砂姜黑土地区稻麦还草间隔耕翻培肥技术初探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砂姜黑土地区稻麦还草间隔耕翻培肥技术初探
作者:刘劲兵,陈芹,刘小龙,等
来源:《农业开发与装备》 2015年第11期
刘劲兵,陈芹,刘小龙,李丹
(东海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江苏东海222300)
摘要:东海县砂姜黑土面积5.33多万hm2,其中耕地5万hm2左右,占耕地面积40%左右,主要分布在东部湖荡区和西部岗间洼地。

肥力水平较高,农作物产量较高。

长期采用少免耕法
进行农业生产,导致耕作层变浅,容重增大,稻麦根系难以下扎,倒伏现象严重,表层草籽积
累较多,草害加重,土壤有机物质投入少,土壤肥力下降等不利于农业生产因素,为了解决上
述问题,东海县土肥站于1998年试验了3年一次于栽稻前还草耕翻,并于每季麦播后覆盖还草的方法,(简称还草间隔耕翻,下同)培肥改良砂姜黑土,收到了很好的改土效果。

关键词:砂姜黑土;还草耕翻;培肥;效果;东海
东海县土壤按属性分,可分为棕壤、砂姜黑土、潮土、紫色土、盐土和水稻土等6个土类,11个亚类,46个土种。

其中以棕壤和砂姜黑土居多,在东海县仅砂姜黑土面积就达5.33多万hm2,占耕地面积40%左右,砂姜黑土类成土物质为次生第四纪黄土性古河流湖相积物,十分古老,地史土系属间隙性积水的湖荡地。

自然成图过程为草甸沼泽土。

东海县砂姜黑土地区自1981年以来一直采用少免耕作法从事农业生产,解决了砂姜黑土地区麦季耕早易烂耕烂种、耕晚了又有垡头大不易破碎的问题,但长期采用少免耕给砂姜黑土也
带来一些不利因素,如耕作层变浅,土壤容重增大,稻麦根系难以下扎,倒伏现象严重,表层
草籽积累较多,草害加重,土壤有机质投入少,土壤肥力下降等,致使稻麦产量一直徘徊不前。

1998年,在砂姜黑土监测点试验了3年一次于栽稻前还草耕翻,并于每季麦播后覆盖还草的方法,培肥改良砂姜黑土,收到了很好的改土效果。

现将应用情况整理如下,以供参考。

1还草间隔耕翻的依据
东海县东部的砂姜黑土地区常年稻麦两熟,实行少免耕作法以来,造成了以下四个方面不足:一是土壤耕作层变浅,有点地方耕作层不足10cm,犁地层加厚与表层分化不明显;二是土
壤养分富集表层,中、下层养分锐减,表层有机质较免耕前增加0.42%,而中下层则减少了
0.15%;三是草害加重,连年免耕田块的看麦娘是小麦的23.2倍,其鲜重也达到小麦的鲜株量
的5倍之多;四是土壤物理性状变差,容重较少免耕增加了0.2g/cm3毛管空隙度平均减少
1.4%。

因此,在少免耕作制下间隔一定的时间于栽稻前结合秸秆还田耕翻土壤,并于麦播后盖
草130~250kg/667m2,既可以加深耕作层,又增加土壤有机物质投入,还可以把0~5cm土层
内草籽翻到下层以减轻草害,从而提高稻麦产量。

1998年在平明镇监测点设置的500亩试验田,于栽稻前还草200kg/667m2结合深翻,比对
照(连年免耕)节省化肥18.69%,产稻谷557.71kg/667m2,比对照(496.9kg)增产12.24%。

至2004年累计推广应用面积近6.67万亩hm2,增产稻麦4 421.94万kg/667m2,增加效益达3 445.6万元/667m2。

2还草间隔耕翻的增产原因
合理地对连年少免耕田块进行还草间隔耕翻,既可充分发挥少免耕的优越性,又可避免长期少免耕给土壤及作物生长带来的不利因素,促进作物生长发育,提高作物产量,增加土壤肥力。

2.1促进了稻麦个体发育,提高了稻麦产量
在连续少免耕田块实行间隔耕翻,可以有效地刺激土壤养分的释施,促进作物生长。

试验和调查结果表明:还草耕翻稻季表现出前期发得慢、高峰苗出现迟,但后期茎蘖死亡少、下降慢,成穗率高,有效穗数增加0.5万/667m2,增产58.54kg.无论是水稻还是小麦,还草耕翻田植株的个体发育都较长期少免耕田植株健壮,以小麦为例,还草田块的植株较免耕田块植株株高3.04cm,叶长增3.41cm,10cm土层根系多0.38g/株,穗大、粒重,干物质积累快,小麦生长后期植株老健不衰。

而长期少免耕田由于肥料施于表层,下层根系少,后期易脱肥且易发生倒伏现象,给生产带来不利因素。

2.2减轻病虫、杂草危害
2.2.1还草耕翻田由于前期稻麦生长缓慢,植株黄瘦,而连年免耕田块植株则返青快,群体大,植株嫩,易发生病虫害。

统计显示:水稻纹枯病和条纹叶枯病发病率分别减少20%和10%左右。

2.2.2连年免耕的田块,大量的杂草草籽集中在土壤表层,耕翻后的田块则可以减少地表残留杂草草籽,间接抑制了杂草危害。

据调查,0~5cm土层连续10年免耕田块中,杂草草籽残留8 116.6±949.8粒/m2,可见耕翻对杂草有一定抑制作用。

3还草间隔耕翻的培肥改土效果
耕作方法改变人们对土壤的管理和投入,因此也就改变了土壤的理化性质。

3.1对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
2004年,水稻收割后对连年免耕田和还草耕翻田进行了物理性状测定。

比较发现:连年免耕(10年)较间隔耕翻田的耕作层增加5~6cm,土壤容重增加0.15~0.2g/cm3,毛管孔隙增加了3%~4%。

现场观察连年免耕后耕作层土壤紧实度明显增强。

从土壤粒级分析看,连年免耕后可以改善砂姜黑土的粘性,但长期少免耕后易使砂姜黑土耕层板结,不利于农作物根系的下扎,因此连年免耕田块在作物生长后期常有倒伏现象而影响了作物的产量。

3.2对土壤化学性状的影响
由于连年免耕使土壤有机质难以投入,而采用耕翻结合还草增加了土壤中有机物质投入,改善土壤的通透性,促进了土壤中养分的释放,尤其是土壤中钾的释放,土壤中氮磷钾养分含量明显提高,有机质含量提高了2~3mg/kg,全氮提高0.03%左右,速效磷增加5~6ppm,速效钾增加了10ppm,缓效钾提高30ppm,同时由于作物根系的下扎,扩大了根系吸收养分的范围,加强了作物对中下层土壤养分的吸收利用,提高了作物产量。

耕翻结合还草的耕作制度,有利于土壤的培肥,又可以发挥少免耕的增产作用。

4小结与讨论
砂姜黑土的定位观测结果证实:不同的耕作方法下土壤的理化性质有所差异。

东海县砂姜黑土地区使用少免耕作法,除节省农业成本外,更能有效地保持土壤的通透性和充分发挥表层养分作用,具有明显的增产作用。

但长期使用少免耕作法也给土壤带来一系列弊端,如有机肥
料难以下田,有机质及土壤下层养分减少,土壤板结现象严重,根系难以下扎,耕作层变浅,容重增大,稻麦根系难以下扎,倒伏现象严重,表层草籽积累较多,草害加重,土壤有机质投入少,土壤肥力下降致使稻麦在作物生长后期易倒易早衰,导致作物产量不稳。

因此在东海县砂姜黑土地区,实行少免耕田块应该三年进行一次间隔耕翻,并把还草与耕翻结合起来,以增加土壤有机物质投入。

同时注意加强少免耕田稻麦等作物生长后期的肥水管理。

这样既有利于土壤的培肥,又可以充分发挥少免耕的增产作用,从而达到稻麦的高产、稳产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兰英.免耕稻草覆盖栽培小麦高产优质栽培模式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1.
[2]白瑞贤,杜文建,梅碧蓉.秸秆还田免耕撒播小麦技术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0,(4):6-7.
[3]杨翠红,江锦祥,王育城,等.少免耕栽培对水稻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J].广东农业科学,2011,(8):23-2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