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短信的传播学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正是由于要借助书面文字来展开信息交流,手机短信 的传播过程因此就存在着一种文字交流活动中共有的“延 时现象”,与人们面对面交谈时的实时信息交流有很大的区 别。尽管由于物质技术的进步,人们可以借助无线电波来 完成短信的发送环节,与传统书信的邮寄过程相比,时间 的延迟被缩小了很多,甚至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是,短 信本身的文字键入过程是不能减省的,所以延时现象在包 括手机短信在内的文字信息传播活动中始终存在。传播学 认为:人际传播最大的特点就是双向传播(two-waycom- munication),即信息发出者与信息接收者之间的信息流通 是双向互动的。而且,传与受的角色时刻在转换之中,没 有明确的界限;语言信息和非语言信息在传、受两个主体 间循环流动,并不断增加扩展,藉此建立、维持和发展人 际关系。这个特点,在人们面对面的交谈过程中得到了鲜 明和全面的体现。然而,稍加分析我们发现,手机短信实 际并未遵循人际传播中的双向性原则--由于延时现象的 存在,从传播活动的某个具体时刻来看,短信的讯息流动 不是双向可逆的,而只能从信号的发出者向接收者单向流 动,传播者不能同时接收到受传者的信息反馈。在这个传 播模式中,在时间的某一点上,传者与受者的角色是固定 的,不能相互转换;传播的方向是单一的,不能即时逆反。 基于这一判断,我们有理由认为,由于物质技术手段的不 断进步,新的人际沟通媒介的不断涌现,现代人际传播的 基本面貌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传统意义中主要建构在面 对面交谈基础之上的人际传播理论体系面临着巨大的理论 挑战。
据此,我们可以认为:手机短信实际上已经担负了大 众传播的功能,手机短信在作为个人通讯方式的同时又部 分地充当了大众传播媒介的角色。我们相信,随着移动通 讯技术的进一步提高和手机的进一步普及与发展,手机短 信在大众传播中的作用也将会越来越大。在可预见的将来, 手机短信完全有可能成为继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之后 又一重要的大众传播媒介,与传统的传媒一起共同控制社 会信息的流向与流量,从而打破传播学对大众传媒的传统 界定。
一、手机短信的人际传播功能
应该说,手机短信产生的初始目的与基本任务就是进 行人际交流。移动通讯运营商在启动短信业务时,首先推 出的就是手机用户之间点对点的短信直接发送与接收功能, 目前人们对手机短信的认识也多半处于这一层面。
西方传播学者亚历山大·戈德认为:“传播是使一个人 或数个人所独有的信息,化为两个人或更多人所共有的过 程。”(1)而人际传播,则是人类传播活动的初始形态和典型 形式。它的突出特点在于:传播过程中的传者和受者均是 个体,没有面向大众,也不涉及到任何组织和团体。如果 对所有人际传播活动进行一个归类的话,可以把它们界分 为两种类型:1.面对面的交谈。2。通过媒介进行的信息沟 通。很明显,手机短信作为一种借助移动通讯手段来完成 的现代信息交流方式,是属于人际传播的后一种类型的。
在原始社会,人类的相互沟通完全依靠面对面的口语 传播。此时还不可能形成大众传播,而只是人际间的直接 传播,而这种直接传播最突出的特点,可以说就是集中性。 由于原始社会的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没有间接的物质技 术条件可以利用,信息既不能复制,也不能远距离传输。 受传者必须在传播活动发生的同时,集中在传者的周围才 能接受信息的传播。这使得原始传播活动受到很大局限: 时间上不能留存,不能重现,空间上不能远离传者。这种 高度集中性极大地制约着人类传播的发展,限制了人在传 播活动中的自由。
[关键词] 手机短信;媒介;人际传播;大众传播;人类传播
手机短信息是移动通讯服务商为手机用户提供的一种 将全球通数字手机与中文寻呼机的功能合二为一的增值服 务。手机用户通过短信服务商的中转,可以用手机接收或 发送各种短信息。用传播学的概念表达就是:手机短信息 是以文字这种符号系统作为主要信息负载者,以无线电波 作为传播渠道,以支持中英文显示的数字手机作为信息接 受终端的一种现代传播方式。手机短信从近两年启动后, 业务飞速扩展。据统计,我国移动通信行业2001年的短信 运营收入已超过60亿元。可以说,手机短信已经成为目前 人们信息交流与沟通的重要手段。值得注意的是,手机短 信已经并将继续对现代传媒的发展格局带来巨大影响和冲 击,我们必须对它给予足够的理论关注。
印刷媒介的出现,在人类传播史上带来了一场革命。 与语言媒介、书写媒介相比,印刷媒介以其可以迅速大量 地复制信息的特点,首次满足了数量巨大的受众对信息的 大量需求,因此,印刷媒介的代表--报纸率先成为真正 现代意义的大众新闻传媒。成为大众传媒的印刷媒介使人 类传播在由集中向分散发展的历程中又迈出了一大步。然 而我们看到,这种传播的分散性也是相对的。到目前为止, 报纸与书籍的发行状况还不能使读者随时随地都能接受印 刷媒介的传播,它在空间上受发行网络覆盖范围的限制, 时间上受报刊书籍发行周期的影响。在报刊书籍发行网覆 盖范围之外,在印刷媒介制作发行周期结束之前,人们都 不能接收到印刷媒介信息的有效传播。
传播的集中性与分散性是本文为了便于比较包括手机 短信在内的各种传播形式在传播情境上的异同而引入的一 对概念,此前未有学者论及。因此,本文试图在此作一个 大致描述;所谓传播的集中性与分散性均是指传播过程中, 受传者与传播者在空间和时间上的接近程度而言。若某一 传播活动要求受传者与传播者在空间、时间上高度接近, 我们就说这种传播具有集中性;反之,如果某种传播活动 对受传者在接受传播的时间与空间条件上没有硬性要求, 我们就说它具有分散性。传播活动的集中性越强,受传者 在传播过程中所受的局限就越大,自由度越小;而分散性 越强,则受传者能更大限度地摆脱传播媒介在时空上的束 缚与制约,在接受传播的过程中能获得较大的自由。
手机短信的传播学分析 /article.php?id=3413
作者: 罗翔宇
关键词: 手机短信 媒介 人际传播 大众传播 人类传播┊阅读:820次┊
[内容摘要] 手机短信是一种基于移动通信技术的现代信息传播手段。作为目前人际传播的流行方 式,手机短信在运行实践中也逐渐担负起大众传播媒介的角色。相对其他媒介而言,手机短信较好地 实现了“随时随地传信息”的现代传播理想,并对传统传播学理论产生了冲击与突破。
大众传播也是传播的基本形态。我国学界对“大众传 播”的定义是:“职业传播者通过某种现代化的传播媒介向 为数众多的不确定人群传递信息的活动。”(2)西方传播学者 丹尼斯·麦奎尔则说得更明白:“大众传播由一些机构和技 术所构成,专业化群体凭借这些机构和技术,通过技术手 段(如报刊、广播、电影等等)向为数众多、各不相同而 又分布广泛的受众传播符号的内容。”(3)从这两段侧重不同 的表述中,我们可以抽象出大众传播的三个要素:职业的 传播者(专业化群体);受众(为数众多的不确定人群); 现代化的传播媒介(物质技术手段)。从一般意义上说,任 何传播活动,只要具备了这三个要素,就可以归人大众传 播的范畴。
公元前4000-3000年,埃及人、中国人、玛雅人相继 创造了自己的象形文字系统,人类历史从此进入了书写媒 介阶段。正如麦克卢汉所说:“文明以文字为基础,因为文 字是使文化一致的加工过程,这一加工过程靠视觉的时空 延续。”(5)文字成为信息传播中的重要载体,传者可以以手 写的信函、书籍等形式记录和传递信息。由于信函、书籍 所负载的信息可以长期保留,也可以传送到较远的地方, 人们不必再围坐在传者的周围,而可以在异时异地接收信 息,从而使超越时空严格限制的分散传播成为可能,这是 人类传播史上的一个巨大飞跃,人类文明的成果开始以文 字的形态凝结传承下来。但是,手工抄录的书写媒介毕竟 很难大量复制,少量的信息不能供社会大多数人共享,而 只是被统治阶级中的一部分人所垄断。这个数量少、范围 窄的“一部分人”显然不能满足大众传播学对受众的要求, 因而,书写媒介实际上也就没有进入大众传媒的范畴。
二、手机短信的大众传播功能
手机短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为了满足人际信息交流的 需要,即作为人际传播的中介而出现。然而在其实际应用 过程中,我们发现,手机短信在实现个人信息的传递之外, 也逐渐担负起大众传播的功能--尽管目前人们还缺乏从 大众传播学角度对手机短信进行专门研究的理性自觉,但 理论滞后并不能妨碍这一功能的发挥,手机短信实际上已 经成为现代大众传播方式的一种。
三、手机短信与人类传播的一般趋势
马歇尔·麦克卢汉曾根据传播媒介的发展历程把人类历 史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以原始部落或某社区内借助 语言媒介口头传递信息为特征……第二阶段是书写媒介阶 段;第三是印刷媒介阶段;第四是电子媒介阶段。”(4)而纵 观人类社会传播实践的演进历史,我们不难发现,随着传 播技术和传播媒介的不断进步,人类的传播活动实际上经 历了一个由集中向分散发展的历程。
随着手机普及率和移动通讯技术的迅速提高,移动通现人际传播功能之外,手机短信的传播特点使得它先天地 具备了充当大众传播媒介的基本条件。这使得手机短信的 功能有可能从单一的人际交流中介向大众传播领域拓展, 短信服务商从中发现了巨大的商机。于是,近两年来,短 信服务商在完成客户个人信息的交换与传输之外,开始逐 渐涉足公众信息服务领域,把面向大众传播公众信息作为 自己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短信服务商根据客户的特点与 需要,每天搜集、整理一些重要的消息,如今日要闻、股 市行情、天气预报、企业广告等,以简明扼要的文字定时 向定制这类信息的客户发布,使这些人们普遍关心和感兴 趣的信息能让客户共享。
在信息产业越来越激烈的竞争中,短信服务商越来越 重视对公众信息及时、全面、高效的放送。从传播学的角 度来分析,我们发现,手机短信已经逐步具备了大众传播 的基本特征:1.短信服务商从单纯的人际传播中介演变成 大众传播者,即面向大众的信息发送者。短信服务商除了 保证人际传播中个人特定信息的/顷利传送之外,还要对向 所有客户传播的公众信息进行搜集、选择、整理、加工、 控制信息的流向与流量,实际上做着新闻信息的编辑和制 作工作。这就使得短信服务机构有可能成为与报社、电台、 电视台功能近似的新闻传播机构,而不再仅仅是人际传播 活动的中继站。2.手机普及率的迅速上升,使得手机已经 成为大众化的通讯工具,手机短信也因此拥有了巨大的用 户数量。由于手机短信的使用者是无组织、不确定、数量 巨大的分散个人,他们在共享短信服务商发布的公众信息 时,就构成了大众传播中的受众。这个受众具有广泛性与 丰富性,他们可能来自不同的地区、不同的阶层,有着不 同的社会地位、文化素养、政治观点和宗教信仰。这个为 数众多的不确定人群完全符合大众传播学对“受众”的界 定。3.手机短信的传播工具是现代化的通讯器材。手机是 高科技移动通讯的产物,具有快捷、方便、覆盖面广等特 点,能保证信息及时高效地传播。而且,利用手机短信进 行大众传播,信息首先要经过服务商的筛选过滤和分类归 纳,以备用户选择;而用户在接受公众信息的短信服务之 前,也要在服务商提供的信息类别中进行选择定制,预定 自己最感兴趣和急于了解的新闻信息,从而使手机短信的 大众传播具有了明确的指向性和针对性,因此与其他的大 众传媒相比,手机短信的受众接受率与信息有效利用率相 对要高一些。4.与报纸、广播、电视等其他大众传播媒介 一样,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手机短信也是一种单向传播, 讯息只能从短信服务商向手机用户单向流动。短信用户对 公众信息有一定的选择性,但还不能说具有了严格意义的 双向互动的关系。
我们知道,人类早期的人际传播主要是面对面的交谈, 这种交谈是一种直接的人际传播形式。在具体的传播情境 中,传受双方能够有效利用多种感官、多种手段去传递、 接收信息。这种传播形式可以说是视觉、听觉等多种符号 系统并用,调动多种感官参与的全方位信息交流活动。然 而,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越来越多的物质技术手段介入 到人际传播领域,例如书信、电报、电话、传真等,现在 又出现了手机短信。与面对面的直接交流不一样,通过物 质媒介进行的人际信息沟通则是一种间接的传播。由于所 借助的媒介自身的局限,这种人际传播大多还只能采用较 为单一的手段进行信息传递:或者是文字,或者是语言, 在传播符号的使用上相对单调。就目前的通讯技术水平和 主流应用形态而言,视觉和听觉符号还不能并用,比如电 话目前只能传递听觉符号,而手机短信则主要靠抽象的视 觉符号--文字传递信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