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政策执行力不足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执行政策不到位整改措施
执行政策不到位整改措施执行政策不到位是指政府在制定并推行政策时,在执行过程中存在不完善、不到位的问题。
这些问题可能由于政策制定过程中的疏忽、缺乏有效监督、不符合实际需求等原因造成。
针对这个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整改措施,以确保政策能够得到有效执行。
下面将详细介绍针对执行政策不到位的整改措施。
一、加强政策落地监督政策的执行不到位可能是因为整个执行过程缺乏有效监督机制,导致政策遭遇阻力或者被忽视。
为了改变这种情况,需要建立健全监督机制,确保政策能够得到有效执行。
具体措施如下:1.建立政策落地监督机构。
设立专门的机构或组织,负责对政策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收集数据、汇总反馈,并报告给政府相关部门。
2.加强对政策落地情况的监测和评估。
定期开展政策执行情况的监测和评估工作,对政策的执行效果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估。
3.建立举报机制。
设立举报热线或者网站,让公民和组织能够方便地对政策的执行情况进行举报,加强监督的广度和深度。
二、加强政府内部协调和沟通政策执行不到位可能是因为政府内部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调不畅。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加强政府内部的协调和沟通机制,确保政策的执行能够得到全面支持和配合。
具体措施如下:1.建立政策制定和执行的协调机制。
建立跨部门、跨层级的协调机制,明确责任和任务,并定期组织会议,以解决政策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2.加强信息共享和沟通。
建立政务信息共享平台,确保政府各部门之间及时、准确地共享信息,避免信息不对称导致政策执行不到位的问题。
3.加强内部培训和学习。
举办培训班和研讨会,提高政府公务员的专业素养和政策执行能力,增强他们对政策的理解和支持。
三、加强社会参与和舆论监督政策的执行不到位可能是因为社会参与和舆论监督不够,政府缺乏外部压力推动政策的执行。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加强社会参与和舆论监督,确保政策的执行能够受到广泛支持和监督。
具体措施如下:1.加强社会组织参与。
鼓励社会组织积极参与政策的执行过程,提供咨询、监督和评估等服务,促进政策的有效执行。
政 府政策执行中的整改措施与分析
政府政策执行中的整改措施与分析《政府政策执行中的整改措施与分析》政府政策的有效执行对于推动社会发展、解决社会问题、实现公共利益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然而,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往往会面临各种挑战和问题,导致政策执行效果不尽如人意。
为了提高政策执行的质量和效果,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整改措施,并对这些措施进行深入分析。
一、政策执行中常见的问题(一)政策理解偏差政策执行者对政策的目标、内容和要求理解不准确或不全面,导致执行方向偏离政策初衷。
这可能是由于政策本身表述不够清晰、执行者缺乏相关培训或专业知识等原因造成的。
(二)资源不足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资源匮乏,使得政策执行无法得到有效的保障。
例如,某些政策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但财政预算有限,导致政策难以顺利实施。
(三)部门之间协调不畅不同部门之间在政策执行过程中缺乏有效的沟通与协作,各自为政,导致政策执行出现断层或重复工作,影响政策的整体效果。
(四)利益冲突政策执行可能会涉及到不同利益群体的利益调整,当各方利益难以平衡时,就会出现抵制或阻碍政策执行的情况。
(五)监督机制不完善对政策执行过程和结果的监督不到位,无法及时发现和纠正执行中的问题,使得一些违规行为得不到应有的惩处。
二、整改措施(一)加强政策宣传与培训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如举办培训班、发布政策解读文件、开展宣传活动等,确保政策执行者和相关利益群体能够准确理解政策的内涵和要求,减少因理解偏差导致的执行失误。
(二)优化资源配置合理规划和分配政策执行所需的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同时,积极拓展资源获取渠道,如争取上级政府的支持、引入社会资本等。
(三)建立健全协调机制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作,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分工,建立定期的协调会议制度,共同解决政策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四)平衡利益关系在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中,充分听取各方意见,进行利益博弈和权衡,制定合理的利益补偿和调节机制,减少利益冲突对政策执行的影响。
地方公共政策失真性执行问题的成因与对策研究
地方公共政策失真性执行问题的成因与对策研究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地方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变得越来越重要。
地方政府是贯彻执行国家政策的具体执行者,其在执行公共政策过程中的失真性执行问题日益凸显,严重影响着政策的有效性和社会发展的公平性。
深入研究地方公共政策失真性执行问题的成因,并探讨相应的对策,对于促进公共政策的有效执行和地方治理的改进至关重要。
1. 金融实力不足地方政府在执行公共政策时,往往会因为资金不足而无法完全执行政策。
特别是一些基层政府,由于财政收入有限,无法充分满足公共政策执行的资金需求。
这种情况下,地方政府往往会将资金用于其他地方利益或政府部门之间的利益博弈,导致公共政策的失真执行。
2. 官员能力不足地方政府官员的素质和能力的不足也是地方公共政策失真性执行的原因之一。
一些地方政府官员对于公共政策的理解和把握不够到位,导致政策执行时出现偏差或误解。
一些官员的能力不足也会导致政策执行的混乱和低效。
3. 利益驱动一些地方政府官员在执行公共政策时,往往会受到地方利益的影响,以致政策执行过程中出现利益偏向或者利益冲突的情况。
地方政府为了维护地方利益,在执行公共政策时可能会忽视公共利益,导致政策的失真执行。
4. 司法监督不力在一些地方政府中,司法监督机制不够健全,导致政府的权力得不到有效的制约和监督。
这种情况下,地方政府官员往往会利用权力来谋取私利,导致公共政策的失真执行。
5. 群众参与意识不足二、地方公共政策失真性执行的对策1. 加强财政监督地方政府应当加强对于财政资金的监督,确保公共政策执行的足够资金支持。
可以建立专门的财政监督机构,对地方政府的财政收支情况进行检查和核实,从而遏制资金被挪用的情况发生。
地方政府可以通过加强官员的培训和学习,提升官员的素质和能力。
可以加大对于官员的培训力度,提高其对于公共政策执行的理解和把握,从而提升政策执行的质量和效果。
3. 建立利益纠正机制地方政府可以建立利益纠正机制,对于政府官员的行为进行监督和制约。
从执行的视角论地方政府规制政策的失灵
从执行的视角论地方政府规制政策的失灵地方政府在规制政策执行过程中,经常面临着诸多问题,导致政策失灵。
从执行的角度来看,地方政府规制政策失灵的情况有很多,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政策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也影响了地方政府的形象和声誉。
本文将从执行的视角探讨造成地方政府规制政策失灵的原因,同时提出一些解决这些问题的建议。
一、政策执行不到位政策执行不到位是导致地方政府规制政策失灵的主要原因之一。
地方政府在制定政策之后,往往缺乏监督和检查机制,导致政策落实不到位。
一些政府部门和官员对政策的执行不够重视,导致政策只停留在口头上而没有得到有效的执行。
在环保政策方面,一些地方政府对企业排污没有进行严格的监管,导致环境污染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解决这一问题,地方政府应该建立健全的监督检查机制,对政策的执行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和督促,对政策执行不力的政府部门和官员进行问责。
加强对企业和个人的监管力度,确保政策得到有效的执行。
二、政策执行过程存在腐败现象在政策执行过程中,由于一些地方政府部门和官员存在腐败现象,导致政策执行不公平,甚至出现了违法乱纪的行为。
例如在土地征收过程中,一些地方政府部门和官员往往会以违法手段强行征地,导致农民的利益受损。
在企业经营过程中,一些官员通过贿赂行为,违规为企业提供便利。
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腐败现象,不仅损害了政府的形象和信誉,也使得政策的执行失去了公平性和合法性。
地方政府应该加强反腐倡廉教育,提高部门和官员的道德水平,建立反腐倡廉的制度,加强对政府部门和官员的监督和管理,严惩腐败现象,确保政策执行的公平和合法性。
三、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政策执行过程中,由于信息不对称问题,导致政策执行效果不佳。
一些政策的目标和内容并没有得到全面的传达,导致执行不到位。
例如在扶贫政策方面,一些地方政府并没有全面了解到扶贫对象的真实情况,导致政策执行效果不佳,一些贫困人口没有得到有效的帮扶。
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需要地方政府加强对政策的宣传和培训工作,确保政策的内容和目标得到全面的传达。
执行政策不到位整改措施
执行政策不到位整改措施执行政策不到位是指政府或组织制定的政策在实施过程中遇到困难或出现问题,导致政策无法有效地落地和执行。
这种情况可能会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影响,包括资源浪费、不平等、社会不稳定等。
为了解决执行政策不到位的问题,需要采取相应的整改措施,以确保政策的有效实施和推动社会的发展。
一、加强政策制定过程的透明度和民主性政策制定过程应该更加透明和民主,充分考虑各利益相关方的意见和建议,避免权力集中和政策制定过程的不公正。
要建立一个公开透明的政策制定机制,包括广泛征集民众意见、组织公开听证会和公开政策文件等。
同时,政策制定应更加注重民生问题和社会公平,确保政策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二、加强政策执行的监督和问责机制政府应建立健全的监督和问责机制,确保政策能够有效地执行。
这包括建立独立的监察机构和司法机构,对政策执行过程中的违法违规行为进行监督和追责。
同时,还应加强对政策执行情况的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以确保政策的有效执行和改进。
三、提高政策执行的专业能力政府和组织应加强对政策执行部门和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专业能力和执行能力。
政策执行部门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有效地理解和履行政策的要求。
此外,还要建立起一套科学的激励机制,激励和鼓励政策执行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政策执行效率和质量。
四、加强政策执行过程的沟通和协调政策执行涉及多个部门和利益相关方的合作,需要建立起良好的沟通和协调机制,加强各方之间的沟通与合作,解决执行过程中的冲突和矛盾。
政策执行部门和相关部门之间应加强沟通与协作,形成合力,共同推动政策的实施。
此外,还要加强与社会各界的沟通和协商,使利益相关方能够参与到政策执行的过程中,共同推动政策的落地。
五、加强对执行政策的宣传和教育政府和组织应加大对政策执行情况的宣传和教育力度,提高公众对政策执行情况的了解和参与度。
这包括通过各种媒体渠道进行宣传和报道,向公众公开政策执行情况的相关信息和数据,提高公众对政策执行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政策执行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
政策执行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政策执行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1. 前言政策执行是保障国家和社会有序运转的重要环节,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我们也不难发现政策执行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执行不力、缺乏监管、部门间协调不畅等。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有必要进行全面评估,并提出相应的整改措施,以期能够更好地推动政策的执行。
2. 问题分析2.1 执行不力在一些地方和行业,政策执行往往存在执行不力的问题。
部分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可能并不重视政策执行,导致政策执行力度不够;另一些企业和个人也存在对政策执行的抵触情绪,导致政策执行难以落实。
2.2 缺乏监管在一些政策执行过程中,监管不到位、监督不够严格也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些相关部门对政策执行的监管不力,导致一些企业和个人出现规避行为,严重影响了政策的执行效果。
2.3 部门间协调不畅政策执行涉及到多个部门和单位,如果各部门之间协调不畅,必然影响到政策的有效执行。
在实际操作中,我们也不难发现一些政策执行中因为部门间的协调不畅导致政策效果不佳的例子。
3. 整改措施3.1 加强宣传教育针对政策执行存在的问题,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大众对政策的认识及重要性,可以增强广大民众和企业对政策执行的主动性和配合度。
另外,也可以通过加强对政策执行的监督和检查,加大对擅自规避政策的行为进行处罚力度,来提高对政策执行的重视程度。
3.2 加强监管力度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加大对政策执行的监管力度,强化对政策执行过程的全程监督,加强对政策执行中出现问题的制约和惩罚机制,以确保政策执行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建立和完善政策执行的跨部门信息共享和协调机制,推动相关部门间的合作和协调,形成监管合力。
3.3 完善政策执行机制政策执行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需要各部门的密切合作和有效协调。
要解决政策执行中部门间协调不畅的问题,需要从机制上加以完善,建立起各部门之间的联动机制,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权利,推动各部门协同作战,使政策执行更加有效。
政策执行不到位的原因分析
政策执行不到位的原因分析政策执行不到位是一个常见的问题,它可能导致政府决策无法得到有效执行,从而影响社会、经济和人民的福祉。
原因分析如下:缺乏监管和执法力度政府部门在监管和执法方面可能存在不力的情况,导致政策无法得到有效执行。
例如,监管部门缺乏足够的人员和资源,无法对政策执行情况进行充分监督和检查。
此外,执法力度不足也会导致违法行为不受到严格惩罚,让那些违反政策的人逍遥法外。
不完善的政策设计和实施有时政策本身可能存在一些问题,导致其无法得到有效执行。
例如,政策制定过程中没有全面考虑各种情况和利益冲突,从而容易出现漏洞和争议。
此外,政策实施的措施和机制不够完善,导致执行过程中出现困难和延误。
缺乏合作与沟通政策执行需要各个部门之间的合作与沟通。
如果各个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协调和沟通机制,政策的执行就会受到阻碍。
例如,不同部门之间可能存在利益冲突和信息不对称,导致政策执行中的摩擦和障碍。
公众意识和参与不足公众意识和参与对政策的执行起着重要作用。
如果公众对政策内容和目标不了解或不支持,政策的执行就会遇到困难。
此外,政府对公众意见的倾听和采纳程度也会影响政策执行的有效性。
缺乏责任追究机制和监督机构政策执行不到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责任追究机制和监督机构。
如果政府部门对政策执行失职不受到追责,就会缺乏动力和压力来保证政策的有效执行。
此外,监督机构的监管不力也会导致政策执行失效。
综上所述,政策执行不到位可能由多个原因造成,包括缺乏监管和执法力度、不完善的政策设计和实施、缺乏合作与沟通、公众意识和参与不足,以及缺乏责任追究机制和监督机构。
为解决这一问题,相关部门应加强监管和执法力度,改进政策设计和实施,促进部门之间的合作与沟通,并加强公众意识和参与,建立健全的责任追究机制和监督机构。
地方政策执行不到位地原因和对策研究
地方政策执行不到位地原因和对策研究一、地方政策执行不到位的原因1.资金短缺:地方政府在执行政策时可能会面临资金的短缺问题。
政策的执行通常需要大量的财政资金,例如用于项目建设、社会保障等方面,地方财政收入不足以满足这些需求时,政策执行就会受到限制。
2.行政效率低下:地方政府部门的行政效率低下是导致政策执行不到位的一个重要原因。
政策的执行需要各级政府部门层层配合和务实的工作态度,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因为部门之间的合作不充分、工作流程繁琐等问题,导致政策执行的速度缓慢。
3.官僚作风弊端:官僚主义是导致地方政策执行不到位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地方政府工作中存在着官僚主义作风,官员们只注重手续和过程,缺乏对政策结果的关注和追踪,导致政策执行的效果不佳。
4.利益关系复杂:地方政策的执行常常需要协调各种不同利益的关系,当其中一方利益受到牵制时,政策执行就会受到阻碍。
特别是在土地征收、拆迁、产权保护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往往导致政策执行难以推进。
二、地方政策执行不到位的对策1.加强财政支持:为了确保政策执行的顺利进行,地方政府需要加大对政策的财政支持力度。
可以通过增加财政投入、加强政策资金的监督和管理等方式,确保政策执行所需的资金到位。
2.提高行政效率:地方政府应该加强政府内部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与合作,优化工作流程,简化程序,提高行政效能。
可以通过推进政务公开、创新服务方式等措施,提高政府部门的执行效率。
3.推行政府绩效评估制度:建立政府绩效评估制度,对地方政府部门的工作业绩进行评估,对执行不到位的政策进行追责,形成政策执行的压力和动力,增强政策执行的能力。
4.强化问责机制:建立健全政府问责机制,对政府部门在政策执行中的失职行为进行追责,保证政策能够落地生根。
需要加强对地方政府部门的监督,加大对失职行为的处罚力度,同时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增强公众对政府的监督能力。
5.完善利益调整机制:在政策执行过程中,需要加强对各利益相关方的沟通和协商,及时解决利益相关方之间的矛盾和纠纷,确保政策执行的顺利进行。
地方政策执行不到位地原因和对策研究
地方政策执行不到位地原因和对策研究一、地方政策执行不到位的原因1.条件不足:地方政府在制定政策时未充分考虑实施的条件和能力。
例如,政策要求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地方政府缺乏相应的资源和支持,导致无法顺利执行。
2.部门利益冲突:地方政府内部各个部门可能存在利益冲突,导致政策执行不到位。
一些政策可能会对一些利益集团造成影响,这些利益集团可能通过各种手段阻挠政策的执行,从而导致执行效果不佳。
3.考核指标与现实不符:地方政府可能过于重视一些表面指标,例如GDP增长率,而忽视了政策执行的关键指标。
政府官员可能会将自己的提升和绩效考核与这些表面指标挂钩,从而使得政策执行的目标与实际不符。
4.缺乏配套政策:一些地方政府在制定政策时仅关注一时的问题,而忽视了相关的配套政策的制定。
例如,制定了环境保护政策,但未提供相应的环境监测手段和惩罚措施,导致政策执行能力不足。
二、地方政策执行不到位的对策1.加强能力建设:地方政府应加强自身的能力建设,提高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能力。
例如,加强调研和评估机制,确保政策制定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建立项目管理和监测体系,及时了解政策执行情况。
2.促进部门间合作:地方政府需要加强各个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调,减少利益冲突,形成合力。
例如,建立跨部门的政策协调机制,让各个部门共同参与政策制定和执行,实现利益的平衡。
3.完善考核指标体系:地方政府要建立完善的政策执行考核指标体系,将政策执行的效果纳入评估范畴。
政府官员的晋升和绩效考核要与政策执行的成效挂钩,从而提高政府官员的执行动力。
4.完善配套措施:地方政府在制定政策时应充分考虑配套措施的制定,确保政策执行的有效性。
例如,提供相应的资源支持,建立健全的监测体系,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从而增强政策的可操作性和执行力。
5.加强舆情引导:地方政府应加强舆情引导,提高政策执行的公众认可度和支持度。
例如,及时发布政策的宣传解读,加强对政策的解释和说明,增加政策的透明度和可理解性,从而增强政策执行的社会基础。
政策执行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
政策执行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1. 问题概述政策执行是一个国家治理体系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它直接关系到国家治理的有效性和公信力。
然而,我们不得不承认,在政策执行的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政策执行的效果,也损害了国家形象和公共利益。
#政策执行效果不佳政策执行过程中的问题主要包括执行效果不佳、执行程序不规范、执行主体不力等。
一些政策执行效果不佳,可能是由于政策目标不清晰、监督不到位、执行力度不够等原因导致的。
执行程序不规范,例如政策执行时存在违法违规行为、程序复杂繁琐等问题。
执行主体不力,即政府部门或相关机构对政策执行的主体责任感不强、协作不力。
2. 分析问题根源政策执行问题的根源何在?我们可以从政策设计和制定的角度来分析,一个好的政策应该是明确的、可操作性强的,但在现实中,一些政策存在目标不明确、配套措施不完善等问题。
监督机制不到位,导致政策执行中的各种违规行为难以及时发现和制止。
执行主体的能力和责任感不足,也是政策执行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
#政策执行问题的影响政策执行问题不仅损害了政府的公信力和权威性,也损害了国家形象和民众利益。
另外,政策执行问题还可能导致社会不稳定、不公平等问题,对国家发展和民生造成严重影响。
3. 整改措施在面对政策执行问题时,我们应该如何进行整改呢?政府需要加强政策设计和制定的科学性和透明度,确保政策的执行目标明确、操作性强。
强化政策执行的监督机制,健全监督体系,提高对政策执行过程的监督力度。
加强执行主体的管理和能力建设,提高政府部门和相关机构的责任感和执行力度。
#政策执行问题的整改意义政策执行问题的整改,不仅是一项具体的行动,也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一环。
通过加强政策执行能力,我们将能够提高国家治理的效能和公信力,推动各种政策的有效落地,促进国家各项事业的顺利发展。
4. 个人观点和理解对于政策执行问题的整改,我认为它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而要全面解决政策执行问题,不仅需要政府部门的努力,还需要全社会各方力量的共同参与。
地方政府执行力弱化的因素分析
地方政府执行力弱化的因素分析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地方政府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方面承担着越来越多的责任。
一些地方政府在履行职责过程中执行力却有所弱化,出现了一些表现不佳的情况。
地方政府执行力弱化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下面将从政府管理、制度体制、人才素质和社会环境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政府管理方面地方政府执行力弱化的原因之一可以是政府管理的不到位。
在一些地方政府管理中,存在着“人浮于事”和“事多人少”的现象,导致一些重要事务得不到及时处理,甚至是拖延。
一些政府管理者在管理中缺乏责任心和担当精神,工作态度消极,导致执行力不足。
一些地方政府部门之间的协作与配合不够,导致了政策执行的断层与阻碍,使得政策的效力大大降低。
二、制度体制方面地方政府执行力弱化的原因还可能是制度体制方面的问题。
国家的体制改革虽然在不断推进,但是一些制度还存在缺陷。
一些制度不够完善,不够科学,导致了政府执行力不足。
一些法规与政策的制定不够科学、合理,也会对政府的执行力造成影响。
一些地方政府内部的管理制度与流程不合理,导致了工作效率低下,执行力不足。
一些地方政府在改革开放过程中的惯性思维和官僚主义也对执行力产生了不利影响。
三、人才素质方面地方政府执行力弱化的原因还可能是人才素质的问题。
一些政府工作人员的素质不高、能力不足,导致了工作效率低下,执行力不足。
一些政府工作人员在工作中缺乏工作责任心和担当精神,不够注重自身的专业能力和素质的提高,导致了政府的执行力下降。
一些政府工作人员的思维僵化、创新能力不足,也会对政府的执行力造成不利影响。
一些政府工作人员还存在“官本位”思想,不够以公共利益为重,对政府执行力也会产生不利影响。
四、社会环境方面地方政府执行力弱化的原因可能还与社会环境有关。
在一些地方,社会风气不纯、信用体系不完善,导致政府开展工作时受到了一些不良影响,增加了执行政策的难度。
一些社会利益群体的权益维护与政府工作人员的合作不够密切,也会对政府执行力产生负面影响。
政策执行不到位整改措施
政策执行不到位整改措施引言政府出台的政策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社会问题、推动社会发展以及保障公民权益。
然而,在政策实施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政策执行不到位的情况,导致政策效果不佳甚至产生负面影响。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必须采取一系列整改措施,提高政策执行的效果和效率。
问题分析政策执行不到位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包括:1. 缺乏有效的执行指导政策文件的制定往往是由中央部门或地方政府下发的,然而,这些政策文件中往往缺乏具体、可操作的执行指导。
执行人员无法根据政策文件的模糊表述准确把握政策措施的具体要求,从而导致政策执行出现偏差。
2. 激励机制不健全政府的政策执行常常需要依赖于各级政府部门和相关单位的支持和配合。
然而,当前激励机制不够健全,政府部门和相关单位没有足够的动力和积极性来主动承担责任,导致政策执行不到位。
3. 监督不力政策执行的有效性需要有严格的监督机制。
然而,由于监督机制不完善,监督力度不够,政府部门和相关单位往往可以逃避监管,导致政策执行不到位。
整改措施为了解决政策执行不到位的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以下整改措施:1. 制定具体、可操作的执行指导政府在发布政策文件时,应当制定具体、可操作的执行指导。
执行指导文件应当包括政策的目标、具体措施、责任分工、执行时限、评估指标等内容。
这些信息将有助于执行人员准确理解政策文件的要求,提高政策执行的效果。
2. 建立激励机制为了激励政府部门和相关单位积极履行政策执行的职责,我们需要建立健全的激励机制。
具体来说,可以考虑通过绩效考核、奖惩机制和责任追究等方式来推动政策执行。
只有当政策执行对于相关单位来说不仅是一项责任,同时也是一项利益时,才能够提高政策执行的积极性和效率。
3. 加强监督力度为了保证政策执行的有效性,必须加强监督机制。
政府应当建立专门的监督部门或机构,负责监督政策执行的情况。
监督部门应当具备独立的权力和责任,能够及时发现政策执行中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纠正措施。
4. 完善对政策执行情况的评估政策执行的效果需要经过科学、客观的评估来确定。
地方政府执行力弱化的因素分析
地方政府执行力弱化的因素分析【摘要】地方政府执行力弱化会影响整体治理能力,主要因素包括体制因素、制度约束、政府官员素质、社会环境和资源短缺。
体制因素影响着政府内部的组织架构和运行机制,制度约束则限制了地方政府的行政权力。
政府官员素质和社会环境也会直接影响到执行力的发挥。
资源短缺使地方政府在实施政策和规划时受到了限制。
要提升地方政府执行力,需要重视整体治理能力的提升,并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来保证政府行为的规范和有效性。
这样才能提高地方政府的执行力,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
【关键词】地方政府,执行力,弱化因素,体制因素,制度约束,政府官员素质,社会环境,资源短缺,整体治理能力,监督机制。
1. 引言1.1 地方政府执行力弱化的因素分析地方政府执行力的弱化是当前许多地方在推动政策落实和解决实际问题时面临的一个严重挑战。
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对造成地方政府执行力弱化的因素进行深入分析,以便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体制因素是导致地方政府执行力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
一些地方政府部门之间的职责划分不清晰、政府机构之间的协调不力等问题,都会影响到政策的贯彻执行。
制度约束也是导致地方政府执行力弱化的因素之一。
一些法规政策不够完善,执行层面的具体规定存在模糊地带,导致政府在执行政策时出现困难和阻碍。
政府官员素质的低下也是导致地方政府执行力弱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一些官员工作作风不实、不负责任,工作能力不足,无法有效地推动政策的实施。
社会环境的复杂多变也给地方政府执行力带来了影响。
资源短缺也是导致地方政府执行力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
政府在推动政策时缺乏必要的资源支持,导致执行力不足。
只有深入分析这些因素,找到问题所在,才能有效提升地方政府的执行力,提高整体治理能力。
2. 正文2.1 体制因素体制因素是导致地方政府执行力弱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我国的体制结构下,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之间存在着权力分配不平衡的问题。
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监督力度不够,地方政府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导致在执行政策时难以做到全面、及时和有效。
政策落实不到位问题及整改措施
政策落实不到位问题及整改措施问题背景政策落实是任何一个国家和组织实现目标的重要环节,也是治理和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然而,我们常常面临政策落实不到位的问题,无论是在社会经济领域,还是在教育、环境保护等方面都存在这个问题的存在。
本文将探讨政策落实不到位的问题所带来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整改措施,以促进政策的有效实施。
问题分析1. 资源分配不均衡政策落实不到位的一个主要原因是资源分配不均衡。
在许多情况下,政府制定了具有积极意义的政策,但由于资源分配不均,导致政策实施的效果大打折扣。
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和贫困地区,政策实施过程中常常面临资金短缺、技术设施不足等问题。
2. 监督检查不到位政策的落实需要进行有效的监督和检查,以确保政策的执行情况。
然而,很多时候,政府在监督和检查方面存在不足。
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和手段,导致政策执行过程中出现违法违规行为,相应的政策效果也无法得到有效保障。
3. 基层服务不到位政策的落实最终需要在基层进行,而基层服务的能力和水平直接影响政策的实施效果。
然而,由于基层服务机构和人员的能力不足,政策往往无法得到有效的贯彻。
特别是在贫困地区和偏远山区,由于资源匮乏和人员不足等问题,基层服务更加困难。
整改措施政策落实不到位问题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整改,以下是一些可能有效的整改措施:1. 提供充足的资源政府需要着力解决资源分配不均衡的问题,并向基层倾斜资源。
政府可通过制定相应的政策,加大财政投入,确保政策得到充分的支持。
此外,政府还可以鼓励民间资本的参与,通过合作机制提供更多的资源支持。
2. 建立健全的监督机制政府应建立健全的监督机制,确保政策执行的合法性和有效性。
监督机制应包括审核、检查和问责等环节,以解决政策实施中的违法违规问题。
此外,政府还应鼓励社会力量的参与,加强对政策执行情况的监督。
3. 加强基层服务能力政府应加大对基层服务机构和人员的培训和支持力度,提升其服务能力和水平。
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推行技能培训计划,提高基层服务人员的专业素质。
地方政府政策执行力不足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一、地方政府政策执行的相关概述 (1)(一)公共政策…………………………………………………………(二)地方政府政策执行力……………………………………………(三)当前我国地方政府政策执行的大致模式………………………二、“新国五条”执行情况分析………………………………………(一)“新国五条”细则内容…………………………………………(二)地方具体实施情况分析…………………………………………三、地方政府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一)政策执行中的问题………………………………………………(二)地方政策执行偏差的原因………………………………………四、改善地方政府政策执行力的对策…………………………………(一)转变单一执行主体为多元执行方………………………………(二)充分授权…………………………………………………………(三)完善监督机制的同时协调各方…………………………………(四)政策制定与政策执行相分离……………………………………针对一项新出现的社会问题,政府会出台一系列的相关政策,并通过一定的政策执行模式,来改善和解决问题,达成特定的政策目标。
这些政策要得以落实必须由地方政府来具体贯彻执行,但当前我国地方政府在政策执行的过程中依旧存在诸如权力划分不对等、执行主体单一、政策制定与执行主体重合、利益不协调等问题。
本文从“新国五条”出发对这几个问题加以分析,发现地方政府政策执行力之所以不足,是由政策本身、财权与事权相分离、市场经济下的利益多元化等因素造成的。
要解决这些不足,可从多元执行主体、授权、完善监督机制、政策制定与执行主体相分离这几个方面入手。
关键词:地方政府政策执行力“新国五条”地方政府政策执行力不足的原因及对策分析——从“新国五条”的落实中谈起一、地方政府政策执行的相关概述(一)公共政策由于国情、民情、党情等方面的差异,国内外学者对于公共政策的解读存在一定的差异。
伍德罗·威尔逊认为,公共政策是由政治家,即具有立法权者制定的,而由行政人员执行的法律和法规。
地方政府执行力弱化的因素分析
地方政府执行力弱化的因素分析在中国的政治体制中,地方政府承担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管理和服务职能。
近年来一些地方政府的执行力明显出现了弱化的情况,这不仅影响了政府的形象,也给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分析地方政府执行力弱化的因素对于找出解决办法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政策制定、资源配置、官僚体系和社会监督等方面对地方政府执行力弱化的因素进行分析。
一、政策制定方面政策制定是地方政府行使权力的重要环节,然而一些地方政府在制定政策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导致政策执行力度不足。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政策目标不明确一些地方政府在制定政策时往往缺乏明确的目标和指导方针,导致政策执行时缺乏确定性和有效性。
政策目标不明确会导致政策执行的过程中出现偏离,导致执行力度不足。
2.政策制定流程不合理在一些地方政府,政策制定过程中存在程序复杂、权限不清等问题,使得政策无法及时出台和实施,从而影响了政策的执行效果。
政策制定流程不合理会增加政策执行的成本,使得政府执行力下降。
3.政策制定与执行缺乏紧密衔接二、资源配置方面地方政府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如果出现问题,也会直接影响到政府的执行力。
资源配置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资源分配不合理一些地方政府在资源分配中存在偏好、不公平、不合理的问题,导致资源配置的有效性和执行力度不足。
资源分配不合理也会加大社会资源分配不公平的问题,影响政府的执行力。
2.资源缺乏一些地方政府在进行政策执行时存在资源缺乏的问题,导致政策执行无力。
资源缺乏不仅会导致政府执行力下降,还会影响政府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形象。
3.资源利用效率低在资源配置过程中,一些地方政府存在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的问题,导致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从而影响了政府的执行力度。
资源利用效率低会导致政府执行效果不佳。
三、官僚体系方面1.官僚体系僵化一些地方政府在官僚体系中存在权力过于集中、审批制度繁琐、程序刻板等问题,导致政府的执行力下降。
地方政策执行不到位的原因和对策研究
地方政策执行不到位的原因和对策研究一、地方政策执行不到位的原因1.信息不对称:地方政府在制定政策时可能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缺乏准确的数据和信息支撑,导致政策制定不够科学和全面。
2.目标不明确:地方政策目标模糊不清或过于宏大,缺乏明确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导致政策执行过程中产生困惑和困难。
3.资金匮乏:地方政府实施政策所需的资金可能不足,导致政策无法得到充分的资金支持,限制政策执行的效果。
4.人员短缺:地方政府可能缺乏专业的人员和技术支持,导致政策执行不到位。
同时,人员流动和能力缺失也会影响政策的实施效果。
5.利益冲突:地方政策的实施可能涉及到各方利益的博弈和冲突,政策执行者会受到各种利益和压力的影响,导致政策执行不到位。
6.缺乏监督与评估:地方政府可能缺乏有效的监督和评估机制,导致政策执行过程中无法及时发现问题和进行调整。
二、地方政策执行不到位的对策为了解决地方政策执行不到位的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对策:1.加强信息收集和分析:地方政府应建立完善的信息收集和分析机制,确保政策制定具备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同时,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信息收集和分析的效率。
2.设定明确的目标和指标:地方政府应设定明确的政策目标和可衡量的指标,以保证政策执行的明确性和可操作性。
同时,要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和时间表,确保政策能够顺利进行。
3.加大投入和筹措资金:地方政府应加大对政策执行所需资金的投入和筹措力度,确保政策能够得到足够的资金支持。
同时,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如引入社会资本等,来缓解资金匮乏的问题。
4.建设专业化团队:地方政府应加强对政策执行人员的培训和素质提升,建设专业化的政策执行团队,提高政策执行的效率和质量。
同时,要关注人员流动和激励机制,避免人员流失和能力缺失。
5.处理利益冲突:地方政府应建立健全的利益协调机制,确保相关利益方能够通过合理的协商机制解决冲突和分配利益。
同时,要加强透明度和公正性,提高政策执行的公信力和合法性。
地方政府执行力弱化的因素分析
地方政府执行力弱化的因素分析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地方政府在社会经济管理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近年来一些地方政府的执行力出现了弱化的趋势,给社会经济发展和治理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地方政府执行力的弱化呢?本文将围绕这一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解决措施。
一、制度环境因素1.1 体制机制的僵化中国地方政府的权力结构体系在一定程度上还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的框架下,畸形的体制机制导致了地方政府执行力的不足。
地方政府的权责不清、权责不对等、权责不对钩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地方政府的执行力。
1.2 考核评价机制的过分强调指标化当前我国地方政府执行力的评价体系偏向于指标化评估,而忽视了对政府的绩效和结果的评价。
这种过分追求指标化的考核评价机制,让地方政府更多地关注“唯指标是权”,而忽视了良好的政绩和发展结果。
1.3 行政长效机制不健全地方政府在整个政策实施过程中缺乏长效机制,政策落实难以持续,导致政策效果不稳定,执行力得不到有效发挥。
二、管理系统因素2.1 行政管理体制存在问题地方政府的管理体制不够灵活,决策过程繁琐,导致执行力不足。
一些地方政府存在着政府行政效率低下、决策执行迟滞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地方政府执行效率。
2.2 管理人员素质不高一些地方政府缺乏具备较高政治素养和专业素养的管理人才,导致政策落实缺乏有力的保障和支持。
2.3 腐败问题腐败问题在一些地方政府中较为严重,政府工作人员可能通过非法手段谋取私利,损害了政府的公信力和执行力。
3.1 经济体制的不合理当前我国经济体制存在着体制性弊端,一些地方政府在经济运行中受到了较大的制约。
诸如地方政府一把手干预市场经济的行为不仅影响了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也损害了政府的执行力。
3.2 资源分配不合理在一些地方政府中,资源分配不合理,导致资源配置效率降低,政策执行效果不佳。
3.3 地方政府职能边界不清一些地方政府在承担自己的基本职能时,由于职能边界不清,导致政府执行力被弱化。
政策执行不到位整改措施导致
政策执行不到位整改措施导致一、背景介绍在各国的治理过程中,政策执行是关键环节之一。
政策的有效执行确保了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然而,有时政策的执行并不到位,导致政策的效果不理想甚至完全无效。
本文将探讨政策执行不到位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整改措施。
二、原因分析政策执行不到位的原因有很多,下面列举一些常见的原因:1. 不合理的政策设计政策本身的设计存在缺陷,导致实施过程中出现问题。
可能是政策目标设定不明确,无法明确政策的关键指标和期望效果,或者政策设计与实际情况不匹配。
2. 缺乏有效监督机制政策执行需要有有效的监督机制,以确保政策能够按照既定目标进行执行。
如果监督机制不健全或者监管力量不足,就容易导致政策执行不到位。
3. 利益冲突和抵触情绪在政策实施过程中,可能会涉及到不同利益相关方的冲突。
这些利益冲突可能会导致一些人不配合政策执行,或者出现利益的偏向性。
另外,一些人对政策本身存在抵触情绪,也可能会影响政策的执行。
4. 资源短缺和效能低下政策执行需要充足的资源支持,包括人力、物力和财力等。
如果资源不足或者分配不合理,就会导致政策执行的困难。
另外,政策执行机构的效能也会影响政策的执行情况。
三、整改措施为了解决政策执行不到位的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整改措施,包括:1. 政策设计的优化政策设计阶段需要进行充分的调研和论证,确保政策的目标明确并与实际情况相符。
在政策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各方利益,避免利益冲突和抵触情绪的产生。
2. 健全监督机制建立健全的监督机制,确保政策的有效执行。
监督部门要加强对政策执行情况的监测和评估,并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同时,要加强对政策执行机构的监督,提高他们的效能。
3. 加强信息沟通和宣传政策的执行需要得到各方的支持和配合。
因此,需要加强政策的宣传和解释工作,让公众充分了解政策的目的和意义。
同时,要加强与各方利益相关者的沟通,解决他们的疑虑和抵触情绪。
4. 加强资源投入和管理为了保证政策的有效执行,需要充足的资源支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地方政府政策执行的相关概述 (1)(一)公共政策…………………………………………………………(二)地方政府政策执行力……………………………………………(三)当前我国地方政府政策执行的大致模式………………………二、“新国五条”执行情况分析………………………………………(一)“新国五条”细则内容…………………………………………(二)地方具体实施情况分析…………………………………………三、地方政府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一)政策执行中的问题………………………………………………(二)地方政策执行偏差的原因………………………………………四、改善地方政府政策执行力的对策…………………………………(一)转变单一执行主体为多元执行方………………………………(二)充分授权…………………………………………………………(三)完善监督机制的同时协调各方…………………………………(四)政策制定与政策执行相分离……………………………………针对一项新出现的社会问题,政府会出台一系列的相关政策,并通过一定的政策执行模式,来改善和解决问题,达成特定的政策目标。
这些政策要得以落实必须由地方政府来具体贯彻执行,但当前我国地方政府在政策执行的过程中依旧存在诸如权力划分不对等、执行主体单一、政策制定与执行主体重合、利益不协调等问题。
本文从“新国五条”出发对这几个问题加以分析,发现地方政府政策执行力之所以不足,是由政策本身、财权与事权相分离、市场经济下的利益多元化等因素造成的。
要解决这些不足,可从多元执行主体、授权、完善监督机制、政策制定与执行主体相分离这几个方面入手。
关键词:地方政府政策执行力“新国五条”地方政府政策执行力不足的原因及对策分析——从“新国五条”的落实中谈起一、地方政府政策执行的相关概述(一)公共政策由于国情、民情、党情等方面的差异,国内外学者对于公共政策的解读存在一定的差异。
伍德罗·威尔逊认为,公共政策是由政治家,即具有立法权者制定的,而由行政人员执行的法律和法规。
此定义深受政治与行政二元论的影响。
拉斯韦尔和卡普兰认为,公共政策是一种具有目标、价值与策略的大型计划,强调了政策作为一种以特定目标为取向的行动计划。
托马斯·戴伊则认为凡是政府决定做的和不做的就是公共政策,特别是“不做”的部分。
我国学者对公共政策所做的定义中,为大多数人所接受的是陈振明的阐述,即“政策是国家机关、政党以及其他政治团体在特定时期内,为实现或服务于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目标而采取的政治行为或规定的行为准则,它是一系列谋略、法令、措施、方法、方针、条例等的总称。
”(二)地方政府政策执行力1、地方政府我国的政府层级大致分为:中央政府,省(直辖市、自治区)政府,市政府,县政府,乡(镇)政府,其中,地方政府指省(直辖市、自治区)政府,市政府,县政府,乡(镇)政府。
中央制定的政策、法律、法规等都需要具体落实到地方政府,地方政府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在不违背中央政策的基础上加以调整并贯彻执行,这样,中央的政策才可以真正的在老百姓身上发挥作用,以达到特定的目标。
2、政策执行力政策执行是一个动态过程,它是由政策执行主体,即一定的社会组织及其成员(在我国一般指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为达到一定的政策目标,运用相关的政策资源,采取各种行动,将上级制定的宏观政策转化为具体的实施细则、方案等加以落实的活动过程。
政策执行力,即政策执行过程中沿政策目标指向所形成的力量,也就是决定政策执行结果是否符合政策目标要求的内在品质。
政策执行是使得政策目标得以实现和落实的唯一途径,国家对社会和人民的统治、管理需要通过政策来加以实现,因此,政策执行的有效性需要受到高度的关注。
(三)当前我国地方政府政策执行的大致模式1、“自上而下”模式“自上而下”的政策执行模式在我国是比较常见的。
中央政府根据某一时期的特定需要(比如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或调控、文化建设等)制定一系列的政策,这些政策一般而言都比较宏观且概念化,它们需要层层“下放”到地方政府,由地方政府根据自身的发展状况将其微观化、具体化并加以实施。
一些新的法律法规则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或者国务院相关部委加以制定。
这种就是典型的由中央政府出台一种新的政策,再由地方政府逐级落实的“自上而下”模式。
2、“自下而上”模式此种模式,相对于“自上而下”更具可操作性。
一般情况下,是某一地方的政府针对当地出现的新问题新状况,制定一项专门改善此问题的地方性政策,并在本地实施,并取得不错的成效。
接着,中央政府针对多地出现的类似问题,借鉴该地方政府的政策,加以完善并在几个地方先开始试点实行后,在全国范围内实施该政策。
顺德的“大部制”改革到中央的“大部制”改革就是一个典型的“自下而上”政策执行模式。
3、整合模式整合模式即是“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有机结合,充分融合了两种模式的优点,改善单一模式的不足,以达到更好的政策受益和效果。
二、“新国五条”执行情况分析(一)“新国五条”细则内容2013年2月20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继续做好房地产市场调控工作,出台了五条新的房地产调控政策。
1、完善稳定房价工作责任制。
各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和除拉萨外的省会城市要按照保持房价基本稳定的原则,制定并公布年度新建商品住房价格控制目标。
建立健全稳定房价工作的考核问责制度。
2、坚决抑制投机投资性购房。
严格执行商品住房限购措施,已实施限购措施的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和省会城市要在限购区域、限购住房类型、购房资格审查等方面,按统一要求完善限购措施。
其他城市房价上涨过快的,省级政府应要求其及时采取限购等措施。
严格实施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
扩大个人住房房产税改革试点范围。
3、增加普通商品住房及用地供应。
2013年住房用地供应总量原则上不低于过去五年平均实际供应量。
加快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项目的供地、建设和上市,尽快形成有效供应。
4、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规划建设。
全面落实2013年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基本建成470万套、新开工630万套的任务。
配套设施要与保障性安居工程项目同步规划、同期建设、同时交付使用。
完善并严格执行准入退出制度,确保公平分配。
2013年底前,地级以上城市要把符合条件的外来务工人员纳入当地住房保障范围。
5、加强市场监管。
加强商品房预售管理,严格执行商品房销售明码标价规定,强化企业信用管理,严肃查处中介机构违法违规行为。
推进城镇个人住房信息系统建设,加强市场监测和信息发布管理。
(二)地方具体实施情况分析针对上述的五条新规定,虽说现在地方政府都已经出台了新的调控房价的政策,但都是大都是临近出台期限才公布的,并且几乎没有很具体的实施方案。
其中,广州是国务院“新国五条”出台后,最早公布地方调控细则的城市,但它的细则却只有短短的11个字:增加普通住房用地的供应。
咋一看,还以为其出现的只是个标题,后面还会有更加详细的方案,事实上却没有。
这11个字就是广州对于新的房地产市场调控的地方措施,这根本就没有涉及到房产价格的限制或者对投机性炒房的有效遏制,明显就是为了应付上级的政策出台时限而匆匆做出的决定。
明确提到对购房征税的是北京,严格按个人转让住房所得的20%征收个人所得税,出售五年以上唯一住房免征个税;并进一步提高二套房贷首付款比例。
这个方案相对于广州的来说就比较具体,而且矛头也直指二手房市场。
其他城市,比如上海、深圳、天津、青岛等的调控政策也大同小异,实质性措施比较少,大部分都是提高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新建商品住房价格涨幅低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幅度。
对于国五条中提出的20%个税、二套房利率,限购等政策却比较少提及,或者说暂未提及。
对于广州来说,随后有逐渐实施限购限价的“双限”政策,针对二手房交易征收20%个税的争议,广州发布的《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贯彻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继续做好房地产市场调控工作通知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严格执行国办发[2013]17号文关于出售自有住房个人所得税的征收规定,但并未做细化规定。
随着一系列政策的具体出台和实施,特别是个税的起征,使得包括广州在内的二手楼市场陷入疯狂抢购的局面,购房者或者说投机者都争相在各地的具体细则明确实施前置得房产,以至于那时的二手房市场价格不跌反升。
买房者卖房者都争先恐后挤爆二手房交易市场,甚至出现了许多假离婚假结婚、过户闹剧;中介机构、中介人员更是乘此机会大赚一笔,日赚中介费几百万的都有。
而相对于二手房市场异常的“繁荣景象”,一手房市场“处变不惊”“事不关己”,交易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房价同样是不跌反涨。
因此,总的来说,从国务院出台的“新国五条”到地方的一系列具体实施细则,先不管长期下来是不是真能发挥抑制房价,保障住房的作用,就目前来看,这些政策的实施非但没有对房地产过热的现象起到遏制作用,反而促进了房价的高涨。
这使得我们深深的质疑政府政策制定的正确性以及地方政府政策执行的有效性。
三、地方政府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一)政策执行中的问题1、政策执行主体与制定主体的相对重合我国政策执行的主体相对单一,即地方政府是唯一的执行机构,没有其他社会组织或团体的参与。
政策的执行者某种程度上讲就是政策的制定者,拥有绝对的权利,他们在制定政策时缺乏来自多方的意见融合,依旧从政府的角度出发,按照政府一贯的办事作风行事,缺乏自主性和独立性。
在政策制定时或多或少都会以方便自己推广实施政策为基准,对于是否真正可以有效解决相关问题达到政策执行目标可能会考虑不周。
2、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间的权力划分缺规范中央政府的权利大于地方政府,且许多权力依旧掌握在中央政府的手中,比如分税制改革后的主要税种收归中央,地方财权收到很大的限制。
中央出台一项政策,都需要落实到地方,地方政府必须对政策加以解释并实施具体方案,以达到政策目标,但由于事权与财权的严重不平等,使得地方政府即使有心把一项好的政策付诸实行,许多客观上的资金、资源限制也使得地方政府只能够以自身能提供的政策资源为限来制定和实施政策细则。
“新国五条”的地方房地产调控细则,就充分的体现了地方政府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的权力不规范、不平衡的现状。
3、利益协调不力与监督机制混乱地方政府在制定实施某项政策时必须要考虑到政策相关方的利益均衡问题,并且对于失衡的利益局面加以协调,以保证可以有效实施中央制定的“总”政策,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地方政府往往无法考虑所有的利益相关方的状况,大多数时候只能从自身利益以及政策相关方中利益或者影响比较大的一方出发来落实政策。
房地产调控过程中,由于地方政府经济对房地产市场的高度依赖性,以及开发商与政府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使得政府在出台抑制房价的细则时,需要充分顾虑的就变成了当地的经济“持续发展”以及开发商的利益,而不是一般平明老百姓能否有房住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