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基础第五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返回
首先,主张学生尽可能多地参与到社会中去
因为社会是学生寻求解决问题方法 的实验室。这样既可以将所学知识 很快运用于社会,又可从社会中学 到很多东西。
返回
以广泛的社会问题为中心。
由于报纸、电视以及其他各种宣传媒介的作 用,学生对于世界各地以及本国的社会问题 非常敏感,这些问题应该在学校的课程中得 到反映。学校的课程尤其要关心城市问题、 犯罪问题、交通拥挤、家庭破裂、文化娱乐 等社会问题。学生对这些问题要具有批判的 意识。学校课程应该给学生认识和解决这些 问题提供一定的背景知识,并把这些问题联 系成为一个整体。
(四)课程实施:人性化



与历史上的课程实施相比,现代课程实施的明显特征即 “人化”,即学习模式尽量适合学生个人兴趣、需要的 个别化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 到19世纪后期,现代的课程实施模式开始形成,强调尊 重儿童个性的发展,课程进度要适合儿童的心理接受能 力,课程内容照顾学生自己的兴趣、需要。 这样的课程实施模式最早兴起于欧洲,后来传到美国, 掀起了个别化教学的模式的热潮。它们的共同特点是教 师不再是课程内容、课程进度的唯一决定者,学生可以 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自己喜爱的课程内容(选修 课即满足学生的这一要求),同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 的学习速度决定自己的学习进程。中国近年提倡的快乐 教学模式、学导式、目标教学模式、引导-发现式、情 境-陶冶式等等。这些现代的课程实施模式,都带有明 显的人本主义色彩,产生很大影响,已成为课程实施的 一个明显趋势。
本章参考书目
讨论题
本章参考书目
一、课程及课程理论
(一)课程概念 (二)课程理论的主要流派 (三)课程的类型(见教材第164页)
(一)课程概念 1、对课程概念的理解存在不同的观点 2、较为科学的概念
返回
1、对课程概念的理解存在不同的观点
(1)课程即教学科目
(2)课程即学习经验
(3)课程即文化再生产
(三)学习化社会的要求

在新技术不断涌现、信息不断更新的新时代,每个人必 须具有适应各种新环境、迎接新挑战的能力。为此,现 代教育必须按照终身教育观点,不仅将教育贯穿于人的 一生,而且扩展到包括学校在内的一切社会领域。这样 的社会称为学习化社会,在这样的社会里,人们可以为 不断自我完善而自由地选择各种形式的学习机会和条件。 这便要求课程的变化应该表现出为不同年龄、不同学力、 不同学习目的的人,提供可自由选择的灵活而广泛的课 程教材。就学校自身而言,要根据各地经济发展水平、 师资状况和学生能力的差异,编写多套课程方案和不同 类型、不同水平的教材,以供选择;同时要丰富和完善 学校课程结构,加强校外社会实践活动,使校内课程与 校外活动相统一。此外,还要为社会上不同年龄、不同 学力的人,创造各种符合其年龄特点和不同目的的校外 教育的课程。
定义二
返回
定义一
课程——广义的课程指学校教育中 为所有学生提供的和重建的人类知 识和经验的总和。狭义的课程专指 某门学科,比如语文课程、数学课 程等。(摘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通览》)
返回
定义二
广义的课程就是按照一定的培养目标,在 国家要求、学校安排和教育者指导下,使 学习者身心得到发展的一切活动。这种活 动包括学校设置的所有学科内容及学科的 时间、进程的安排,甚至各种各样的学科 以外的学校活动。狭义的课程,即学校为 实现一定的培养目标而设置的所有学科的 总和及学科的进程安排。
返回
(2)课程即学习经验
以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为代表 而提出。他认为课程即学生的学习经 验。该观点理论上很有道理,但实践 中很难实行。
返回
(3)课程即文化再生产 认为课程就是“从一定社会的文化里 选择出来的材料”。同时又固执地认为 课程应该不加批判地再生产社会文化的 想法是极其错误的,如果课程内容不关 注社会文化的变革,就会使人的观念陈 旧、落后、保守。
(二)信息化社会的要求


新技术革命主要是一场知识革命。据有关学者推 测,人类的科学知识在十九世纪是每50年倍增一 次,二十世纪70年代每5年倍增一次,80年代中 期每隔20个月论文数量就能倍增。而作为新技术 革命的核心内容的微电子技术,主要任务就在于 处理这些不断激增的纷繁的知识信息。 面对现代化信息浪潮的冲击,学校必须重新组合 传授给学生的信息体系,使得课程教材密集化: 第一,增大课程密度。要在有限的课时内,授予 学生内容全面的课程体系,就必须精选和综合传 统学科,渗透或增加新学科。第二,精选教材内 容。删减陈旧的内容,增加现代新科技文化的经 典知识。第三,扩充教材种类。加强教材信息量, 扩大教材范围,重视课本外教材的编写。
(四)社会问题涌现急需课程改革

随着科技进步,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 正面临着诸多挑战。如环境的恶化、人的 道德素质的滑坡、青少年犯罪率的提高、 人文素养的失落、战争带来的灾难等等。 都需要课程改革,增加人文知识的比重。
三、现代课程的特点


(一)课程目标:全面性 (二)课程内容:全息性 (三)课程结构:趋平衡性 (四)课程实施:人性化 (五)课程评价:多元化 (六)现代课程强调基础知识的重要性 (七)加强德育
(4)课程即社会改造的过程
另外,还有人认为课程即教材、课程即教
学计划和教学大纲
返回
(1)课程即教学科目
中国古代的“六艺”:礼、乐、射、御、 书、数;欧洲中世纪的“七艺”:文法、 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均可以被视为最早的课程。 只关注教学科目,忽视学生的身心发展、 情感陶冶以及创造性表现等对学生成长有 重要影响的因素。因此,这是一个较片面 的观点。
返回
二、现代课程改革的背景

(一)新技术革命的要求 (二)信息化社会的要求 (三)学习化社会的要求 (四)社会问题涌现急需课程改革
(一)新技术革命的要求

当前的世界正掀起一场以微电子技术、生 物工程、海洋开发、航天技术、材料科学 等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其实质是利用最 先进的现代科学技术,并使它及时地转化 为生产力。因此,新技术革命的挑战,实 质上是一场全面提高人的素质的竞争,是 迫切要求学校能培养出有才华的创造性人 才,这便要求课程作出根本改革。课程改 革的重点就是要不断地更新教学内容,使 课程及时反映当代科学技术的新水平。
(五)课程评价:多元化



课程评价一般而言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可以把它看成是 对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过程及实施结果等的判断。 以往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现在比较强调 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在评价的功能及方式上入手,充分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 评价的内容除关注学业成绩外,还要重视学生多方面的潜 能的发展,尤其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评价标准既要体现对学生的基本要求,也要关注学生个体 的差异以及发展的不同需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评价方法要多样化,除考试或测验外,还要研究指定具有 科学性、简便易行、有实效性的评价工具。 评价不能仅关注结果,更要注重学生的成长过程。要重视 学生在评价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评价要改变单一的由教师 评价学生的状况,使教育评价成为管理者、教师、学生、 家长都积极参与的交互活动。
教育学
目录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教育学概述 教育功能 教育目的 教师与学生 课程 课堂教学 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 学生评价
第五章

课程


百度文库
一、课程及课程理论 二、现代课程改革的背景 三、现代课程的特点 四、关于研究性学习 五、教师的适应与发展
2、学科中心主义课程论

这一课程流派是以苏联人造卫星研制成功 而出现的,主要有要素主义和永恒主义。
返回
要素主义

要素主义强调课程的内容应该是人类文化 的“共同要素”,它提出的课程设置原则 中首先要考虑的是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以 巴格莱为代表的要素主义者认为,课程改 革应充分认识到国家或民族对于学校教学 的内容有着重要的利害关系,所以,学校 应该给学生提供分化的、有组织的经验, 即知识(即学科课程)。
(三)课程结构:趋平衡性

随着课程理论的发展,潜在课程、活动课程、选修课程 等多种新兴的课程类型相继加入各国课程计划的行列, 打破了原来学科课程一统天下的局面。各种新兴的课程 与原来的学科课程相辅相承,呈现出趋于合理的趋势。 我国1992年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 课程计划(试行)》中,体现了“以分科课程为主,开 始开设综合课”的指导思想,在小学加设了综合性的社 会科(例有的学校在动植物课程中便综合了许多学科: 动植物学科、体育学科、语文学科。其具体做法是先讲 解一些动物比如蚯蚓;然后,让学生去挖蚯蚓;再用蚯 蚓去钓鱼;最后回来写作文。);从各国课程改革的新 行动中可以看出,各种新的课程类型已被接受,而且在 打破原来单一的学科课程的基础上,各种类型课程所占 的比例也日趋合理和平衡。
返回
(4)课程即社会改造的过程


主张课程应该使学生摆脱社会制度的 束缚,学生不能仅仅适应或顺从于社 会文化,主要的是在规划与实施课程 的过程中起主要作用。 此观点过分夸大了课程在社会变革中 的作用。因为,学校组织并没有在政 治上强大到足以促使社会发生重大变 革的地步。
返回
2、较为科学的概念 定义一
(一)课程目标:全面性

现代课程目标将人的各方面素质的发展作 为课程实施的最终目的。包括知能统一、 注意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健全人格的培 养等。在现代的课程目标中,不同的国家 都已不在将知识、技能、科学、人文等单 方面忽视,而是将课程目标全面化,培养 全面发展的人。
(二)课程内容:全息性

在全面发展的课程目标指导下,现代社会 各国都为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设立了全息 性的课程内容。我国已逐步加进了环境教 育、法制教育、健康教育、计算机教育等 体现现代生活需要的各项内容。从世界改 革的趋势看,课程的门类越来越广泛,信 息也越来越全面。
返回
(二)课程理论的主要流派 1、经验主义课程论
2、学科中心主义课程论 3、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 4、存在主义课程论
返回
1、经验主义课程论
以杜威为代表的经验主义课程论流派认为,以学科 中心的传统课程是不足取的,应代之以儿童的活动为 中心的课程。杜威认为,课程必须与儿童的生活相沟 通,应该以儿童为出发点、为中心、为目的。理想的 课程应该促进儿童的生长与发展,这也是衡量课程价 值的标准。课程的内容不能超出儿童经验和生活的范 围,要考虑到儿童的需要、兴趣,否则就很难引起儿 童的学习动机,也就不能有自发的活动。比如开设儿 童在生活中已经熟悉的烹饪、缝纫、木工等实践类活 动课程。另外,课程的组织应心理学化,即课程内容 的设置、课程的实施及课程的评价等方面,都应该考 虑到儿童心理发展的次序,利用儿童现有的经验与能 力来组织教学活动。 返回
返回
永恒主义 永恒主义(以赫钦斯为代表)认为教育 内容或课程涉及的问题就是为了实现教 育目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或如何选择 学科。具有理智训练价值的传统的“永 恒学科”的价值高于实用学科的价值。 永恒学科主要是指那些经历了许多世纪 而达到古典著作水平的书籍。
返回
3、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


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把重点放在当代社会的问题、 社会的主要功能、学生关心的社会现象,以及社 会改造和社会活动计划等方面。该学派不太关注 学科的知识体系,而是认为课程应该围绕当代重 大的社会问题来组织,帮助学生在社会方面得到 发展。其核心观点就是:课程不应该帮助学生去 适应社会,而是要建立一种新的社会秩序和社会 文化。 该理论有两个值得注意的方面:首先,主张学生 尽可能多地参与到社会中去;其次,以广泛的社会 问题为中心。
(六)现代课程强调基础知识的重要性

美国1957年受到前苏联发射的第一颗人造 地球卫星的冲击,认识到尖端技术的落后 同中小学数学和自然科学课程的落后直接 相关,因而在1958年制定了《国防教育 法》,在该法中强调指出要改革数学、自 然科学与外语(称“新三艺”)为重点学 科的教学。即要求中小学要加强基础知识 的学习掌握。(此乃“万变不离其综,以 不变应万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