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和内地高中中国史教材比较研究浅析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应试信心。这种形式, 富有兴趣和吸引力, 利于开拓型人才的培养。内地教材最具特色之处在于加强 了研究性学习的内容。第一, 增设活动课程, 教材提供了有关资料和参考论文, 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 相关情境和资源, 组织和鼓励学生自己去选择角度、查阅文献资料、得出自己的观点。第二, 调整课后 练习题。新教材阅读课不设练习, 必修课练习包括选择题、问答题、材料解析题、讲图题等。
五、课程内容比较
综观两套的高中中国史内容, 笔者认为: 第一、两套教材都突出强调五千年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灿烂文明。可以说, 香港的乙部教材无 疑是一部中华文明史的缩影。任何人置于其中, 无不感慨中华文明之辉煌, 展现华夏文化之博大精 深。内地教材在每一个历史时期之后, 都要单独列一章文化课, 前后内容浑然一体, 凸现文明古国之 源远流长。
* [ 收稿日期] 2002 ) 09 ) 18 [ 作者简介] 范何勇 ( 1975 ) ) , 男, 四川南溪人, 西南师范大学 2000 级在读研究生。
94
现。在每一册教材中, 都有一盘学习光碟附送。香港教材在每一个课题之后, 参考最新的会考形式, 设计7课文8和7练习8。还列举了会考问题, 供学生进一步掌握考试的趋势。
( 西南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与旅游管理学院, 重庆 北碚 400715)
[ 摘 要] 本文将香港的高中5 互动中国历史6和内地的高中中国史教材进行了比较。通过比 较, 我们得出的主要结论有: ( 一) 充分发挥高中中国历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 二) 实现 中学历史课程知识结构和教材编排设计结构的优化, 是进行历史课程与教材改革的重要组成 部份; ( 三) 以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作为历史课程与教材改革的突破口和方向。 [ 关键词] 教材; 比较研究 [ 中图分类号] G63315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671 ) 7546( 2003) 01 ) 0094 ) 06
( 1) 引言 ) ) ) 介绍本章内容的国际、国内背景和基本线索。 ( 2) 课文 ) ) ) 分两种字体。宋体字为正文, 是基本要求, 一课时 1200- 1300 字; 楷体字为阅读文 字。每课时 1000 字左右, 文化课相对多一些。 ( 3) 专栏的文献资料 ) ) ) 每课时 1- 2 条, 其中标有 的, 是学生要掌握的内容。这是香港教材没 有的。 ( 4) 练习题 ) ) ) 着眼于培养学生的能力。节后或章后有/ 阅读与思考0 专栏, 供学生选做。对比两 套教材的编排设计, 其不同点有: 第一, 香港教材的7课题简介8、7内容重点8、7课余思考8、7补充资料8、7会考问题8等栏目是内地 教材没有的。更体现了香港教材安排设计的灵活性和针对性, 尤其是简洁以点列形式析述, 更符合学 生的认知水平和考试要求。这也是香港教材的一大特色。 第二, 香港教材的7课余思考8栏目, 打破传统设置, 给人以深刻启发, 颇具特色: 其一, 该栏目所设 置的问题几乎全是开放性问题; 其二, 该栏目设有思考指导, 分为问题重点、作答步骤和问题考虑三个 部分, 现举一例如下:
一、体现的课程设计理论和指导思想比较 香港的中国史教材统称为5互动中国历史6。从 2001 年开始, 在中学四年级和五年级学习, 全套 教材共有四上、四下和五三册。香港的历史课本是香港中学会考模式的表现, 但其课程设计目前仍然 偏重学术取向, 课题以历史概念为中心, 历史学科的知识性和专业性较强,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 培养和意识发展。香港回归中国后, 历史教育对中学生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透过研习历史, 使学生不 仅对中国的历史文化有较深切的认识, 并培养其对历史的正确态度及分析思考能力, 塑造学生的完善 的人格。 从 2001 年秋季开始, 内地学生在高中一年级必修5中国近代现代史6( 分上下两册) , 完后进行毕 业会考。在高中三年级选修5中国古代史6, 全套中国史教材共三册。内地教材主要是高考考试内容 的蓝本, 它依据社会对劳动力和人才的要求来设计历史教材。在关注学生发展需要与社会发展需要 的统一、传授知识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统一等方面越来越受到重视。内地教材遵循/ 教 育要面向现代化, 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0的战略思想, 贯彻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必须 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方针。以全面推 进素质教育为宗旨,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文化科学知识、审美情趣和身体心理素质, 培养 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为高一级学校 和社会输送素质良好的合格的毕业生。 二、体现的课程实施理论比较 香港课程实施追求的是目标为本课程( T arget Oriented Curricuum, T OC) 。香港课程学者将影响 目标为本课程实施的因素概括为: 政府对于课程改革的整体策略, 目标为本课程的特征, 教师发展, 资 源提供, 家长、社区和办学团体, 学校行政, 教师文化等。目前这套5互动中国历史6 就是其产物和体
内地的历史教材实施的理论大多是从课堂教学研究入手, 主要集中在学校水平的因素分析, 尤其 是课堂层面上的师生教学行为、管理行为和互动行为上, 没有和真正的课程理论联系起来, 在具体实 施上有很大的局限性。课程理论虽与教材体系和内容的紧密结合, 但在实践中往往出现教材内容和 考试内容大相径庭, 编写的内容考的不多而考的内容又学不着。
7课余思考8 ) ) ) 你认为新文化运动提出的/ 打倒孔家店0的口号可取吗? 试抒发你的意见。 =思考指导> 问题重点: 新文化运动彻底反对儒家文化的号召是否正确。 作答步骤: 首先简述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然后分析提出这一口号的原因, 略述其 影响, 并得出结论。 问题考虑: ( 1) 新文化运动与儒家思想是否针锋相对?
第三、两套教材在内容的选择上, 明显不同的地方有: ( 1) 观点不同。香港教材在我国人类社会的起源上, 不如内地教材充实与完善。香港教材淡化对 社会意识形态的更替, 但却花了不少笔墨介绍西周封建论。在对一些历史事件的评价上更多的不带 有主观色彩和掺杂任何理性因素, 而留给学生自己去思考和判断、选择。( 2) 内容有差异。在政治史 部份与内地教材比较, 除了 1949 年以后的中国史共用了两个课题, 六节内容, 没有内地详尽, 其基本 知识点变化不大。差异主要在专题史部份, 内地教材几乎没有这些内容或是简略叙述。如秦、汉三公 九卿制的内容和特色, 唐代三省六部制的特色, 宋代二府三司制的内容和特色, 明代内阁的形成和影 响, 内阁及军机处与清代专制统治之关系, 汉代之察举征辟制及该制度与汉代士人政府的之关系, 九 品中正制的背景、内容和影响, 唐代科举制内容、特色和影响, 宋代科举制的种类及其影响, 明代科举 制的考试程序、考试内容及格式、特色、影响, 清代科举制的考试程序、特色及影响, 唐代府兵制之内容 和特色, 宋代禁军与厢军, 明代卫所制内容及特色, 清代八旗兵制内容及特色, 汉武帝之经济政策的背 景、内容, 唐代租庸调制的优劣, 唐代经济重心之东南移, 宋代海上贸易发展的背景和概况、市舶司的 设置和职责, 明初的整理田制和赋役制度, 元代对外交通发达之原因、元代东西文化交流之概况与影 响, 明清两代传教士东来之背景和概况、中西学术文化交流之概况、传教士来华之影响, 先秦学术思想 兴起的背景, 魏晋清谈之内容、背景和影响, 宋明理学兴盛之背景、派别、影响, 佛教兴盛之背景、佛教 传播之概况及影响, 道教兴盛之背景、道教之发展概况、道教对中国文化之影响等等; 就同一内容来 讲, 香港教材比内地教材更为清晰化。 六、比较中得出的结论
本文以人民教育出版社于 2001 年陆续出版并在全国试行的高中中国史教材, 和文达出版( 香港) 有限公司 2000 年出版的( 中四至中五) 5互动中国历史6为蓝本, 重点从课程设计理论和指导思想、课 程实施理论、教材的内容和结构、教材的编排和设计等方面进行比较, 为我们进一步改革高中历史课 程和教材提供借鉴和参考, 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一些改革的思路和视野, 使高中历史教材既符合中国自 身的国情又能体现当今世界课程改革新潮流的方向健康发展。
2003 年 3 月 第2卷 第1期
渝西学院学报 ( 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West ern Chongqing U niversity ( Social Sciences Edit ion)
M ar1 , 2003 V ol1 2 N o1 1
香港和内地高中中国史教材比较研究浅析
范何 勇
( 2) 新文化运动为何提出/ 打倒孔家店0的口号? ( 3) 这一口号是新文化运动的目的还是手段?
这类问题在香港教材中是屡见不鲜。这种层层剥瓜式的问题教学恰当地把知识需要和学生的认 知、思维需要与能力发展充分地结合起来, 值得我们借鉴。
两套教材在编排设计上也具有相似性: 第一, 均图文并茂。两套教材在正文之中都用了地图、插图等。并且都注意以图代文、以图补文 和图文结合。香港教材有大量的精美图片、地图和概念图示, 一般每课题 1- 6 幅, 这些插图均经过精 心设计, 学生仿佛置身于一个身临其境的感觉, 很容易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的被用来说明历史概 念、阐述历史现象, 如九品中正制示意图、春秋战国工商业发展示意图等; 有的反映历史面貌和历史研 究的最新成果, 如在讲述科举制时, 一共用了雁塔题名、唐代贡院遗址、宋代科举考试的榜单、明状元 图考、大金榜、状元匾这六幅图片, 并配有详细解说, 让学生很快明白古代科举考试的过程是什么。学 生看了兴趣浓、印象深、形象强、记忆牢, 加强了教学效果。内地教材的插图一般每课时 4 幅, 文化内 容略多些。但由于印刷的差异, 其直观性、形象性和启发性已经打了很大折扣。 第二、两套教材均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香港教材的的7课余思考8, 就是以训练学生的思考能力 为宗旨, 每个课题后的练习中, 以图片设问, 以材料设问, 使学生更能熟习本科的新拟题模式, 提升其 96
第二、两套教材都体现以构建中学生民族意识、民族思维和民族认同为核心组织教材内容。两套
教材都彰显外国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对中华民族的侵略和褒扬中国人民的抗争与觉醒, 对学生进行思 想教育。香港教材在甲部下从清到当代中国的历史共 183 页中, 有 158 页是介绍 1949 年以前的历 史, 而这段历史时期, 恰恰是外国入侵中国的历史, 是中华儿女前仆后继、勇往直前探索救国救民的道 路的历史。内地教材则用了更大的篇幅介绍这一部分内容。
95
7、7练习8 ) ) ) 参考最新的会考形式, 设计若干练习, 并附有各题所占的参考分数( 每题现合计为 21 分, 另外安排表达方面占 4 分, 共计 25 分) , 既巩固所学, 又能熟习考试模式。
8、7会考问题8一一罗列 1995 年至 1999 年的会考问题,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考试的趋势。内地教 材的采用章节体, 一节的内容基本用一课时, 每章节内容均包括以下项目:
三、课程安排和总体结构比较
香港中国史课程分为甲、乙部课程, 甲部是政治史, 乙部是专题史, 分配如下:
Hale Waihona Puke Baidu
分册
甲/ 乙
单元
甲
一 商、周
甲
二 秦、汉及魏晋南北朝
四上
甲
三 隋、唐及五代十国
甲
四 宋、元、明
四下
甲
五清
甲
六 现代
乙
一 重要制度
乙
二 经济发展
五
乙
三 中外交通
乙
四 学术思想
和内地的中国史总体课程安排比较, 可以看出: ( 一) 、香港教材打破了传统的课程结构以年代为顺序, 以朝代为基准, 以政治、经济、文化为面的 模式, 构建了以历史发展的脉络为经、各朝代的重要史事为纬的全新的课程体系, 并且互相配合, 使学 生除掌握各朝代的史事的重点外, 亦能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宏观的认识。它把中国的纯粹的政治史 从古到今单独列成一个体系, 又把中国的典章制度、经济发展、中外交通、思想文化等单列为专题史, 以朝代为先后讲述, 这既是香港教材的一大特色, 又是高中历史教材改革的一次有益的探索。 ( 二) 、在香港教材中, 甲部四上和乙部中除了新文化运动, 全部是 1840 年以前的内容, 占了中国 史的 2/ 3, 侧重古代史的内容。但与香港以往的中国史相比, 加大了近代时期的历史, 较多地体现了历 史与生活、历史与时代、历史与现实的联系, 学生有较多的亲切感和认同感; 而内地教材主要是 1840 年鸦片战争以后的历史, 在中国史中占了 2/ 3, 并加大了 1949 年以后的现代历史的比重。中国近代现 代史成为中国国情教育的核心。 四、教材编排设计比较 香港教材的每个单元之下分为若干课题, 每个单元和课题均包括以下项目: 1、7单元概述8 ) ) ) 每个单元开始均以简约的文字, 介绍该单元的发展脉络, 使学生有一个概略的 认识。 2、7课题简介8 ) ) ) 每个课题开始总以点列形式, 标示课题重点, 让学生了解该课的具体编写安 排, 可以充分掌握该时期的历史发展特色。 3、7内容重点8一一点列出核心课程内各个课题的教学重点, 让学生容易掌握。 4、7课文8 ) ) ) 全书遣词用字简洁清晰, 并以点列形式析述, 配合考试要求。 5、7课余思考8 ) ) ) 在适当的位置设拟一些分析、比较或评论类型的短问, 并提供思考指导, 目的 是引导学生进行较深层次的思考。 6、7补充资料8 ) ) ) 为使学生能掌握最新、最准确的史料, 并认识从不同的观点与角度评论史事, 特别拟设7补充资料8, 包括7概念澄清8和7历史多角度8两类, 以扩大学生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