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的代词用法PPT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出现的名词。②省略主语。③用敬称。
2
㈢古代的人称代词没有单复数之分。“侪、 曹、属、辈”等用在第一、二人称代词后
面,表示同辈、同类人的意思。 此属皆我之深仇。这些族类都是跟我们有深
仇大深的民族。
㈣关于谦称和尊称。是名词,在交际中, 代替了“我”和“你”。
3
有人称代词作用的尊称和谦称,由名 词或名词性词组来充当。
• 6、以吾一日长乎尔,毋~以也。 (先进) • 7、不~知也 (先进) • 8、虽不~以 ,吾其与闻之。(子路)
9
•予 • 《论语》中,作为人称代词的“予”凡23见,
主要用作主语和宾语,也可用作定语。具体言 之,其中主语12见,宾语9见,定语2见。“予” 作为第一人称代词最大的特点是表示上对下、 师对生的自称,如: 1、~有乱臣十人。(泰伯) 2、~一以贯之。(卫灵公)
代词
代词有指代作用,可以单独充当 句子成分。代词分为人称代词、指示代 词和疑问代词三类,这都是古今一致的。
古代汉语还有两类是现代没有的: 无定代词和辅助性代词(特别指示代词,结
构助词)。
1
一、人称代词
㈠朕:秦以前是一般人的自称,秦始皇起 用作帝王专用的自称。
㈡先秦没有真正的第三人称代词。现代用 第三人称作主语的地方,古人①重复前面
(04级马兴何《〈论语〉的人称代词》)
11
二、指示代词
若 尔:都可兼人称、指示代词。
若为庸耕,何富贵也。
人
称
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指示
焉:常常把它用作兼词,兼有两类词性。 ——指示代词,相当于“于是”。 语气词,句末用了“焉”,就不再 用别的语气词。
12
“焉”在有些句子中完全失去了 指代作用,就是纯粹的语气词。通过比
较,可以看得很清楚: 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君以为易,其难也将至矣;君 以为难,其易也将至焉。《国语·晋语》
13
诸:用在句中,是“之于”;用在句末, 是“之乎”。合音字。 孔子时其亡而往拜之。遇诸塗。 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 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其”和“之”,请看教材355—358页,注 意它们的活用情况。)
14
三、疑问代词 疑问代词分为指人和指事物两类, 当它们作宾语时必须前置,作动词的宾语是 这样,作介词的宾语也是这样。
孰:可以作主语和宾语。
王者孰谓?谓文王也。《公羊传隐元年》
孰城?城卫也。
《公羊传僖二年》
常用在选择问句里作主语,往往有
先行词限定其范围。
父与夫孰亲?《左传桓十五年》
礼与食孰重?《孟子告子下》 15
“孰”和介词“与”连用,“孰与”
是一固定结构,表示比较。句子中可以出现
谓语动词,也可以不出现,所以它跟谓词的
作用相当。
吾孰与徐公美?
《战国策·齐策一》
我孰与皇帝贤? 《史记·郦生陆贾列传》
君料臣孰与舜?
《战国策·楚策四》
Hale Waihona Puke Baidu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16
“孰与”用在反问句中,是在比较之 外,实际上作出了选择。事物的得失已经表 示得很清楚,就是肯定后者否定前者,同时 带有较强烈的气势,“孰与”可理解为“哪
3、起~者商也。(八佾) 4、匡人其如~何 (子罕) 5、启~足,启~手。(泰伯) 例1、2作主语,例3、4作宾语,例5作定语。 10
• “予”字用作人称代词是《论语》《孟子》二 书特有的用法,早在清末马建忠就指出了这点: “惟‘我’字古书皆用之,而‘予’字则除论 孟而外,鲜见于他书者。”
• 因为“予”往往仅指说话人自己,所以始终用 单数。
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谷? 君之训也,二三子之力也,臣何力之
有焉? 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及三闾橘颂,情采芬芳。 用“王右军” 指称著名的书法家王
羲之。
5
③ 称人以美德,如“子”“先生”“叟” 等,自称以不德,如“寡人”“不谷”“孤”
等: 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
胜请召而见之于先生。 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
利吾国乎? 先君之思,以勖寡人。 以是藐诸孤,辱在大夫,其若之何? 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谷?
6
④ 以地代人,作为尊称:陛下,足下,阁下。 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 光照临川之笔。
⑤ 以对话人所使用的人来代称他:执事,左 右。
臣不佞,不能奉承先王之教,以顺左 右之心。
7
• 位:指称人的量词,使用频率高。
限定其范围,也可以没有先行词。 “或”后来用作表示选择的连词:
有的,有的人→也许,或许,或者 钧是人也,或为大人,或为小人,何也?
《孟子·告子上》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报任安书》
18
“或”字的句子往往前后呼应, 构成排比,表示的人或事物,在某种意义 或情况下是相反或相对的,这样就有了比 较,提供了选择,久而久之,慢慢演变为
• 字源,立和位最初是同一个字,写法也一样。篆书时两 个字才正式分开,立指人站的姿势,位指人站的地方。
• 站的地方→指人担任的官职或级别,“不在其位,不谋 其政。”“位卑未敢忘忧国。”皇帝登基是即位,大臣 谋反是篡位,七品芝麻官也称位,因为位和官职联系在 一起,作为人称量词,位就有了敬重的色彩。
• 位的用法有三忌:
人能充无受尔汝之实,无所往而不为 义也。(孟子)
杨伯醜……徵至京师,见公卿不为礼, 人无贵贱,皆汝之。(仙传拾遗)
在先秦时代,礼貌式大致可以分为五类: ① 自称称名:
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平原君曰:胜已泄之矣。(战国策)4
② 称人以爵位或身份,自称也可用比对方低 的身份:
以是藐诸孤,辱在大夫,其若之何?
一忌错敬,不能用来指称杀手、犯人。
二忌自称,我是一位歌手,我是一位相声演员,就我一位。 可对称以示敬,您几位?对答五个、一个,不答位。
三忌滥用,位是社交用词,包含使用者对被使用者的友好
感情,可形成和谐的社交气氛;否则就有可能是滥用:
这位婴儿是今天生产的吗?不是,那位婴儿才是今天生
产的。
8
• 吾作宾语。这种用法较特殊,在《论语》中仅三 见,且全部出现于否定句中,放在动词的前面。 这三个例子分别是:
里比得上”。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而制之?《荀
子·天论》
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惟坐待亡,孰与伐之。 《出师表》
17
四、 “或”和“莫”
古代汉语特有的无定代词。一为肯定性 的,一为否定性的,语义上互相补充,体现了 语法体系中的配套现象,表现出语义的对称和 整齐。它们在句子中充当主语,可以有先行词
2
㈢古代的人称代词没有单复数之分。“侪、 曹、属、辈”等用在第一、二人称代词后
面,表示同辈、同类人的意思。 此属皆我之深仇。这些族类都是跟我们有深
仇大深的民族。
㈣关于谦称和尊称。是名词,在交际中, 代替了“我”和“你”。
3
有人称代词作用的尊称和谦称,由名 词或名词性词组来充当。
• 6、以吾一日长乎尔,毋~以也。 (先进) • 7、不~知也 (先进) • 8、虽不~以 ,吾其与闻之。(子路)
9
•予 • 《论语》中,作为人称代词的“予”凡23见,
主要用作主语和宾语,也可用作定语。具体言 之,其中主语12见,宾语9见,定语2见。“予” 作为第一人称代词最大的特点是表示上对下、 师对生的自称,如: 1、~有乱臣十人。(泰伯) 2、~一以贯之。(卫灵公)
代词
代词有指代作用,可以单独充当 句子成分。代词分为人称代词、指示代 词和疑问代词三类,这都是古今一致的。
古代汉语还有两类是现代没有的: 无定代词和辅助性代词(特别指示代词,结
构助词)。
1
一、人称代词
㈠朕:秦以前是一般人的自称,秦始皇起 用作帝王专用的自称。
㈡先秦没有真正的第三人称代词。现代用 第三人称作主语的地方,古人①重复前面
(04级马兴何《〈论语〉的人称代词》)
11
二、指示代词
若 尔:都可兼人称、指示代词。
若为庸耕,何富贵也。
人
称
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指示
焉:常常把它用作兼词,兼有两类词性。 ——指示代词,相当于“于是”。 语气词,句末用了“焉”,就不再 用别的语气词。
12
“焉”在有些句子中完全失去了 指代作用,就是纯粹的语气词。通过比
较,可以看得很清楚: 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君以为易,其难也将至矣;君 以为难,其易也将至焉。《国语·晋语》
13
诸:用在句中,是“之于”;用在句末, 是“之乎”。合音字。 孔子时其亡而往拜之。遇诸塗。 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 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其”和“之”,请看教材355—358页,注 意它们的活用情况。)
14
三、疑问代词 疑问代词分为指人和指事物两类, 当它们作宾语时必须前置,作动词的宾语是 这样,作介词的宾语也是这样。
孰:可以作主语和宾语。
王者孰谓?谓文王也。《公羊传隐元年》
孰城?城卫也。
《公羊传僖二年》
常用在选择问句里作主语,往往有
先行词限定其范围。
父与夫孰亲?《左传桓十五年》
礼与食孰重?《孟子告子下》 15
“孰”和介词“与”连用,“孰与”
是一固定结构,表示比较。句子中可以出现
谓语动词,也可以不出现,所以它跟谓词的
作用相当。
吾孰与徐公美?
《战国策·齐策一》
我孰与皇帝贤? 《史记·郦生陆贾列传》
君料臣孰与舜?
《战国策·楚策四》
Hale Waihona Puke Baidu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16
“孰与”用在反问句中,是在比较之 外,实际上作出了选择。事物的得失已经表 示得很清楚,就是肯定后者否定前者,同时 带有较强烈的气势,“孰与”可理解为“哪
3、起~者商也。(八佾) 4、匡人其如~何 (子罕) 5、启~足,启~手。(泰伯) 例1、2作主语,例3、4作宾语,例5作定语。 10
• “予”字用作人称代词是《论语》《孟子》二 书特有的用法,早在清末马建忠就指出了这点: “惟‘我’字古书皆用之,而‘予’字则除论 孟而外,鲜见于他书者。”
• 因为“予”往往仅指说话人自己,所以始终用 单数。
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谷? 君之训也,二三子之力也,臣何力之
有焉? 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及三闾橘颂,情采芬芳。 用“王右军” 指称著名的书法家王
羲之。
5
③ 称人以美德,如“子”“先生”“叟” 等,自称以不德,如“寡人”“不谷”“孤”
等: 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
胜请召而见之于先生。 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
利吾国乎? 先君之思,以勖寡人。 以是藐诸孤,辱在大夫,其若之何? 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谷?
6
④ 以地代人,作为尊称:陛下,足下,阁下。 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 光照临川之笔。
⑤ 以对话人所使用的人来代称他:执事,左 右。
臣不佞,不能奉承先王之教,以顺左 右之心。
7
• 位:指称人的量词,使用频率高。
限定其范围,也可以没有先行词。 “或”后来用作表示选择的连词:
有的,有的人→也许,或许,或者 钧是人也,或为大人,或为小人,何也?
《孟子·告子上》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报任安书》
18
“或”字的句子往往前后呼应, 构成排比,表示的人或事物,在某种意义 或情况下是相反或相对的,这样就有了比 较,提供了选择,久而久之,慢慢演变为
• 字源,立和位最初是同一个字,写法也一样。篆书时两 个字才正式分开,立指人站的姿势,位指人站的地方。
• 站的地方→指人担任的官职或级别,“不在其位,不谋 其政。”“位卑未敢忘忧国。”皇帝登基是即位,大臣 谋反是篡位,七品芝麻官也称位,因为位和官职联系在 一起,作为人称量词,位就有了敬重的色彩。
• 位的用法有三忌:
人能充无受尔汝之实,无所往而不为 义也。(孟子)
杨伯醜……徵至京师,见公卿不为礼, 人无贵贱,皆汝之。(仙传拾遗)
在先秦时代,礼貌式大致可以分为五类: ① 自称称名:
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平原君曰:胜已泄之矣。(战国策)4
② 称人以爵位或身份,自称也可用比对方低 的身份:
以是藐诸孤,辱在大夫,其若之何?
一忌错敬,不能用来指称杀手、犯人。
二忌自称,我是一位歌手,我是一位相声演员,就我一位。 可对称以示敬,您几位?对答五个、一个,不答位。
三忌滥用,位是社交用词,包含使用者对被使用者的友好
感情,可形成和谐的社交气氛;否则就有可能是滥用:
这位婴儿是今天生产的吗?不是,那位婴儿才是今天生
产的。
8
• 吾作宾语。这种用法较特殊,在《论语》中仅三 见,且全部出现于否定句中,放在动词的前面。 这三个例子分别是:
里比得上”。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而制之?《荀
子·天论》
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惟坐待亡,孰与伐之。 《出师表》
17
四、 “或”和“莫”
古代汉语特有的无定代词。一为肯定性 的,一为否定性的,语义上互相补充,体现了 语法体系中的配套现象,表现出语义的对称和 整齐。它们在句子中充当主语,可以有先行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