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起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的起源
1.神话起源说:中国的朱熹持这种观点。

2.生物起源说:法国社会学家利托尔诺和英国教育学家沛西·能是其代表人物,这是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

3.心理起源说:美国教育学家孟禄在批判教育的生物起源学说基础上提出了教育的心理起源说,他认为教育起源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

它把人类有意识的教育行为混同于无意识模仿,同样导致了教育的生物学化,否认了教育的社会属性,因而也是不科学的。

4.劳动起源说: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所特有的生产劳动。

5.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德国(当时的普鲁士)1763年做出了普及义务教育的规定,是世界上最早的普及义务教育的国家;
现代社会的教育
1.现代教育呈现出一些全新的特征:生产性、公共性、科学性、未来性、革命性、国际性、终身性。

2.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教育民主化向纵深发展具体表现在:教育普及化的开始;“教育机会均等”口号的提出;教育法制化的形成;教育民主化的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

3.人的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核心因素,是社会现代化的根本标志。

教育现代化的主要内容有教育观念现代化、教育内容现代化、教育条件设备现代化、教育素质现代化等。

4.20世纪后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特点:教育的终身化:法国教育家保罗·朗格朗最早系统论述了终身教育;教育的全民化;教育的民主化:教育民主化首先是指教育机会均等。

古代东西方的教育
1.古代中国
①学校萌芽:夏代已有学校的设置,文献记载中关于商代学校的名称有“大学”、“小学”、“庠”、“序”等。

而有文献记载同时又有考古出土的实物证实的学校出现在商朝。

“六艺”是西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基本学科,具体指礼、乐、射、御、书、数。

礼乐教育史“六艺”教育的中心。

②稷下学宫是养士的一个缩影,它基本上是私学,是一所有管家举办、私家主持
的学校;其特点是学术自由。

2.古希腊、罗马
①雅典教育和斯巴达教育是欧洲奴隶社会两种著名的教育体系。

②古代雅典在西方最早形成体育、德育、智育、美育和谐发展的教育,教育目的是培养有文化、有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

③古代斯巴达教育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的军人。

④共和时期的罗马教育的主要形式是家庭教育,共和后期拉丁修辞学校招收
16-18岁文法学校的毕业生,主要目的是培养雄辩家。

当代教育学理论的新发展
一、赞可夫
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著有《教学与发展》一书。

在国际上,赞可夫被誉为与布鲁纳、瓦根舍因齐名的当代教学论三大流派的代表。

他的理论核心是以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

所谓“一般发展”是相对于某一门学科或某一组学科引起的独特的发展而言的,指的是由各门学科引起的共同一致的发展,是学生身体和心理的全面发展,提出了发展性教学理论的五条教学原则,即高难度、高速度、理论指导实际、理解学习过程、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发展的原则。

二、苏霍姆林斯基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著有《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师范生必读课本)、《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等书;其教育理论的核心内容是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教育思想。

三、瓦·根舍因
德国教育家瓦·根舍因倡导范例教学论,提出改革教学内容,加强教材的基本性、基础性,并通过对范例的接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能力。

四、布鲁纳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著有《教育过程》一书,提出了结构主义教学理论。

他强调必须使学生学习一门学科的基本结构,即一门学科中的定义、原则或法则;强调早期学习的重要性;倡导发现式学习。

20世纪教育学的多元化发展
一、实验教育学
代表人物:德国的梅伊曼和拉伊
基本观点:
1.反对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思辩教育学;
2.提倡把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方法应用于教育研究;
3.划分教育实验的基本阶段;
4.主张用实验、统计和比较的方法探索儿童心理发展过程的特点及其智力发展水平,用实验数据作为改革学制、课程和教学方法的依据。

二、实用主义教育学
实用主义的代表人物是杜威、克伯屈;
基本观点有:教育即生活;教育即学生个体经验继续不断的增长;学校是一个雏形的社会;课程组织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师生关系以儿童为中心;教学过程应重视学生自己的独立发现、表现和体验。

三、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1939年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被公认为世界上第一步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我国教育家杨贤江以李浩吾的化名出版的《新教育大纲》(1930年)是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四、批判教育学
代表人物:鲍尔斯、阿普尔、布迪尔等
基本观点:
1.当代资本主义的学校教育不是一种民主的建制和解放的力量,而是维护现实社会的不公平和不公正的工具,是造成社会差别、社会歧视和社会对立的根源;
2.批判教育学的目的就是要揭示看似自然事实背后的利益关系,帮助教师和学生对自己所处的教育环境及形成教育环境的诸多要素敏感起来,即对他们进行“启蒙”,以达到意识“解放”的目的,从而积极地寻找克服教育及社会不平等和不公正的策略。

规范教育学建立
一、赫尔巴特
1.赫尔巴特是康德哲学教席的继承者,近代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在世界教育史上被认为是“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2.他的《普通教育学》的出版(1806年)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同时这本
书被认为是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

他的贡献在于把道德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的基础上,把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可以说是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
3.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和性格的完善;
4.在西方教育史上,第一次提出了“教育性教学”的原则;
5.他的教学四阶段论(明了、联合(联想)、系统、方法)后来被他的学生席勒发展为五段,即预备、提示、联系、总结、应用,形成了传统教育“课堂中心”“教材中心”“教师中心”的特点;
6.他对19世纪以后的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产生了很大影响,被看作是传统教育理论的代表。

二、杜威
1.杜威的理论是现代教育理论的代表,区别于传统教育“课堂中心”“教材中心”“教师中心”的“旧三中心论”,他提出了“儿童中心(学生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的“新三中心论”;
2.他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或改造,还提出了“学校即社会”,他从“教育即生活”中引出他的“教育无目的论”;
3.在经验论的基础上,提出“从做中学”,这是一种经验的方法、思维的方法和探究的方法,这种探究的五个步骤即思维五步说或五步探究教学法;
4.他的教育学说提出以后,西方教育学便出现了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学派和以杜威为代表的现代教育学派的对立局面。

教育学的独立形式阶段
一、培根
近代实验科学鼻祖培根首次提出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他提出的归纳法为教育学的发展奠定了方法论基础。

二、裴斯泰洛奇
裴斯泰洛奇的代表作为《林哈德与葛杜德》,教育的目的在于按照自然的法则全面地、和谐地发展儿童的一切天赋力量,在西方教育史上,他是第一个明确提出“教育心理学化”口号的教育家。

三、夸美纽斯
在1632年出版的《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开始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该书被
认为是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

他从他的民主主义的“泛智教育”思想出发,提出了普及教育的思想,“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提出并论证了直观性、系统性、量力性、巩固性和自觉性等教学原则。

四、卢梭
卢梭是坚定的“性善论”者,代表作为《爱弥尔》,“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手里,就全变坏了”。

五、康德
作为哲学家,康德曾先后四次在哥尼斯堡大学讲授教育学,是最早在大学开设教育学讲座的有影响的学者之一,“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

六、洛克
洛克反对天赋观念,提出了“白板说”,天赋的智力人人平等,提出了“绅士教育论”,代表作为《教育漫话》,“我敢说日常所见的人中,十之八九都是他们的教育所决定的”。

西方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
一、苏格拉底
西方教育学的思想主要源于古希腊的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苏格拉底的问答法分为三步:第一步称为苏格拉底讽刺,第二步称为定义,第三步称为助产术。

二、柏拉图
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理想国》中,认为教育理想目标是培养哲学王;国家主义教育思想伴随着近代欧美民族国家的出现而产生,在19世纪达到高潮。

三、亚里士多德
提出“灵魂说”,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百科全文式的哲学家,他秉承了柏拉图的理性说,认为追求理性就是追求美德,就是教育的最高目的,他在教育史上首次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的观点,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对儿童分阶段进行教育,提倡对儿童进行和谐的教育,成为后来全面发展教育的思想源泉。

四、昆体良
昆体良是古罗马教育学大师,他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

其代表作《雄辩术原理》(《论演说家的教育》或《论演说家的培养》)是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也被誉为古代西方的第一部教育法论著。

中国教育学萌芽阶段
一、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论语》一书中。

1.教育作用:
提出了“性相近,习相远”的哲学命题,强调后天环境对人发展的影响;
2.教育对象:主张“有教无类”;
3.教育目的:致力于培养一批“士”和“君子”,以完善人格为教育的首要目的;
4.教学原则与方法:
①因材施教:宋代朱熹在概括孔子的教学经验时说:“夫子教人各因其材”;
②启发诱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④温故知新:“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二、孟子的教育思想
孟子是内发论的代表,认为教学活动要遵循和发展人的内在能力;持“性善论”,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

三、荀子的教育思想
荀子提出了“性恶论”,教育的作用是“化性起伪”,他把人才分为四个等级,即俗人、俗儒、雅儒和大儒,教育当以培养大儒作为理想目标,他认为完整的学习过程是闻—见—知—行,最强调尊师。

四、墨家的的教育思想
代表人物:墨翟,主张“兼爱”“非攻”,同时注重文史知识的掌握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注重实用技术的传习,墨家教育内容的特色和价值主要体现在科学技术教育和训练思维能力的教育上,它们突破了儒家六艺教育的范畴,堪称一大创造。

墨翟认为,人的知识来源可分为三个方面,即“亲知”“闻知”“说知”,必须重视“说知”,即依靠类推和明故的方法来获得知识。

五、《学记》的教育思想
《学记》是中国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的第一部教育专著,成文大约在战国末期。

教育教学原则:
1.教学相长(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2.尊师重道;
3.藏息相辅(《学记》认为正课学习与课外练习必须兼顾,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相互补充,《学记》指出:“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
4.豫时孙摩(孙是指循序,不陵节而施之谓孙,教学要遵循一定的顺序进行);
5.启发诱导(主张启发式教学,《学记》云:“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6.长善救失,此外,还主张“学不躐等”,即教学要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循序渐进。

(一)内发论(遗传决定论)
是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理论之一,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代表人物:孟子(性本善)、弗洛依德、格塞尓
(二)外铄论(环境决定论)
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代表人物:荀子(性恶论);洛克(白板说);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
(三)多因素相互作用论(共同作用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足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的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个体的主观能动性等等)与外部环境(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等)在个体活动巾产生作用的结果。

一、个人本位论
“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是指教育以人为本,认为教育目的应当由人的本性、本能的需要来决定,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人的本性和本能的高度发展,促进人的完善是教育的最终目的。

主要代表人物:法国思想家卢梭、瑞士的裴斯泰洛齐、德国的康德、美国的马斯洛、法国的萨特等。

二、社会本位论
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论的观点是:因为个人生活在社会中,受制于社会环境,所以要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注意教育的社会价值;评价教育要看其对社会发展的贡献的指标。

代表人物:柏拉图、涂尔干、凯兴斯泰纳、赫钦斯、巴格莱等。

三、教育无目的论
这主要是美国教育思想家杜威的观点。

杜威曾经指出,“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没有目的;它就是自己的目的。

”“教育无目的论”并非主张真正的教育无目的,而是认为无教育过程之外的“外在”目的。

素质教育概述
一、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一代人才,这是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也是素质教育区别于应试教育的根本所在。

5.素质教育是注重学生个性培养的教育
二、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
1.全体性
所谓“全体性”,是指素质教育必须面向全体人民,任何一名社会成员,均必须通过正规或非正规的途径接受一定时限、一定程度的基础教育
2.基础性
所谓“基础性”是相对于专业(职业)性、定向性而言的。

素质教育向儿童、青少年提供的是“基本素质”而不是职业素质或专业素质,是让学生拥有“一般学识”而不是成为某一专门领域的“小专家”或某一劳动职业的“小行家”。

3.发展性
所谓“发展性”是指要着眼于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知识与能力,真正把学生的重心转移到启迪心智、孕育潜力、增强后劲上来。

4.全面性
所谓“全面性”,是指素质教育既要实现功能性的目标,又要体现形成性的要求,通过实现全面发展教育,促进学生个体的最优发展。

5.未来性
所谓“未来性”是指立足于未来社会的需要,而不是眼前的升学目标或就业需求。

影响学制的因素
①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②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
③人的身心发展规律;
④民族文化传统。

当代学制发展的特征
①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②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③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④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⑤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⑥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