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朗读成为语文课堂中的亮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朗读成为语文课堂中的亮点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是阅读训练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学生用自己的声音把对文本的理解感悟表达出来的一个过程。
但在我们的课堂也会发现:有些朗读环节只是走过场,对朗读的指导存在随意性,为朗读而朗读,虽然形式繁多的朗读充斥整个课堂,但朗读与阅读各自为阵,朗读没有真正促进阅读教学的展开,而是成了讲课的点缀和附庸。
那么如何废弃“花架子”,提高朗读的实效呢?一、循序渐进,练好朗读基本功
《语文课程标准》在各学段的阅读目标中都对朗读作出了明确的规定:“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张田若先生的“四三二一”的评课标准——阅读课的成效首先看学生是否读熟了课文占40%。
可见,读正确、读流利是朗读的“保底工程”,必须要求学生人人做到。
读得有感情是朗读的“上层建筑”,它是建立在读正确、读流利的基础上的,并且是“上不封顶”的。
因此,教师要循序渐进,设计不同层次的朗读训练,由浅入深,扎扎实实打好朗读基础。
首先,“严”字当头,力求一个“准”字。
一年级起就对学生的朗读从严要求,培养学生独立朗读的习惯,确保每个学生发音准确,吐字清晰,字字咬准,不任意添字、漏字,不拖长尾韵。
并且要持之以恒地通过反复练习,以达到读流利的要求。
其次,“细”字陪伴,突出一个“异”字。
在读正确的同时,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标点符号,让学生明白不同的标点符号停顿的时间、朗读的语气、表达的情感都是不同的。
流利地读出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间歇,要读得连贯自然、速度适中。
再者,“范”字相随,抓住一个“实”字。
在低年级,学生朗读往往会不尽人意,老师如果能充分利用课堂上现场生成的宝贵教学资源,对难读的字、易读错的词、难读的句子等不失时机地进行范读,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实效。
二、入情入境,追求朗读个性化
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叫做“美读”,他倡导的“美读”就是要“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
”然而真正能读出感情来并不容易,因此,进行朗读训练时还要注重引导学生感悟,即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懂,读出字面背后的意思,进而把课文读出感情来。
1、注重一个“悟”字。
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老师应该把每位学生的感受和体验放在首位,摒弃对如何朗读的讲解指导。
成功的老师,总是会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体会与生活体验,把课文内容与“生活感悟”融为一体,朗读才会有声有色。
当学生有了体验后,再让学生说说这样读的理由,这样做既是教师在指导学生赏析理解,也是学生自己在鉴赏课文。
朗读就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这既体现了“课堂教学的无痕”,又凸显了“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2、注重一个“情”字。
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情感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和发展的。
因此,在感情朗读中,应该注重一个“情”字。
朗读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它在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的过程中,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并用。
三、赏识激励,树立朗读自信心
1、评价以“赏识激励”为主。
泰戈尔说过:“不是锤的打击,乃是水的载歌载舞,才使鹅卵石臻于完美。
”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曾这样说过:“教育,就是给人积极向上的影响力,教学艺术就是激励的艺术。
”因此,我们在对学生进行朗读评价时,要尽可能地赏识激励,帮助学生维持良好的情绪体验,树立能读好的信念。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在这方面堪称我们的楷模。
他在执教《新型玻璃》一文,指名读第一段课文时,有位学生把“一个划破玻璃企图盗窃展品的罪犯被抓住了”这句话读错了。
于老师耐心地说:“这句话比较长,难读,请你再读一遍。
”谁知这位学生第二遍又读错了。
接着读第三遍、第四遍……一连读了七遍,学生还没读对。
读第八遍前,于老师抚摸着她的肩,鼓励说:“你深吸一口气,放松放松,然后一字一字地把这句话默读一遍,第八次准能把漏掉的字读出来。
”果然,她成功了,于老师又和同学们一起鼓掌祝贺,并送上一句耐人寻味的话:“记住,爱心献给别人,信心留给自己。
”于老师就这样运用自己的爱心和耐心,激励这位学生,点燃了她的希望之火,树立起她的自信心,让她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试想,如果当时于老师声色俱厉地让她坐下,这个学生以后还可能当众朗读、发言吗?引导学生评价时,尽量让学生说说:“他读得好在哪儿?”使学生也用赏识的眼光来看待同学的朗读。
当然,激励不是无根据地胡夸,要实事求是,使学
生明白自己的优点在哪儿。
在老师委婉的评语中,明确自己还有哪些地方还得努力。
2、评价要有“指导引路”之效。
评价是对前一阶段训练的再认识、再学习的过程,它既是前期活动的终结,又是新的活动的开端,评价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
朗读评价时,老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性格特点及学习基础因人而异,不能“千人一词,简单划一”。
于永正老师在教《小稻秧脱险记》时,文中写杂草被喷雾器大夫用化学除草剂喷洒过后有气无力地说:“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
”有个小朋友读杂草说的这几句话时声音很响亮。
于老师在评价时,开玩笑地说:“要么你的抗药性强,要么除草剂是假冒伪劣产品。
我再给你喷一点。
”说着,朝他做了个喷洒的动作。
这位同学再读时,耷拉着脑袋,显得有气无力的。
于老师立即表扬:“这次你真的读懂了!”于老师评价的语言是多么机智、幽默,又富有指向性啊!廖廖数语,就使学生明白了问题出在哪儿,这评价真可谓“画龙点睛”啊!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只要我们持之以恒地注重朗读训练的实效,相信琅琅的读书声一定会让课堂充满生机、充满情趣、充满灵性,那声情并茂的朗读也将会成为语文课堂的一大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