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
《少有人走的路》是迄今为止对我影响最大的书(没有之一)。此书出版于1978年,作者M Scott Peck是一位心理医生。这是一本通俗的心理学著作,体现了作者对于“心智成熟”这条艰辛但却(对于一些人来说)必经的道路的思考。
该书分为四部分,分别是:一、自律;二、爱;三、成长与宗教;四、神奇的力量。
从全书的结构来看,各部分之间的大致关系如下:
1、人们想要心智成熟,就需要自律,那么什么是自律?“第一部分自律”对此进行阐述,包括自律的四项基本原则——延迟满足、尊重事实、承担责任、保持平衡,及其具体的含义。
2、自律的原动力来源于爱。“第二部分爱”对于什么是真正的爱进行了定义,列举了一些对于爱的误解,并且进一步对于真正的爱进行了阐述。
3、人们沿着心智成熟的道路前行,不同阶段对待宗教会有不同的态度。“第三部分成长与宗教”阐述了心智成熟与宗教的关系。
4、到底什么是心智成熟?推动心智成熟最本质的力量又是什么?“第四部分神奇的力量”是作者对这些问题的看法。
第一部分自律
全书开篇,作者就指出“人生苦难重重”(“Life is difficult”,
这是这本书在一开始就很震撼我的地方)。
进而作者又说:“这是个伟大的真理,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真理之一。它的伟大,在于我们一旦想通了它,就能实现人生的超越。……人生是一连串的难题,面对它,你是哭哭啼啼,还是勇敢奋起?你是束手无策地哀叹,还是积极地想方设法解决问题,并慷慨地将方法传给后人呢?”
这些发人深省的问题之后,作者给出了一个药方“解决人生问题的首要方案,乃是自律”。而缺少自律、无法面对或处理人生的苦难,往往会导致心理问题。
关于自律,作者下了一个定义,“所谓自律,是以积极而主动的态度,去解决人生痛苦的重要原则,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尊重事实、保持平衡”,具体来讲:
1、推迟满足感,即不贪图暂时的安逸,重新设置人生快乐与痛苦的次序(首先面对问题并感受痛苦;然后解决问题并享受更大的快乐)
2、承担责任,即必须面对属于自己的问题,不指望别人解决真正属于自己的问题(否则属于人格失调),但是也不要把别人的问题揽到自己身上(否则易患神经官能症)
3、尊重事实,意味着要如实看待事实,杜绝虚假,及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自己的人生地图(人生地图即我们内心形成的对现实的观念),避免移情(即把产生于童年时期、并且似乎一直适用的对于现实的观念和想法,不恰当地转移到成年人的世界里),
杜绝黑色谎言、尽量避免白色谎言
4、保持平衡,意味着确立富有弹性的约束机制,在彼此冲突的需要、目标、责任之间取得微妙的平衡,不断自我调整,甚至放弃一些原本属于自己的快乐、放弃原本属于自己的一部分(呃。。。我想。。。练葵花宝典或许不属于保持平衡的一种。。。)
第二部分爱
作者认为,人的心灵成长,必须要有自律,而自律的原动力就是爱。
“爱”到底是什么?爱是人类最古老和最神秘的主题之一,对于爱的定义也是数不胜数。借助自己多年进行心理咨询的经验,经过长时间的思考,作者给出了如下定义:“爱,是为了促进自我和他人的心智成熟,而具有的一种自我完善的意愿”。(这个关于"爱"的定义我个人认为相当有价值,并解决了我长久以来的很多疑问)
爱的定义有几个方面值得注意:
1、爱是长期和渐进的过程,需要持续的努力
2、真正的爱,既是爱自己也是爱他人,强化自身成长的力量,亦成为他人力量的来源;爱自己和爱他人是并行不悖的两条轨道,两者之间越来越近,最后界限模糊不清甚至完全泯灭
3、爱是一种意愿(“will”),需要转化成行动,而非仅仅是一种无行动的欲望
为了说明爱是什么,作者首先通过解释爱“不是”什么,来让读
者逐步了解爱的本质。以下简单列举了不是爱却经常被人们认为是爱的几种情况:
1、陷入情网,陷入情网实质上是人自我界限的崩溃(真正的爱由于可以让人突破自我界限而感到快乐,陷入情网的人自我界限崩溃,和这种感觉很类似,因此会混淆),然而陷入情网不能让人心智成熟,也无需通过努力得来,因此不是爱
2、依赖性,依赖并非真正的爱,因为如果仅仅有过分的依赖而不存在自由和独立的状态,就无法让人心智成熟
3、精神贯注(“精神贯注”是一个中文翻译过来很怪异的词,原文是cathexis,是一个精神分析领域的词汇,用来形容一种对于某人/物体/想法等投入精神或感情能量的过程),如果精神灌注的对象是物而非人、或者精神贯注的目的不是心智成长,则这种精神灌注不是爱
4、自我牺牲不等同于爱,爱需要自我牺牲,但是如果自我牺牲仅仅是为了满足自我需求(例如追求道德优越感)、不把对方的心智成熟作为自我牺牲的目的,或者在自我牺牲的过程中在潜意识里蕴藏着怨恨、渴望得到发泄和补偿,则这样的自我牺牲不是爱
5、仅仅有爱的感觉,而没有爱的行动,这种“感觉”不是爱
在审视了被误解为爱的诸多方面以后,作者进一步体察了爱的本质。提出如下观点:
1、坚持实现自我完善,是爱的基本前提
2、爱的最重要的体现形式,就是关注;体现关注,一种最常见、最重要的方式,就是“倾听”;真正的倾听,意味着把注意力放在他人身上,需要倾听者把个人的想法和欲望放在一边,尽可能地体会说话者的感受
3、真正的爱需要勇气,勇气不意味着永不恐惧,而是面对恐惧也能坦然行动,克服畏缩心理,大步走向未知的未来
4、真正的爱需要承担各种风险,包括死亡的风险、独立的风险、承诺的风险、冲突的风险
5、自律的力量来源于爱,而自律是将爱转化为实际行动的过程
6、爱的重要特征之一,在于爱者与被爱者都不是对方的附属品,都是独立的个体
随后,作者坦陈,单纯从社会学和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关于爱的诸多问题有很多难以解答,进而全书转入了接下去的宗教部分。第三部分成长与宗教
本书所说的宗教,不仅仅是对于佛陀、基督、安拉等具象的“神”的信仰,而是从更广义的角度来看,只要是对人生的认识和了解,就是属于每一个人的宗教范畴(例如无神论者,坚信这个世界没有神,这种信念就是TA的宗教),这种宗教的概念基本上是人生观/宇宙观的概念。
作者认为,人生观/宇宙观各有不同,无所谓好坏,关键是一个人是否有一种科学的宗教观念。所谓科学,就是从实际出发,采用现实的经验和历史的教训去认识世界,更新人生观、世界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