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美术校本课程篆刻
高中篆刻教学教案模板范文

课时:2课时年级:高中教材:《高中美术》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篆刻的历史、起源和发展,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2. 使学生掌握篆刻的基本技法,学会区分阴文与阳文,并能够独立进行篆刻创作。
3.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教学重点:1. 篆刻的基本技法与步骤。
2. 阴文与阳文的区分。
教学难点:1. 篆刻时如何把握运刀的方向、角度与力度。
2. 创作过程中如何将审美与技法相结合。
教学准备:1. 教具:各种字体的碑帖、名家书法作品、刻刀、章料(青田石等)、宣纸、砚、墨、印泥、砂纸(粗细两种)、圆镜、毛刷等。
2. 学具:刻刀、毛笔、墨、青田石或肥皂、土豆、橡皮等,砂纸、小圆镜、小牙刷、毛刷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展示篆刻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并讨论其艺术特点。
2. 提问:什么是篆刻?篆刻的历史起源是什么?二、讲授新课1. 介绍篆刻的历史、起源和发展,引导学生了解篆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2. 讲解篆刻的基本技法,包括:刀法、印石选择、印泥使用等。
3. 区分阴文与阳文,讲解其在篆刻创作中的应用。
三、示范与练习1. 教师现场示范篆刻过程,让学生了解篆刻的步骤。
2. 学生跟随教师练习篆刻,教师巡视指导。
四、总结与作业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篆刻的基本技法和阴文与阳文的区分。
2. 布置作业:根据所学知识,创作一枚篆刻作品。
第二课时一、检查作业1. 检查学生篆刻作品的完成情况,给予评价和指导。
二、巩固与提高1. 让学生自由交流篆刻心得,分享创作经验。
2. 教师针对学生在篆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讲解和指导。
三、拓展与应用1. 引导学生思考篆刻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如:设计、装饰等。
2.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篆刻在现代生活中的创新应用方案。
四、总结与反思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篆刻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2. 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篆刻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教学评价:1. 学生对篆刻知识的掌握程度。
高中美术教学中的篆刻与印刷

;提供数字印刷设备,让学生亲手操作数字印刷机,体验数字印刷的便
捷和高效。
04 教学方法与手段创新实践
情景模拟教学法在篆刻教学中的应用
创设历史情境
通过模拟古代篆刻工作坊 的环境,让学生身临其境 地感受篆刻艺术的魅力。
角色扮演
学生分组扮演篆刻家、评 论家等角色,在模拟创作 、品鉴过程中加深对篆刻 艺术的理解。
学生参与度。
结果导向评价,关注学生成长
考试成绩
通过考试检验学生对篆刻和印刷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
作品质量与创意
评价学生的篆刻和印刷作品,关注作品的质量、创意和审美价值 。
学习能力提升
通过比较学生不同阶段的学习成果,评价学生在学习能力、实践 能力和创新思维等方面的提升。
多元评价主体参与,提升评价客观性
03 高中美术课程中印刷教学内容
印刷工艺原理简介
01
02
03
印刷工艺定义
印刷工艺是一种通过制版 、上墨、施压等工序将文 字、图像等信息转移到承 印物上的技术。
印刷工艺分类
根据印刷方式的不同,印 刷工艺可分为凸版印刷、 凹版印刷、平版印刷和孔 版印刷等。
印刷工艺原理
印刷工艺的实现需要遵循 一定的科学原理,如油墨 的转移原理、色彩的呈现 原理等。
传统印刷技术体验活动设计
活动目标
通过体验传统印刷技术,让学生 了解印刷工艺的历史、文化内涵
以及工艺特点。
活动内容
组织学生参观印刷博物馆或印刷 工坊,了解传统印刷技术的工艺 流程和操作规范;提供传统印刷 材料,让学生亲手体验雕版、上
墨、印刷等过程。
活动效果
通过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对传统 印刷技术的认知和感受,培养其
书法篆刻高中美术教案模板

课时:2课时年级:高一教材来源:《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书法篆刻的历史、文化内涵及艺术特点。
2. 培养学生对中国书法篆刻的兴趣,提高审美素养。
3. 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书法篆刻技巧,提高动手能力。
教学重点:1. 书法篆刻的基本知识。
2. 书法篆刻的基本技巧。
教学难点:1. 书法篆刻的运笔技巧。
2. 篆刻的刀法运用。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书法篆刻教材、书法作品、篆刻作品、多媒体课件等。
2. 学生准备:毛笔、墨、砚台、宣纸、刻刀、印石、砂纸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通过展示书法篆刻作品,引导学生感受书法篆刻的魅力。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书法篆刻是什么吗?它有什么特点?二、讲授新课1. 介绍书法篆刻的历史、文化内涵及艺术特点。
2. 讲解书法篆刻的基本知识,如:笔法、墨法、章法等。
3. 分析书法篆刻的运笔技巧,如:起笔、转笔、收笔等。
三、示范与练习1. 教师示范书法篆刻的基本技巧,让学生跟随练习。
2. 学生分组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四、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练习书法篆刻。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复习上一节课学习的内容。
2. 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练习成果。
二、讲授新课1. 介绍篆刻的基本知识,如:印文、刀法、章法等。
2. 讲解篆刻的刀法运用,如:切刀、冲刀、点刀等。
三、示范与练习1. 教师示范篆刻的基本技巧,让学生跟随练习。
2. 学生分组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四、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练习书法篆刻。
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练习情况等。
2. 作品评价:评价学生的书法篆刻作品,包括技巧、创意等方面。
课后作业:1. 继续练习书法篆刻,提高自己的技艺。
2. 阅读相关书籍,了解书法篆刻的历史、文化内涵等。
教学反思:本教案通过课堂讲授、示范、练习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了解书法篆刻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和动手能力。
篆刻高中版教案模板范文

课时:2课时年级:高中教材:《美术鉴赏》教学目标:1. 了解篆刻的历史背景和艺术特点,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
2. 掌握篆刻的基本技法,学会区分阴文与阳文,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动手能力。
3. 通过实践操作,激发学生对篆刻艺术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
教学重点:1. 篆刻的历史背景和艺术特点。
2. 篆刻的基本技法,包括刀法、印石的选择、刻印步骤等。
3. 阴文与阳文的区分。
教学难点:1. 刀法的运用和力度控制。
2. 刻印步骤的熟练掌握。
教学准备:1. 教具:各种字体的碑帖、名家书法作品、狼毫小楷、刻刀、章料(青田石等)、宣纸、砚、墨、印泥、砂纸(粗细两种)、圆镜、毛刷等。
2. 学具:刻刀、毛笔、墨、青田石或肥皂、土豆、橡皮等,砂纸、小圆镜、小牙刷、毛刷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篆刻的历史背景和艺术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展示一些著名的篆刻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和思考。
二、新课讲授1. 讲解篆刻的基本技法,包括刀法、印石的选择、刻印步骤等。
2. 讲解阴文与阳文的区别,通过实物展示让学生直观理解。
三、实践操作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种字体进行篆刻练习。
2.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的刀法、力度等问题。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互相交流。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复习上节课学习的篆刻基本技法,提问学生阴文与阳文的区别。
2.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点评。
二、实践操作1. 学生根据上节课的学习内容,继续进行篆刻练习。
2. 教师提供一些有代表性的篆刻作品,引导学生进行仿刻。
三、作品展示与评价1. 学生展示自己的篆刻作品,教师和学生共同评价。
2. 邀请部分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心得,鼓励大家互相学习。
四、课堂小结1. 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强调篆刻艺术的重要性和实践意义。
2.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课后继续练习篆刻,巩固所学知识。
美术教案:校本教材-篆刻艺术1

学科美术年级二提供者张媛复备者课题校本教材(篆刻艺术) 课时1/2导学目标通过图像印的学习,诱发学生对篆刻艺术的热爱。
要求学生能基本掌握图像印的表现内容,图像印与社会文化生活、物质生活的一般关系。
重点、难点正确认识篆刻的含义。
认识篆刻的特点。
学习欣赏篆刻艺术。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预设二次备课一、组织教学学生准备好工具,起立,师生问好。
二、教学导入篆刻是艺术中的另类,即使无法识别篆书,也不妨碍你对这些艺术品的欣赏,你完全能够在这些另类印章方面得心应手。
图像印是绘画与雕刻相结合的产物,化大俗为大雅,在平俗之中显出风雅之致。
篆刻就是以篆书刻写的艺术。
篆刻与书法关系十分密切,也是线条造形的艺术。
所不同的是,一种是用毛笔写出来,一种是用刀刻出来。
但从刻这一过程来看,印稿无疑是书法作品。
我们今天来看看篆刻中的图像印。
三、新课讲授1、图像印的内涵及起源。
图形印也叫肖形印,是篆刻艺术与绘画、雕塑艺术的有机结合。
他可以是单纯的图像,也可以是图像与文字相配合,表现形态极其生动丰富。
图像印大致起源于春秋时期而盛行于战国、两汉,流行于古代漫长的各个历史时期。
其古朴、稚拙的风貌体现了不同时代的人们对于美的理解和追求。
它以古朴典雅的造型、洗练传神的笔触、严谨的构图、强烈的装饰性、于方寸之间,创造出一个个丰富多彩的缩微图案。
2、图像印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图像印与古代社会生活;图像印与古代神话传说;肖形印,四灵印与十二生肖印。
图像印栩栩如生地反映了古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许多图像印以简洁的手法描绘了先民们农耕、渔猎、乐舞、战斗等情景以及鼓瑟弹琴、歌舞伎乐、车马出行、乘龙跨虎等生动场面。
图像印里包含了丰富的神话故事。
图像印里有大量的动物印,最常见的是虎、马、鹿、羊、熊、兔、鱼等形象。
还有一类非常特殊的图像印,常常以汉代人尊崇的“四灵”为题材,“四灵”即我们常说的“四象”(青龙、白虎、朱雀、玄武)。
中作业布置欣赏中国篆刻艺术。
高中美术人美版《篆刻》《第一课方寸之间意味无穷--篆刻概述》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高中美术人美版《篆刻》《第一课方寸之间意味无穷--篆刻概述》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高中美术人美版《篆刻》《第一课方寸之间意味无穷--篆刻概述》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1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了解篆刻艺术的基本知识及其章法。
2.能力目标:初步掌握篆刻艺术的基本技能。
3.情感目标:从篆刻艺术的学习和实践中感受祖国传统艺术、民族文化的特殊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增强爱国意识。
2学情分析高中学生对书法与绘画有一定的了解,已学关于书法的形体以及绘画的构图有助于学生对篆刻这门古老艺术的学习。
我希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促使学生学会欣赏篆刻艺术、体验篆刻艺术以至于喜爱篆刻艺术。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了解篆刻的基本知识,初步掌握篆刻艺术的基本表现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治印步骤及方法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4.1.1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一、导入美——走进篆刻天地1、辉煌的2008北京奥运会震撼了全世界,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播放课件---中国印:舞动的北京)2、2008北京奥运会会徽:中国印——舞动的北京,它采用的就是中国传统印章的形式,印文是一个舞动双手的人,形似现代的“京”字,寓意北京张开双臂欢迎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
3、会徽向全世界人民彰显了中国的篆刻艺术之美,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三课:《方寸之间》,感受篆刻艺术的魅力。
(引出课题——方寸之间)4、篆刻艺术在我国有几千年的历史文化,主要在金属、象牙、犀角、玉石等质材之上雕刻篆体文字的艺术。
因以制作印章为主,又称印章艺术。
别看一枚小小的印章,“方寸之间乾坤大,艺术奇葩冠中华”。
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中国传统印章的历史吧!。
《篆刻》课程教学大纲

《篆刻》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信息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与训练,学生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目标:
1.了解中国古代玺印、篆刻发展与流变的历史过程;了解不同时期的玺印特点及主要篆刻家的艺术观点与风格特征。
2.了解古代篆刻基本理论和篆刻基本技法;掌握篆刻的基本刀法技法,对汉铸印的渡稿临摹训练达到运刀稳定与准确,兼及凿印的表现能力;对方寸之间字形、章法的把握能力得到提高。
3.通过本课程学习,提升篆刻分析、解读、鉴赏能力,拓展学生的综合素养。
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表
注:H代表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高支撑,M代表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中支撑,L 代表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低支撑。
注:H代表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高支撑,M代表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中支撑,L 代表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低支撑。
三、教学内容与预期学习成效
四、成绩评定及考核方式
五、课程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建议教材:
《篆刻教程》
2.主要教参书:
(1)《篆刻学》
(2)《印学史》
(3)《历代印风系列》(4)《增订汉印文字征》。
校本课程篆刻教学设计(完整资料)

第一课中国篆刻史一、教材分析篆刻简单的说就是书法和雕刻相结合的一种艺术形式,我觉的篆刻模块在高中开设是最有特色的一个模块,作为一种美术形式来说,书法、篆刻本身就是中国最独有的美术形式,是中国独有的文化现象。
二、教学目标篆刻的鉴赏,激发学生学习篆刻的兴趣,我国篆刻的起源和历史,使受到篆刻美的陶冶,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与难点中国篆刻的历史四、讲授新课(一)组织学生按照指定位置入坐,课堂秩序安定后,教师提出印章篆刻课程的要求和规定,诠释学习评价表。
1.进入教室后未经老师同意,操作台上的物品不能擅自动用。
2.上课时未经老师同意,不得擅自离开自己的座位。
3.教室内不得大声喧哗,追逐打闹,保持操作场地清洁整齐。
4.爱护工具以及材料,工具使用要规范,课中所用的刀具一定要注意安全,不得玩耍刀具,更不得把刀尖指向他人。
5.下课后要把自己的操作台收拾干净,把工具和材料放回原来位置,不得随意乱动。
6.离开教室前要清理个人所用的工具及材料,工具放回原来位置,并把自己的操作台几周边场地打扫干净,关好门窗。
(二)导入新课篆刻是一种特有的传统艺术,从古至今已有二、三千年的悠久历史。
篆刻,顾名思义,即是用篆书刻成的印章,是一种实用艺术品。
(三)发展历史殷商中国篆刻史即是一部印章的历史。
有一种观点认为,印章起源于夏、商、周时期,其证据为出土于河南安阳(商朝晚期都城殷墟所在地)的三枚殷铜玺。
不过也有很多质疑的声音,认为这三枚铜玺并非殷商之物。
战国时期现存最古老的印章,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
先秦时期的印章叫做鉥,故这一时期的印章统称为古鉥。
(四)、结束语清初至中叶,丁敬、黄易等人摆脱徽派影响,从汉印再出发,开创浙派,这两大流派主掌了整个印坛。
稍后,邓石如精于书法,特别是篆文隶书,结合书与印,所谓《印从书入,书从印出》,不再囿于古印,有了新的面貌,这一风格延续到目前影响极为深远。
清末民初,黄士陵、吴昌硕、齐白石诸大家,各有风貌。
五、联系实际课下继续搜集有关中国篆刻史的资料六、拓展与提高第二课篆刻分类教学目标了解印章的类型、用途、工具材料等方面的知识;教学重点、难点篆刻分类教学方法1.研究性学习与操作性学习结合;2.过程与方法结合;3.师生互动、学生与学生互动、课堂内外互动结合。
高中美术篆刻技法教案

高中美术篆刻技法教案教案标题:高中美术篆刻技法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篆刻的基本概念和历史背景;2. 掌握篆刻的基本技法和刀法;3. 培养学生对篆刻艺术的欣赏能力和创作能力;4. 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审美能力和艺术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篆刻的基本概念和历史背景;2. 掌握篆刻的基本技法和刀法;3. 培养学生对篆刻艺术的欣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教学难点:1. 掌握篆刻的基本技法和刀法;2. 培养学生对篆刻艺术的创作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篆刻刀、篆刻石、篆刻墨、纸张、茶水等;2. 学生准备:素描本、铅笔、橡皮擦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篆刻的基本概念和历史背景1. 导入(5分钟)介绍篆刻的概念和篆刻艺术在中国艺术史中的地位,激发学生对篆刻的兴趣。
2. 知识讲解(15分钟)a. 简要介绍篆刻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b. 解释篆刻的基本概念,如印章、印文、印面等。
3. 观摩和讨论(20分钟)a. 展示一些篆刻作品给学生观摩,并引导学生讨论作品的特点和表现形式;b. 引导学生思考篆刻与其他艺术形式的联系和区别。
4. 小结(5分钟)总结篆刻的基本概念和历史背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下节课的实践活动。
第二课时:篆刻的基本技法和刀法1. 导入(5分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回忆篆刻的基本概念和历史背景。
2. 知识讲解(15分钟)a. 介绍篆刻的基本技法,如刻法、刀法、墨法等;b. 解释篆刻刀的种类和用途。
3. 示范和练习(30分钟)a. 教师进行篆刻技法的示范,讲解刀法的使用技巧;b. 学生跟随教师的示范进行练习,先在素描本上练习刀法,再尝试在篆刻石上刻字。
4. 小结(5分钟)总结篆刻的基本技法和刀法,鼓励学生在下节课的创作活动中发挥创造力。
第三课时:篆刻艺术的欣赏和创作1. 导入(5分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回忆篆刻的基本技法和刀法。
2. 艺术欣赏(15分钟)a. 展示一些优秀的篆刻作品给学生欣赏,并引导学生讨论作品的艺术特点;b. 引导学生思考篆刻作品中的意境和表达方式。
篆刻校本课实施方案

篆刻校本课实施方案一、课程背景。
篆刻是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中国书法的重要表现形式,更是中国文化传统的载体。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改革,篆刻作为一门独特的艺术形式,也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
在校本课程中,篆刻的教学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更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动手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二、课程目标。
1. 帮助学生了解篆刻的基本知识,包括篆刻的起源、发展历程、技法等内容。
2. 培养学生对篆刻艺术的鉴赏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水平。
3.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让他们能够独立完成一定难度的篆刻作品。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让他们在合作中学会倾听、交流和理解。
三、课程内容。
1. 理论学习,通过讲解和讨论,让学生了解篆刻的历史、发展和技法知识。
2. 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篆刻实践,让他们亲自动手体验篆刻的乐趣,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3. 作品展示,组织学生展示自己的篆刻作品,让他们在展示中学会欣赏和倾听他人的作品,培养他们的鉴赏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四、教学方法。
1. 听讲教学,通过讲解和讨论,让学生了解篆刻的相关知识。
2. 示范操作,老师进行篆刻的实际操作示范,让学生能够清晰地了解篆刻的技法。
3. 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篆刻实践,让他们亲自动手体验篆刻的乐趣。
4. 作品展示,组织学生展示自己的篆刻作品,让他们在展示中学会欣赏和倾听他人的作品。
五、评价方式。
1. 考试评价,通过考试的方式对学生的理论知识进行评价。
2. 作品评价,对学生的篆刻作品进行评价,包括技法、创意和表现力等方面。
3. 综合评价,综合考虑学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评价。
六、课程实施。
1. 教学时间,每周安排一定的时间进行篆刻课程的教学。
2. 教学环境,在艺术教室或者篆刻工作室进行实践操作和作品展示。
3. 教学资源,准备好篆刻工具、教学资料和参考书籍,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学习资源。
4. 教学团队,组建专业的教学团队,包括艺术老师、篆刻专家等,共同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服务。
高中美术校本课程篆刻参考资料

高中美术校本课程篆刻陈强明高中美术校本课程篆刻一、课题的提出1、课题的界定篆刻是一种特有的传统艺术,从古至今已有二、三千年的悠久历史。
篆刻,顾名思义,即是用篆书刻成的印章,是一种实用艺术品。
早在殷商时代,人们就用刀在龟甲上刻“字”(即我们现在称为甲骨文)。
这些文字刀锋挺锐,笔意劲秀,具有较高的“刻字”水平。
在春秋战国至秦以前,篆刻印章称为“玺”。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规定“玺”为天子所专用,大臣以下和民间私人用印统称“印”。
这就形成了帝王用印称“玺”或“宝”,官印称“印”,将军用印称“章”,私人用印称“印信”。
2、研究目的、意义新一轮课程改革进一步推动了课程管理体制的改革,确立了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模式。
而校本课程要充分发挥本校、本地区的特色。
篆刻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符号,篆刻的意义在于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载体。
清代篆刻家邓石如曾曰:“疏处可使走马,密处不使透风。
计白当黑,奇趣乃出。
”治朱文印以文字为实体,以笔划间的空隙为虚处,而白文印则反之。
于是,在章法构成上,当虚中有实,实中含虚,互为呼应。
如同中国道教之太极图,阴阳两极构成了大千世界,阴阳调和,则气象万千,万物兴焉,一派天趣尽现。
3、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的现状省内外很多学校开始校本课程的研究和开发,其中有的学校也有美术绘画、欣赏方面的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但至今还没有发现“篆刻”方面的开发研究。
二、理论依据1、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对国家课程的有针对性的补充,是实现课程三级管理的有力措施。
2、一个学校的发展要背依本国的深厚的文化积淀和个性多元的地方文化特色,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这样的学校才有活力,才有良好的办学效益。
3、学校施展特色学校建设的五个策略,即“以营造氛围来推动特色建设;以教育科研来支撑特色建设;以师资建设来保障特色建设;以课堂教学来彰显特色建设;以校本课程来丰富特色建设”。
三、研究原则(一)两结合原则校本课程虽然是由学校为开发主体的课程,而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要大量的课程资源的支持。
高中美术篆刻类教案模板

课程名称:高中美术篆刻艺术课时: 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了解篆刻艺术的起源、发展及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
- 掌握篆刻的基本技法,包括刀法、章法、布局等。
- 理解篆刻艺术的审美特点和文化内涵。
2. 技能目标:- 学会使用篆刻工具,如刻刀、印泥、印石等。
- 能独立完成篆刻作品,包括设计、刻制、印泥上色等步骤。
- 提高动手能力和审美能力。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 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 篆刻基本技法的掌握。
- 篆刻作品的创作与完成。
2. 教学难点:- 篆刻刀法的运用与掌握。
- 篆刻作品的整体布局与设计。
教学准备:1. 教具:篆刻教材、刻刀、印泥、印石、毛笔、砂纸、圆镜、毛刷等。
2. 学具:刻刀、毛笔、墨、青田石或肥皂、土豆、橡皮等,砂纸、小圆镜、小牙刷、毛刷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展示一些篆刻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并讨论其艺术特点。
2. 介绍篆刻艺术的起源、发展及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
二、讲授新课1. 讲解篆刻的基本技法,包括刀法、章法、布局等。
- 刀法:讲解不同刀法的特点和运用方法,如切、冲、削、剔等。
- 章法:讲解篆刻作品的整体布局,包括字体、间距、线条等。
- 布局:讲解篆刻作品的构图,包括留白、对称、平衡等。
2. 介绍篆刻工具的使用方法,如刻刀、印泥、印石等。
三、示范与练习1. 教师示范篆刻的基本技法,并讲解注意事项。
2. 学生跟随教师练习篆刻,教师个别指导。
四、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2. 鼓励学生课后继续练习篆刻,提高自己的技艺。
第二课时一、复习与巩固1. 复习篆刻的基本技法,包括刀法、章法、布局等。
2. 学生展示自己的篆刻作品,互相交流学习心得。
二、拓展与提高1. 引导学生欣赏不同风格的篆刻作品,提高审美能力。
2. 鼓励学生尝试不同的篆刻风格和技法,发挥自己的创造力。
人美版高中美术选修《篆刻》全册ppt课件

印石 :青田石、寿山石、昌化石、赤峰石、巴林石、其他 印泥:朱砂印泥、朱磦印泥、仿古印泥。 印纸:1、写稿纸 2、拷贝纸 3、生宣纸 4、连史纸 5、印谱纸
+ 一、刻刀:
+ 刻石用的刀是平口刀。口是平的、兩面開 刃,開刃 的斜度為二十至三十度角,如 四十五度以上的角度, 因為太鈍,不易 入石。刀刃薄的適宜刻爽利一類的印 , 刃身厚的適宜刻蒼渾一路的印,刻銅時用 斜口刀, 刻玉時用鑽式刀,刻木竹用薄 刃刀,如刻草書邊款, 除用平口刀外, 也可以用吳讓之式四面有刃的尖刀。 至 於刀的長度,則以手持不重,且超過食指 一倍為度 ,大約足十五公分左右,在刀 桿上都需要纏棉繩或籐條,以便於把持。
+ 四、印刷
+ 牙刷式的印刷,可以刷印面,以保恃印 面明淨; 另有棕刷(俗稱棕老虎),乃 以棕絲綑綁而成則可以用 來拓邊
+ 五、印泥:印泥是印章的衣服。服裝不整則失之寒磣;印泥不佳 ,則印章不 能生色。中國產的印泥,以前以漳州的麗華齋、北平的榮寶齋、杭州的西冷 印社三處最有名。 好的印泥,色澤鮮明,永不晦變,且沈厚不走油,拓 用 之後,印泥上結一層光澤,用手拂之亦不脫落"如自製印泥,則應備硃砂、印 油、艾絨三種,油以菜油 、茶油為最好,煉油可以用定溫箱烘烤,到用箸沾 起油時可以成絲,即可使用。殊砂可以先用酒精去掉砂中的鐵質,然後用滾 筒機加油磨細,只需半小時便完成,但製出的印泥,一定要經過一段時閒才 可使用。
高中人美版选修 (篆刻)
美术
一、篆刻的含义
两者在字体上有什么 不同?
篆刻是镌刻印章的通称, 由篆和刻两部分组成,一般是 先写篆书,然后再刻,所以叫 篆刻,也叫印章。印章的三要 素包括篆法、章法、刀法。
猜一猜:印章最早的通途是什么?
高中美术篆刻微课教案模板

课程名称:篆刻艺术入门课时: 1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篆刻艺术的起源、发展及分类。
2. 掌握篆刻的基本技法,包括阴文和阳文刻法。
3. 培养学生对篆刻艺术的审美能力,激发创作兴趣。
教学重点:1. 篆刻的基本技法。
2. 阴文与阳文刻法的区别与应用。
教学难点:1. 刻刀的运用与控制。
2. 篆刻作品的布局与设计。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微课视频、PPT、篆刻作品图片、刻刀、印泥、青田石等。
2. 学生准备:毛笔、墨、宣纸、砂纸、小圆镜、小牙刷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1. 展示篆刻作品,引导学生欣赏,提问: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艺术吗?它有什么特点?2. 介绍篆刻艺术的起源、发展及分类,让学生对篆刻有初步的认识。
二、讲解篆刻技法(15分钟)1. 介绍篆刻的基本工具和材料,如刻刀、印泥、青田石等。
2. 讲解阴文与阳文刻法的区别,以及各自的优缺点。
3. 通过PPT展示刻刀的握法、运刀方法等,让学生了解刻刀的运用技巧。
4. 视频演示篆刻过程,包括起稿、刻制、上印泥等步骤。
三、实践操作(20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2. 鼓励学生尝试不同的刻法,如阴文、阳文、朱文等。
3. 学生相互交流学习心得,分享创作经验。
四、作品展示与评价(10分钟)1. 学生展示自己的篆刻作品,分享创作过程。
2. 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提出改进意见。
五、总结与拓展(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篆刻艺术的重要性。
2. 鼓励学生课后继续学习篆刻,拓展自己的艺术素养。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微课的形式,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篆刻艺术的基本知识和技法。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篆刻技巧。
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激发他们的创作兴趣。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丰富教学内容,增加篆刻艺术的欣赏与鉴赏环节,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备注:1. 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时长。
2. 鼓励学生课后进行篆刻创作,积累实践经验。
高中美术_篆刻模块(选修)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篆刻模块教学设计一、课题:《中国印中国情》课型:新授课二、教材内容分析:中国篆刻是中国传统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棵奇葩,它以印材为载体,以汉字中的篆书为表现形式,在方寸之间展示了书法美、刀法美、章法美和意境美。
随着科技进步和计算机的普及,篆刻随着书法的实用价值不断萎缩其艺术性日渐彰显。
了解篆刻,学习篆刻也成为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会篆刻的基本入门技法。
2、能力与方法:通过篆刻印章的学习,培养细心、沉稳地观察生活处理事物的态度。
3、情感目标:学生通过印章的学习,初步认识中国篆刻独特的艺术魅力,提高艺术修养。
四、教学重点:篆刻的基本入门技法五、教学难点:篆字的书写与章法构成六、学情分析:现代的学生好动、好奇心强、有主见,特别喜爱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因此,学生对综合实践活动有兴趣,积累了一定的方法,在课堂上他们就会思维活跃,发言积极,从而实现自主学习的目的。
七、教学方法:在欣赏篆刻作品、教师示范与学生实践操做篆刻技法过程中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表现,在练习技法后以自评、互评、师评的方式及时给予反馈意见,加深对篆刻的理解与表现。
八、板书设计:篆刻一、篆刻概述:二、篆刻工具:三、篆字书法四、篆刻刀法五、朱文白文六、篆刻技法步骤九、课前预习环节:篆刻概述;现代社会印章的用途;篆书的书写特点。
十、课堂教学环节教学程序活动目标教师引导活动学生活动媒体类型引入话题通过提问学生现实生活中印章用途,引导出本课的课题一、提出问题:现实社会中印章的用途是什么?引入新课二、篆刻的艺术特征?1、2、学生答问学生笔记多媒体学生自主学习合作解决问题通过这一环节了解学生的技能基础,让学生在尝试表现的摸索中关注本课的知识重点,并通过观察与小组讨论寻求答案。
体验一:篆刻简史体验二:篆刻工具、印材体验三:篆书书写体验四:篆刻刀法(执刀法、冲刀法、切刀法)教师总结规律:体验五:刻一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美术校本课程篆刻陈强明高中美术校本课程篆刻一、课题的提出1、课题的界定篆刻是一种特有的传统艺术,从古至今已有二、三千年的悠久历史。
篆刻,顾名思义,即是用篆书刻成的印章,是一种实用艺术品。
早在殷商时代,人们就用刀在龟甲上刻“字”(即我们现在称为甲骨文)。
这些文字刀锋挺锐,笔意劲秀,具有较高的“刻字”水平。
在春秋战国至秦以前,篆刻印章称为“玺”。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规定“玺”为天子所专用,大臣以下和民间私人用印统称“印”。
这就形成了帝王用印称“玺”或“宝”,官印称“印”,将军用印称“章”,私人用印称“印信”。
2、研究目的、意义新一轮课程改革进一步推动了课程管理体制的改革,确立了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模式。
而校本课程要充分发挥本校、本地区的特色。
篆刻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符号,篆刻的意义在于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载体。
清代篆刻家邓石如曾曰:“疏处可使走马,密处不使透风。
计白当黑,奇趣乃出。
”治朱文印以文字为实体,以笔划间的空隙为虚处,而白文印则反之。
于是,在章法构成上,当虚中有实,实中含虚,互为呼应。
如同中国道教之太极图,阴阳两极构成了大千世界,阴阳调和,则气象万千,万物兴焉,一派天趣尽现。
3、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的现状省内外很多学校开始校本课程的研究和开发,其中有的学校也有美术绘画、欣赏方面的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但至今还没有发现“篆刻”方面的开发研究。
二、理论依据1、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对国家课程的有针对性的补充,是实现课程三级管理的有力措施。
2、一个学校的发展要背依本国的深厚的文化积淀和个性多元的地方文化特色,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这样的学校才有活力,才有良好的办学效益。
3、学校施展特色学校建设的五个策略,即“以营造氛围来推动特色建设;以教育科研来支撑特色建设;以师资建设来保障特色建设;以课堂教学来彰显特色建设;以校本课程来丰富特色建设”。
三、研究原则(一)两结合原则校本课程虽然是由学校为开发主体的课程,而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要大量的课程资源的支持。
因此,我们认为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应注重美术教师、学校二者的结合。
(二)学校特色原则校本课程开发有利于形成学校办学特色,满足“个性化”的学校发展需求。
它的主要开发者是教师,它要解决的课程问题所反映出学校的特点和条件,它所贯彻的是本校的办学思想和培养目标,从而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
(三)以生为本原则校本课程开发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展,真正满足学生生存与发展的需要。
它充分考虑到时代的特点和学生的需求,适应学生不同性格发展的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
因此,在开发具有民族特色校本课程时,要注重建立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学生发展水平和发展需求的课程运行模式。
在课程开发的各个阶段,特别是教学内容、形式的选择都应顾及学生的兴趣爱好、审美水平和发展需求,充分尊重和满足学生的差异性,在课程计划中体现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主动权。
四、研究目标本课题是利用乡土资源——篆刻开发的校本课程,将社会资源、学校资源和美术教学相结合,拓展国家课程内容,有利于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特别是运用篆刻制作的各种材料,制作出不同效果的印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对促进学生多种感观的协调发展起到了很大作用。
同时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的教师,建立篆刻制作与欣赏的一系列理论,可以提高专业水平和教学水平,从而使学校美术教育形成良性循环。
五、研究对象、方法及手段1、实验对象高一、二全体学生2、实验方法行动研究法:相关活动的记录及分析经验总结法:回顾、总结、反思研究过程,并形成结题报告3、检测手段参加篆刻制作比赛获奖4、课时:6课时六、研究内容1、篆刻种类周玺印秦朝以前,不论官印或私印都不称为印,统称为“玺”。
这是中国印章最早的名称。
玺有大有小,大的几寸见方,小的只有几分。
印质有铜有玉。
玺印采用大篆、籀文,布局松而不散,舒展自如,气势雄健挺拔。
小玺则比较清丽。
秦汉官印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对混乱的六国文字作了改革,制定了统一的字体─小篆。
在当时社会,小篆是规范用字,因此也是印章上的规范用字。
秦印的形式与以往不同:四周多采用“田”形框。
印文平均分配在框内。
唐宋以来的官私印唐代印章仍用篆体,但和六朝以前有很大区别。
秦汉印印文多用谬篆,刻白文。
唐代因用印色直接盖在棉纸上,官印一律采用朱文,当时也有人用隶书入印。
宋代官印接近唐代。
但到金代则用「九叠篆」入印。
宋元私印变化很多,用途广泛,质地除铜、玉外,又增用象牙、犀角之类。
当时并且以能看到朱红印泥印在书画作品上,产生艺术效果。
明代官印也沿用“九叠篆”,尺寸比宋代、元代更大。
多数是阔边粗朱文。
清代官印半边用汉篆,半边用满文。
常设正规官,官印是方形;临时派遣的官,官印是长方形,叫做“关防”。
2、篆刻流派徽派徽派从何震开始,后有以下几位:巴慰祖(1774~1793) 字穆青,又号垢道人。
胡唐(生于1759年) 又名长庚,字子西。
董洵(生于1740年) 字企泉,号小池。
苏宣,字尔宣,号泗水。
汪关,字尹子。
程朴,字元素。
朱简,字修能,号畸臣。
以上都是远追秦汉,自出新意的高手。
徽派的印章特点加强了对秦汉印长处的吸取,篆法简洁,章法平正。
刀法多采用冲刀,线条凝练。
浙派浙派名家最著名的为:胡震(1814~1860) 字不恐,号鼻山,师事丁敬奚冈(1746~1803):字铁生,工山水浙派的特点,用刀多采切刀法,线条粗犷,运刀任意不羁。
给人老辣痛快的感觉。
西泠八家西泠八家有以下八位:丁敬(1695~1765):字敬身,精隶书黄易(1744~1802):字小松,善画并工隶书奚冈(1746~1803):字铁生,工山水陈豫钟(1762~1822):字俊仪,工画兰竹,善制小印陈鸿寿(1768~1822):字子恭,善古隶钱松(1818~1860):字叔盖,曾摹刻古印两千余方赵之琛(1781~1852):字献甫,善画花卉晚清名家晚清名家有以下多位:赵之谦(1829~1884):号益甫。
曾苦工汉印、瓦当吴昌硕(1849~1908):字仓石,浙江安溪人,为近代罕见之书画印全精大师。
是杭州西泠印社首任社长。
黄士陵(1849~1908):字牧甫,治印初学皖派,后力宗周秦印玺。
印风平正中见流动。
3、现代篆刻名家齐白石(1863-1957) ;湖南湘潭人。
是我国20世纪著名画家和书法篆刻家。
来楚生(1903-1975) :浙江萧山人。
是诗、书、画、印四绝的著名艺术家。
王贤(1896-1989) :江苏海门人。
受业于艺术大师吴昌硕,深得吴派艺术之精华,成为吴派的杰出传人。
邓散木(1898--1963):生于上海,在艺坛上有“北齐(白石)南邓”之誉。
4、篆刻工具、材料学习篆刻之前,必须作好有关准备工作。
犹如建造房屋,要事先备料。
否则,“临渴掘井”,就会影响学习进度与成绩。
篆刻学习的准备工作,主要是工具材料,和备置有关的印谱和工具书等。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学习刻印的工具材料要选置恰当,过多虽用时方便,但一时难以齐备,过少则用时不便;过好一般价钱较贵,过贱则难于适用。
为了初学者的方便,现将学习中最主要的工具材料介绍如下:(一)工具1、印刀篆刻印刀是主要的工具。
它的粗细、长短、轻重和刀角的大小、锐钝、平斜,都将直接影响到刻印的效果。
选用印刀如同写字时选用毛笔一样,都会影响书写的表现力。
当然其中还有一个熟练掌握的过程,因此在远用时要考虑自己的喜爱与习惯。
(1)刀口,一般刻石章都用平口刀。
两面开口,刀口两角需成九十度角。
若刀口大于九十度,刻时易滑刀,不易刻准、刻直。
(2)刀刃的利钝,与两面开口的斜面高低成正比,斜面高则锐,斜面低则较钝。
从刀角侧视,刀口出锋角度不宜太锐或大钝,一般以45度至1 5度为宜。
角度小则太锐,刻出的线条易光滑、缺乏含蓄之韧劲;角度大则较钝、刻出的线条易碎涩,往往缺少爽利的感觉。
(3)刀杆的粗细与轻重、厚薄,一般根据自己的习惯与喜好所定。
一般刀杆较粗者重,刀杆较薄者轻。
粗重者,坠力大,有助力;但过重则欠灵活;轻薄者,易执使,较灵便,但若过轻薄,则不易执运,不易发力。
一般可备轻重二把,粗重者,可宽一厘米左右,二、三毫米厚,较小者可六至七毫米宽,一至二毫米厚即可。
(4)刀杆一般长约十五厘米左右,略高出于之虎口即可。
若过长,刻运时摆动大,影响运刀时的稳定性和准确性。
若过短,执运不方便,也不易着力。
初学时,一般可上书画社选择成品。
如有条件自制,可根据自己喜好而做。
刀杆上可用细线绳(塑料绳,藤皮或市条等均可)裹缠,以利于镌刻时紧握着力,同时可免刻时刀柄滑动,伤指或伤印石。
2、笔、墨、砚用于临摹,起稿,拓款等用。
(1)笔一般应备狼毫或兼毫小楷二支,一支新,一支较旧,用于摹印、起稿、反书上石等用。
羊毫大小各一支,大者用以临写印稿,小者用以拓边款时蘸清水用。
(2)墨油烟墨一锭,或用较好的书画墨汁一瓶(如中华墨汁、曹素功墨汁等)。
用时需磨浓,不致渗开为宜。
朱砂墨磨出后用于涂抹在深色印石上,再书上墨稿,清晰可见便于镌刻。
有时虽稿误写、亦可以来笔修改之。
一般用此法的较少。
(3)砚可备二小块,如不用磨朱砂,一块砚亦可。
砚选用一般的青石砚即可。
但要光平、滋润、易发墨。
若有梢好的欲砚、端砚当然更好。
平常要保持砚的清洁,尤其是拓款时用墨,一定要事先将砚洗净,然后研磨,否则托出印款,墨色灰暗。
着用宿墨拓款,裱托后易渗化出墨晕。
3、砂纸(砂布更好)用于磨印石,一般可备粗细各一张,更细者可备有水砂纸一张。
若无砂纸时,较平坦质细的水泥板或砖石亦可利用。
4、印床印床是用来固定印章的,以便镌刻时省力,尤其是刻较坚硬质地的,或较小的印材时更为有效。
一般刻质地较软印材,如青田,寿山石等,或较大的印章,以左手扶持,也可以不用印床。
印床有木制和金属制二种,一般以木制者为好,既适用,又容易买到,即使市上买不着,也可自己仿做。
5、印刷印刷用以刷涤印面。
一是在刻时刷去石屑粉末,二是在铃印时,先刷净印面,以免石屑等脏物带人印泥。
一般以小毛刷或以牙刷代用即可。
6、棕帚一般称“棕老虎”,用以拓制边款时用。
大城市书画社有卖。
不过一般市上所卖,棕丝粗细未经挑剔,用时容易损破纸面。
买时应挑选其较细匀者。
初用时过硬,可在热铁板上,或砂石、水泥地上摩擦,使之变软,棕丝变得较细尖,再擦上少许菜油,使之光滑。
若市上难卖,亦可自取棕丝,选其圆直细劲者捆扎成直径粗约2一4公分,长约5一8公分的棕帚,两头略留一公分不扎,用诀刀切齐,亦可使用。
7、拓包为拓边款时用。
拓包制法:先取硬版纸,剪成如硬币二分大小的圆块,外包以新棉花,底部略厚,再裹以塑料纸和加哗叽布一层,最后再用软细缎包扎一层(或用的确良代之亦可),使成扁圆球状,其颈部用线扎紧即成。
拓包要求包扎得紧,表面光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