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目的论看许渊冲的中国古诗翻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目的论看许渊冲的中国古诗翻译
摘要:作为文学翻译的最高形式,诗歌翻译历来被翻译界争论较多。而许渊冲先生对诗歌翻译提出了新的理论、策略与方法,这对中国古典诗歌翻译的实践无疑有很大的帮助。本文以翻译目的论为理论基础,通过目的论的三原则探讨许渊冲对中国古典诗歌翻译的策略与方法,并认为许渊冲的翻译方法与策略是由翻译目的论决定。
关键词:古诗;翻译;许渊冲;目的论;三原则
中图分类号:H059
一直以来,中国古典诗歌翻译都是译界的头等难题。诗人所追求的是用最精炼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情感或者体验,而诗歌译者所要完成的任务不仅是原原本本地传达诗人的情感与体验,还要最大限度地保留原诗的形式美。面临这种翻译重任,中外翻译学者都在尝试各种翻译策略与方法将诗歌的音、形、意完美的表现出来。许渊冲则是其中之一,他不仅翻译了大量的中国古典诗歌作品,还在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翻译理论―“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
一、翻译的目的论
1、翻译的定义
汉斯•弗米尔的目的论将翻译视为以源文为基础
的翻译行为,像其他任何行为一样,翻译也受翻译目的的支配。在弗米尔的翻译定义中,翻译要对其预期的目标和接受者起作用,即达到预期的目的。每一翻译行动都有一个目的。那么,每一翻译行动要采取何种翻译策略,均以预期达到的目的为基准,由这一目的所决定[1]。决定翻译目的的重要因素是委托者和译者就译文的预期接受者、翻译目的达成的明确指示和协议。从这个意义上说,译者不必对源语文本和源文作者惟命是从,不必一味拘泥于源文或其表层结构,而应考虑翻译服务对象的文化背景、阅读期待及交际需求。因而在目的论下,译者被看作是翻译行为的专家, 他要对所承担的任务的执行以及译文的定稿负责。对于翻译目的的界定,弗米尔认为这一概念可以用于三个方面,因而有三层意思:“谈翻译过程时,指过程的目标。谈翻译结果时,指译文的功能。谈翻译模式方法、策略时,指模式的意图。”
2、目的论三原则
根据目的论,所有翻译遵循的首要法则是“目的法则”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即:结果决定方法。而另外两个法则,是指“连贯性法则”和“忠实性法则”。前者是指译文必须能让接受者理解,并在目的语文化以及使用译文的交际环境中有意义。后者则是指译文在一定程度上要忠实于原文,而忠实的程度取决于译文目的和译者对原文的理解。连贯性法则和忠实性法则都从属于目
的法则。如果目的法则要求原文与译文的功能不同,那么忠实性法则不再适用。如果目的法则要求译文不通顺,那么连贯性法则将不再适用。
二、许渊冲翻译中国古诗的目的
早些年,许渊冲教授就提出“中国文学翻译工作者对世界文化应尽的责任,就是把一部分外国文化的血液,灌输到中国文化中来,同时把一部分中国文化的血液,灌输到世界文化中去,使世界文化愈来愈丰富,愈来愈光辉灿烂”。
三、许渊冲的诗歌翻译理论
许渊冲教授的诗歌翻译理论可以用“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来概括。具体来讲, 美是指“意美、音美、形美”。其中,意美是指译诗要和原诗一样能感动读者的心,音美则是说译诗和原诗一样要有悦耳的韵律, 而所谓形美是讲译诗要尽可能保持原诗的形式。三美之中“意美”居首位,“音美”次之,“形美”再次之。“化”即“等化、浅化、深化”。深化包括特殊化、具体化、加词、一分为二等。浅化包括一般化、抽象化、减词、合二为一等。而等化包括灵活对等、词性转换、正说、反说、主动、被动等。“之”是指“知之、好之、乐之”。是说不但要使读者知道原文讲了什么, 而且要使他们喜欢译文并且感到读译文是种乐趣。“艺术”是说翻译,尤其是文学翻译是艺术而不是科学,文学翻译不但要译词(形似),还要译意(意似)。“创”指文学翻译是再创作,
它要求译者忠实于原作的意图要运用适合原作风格的文学
语言即要“发挥译语优势”诗词翻译要创造性地传达原作的“三美”。好的翻译要从心所欲而不逾矩。而“优”是说要“发挥译语优势”,即要充分利用译语中最好的表达方式。因为每种语言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译者应该在翻译过程中充分运用译语的优势,同时尽力避免其劣势, 从而创造出具有“三美”的译文。所谓“似”则是指“形似、意似、神似”,即译文不但要在字面上或形式上与原文相似,而且要在内容和精神上与其相似。其中“形似”是最低层次,“意似”是中间层次,“神似”是最高层次。而“竞赛”是将翻译尤其是文学翻译看作两种语言与文化之间的竞赛,在这一过程中译者发挥译语的优势重新创造出最好的甚至超越源
作的译本。至于此八方面的关系,“三似”与“三之”是目的论,“三化”和“发挥译语优势”是方法论,“三美”是本体论,“艺术论”、“创作论”以及“竞赛论”则是认识论。
四、许渊冲的翻译策略
关于翻译策略,根据许渊冲教授的诗歌翻译理论,主要是“三化”和“发挥译语优势”的翻译方法。“三化”翻译法示例关于“等化”,就以“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己晚”为例,许渊冲将“思君令人老”“Missing you makes me old”很显然是运用了动态对等的手法,这样更贴切源文。至于“深化”就以“岁月忽已晚”为例,此句许渊冲译为“Soon comes
the winder cold”此句作者表达的意思是怀念她年轻时的岁月,但此处译者用“cold winder”来表达作者的感觉。因为“cold winder”作为隐喻的修辞手法已经暗示人已进入暮年。关于“浅化”,许译王之涣《登鹤雀楼》中的“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为“You will enjoy a grander sight, If you climb a greater height”。翻译中,具体的“千里”和“一层”分别被抽象化为“远”和“高”,便是抽象化译法“楼”字删而不译, 可以说是减词法。而抽象和减词都属于“浅化”的翻译方法。
所谓“发挥译语优势”,是指要充分利用译语中最好的表达方式,运用“三化”的翻译方法发挥译语的优势,以避免其劣势。以汉英两种语言为例,中国文化历史悠久,词汇丰富,表达力强,这是中文之长但是我国语文没有关系代词,关系从句不能像英文那样放在所修饰的词之后,而要放在词前,因此关系从句不能太长,这是汉语之短,而关系从句正是英语的长处所在。此外,诗词往往没有主语,可以有不同的解释这给英译者留下了再创造的广阔天地而英诗却
往往只能非此即彼。
五、结语
从以上讨论可以看出,许渊冲教授的中国古诗翻译理论和实践与他的翻译目的紧密相连。而他的翻译目的从“三化”到“三美”到“三之”,再到中国优秀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