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评论中的取象作喻类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司空图《 二十四诗品 ・ 纤裱》 : 采采流水 , 云 “ 蓬蓬远春。窈窕深谷 , 时见美人。碧桃满树 , 日 风
对事物的认识多集中于从人体 自身出发。如古人 创造的象形文字 , 很多都是根据人 体的特征进行 创制的。这一从 自身取法 的传统 , 深刻地影响着
中国人的认识论与思维观。而随着文学 的发展 ,

替否 , 以裁厥中, 斯缀思之恒数也。 【 豫 ”4 姜夔《 姜
氏诗说》 则说 : 大凡 诗 自有气象、 “ 体面 、 血脉、 韵 度: 气象欲其浑厚 , 其失也俗 ; 体面欲其宏大 , 其失 也狂 ; 血脉欲其贯穿, 其失也露; 韵度欲其飘逸, 其 失也轻。 l钱谦益 《 ”5 初学集 ・ 范玺卿诗集序》 中
《 之为 书, 来就是 以“ 为主 的, 谓 “ 易》 本 象” 所 易 者, 象也 , 象也者 , 像也”1舯 而对于取象的来源 [J ,
与标准 ,易经 ・ 《 系辞下》 中有云 :古者包牺 氏之 “ 王天下也 , 仰则观象于天 , 俯则观法于地 , 观鸟兽 水滨。柳荫路 曲, 六莺比邻。 l 司空图精心选取 ”l 之文 , 与地之宜 , 近取诸身 , 远取诸物 , 于是始作八 了流水、 深谷 、 水滨等诸 多 自然景物作意象 , 给我 卦, 以通神明之德 , 以类万物之情。 l 从这里我 们营造 出一幅幽美 的春景图, ”1 让我们在富有画面
“ 王戎云 :太尉神姿高彻 , ‘ 如瑶林琼树, 自然是风 尘 外物 ” ¨2 以此 为 契 机 , 学 批 评 的 人 格 ¨ j "。 文
化开始 大量 进入 诗文批 评 领域 , 嵘 在 《 品》 钟 诗 中 甚至将诗人诗作分为上、 下三等 , 中、 批评各 自的
风格特点、 文采高低。以此为滥觞 , 带来了一系列 诗品、 画品、 曲品的兴盛与发展。在之后的诗文评 论 中, 这种对人 的品格风貌关注的传统 , 自然而然 地就进入其中, 以人的精神风貌与品格操守喻 而
收稿 日期 : 0 1 1 — 6 2 1 — l l 作者简介 :张燕 , , 隆昌人, 南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 女 四川 西

l 8・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21 02正
构 , 衣之待缝 辑 。 L 将附辞 会义 , 裁 ”4 比喻成建 房
藻 着重 展示人 物 的 内在格 调 、 洒 风 度 和卓 越 神 潇
们可以看出, 包牺 氏作八卦以统天下 , 他取象原则 中的一条就是“ 近取诸 身” 即是从人体取象。由 , 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低下 , 的认识水平有限 , 人 故
感 的意 境 之 中 , 味 纤 裱 的美 境 。而 其 开 拓 的 品 “ 界” 境 阐释方法 , 中 国古 代 文学 批 评 可谓 影 响 对
诗之高下与风格特征 , 也就显得合情合理 了。
二、 自然物 象之喻 。
中国人对 自然有一种难以割舍 的喜爱 , 自 从
然中取象 , 是中国文学评论 中常有 的传统。大致 来说 , 这一 类取 象可 分为二 : 一是 以 自然景 物或 自 然景象作喻 ; 二是以动物为象作喻。 ( 以自然景物或者 自然景象为象作评 一)
韵 。人物品评 的关注焦点逐渐由士人的政治性的 德行才能向士人超然物外 的仪态风姿转化 , 从而 使此期 的人物品评 ‘ 带有了和理想的人格和生活
态度的追求相联系 的审美 的性质 ” 。《 赏誉》 篇 中 :世 目李 元 礼 ‘ 谡 如 劲 松 下 风 ” 【J “ 谡 ’ 2, ¨2
风影 响下产生的一部巨著。“ 魏晋时期的人物 品
象, 比喻诗歌 了无 意味的艺术效 果。叶燮《 原诗 内篇》 则说 :事 、 、 “ 理 情之所为用 , 气为之用也。

第 3期
张燕 : 古代诗歌评论 中的取象作喻类型
・1 9-
譬之一草一木 , 其能发生者 , 理也。其既发生 , 则 事 也 。既发 生之 后 , 矫 滋 植 , 状 万 千 , 有 自 天 情 咸 得 之趣 , 则情 也 。 []把 事 、 、 与 植 物 的生 长 ”22 01 理 情 联系起来 , 明三者既彼此客观存在 , 点 但又不相互 孤立 的关 系 。
做衣 , 亲切 自然。杨 万里在 《 颐庵诗 稿序》中说
“ 然则诗果焉在?日:尝食乎饴与茶乎?人孰不 ‘ 饴之嗜也 ; 初而甘 , 卒而酸。至于茶也 , 人病其苦 也 , 苦 未 既 , 不 胜 其 甘。诗 亦 如 是 而 已 然 而 矣 。 诗应 当像 喝茶 , ” 要经过细细品尝才知其 中滋味。而吴乔《 围炉诗话》 “ 云: 文喻之炊而为 饭, 诗喻之酿而为酒 ”14 。以酿酒喻作诗 , [19 07 以饮 酒之乐喻读诗之趣。袁枚《 随园诗话》 “ : 诗宜朴 不宜 巧 , 必须 大 巧 之朴 ; 宜淡 不 宜浓 , 然 诗 然必 须 浓后之淡 。譬如大贵人 , 功成宦就 , 散发解簪 , 便 是名士风流。若少年纨绔 , 遽为此态 , 当笞责 。 便 富家雕金琢玉, 别有规模 ; 然后竹几藤床 , 非村夫 贫相。 更是把诗歌的创作 风格与 日常 的为人 ” 处世 , 人生态度嫁接到一起。这些批评方式 , 读来 充满生 活气 息 , 在 眼前 。 如 如此之多的人 化之喻 , 无处不透露着浓浓 的 生命关怀。古人之所 以对人化之喻偏爱, 这其 中 是有原因的。首先 , 它与《 中“ 易》 近取诸身” 的思 维传统密切相关 。象的思维在《 中广泛存在 , 易》
J n. 0 2 u 2 1
Vo . l NO. 13 3
古代诗歌评论 中的取象作 喻类 型


北碚 401) 0 75
( 西南大学 文学院 , 重庆
Leabharlann Baidu

要 :滥觞于先秦 , 兴起 于魏晋 的象喻批评 , 是文学批评家用生动具体的形象来 比喻和 阐释批 评对象的 内在意蕴
或整体风格的一种文学批评样式 。它 的取象作喻类型丰富 多样 , 大致说 来 , 可分为 四 : 人化之 喻; 自然物象 之喻 ; 禅喻 和 典喻。象喻批评根植 于中国文化土壤之 中, 是一种具有 中国特色的文学批 评方法 。 关键词 :象喻 ; 歌评论 ;取象 ;中国文化 诗 中图分类号 :I 72 2 .2 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 0 3 4 3 (0 2 0 — 0 7— 5 10 - 7 0 2 1 ) 3 0 1 0
歌 比喻成奔腾的大江, 险要的孤峰……气势磅礴 ,
生机盎然。张戒《 岁寒堂诗话》 曾说 : 大抵句 中 “ 若无 意 味 , 之 山无 烟 云 , 无 草 树 , 譬 春 岂复 可
观? 玎 ” 张戒用“ 山无云烟 , 春无草树” 自然景 的
生命意识却空前觉醒。此期盛行对人物从外在面 貌到 内在气质进行品评 , 世说新语 》 《 正是这种世
说 :诗 者 , 之所 之 也 。陶 冶性 灵 , “ 志 流连 景 物 , 各
言其所欲言而 已。如人之有眉 目焉 , 或清而扬 , 或 深而秀 , 分寸之间而标置各异 , 岂可以比而同之也 哉? l 以上种种都将人体器 官与文学批评联 系 ”6 在一起。不仅如此 , 古人还喜欢将人 的精神风貌 与诗文评论结合起来 。苏轼 在《 祭柳子 玉文》 中
深远 。王国维甚至将其定义为判断诗词优劣的最 重要 的标准 ,有境界则 自成高格 , “ 自有名旬”1。 [
而境界营造的高下 , 多数情况下 , 正是依托 自然景 物的选取是否得当。乔亿 《 剑溪说诗》 上: 韩 卷 “ 诗如太行 ; 孟诗如羊肠坂 ; 苏诗如罗浮 ; 黄诗如龙 门八节滩。此类不可悉数 , 惟揽者 自得之耳 。 l ”1 用不 同的 自然 之物 , 比喻 唐宋 诸 家之作 。谢 榛
其次 , 它与魏晋南北朝时期盛行 的人物品藻
也是 密切 相关 的 。魏 晋 时期 , 会动 荡不 安 , 的 社 人
《 四溟诗话》 “ : 熟读初唐 、 盛唐诸家所作 , 有雄浑 如大江奔腾 , 秀拔如孤峰峭壁 , 壮丽如层楼叠 阁, 古雅如瑶琴朱弦。 H 用一连串的比喻 , ”引 将盛唐诗

人化 之喻
钱钟书在谈及 中国文学批评的特点 时, 曾说
它是“ 把文章通盘的人化或生命化” 。这种 “ 人 化 ” 实 际 上 就 是 一 种 象 喻 批 评 的 手 法 。而 “ , 人
化” 之喻 , 大致可分为两种 : 一种是将文学与人体 器官或人的精神风貌联 系起来 ; 一种是将文学与 人的 日常生活联系起来。用 “ 人化 ” 喻来 品评 之 作家作品, 不仅使诗歌评鉴变得亲切可感 , 同时也 充满 浓浓 的生 命关 怀 。 ( 与人体器官或人 的精神风貌相联 系 一) 在古代文 学批评 中, 人化之喻” “ 比比皆是 。 以人 体 的各个 部分 作喻 为评 的现 象十 分突 出 。刘 勰在《 文心雕龙 ・ 附会》 篇中曾说 :夫才童学文 , “ 宜正体制 , 必以情 志为神明, 事义为骨髓 , 辞采为 肌肤 , 宫商为声气 , 然后品藻玄黄 , 摘振金玉, 献可
“ 象喻” 一词 , 最早 “ 出现在梁简 文帝萧 纲的 《 庄严曼法师成实论义疏序》 … 。而根植于中 中” 国文化土壤 中的象喻批评是 “ 文学批评家用生动 具体的形象来 比喻和阐释批评对象 的内在意蕴或 整体 风格 的一 种文 学批 评样 式 ”2 叫“ -1 亦 J 比喻 的 品题” “ 、象征的批评” 等。象喻批评滥觞于先秦 , 从魏晋时期 , 开始大量进入诗文评论领域 , 并在后 世的诗文批评 中, 屡见不鲜。遍观历代诗评著作 , 不难发现 , 评论家在象喻批评的取 向作喻上 , 有其 偏好 , 并呈 现 出独特 的类 型特 征 。
主脑 、 、 肌理说等等。以人体器官或人 的精 健 壮、
神风貌取象作喻 的评论 , 散布于中国古代诗歌评 论 的各个 角落 。 ( ) 二 与人的 日常生活相联 系 除了将人体 自身的各个部分与文学批评相联 系, 评论家们还将此种人文关怀进一步延伸 , 拓展 到 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刘勰 《 文心雕龙》 曾说 : “ 何谓 ‘ 附会 ’ ?谓 总文理 , 统其尾 , 定与夺 , 合涯 际, 弥纶一篇 , 使杂而 不越者也。若 筑室之须基
谈到“ 郊寒岛瘦 ” 。而严羽在《 沧浪诗话》 中则 说 :孟郊之诗 , 悴枯槁 , “ 憔 其气局促 不 申。 【l ”8 ’ J
同样 以“ 憔悴 枯 槁 ” 比喻 孟 郊 诗 歌 风 格 的 “ 促 , 局 不 申” 。此外 , 中国文学批评 中的诸多美学术语 , 都采 用 了这种 “ 化之 喻 ” 比喻 方式 , : 骨 、 人 的 如 风
文学艺术恰恰与《 借助于具体事物 的形象去 易》 阐明深刻的哲理这一点相契合 , 正如清人章学诚 所说 :易象通于诗之比兴” D1 易象虽包六艺 , “ o3- 7
与诗 之 比兴 , 为 表 里 。 【 故 将 这 种 “ 取 诸 尤 ”l 近
身” 的人道关 怀传 统运用到文学批评 中, 也是顺 理成 章 。
2 1 6月 0 2年 第3 1卷第 3期
安庆 师 范学 院学报 ( 社会 科 学版 )
J u l f n i e c esC l g ( o i c n e E i n o ma o A q gT a h r o e e S c l i c d i ) n l aS e t o
( ) 二 以动物 为 象作 喻 《 文镜秘府论》 曾说 :蜂腰诗者 , “ 五言诗一句
仰 。它 实 际上是将 支 配早期 人类 生活 的 自然 力和 自然 物 人 格 化 , 成 超 自然 的神 灵 , 为 崇 拜 对 变 作 象 ”2 l 。在 人类 生 产力 水 平 相 当低 下 的 年 代 , 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