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原著导读整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名句解读
1.原文:【1】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他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2】因此,和唯物主义相反,能动的方面却被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当然,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
【3】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确实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他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对象性的活动,所以它在《基督教的本质》一著中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做是真正人的活动,而对于实践则只是从它卑污的犹太人活动的表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定。
所以,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
这一段阐述了实践的唯物观,是全篇的总纲,从实践角度看世界,要树立实践的世界观。
(1)揭露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陷——离开人的实践理解人与世界的关系。
(2)批判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3)批判费尔巴哈对实践的错误理解。
这一段的理论意义有:
[1]确立了从实践出发去考察自然-社会-人的基本路径。
[2]扬弃了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旧唯物主义、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唯心主义世界观。
[3]实现了人类思维方式的根本转变——实践思维方式。
实践思维方式:
[1]关系性思维而不是实体性思维。
[2]动态生成思维而不是静止不变的思维。
[3]开放、批判的思维而不是封闭保守的思维。
1、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不了解实践的意义
(1)马克思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
”
这里的“事物”、“现实”、“感性”都是指人能感觉到的客观物质世界,即人类生活在其中的并经过人类实践活动改造的世界。
旧唯物主义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事物,意思是说,它只是像照镜子一样,直观地消极被动地反映客观世界,不需要任何中介而可以直接形成关于事物的感觉、印象、观念、思想。
(2)“而不是把它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
这是说旧唯物主义不是把反映理解为人类所特有的一种主观能动活动过程,不是理解为实践活动过程。
一切旧唯物主义者把人和客观世界的关系,仅仅理解为一种直观的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他们不懂得人们的认识对象同时又是人们的实践对象、人们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反映客观事物。
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在实践基础上统一起来的。
实践既是人们所特有的主观能动过程,又是一种客观的物质活动过程。
旧唯物主义对这些根本不理解。
2、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马克思在分析了旧唯物主义后说:“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活动本身的。
”
这是说唯心主义看到了、肯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但是颠倒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把意识的能动性无限夸大了。
“抽象地发展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即把人们实践活动的现实的、具体的客观物质性抽象掉了,只剩下人们的意志、愿望等主观的东西。
实质上,唯心主义也是把实践活动排斥在认识论之外。
3、批判费尔巴哈的实践观
马克思说:“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确实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他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客观的活动。
”
费尔巴哈虽然也讲过实践观点,可是,他对实践活动“只是从卑污的犹太人活动的表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定”,即把实践理解为犹太人经营牟利的利己主义活动。
而且,他“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作是真正的活动”,认为实践是不屑一顾的。
因此,马克思在第一条的结尾时指出,费尔巴哈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不懂得人们改造自然、改造社会活动的伟大意义,这是一切旧唯物主义者局限性的要害所在。
2、原文:【1】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人应该在实践中正名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2】关于思维——离开实践的思维——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
【1】这一段主要阐述了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真理认识的可能性,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
(1)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
这就是说,人们的思维、任何一种理论体系、任何一种
哲学思想、是不是客观真理、归根到底只能由实践来检验。
马克思提出这个论断,是哲学发展史上的第一次革命性突破。
在整个人类哲学发展史上,一切唯心主义者虽然承认客观真理,但也没有科学地解决真理标准问题。
(2) 真理的可认识性。
人应该在实践活动中检验自己认识的真理性。
所谓”现实性和力量”,是
指人的思维具有正确反映客观现实的能力;所谓”思维的此岸性”,是指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能够透过现象,认识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这实际上批判了康德的不可知论。
【2】这是说离开实践的检验,去争论能不能正确认识客观事物,就像中世纪的哲学家争论“一个针尖上可以站多少天使”这类的问题一样荒谬和无聊,那是毫无现实意义的争论。
原文: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
但是,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1)这句话批判费氏在人的本质问题上的唯心主义观点,阐明马克思人的本质观。
所谓人的本质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特质和根据。
(2)费尔巴哈在人的本质问题上的贡献是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为人的本质;但也存在很大的缺陷:
[1]离开实践来理解人。
人——生物学意义上的感性自然人。
“我思故我在”,“我欲故我在”
[2]离开社会关系来理解人。
把社会关系理解为生物学意义上的“两性关系”、“性爱关系”。
费尔巴哈人的本质的理解:
“撇开历史进程”——非社会历史性;
“宗教感情”——看作是与生俱来的、固有的、自然永恒的东西;
“抽象、孤立的人类个体”——“原子个人”。
“类”——是一切人与生俱来的、完全相同的、生物学意义上的自然共同性。
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的逻辑起点(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博爱)。
(3)马克思在批判费氏人的本质观的基础上上,提出了自己的本质观。
[1]人的实践本质观。
马克思认为,人是“现实的人历史的人”,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2]人的社会关系本质观。
人类社会存在两种关系,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人的本质离不开同自然的关系,但更重要的是由社会关系决定的,一切现实的人都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他强调实践具有双重维度——人与自然和人与人,两者具有一致性。
4.原文: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1)“全部社会生活”包括社会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和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等;
社会物质生活——人改造自然界的物质生产中造就的;
政治生活——改造社会、改造制度的政治生产中形成的;
精神生活——改造人的精神世界中形成的。
即三种文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
(2)这句话揭示了理论对实践的依赖关系。
马克思从“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以根本观点出发,从而指出宗教思想和唯心主义哲学,都是人类实践因历史性而形成的特定方式。
马克思认为实践是社会历史环境的感性活动,实践是历史的,不存在超越历史的一般的实践。
个人与社会、主观与客观、非理性与理性都是人类在实践中获得了具体的统一,因此,包括宗教在内的精神意识形态都可以在实践中得到检验。
5.原文: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1)这句话将旧的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相对比,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功能,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哲学,马克思的唯物主义是实践唯物主义。
(2)过去的哲学停留在“解释世界”,而不致力于“改造世界”。
以往的哲学家们由于不了解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的革命意义,把实践排除在自己的哲学之外,因而也就不可能提出通过革命实践去改变世界的主张。
(3)马克思强调了哲学应把理论和实践、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结合起来,表达了自己的哲学观。
概括地说明了新唯物主义的特点、历史使命和根本任务。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改变世界作为自己的根本目的,当然,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改变世界,并不否认认识世界和解释世界的重要性,相反,它认为科学地解释世界是改变世界的必要前提。
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目的,不在于解释世界,而在于改造世界。
论述题
1.马克思在《关于费尔马哈的提纲》中怎么阐述实践观?
《提纲》是马克思主义形成时期的主要著作之一。
在寥寥千言中,马克思紧紧围绕着旧唯物主义的基本缺陷——直观性和受动性,完成了对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旧唯物主义的批判,确立了实践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即实践观点
(一)马克思的实践观
马克思通过批判旧唯物主义的“只是从客体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的缺陷和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主观能动性,提出了自己的实践观。
旧唯物主义,从经验直观出发,把人和客观世界的关系,仅仅理解为一种直观的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
唯心主义看到了、肯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但是颠倒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把意识的能动性无限夸大了。
他在否定两者的基础上,指出实践是“人的感性活动”,是能动性与受动性、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人既受自然必然性支配,同时又以能动的感性活动改造环境,实现人与环境的辩证统一,从而确立了完备的实践观。
(二)实践观在真理问题上的具体展开
这主要阐述了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真理认识的可能性,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
根据对实践的这种理解,马克思进而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的直观反映论,把实践观点引入认识论,确立了能动反映论的基本思想,指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这就是说,人们的思维、任何一种理论体系、任何一种哲学思想、是不是客观真理、归根到底只能由实践来检验。
人可以通过实践活动去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即真理在实践中是可以被认识的。
离开实践的检验,去争论能不能正确认识客观事物,就像中世纪的哲学家争论“一个针尖上可以站多少天使”这类的问题一样荒谬和无聊,那是毫无现实意义的争论。
(三)人和环境的关系上阐述实践的重要性
“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做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
”在这里马克思提出了两个批判和一个观点。
即批判旧唯物主义环境和教育决定人的观点和旧唯物主义的英雄史观,提出了环境改造和人的改造在实践基础上的统一的观点。
旧唯物主义者由于不了解实践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因而就不能正确地说明任何环境、人和教育之间的关系。
(四)对宗教的批判,要变革为对现实的社会实践改造
批判费尔巴哈宗教观,说明宗教产生社会根源和消灭宗教的途径。
首先,马克思肯定了费尔巴哈在批判宗教上做出的贡献。
但他认为费尔巴哈虽然是批判了强调抽象思维的唯心主义,但他的唯物主义同样是不彻底的,正如他对宗教所作的批判一样:“只能用这个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来说明”。
没有揭露宗教的社会根源,对宗教的批判只是立足于理论上而没有“在实践中使之革命化”。
费尔巴哈撇开历史的进程,把宗教感情固定为独立的东西。
马克思进而提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因此,包括宗教在内的精神意识形态都可以在实践中得到检验。
要彻底完成对宗教的批判就必须立足于人的实践,“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最后,他提出了理论和实践、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结合起来的实践唯物主义的哲学。
共产党宣言
1.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
某些地方本来可以作一些修改。
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
(72页)
恩格斯的这句话,其实对《宣言》必须采取辩证唯物主义的态度:
首先,必须肯定《宣言》的基本原理,《宣言》的基本原理仍然是各国共产党必须坚持的普遍真理。
这里的“一般原理”指的是马克思主义原理。
其次,指出《宣言》中“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必须修改、补充、发展。
马恩并不避讳《宣言》个别原理、个别语句的局限性。
因此《宣言》的理论内容要与时俱进,我们要不断丰富和发展它。
第三,反对本本主义,教条主义,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对于《宣言》中正确的原理,也不能生搬硬套,必须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具体的革命实践相结合,各国党都要善于从本国的国情出发灵活的运用《宣言》原则。
2、贯穿《宣言》的基本思想: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使该时代政治的精神的历史的基础;因此(从原始土地公有制解体以来)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即社会发展各个阶级上被剥削阶级和剥削阶级之间、被统治阶级和统治阶级之间斗争的历史;而这个斗争现在已经达到这样的一个阶段:即被剥削被压迫的阶级(无产阶级),如果不同时使整个社会永远摆脱剥削、压迫和阶级斗争,就不能使自己从剥削它压迫它的那个阶级(资产阶级)下解放出来。
——这个基本思想完全是属于马克思一个人的。
恩格斯精辟的指出了贯穿《宣言》的基本思想是历史唯物主义,包括三方面内容:
①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决定社会的经济基础,而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社会的上层建筑。
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在阶级社会里总是集中的表现为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即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斗争。
人类历史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必须用阶级斗争的观点去分析观察阶级社会。
③阶级斗争是手段,人类解放是目的,辩证地看待阶级斗争。
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解放自己。
无产阶级如果不同时使整个社会永远摆脱剥削和压迫它就不能使自己从它受压迫的那个阶级的统治下解放出来。
《宣言》的基本思想就是运动历史唯物主义具体考察资本主义社会得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得出无产阶级是埋葬资产阶级,实现共产主义的社会力量的结论。
3.现代资产阶级本身是一个长期发展过程的产物,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一系列变革的产物。
(76页)
这句话说明了资产阶级在经济上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1)马恩指出“从中世纪的农奴中产生了初级城市的城关市民;从这个市民等级中发展出最初的资产阶级分子”。
指出资本主义因素、资产阶级分子是从封建社会内部产生的。
随着15世纪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迪亚士绕过非洲航线,世界新市场被发现,封建的或行业的工业经营方式已满足不了市场的要求。
于是资本主义由简单协作,过渡到工场手工业。
随着工业革命的发生工场手工业又让位于现代大工业。
(2)这句话指出了资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是一个长期发展的产物,也就是说资产阶级是通过阶级对抗和历史的发展而慢慢地成为新社会的主体的。
在这个过程中,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代替了原来旧社会的落后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并在社会中处于统治地位,从而促进了资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
资产阶级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变革的产物。
4、在资产阶级社会里,活的劳动只是增值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的一种手段。
在共产主义社会里,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只是扩大、丰富和提高工人的生活的一种手段。
因此,在资产阶级社会里是过去支配现在,在共产主义社会里是现在支配过去。
在资产阶级社会里,资本具有独立性和个性,而活动着的个人却没有独立性和个性。
(85页)
这一段话主要阐述了资产阶级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的区别,是对所谓“消灭个性”问题的驳斥:
(1)“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是指“物化劳动”、“资本”。
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只是增殖资本的手段,而在共产主义社会,劳动的目的是扩大、丰富和提高人民的生活,不是增殖资本。
(2)“过去”是指“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资本)”,“现在”是指“活劳动”。
资本主义社会资本支配着现在的活劳动,共产主义社会是活劳动支配资本;
(3)资本主义社会里资本“资本具有独立性和个性”,意为资本具有主体性,占主体地位,而不是人,个人没有自己的独立性,受物的支配。
由此可以看出在资本主义社会手段和目的发生颠倒,即人与物的关系发生颠倒。
5.你们的观念本身是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和所有制关系的产物,正象你们的法不过是被奉为法律的你们这个阶级的意志一样,而这种意志的内容是由你们这个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来决定的。
(1)这句话主要论述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道理。
实际上马克思对对资产阶级从上层建筑方面供给的批判
(2)表明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和所有制的经济基础决定了资产阶级的思想观念,资产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了资产阶级的法律。
马克思说这段话是为了表明: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资产阶级的教育观念,以及资产阶级的自由观念和法律观念都是资产阶级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都是资本主义经济产物,都是资产阶级意志的体现,都是为资产阶级服务的,可见,资产阶级所有制产生资产阶级的观念,而资产阶级的观念又维护资产阶级的私有制。
(3)共产党人要消灭的文化是指资产阶级的奴化教育和反动文化而不是消灭文化教育
6.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毫不奇怪,它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
(89页)
共产党人要实现的“两个决裂”:
(1)第一个决裂:“传统的所有制关系”是指一切私有制特别是资产阶级的私有制。
共产党要消灭私有制,与私有制作彻底决裂,生产力上的决裂,消灭私有制代之以共产主义公
有制,无产阶级才能从根本上获得解放
(2)第二个决裂:“传统的观念”是指一切维护私有制的传统思想,也包括历史上的社会意识。
对“消灭私有财产”(经济基础方面)攻击的批判,即与私有制观念作彻底决裂,意识形态上的决裂,私有制作为一种社会存在必然产生和形成与之相适应的社会意识,而共产主义要从根本上否定和消灭私有制,必然要对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私有观念为核心的社会意识形态进行否定。
这是共产党的最高境界和宗旨,很难达到。
7、工人没有祖国
对这个论断必须放在马克思主义整个科学体系中来理解,“祖国”是个历史的概念,主要包含两层意思:
一是强调工人不是自己国家的主人,没有权利。
当资产阶级掌握政权时,工人阶级处于被压迫被剥削的地位,因此国家不是工人阶级的,工人当然没有祖国。
但是工人不能因此对国家抱有无所谓的态度,因为祖国毕竟是工人阶级斗争的场所和舞台,工人经过革命取得国家政权的时工人才有了自己的祖国。
二是强调工人、无产阶级的国际主义精神(采用的是全球一体化的思想)。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各国工人的经济状况是国际性的,他们的阶级敌人是国际性的,他们的解放条件也是国际性的,他们的国际团结比民族团结更为重要。
8.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90页)
这主要是阐述了无产阶级的最高纲领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最高命题。
在共产主义社会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将“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放在首位,而不是以牺牲个人的自由发展来成全集体,是一种真实的集体,不是虚假的集体。
这就是说,自由将高度发展,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利益是一致的,正因为这样,每个人的自由发展不但不会妨碍别人自由发展,而且由于彼此关系和谐而融洽,社会生活生动而活泼,从而使所有人在自由发展中,相互鼓励,相互促进。
在这个社会里,人们将自觉的把社会需要和个人意愿结合起来愉快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全社会谋取利益。
对现实的批判意义:物的发展要为人的发展服务,要以人为本,不能以经济为本。
9.他们看不到无产阶级方面的任何历史主动性,看不到它所特优的任何政治活动……看不到无产阶级解放的物质条件
这段话说明了空想社会主义的局限性:
(1)看不到无产阶级的主体性。
看不到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无产阶级群众的力量,因而始终没能找到改造现代社会的物质力量。
(2)没有找到社会发展的规律。
属于“理想主义”路向。
认为只有靠思辨的幻想和天才的发明,就可超越资本主义制度,全然不顾这种超越是需要以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为前提。
离开阶级斗争去设计、谈论和实践社会主义,他们的设想便成空话,他们的实践活动也充满幼稚的思想。
空想社会主义是一种不成熟的理论,是同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的。
9.共产党人为工人阶级的最近的目的和利益而斗争,但是他们在当前的运动中同时代表运动的未来。
(98页)
这句话意为共产党人在努力实现无产阶级最近目标的同时,始终坚持共产主义的最终目标。
共产党人在任何时候,都坚持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不因眼前利益而放弃、忽视长远利益,反对现实主义。
同时也不因理想而忽视当前,反对理想主义。
共产党人是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