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体系统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D2
ICAM-1
MHC-I
LFA-3
APC/靶细胞
三.MHC参与抗原的处理
外源性抗原处理与提呈
外源性抗原
降解
APC
TCR 转运
结合
CD4
表达
MHC-II 抗原肽
内源性抗原处理与提呈
病毒
整合
TCR
转录
翻译 降解
CD8+
CTL
抗原肽
靶细胞
MHC-I
四.调节 T 细胞分化成熟
胸腺上皮细胞MHC型别在阳性和阴性选择
三、补体系统的命名:
1 .参与补体经典激活途径的固有成分,按其被发现的先后分别命名 为 C1、C2……C9; 2 .旁路途径的成分以大写英文字母表示,如 B因子、 D 因子、P因子; 3.补体调节蛋白根据其功能命名,如C1抑制物、C4结合蛋白、促衰 变因子等; 4.补体受体多以其结合对象命名,如C3aR、C3bR; 5.补体活化后的裂解片段,以该成分后附加小写英文字母表示,如 C3a、C3b、C5a; 6.具有酶活性的成分或复合物在其符号上加一横线表示,如C1、 C4b2b ; 7. 灭活的补体片段则在其符号前加英文字母i表示,如iC3b。
第六章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及其编码分子
[主要内容:]
一、概述
二、HLA复合体
三、HLA抗原系统 四、HLA的功能 五、HLA与医学的关系
重要概念: MHC 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HLA
human leucocyte antigen
四、补体系统的理化性状:
补体各成分均为糖蛋白,多数为 β 球蛋白。分子量 25kDa ( D 因 子)~400kDa(C1q)。血清中含量相对稳定,在某些病理情况 下可有波动。各成分中以C3含量最高,达1200mg/L,以D因子含 量最低,仅1~2mg/L。补体成分性质极不稳定,56℃加热30min 即可灭活,室温下很快失活, 0℃~ 10℃仅能保持 3 ~ 4 天,紫外 线、机械振荡、某些添加剂均可使补体破坏。
第四章 补 体 系 统
主讲 王桂琴 教授 山西医科大学免疫学教研室 2003. 9
[主要内容]
概述:补体系统的概念、组成、命名及理化性状 补 体 的 激 活:补体激活的经典途径、MBL途径、 旁路途径
补体激活的调控:自身衰变的调控、调节因子的作用
补体的生物学作用:溶细胞作用、调理作用、炎症介 质、清除免疫复合物、免疫调节 作用 补体水平与临床
三、共同特性:
1.理化特征: 绝大多数细胞因子是低分子量(15~30KD) 的蛋白或糖蛋白。以单体形式存在,少数二聚体, TNF可形成三聚体。
2.产生特点: 1)活化细胞分泌的; 2)以自分泌和旁分泌为主,少数内分泌; 3)分泌过程是一瞬时性、短暂的自限性分泌; 4)多源性的:一种CK可由不同细胞产生,一种 细胞也可产生多种CKs;
二、细胞因子的分类
1.按细胞来源分为: 单核因子(monokine):由单核-巨噬细胞产生 淋巴因子(lymphokine):由淋巴细胞产生 2.按作用靶细胞: 作用于巨噬细胞的因子 作用于白细胞的因子 作用于淋巴细胞的因子 作用于其它细胞的因子 3.按作用分类: 干扰素(IFN)、肿瘤坏死因子( TNF)、白介素 ( IL)、集落刺激因子( CSF)、 生长因子、趋化 性细胞因子
iC3b与C3dg受体:分布、功能与CR3有 相似
第五章 细胞因子
[主要内容]
一、概述:概念 细胞因子的分类 共同特性 二、CK生物学活性
一、概念
细胞因子(cytokines,CKs)由活化细胞产生 的(主要是免疫细胞如T、B细胞、NK细胞、 单核/巨噬细胞,某些非免疫细胞如血管内皮 细胞、表皮细胞等)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的 小分子蛋白的总称。
MBL + C4 C4a + C4b
+丝氨酸蛋白酶
病原体 甘露糖残基 MASP + C4b2b
C2
C2a + C2b
三、补体激活的旁路途径
C3bBb
B因子 D因子
备解素(P) C3
经典途径 或自发产生C3b
C3bBbP
C3b C3bnBb
第三节 补 体 激 活 的 调 控
一、自身调控 二、调节因子的作用 C1 INH、 C4bp 、 H因子、 I 因子、过敏毒素灭活因子、 S 蛋 白 CR1、MCP、DAF、H统的概念:
人和脊椎动物新鲜血清中存在的一组不耐热 经活化后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包括30余种成 分),是抗体发挥溶细胞作用的必要补充条件。
二、补体系统的组成:
1.固有成分:经典激活途径:C1q、C1r、C1s、C4、C2; MBL 激活途径:MBL、丝氨酸蛋白酶; 旁路激活途径:B因子、D因子; 共同末端通路:C3、C5、C6、C7、C8和C9 2. 调节蛋白:C1抑制物、I因子、H因子、C4结合蛋白、S蛋白、 促衰变因子、膜辅助蛋白、同种限制因子、膜反应 溶解抑制因子等 3. 补体受体(CR):CR1~CR5、C3aR、C2aR、C4aR等
四、CK的生物学作用
1、介导非特异免疫,促进炎症反应 IFN 、TNF 、IL-1、6 2、参与和调节特异免疫应答 IFN MHC-II表达、促CD4+细胞活化 3、免疫效应分子:IFN 、IL-2增强NK活性 ---激活巨噬细胞 4、刺激造血:各种CSF 5、形成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调节网络
一、补体激活的经典途径
Ag-Ab C1(q、r、s)C1 C4 C4b
C4b2b C2 C2b C4b2b3b C3 C3b C5C5b C6 C7 C567 C8 C9n C56789n
二、补体激活的MBL途径
二、补体活性片段介导的生物学效应 1. 调理作用
病原菌 CR1
C3b
吞噬细胞
2. 引起炎症反应
C3a、C4a、C5a 过敏毒素 C5a趋化作用
3. 清除免疫复合物 空间干扰 C3b免疫粘附
4. 免疫调节作用: 捕捉、固定抗原 促细胞增殖分化 调节免疫细胞效应功能
补体受体
补体激活的活性片段与表达在不同细 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结合而发挥作用。 分三类: 1、结合于活性表面的C3裂解片段的受体 2、可溶性C3a/C5a/C4a片段的受体 3、调节补体级联反应的受体:MCP、 DAF等分子的受体
MHC抗原在APC与TH细胞作用中的限制性
CD2 CD4
LFA-3
APC
MHC-II
Ag
TCR
APC
ICAM-1 CD40 CD80/86 LFA-1 CD40L CD28
CD3
淋 巴 细 胞
MHC抗原在APC/靶细胞与CD8+CTL 作用中的限制性
CD3
LFA-1 CD8 TCR
CD8+ CTL
CR3(iC3bR、CD11/CD18)
表达细胞:PMN、单核吞噬细胞、肥大细胞、NK细胞 功能:参与吞噬细胞生物学作用:调理、诱导呼吸
爆发、促进趋化作用 凝集素活性:与某些特异糖类结合,介导补体非依 赖方式与吞噬细胞结合 参与粘附作用:促与内皮细胞结合、
CR4(CDcd11CD18)
第四节
补体的生物学作用
补体系统的功能可分为两大方面:
补体在细胞表面激活并形成MAC
介导溶细胞效应;补体激活过程中
产生不同的蛋白水解片段,从而介 导各种生物学效应。
一、补体介导的细胞溶解 二、补体活性片段介导的生物学效应 1. 调理作用 2. 引起炎症反应 3. 清除免疫复合物 4. 免疫调节
一、补体介导的细胞溶解 是机体抵抗微生物感染的重要防御机制, 某些微生物在无抗体存在的情况下,经旁 路和MBL途径激活补体而被溶解。 在某些病理情况下,溶细胞作用参与组 织损伤,如引起自身免疫病。
CR1(C3b、C4bR)
表达细胞:RBC、PMN、M、T、B、DC等 功能:抑制补体激活:结合C3b、C4b; I因子的辅助因子
调理作用 清除免疫复合物:免疫粘连 免疫调节:促B细胞分化、增强ADCC
CR2(C3dR,CD21)
表达细胞:B、DC、鼻咽部上皮细胞 功能:免疫调节:B分化、增生、抗体产生 EB病毒受体
MHC遗传特征
单倍型遗传:同一条染色体上MHC各基因位
点的组合----单倍型
多态性现象:复等位基因
共显性 连锁不平衡:MHC各等位基因均有各自的基 因频率,但某些等位基因组合呈现比期望值高得 多或低得多的频率,此现象即连锁不平衡。
HLA的表型、基因型与单体型
甲 乙 丙
受检者
A1
B8
A2
B12
A1
A2、B12
A1、B12
A1、B8
2 3
MHC-Class I
1
肽结合区 Ig样区
跨膜区 胞浆内区
MHC-I分子结构模式图
1
1 肽结合区
2
2 Ig样区
跨膜区
胞浆内区 MHC-II分子结构模式图
MHC的免疫生物学作用
参与对免疫应答的遗传控制
约束免疫细胞间相互作用
参与抗原的处理 调节 T 细胞分化成熟 协同刺激 T 细胞活化
第二节 补 体 的 激 活
生理情况下血清中的补体成分大部分以无 活性的前体形式存在,在某些活化物作用下, 或在特定的颗粒表面,补体各成分依次被激活, 最终导致溶细胞效应;同时,产生多种水解片 段,参与免疫调节及炎症反应等多种活动。
激活途径分三条:
一、补体激活的经典途径
二、补体激活的MBL途径
三、补体激活的旁路途径
一.参与对免疫应答的遗传控制
机体对某抗原能否应答及应答强弱
受遗传控制, 控制基因称 Ir基因 (immune response gene), 控制免疫 应答能力,调节免疫功能.
二.约束免疫细胞间相互作用
具有同一MHC表型的免疫细胞之间
才能相互作用------MHC限制性. APC-- TH , TH--B,, TH--TC , TC--靶细 胞等
B
C
E
A G
F
DQB TAP1
DRB4
人类MHC分类
MHC-I 类基因: HLA-A、B、C,E、F、G MHC-II 类基因:DR、DP、DQ、DM、DO、 DN
TAP(肽链转运基因)、 LMP(蛋白酶体相关基因)
MHC-III 类基因:补体基因(C2、C4A、C4B、 B因子基因)、 21羟化酶基 因、TNF基因、HSP70基因
3.作用特点: 1) 高效性:通过与相应受体结合发挥作用,极 微量(10-12g/L)的细胞因子即可触发明显 的生物效应; 2)非特异性:细胞因子的作用是非抗原特异性 的,也无MHC限制性; 3) 多样性:参与调节免疫应答、炎症反应、促 进细胞生长分化、参与组织修复等; 4) 复杂性、多效性:表现为重叠性、协同性、 拮抗性、双向性。 4.网络特点:细胞因子作用不是独立存在的, 表现为通过合成分泌的相互调节、受体表达 的相互制约、生物效应的相互影响而构成细 胞因子的网络性。
及T细胞发育中起决定性作用
阳性选择
胸腺基质细胞 MHC-与淋巴细胞表面 CD8结合
MHC- +淋巴细胞表面CD4
MHC-I
CD8+
CD4+
TCR
胸腺基质 细胞 胸腺基质 细胞
淋巴细胞
TCR
CD8+
淋巴细胞
CD4+
MHC-II
五.协同刺激 T 细胞活化
TCR与MHC-多肽复合物结合的同时, CD4或CD8分子分别与MHC-类 2 功能 区或与 类3功能区相结合,从而稳定了 TCR与MHC-多肽的特异结合,故称 CD4/CD8为协同受体,MHC分子为协同 刺激分子(MHC与CD4/CD8结合,活化 了与之相关联的蛋白酪氨酸激酶P56lck, 此为活化T细胞的一个重要协同刺激信 号)。
人类白细胞抗原
HLA 复合体
人类 MHC
着丝点
MHC
第6号染色体
DP
DQ
DR
补体基因
B
C
A
HLA-II 1000 Kb
HLA-III 600~1000 Kb
HLA-I 2000 Kb
人类MHC(HLA)胚系基因图
经典的I、II 类
免疫功能相关 假基因
II 类基因
III 类基因
I 类基因
着丝点
C4A C4B Bf C2
B8
A1
B12
A1
B8
A1
B8 HLA-A1:B8
表 型 HLA-A1、2: HLA-A1:B8、12
B8、12
基因型 HLA-A1、A2
HLA-B8、B12
HLA-A1、A1 HLA-B8、B12 HLA-A1、B8/
HLA-A1、A1 HLA-B8、B8 HLA-A1、B8/
单倍型 HLA-A1、B8/
ICAM-1
MHC-I
LFA-3
APC/靶细胞
三.MHC参与抗原的处理
外源性抗原处理与提呈
外源性抗原
降解
APC
TCR 转运
结合
CD4
表达
MHC-II 抗原肽
内源性抗原处理与提呈
病毒
整合
TCR
转录
翻译 降解
CD8+
CTL
抗原肽
靶细胞
MHC-I
四.调节 T 细胞分化成熟
胸腺上皮细胞MHC型别在阳性和阴性选择
三、补体系统的命名:
1 .参与补体经典激活途径的固有成分,按其被发现的先后分别命名 为 C1、C2……C9; 2 .旁路途径的成分以大写英文字母表示,如 B因子、 D 因子、P因子; 3.补体调节蛋白根据其功能命名,如C1抑制物、C4结合蛋白、促衰 变因子等; 4.补体受体多以其结合对象命名,如C3aR、C3bR; 5.补体活化后的裂解片段,以该成分后附加小写英文字母表示,如 C3a、C3b、C5a; 6.具有酶活性的成分或复合物在其符号上加一横线表示,如C1、 C4b2b ; 7. 灭活的补体片段则在其符号前加英文字母i表示,如iC3b。
第六章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及其编码分子
[主要内容:]
一、概述
二、HLA复合体
三、HLA抗原系统 四、HLA的功能 五、HLA与医学的关系
重要概念: MHC 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HLA
human leucocyte antigen
四、补体系统的理化性状:
补体各成分均为糖蛋白,多数为 β 球蛋白。分子量 25kDa ( D 因 子)~400kDa(C1q)。血清中含量相对稳定,在某些病理情况 下可有波动。各成分中以C3含量最高,达1200mg/L,以D因子含 量最低,仅1~2mg/L。补体成分性质极不稳定,56℃加热30min 即可灭活,室温下很快失活, 0℃~ 10℃仅能保持 3 ~ 4 天,紫外 线、机械振荡、某些添加剂均可使补体破坏。
第四章 补 体 系 统
主讲 王桂琴 教授 山西医科大学免疫学教研室 2003. 9
[主要内容]
概述:补体系统的概念、组成、命名及理化性状 补 体 的 激 活:补体激活的经典途径、MBL途径、 旁路途径
补体激活的调控:自身衰变的调控、调节因子的作用
补体的生物学作用:溶细胞作用、调理作用、炎症介 质、清除免疫复合物、免疫调节 作用 补体水平与临床
三、共同特性:
1.理化特征: 绝大多数细胞因子是低分子量(15~30KD) 的蛋白或糖蛋白。以单体形式存在,少数二聚体, TNF可形成三聚体。
2.产生特点: 1)活化细胞分泌的; 2)以自分泌和旁分泌为主,少数内分泌; 3)分泌过程是一瞬时性、短暂的自限性分泌; 4)多源性的:一种CK可由不同细胞产生,一种 细胞也可产生多种CKs;
二、细胞因子的分类
1.按细胞来源分为: 单核因子(monokine):由单核-巨噬细胞产生 淋巴因子(lymphokine):由淋巴细胞产生 2.按作用靶细胞: 作用于巨噬细胞的因子 作用于白细胞的因子 作用于淋巴细胞的因子 作用于其它细胞的因子 3.按作用分类: 干扰素(IFN)、肿瘤坏死因子( TNF)、白介素 ( IL)、集落刺激因子( CSF)、 生长因子、趋化 性细胞因子
iC3b与C3dg受体:分布、功能与CR3有 相似
第五章 细胞因子
[主要内容]
一、概述:概念 细胞因子的分类 共同特性 二、CK生物学活性
一、概念
细胞因子(cytokines,CKs)由活化细胞产生 的(主要是免疫细胞如T、B细胞、NK细胞、 单核/巨噬细胞,某些非免疫细胞如血管内皮 细胞、表皮细胞等)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的 小分子蛋白的总称。
MBL + C4 C4a + C4b
+丝氨酸蛋白酶
病原体 甘露糖残基 MASP + C4b2b
C2
C2a + C2b
三、补体激活的旁路途径
C3bBb
B因子 D因子
备解素(P) C3
经典途径 或自发产生C3b
C3bBbP
C3b C3bnBb
第三节 补 体 激 活 的 调 控
一、自身调控 二、调节因子的作用 C1 INH、 C4bp 、 H因子、 I 因子、过敏毒素灭活因子、 S 蛋 白 CR1、MCP、DAF、H统的概念:
人和脊椎动物新鲜血清中存在的一组不耐热 经活化后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包括30余种成 分),是抗体发挥溶细胞作用的必要补充条件。
二、补体系统的组成:
1.固有成分:经典激活途径:C1q、C1r、C1s、C4、C2; MBL 激活途径:MBL、丝氨酸蛋白酶; 旁路激活途径:B因子、D因子; 共同末端通路:C3、C5、C6、C7、C8和C9 2. 调节蛋白:C1抑制物、I因子、H因子、C4结合蛋白、S蛋白、 促衰变因子、膜辅助蛋白、同种限制因子、膜反应 溶解抑制因子等 3. 补体受体(CR):CR1~CR5、C3aR、C2aR、C4aR等
四、CK的生物学作用
1、介导非特异免疫,促进炎症反应 IFN 、TNF 、IL-1、6 2、参与和调节特异免疫应答 IFN MHC-II表达、促CD4+细胞活化 3、免疫效应分子:IFN 、IL-2增强NK活性 ---激活巨噬细胞 4、刺激造血:各种CSF 5、形成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调节网络
一、补体激活的经典途径
Ag-Ab C1(q、r、s)C1 C4 C4b
C4b2b C2 C2b C4b2b3b C3 C3b C5C5b C6 C7 C567 C8 C9n C56789n
二、补体激活的MBL途径
二、补体活性片段介导的生物学效应 1. 调理作用
病原菌 CR1
C3b
吞噬细胞
2. 引起炎症反应
C3a、C4a、C5a 过敏毒素 C5a趋化作用
3. 清除免疫复合物 空间干扰 C3b免疫粘附
4. 免疫调节作用: 捕捉、固定抗原 促细胞增殖分化 调节免疫细胞效应功能
补体受体
补体激活的活性片段与表达在不同细 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结合而发挥作用。 分三类: 1、结合于活性表面的C3裂解片段的受体 2、可溶性C3a/C5a/C4a片段的受体 3、调节补体级联反应的受体:MCP、 DAF等分子的受体
MHC抗原在APC与TH细胞作用中的限制性
CD2 CD4
LFA-3
APC
MHC-II
Ag
TCR
APC
ICAM-1 CD40 CD80/86 LFA-1 CD40L CD28
CD3
淋 巴 细 胞
MHC抗原在APC/靶细胞与CD8+CTL 作用中的限制性
CD3
LFA-1 CD8 TCR
CD8+ CTL
CR3(iC3bR、CD11/CD18)
表达细胞:PMN、单核吞噬细胞、肥大细胞、NK细胞 功能:参与吞噬细胞生物学作用:调理、诱导呼吸
爆发、促进趋化作用 凝集素活性:与某些特异糖类结合,介导补体非依 赖方式与吞噬细胞结合 参与粘附作用:促与内皮细胞结合、
CR4(CDcd11CD18)
第四节
补体的生物学作用
补体系统的功能可分为两大方面:
补体在细胞表面激活并形成MAC
介导溶细胞效应;补体激活过程中
产生不同的蛋白水解片段,从而介 导各种生物学效应。
一、补体介导的细胞溶解 二、补体活性片段介导的生物学效应 1. 调理作用 2. 引起炎症反应 3. 清除免疫复合物 4. 免疫调节
一、补体介导的细胞溶解 是机体抵抗微生物感染的重要防御机制, 某些微生物在无抗体存在的情况下,经旁 路和MBL途径激活补体而被溶解。 在某些病理情况下,溶细胞作用参与组 织损伤,如引起自身免疫病。
CR1(C3b、C4bR)
表达细胞:RBC、PMN、M、T、B、DC等 功能:抑制补体激活:结合C3b、C4b; I因子的辅助因子
调理作用 清除免疫复合物:免疫粘连 免疫调节:促B细胞分化、增强ADCC
CR2(C3dR,CD21)
表达细胞:B、DC、鼻咽部上皮细胞 功能:免疫调节:B分化、增生、抗体产生 EB病毒受体
MHC遗传特征
单倍型遗传:同一条染色体上MHC各基因位
点的组合----单倍型
多态性现象:复等位基因
共显性 连锁不平衡:MHC各等位基因均有各自的基 因频率,但某些等位基因组合呈现比期望值高得 多或低得多的频率,此现象即连锁不平衡。
HLA的表型、基因型与单体型
甲 乙 丙
受检者
A1
B8
A2
B12
A1
A2、B12
A1、B12
A1、B8
2 3
MHC-Class I
1
肽结合区 Ig样区
跨膜区 胞浆内区
MHC-I分子结构模式图
1
1 肽结合区
2
2 Ig样区
跨膜区
胞浆内区 MHC-II分子结构模式图
MHC的免疫生物学作用
参与对免疫应答的遗传控制
约束免疫细胞间相互作用
参与抗原的处理 调节 T 细胞分化成熟 协同刺激 T 细胞活化
第二节 补 体 的 激 活
生理情况下血清中的补体成分大部分以无 活性的前体形式存在,在某些活化物作用下, 或在特定的颗粒表面,补体各成分依次被激活, 最终导致溶细胞效应;同时,产生多种水解片 段,参与免疫调节及炎症反应等多种活动。
激活途径分三条:
一、补体激活的经典途径
二、补体激活的MBL途径
三、补体激活的旁路途径
一.参与对免疫应答的遗传控制
机体对某抗原能否应答及应答强弱
受遗传控制, 控制基因称 Ir基因 (immune response gene), 控制免疫 应答能力,调节免疫功能.
二.约束免疫细胞间相互作用
具有同一MHC表型的免疫细胞之间
才能相互作用------MHC限制性. APC-- TH , TH--B,, TH--TC , TC--靶细 胞等
B
C
E
A G
F
DQB TAP1
DRB4
人类MHC分类
MHC-I 类基因: HLA-A、B、C,E、F、G MHC-II 类基因:DR、DP、DQ、DM、DO、 DN
TAP(肽链转运基因)、 LMP(蛋白酶体相关基因)
MHC-III 类基因:补体基因(C2、C4A、C4B、 B因子基因)、 21羟化酶基 因、TNF基因、HSP70基因
3.作用特点: 1) 高效性:通过与相应受体结合发挥作用,极 微量(10-12g/L)的细胞因子即可触发明显 的生物效应; 2)非特异性:细胞因子的作用是非抗原特异性 的,也无MHC限制性; 3) 多样性:参与调节免疫应答、炎症反应、促 进细胞生长分化、参与组织修复等; 4) 复杂性、多效性:表现为重叠性、协同性、 拮抗性、双向性。 4.网络特点:细胞因子作用不是独立存在的, 表现为通过合成分泌的相互调节、受体表达 的相互制约、生物效应的相互影响而构成细 胞因子的网络性。
及T细胞发育中起决定性作用
阳性选择
胸腺基质细胞 MHC-与淋巴细胞表面 CD8结合
MHC- +淋巴细胞表面CD4
MHC-I
CD8+
CD4+
TCR
胸腺基质 细胞 胸腺基质 细胞
淋巴细胞
TCR
CD8+
淋巴细胞
CD4+
MHC-II
五.协同刺激 T 细胞活化
TCR与MHC-多肽复合物结合的同时, CD4或CD8分子分别与MHC-类 2 功能 区或与 类3功能区相结合,从而稳定了 TCR与MHC-多肽的特异结合,故称 CD4/CD8为协同受体,MHC分子为协同 刺激分子(MHC与CD4/CD8结合,活化 了与之相关联的蛋白酪氨酸激酶P56lck, 此为活化T细胞的一个重要协同刺激信 号)。
人类白细胞抗原
HLA 复合体
人类 MHC
着丝点
MHC
第6号染色体
DP
DQ
DR
补体基因
B
C
A
HLA-II 1000 Kb
HLA-III 600~1000 Kb
HLA-I 2000 Kb
人类MHC(HLA)胚系基因图
经典的I、II 类
免疫功能相关 假基因
II 类基因
III 类基因
I 类基因
着丝点
C4A C4B Bf C2
B8
A1
B12
A1
B8
A1
B8 HLA-A1:B8
表 型 HLA-A1、2: HLA-A1:B8、12
B8、12
基因型 HLA-A1、A2
HLA-B8、B12
HLA-A1、A1 HLA-B8、B12 HLA-A1、B8/
HLA-A1、A1 HLA-B8、B8 HLA-A1、B8/
单倍型 HLA-A1、B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