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 文类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文学类型和体裁研究:
文类界说研究:文学作品的分类是文类学 最具体、最基本、最实用的课题,探讨文 学划类归属是为了建立系统与秩序,因而 “界说”本身体现了各国学者对文学本质的不 同认识 文学体裁的划分标准及其国际遭遇 缺类现象研究
(2)风格研究:风格——某种较为稳固的特征 /诗学品格;比较文学的风格研究注重文学风 格的跨国、跨民族的流传和影响,非同源关 系的风格上的相合或遥契 语言的国际浸润 语体与语境的构成研究 文体研究:文体——作品词汇、标点、句法的 应用及文章的组织、形式等到方面的因素综 合而成的特点,文学风格往往由此体现 理 查德· 欧门《生成语法与风格论》

文捷以写爱情诗闻名,他的《夜莺飞走了》写 到“夜莺飞走了,带走了迷人的歌声。年轻人 走了,眼睛传出留恋的心情”;《种瓜姑娘》 写道:“可是,要我嫁给你吗?你衣襟上少着 一枚奖章”;《河边》写到“你爱我一身是劲, 我爱你双手能干”;《追求》写道:“你要我 别在别人面前缠你,除非我们当初未曾相见, 去年的劳动模范会上,你就把我的心搅乱。” 这实际上是爱劳动模范。其实,这也说明中国 人还是看重婚姻,所以爱情都和实际紧紧挂钩, 是郎才女貌、门当户对的传统思想在爱情中的 体现。对比莎士比亚的《盲目的爱》、《一切 为了爱》,我们可以看见中国的爱情诗宣扬了 一种高度理性化、逻辑化和现实化的爱情。
二、含蓄与直白:中西诗歌表达之差异 三、怨境与慕境:中西爱情诗之差异

萨福《相思》: 妈呀,亲爱的妈呀!/我哪里有心织布, /我心里充满了/对那个人的爱慕。

罗伯特· 彭斯《一朵红红的玫瑰》:“我 的爱人像一朵红红的玫瑰,四月里迎风 初开。我的爱人像一首甜甜的曲子,奏 得又合拍又和谐”;拜伦《雅典的少女》 反复吟唱: 请听我临别前的誓语:/你是我的生命, 我爱你。/我要凭那野鹿似的眼睛起誓: /你是我的生命,我爱你。/还有我久久 欲尝的红唇,/还有那轻盈苗条的腰身, /凭这些定情的鲜花/我要说:/你是我的 生命,我爱你。

“在中世纪文学中,既谈不上文学流派的更替,也谈不上个人的 影响,在这里类型的东西高出于个别之上,文学流派的更替表现 为文学体裁的连续……各种体裁连续的规律性,在没有直接的文 学接触的情况下(西方和东方)清楚地显现了出来。” ——日尔蒙斯基《作为比较文学研究对象的中世纪》(1970,波尔 多国际比较文学第六次大会论文)





1、比较文学对传统类型学的介入的客观依据:某一文类的形成、 演变虽然有其自身的渊源,但也往往在不同民族文化的往返间展 开,因而文类研究不可避免地带上了比较文学的印记;而某种后 起新文类的出现,更是传统文类自身发展和异文化间接或直接刺 激的结果 2、比较文学类型学的基本理论: (1)法国学派:艾田伯——无事实影响的“文学类型”研究:“关于 诗的结构的比较分析可能会帮助我们发现诗歌或小说本身必须具 备的特性” 18世纪前浪漫主义与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13世纪的中 国诗歌(从屈原到宋诗)的相似性:政治基础(政治大动荡)相 似形成相似的类型特点——民间性、民族性、感性 列昂· 塞尔耶《奇特的比较》(刊于《比较文学评论》):20世纪 法国现代诗歌流派与亚历山大时代文学哲学思潮之相似处,导致 两个时代都产生了“混合主义典型”的文学界式样; 孟尔康(厄尔· 迈纳):《比较诗学》:以文类学为基础的比较诗 学

(2)德国学者:其理论自觉始于十九世纪末期的德国浪漫主义古典文 学理论的创造性开拓——赫尔德尔与弗雷格尔兄弟倡导的民间文化发掘 整理与梵语文学研究潮流;W· 舍勒尔的《诗学》(1885在柏林大学开 “诗学”讲座后形成的遗)德国“历史诗学”奠基作 (3)前苏联与俄罗斯的“历史诗学”及其对比较文学类型学的贡献 亚历山大· 维谢洛夫斯基:“历史诗学”奠基人,俄罗斯比较文艺学之父 毕生致力于建构一种科学的总体文学史,而其理论基础就是“历史诗学”, 试图把文学理论建立在对一切文学中重复的、可靠的现象的概括上。以 “类型对比法”为基本方法,从“类型相似性”的视角上探讨诸葛亮民族文 学中诗体形式的演变,把文学史看成是处于社会发展一定阶段上不同艺 术形式的更替——《历史诗学》(未完成)
文类学研究概述及中西比较文学 范畴内的文类学研究示例

一、比较文学文类学的范式: 1、文类和文类学:

文类和文类学:文类是对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进行分类 的结果;文类学是专门针对文学的类别即其风格、体式 与形制等进行的研究。而在比较文学范畴内,文学类型 学则是针对时空不一的文学现象在诗学品格上的类似、 遥契、相近和相合进行的研究。 2、文类学的历史渊源: 西方:




小说是一种表现力很强的文学样式。同诗歌和戏 剧相比,小说兴起较晚,但发展却很快。一、写 实与虚构:中西小说之起源和发展 在中国古代,“小说”并非现在的小说,而是指 短小的文章,而现在的小说则是指融叙事性、虚 构性和散文性于一体的一种文体。从起源来看, 中西小说都起源于神话传说,但却经历了不同的 演变轨迹: 中国小说:神话→史传文学→小说 西方小说:神话→史诗→传奇→小说

理论专著:曹丕《典论· 论文》、陆机《文 赋》、挚虞《文章流别论》 文体辩识:萧统《昭明文选》

以文体专论为核心的原创性文学理论巨著: 刘勰《文心雕龙》
隋唐到明清:司空图《诗品》以风格论品鉴 诗格;吴纳《文章辨体》、徐师曾《文体明 辩》、姚鼐《古文辞类纂》 特点:以诗论为主,极少涉及俗文学

二、道德感和力量感:中西小说之文化精神 中西小说文化精神的差异通过各自不同的理想主人公而体现 出来。中西小说中理想主人公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这样几个方 面: 中国小说中的理想主人公是道德型的,西方小说中的理想主 人公为力量型的。 中国小说中的理想主人公是内敛型的,西方小说中的理想主 人公为外向型的。 中国小说中的理想主人公价值中心在民族和国家,西方小说 中的理想主人公价值中心在个体。 中国小说中的理想主人公求同,以社会认可的规范为价值取 向,西方小说中的理想主人公求异,以突破社会认可的规范 为价值取向。 中国小说中的理想主人公看重对传统的继承,西方小说中的 理想主人公注重对历史的创造。或者说,前者面向的是过去, 后者面向的是未来,前者重在对既定秩序的维护,后者重在 对旧秩序的破坏和新秩序的建设。

在感情的表达上,中国诗人细腻含蓄, 情感波澜不惊,建安诗人徐干写有《室 思》;“自君之出矣,明镜暗不治。思 君如流水,无有穷已时。”

世界上有三大戏剧体系,即德国布莱希特 体系(演员和角色之间保持距离、观众和 演员之间保持距离)、俄国斯坦尼斯拉夫 斯基体系(演员和角色之间没有距离,观 众和演员之间没有距离)和中国梅兰芳体 系;世界上有四种基本戏剧样式,即西方 戏剧样式、印度梵剧样式、日本能乐样式 和中国戏曲样式。


维· 日尔蒙斯基、尼· 康拉德、维· 普洛普(《童话形态学》、《童话的历 史根基》)、米· 巴赫金(《陀斯妥耶夫斯基的诗学》、《弗朗斯· 拉伯 雷的创作与中世纪及文艺复兴的民间文化》、叶· 梅列津斯大林基等: 从经典形态演化为当代形态,俄“历史诗学”禀承着维谢洛夫斯基的血脉。 前苏联比较学派更在20世纪最后20年间形成了700多万字的《世界文学 史》

比较中西小说的起源和形成过程,可以得出以下结 论:①小说本质上是一种市民文学。②中西小说都 起源于神话。③中西小说的前期,多是写超现实的 事,后期则写人间的事情、进而经历了一个由写事 到写人再到写人做的事情的演变。④中国小说比西 方起源更早,最初的发展更快,但渐渐落后于西方, 即无论是数量还是艺术水准都比不上西方古典小说。 这就像足球起源于中国,但后来发展水平远远落后 于西方。后来又开始学习模仿西方,但还是赶不上 西方。⑤中国古典小说经过了写实向虚构、题材由 窄向宽、中心由事件向人的过渡;西方小说则由虚 构向写实、题材由宽向窄、重心由人的外部形成向 人的内在构成过渡。


国际潮流和我Biblioteka Baidu的内在需要:
任何一种民族文化诗学和美学都是建立在其自身的独特的 文学产品上的,一种原创诗学必然建立在当时最流行的文 类的基础上,当几个或一个洞察力极强的批评家或理论家 试图归纳本民族文学的本质和特征时,他的头目 眼点往往 是当时最崇尚的文类样板,于是,所依赖的文类的基础的 不同,导致了诗学体系的巨大差异。(孟尔康:《比较诗 学》 蒲安迪:《中西长篇小说文类之重探》、《中国叙事学》 用单一文类标准无法完成对个别文化的文学作品及其美学 品性进行界定,比较的方法是我们唯一可能的选择,以应 对大千世界丰富多彩的文类本身的多元性和难以界定性

这些在中国传统的诗歌里是难以设想的, 即使在以思想空前活跃的“五四”时期 同样如此。 汪静之以写爱情诗著名,他的诗集《蕙的 风》以“放情地唱呵”的姿态,被朱自 清誉为“对于旧礼教好像投掷了一枚炸 弹”,曾引起轩然大波,几乎身败名裂。 汪静之的名句是: 我冒犯了人们的指责非难,/一步一回 头地瞟我意中人,/我多么欣慰而胆寒。







在人物塑造上,中国小说喜欢通过人物的 语言、动作和外貌来描绘人物,西方小说 更善于通过人物的心理来展示人物性格。

中西比较文学类型学实例之二 ——中西诗歌比较 一、抒情与叙事:中西诗歌传统之差异


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开始,经过《楚辞》、 《离骚》、汉魏乐府、唐诗、宋词直到元曲等, 古希腊的《荷马史诗》、古罗马的《埃涅阿斯纪》、 中世纪的四大史诗和但丁的《神曲》、17世纪的 《失乐园》、18世纪拜伦的《唐璜》、歌德的《浮 士德》、雪莱的《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等都是


重视文学进程的类型学相似,关注历史文化制约下文学运行的内 在机制。 “可以把比较文艺学理解为对各国别文学中所产生的现象进行比 较类型学的研究……以比较类型学的观点也可以研究各国文学在 没有任何历史共同性、彼此缺乏任何联系的条件下所产生的现象, 甚至至也可以研究在不同历史潮流时代产生的现象……比较类型 学的研究的任务,也可以是从事发现彼此独立地兴起的各现象所 具有的类型共同性……” ——尼· 康拉德(《现代比较文艺学诸课题》,1959《苏联科学院 通报》)




雪莱和裴多菲写过不少爱情诗,但是我们都 不太熟悉,如雪莱的《印度小夜曲》“让我在 你的怀里死去吧,因为你是这么可爱”、裴 多菲的《我愿是急流》: 我愿是急流,/只要我的爱人,/是一条小鱼, /在我的浪花里,/快乐地游来游去。/我愿是 废墟,/只要我的爱人,/是青春的常春藤,/ 沿着我荒凉的额,/亲密地攀缘上升。 在中国流传更广的是雪莱的《西风颂》: “冬天已经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裴多菲的名 句“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为我们所传 诵,但是我们实际上是要落实到后面两句: “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这些在我们看来 远远高于爱情的崇高的东西,


赫拉普钦科、伊· 涅乌波科耶娃、帕· 格林采尔:类型学思想用于世界文 学进程的宏观考察显于出的巨大的理论能量,同时也鲜明地强调出“历 史诗学”的精神——它所关注的诗学意识及其形态的历史演化,旨在确定 文学现象历史动行的肉在机制,并给予这些演化与机制以有根有据的解 释。 范式:

确立“类型共同性”基本单位——以“泛冲突论为基础的社会结 构”(赫拉普钦科,这是把结构主义纳入历史诗学的一种努 力)或“共同类型系列”(涅乌波科耶娃,即以类型系列的共 同性为基本单位,亦即把类型系列的共同性视为“历史运动 的统一性和这一运动在文学界结构中的„因素‟的沉积物”)为 切入点,以结构主义和形式主义的方法论为基础,研究文学 现象之间内在的、结构上的相近相合的“类型学相似”的基本 特征,“显性的相合”与“隐性的遥契”诸形态的外在与内在机 制,并时刻以超越的激情和历史主义态度为指导。
亚里士多德《诗学》:艺术对生活的摹仿可以有不同方 式,产生不同的文学种类。三分法——戏剧,史诗,抒情 诗
古典文类划分的确立: 布瓦洛:以题材为标准进行划分 黑格尔:以哲学命题形式为标准 现代文学理论文类划分困惑:小说的崛起 和浪漫主义时代的文学意识觉醒 中国 先秦的文体自觉 魏晋:文体学专著的出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