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美”论_《红楼梦》诗词翻译的理想标准——以许渊冲《葬花吟》英译为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0卷第4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8年7月 Vol.30 No.4 Journal of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July 2008
────────── 收稿日期:2008-03-18
作者简介:孔祥立(1971-),男,山东泗水人,上海外国语大学研究生部博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 - 12 -
“三美”论:《红楼梦》诗词翻译的理想标准
——以许渊冲《葬花吟》英译为例
孔祥立
(上海外国语大学 研究生部,上海 200083)
摘 要:《红楼梦》的英译本已有较多研究,但对其中诗词的翻译则探讨不足,究其原因,是无法确定一个好的翻译标准,通过对许渊冲先生的“三美”论及其《葬花吟》英译的剖析与评论,认为该理论可以承担此要务。
关键词:“三美”论;《葬花吟》;翻译标准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15(2008)04-0012-04
The Theory of “Beauty in Sense, Sound and Form”: an Ideal Criterion for the Translation of the Poetry in A Dream of the Red Mansions
——Taking Xu Yuan-chong’s English Translation of the Song of Flower-Burial for Example
KONG Xiang-li
(Graduate Department, Shanghai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83, China)
Abstract: Various English versions of A Dream of the Red Mansions have been studied a lot, whereas the discussion of the translation of the poetry in the novel is obviously insufficient. The reason is that there is no good principle and criterion for translating the poems. Through the analysis and comment on the Theory of “Beauty in Sense, Sound and Form” advocated by Xu Yuanchong, the author of the paper holds that Xu’s theory can do such a job.
Key words: The Theory of “Beauty in Sense, Sound and Form”; the Song of Flower-Burial ; translation principle and criterion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的集大成者,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书中近200首诗词更是流光溢彩,斑斓多姿,成为小说刻画人物、描写场景、推动情节发展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红楼梦》的翻译滥觞于19世纪30年代,至今,仅英译本已多达9部(全译本2部),译文质量如何,早有诸多评论,但对其中诗词曲赋的翻译评论则相对不足,原因显而易见:到底以什么标准、按什么原则对诗词翻译做出评判,方能更准确,更合理?笔者认为,许渊冲先生的“三美”论可以担此要务。
一、“三美”论
许渊冲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及翻译理论家,他积数十年之功,孜孜笔耕于译坛,著译等身,蜚声海内外,被誉
为“译林奇才”[1],“国内外将中文诗词翻译为英法韵文的唯一译者”[2](封底)。他以冲淡典雅、轻灵洒脱的文笔,在翻译领域开拓出了一片广阔秀美、肥沃丰实的新天地,为我国的文学翻译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同时,许先生在翻译理论方面也有颇多造诣,他提出了一系列颇具实践指导价值的翻译理论,“三美”论(也称“三美”原则、“三美”说等),便是其中之一。
我们不妨回顾一下该理论的渊源。1926年,闻一多先生在《晨报诗》上发表《诗的格律》,指出“诗的实力不独包括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并且还有建筑的美”,提出“新诗格律化”主张,鼓吹“三美”。许渊冲作为闻一多先生的高足,自得其真传。但他的“三美”理论的直接来源是鲁迅先生,他本人就曾提到“……三美之说,是鲁迅在《汉文学
史纲要》”第一篇《自文学至文章》提出来的。鲁迅的原文
孔祥立:“三美”论:《红楼梦》诗词翻译的理想标准
- 13 -
是:‘……故其所函,遂具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我把鲁迅的‘三美’说应用到翻译上来,就成了译诗的“三美”论[2](p85)。1983年,许渊冲在《翻译通讯》第3期上发表《谈唐诗的英译》,正式指出“翻译唐诗要尽可能传达原诗的‘意美’、‘音美’和‘形美’……”,并解释道:“这就是说,译诗要和原诗一样能感动读者的心,这是意美;要和原诗一样有悦耳的韵律,这是音美;还要尽可能保持原诗的形式(如长短、对仗等),这是形美。”
许先生此处的解释略显语焉不详,我们认为,意美,即指“意境美”。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一书中指出:“言气质,言格律,言神韵,不如言境界。有境界,本也。有境界而三者随也。”这句话道出了中国古典诗歌的灵魂和精髓——“意境”。诗词讲究意境,真正的意境美必能“感动读者的心”,因而,意境成了诗歌译本再现原诗并拥有自身活力的源泉和基石。许渊冲先生也强调了在翻译过程中“意美”的传达和再创造在三者中的重要性及核心地位:“‘三美’中最重要的是‘意美’,其次是‘音美’,再次是‘形美’。”[3]正因如此,在诗词翻译过程中,能否在译入语中重新创造出跟原文相同或基本相同的意境来,就显得至关重要。许先生还一直强调“译味”,也就是神似,但在他眼里,这其实是“意美”的一个注脚而已,两者几乎是等同的。
“音美”即“音韵美”。“不同之语言有不同之音律”[4],袁行霈在《中国古典诗歌语言的音乐美》一文中说:“诗歌和音乐都属于时间艺术”,诗人要“既要用语言所包含的意义去影响读者的感情,又要调动语言的声音去打动读者的心灵,使诗歌产生音乐的效果”,还说“唐诗的‘音美’,首先是押韵。因此,翻译唐诗即使百分之百地传达了原诗的‘意
美’,如果没有押韵,也不可能保持原诗的风格和情趣。”
[2](P94)
美学家朱光潜先生也曾提到“诗是有韵律的纯文学”[5]。然而,中英两种语言显然在音调、音节诸方面有太多的差异,如英语属重音语言,汉语则属声调语言,中国诗词(格律诗)讲平仄,英语不讲等等,在中国诗词的英译中强调“音美”似乎大有问题,有人甚至把这一点归为“不可译”要素。许渊冲先生认为,如果三者不可得兼,首先可以不要形似,也可以不要音似。但无论如何,都要尽可能传达原文的意美和音美。可见,“音美”还是很重要的,在三者当中处于仅次于“意美”的地位,在具体翻译实践中,就要做到,即使不能完全把汉语的音律、音节美再现出来,至少应该利用译入语英语的语音特点,比如节奏和音韵,创造出相当的“音美”来,这也是翻译中一种行之有效的务实的补偿吧。许渊冲先生就是古诗英译押韵的身体力行者,并著文探讨过韵体译诗的益处[2](P201)。
“形美”即形式美。卞之琳曾说过,诗是内容与形式高度融合的有机统一体,诗歌借形以传神,失其形即失其神。
事实上,就诗词而言,形式虽不是传神达韵的唯一手段,但它至少已成为内容的一部分,或者说,早与内容融为一体,不可分割。正因如此,在诗词翻译中,保持形美也就并非可有可无,无足轻重。许渊冲先生强调“译诗要做到三美齐备”。如果说“意美”是一种内在美,“音美”是种动态美,“形美”则是一种外在美,尽管如上文所述,三者不可得兼时,可以舍弃掉“形美”,这并不意味着形美就可以任意放弃,否则,就犯了形式虚无主义的错误。Perter Newmark 在他的译论名著“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中曾谈到翻译过程中保持原文形式的重要性,他说,“译者应注意原文的形式,用格姆布里奇的话来说,形式可以改变、提炼、表现思想。如果歪曲了原文的形式(它不可避免地总会被歪曲),就会在某种程度上歪曲了原文的思想。”[6]何况是诗词的形式呢?中国古代诗词讲究诗句长短和对仗工整之美,诚然,在英译过程中,往往很难做到完全保持形式美,但还是应尽量灵活变通,在不损害“意美”和“音美”的前提下,“创造”出一种符合英语语言特点的“形美”来,同样是一种必要。
理论从实践中来,又反过来指导实践。在许渊冲先生的诗译里,几乎都可看到真实的意境,浓郁的韵味,工整的韵脚,整齐的音步,以及与原诗相当的句数,因而称其为“韵文”、“美文”一点都不为过。意美,形美,音美,三位一体,灵活统一,构成了许渊冲先生诗歌翻译的核心,由此带给读者一篇篇优美的译作,也为他本人赢得了广泛的声誉。如果说,诗词本身有“三美”,而它们在译文中又被充分地体现出来,如此产生的译品定然可以进入优秀行列了。诚然,韵体译诗并不能令所有人接受,在某些人看来,也有些悖逆当今诗歌翻译的无韵译诗“潮流”,但我们认为无韵译诗是顾忌因韵害义或由于译者自身能力所限,乃不得以而为之,如果能像许先生那样敢于用韵,长于用韵,且能创造出令众多西方读者都能接受甚至欣赏有加的韵体译文[7],这对重音韵、重节律的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来说,何尝不是一种必要和福音呢?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三美”论可以承担起中国古典诗歌翻译评析的重任,成为诗歌翻译的理想标准。自然可以在《红楼梦》诗词的翻译中发挥重要作用。在此,我们以冯渊冲先生对《红楼梦》诗词中的佼佼者和代表作—《葬花吟》的翻译为例,从“三美”的视角对其进行透视与分析。以其理论验其成果,不可谓公正?不可谓有趣?同时希望管中窥豹,以微见著,验证“三美论”对《红楼梦》诗词翻译的价值及意义。
二、许译《葬花词》评析
《葬花吟》是《红楼梦》女主人公林黛玉感叹自己身世遭遇的哀音之词,是作者着力摹写的文字,在风格上仿效初唐体的歌行,抒情淋漓尽致,艺术上的成功显而易见。把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