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鲁迅人格的意志力量
鲁迅真君子七年级议论文800字
精心整理
鲁迅真君子七年级议论文800字
鲁迅真君子七年级议论文800字
何所谓君子?君子就是他的力量始自人格与内心,他的内心充满富足,先完成了自我修养,而后表现出一种从容不迫的风度。
而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
他内心富足,精神世界丰富。
他只想着人民,从不为自己着想。
这难道不是君子吗?
毛泽东曾说过,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的、最勇敢、最坚决、最忠诚、最热忱的空前民族英雄。
年间,好。
,《汉文24年的 准但鲁迅。
浅谈鲁迅的人格力量
浅谈鲁迅的人格力量作者:蔡亮辉来源:《汉字文化(教育科研卷)》2018年第18期【提要】鲁迅给我们的感觉是一个时代,是一个符号,有些人敬而远之,有些人轻之鄙之,更多的人爱之痛之。
每一个人阅读过程投射出来的是不同的鲁迅形象。
萧红视他为兄长,于是在她笔下鲁迅是和蔼可亲的;有人视他为敌人,因为读他文章,感觉就是在骂自己;而郁达夫悼念鲁迅的文字最是振聋发聩: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感动了不少人,可惜也有人看不懂。
【关键词】鲁迅; 人格力量; 社会影响一、我与鲁迅跨越时代的神交看的书也不算少,喜欢的作家也不计其数,人的性格,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应该是很多方面合力的结果。
如果你要我从中外作家如王蒙,鲁迅,林清玄,龙应台,蒋勋,海灵格,东野奎吾等中选一个,同样也是让我相当地为难。
可是如果现在只让我做单项选择题,这个不合理的选择我还得做,艰难地取舍,毅然地作答——还是鲁迅。
对,鲁迅!这个曾经一度被神化、被冠以“民族魂”的脊梁而又一度被人否定、遭人嘲讽误解的伟人中的凡人;这个只要深入他文章,深入他内心,就被他渗入血液的文坛奇人——我毫不犹豫地将他排在我阅读史价值的最前列。
我敬他:我为许广平的选择拍案叫绝——陪伴他的每一天,是与清风明月良辰美景相伴的日子,尽管曾经的红玫瑰变成了白玫瑰,尽管窗外血雨腥云。
我在中学时,社会相对纯净,那时几乎不需要鲁迅,上个世纪70、80年代,是物质匮乏的时代,是人人努力劳作,人人互敬互爱的时代,我们需要的是美好的童话,是《小溪流》的清澈,是电视剧《西游记》的新奇。
确实鲁迅笔下20、30年代的人物要不自欺,要不欺人;要不自轻自贱,要不狂妄自大。
70后的我们离得太远,所以最初与鲁迅的距离,就如同我现在的学生与鲁迅的距离。
改革开放,开放了太多的内容,经济突飞猛进,外界的东西大量引进,人们的眼光应接不暇,动画,漫画,武侠,暴力,娱乐,网络,黄书,一批一批地涌入,大大开阔了国人的视野。
语文课本中鲁迅作品表现出的伟大人格-文档
语文课本中鲁迅作品表现出的伟大人格通读语文课本中选编的鲁迅先生的文章,我的脑海中禁不住浮现出先生那刚毅的形象。
在我教学实践中,鲁迅先生是给我震撼最大、最令人敬佩的作家,尤其是他那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思想及彻底反封建的革命精神。
本主就此谈几点体会。
一、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始终是鲁迅先生作品的一个重要主题。
他的杂文《友邦惊诧论》就是爱国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
本文写于一九三一年,当时日本帝国主义开始武装侵略中国,蒋介石反动派不但不抵抗,反而对人民自发的抗日救亡运动进行疯狂镇压。
在这种情况下,彻底揭露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无情痛斥国民党反动派投降卖国的无耻行径,鼓舞广大人民起来与国内外敌人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维护中华民族的尊严、统一就成了鲁迅先生的战斗任务。
正是基于这一点,先生在文章中义愤填膺地勾画了国民党反动派腐败无能、摇尾乞怜的奴才嘴脸,充分肯定了爱国学生们正义的行动。
在阅读中我多次为先生投枪一般的语言所吸引,在嬉笑怒骂中,针针见血,读起来让人有荡气回肠的感觉,那一句句批判的话语是多么的犀利。
如“好个“友邦人士”!日本帝国主义的兵队强占了辽吉,炮轰机关,他们不惊诧;阻断铁路,追炸客车,捕禁官吏,枪毙人民,他们不惊诧。
中国国民党治下的连年内战,空前水灾,卖儿救穷,砍头示众,秘密杀戮,电刑逼供,他们也不惊诧。
在学生的请愿中有一点纷扰,他们就惊诧了!”,又如“好个国民党政府的“友邦人士”!”是些什么东西!我们应该注意到:作此文时,鲁迅先生是处于怎样的白色恐怖的包围之中,他是在冒着生命危险的情况下振臂高呼的。
这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赞誉的,先生的“骨头是最硬的”。
也正体现了他在《自题小像》中所表达的“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崇高爱国思想。
二、同情广大劳动人民关心被压迫者的命运,对他们寄于无限的同情和热爱,是先生作品的又一重要主题。
在《故乡》中,先生重点为我们塑造了“闰土”这一形象。
少年时的闰土和鲁迅因为一次祭祀而相逢。
刚毅正直的人物素材100字
刚毅正直的人物素材100字
以下是5个关于刚毅正直的人物素材,每个100字左右:
1.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他以笔为武器,刺破黑暗的社会现实。
他刚毅正直,不
畏强权,敢于直言不讳地批评社会弊端,展现了卓越的人格力量。
2.杨靖宇是东北抗联的杰出领导人,他率领抗日联军与日军进行了长期的斗争。
在极端困
难的情况下,他坚定信念,保持了高尚的革命气节,展现了顽强的意志和刚毅正直的品质。
3.朱自清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和学者,他以清廉正直著称。
在抗日战争时期,他拒绝接受
嗟来之食,用自己的行动坚守了民族气节和人格尊严,展现了刚毅正直的品质。
4.李大钊,他为中国的革命事业奋斗了一生。
他刚正不阿,不畏强权,为争取民族独立和
人民幸福而奋斗,展现了他的崇高品质和坚定信念。
5.赵一曼是东北抗联的女英雄,她在抗日战争中表现出了顽强的毅力和高尚的品质。
她坚
贞不屈,视死如归,用自己的生命捍卫了民族尊严和正义事业,展现了刚毅正直的精神风貌。
鲁迅谈理想人格问题
鲁迅谈理想人格问题鲁迅先生也曾提出了理想人格问题,鲁迅的一生就是努力在实践他的理想。
但是鲁迅一生承受了多少明枪暗箭,为了他的理想作了多么艰苦的抗争!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初兴之时,与鲁迅抱有类似理想的新派人物可谓多矣。
但是在行动中,时时有人退伍,有人落荒,有人颓唐,有人叛变,而鲁迅却始终抱有“正视社会黑暗势力的勇猛和毅力”,主张“对于旧社会和旧势力的斗争,必须坚决、持久不断,而且注重实力”。
直到他去世前不久,还写下了极为决绝的文字:“欧洲人临死时,往往有一种仪式,是请别人宽恕,自己也宽恕了别人。
我的怨敌可谓多矣,倘他们怨恨去,我也一个都不宽恕。
”这是一种怎样的勇猛!鲁迅正是在同旧社会长期的韧性斗争中完成了他的伟大人格———与他理想人格相统一的人格。
所以鲁迅无论在他的生前或是死后,都受到了社会的尊敬,这的确是非常难得的。
为理想而奋斗的人们并不是都有这样的幸运与艺术作品产生,更多的可能是抱恨终生。
但是在更高的境界肯定生命的意义,它本身会产生一种力量。
要追求理想的人格,就得具有力量———意志的力量和抗争的力量———自立精神。
由此看来,人生在世的艰难,不是用多少文字所能写完的,但需要什么样的精神,却是很明确的。
何况广大的中国妇女更是如此,在面临比男人具有更多困难的条件下,如何面对社会、面对工作、面对生活,乃是需要慎重思考的。
近代民主革命志士、中国女界先行者秋瑾女士早在!"世纪初就向中华女子发出过这样的呐喊:“欲脱男子之范围,非自立不可。
”这是她的感悟,她在觉醒后深深地悟出的一个真谛:“女性必须自立!”“女性必须自立”、“自立乃女性人生之本”,这是一个并不深奥的命题。
它是几代妇女辗转人生、痛定思痛后得出的切身教诲,也是当今妇女探索人生轨迹中发出的时代强音。
中国妇女第六次代表大会明确指出:自立,就是树立独立意识,体现自己的社会价值,反对依附顺从。
自立是“四自”新女性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这一口号的提出,对于提高女性群体素质,塑造新一代女性形象,推进中国妇女解放运动进程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鲁迅_坚定的人性力量
鲁迅:坚定的人性力量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ese culture and history, the value of Lu Xun lies in his firm belief in humanity and his perseverance is mainly presented in his insights on the nature of traditional culture which is featured by the cannibalistic ethics. Lu Xun represents the positive aspects of Chinese culture which entail the strength to face, recognize, and improve itself as well as self-denial. It also reveals the strong power of humanity embodied in Chinese culture. Therefore, Lu Xun signals the strength of humanity. The works of Lu Xun is a series through which unveils his humanitarianism and persistence in humanity. The novels Outcry and Wandering have expressed tragic experiences and deformed existence of individual life and the suppression of humanity in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The essay Wild Grass reveals Lu Xun’s inner world which has shown the struggle between humanity and inhumanity as well as the awaked humanity battle against the force of deformed humanity. Meanwhile, it symbolizes the hardship and perseverance of humanity in the growing process of Chinese culture. Lu Xun’s earlier literary sketches laid more emphasis on criticizing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umanity and the later essays stand for his manner of existence which mainly focuses on fighting against the deformed human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from multidimensional viewpoints.
臧克家描写鲁迅的一句诗
臧克家描写鲁迅的一句诗
臧克家描写鲁迅的一句诗是:“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这句诗非常形象地描绘了鲁迅的人格特质和精神风貌,表现了他坚定的意志和无畏的斗争精神,以及对人民的深厚情感。
这句诗也成为了鲁迅精神的象征之一,被广泛引用和传颂。
另外,臧克家还有一首著名的诗《有的人》也是为了纪念鲁迅而写的,其中有一句:“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这句诗表达了鲁迅虽然已经去世,但他的思想和精神仍然在人们心中存活着,仍然对人们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这也表明了鲁迅作为一位伟大的文化巨匠,其影响力是超越时空的,将永远铭刻在人们的心中。
鲁迅的精神分析式解读
鲁迅的精神分析式解读鲁迅的精神分析式解读【内容提要】:鲁迅的一生是受压抑的一生,不仅是动乱的政局、腐败的环境、苛刻的言论等社会环境对他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是祖父科场案对鲁迅的打击,封建家族对鲁迅的迫害,包办婚姻给鲁迅造成的创伤。
正因为这压抑的人生,使他的人格和作品产生了虐恋倾向。
【关键词】:抑郁;受虐;施虐;内倾;骂人一、鲁迅抑郁的人格根源于早年经历内驱力是人类行为的一种基本动因,起着有指向地控制行为的作用。
一个人具有的内驱力与他所体验到的被剥夺或不愉快的数量,大致成正比例的关系。
苏联神经生理学家赫尔贡和鲁夫鲍卢指出:“大脑皮层的积极性和人的易于动情都依赖于网状结构和丘脑下部的活动。
”多数心理学家一致公认,挫折是内驱力的重要来源。
童少年时期的鲁迅对于社会人生所表现出来的出众的积极性,其来源是在“从小康坠入困顿”的家庭变故中受到的种种挫折和刺激;其生理基础则可以假定为其网状结构和丘脑下部的特别积极的活动。
虽然先天的素质是多义性的,但人可以在它的基础上依其生活条件的不同而发展起不同的能力。
从这一意义上说,逆境出文豪,“文章憎命达”简直是一种普遍规律。
无怪于海明威要认定“不愉快的童年”是“一个作家最好的早期训练。
”鲁迅的人格压抑是显而易见的:严肃、刚毅直至严厉、威猛而又不容争辩,隐藏着一颗活泼、好动之心,显然是长期压抑的结果。
也就是说,活泼、好动之心是其本性或童年时期的性格,严厉、威猛而不容争辩则是生活压抑的结果。
鲁迅出生官宦人家,祖父为清朝进士,做过京官,生活是比较优越的,自由、轻松的童年生活原本不至于形成人格压抑。
但事实上他人格上的抑郁通过他的多疑、惊恐都一一表现出来了。
这样,鲁迅的人格压抑很可能是在下面所说的几次重大遭遇中形成的。
(一)社会环境对鲁迅的影响鲁迅诞生的时代,风云变幻,灾难深重,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极其尖锐、复杂。
当时的中国近代史正是在卑鄙的叛卖、镇压和英勇的起义、斗争中不断演进,一步步迎来伟大革命导师恩格斯所预言的“整个亚洲新纪元的曙光。
论鲁迅散文的求索精神与人格光芒
论鲁迅散文的求索精神与人格光芒作者:韩海玲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17年第02期内容摘要:鲁迅先生的散文,一直不是很被重视。
在他的散文中,贯穿着鲁迅先生的精神求索和耀眼的人格光芒。
他求索人间的真情,求索生命的平等,求索美的精神。
他自身则有着强烈的敏感和清醒,童真和童趣,忏悔和牺牲的的人格魅力。
这些都闪现在他的散文中,如同星光一样熠熠生辉。
本文着重论述他在散文中表现出来的精神和人格魅力。
关键词:求索真情美敏感牺牲鲁迅先生的语言富有特殊的魔力。
我读过他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之后,脑海中念念不停地浮现鲁迅先生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中玩耍读书的形象。
他具有我所没有的精神,令我敬仰羡慕。
我希望能够分析鲁迅先生,进一步深入地认识这位伟人,让我的精神和生活变得更加富有意义。
顺便也表达一下这个时代拒绝了鲁迅,是一并拒绝了多么可贵的精神。
一、鲁迅先生的求索精神屈原先生在《离骚》里面说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这句诗最有分量的两个字就是“求索”。
历史上能当得起这两个字的人为数不多,鲁迅先生就是其中的一个。
他的一生,就是在用行动践行着这两个字。
这里只从他的回忆性散文《朝花夕拾》寻找他求索的轨迹。
(一)求索人间真情味在鲁迅的杂文和小说里,我们大抵更容易看到到鲁迅的犀利的笔锋,感到脊梁发寒。
然而,如果读了鲁迅的散文,就会真切地感受到温情,感受到他对温暖真情的寻觅。
这首先表现在他对真情的珍惜上。
鲁迅先生在《狗·猫·鼠》里的小隐鼠身上,倾注了童年的作者深深的温暖的情谊。
这只是隐鼠是作者所搭救的。
它的身上叠印了他从床头贴的“老鼠成亲”的花纸上所引申出来的期待——那些红衫绿裤尖腮细腿的仪仗庞大的老鼠成亲的仪仗,是童年的鲁迅在正月十四夜里熬夜等候而不得的。
同时它的身上还寄寓着作者对于小小的墨猴的渴望。
然而这隐鼠,竟然被猫吃了去。
童年的鲁迅先生因此而与猫作战了半年之久,直至知道真凶,以至成年后依然有着“仇猫”的潜意识。
鲁迅的人格魅力
鲁迅的人格魅力
路遥是一位不同凡响的著名作家,他的作品曾在国内外获得广泛的称赞和认可,他也是一位有伟大人格魅力的文学家。
鲁迅作为一位伟大的书法家,拥有独特的人格魅力,对世界文学影响深远,这使得他成为一位重要的当代文学家。
首先,鲁迅总是坚持自己独自前行,他将自己当成一个思想家,追求自由,坚
持自我意识,不断地进行探索与创新。
他坚持诚实勤奋,有坚定的信念和独立思考,追求真理,探究事物的本质。
他不仅对自己的思想不断进行发展,而且热心地参与社会活动,为人民福祉而贡献自己的力量,有效极大地拉近了他与群众的联系。
另外,鲁迅的文学作品感染力可观,他的文学独特,有着极佳的语言功底,实
为一部经典之作。
他以幽默风趣、心态透露、传神深刻来描述社会现象,借文学创作表达深切情感,吸引着许多读者。
鲁迅笔下描写的故事深入人心,意境璀璨,诗意流淌,令人回味无穷。
总之,鲁迅是一位伟大的书法家,他的人格魅力使得他成为了中国最杰出的作
家之一,并借助其独特的文学作品,影响着无数读者的心灵。
久而久之,鲁迅的作品已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道不朽的传世之作,而他给后世的思想影响也深刻不可计数。
初中议论文作文:评鲁迅《故事新编》
评鲁迅《故事新编》评一评鲁迅的文章,望大家多提意见。
鲁迅写作《故事新编》,情况亦是这样。
如上所述,神话传说题材,在《故事新编》中要占大半。
他之所以在13年间断断续续地写下这些新编的“故事”,并非偶然。
从心理积淀的角度而言,鲁迅幼年时代,接触到丰富的中国古代神话传说;这些故事,多少年来,一直保存于他记忆的仓库里,并在暗中生成着、滋养着他的浪漫主义精神。
这种浪漫主义精神,在少年时代,主要是耽于诗意幻想、追求奇异的情愫。
他小时候自编童话,便是这种情愫的体现。
到1907年写作《摩罗诗力说》之时,他已经博览了中外文学作品,而他心向往之的却是西方的一批“摩罗诗人”,如拜伦、雪莱等。
在纷然杂陈的文学流派中,他独独垂青和服膺于浪漫主义。
这原因,除了他的年龄特点以及东京蓬勃发展的革命形势之影响外,还有一条,就是少年时代大量神话传说在其心田里播下了浪漫主义这颗难以磨灭的种子。
到了《呐喊》、《彷徨》时期,现实主义是显流与主流,而浪漫主义则是潜流和支流。
现实主义的采用,于鲁迅是十分自觉的,与他疗救国民性、改造社会的伟大目标联系着,但它的居于主导地位,必意味着主体心理结构中浪漫主义成分要受到自觉不自觉的压抑。
从心理结构的内在需要讲,鲁迅无形中也有导泄自身浪漫主义的要求。
特别当他日常心理中情感活动处于活跃状态(精神苦闷时往往如此)时,或因为多种原因不能或不愿写作以现实为题材的作品时,心中埋伏和压抑已久的浪漫主义情愫,便会涌动,要求表现。
《野草》就创作方法而言,主要是象征主义的(也有现实主义成分),但它包含着十分强烈的浪漫主义激情。
因为现代主义各流派,就其精神而言,都是浪漫主义的。
所以,当鲁迅心理结构中情感这一因素占据最突出的地位时,他的创作必然在相当程度上倾向于浪漫主义,同时渗透着现实主义,并汇入某种现代主义成分。
《野草》是一个例子,《故事新编》也是一个例子。
自然,后者的情况有所不同。
对于鲁迅这样博古通今的作家来说,当现实的精确映象从他的大脑里暂时隐退或消失时,神话传说或历史的映象,往往会来替换。
回忆鲁迅先生待人与写作人对鲁迅的评价
鲁迅先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作为一位伟大的文学家和思想家,鲁迅的形象在人们心中栩栩如生。
他的作品充满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剖析和对人性的深刻关怀,对于我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回顾鲁迅先生待人和他作为一个写作人的评价。
一、鲁迅先生的待人1. 作为一位文学家,鲁迅先生以他的深刻洞察力和强烈的批判精神闻名于世。
在他的作品中,对那些社会阴暗面的揭露和对弱者的关爱可以清晰地看到。
他的思想深刻而独立,不受任何势力的控制。
2. 作为一个人,鲁迅先生的性格坚强而不屈不挠。
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他始终保持着积极的态度,既不畏惧困难,也不向压力低头。
这种品质使他在逆境中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信念,成为了一位坚强的人格力量的象征。
3. 在与他人的交往中,鲁迅先生也表现出了极高的礼貌和谦逊。
他对待朋友和同事,始终保持着真诚和友善的态度,不论对方的地位如何,都能够平等对待,尊重对方的人格。
二、关于鲁迅的评价1. 众多学者和文学评论家对鲁迅的评价都是非常正面的。
他们认为鲁迅作为一位文学家,具有深厚的文学造诣和对社会现实的敏锐洞察力。
他的作品不仅形象生动,在形式上的创新也给我国文学带来了新的风貌。
鲁迅以冷静客观的态度对社会现实进行了深入剖析,为我国文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2. 大多数人认为鲁迅的作品充满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批判和对个人命运的深刻关怀。
在他的小说中,经常可以看到对社会黑暗面的揭露和对人性的关怀,这种独特的写作风格和思想深度,使得他的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
3. 除了对他的文学创作给予高度评价外,人们对待鲁迅个人的评价也是非常积极的。
他的正直和坚定、勇敢而坚韧的品格,使他成为了一位无愧敬仰的人格楷模。
鲁迅先生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更是一位思想者和社会活动家,他为我国近现代文化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总结:鲁迅先生的作品充满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批判和对人性的深刻关怀,他的形象在人们心中栩栩如生。
鲁迅先生人格魅力的教案分享
鲁迅先生人格魅力的教案分享鲁迅先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巨匠,他的文学作品对于我国现代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然而,除了文学方面的成就以外,鲁迅先生的人格魅力同样值得我们去探究和学习。
在本篇文章中,我们将会详细介绍鲁迅先生的人格魅力,希望能够为大家提供一些启示和参考。
一、鲁迅先生的坚持鲁迅先生在任何时候都都始终保持着自己的立场和思想,他的信念始终如一,从未被世俗的迷惑所动摇。
鲁迅先生一生都在坚持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目标,哪怕遭受到极大的压力和威胁也从来没有妥协过。
这种坚持对于我们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启示,即使在逆境中也要保持自己的信念和信仰,不轻易屈服。
二、鲁迅先生的勇气鲁迅先生在当时是个“异类”,他对于儒家的传统文化深感失望,认为主张的“新文化”运动是中国的出路。
不仅如此,他还愤怒地揭示了封建社会内在的积弊。
这些观点和论述的冒犯,在那个封建社会里是不可想象的。
然而,鲁迅先生从来没有害怕过,他毫不犹豫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和意见。
从他的行为中,我们可以看到鲁迅先生的勇气和胆识,敢于为自己的理想和信仰而战。
三、鲁迅先生的担当鲁迅先生身上还有一种担当,这种担当源自他对于时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他深知自己是一名文学家,但他不仅仅是一名文学家。
他是时代的良心,也是社会的责任人。
他对于时代的关注和热忱,使他不断地关注和关心公众福利。
他把自己的一生都投身于推进社会进步和人类解放的事业中去。
正是因为这样的担当,使他的人格魅力得以显现,也让我们对于他的人格魅力倍感敬佩。
四、鲁迅先生的真诚鲁迅先生的人格魅力中还有一种真诚,这种真诚来自于他对于自己和别人的责任感。
在他的作品里面,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将自己最真实、最深刻的思想、感情、痛苦都毫不掩饰地呈现出来。
他的真诚不仅仅表现在他的文学作品上,更体现在他与人交往的时候。
他为人正直坦率,不苟言笑,用一种朴实而深入人心的方式与人相处。
这样的真诚不仅能够赢得别人的尊重和信任,也是鲁迅先生作为一名文学家取得成就的重要原因。
永 恒 的 魅 力--对鲁迅人格精神的几点认识
永恒的魅力——对鲁迅人格精神的几点认识作者: 李良玉指导教师: 曹建玲摘要:先驱者鲁迅之所以长期地吸引着读者和研究者的目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即在于其人格魅力的持久与常人的难以企及。
在鲁迅短暂的战斗生涯中,他的直击现实人生的“鲁迅式”的抗争,无疑筑成了他人格精神之丰碑。
本文仅从三个方面入手谈谈先生的人格精神:他务实重行,是真正的现代知识分子;他的大爱大憎是辩证地统一在一起,互为因果,爱憎不相离的;他对现实人生的认识上希望与绝望并存,更多的是绝望,可贵的是他绝望而不沉沦,始终坚持了反抗绝望的人生哲学。
鲁迅的人格魅力是永恒的,它永远激励着后来的人们。
关键词:鲁迅;人格精神;务实重行;大爱大憎;反抗绝望在20世纪中国从封建专制向现代文明转型的历史时期,鲁迅自觉承担起了改造国民性的历史重任,启发中国人的思想觉悟,实现中国人的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现代化。
他的中国急需要“行”而不是“言”的呼吁为现代知识分子树立了榜样;他横眉冷对千夫指和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对立统一的二元情感向度显示出他宽广的胸怀和是非分明的原则;而他直面人生的大悲苦后绝望抗争的姿态赢得了“精神界之战士”的盛誉和广大人民的由衷敬佩。
这位一生独战乃至牺牲的文化巨人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其人格魅力持久而永恒。
一、务实重行中国传统的知识分子主要受儒、道二家影响而立身处世。
自古以来,士人或以天下为己任,将自我融入于国家的兴亡之中,伤时忧国,安邦济世;或信奉老庄的“心斋”,“坐忘”,“无为”,作“逍遥游”,逃避现实世界。
鲁迅则认为中国的落后“一切根柢全在道教”,道家思想使人们“宁踡伏而恶进取”,借《故事新编》对“能说不能行”的庄子和徒作大言的空谈家老子进行尖锐地批判。
鲁迅没有陶醉在凌驾于世俗之上的精神王国中作形而上的精神玄想,他执着于现世人生,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从事现实主义的文艺创作,这就使他和古代的士人以及同时期的许多文人学者区别开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知识分子。
鲁迅给我力量作文700字写人物品质
鲁迅给我力量作文700字写人物品质Lu Xun's works have always been a source of inspiration and courage for me. 鲁迅的作品一直都是我勇气的源泉。
His writings are not just literary masterpieces, but also powerful reflections on the human condition. 他的作品不仅仅是文学杰作,还是对人类境况的有力反映。
In particular, his emphasis on individual strength and courage in the face of adversity has helped me navigate through my own challenges. 尤其是他对个体力量和勇气的强调,让我在面对困境时能够找到方向。
One of the most striking qualities of the characters in Lu Xun's works is their resilience in the face of oppression. 鲁迅作品中人物最引人注目的品质之一就是他们在压迫面前的坚韧不拔。
Despite facing overwhelming odds and societal injustices, characters like Ah Q and Kong Yiji refuse to be broken by the system. 尽管面临着压倒性的困难和社会不公,阿Q和孔乙己等人物都拒绝被这一体系打败。
Their ability to endure suffering and maintain their integrity is a powerful testament to the strength of the human spirit. 他们忍受痛苦并保持自己的正直是对人类精神力量的有力证明。
鲁迅以坚韧为主题的作文
鲁迅以坚韧为主题的作文
今天语文课上,老师讲了鲁迅先生,她说鲁迅先生很顽强和坚韧。
我以前只知道鲁迅先生写了很多书,诸如《朝花夕拾》和《呐喊》,却不太了解他有多坚韧有力。
老师还说鲁迅先生为了写作经常熬夜,有时候甚至两夜不睡。
我听了后觉得很厉害,心想我可能做不到。
我晚上八点半就要睡觉,否则第二天早上会起不来。
鲁迅先生写了许多反对封建的文章,还被很多人骂,但他始终坚持,从未放弃。
我突然觉得他好伟大。
我想,如果我像鲁迅先生一样,遇到困难就能坚持两个月,就一定能取得成功。
你记得有一次,我原本打算放弃参加学校的作文比赛,写了很久,但估计写不好,心里很气恼。
我想要放弃,但突然想起鲁迅先生,就又继续写了。
后来我的作文获得了三等奖,我很高兴。
鲁迅先生的故事让我知道了坚持的重要性。
我要像鲁迅先生一样,做一个坚韧的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鲁迅人格的意志力量王卫平一“五四”时期的中国文化界,可谓是群英荟萃,启蒙的先驱们以他们惊世骇俗的反封建理论对国民进行思想启蒙,发动了一场空前的新文化运动。
先驱者们站在时代和民族的高度,肩负着神圣的使命,批判传统,革新现实,呼唤民主和科学。
那时,他们把自己的人生价值升华到对民族命运的探索层面上,人格的价值取向达到了昂奋的状态,进入了自我实现层面。
可悲的是,“五四”落潮后,许多先驱者退伍了,在严酷的现实面前,纷纷放弃了自己的思想,胡适放弃了主义只研究问题了;周作人躲进“知堂”品茗去了;钱玄同、刘半农潜心研究国语、语音去了……。
人格层面迅速向依附性的生存层面滑落,呈现出人格弱化或人格萎缩状态。
只有鲁迅,继承了前辈如章太炎等的战斗风格,在发出了“铁屋的呐喊”之后,又经历了苦闷,仿徨,终究独自前行,成为一名共产主义战士。
同是先驱者甚至兄弟,但却走了绝然不同的人生之路,我们要引出这样的疑问和思考:为什么周作人、胡适等没有坚持自己的人格理想,而走上了与他们所批判的传统认同的道路?为什么鲁迅能把自己的人格理想始终不移地贯彻下去?是什么力量潜在地影响他把民族精神的反思与自我解析交织在一起?近代知识分子群中为什么只有鲁迅的人格力量最强大,最有力量,最有贯透力?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回答除了从思想、人生追求、对国家民族的态度等角度进行比较、探索以外,我认为更可以从主体人格的角度给予说明。
在鲁迅的人格构成系统中,有一种强大的意志力量,这是鲁迅人格最核心的力量。
纵观鲁迅的一生,经历了个人生活的种种不幸和民族命运的时代沉浮相交织的坎坷历程,但对真理的探索“虽九死而犹未悔”,对个人的解剖也毫不留情。
他的现实人生超越艺术人生,都印证他人格的意志力量的强大。
如果没有这种强大的富有生命力度的潜在意志力量,鲁迅将和时代的落伍者们一样,仅是学者而已,决不是战士。
从一般的人格理论来看,人格构成有三种常规力量:意志力量,智慧力量,道德力量。
意志力量属于心理、性格范畴,是人格的内在力量。
所谓意志力量,就是促使人自觉地确立目的并支配其行为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的潜在力量。
人格的意志力量是确实存在的。
在西方,希腊的命运悲剧把视点放到人与命运抗争从而显示人的意志,柏拉图把人的性格分为三级:相当于哲学家的是智慧,相当于战士的是意志,相当于农工商的是情欲(详见柏拉图的《文艺对话录》)。
十九世纪的叔本华、尼采更是把意志上升到哲学本体论的高度,创造了唯意志论的思想体系,由意志产生出超人,这种唯心主义的唯意志论固然难以成立,因为过分张扬了意志力量。
但是,理论往往就是二律背反,我们还得承认在人格中有这种力量,否则,叔本华,尼采就很难有这样大的影响。
在中国,对意志的肯定虽然没形成体系,但历代哲人、伟人都有散片碎金般的论述,强调人的意志的重要。
现代生理学、心理学的高度发展,大大加强了对人格力量的确认。
马斯洛的人格五层面超越理论都给人格意志力量的研究以巨大启发。
我们应该看到,人格由低级需要向自我实现层面超越时,主体意识中必须以意志力量作为潜在支配力量,才能战胜个人和社会的局限与压力,实现人格完善。
从哲学角度说,意志力量是人行为的内驱力。
当然并不是说意志是天生的,意志力量的形成也要经过一个磨炼,超越挫折的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显现出来。
二鲁迅从一个没落的封建官僚子弟成长为思想启蒙的先驱者,以至成为一名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
伴随着封建社会的解体和辛亥革命直到本世纪三十年代的半个世纪的时代沉浮,他的意识和心理经历了一个痛苦、挣扎、孤独、思索的历程。
在每一次超越挫折的征程上,从生存到真理,从理性到艺术,再从艺术到人生,他的冲动、选择、奋进和渴望,都显现着意志的壮大过程。
鲁迅所生活、成长的社会环境,从人格实现的角度看,是有利于检验和冶炼一个人的意志力量的。
环境愈恶劣,越是刺激人求得生命意志,或坚强或萎缩,鲁迅属于前者,体现出强大的超越挫折的力量。
我们首先从意志力量的形成上看。
1881年到1892年,鲁迅的生活完全是贵族子弟式的。
丰衣足食,受封建的正规教育。
这一时期是鲁迅一生最平静的生活期。
可好景不长,紧接着是祖父下狱,父亲病死,家庭破产了,陷入困顿。
这使鲁迅饱尝了世人的冷眼,强烈地感受到人生的凶险和世态炎凉。
但他没有像其他破落子弟那样去经商或堕落,而是告别了伤心的母亲,“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找别样的人们。
”他不顾世俗的冷眼,去南京进“洋堂”求学了。
这是鲁迅探求真理的开始。
求得生存的意志对鲁迅的思想影响很大,鲁迅反复强调“第一要生存”的思想,是有其亲身体验的。
鲁迅在家庭破产的情况下,却选择了异地求真理的人生理想,显示了意志力量的最初表现和建构,具有强大的独立性和果断性。
鲁迅在南京的两个学堂的四年生活是十分艰苦的。
但他刻苦学习,接受新思想。
他从生存意志的角度接受了社会进化论思想。
1902年,他怀大志东渡日本留学,在异国的土地上,他没有尽情玩乐,他看到了中国人地位的低下,个人生活的艰难同民族的弱小与出路第一次在异国土地上交织在一起,引起了鲁迅沉重的思考:1.怎样才是理想的人格?2.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3.它的病根何在?这是他与好友许寿裳讨论的问题。
这是自觉确立“立人”以“立国”,把探讨和批判国民性作为人生目标。
这种自觉确立目标正是意志力量的一个表征。
紧接着他就开始自觉行动了,立下了“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行动理想。
1906年的幻灯片事件引发了鲁迅放弃手术刀而操起笔杆,开始拯救民族精神。
要想启蒙民智,谈何容易!巨大的传统力量时刻都会吞噬、同化你、让你低头。
这一年,鲁迅的个人生活遭遇了一个历史性的挫折。
由于母亲的包办和自己的妥协,鲁迅同朱安完了婚。
这场没有爱的婚姻使鲁迅陷入了难以解脱的伤心、懊悔、失望、矛盾的境地之中,不知所措。
从此,直到1927年同许广平结合,他一直过着没有爱的孤独、压抑的生活。
但就在这二十年中,鲁迅勇敢地承担了双重的历史使命:谋求自身的个性解放和启蒙国人的精神觉醒,发展自我与牺牲自我的双重变奏,把自我反思和探究民族精神结合起来,用全部的生命意志投放到“以血荐轩辕”的神圣目标上。
一方面为了生存,他得工作,他奔波于绍兴、南京、北京等地;另一方面,他一刻也没有放弃启蒙的使命。
他以“立人”、“反抗”为核心,以“精神界之战士”的形象来呼唤国人醒来。
辛亥革命的失败,鲁迅更加看清了国民麻木的精神状态,于是,先觉者沉默了。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鲁迅经过十年的沉默,磨炼了意志,心理结构逐渐趋于成熟。
他终于爆发了,向吃人的封建历史发出“呐喊”的战叫。
他没有做过父亲,却告诫天下人“我们现在如何做父亲”;他没有爱情生活,却沉静思索青年的爱情婚姻问题(《伤逝》)……鲁迅以他惊人的意志表现出先哲的精神,显示了思想家的博大精深。
虽然,鲁迅在生存上还不至于忍饥受冻,但是由于对正义和真理的追求使他站到了社会统治阶层的对立面上,所以,安全层面需要极度缺乏,疾病、压抑、被捕始终伴随着鲁迅一生。
他的个人自我实现内容就是批判他所生活的现实社会,社会对他就必然是一种荆天棘地的障碍,而他只有在披荆斩棘中才能前进。
他也有过苦闷,仿徨,可他这样说:“生命是我自己的东西,所以我不妨大步走去,向着我自以为可以走去的路;即使前面是深渊,荆棘,狭谷,火坑,都由我自己负责。
”(((华盖集•北京通信》)许寿裳对鲁迅的避难生活作过一个小统计:1.1893年秋,鲁迅13岁,因家事避难。
2.1926年,因三•一八惨案,张作霖入京而避难。
3.1930年3月,因自由大同盟事件被通缉而离寓。
4.1931年1月,因柔石被捕谣言蜂起而离寓。
5.1934年8月,因熟识者被捕离寓避难。
(许寿裳:《我所认识的鲁迅》)经历了这么多次人生磨难,而始终格守着自己的人格理想追求。
鲁迅正是在抗击恶劣环境中显示出强大的意志力量,鲁迅可谓“真的猛士”。
三鲁迅致毕生精力于民族精神的反省,被誉为“民族魂”。
而这种民族精神的反省的逻辑结论便是呼唤一种健康的人格在我们民族生命性格中的复归。
可我们的民族背负传统的重担毕竟是太重太重了。
启蒙谈何容易?当鲁迅等先驱者们在本世纪初以怀疑、批判、否定的态度不断校正着社会文明的发展规范,承担起反思与开拓的先锋者的使命,在“铁屋中呐喊”,“肩住黑暗的闸门”的时候,却如置身于荒漠之中,没有人响应。
在鲁迅笔下,狂人的清醒却也要被吃,夏瑜为开启民智,拯救大众而被捉进监狱,他的鲜血只化作华老栓给儿子治病的一剂“药”。
这里,我们不禁想到了正是这国民的劣根性:愚味、无知,才使先驱者感到了无边的悲哀,并把他们推到了绝望与悲凉的境地,使一批精英在“呐喊”与奋斗之后迅速向低级需求回归,自身人格迅速萎缩、弱化,人格的意志力量极度虚薄。
只有鲁迅一人,布不成阵了,仿佛进了“无物之阵”,成为历史的“中间物”。
“两间余一卒,荷戟独仿徨”。
但鲁迅没有隐退消沉,鲁迅自有鲁迅的独特价值,那就在于以惊人意志把批判国民性,探讨民族命运同严格的自我解剖交织起来,表现出思想和人格的历史反思,令人难以企及。
如果说,鲁迅的成长历程都表现印证着他的意志力量,那么恰恰是对自我意识、思想进行时时反省和更新,才是鲁迅人格力量中最独特,最有穿透力和生命力的意志力量。
鲁迅的孤独、清醒、寂寞、仿徨始终在强大的自我意志力量统摄之下,这就使他的孤独显得有力量,有摄人心魄的魅力。
这是鲁迅区别于其他文学家,思想家的根本之处。
鲁迅在批判国民性时,一向认为,善于反省和自责是前进的有希望的人所具有的一种内心情操和美德。
他在《热风•随感录六十一不满》一文中说:“多有不自满的人的种族,永远前进,永远有希望。
多有只知责人不知反省的人的种族,祸哉,祸哉!”鲁迅把个人的省思放在民族命运的高度上,可见自我反省的自觉性。
所以,鲁迅特别赞赏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灵魂拷问”说,认为这“显示着灵魂的深”(《集外集<穷人>小引》)。
鲁迅式的自我解剖不同于一般人的隐私坦白,它不注重既成的事实结果,而为了挖掘灵魂的冲突动力,他的解剖不是静止的展示,而是运动的刺激,是用解剖刀―文笔捅开自己灵魂中的矛盾冲突。
鲁迅的许多作品都表现了“解剖自己并不比解剖别人留情”的努力,敢做自己灵魂的掘墓人。
一部《野草》把自己的孤独、苦闷、深邃、冰冷、追求剖析得残酷、出神入化,令人悚然危畏。
《一件小事》把别人熟视无睹的小事,视为“催我自新”。
《藤野先生》“便使我良心发现,而且增加了勇气了。
”《两地书》对个人的坦白与对社会的责任感相交融。
面对许广平炽热的爱情,他反思责问自己:不配!十八世纪的法国思想家卢梭的《忏悔录》的确是灵魂的忏悔,可只是个人的宗教式的真诚;胡适的坦诚为世人公认,可那只是坦诚,没有自责……。
鲁迅一生都在实践着他的自我解剖意识,而这种自我解剖的主体背景便是人格的意志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