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古典哲学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时空只适用于现象,不适用于自在之物;一切经验 对象都在时空中,但并非一切事物都在时空中。
3、时空是使感性现象成为可能的主观条件,但是离开 了感觉经验,它们只是没有任何内容的空形式。
2、知性
先天思维形式
(十二个范畴)
感性现象
经验知识或科学知识
1、思维无内容则空,直观无概念则盲。知性的认识功 能就是在思维中把感性提供的直观对象综合统一起来。
2、费希特从自我意识出发来解决主体与客 体、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对立,但是他最后设 定的“绝对自我”已经预示着从主观唯心主 义向客观唯心主义的转化。
3、谢林用主体与客体的“绝对同一”来实 现对立面的同一,但是这种“绝对同一”却 不能有效说明自身的运动,具有神秘的色彩。
4、黑格尔用“绝对精神”的自否定运动来 超越主体与客体、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对立, 在绝对唯心主义的基础上辩证地实现了思维 与存在的同一性。
2、质、量、关系、模态等范畴不是自在之物的规定, 而是人类的先天思维形式,先验自我通过范畴把经验 杂多(现象)联结成具有普遍必然性的经验知识。
3、知性范畴只能运用于经验对象,不能作“先验的运 用”即运用于自在之物。
知性的十二个范畴
1、量的范畴——单一性、多数性、全体性
2、质的范畴——实在性、否定性、限制性
知性)
• 形而上学作为一种自然倾向如何可能?
(先验辩证论—消极的辩证法)
• 形而上学作为科学如何可能?(先验方法
论—积极的方法论)
康德认识论的基本图式:
自我(思维)
(先验wenku.baidu.com观念性)
形式
自在之物(存在)
(超验的本体)
质料
现象世界和经验知识
(经验性的实在性)
几点结论:
• 先天知识形式是知识成为可能的前提 和根据
3、关系范畴——实体与偶性、原因与结果、主动 与受动
4、模态范畴——可能性与不可能性、存在与非存 在、必然性与偶然性
3、理性
“先验的理念”
“灵魂”——一切心理现象的统一体 “宇宙”——一切物理现象的统一体 “上帝”——一切物理现象和心理现象的统一 体
1、“先验的理念”只是先验自我对知性知识进行更高 综合统一的范导原则,不能先验地运用于自在之物。
在没有事先考察人类理性的范围和限度之前就 a、断定理性自身的原理和范畴就是客观事物本身 的规定, b、断定理性仅仅凭借自身力量就能认识事物的真 相和世界的根本实在, c、由此导致了理性的唯我独真的独断态度。
两种独断论:
莱布尼兹-沃尔夫体系(唯心主义独断论) 法国18世纪唯物主义(唯物主义独断论)
B、对休谟怀疑论的批判:
唯动机论的道德观
三、实践理性的信仰
“最高的善”(意志自律)与“至善”(德福相配)
实践理性的二律背反:
幸福即道德(伊壁鸠鲁主义)与道德即幸福(斯多噶主义)
实践理性的三个悬设:
1、意志自由 2、灵魂不朽 3、上帝存在
康德认为: 单个的感觉表象和单个的概念都不是知 识,真正的知识是判断,比如:
“玫瑰花是红色的。”
虽然一切知识都是判断,但是并非一切判 断都是知识。构成知识的判断必须符合两 个条件:
• 具有普遍必然性 • 能够提供新内容
2、判断的分类
根据主项与谓项的关系,可以将判断分为 “分析判断”和“综合判断”
2、如果对“先验的理念”作先验的运用,必然导致理 性的谬误,即“先验的幻相”。
(1)理性心理学的谬误推理——“我思故我在”
将“我”从一个逻辑的主词偷换成一个实在的主体
(2)理性宇宙论的“二律背反”——唯心与唯物世界观
A、世界在时空上是有限的,还无限的; B、世界上的一切是单纯的,还是复合的; C、世界除自然因果性外还有自由因果性,世界只有自然因果性; D、世界有终极原因,世界没有终极原因。
(3)理性神学的“理想”——关于上帝存在的理性证明
A、本体论证明 B、宇宙论证明 C、目的论证明
“先验幻相”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把“实在性”、 “因果性”、“存在-非存在”等范畴先验地运用于 自在之物。
《实践理性批判》——康德的道德哲学
一、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
理性给自然立法——实然的自然律(必然) 理性给自身立法——应然的道德律(自由)
a、在知觉之外存在着作为经验来源的“自在之 物”,在知觉背后存在着作为知识前提的“先验自 我”
b、数学和自然科学原理具有普遍必然性
关键问题:
数学和自然科学原理的普遍必然性从何而来?
哥白尼式的革命:
这种普遍必然性来自于主观的先天知识形式和原 理,而不是客观事物本身。
从“观念符合对象”到“对象符合观念”的转 变——“人给自然立法”。
分析判断―谓项被包含在主项中的判断
“物体是有广延的。” “三角形有三个角。”
在分析判断中,谓项概念没有给主项概念增加 新内容,它只是一种“解释性的判断”,因此 分析判断并不是真正的知识。
综合判断―谓项不包含在主项中的判断
• “有些物体是有重量的” • “这件衣服是蓝色的”
在综合判断中,谓项概念给主项概念增加了 新内容,它是一种“扩展性的判断”,但是 由于综合判断是建立在经验归纳的基础上, 它无法保证判断的普遍必然性,因此单纯的 综合判断也不是真正的知识
“这件衣服是蓝色的” “今天热”
• 经验判断不具有普遍必然性
3、先天综合判断是否可能?
经验论片面地强调后天综合判断,从而否 认科学知识具有普遍必然性。
唯理论片面地强调先天分析判断,从而轻 视科学知识的经验内容。
康德则要将先天判断与综合判断联系起来, 形成既具有普遍必然性,又具有新的经验 内容的科学知识。
根据知识的来源,可以将判断分为 “先天判断”和“经验(后天)判
断”
先天判断―“独立于经验”的判断
• 一切分析判断都属于先天判断―先天 分析判断,比如:
“三角形有三个角” “黄金是黄色的”
• 先天判断具有普遍必然性
经验(后天)判断―“来源于经验”的 判断
• 一切经验判断同时也是综合判断―后天 综合判断,比如:
纯粹数学中的先天综合判断:
• “5+7=12” • “两点之间直线最短。”
纯粹自然科学中的先天综合判断:
• “在运动的传递中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一 定相等。”
• “任何变化都有原因”
4、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
“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的具体内容 • 纯粹数学如何可能?(先验感性论—感性) • 纯粹自然科学如何可能?(先验分析论—
5、费尔巴哈用感性的人取代了黑格尔的抽 象精神,在人本主义基础上实现了思维与存 在的统一。
第二节:康德
一、生平及主要著述
1、四个人的影响: 牛顿与卢梭、休谟与莱布尼兹
2、三大批判:
《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 批判》、《判断力批判》
3、两对矛盾: 思维与存在 理性与信仰
伊尔努尔·康德 (Immanuel Kant, 1724—1804)
• 感觉经验是一切知识的开端 • 知识仅限于现象的范围内,不能达到
自在之物(本质)
康德认识论的基本特征:
• 以主观唯心主义先验论为主导、以唯 心主义经验论为基础的认识论和关于 物自体的不可知论
• “人给自然立法”的哥白尼式革命
1、感性
先天直观形式
后天直观质料
(空间和时间)
(色声香味冷硬等)
现象
1、时空不是客观事物的存在形式,而是人类的先天直 观形式,它们与自在之物提供的后天直观质料共同构 成作为认识对象的现象。
二、德国古典哲学的基本问题
显性: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主要表现 为主观能动性与客观制约性的关系问题)
隐性:理性与信仰的关系问题
德国古典哲学自觉地突出了主体的能动作 用,对理论与实践、自由与必然、理性与信 仰等重要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三、德国古典哲学的发展脉络
1、康德明确地提出了主体与客体的同一性 问题,但是他的哲学最后却造成了主体与客 体、理论与实践之间的一系列对立。
C、康德哲学的基本特征
a、批判哲学的出发点: 在认识之前批判地考察人类理性或认识能力的形式和 原理、范围和限度——“批判哲学”和“先验哲学”
b、批判哲学的关键: 先天的知识形式与经验的知识质料相结合,才能形成 既有普遍必然性、又有新内容的科学知识。 c、批判哲学的重要前提: 由于认识的过程是一面形成知识的对象,一面形成关 于对象的知识,因此认识的范围仅限于打上主观烙印 的“现象”,而纯粹客观的“自在之物”不可知。
德国古典哲学
主讲人:赵林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
第一节:概论
一、德国古典哲学产生的背景
1、社会背景:三十年战争以后的德国 封建状态——经济上落后、政治上分裂。 2、思想背景:路德开创的注重内在自由 的精神传统,从雅各布·波墨到莱布尼兹-沃尔夫主义的思辨传统。 3、英法启蒙思潮与德国虔敬主义的双重 影响:理性与信仰的关系
实践理性高于理论理性
二.道德律——“绝对命令”(定言令式)
道德律的形式化表述:
“你应该如此行动,要使你行动的准则同时也能够成为 一条普遍的立法原则。”
道德律的三个层次:
1、“普遍立法”——道德律应像自然律一样具有普遍 性 2、“人是目的”——始终要把人不仅当作手段,而且 当作目的 3、“意志自律”——“自己立法,自己遵守”
三、康德的认识论
康德认识论的中心问题: ——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
康德认识论的中心 问题
――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 能?
伊曼纽·康德
Immanuel Kant (1724—1804 )
1、什么是知识?
经验论认为: 知识的最基本单位是单个的感觉印象
唯理论认为: 知识的最简单形式是清楚明白的概念
二、“前批判时期”的哲学思想
1、“前批判时期”的自然观
A、“星云假说”——将历史引入到自然界 的时间中,取消了牛顿世界观中的“第一推 动”。
B、“原始星云”与“原始原因”、物质世 界与生命世界、宇宙在时空上的无限性与宇 宙的中心和开端、机械论世界观与目的论上
2、批判哲学的形成
A、对独断论的批判:
3、时空是使感性现象成为可能的主观条件,但是离开 了感觉经验,它们只是没有任何内容的空形式。
2、知性
先天思维形式
(十二个范畴)
感性现象
经验知识或科学知识
1、思维无内容则空,直观无概念则盲。知性的认识功 能就是在思维中把感性提供的直观对象综合统一起来。
2、费希特从自我意识出发来解决主体与客 体、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对立,但是他最后设 定的“绝对自我”已经预示着从主观唯心主 义向客观唯心主义的转化。
3、谢林用主体与客体的“绝对同一”来实 现对立面的同一,但是这种“绝对同一”却 不能有效说明自身的运动,具有神秘的色彩。
4、黑格尔用“绝对精神”的自否定运动来 超越主体与客体、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对立, 在绝对唯心主义的基础上辩证地实现了思维 与存在的同一性。
2、质、量、关系、模态等范畴不是自在之物的规定, 而是人类的先天思维形式,先验自我通过范畴把经验 杂多(现象)联结成具有普遍必然性的经验知识。
3、知性范畴只能运用于经验对象,不能作“先验的运 用”即运用于自在之物。
知性的十二个范畴
1、量的范畴——单一性、多数性、全体性
2、质的范畴——实在性、否定性、限制性
知性)
• 形而上学作为一种自然倾向如何可能?
(先验辩证论—消极的辩证法)
• 形而上学作为科学如何可能?(先验方法
论—积极的方法论)
康德认识论的基本图式:
自我(思维)
(先验wenku.baidu.com观念性)
形式
自在之物(存在)
(超验的本体)
质料
现象世界和经验知识
(经验性的实在性)
几点结论:
• 先天知识形式是知识成为可能的前提 和根据
3、关系范畴——实体与偶性、原因与结果、主动 与受动
4、模态范畴——可能性与不可能性、存在与非存 在、必然性与偶然性
3、理性
“先验的理念”
“灵魂”——一切心理现象的统一体 “宇宙”——一切物理现象的统一体 “上帝”——一切物理现象和心理现象的统一 体
1、“先验的理念”只是先验自我对知性知识进行更高 综合统一的范导原则,不能先验地运用于自在之物。
在没有事先考察人类理性的范围和限度之前就 a、断定理性自身的原理和范畴就是客观事物本身 的规定, b、断定理性仅仅凭借自身力量就能认识事物的真 相和世界的根本实在, c、由此导致了理性的唯我独真的独断态度。
两种独断论:
莱布尼兹-沃尔夫体系(唯心主义独断论) 法国18世纪唯物主义(唯物主义独断论)
B、对休谟怀疑论的批判:
唯动机论的道德观
三、实践理性的信仰
“最高的善”(意志自律)与“至善”(德福相配)
实践理性的二律背反:
幸福即道德(伊壁鸠鲁主义)与道德即幸福(斯多噶主义)
实践理性的三个悬设:
1、意志自由 2、灵魂不朽 3、上帝存在
康德认为: 单个的感觉表象和单个的概念都不是知 识,真正的知识是判断,比如:
“玫瑰花是红色的。”
虽然一切知识都是判断,但是并非一切判 断都是知识。构成知识的判断必须符合两 个条件:
• 具有普遍必然性 • 能够提供新内容
2、判断的分类
根据主项与谓项的关系,可以将判断分为 “分析判断”和“综合判断”
2、如果对“先验的理念”作先验的运用,必然导致理 性的谬误,即“先验的幻相”。
(1)理性心理学的谬误推理——“我思故我在”
将“我”从一个逻辑的主词偷换成一个实在的主体
(2)理性宇宙论的“二律背反”——唯心与唯物世界观
A、世界在时空上是有限的,还无限的; B、世界上的一切是单纯的,还是复合的; C、世界除自然因果性外还有自由因果性,世界只有自然因果性; D、世界有终极原因,世界没有终极原因。
(3)理性神学的“理想”——关于上帝存在的理性证明
A、本体论证明 B、宇宙论证明 C、目的论证明
“先验幻相”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把“实在性”、 “因果性”、“存在-非存在”等范畴先验地运用于 自在之物。
《实践理性批判》——康德的道德哲学
一、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
理性给自然立法——实然的自然律(必然) 理性给自身立法——应然的道德律(自由)
a、在知觉之外存在着作为经验来源的“自在之 物”,在知觉背后存在着作为知识前提的“先验自 我”
b、数学和自然科学原理具有普遍必然性
关键问题:
数学和自然科学原理的普遍必然性从何而来?
哥白尼式的革命:
这种普遍必然性来自于主观的先天知识形式和原 理,而不是客观事物本身。
从“观念符合对象”到“对象符合观念”的转 变——“人给自然立法”。
分析判断―谓项被包含在主项中的判断
“物体是有广延的。” “三角形有三个角。”
在分析判断中,谓项概念没有给主项概念增加 新内容,它只是一种“解释性的判断”,因此 分析判断并不是真正的知识。
综合判断―谓项不包含在主项中的判断
• “有些物体是有重量的” • “这件衣服是蓝色的”
在综合判断中,谓项概念给主项概念增加了 新内容,它是一种“扩展性的判断”,但是 由于综合判断是建立在经验归纳的基础上, 它无法保证判断的普遍必然性,因此单纯的 综合判断也不是真正的知识
“这件衣服是蓝色的” “今天热”
• 经验判断不具有普遍必然性
3、先天综合判断是否可能?
经验论片面地强调后天综合判断,从而否 认科学知识具有普遍必然性。
唯理论片面地强调先天分析判断,从而轻 视科学知识的经验内容。
康德则要将先天判断与综合判断联系起来, 形成既具有普遍必然性,又具有新的经验 内容的科学知识。
根据知识的来源,可以将判断分为 “先天判断”和“经验(后天)判
断”
先天判断―“独立于经验”的判断
• 一切分析判断都属于先天判断―先天 分析判断,比如:
“三角形有三个角” “黄金是黄色的”
• 先天判断具有普遍必然性
经验(后天)判断―“来源于经验”的 判断
• 一切经验判断同时也是综合判断―后天 综合判断,比如:
纯粹数学中的先天综合判断:
• “5+7=12” • “两点之间直线最短。”
纯粹自然科学中的先天综合判断:
• “在运动的传递中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一 定相等。”
• “任何变化都有原因”
4、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
“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的具体内容 • 纯粹数学如何可能?(先验感性论—感性) • 纯粹自然科学如何可能?(先验分析论—
5、费尔巴哈用感性的人取代了黑格尔的抽 象精神,在人本主义基础上实现了思维与存 在的统一。
第二节:康德
一、生平及主要著述
1、四个人的影响: 牛顿与卢梭、休谟与莱布尼兹
2、三大批判:
《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 批判》、《判断力批判》
3、两对矛盾: 思维与存在 理性与信仰
伊尔努尔·康德 (Immanuel Kant, 1724—1804)
• 感觉经验是一切知识的开端 • 知识仅限于现象的范围内,不能达到
自在之物(本质)
康德认识论的基本特征:
• 以主观唯心主义先验论为主导、以唯 心主义经验论为基础的认识论和关于 物自体的不可知论
• “人给自然立法”的哥白尼式革命
1、感性
先天直观形式
后天直观质料
(空间和时间)
(色声香味冷硬等)
现象
1、时空不是客观事物的存在形式,而是人类的先天直 观形式,它们与自在之物提供的后天直观质料共同构 成作为认识对象的现象。
二、德国古典哲学的基本问题
显性: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主要表现 为主观能动性与客观制约性的关系问题)
隐性:理性与信仰的关系问题
德国古典哲学自觉地突出了主体的能动作 用,对理论与实践、自由与必然、理性与信 仰等重要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三、德国古典哲学的发展脉络
1、康德明确地提出了主体与客体的同一性 问题,但是他的哲学最后却造成了主体与客 体、理论与实践之间的一系列对立。
C、康德哲学的基本特征
a、批判哲学的出发点: 在认识之前批判地考察人类理性或认识能力的形式和 原理、范围和限度——“批判哲学”和“先验哲学”
b、批判哲学的关键: 先天的知识形式与经验的知识质料相结合,才能形成 既有普遍必然性、又有新内容的科学知识。 c、批判哲学的重要前提: 由于认识的过程是一面形成知识的对象,一面形成关 于对象的知识,因此认识的范围仅限于打上主观烙印 的“现象”,而纯粹客观的“自在之物”不可知。
德国古典哲学
主讲人:赵林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
第一节:概论
一、德国古典哲学产生的背景
1、社会背景:三十年战争以后的德国 封建状态——经济上落后、政治上分裂。 2、思想背景:路德开创的注重内在自由 的精神传统,从雅各布·波墨到莱布尼兹-沃尔夫主义的思辨传统。 3、英法启蒙思潮与德国虔敬主义的双重 影响:理性与信仰的关系
实践理性高于理论理性
二.道德律——“绝对命令”(定言令式)
道德律的形式化表述:
“你应该如此行动,要使你行动的准则同时也能够成为 一条普遍的立法原则。”
道德律的三个层次:
1、“普遍立法”——道德律应像自然律一样具有普遍 性 2、“人是目的”——始终要把人不仅当作手段,而且 当作目的 3、“意志自律”——“自己立法,自己遵守”
三、康德的认识论
康德认识论的中心问题: ——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
康德认识论的中心 问题
――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 能?
伊曼纽·康德
Immanuel Kant (1724—1804 )
1、什么是知识?
经验论认为: 知识的最基本单位是单个的感觉印象
唯理论认为: 知识的最简单形式是清楚明白的概念
二、“前批判时期”的哲学思想
1、“前批判时期”的自然观
A、“星云假说”——将历史引入到自然界 的时间中,取消了牛顿世界观中的“第一推 动”。
B、“原始星云”与“原始原因”、物质世 界与生命世界、宇宙在时空上的无限性与宇 宙的中心和开端、机械论世界观与目的论上
2、批判哲学的形成
A、对独断论的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