的行为和 社区对此的反应就实现了资源的有效配置。
狭义:指预算管理体制,是确定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预算分配关系的根来自制度,包括预算管理主体和级次、预算
收支划分、预算管理权限划分、预算调节制度(转移支付 制度)和方法。
一、财政体制概述
2、财政分权的理论依据
两种国家类型:联邦制与单一制 政治原因:集权导致专制 经济原因:主要的财政职能是提高资源配 置的效率,地方公共产品由地方政府供给 比中央政府集中供给更有效率。相关理论。
一、财政体制概述
3、财政职能在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划 分的理论
泰伯特(Tiebout)与马斯格雷夫认为:由于流动性(资 源在地方政府辖区之间是可以自由流动的)和差别性(地 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收入水平、资源状况和消费习惯 等方面是存在差别的)的存在,资源配置职能按公共产品 的受益面在各级政府之间划分,收入分配职能和经济稳定 增长职能只能由中央政府负责。
第十三讲 财政体制
第十三章 财政体制
一、财政体制概述
二、分级财政体制的一般模式
三、我国财政体制的演变
四、目前我国的财政体制 ——分税制
公共物品的分类
政府提供的公共物品的受益面是有地域限制的。 公共物品根据受益面可分为全国性公共物品(全国范 围内的居民都受益的产品,如国防)和地方性公共物
特里西:用偏好误识理论解释地方政府存在的合理性。
由于信息不完全和不确定,中央政府在提供公共产品的过 程中存在着失误的可能性,而由地方政府来提供公共产品 存在着某种优越性。
用脚投票
指消费者在众多提供不同的公共服务水平的社区 中进行选择,寻找一个公共服务提供水平及税收 负担符合其要求的社区前去居住。 用脚投票行为反映了消费者的偏好,为社区管理 者提供了一种信号,社区管理者将做出反映,以 最低的税收成本向具有相同偏好的居民提供满足 其需要的公共物品和服务,这样相同偏好的人会 住在同一个区域内。通过居民用脚投票的行为和 社区对此的反应就实现了资源的有效配置。
狭义:指预算管理体制,是确定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预算分配关系的根来自制度,包括预算管理主体和级次、预算
收支划分、预算管理权限划分、预算调节制度(转移支付 制度)和方法。
一、财政体制概述
2、财政分权的理论依据
两种国家类型:联邦制与单一制 政治原因:集权导致专制 经济原因:主要的财政职能是提高资源配 置的效率,地方公共产品由地方政府供给 比中央政府集中供给更有效率。相关理论。
一、财政体制概述
3、财政职能在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划 分的理论
泰伯特(Tiebout)与马斯格雷夫认为:由于流动性(资 源在地方政府辖区之间是可以自由流动的)和差别性(地 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收入水平、资源状况和消费习惯 等方面是存在差别的)的存在,资源配置职能按公共产品 的受益面在各级政府之间划分,收入分配职能和经济稳定 增长职能只能由中央政府负责。
第3章 分级财政体制的基本框架《地方财政学》PPT课件

第二节 政府间税收划分
•三、税收权限的划分
(三)集中型税权划分模式
• 所谓税收权限集中,并不是十分绝对的,而主要指基本 税收权限相对集中于中央。法国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 从税收立法权来看,无论中央税还是地方税,其主要的 法律和政策,均由中央统一制定,地方无税收立法权, 只有一定的机动权力,包括制定某些地方税的税率,决 定开征必要的税种和对纳税人采取一定的减免措施等。
理由 全国公共产品 全国公共产品 全国公共产品 全国公共产品 全国公共产品 收入再分配 收入再分配 全国公共产品 地方公共产品 地方公共产品、外部效应 地方公共产品、外部效应 地方公共产品、外部效应 地方公共产品 地方公共产品 地方公共产品 地方公共产品 地方公共产品 地方公共产品 地方公共产品
第一节 政府间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
03
CHAPTER
第三章 分级财政体制的基本框架
第一节 政府间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
第一节 政府间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
一、政府间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的理论依据
(一)公共产品的层次性 公共产品的层次性标准是界定政府间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的首要依据。公 共产品的层次性理论不仅揭示了各种类型公共产品的区别和差异,而且也为合 理界定各级政府间事权与支出责任提供了必要的依据。
更收为费合,适属。于非税财政收入的
第三节 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
第三节 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
转移支付(Transfer Payment),原意为“转移”“转账”, 一般是指货币收入主体之间非交易性的分配关系,后被应用于 经济理论分析,而成为财政学中研究政府与微观经济主体横向 之间以及上下级政府纵向之间资金转移的重要概念。政府间转 移支付是一个国家的各级政府间进行的财政资金的相互转移。
第七章 财政管理体制 《外国财政制度》PPT课件

(二)事权与支出的划分
1.事权划分
2.共同承担的支出划分
3.政府间事权划分的作用
(三)税收收入划分与税收共享
1.税收收入划分的影响因素
2.税收共享的税收体制
42
外国财政制度
三、日本
(一)政府间财政管理权限的特点
1.中央集权与地方有限分权。就财政权限划分而言,日本注重中央政府的主导能力,在确定政 府间财政管理权限上,实行了集权基础上有限分权。财政立法权力都由中央立法机构行使,地方权 限的大小由中央政府赋予,地方财政管理范围由中央确定,在财政政策、收支调整以及预算划拨等 多方面体现了中央政府立法权力的宽泛和权威。
2.州与地方政府的有限分权。州和地方不得越权自行其是,州以下政府在不与联邦立法权相 冲突的情况下,在联邦专有的立法权限范围之外,经过联邦法律明确授权后也享有一定的立法权。 比如,地方政府所获得的税收总量由联邦议院认可,在州立法所确定的限度内,地方政府财政可以调 整其在土地(财产)和工商业税方面的税率。地方政府有限的财政立法权限依托于联邦和州,在保证 预算平衡的前提下维持财政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同时,联邦、州、地方(市镇)自行负责财政收支平 衡。
三、财政管理体制的模式
(一)财政联邦制模式
1.联邦制的特点 2.财政联邦制的特征
(二)财政单一制模式 (三)财政联邦制与财政单一制的比较
37
外国财政制度
表7—1联邦制模式和单一制模式的不同特征
联邦制模式
单一制模式
特征
中央和地方都有较大的财政独立性
地方财政缺乏独立性,更多地表现为中央的“代 理人”
优势
39
外国财政制度
第二节 典型国家政府间收支划分
一、美国
(一)政府级次和政府间的法律关系 (二)政府间事权与支出的划分
1.事权划分
2.共同承担的支出划分
3.政府间事权划分的作用
(三)税收收入划分与税收共享
1.税收收入划分的影响因素
2.税收共享的税收体制
42
外国财政制度
三、日本
(一)政府间财政管理权限的特点
1.中央集权与地方有限分权。就财政权限划分而言,日本注重中央政府的主导能力,在确定政 府间财政管理权限上,实行了集权基础上有限分权。财政立法权力都由中央立法机构行使,地方权 限的大小由中央政府赋予,地方财政管理范围由中央确定,在财政政策、收支调整以及预算划拨等 多方面体现了中央政府立法权力的宽泛和权威。
2.州与地方政府的有限分权。州和地方不得越权自行其是,州以下政府在不与联邦立法权相 冲突的情况下,在联邦专有的立法权限范围之外,经过联邦法律明确授权后也享有一定的立法权。 比如,地方政府所获得的税收总量由联邦议院认可,在州立法所确定的限度内,地方政府财政可以调 整其在土地(财产)和工商业税方面的税率。地方政府有限的财政立法权限依托于联邦和州,在保证 预算平衡的前提下维持财政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同时,联邦、州、地方(市镇)自行负责财政收支平 衡。
三、财政管理体制的模式
(一)财政联邦制模式
1.联邦制的特点 2.财政联邦制的特征
(二)财政单一制模式 (三)财政联邦制与财政单一制的比较
37
外国财政制度
表7—1联邦制模式和单一制模式的不同特征
联邦制模式
单一制模式
特征
中央和地方都有较大的财政独立性
地方财政缺乏独立性,更多地表现为中央的“代 理人”
优势
39
外国财政制度
第二节 典型国家政府间收支划分
一、美国
(一)政府级次和政府间的法律关系 (二)政府间事权与支出的划分
《财政基础知识》课件

医疗卫生支
总结词
医疗卫生支出是为了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保障公民的医疗 权益,加强对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详细描述
医疗卫生支出包括对公立医院的投入、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的支持、对医疗保障体系的补充以及对重大疾病防治的专项 支出等。这些支出旨在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保障人民的 身体健康。
教育支
总结词
教育支出是为了提高国民素质,培养人才,促进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
详细描述
经济建设支出包括对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的投资,以及对战略性新兴 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等的扶持。这些支出旨在提高国家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 ,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社会保障支
总结词
社会保障支出是为了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权益,为老年人、残疾人、孤儿等特殊 群体提供生活保障。
详细描述
社会保障支出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等项目的支出,以 及对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等领域的支持。这些支出旨在维护社会稳定,保障人民 的基本生活需求。
详细描述
教育支出包括对学前教育的投入、对义务教育的保障、对高等教育的支持以及对职业教育的推进等。这些支出旨 在提高教育质量,培养更多优秀人才,推动国家的发展进步。
04
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的类型
根据实施方式和作用机制,财政政策可以分为扩张性、紧缩 性和中性政策。
Hale Waihona Puke 财政政策的目标财政政策的主要目标是促进经济增长、稳定物价、 平衡国际收支和实现充分就业。
资源配置职能
财政通过政府投资、税收等多种手 段,调节和优化资源配置,以满足 社会公共需要。
收入分配职能
财政通过税收、转移支付等手段,调 节社会财富分配,缩小收入差距。
经济稳定职能
财政学 课件 第十二章 财政体制

(二)国有资本经营收入的划分
按隶属关系级次的不同,可划分为中央国有资本经 营收入和地方国有资本经营收入。
第二节 分级财政体制
二、政府间收入划分
(三)国有资源收入的划分
按其归属,划分为中央固定收入、地方固定收入和 中央与地方共享收入。
二、政府间收入划分
(四)政府性基金收入的划分
按照预算级次的不同,可以划分为中央基金预算收 入、地方基金预算收入和中央与地方共享基金收入。
二、分级财政理论
(三)分级财政下中央与地方政府财政职能的分工 1.资源配置职能的分工。与公共产品的受益范围相对应,
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同承担。 2.收入分配职能的分工。主要由中央政府承担。 3.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的分工。主要由中央政府承担。
第二节 分级财政体制
一、政府间支出划分
(一)政府间事权与支出划分的原则
省级财政保持必要的调节能力,才能实现省对市县转移支付补助, 调节市县间财力差异,实现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逐步均等化。
6.坚持渐进性改革的原则
思考题
• 1. 谈谈你对分级财政条件下中央与地方政府财 政职能分工的看法。
• 2. 如何科学、合理地划分政府间的事权与支出 责任?
• 3. 为什么要实行政府间的转移支付?政府间转 移支付主要采取哪些方式?
2. 斯蒂格勒的最优分权理论 地方政府比中央地方更接近于当地居民,更了解居民的消费
偏好和地方公共产品和服务方面的需求,于是地方政府提 供地方公共产品并相应进行资源配置的行为就更加有效, 进而有助于实现所谓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3. 奥茨分权定理 运用福利经济学的方法进一步分析了财政分权的必要性和有效性 若由中央政府向不同地方居民直接提供公共产品,有可能出现各地间
按隶属关系级次的不同,可划分为中央国有资本经 营收入和地方国有资本经营收入。
第二节 分级财政体制
二、政府间收入划分
(三)国有资源收入的划分
按其归属,划分为中央固定收入、地方固定收入和 中央与地方共享收入。
二、政府间收入划分
(四)政府性基金收入的划分
按照预算级次的不同,可以划分为中央基金预算收 入、地方基金预算收入和中央与地方共享基金收入。
二、分级财政理论
(三)分级财政下中央与地方政府财政职能的分工 1.资源配置职能的分工。与公共产品的受益范围相对应,
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同承担。 2.收入分配职能的分工。主要由中央政府承担。 3.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的分工。主要由中央政府承担。
第二节 分级财政体制
一、政府间支出划分
(一)政府间事权与支出划分的原则
省级财政保持必要的调节能力,才能实现省对市县转移支付补助, 调节市县间财力差异,实现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逐步均等化。
6.坚持渐进性改革的原则
思考题
• 1. 谈谈你对分级财政条件下中央与地方政府财 政职能分工的看法。
• 2. 如何科学、合理地划分政府间的事权与支出 责任?
• 3. 为什么要实行政府间的转移支付?政府间转 移支付主要采取哪些方式?
2. 斯蒂格勒的最优分权理论 地方政府比中央地方更接近于当地居民,更了解居民的消费
偏好和地方公共产品和服务方面的需求,于是地方政府提 供地方公共产品并相应进行资源配置的行为就更加有效, 进而有助于实现所谓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3. 奥茨分权定理 运用福利经济学的方法进一步分析了财政分权的必要性和有效性 若由中央政府向不同地方居民直接提供公共产品,有可能出现各地间
第七讲 我国的财政体制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3)政府预算的调整 预算调整是指经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的中央预算和经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批准的本级预算,在执行中因特殊 情况需要增加支出或减少收入,使原批准的收支平衡的预 算的总支出超过总收入,或者使原批准的预算中举措债务 的数额增加的部分变更。 变更的原因: ①预算的编制通常是在上年末和本年初进行的,在年度执 行过程中,由于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发生变化。 ②预算收支在执行过程中会受到季节性变化、自然灾害以 及某些不可预料的事件等因素的影响,要求预算在执行中 作出相应调整。 ③人们的主观认识能力与客观实际会存在一定差距,从而 使编制的预算不可能完全反映客观要求。
(2)政府预算的编制 政府预算编制的准备工作; ①修订政府预算收支科目和预算表格; ②对本年度预算执行情况的预计和分析; ③拟定下年度预算收支指标; ④颁发编制政府预算草案的指示和具体规定。 政府预算草案编制的依据与程序; 政府预算编制的内容; 政府预算的审查和批准。
(2)财力分配的横向不平衡。是指由于 各地区的人口、地理、资源等情况和其 他因素造成的各地方政府支出上的较大 差异。而由于财源分布的不平衡。不同 地区可能拥有不同量的税基,在实行相 对统一的税收体系情况下,必然会使地 方政府的可支配财力不尽一致,导致了 地区财政能力的差异。这种财政能力和 支出需求的差异使得有些地区无法维持 政府正常运转并满足公共服务需求,客 观上要求中央政府通过财政转移支付来 平衡。
第七讲 我国的财政体 制
一、我国财政体制
(一)分级财政体制 1、含义。它是指在宪法或相关法律确立的各级政府 独立事权的基础上,各级政府独立地行使各自的财 政权力,自收自支、自求平衡、自行管理,各自独 立其财政预算的一种体制。 2、特征: (1)各级政府事权独立 (2)各级财政预算独立 (3)政府间的财政联系主要依靠规范的分税制和转 移支付制度来进行,政府间的财政转移支付是中央 财政对各级地方财政实行宏观调控、体现中央政府 意图、缩小各地财政能力的有效手段。
财政体制 ppt课件

第四章 财政体制
本章要点:
1. 世界上主要的政治体制及其相对的财政体制 2. 分税制改革前我国财政体制的演进 3. 分税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意义及存在的问题 4. 省以下财政体制的建设
ppt课件 1
第一节 单一制、联邦制与邦联制
• 政治体制 • 财政体制
• 发展趋势
ppt课件
2
一、 政治体制
• 单一制 • 联邦制
5.
谈谈你对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的认识。
ppt课件
24
定
1974-1975
收入按固定比例留成,超收另定分成比例,支出按指标包干
1976-1979
定收定支,收支挂钩,总额分成,一年一变,部分省(市)试行“收
支挂钩,增收分成”
分 级 包 干 的 财 政 1980-1985 体制
划分收支,分级包干 划分税种,核定收支,分级包干 财政包干
ppt课件
1985-1988 1988-1993
二、分税制改革的内容
• 中央和地方事权支出的划分
• 中央和地方收入的划分
ppt课件 14
三、分税制改革的成效
ppt课件
15
ppt课件
16
四、分税制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中央、地方政府权力关系不规范 • 收入划分不尽合理,地方税体系尚待健全
• 转移支付制度不规范
ppt课件
17
五、1994年分税制以后几次重要改革
• • • • • •
对所得税收入进行分享的改革 针对增值税进行的多次改革 出口退税机制的改革 对证券交易(印花)税的分享比例进行调整 房产税的推行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
18
ppt课件
第四节 省以下分税制财政体 制改革
本章要点:
1. 世界上主要的政治体制及其相对的财政体制 2. 分税制改革前我国财政体制的演进 3. 分税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意义及存在的问题 4. 省以下财政体制的建设
ppt课件 1
第一节 单一制、联邦制与邦联制
• 政治体制 • 财政体制
• 发展趋势
ppt课件
2
一、 政治体制
• 单一制 • 联邦制
5.
谈谈你对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的认识。
ppt课件
24
定
1974-1975
收入按固定比例留成,超收另定分成比例,支出按指标包干
1976-1979
定收定支,收支挂钩,总额分成,一年一变,部分省(市)试行“收
支挂钩,增收分成”
分 级 包 干 的 财 政 1980-1985 体制
划分收支,分级包干 划分税种,核定收支,分级包干 财政包干
ppt课件
1985-1988 1988-1993
二、分税制改革的内容
• 中央和地方事权支出的划分
• 中央和地方收入的划分
ppt课件 14
三、分税制改革的成效
ppt课件
15
ppt课件
16
四、分税制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中央、地方政府权力关系不规范 • 收入划分不尽合理,地方税体系尚待健全
• 转移支付制度不规范
ppt课件
17
五、1994年分税制以后几次重要改革
• • • • • •
对所得税收入进行分享的改革 针对增值税进行的多次改革 出口退税机制的改革 对证券交易(印花)税的分享比例进行调整 房产税的推行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
18
ppt课件
第四节 省以下分税制财政体 制改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范围》一文中,探讨了地方分权的经济理由。
他认为地方政府存在的理由首先是它比中央政府
更加接近民众,也就是说比中央政府更加了解所
管辖民众的需求和偏好;其次,一个国家内部不
同地区的人有权对不同种类和数量的公共服务进
行不同的选择,而地方政府就是实现不同地区不
同选择的机制。斯蒂格勒的理论,实际上意味着
为了实现资源配置的有效性和分配的公平性,公
2020/11/15
第十一章 财政管理体
7
制
而社区的管理者则会像私人品市场的厂商 一样对该信号作出反应,力图以最低的税收成 本向具有相同偏好的居民提供一揽子满足他们 需求的公共产品及劳务,否则居民将从该地区 退出。这样,通过居民和社区的共同活动,实 现了资源的有效配置。即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 可以使居民选择符合自身偏好的特定的地方公 共品菜单,会促使各地方政府更有效地提供人 们需要的公共品和公共服务。
基础科研服务、就业与社会保障服务、公益性基础
设施服务、生态环境保护服务八大类公共服务。目
标是使在一2个020/国11/1家5 范围内,第不十一同章 地财政区管理的体 居民能享受 5
到大体相同的公共服务。
制
4、 抑制地区间的不公平竞争。体制 分配与地方利益紧密相关,物质利益是一切社 会活动的最终目的,政治权利不过用来实现经 济利益的手段。许多涉及国家整体利益的分配 政策需要地方顾全大局,作出必要的牺牲,比 如鼓励支持国家跨地区基础建设,避免地区间 税收竞争等,转移支付政策就可以发挥补偿的 作用。
共决策应该在最低的政府层次进行。
2020/11/15
第十一章 财政管理体
10
制
4、特里西的偏好误识理论(1981)
由于信息不完全,中央政府提供公共品的
过程中存在者失误的可能性,而由地方政府来提
供才有可能使社会福利达到最大化。
5、“俱乐部”理论
将社区比作俱乐部,研究在面临外在因素
的条件下,俱乐部如何确定其最优成员数量。其
第二类是由地方政府承担其支出责任的社会共 同事务。地区性的行政管理、交通、警察、教育、 消防、公园等
第三类是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共同承担其支 出责任的社会共同事务,或支出责任归属不明确的 社会事务。如跨地区的铁路、公路、水运、邮电, 某些环保项目、高等教育等
2020/11/15
第十一章 财政管理体
19
第一节 第二节
政体制
第十一章 财政体制 财政体制理论概述
财政分权理论下财政体制的设置
联邦制财政体制
单一财
第三节 财政体制的类型(分税制财政体制: 分税制类型、特点) 第四节 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2020/11/15
第十一章 财政管理体
1
制
第十一章 财政体制
本章之前的公共财政问题的讨论是假定公 共部门由单一的政府实体组成,事实上,政府 被分为若干级次。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行使 财政职能上各有侧重,他们互相配合,共同组 成特定的国家财政活动体系(财政体制)。
2020/11/15
第十一章 财政管理体
2
制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县级财政赤字面 一度高达40% 以上,有的省份甚至高达60% ; 据有关部门统计,县级欠债4 100亿元左右,乡级 欠债2 150亿元,村级欠债3 700亿元,全国县乡 村行政欠债总计可能达1万亿元左右。目前,中国 近70%的公共支出发生在省和省以下,其中50% 以上的支出发生在市、县、乡三级,尤其是县乡 两级担负着相当沉重的支出责任。基层财政日益 困难已影响到部分地方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任 其发展势必会导致地方财政危机而最终威胁到中 央财政,进而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
2、维护中央财政的主导地位。中央财政收 入比重从分税制前5000亿元中的28.35%迅速上 升到2005年财政收入总额近3.16万亿元中的5 3.3%。
3、各级财政拥有自己的独立税种。我国目前 真正属于地方主税种的只有营业税(不含铁路、各 银行总行、各保险公司集中交纳部分)、房产税、 契税等。分税制改革初期,地方税约占全国税收 总量一般为20— 30%。 到2003年这一比重降至l 0%左右。地方税体系的严重“缺失”。
更加有效(或至少是同等有效)。
奥茨定理表明:即使中央政府能够有效地提供同样
的公共品,并且享用这种公共品对所有人或者所有
地方的人来说都是同等的,这时由地方政府来提供
这种公共物2品020/也11/1比5 中央政府第有十一效章 制。财政管理体
9
3、斯蒂格勒最优分权理论(1957)
著名经济学家斯蒂格勒《地方政府功能的适
2020/11/15
第十一章 财政管理体
22
制
(二)分税的方式
1、税源划分 2、分成
3、附加
4、特定税收分配
(三)分税制的主要特点
1、明确划分各级政府的事权。实际上各级政府间 并没有明显区别,除了少数事权如外交、国防等专属 中央政府外,地方政府拥有的事权几乎全是中央政府 的事权翻版。 《预算法》虽然保证了地方预算自主 权,但仅泛泛划分了中央和地方政府间的支出,中央 政府对省级以下各级政府之间的支出划分没有明确的 指南,一般2是020/1“1/15下管一级”第十的一章办法财政,管理即体 由上级政府23顺 次决定其下级政府的支出划分。制
2、中央实行统一集权,地方政府权利由中 央政府授予,地方没有脱离中央而独立的权利;
3、在中央集权的同时实行某种程度的地方 自治。
4、对外国家以国际法主体出现。
2020/11/15
第十一章 财政管理体
16
制
联邦制财政体制是指各级政府按照宪 法或相关法律确定的权利独立行使各自的财政 权利,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地方各级财政之 间没有整体关系,政府间的财政联系主要通过 分税制和转移支付实现。
最佳规模应确定在外部不经济所产生的边际成本
(拥挤)等于由新成员分担成本带来的边际节约
这个均衡点上。
2020/11/15
第十一章 财政管理体
11
制
布坎南用这个理论来解释最优地方政府管辖范围的
形成;波利将俱乐部的章程比作社会契约;马丁.麦
圭尔提出俱乐部成员的最优数量和辖区范围内所提
供的公共产品的最优数量应该同时被决定。从而提
一、建立体制性分配关系的必要性:中国学者观点
1、以财政体制促进公共资源的优化配置。
2、充分发挥各级政府的优势(随着国家功能
的扩大,政府自身也变成了服从劳动分工的一种职
业)
3、解决地区差距悬殊的问题,实现区域基本
公共服务均等化。主要包括行政管理服务、基础教
育服务、公共卫生与基础医疗服务、公共文化服务、
严格地方财政纪律,通过合理选择转
移支付制20度20/1,1/15使政府间财第十政一章关系财政的管理协体 调失败最 13
小化。
制
第二节 财政分权理论下财政体制的设置
一、 不同政体下的财政体制主体及特征
财政分级源于政府的分级,在政权区域 划分与层级管理制约下,一般是“一级政权 ,一级财政”,各级财政相对独立,自求平 衡。
(1)社会共同事务的受益空间 (2)实现区域的收入再分配,平衡地区间社 会共同事务的供给水平。
2020/11/15
第十一章 财政管理体
18
制
2、财政体制性支出划分的一般方法 以事权的划分为基础 第一类是由中央政府(或联邦政府)直接承
担其支出责任的社会共同事务。如国防、外交、国 际贸易、财政与货币政策、外汇管制等
出地方分权区域的最优原则 。
6、马斯格雷夫的分权理论(1959)
从政府三大职能出发,分析了中央和地方政府
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他认为,宏观经济稳定与
收入分配职能应由中央方负责,资源配置职能应由
地方政府承担,并在分权的基础上实行税种划分,
以赋予地方202政0/11府/15相对独立的第十权一章力财。政管理体
2020/11/15
第十一章 财政管理体
21
制
(一)分税制类型
以规范职能、优化财力配置和有利管理 为宗旨,分为两种类型:
1、完全分税制(由转移支付制度实现地 方财政的最后平衡)
2、适度分税制(中央政府还可用行政手 段 调 整 财 政 体 制 的 关 系 ) 1994 年 我 国 实 行 的 分税制就是适度的分税制。1994年中央与地 方的共享税种只有3个。即增值税、资源税和 证券交易(印花税)占税种总数的10% ,而 目前“共享”税种数量即扩大到12个,占税 种总数的31%。
2020/11/15
第十一章 财政管理体
24
制
二、非分税制财政体制
它是以非分税为基础划分体制性收入关 系。它主要指前资本主义和计划经济时期, 税收不尽发达,财政收入包括税收、国有企 业利润、公债等等,国家统一的将各种收入 纳入体制分配,中央政府有一定的税收、中 央所属企业利润及公债收入,地方政府有相 应的税收、所属企业利润及公债分配。
制
(二)财政体制性收入的划分
美国财政学家塞利格曼提出收入划分三原则:
(1)效率原则(征收效率高低);(2)适应 原则(税基宽窄);(3)恰当原则(税负分配 公平)。
其次是迪尤经济利益原则(增进经济利益)
达贝尔总结了税收划分的一般观点,缺点是 忽视了共同税源引发的过度征税问题。
从各国的实践来看,个人所得税、公司所得 税、遗产税由中央政府征收;资源税、销售税由 中央政府20征20/1收1/15或分享;财第十产一章税财、政管使理体用费和规费由20
12
制
三、财政分权理论的发展
新的财政分权理论引入了微观经济学 的激励相容与机制设计学说。
主张建立民主财政分权机制,主要关注 两个问题:一是政府本身尤其是地方政府本身 的激励机制(使地方政府从自身利益出发改进 服务效率)。二是政府与经济当事人之间的类 似委托代理的经济关系(公众参与管理、民主 决策、民主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