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高三二轮复习教案 世界地理 东亚 东南亚 南亚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地理二轮专题复习教案:东亚和东南亚、南亚

教材分析

因为初中和高中的地理知识有着不可分割的承接关系,在高考中也将考查相关世界地理的相关内容。

1.从考核内容看,主要考查世界主要地区、主要国家的自然地理特征、资源状况、交通运输线、城市化特征等知识。

2.从考核形式看,多以区域图为背景,考查重要国家及地区的地理特征。题型选择题、综合题都有,但以综合题为主。结合热点问题如资源问题、人口问题等考查发生地区的自然、人文等方面的地理特征。

3.从考查水平上看,从多角度、较为全面地考查区域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学生区域定位水平、读图分析水平、归纳描述地理事物规律的水平。

一、教学目标

1.记住东亚、东南亚、南亚的主要国家、首都、地形图、河流、湖泊等自然环境特征。

2. 能够使用气候要素分析气候特征及差异的形成原因。

3.分析工农业生产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工农业生产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难点:季风气候成因及差异。

四、学情分析

区域地理的综合复习,一般包括8个方面:位置、气候、地形、河流、资源、交通、农业和工业。通过对8要素的分析,弄清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以及自然地理要素对人文地理要素所产生的影响等,从而使学生对区域的整体性有完整的了解。所以区域定位非常重要,这就要求教师指导学生记忆一些重要的经线,纬线穿过的地理事物,一些典型地理事物的轮廓,一些关键性的符号和注记等能协助学生区域定位的信息。同时要引导学生实行跨区域比较,通过比较,有利于学生加深对地理学区域差异的理解,有助于开阔思路,提升水平。

五、教学方法

1、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2.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问题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

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学案

2.教师的教学准备: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七、课时安排:1--2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问题导入、展示目标。

教师首先提问:东亚,东南亚,南亚的位置、范围?我们来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强调重难点。然后展示探究的第一个问题,探究一:季风气候成因及差异,已经布置学生们课前预习了这部分,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并让学生把预习过程中的疑惑说出来。

设计意图:步步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明确学习目标。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探究一:季风气候成因及差异

1.为什么东亚季风气候显著?

主要是海陆位置引起的:背靠最大大陆,面临最大海洋→冬夏海陆温差大→冬季西伯利亚为高压、海洋为低压;夏季亚洲为低压、海洋为高压→冬季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夏季风从海洋吹向陆地。

2.东亚和东南亚的季风气候差异如何?

探究二:工农业生产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1、南亚气候与农作物分布

A、热量条件影响农作物分布

B、不同作物需不同水分条件——水稻:高温多雨,平原地区,需水肥量大,多分布在降水较多的东北和德干高原东、西沿岸;小麦和棉花:需水少,耐旱水平强,地势平坦,多分布在降水较少的西部地区;黄麻:喜低温湿润,多分布在恒河三角洲上;茶:需多雨气候及排水好的坡地,多分布在多雨并且排水条件好的东北山坡上。

2、南亚地形与农作物分布

A.北部山地:是地势极大的喜马拉雅山脉南坡的一部分——茶

B.中部平原:主要是由印度河、恒河冲积而成——东北部水稻,西北部小麦与棉花,三角洲上黄麻

C.南部高原:主要是印度半岛中南部的德干高原(地势较平坦,多火山熔岩风化物,土质肥沃——开垦为耕地)——高原上分布棉花和茶叶,沿海分布水稻

3、南亚农业生产不利的气候条件:

旱季时间长,雨季集中在6、7、8、9这四个月,同时西南季风势力强弱和进退迟早造成降水量年季变化大,水旱灾害频繁

A、正常年份——风力不强不弱——降水适时适量——风调雨顺——农业丰收

B、异常年份——风力太强——夏季风来得早,去得迟——雨季长,降水多——水灾——农业歉收

C、解决办法——兴修水利工程

4、印度农作物分布与自然条件的关系(水稻、小麦、棉花、黄麻、茶叶)?

5、印度工业和农产品、矿产资源的关系

产棉区——印度西部——孟买棉纺城——接近原料产地和对外贸易港口

产麻区——恒河三角洲——加尔各答麻纺城——接近原料产地和港口

煤、铁丰富——集中于德干高原东北部;锰矿储量大——产在德干高原中、北部地区———形成东北部工业区的钢铁、电子、机械、化学工业。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教师组织学生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实行当堂检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并对所学内容实行简单的反馈纠正。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完成本节的课后练习及课后延伸拓展作业。

设计意图:布置下节课的预习作业,并对本节课巩固提升。教师课后即时批阅本节的延伸拓展训练。

九、板书设计

(一)、东亚

1、自然环境特征

2、居民与经济结构特征

(二)、东南亚

1、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2、居民和经济结构特征

(三)、南亚

1、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2、居民和经济结构特征

十、教学反思

本课的设计采用了课前下发预习学案,学生预习本节内容,找出自己迷惑的地方。课堂上师生主要解决重点、难点、疑点、考点、探究点以及学生学习过程中易忘、易混点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