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定远二中杜兴国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①、了解郁达夫及其创作背景。②、学习以情显景、以情驭景的表现手法,领悟作者流露于文中的主观情感。③理解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④品味文章明白晓畅、简洁清丽的语言,提高学生语言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导读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3)情感态度价值观。①体会作者在白色恐怖笼罩、流离奔波的困境下的那种深沉的爱国情怀。②培养学生人文情怀,提高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1.引导学生对故都秋景特点进行分析。2.掌握文章以情驭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难点:1.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以及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之音。2.引导学生推敲文中悲凉情感的由来,深层次理解此文的丰富内涵。

教法和学法

以老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诵读、设疑、点拨、讨论为主线,探究学习,并辅以简笔画教学手段,来培养学生的阅读、鉴赏和感悟能力。

美读法、点拨法、探究法、分析归纳法。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主要任务为整体感知,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与感情基调,并在此基础上体会文学创作情景相生、“物”“我”交融的一般规律。

第二课时主要内容是对文章进行赏析,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情怀。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激趣

翻开文学史册,不知有多少人行走在秋风秋雨之中,他们对秋情有独衷,用自己的真情诠释着秋的内涵。看吧:毛泽东独立寒秋,他看到的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他感到的是祖国河山的壮美!杜甫在风中登高,他看到的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他感到的是时光飞逝、壮志难酬的悲凉!马致远在夕阳下悲叹,他看到的是“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他感到的是漂泊在外的孤独与苍凉!那同学们对秋又有什么样的感受呢?(让学生畅谈)

我们不难发现:不同的人,眼里的秋景就不同,因为情感有别呀。是啊,“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个心灵的世界”。现代作家郁达夫将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一个秋呢?让我们带着一份期待的心情一起走进《故都的秋》。

(二)、作者的生平和写作背景介绍(学生介绍,老师补充)及解题

简介作者,让学生对郁达夫有初步印象。作为一位典型的中国文人,他的作品中文人特征十足,文化韵味浓郁,因此我设计了解题环节,让学生分析“故都”与”秋”的联系,引起学生对“故都”的关注,尤其是一个”故”字道尽了历史苍凉与厚重。学生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感受到文章无所不在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气息,跨越时间的障碍,走进作者的艺术世界。

1、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现代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茫茫夜》等,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旧社会的罪恶,向封建道德大胆挑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带有颓废情绪。散文以游记著称,情景交融,文笔优美,自成一家。出版有《达夫全集》(七卷)、《达夫散文集》、《达夫游记》、《达夫日记》和《郁达夫选集》等。在1934年日本侵占了东北,虎视着中原,加之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郁达夫离开上海,避居杭州,过着闲适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的过程中,写了许多游记,这是他在这段时期创作的主要收获,为我国现代游记的发展作出了贡献。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8月写下了这篇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2、解题:(让生读题目,谈谈自己的看法)明确:“故都”两字指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念这意,也暗含了一种文化底蕴;“秋”字确定了描写的内容,与“故都”结合在一起,暗含着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境界。题目明确而深沉。

(三)、粗读课文,整体感知

让学生粗读课文,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结构、大意、以及情感基调。让学生从粗读中,逐步感受文章的思想感情。

1、放朗诵资料。

请同学们合上书本,闭目而听,借声传情,让生沉浸在作者创设的故都秋景中,通过移情入境的方法使同学们从语言美中深入到图画美,再到情感美。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自由诵读。

教师先示范第一自然段,点拨学生读时应宜慢不宜快,要读得意味深长。如“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的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通过诵读,学生们对于文本内容及作者的情感有了初步认识。便于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然后设疑(主要通过让学生分析、讨论,教师点拨)

①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本文主要描画出一幅韵味深长的故国秋色图,流露出作者对故都、对祖国的深情的爱,同时也曲折地反映了作者在旧中国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的哀痛。)

②故都的秋有何特点?(要求从文中找出原句)

(“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的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点拨:这句是全文的文眼,起到提纲挈领、笼罩全文的作用,人的情韵在眼神,文的风景在文眼)

③你认为郁达夫在文中是颂秋还是悲秋?从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

我会让同学们举出所搜集到的关于“秋天”的诗文,在他们陆续指出一些古代咏秋的诗文之后,我将这些诗文归为两类:一类悲秋,一类颂秋。并进而提出问题“同样的秋,为何在不同的人笔下居然呈现两重天地?”,通过讨论,让同学们懂得体会文学创作情景相生、“物”“我”交融的一般规律。

3、再速读,把握结构,理清思路。(归纳概括,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

第一部分(1—2 )思秋

第二部分(3--11)绘秋

第三部分(12 )议秋

第四部分(13--14)恋秋

第二课时

(一)、精读课文,品味意境

美的文章,需要精读、细读、仔细鉴赏揣摩,于是精读课文,品味意境的环节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承接上个环节,学生会很自然地产生疑问:既然故都的秋让作者眷恋不已,那它一定有其美之所在,究竟美在哪里呢?作者有为何”悲秋“呢?

要解决问题,当然只能是学生自己,所以在这里将预留充足的时间给他们,让他们通过各种形式的诵读,合作式的讨论,研究,品味,鉴赏。

1、让同学们认真朗读第3至11段的写景部分

①分析作者选择了哪些景物来表现故都的秋的?(让学生概括,能培养他们的归纳及语言表达能力)(作者写故都的秋选择的是很平常的景物:秋晨居民小院所见的很高很高碧绿的“天色”,青天下的“驯鸽”,槐树叶底“漏下来的日光”,破壁腰中的“牵牛花”,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早晨铺得满地的槐树“落蕊”,秋蝉衰弱的“残声”,又奇又有味的北方的“秋雨”,雨后话秋凉的“都市闲人”,北国的像橄榄又像鸽蛋的“枣子”及其它果子,等等。)

②如果把这些景况凝练成五幅图画,请学生为它们拟一小标题。(清晨秋景图、秋槐落蕊图、秋蝉残鸣图、桥头秋雨图、胜日秋果图)

③让学生研习文中描绘的五幅秋画,掌握本文情景交融的写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