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一、思考题
思考1: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们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

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这体现的唯物史观道理是( )
A、一切从实际出发 B.物质决定意识
C、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D.发展的观点
思考2:(2008·江苏单科,7)政府机构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

这说明()
A.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
B.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
C.生产力一定要适合生产关系状况
D.经济基础一定要适合上层建筑状况
答案 B
解析政府机构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从属于上层建筑范畴,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属于经济基础,故B项符合题意。

A项正确但材料未体现;C、D项错误。

二、知识突破
(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1、什么是生产力?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叫生产力。

生产力体现人与自然关系,生产力的主要内容包括劳动者、生产工具和劳动对象。

劳动者和生产工具统称为生产资料。

生产力的性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生产力具有人的属性。

第二、生产力具有社会性。

第三、生产力具有客观性。

第四、生产力具有历史性。

2、什么是生产关系?
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发生或体现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叫生产关系。

它是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

又称社会生产关系、经济关系。

生产关系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生产关系的内容或结构由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生产资料归谁所有)、产品的分配关系(产品如何分配)以及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关系及地位如何)等三个方面组成。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1)在生产方式的矛盾统一体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二者间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
(2)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表现在: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形式;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3)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表现在: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则促进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状况则阻碍生产力发展。

例题:材料一我国生产力水平低且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决定了我国除了实行公有制为主体,还应该允许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以及除了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还应该允许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材料二、建国初期我国实行了计划经济体制,不利于劳动者积极性的发挥,严重地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现了市场经济体制,调动了劳动者的积极性,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以上材料分别体现了什么哲理?
(二)、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1)什么是经济基础?
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它不包括旧的生产关系的残留和新的生产关系的萌芽。

(2)什么是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政治法律制度、组织和设施的总和。

上层建筑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

政治上层建筑是指人们在一定经济基础上建起的政治、法律制度以及建立的军队、警察、法庭、监狱、政府部门、党派等国家机器和政治组织。

思想上层建筑是指适应经济基础的社会意识形态,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哲学、宗教等等。

(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服务于经济基础。

当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

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推动经济基础的发展;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

(上层建筑反作用的性质取决于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例题:下列选项中属于上层建筑的有( BCDGH )
A 生产资料公有制
B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 国家政权
D 社会意识形态
E 按劳分配制度
F 大机器生产
G 人民代表制度
H 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

I 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
例题:我国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这就决定了政治上必须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及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我国原有政府管理过多过滥,在一定程度上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

2004年7月1日正式实施的《行政许可法》进一步规范政府的职权,更好地发挥了为市场经济服务的职能,促进经济发展。

以上材料体现了什么哲理?
【答案提示】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②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服务于经济基础。

当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

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推动经济基础的发展。

③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促进生产力发展……(上层建筑反作用的性质取决于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归纳】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
三、针对训练
1.(2008·广东单科,34,多选)为了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2008年3月国务院进行“大部制”机构
改革,形成“宽职能、大部门”的政府组织结构和体制机制。

这表明
()
A.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B.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
C.机构臃肿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D.机构精简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与完善
答案 ABCD
解析为适应经济发展,我国进行机构改革,体现的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精简机构有利于促进经济基础的发展,反之,则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

2(2011高考山东卷24)在广泛听取群众意见的基础上,2011年2月25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刑法修正案(八)。

该修正案首次将飙车、醉驾、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等严重危害群众利益的行为规定为犯罪。

这次刑法修改反映的哲学道理是
A生产关系应适应生产力的要求 B政治制度决定立法实践的变化
C上层建筑应适应经济基础的要求 D社会意识能脱离社会存在而发展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

法律属于上层建筑,上层建筑要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而变化;所以本题答案选C.其它项不符合题意。

3(2011高考浙江卷29)2011年初以来,社会动荡席卷中东、北非众多阿拉伯国家,一些国家甚至出现政权更迭和内战。

其原因有失业率居高不下、财富分配不公和西方意识形态的影响等,这表明
①经济状况影响社会的政治制度和设施
②意识形态对社会变化起重要作用
③适合上层建筑的经济基础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④生产关系是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因素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答案】A
【解析】政权更迭、意识形态属于社会政治制度与上层建筑范畴,失业率、财富分配属于经济基础范畴。

作答本题首先排除④选项,生产力而不是生产关系是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因素;另外题干强调的是探究政权更迭背后的原因,而不是探究社会经济萧条、滑坡的原因,故排除③,①②符合题意,答案为A。

4、(2011高考江苏卷32)国际经验表明,人均GDP从3000美元向10000美元提升的时期是社会结构平衡难度加大的阶段。

这就要求在阶段尤其要注重
A、解决社会的主要矛盾
B、解决生产力发展过程中各要素之间的矛盾
B、推动社会形态的更替D、变革上册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的环节
社会结构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占有一定资源、机会的社会成员的组成方式及其关系格局,其核心是社会阶层结构。

结合题意,D符合,AB不符,C观点错误。

5、(09安徽11)新时期我国农村改革是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展开、递次推进的,它经历了从“大包干”到税费改革,再到包括乡镇机构和管理体制等在内的综合改革过程,从而大大促进了我国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我国农村改革带来经济和社会发展所包含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有(A)
①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状况②生产方式变革社会性质的变化
③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④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就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6.中国过去30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

中国未来的发展,也必须靠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也是13亿中国人民的共同抉择。

这是因为
A.在社会主义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当今社会的基本矛盾
C.通过改革可以促使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
D.人民群众是改革开放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7.近年来,随着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文化产业逐步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格局,进一步解放和发展了文化生产力。

这表明 A.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B.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C.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D.我国文化产业结构的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
8.《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中说:“识时务者为俊杰。

”从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角度看,这里的“时务”喻指 A.经济基础决定于上层建筑规律 B.生产力要适应生产关系状况规律
C.支配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D.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阶段斗争规律
9.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政治体制改革作为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不断深化。

”这是因为A.上层建筑的变化推动着社会的进步B.生产关系的变革促进了生产力发展 C.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D.经济基础的变化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
10、(2011·西城模拟)目前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已成为我国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材料蕴含的唯物史观道理是(B)
A.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
B.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
C. 主观与客观要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D.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11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要坚持把发展农业生产力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大力推进农业生产力发展,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转变农业增长方式。

发展农业生产力就要( A )
A. 调整与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
B. 把农业发展作为党和政府一切工作的中心
C. 对现有生产关系进行彻底变革
D. 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突破旧的观点和客观规律的束缚
12、(2011·东北五校联考)1955年以来,我国农村坚持土地公有的基础上主要经营管理方式的变化如下表所示:
这体现了( D )
①经济基础一定要适应上层建筑的状况②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③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状况④改革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唯一动力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④
D. ②③
13. 材料一Z省经济以出口型、加工型中小企业为主,很多小企业靠低价竞争、模仿复制生存,处于产业链和价值链低端。

面对世界金融危机的“寒潮”,Z省各级政府迅速行动起来,出台并落实了加大财政投入、信贷帮扶企业等一系列保增长政策,到2009年底实现了Z省经济的“V型”大反转。

材料二在“后危机时代”,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向创新型经济转型升级是浙江经济社会持续平稳健康发展的唯一出路。

2010年3月,国家发改委正式发函将Z省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唯一综合试点省。

Z省对此提出“产业和人才是创新型经济的两个基本要素,而产业的升级转型、创新人才
的培养都离不开创新文化,创新文化是创新型经济的社会土壤。


结合上述材料,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知识说明Z省是如何实现经济“V型”大反转的?(15分)
14. 【解析】此题属于体现类材料题,解答此题首先明确知识范围:历史唯物主义。

所以我们应该立足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人民群众的地位。

通过Z省根据经济现状,落实增长政策,可见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调整经济结构可见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发挥人才的主体地位,可见人民群众的地位和作用。

【答案】(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

Z省各级政府面对世界金融危机的“寒潮”,出台并落实了一系列保增长政策,实现了经济的“V型”大反转。

(5分)
(2)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后危机时代”,Z省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向创新型经济转型升级使经济社会持续平稳健康发展。

(5分)
(3)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产业和人才是Z省创新型经济的两个基本要素,产业的升级转型必须发挥人才的主体和创造性作用。

(5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