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治制度史参考书目
中国政治制度史
![中国政治制度史](https://img.taocdn.com/s3/m/5f79cd891eb91a37f0115c24.png)
中国政治制度史The History of Chinese Political System田锡全一、课程简介中国政治制度史是中国历史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政治学的一门重要分支学科,又是历史学的一门重要专门史。
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对象是中国历代的国体和政体,亦即历代的国家性质与形式问题。
研究中国政治制度史,也就是研究中国国家制度产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
其中,不但要重视研究在中国历史各个阶段中各阶级间的关系、力量对比和各阶级在国家政权中所占的不同地位,还必须认真探索各个历史时期各级国家机关的组织结构形式,职、权责、利的划分和运用,各个时期总的国家体制以及行政、立法、司法、军事、监察、人事、财政、文教、民族等方面的典章制度的形成和执行情况,探讨它们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在当时政治生活中所起的作用,并据此作出符合历史实际的分析和评价。
本课程内容宏富,要求学生广泛涉猎相关文献,掌握基本知识,以期对中国政治制度的历史变迁有总体的把握。
本课程重点关注中国历代国家元首制度、中枢辅政制度、中央和地方行政体制、官员选拔制度、法律制度、监察和考课制度、胥吏和幕府制度、军事制度、学校制度、乡里制度与乡绅制度、赋役制度与俸禄制度等典章制度的变迁及影响等。
The History of Chinese Political System is an inseparable part of Chinese history, it is not only an important branch of political science, but also an important special history of history. The searching objects of the history of Chinese political system is the Chinese nation and the government, in other words, the study aims to country's nature and form of the problem. Studying the history of China's political system, that is to say, this course study the history of China's national system,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It is necessary not only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various classes in the various stages of Chinese history, the comparison of forces and the different status of the various classes in the state power, but alsoseriously explore the various historical periods at all levels of state organs of the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the form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rules and regulations of the various national systems and administrative, legislative, judicial, military, supervisory, personnel, finance, culture and education, ethnic groups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form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system. This course systematically explores their social development and the role played in the political life at that time, and makes in line with the historical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The content of this course is abundant, so, it guides students to extensively cover the relevant literature, master the basic knowledge with a view to the historical changes in China's political system have overall grasp.This course focuses on the system of leader-selection of China, the central government system, the central and local administrative system, the officials’ selection system, the legal system, the supervi sion and examination system, the military system, the school system, Gentry system, tax system and the salary system and so on. It requires students to read relevant literature extensively, master the basic knowledge and grasp the historical changes in China's political system.二、教学目标在方法上,每讲都梳理各个历史阶段的制度变迁总体态势及其时代特色,中间穿插权威观点、补充背景内容,课后提供讨论和探究活动的建议和进一步阅读的文献。
中共古代关于研究政治与法治的书
![中共古代关于研究政治与法治的书](https://img.taocdn.com/s3/m/aa4a7253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8b.png)
中共古代关于研究政治与法治的书
中国古代关于研究政治与法治的书有很多,以下是部分书籍:
•《史记》:这是由司马迁编写的中国古代历史著作,其中不仅记录了历史事件,还包含了司马迁对政治、法治等方面的深刻见解。
•《资治通鉴》:这是一部由司马光主编的大型历史著作,全书共294卷,记述了中国古代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
年)的历史。
该书在描绘历史变迁的同时,也展现了古代政治、法治的诸多方面。
•《盐铁论》:这是由桓宽根据著名的盐铁会议记录整理撰写的重要史书,文学体裁为对话体。
书中记述了当时对汉武帝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政策的讨论。
•《贞观政要》:这是一部政论性的史书。
这部书以记言为主,所记基本上是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与臣下魏征、王珪、房玄龄、杜如晦等人关于施政问题的对话以及一些大臣的谏议和劝谏奏疏。
此外也记载了一些政治、经济上的重大措施。
•《唐律疏议》:这是唐朝法典,也是中国古代法律的代表性法典之一。
它系统地整合了唐以前的法律成果,对后世的法律制定产生了深远影响。
此外,还有《法言——中国古代法治箴言》这样的书籍,它以古代具有法治思想的人物为线索,通过人物评介、箴言、法治故事等载体,深入挖掘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法治思想、法律制度。
以上书籍都是研究中国古代政治与法治的重要资料,对于理解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法治思想以及社会文化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价值。
中国政治制度史专题
![中国政治制度史专题](https://img.taocdn.com/s3/m/2f0f754633687e21af45a947.png)
第三讲 中央行政制度
一、以三公九卿为主体的秦汉中央行政体制 2、九卿
太仆。 ⑤ 太仆。管理宫廷车马的长官和部门 廷尉(大理)。 )。国家最高司法长官和部门 ⑥ 廷尉(大理)。国家最高司法长官和部门 ⑦ 典客(大鸿胪)。处理民族与外交事务的长官和部 典客(大鸿胪)。处理民族与外交事务的长官和部 )。 门 治粟内史(大司农)。 )。全国最高财政长官和部门 ⑧ 治粟内史(大司农)。全国最高财政长官和部门 ⑨ 少府。管理全国山河湖泊税收的长官和部门 少府。
一、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对象
● ● 中国进入封建社会的不同说法 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原因的几种观点
封建” 封建社会” ● “封建”和“封建社会”
西欧封建制的基本特征
国家统治权力的分散 庄园制度 武士等级制 领主附庸制及其包含的原始契约因素
绪论
二、中国传统政治制度的特征
1.君主专制集权体制日趋完备和强化 1.君主专制集权体制日趋完备和强化
中央中枢机构—宰相制度 第二讲 中央中枢机构 宰相制度
五、明清的中枢机构——内阁与军机处 明清的中枢机构——内阁与军机处 ——
2、清代中枢机构
内阁职权: 内阁职权: 谋议政要, ① 谋议政要,宣布皇命 ; 收发本章, ② 收发本章,票拟批答 ; 办理典礼祭祀,组织修撰图书, ③ 办理典礼祭祀,组织修撰图书,保存国家 文档,主持科举考试。 文档,主持科举考试。
绪论
二、中国传统政治制度的特征
3.官僚政治日趋完备和制度化 3.官僚政治日趋完备和制度化
官僚政治的特征 官为君设——人治(“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 人治( 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 ● 官为君设 人治 则其政息”) 则其政息” 封闭性——官员因循保守,论资排辈 官员因循保守, ● 封闭性 官员因循保守 ● 腐败性
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史书目
![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史书目](https://img.taocdn.com/s3/m/a14a687bf5335a8102d22087.png)
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史书目基本文献典籍:
十通之《清通典》《清通志》《清文献通考》《清续文献通考》
会典:《大清会典》《大清会典则例》
清国史馆编纂:各朝《起居注》《实录》
当时私人性编年体当代史:《东华录》《续东华录》
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明清档案:《上谕档》《朱批奏折》
第二历史档案馆所藏档案:《中华民国档案资料汇编》
中国社科院、中国史学会: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
台湾文海出版社出版:近代中国史料丛刊
学术著作: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三联书店
钱端升:《民国政制史》
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
韦庆远、柏桦:《中国政治制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谢俊美:《政治制度与近代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
李剑农:《中国近百年制度史》商务
张德泽:《清代国家机关考略》学苑出版社
瞿同祖:《清代地方政府》法律出版社
赵秀玲:《中国乡里制度》社科文献出版社
薛毅:《国民在政府资源委员会研究》社科文献出版社
孔庆泰:《国民党政府政治制度史》安徽教育出版社
钱实甫:《北洋军阀时期的政治制度》中华书局
制度文献常识:
庙号谥号尊号(徽号)陵号
注
1.慈禧太后是清朝1865年—1908年实际执政者。
慈禧太后谥号“孝钦慈禧端佑
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配天兴圣显皇后”,葬于定东陵。
2.通称宣统皇帝,也被称为清逊帝,或末代皇帝。
中国政治史参考书目
![中国政治史参考书目](https://img.taocdn.com/s3/m/4075ba3343323968011c9280.png)
中国政治史参考书目1、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通史》(10卷本)人民出版社。
2、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年。
3、张晋藩等:《中国政治制度史》,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7年。
4、左言东编:《中国政治制度史》,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年。
5、韦庆远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
6、杨鸿年等:《中国政制史》,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
7、曾小华:《中国政治制度史论简编》,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1年。
8、王汉昌等:《中国政治制度史略》,人民出版社,1985年。
9、罗辉映主编:《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四川大学出版社,1988年。
10、李明晨编著:《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纲要》,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0年。
11、钱实甫:《北洋政府时期的政治制度》,中华书局,1984年。
12、林代昭等:《中国近代政治制度史》,重庆出版社,1988年。
13、史远芹等:《中国近代政治体制的演变》,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90年。
14、孔庆泰等主编:《国民党政府政治制度史》,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年。
15、徐矛:《中华民国政治制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
16、周发增等:《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辞典》,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
17、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
18、彭勃等:《中国监察制度史》,中国方正出版社,1997年。
19、肖永清主编:《中国法治史简编》(上下册),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1982年。
20、张晋藩:《中国法治史纲》,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6年。
21、陈光中等:《中国古代司法制度》,群众出版社,1984年。
22、王汉昌主编:《中国古代人事制度》,劳动人事出版社,1986年。
23、李铁:《中国文官制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9年。
24、邓德龙编著:《中国历代官制》(上),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
关于中国政治制度的学术专著
![关于中国政治制度的学术专著](https://img.taocdn.com/s3/m/c02fc002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956d5a2.png)
关于中国政治制度的学术专著
中国政治制度的学术专著有很多,以下列举几部经典的:
1. 《中国政治制度史》(作者:李文华),该书是中国政治制度史著作之一,详细介绍了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历程和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制度特征。
2. 《中国政治制度与政治文化》(作者:黄伯荣),该书综合分析了中国政治制度与政治文化的关系,讨论了中国政治制度的问题及其发展前景。
3. 《中国政治制度变迁与民主转型》(作者:薛一民),该书系统化地回顾了中国政治制度变迁的历史过程,具有比较鲜明的现代性。
4. 《中国政治制度的理论研究》(作者:李斌),该书从理论研究的角度出发,分析了中国政治制度的本质、演进过程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等问题。
5. 《中国政治制度改革与发展》(作者:杨小凯),该书详细介绍了中国政治制度改革的历史背景、实践、思路和成果,并探讨了未来政治制度改革的方向。
以上几部书籍均是对中国政治制度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国内外知名学者所撰写的学术专著,对于理解中国的政治制度和政治文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中国政治制度史
![中国政治制度史](https://img.taocdn.com/s3/m/8911d80eaf45b307e87197ac.png)
中国政治制度史The History of Chinese Political System田锡全一、课程简介中国政治制度史是中国历史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政治学的一门重要分支学科,又是历史学的一门重要专门史。
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对象是中国历代的国体和政体,亦即历代的国家性质与形式问题。
研究中国政治制度史,也就是研究中国国家制度产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
其中,不但要重视研究在中国历史各个阶段中各阶级间的关系、力量对比和各阶级在国家政权中所占的不同地位,还必须认真探索各个历史时期各级国家机关的组织结构形式,职、权责、利的划分和运用,各个时期总的国家体制以及行政、立法、司法、军事、监察、人事、财政、文教、民族等方面的典章制度的形成和执行情况,探讨它们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在当时政治生活中所起的作用,并据此作出符合历史实际的分析和评价。
本课程内容宏富,要求学生广泛涉猎相关文献,掌握基本知识,以期对中国政治制度的历史变迁有总体的把握。
本课程重点关注中国历代国家元首制度、中枢辅政制度、中央和地方行政体制、官员选拔制度、法律制度、监察和考课制度、胥吏和幕府制度、军事制度、学校制度、乡里制度与乡绅制度、赋役制度与俸禄制度等典章制度的变迁及影响等。
The History of Chinese Political System is an inseparable part of Chinese history, it is not only an important branch of political science, but also an important special history of history. The searching objects of the history of Chinese political system is the Chinese nation and the government, in other words, the study aims to country's nature and form of the problem. Studying the history of China's political system, that is to say, this course study the history of China's national system,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It is necessary not only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various classes in the various stages of Chinese history, the comparison of forces and the different status of the various classes in the state power, but alsoseriously explore the various historical periods at all levels of state organs of the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the form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rules and regulations of the various national systems and administrative, legislative, judicial, military, supervisory, personnel, finance, culture and education, ethnic groups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form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system. This course systematically explores their social development and the role played in the political life at that time, and makes in line with the historical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The content of this course is abundant, so, it guides students to extensively cover the relevant literature, master the basic knowledge with a view to the historical changes in China's political system have overall grasp.This course focuses on the system of leader-selection of China, the central government system, the central and local administrative system, the officials’ selection system, the legal system, the supervi sion and examination system, the military system, the school system, Gentry system, tax system and the salary system and so on. It requires students to read relevant literature extensively, master the basic knowledge and grasp the historical changes in China's political system.二、教学目标在方法上,每讲都梳理各个历史阶段的制度变迁总体态势及其时代特色,中间穿插权威观点、补充背景内容,课后提供讨论和探究活动的建议和进一步阅读的文献。
有关中国政治制度史的著作
![有关中国政治制度史的著作](https://img.taocdn.com/s3/m/87631034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d858959.png)
有关中国政治制度史的著作
以下是关于中国政治制度史的著作及其出处的赏析:
1. 中国政治制度史》:这本书主要研究政治制度的历史,认为政治制度的历史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国家的发展史。
作者认为,国家的产生是文明史的开端,而我国的政治制度历史至少有四千年以上。
2. 北大历史系中国古代政治史推荐书目:这个推荐书目是由北大历史系列出的,包括了多本关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书籍。
这些书籍都是经过严格筛选的,可以作为研究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参考。
3. 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这本书是由阎布克老师编写的,是北大最受欢迎的通选课之一。
书中详细介绍了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4. 中国政治制度史 第一卷)》:这本书更加注重从政治学和历史学理论相结合的角度出发,对历史上的政治制度进行深层次的剖析并给予规律性的认识。
在基础理论方面提出了一些新见解。
5. 中国政治制度史 第二卷)》:这本书延续了上一卷的研究方法,更加深入地探讨了中国政治制度的变迁过程与运行的内在理路,呈现出历史的内在逻辑和合理性。
中国政治制度史 教学大纲
![中国政治制度史 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6ffc83217f1922791788e8e5.png)
中国政治制度史一、课程说明课程编号:430128Z10课程名称(中/英文):中国政治制度史/History of China's political system 课程类别:选修学时/学分:32/2先修课程:中国古代史适用专业:行政管理教材、教学参考书:教材:中国政治制度史,韦庆远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
参考书:中国政治制度史,候力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
二、课程设置的目的意义目的:为了使学生了解中国历史上政治制度的变革与沿袭,并加以科学而客观的认识和评价,从而加深对当前国际国内政治制度的认识,认识到当前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与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充实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完善其知识结构,为学生打下比较坚实和丰厚的知识基础,扩展学生的专业素质。
意义:中国政治制度史课程的设置,有利于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的政治文化,确立中国政治制度在世界政治中的地位;有利于了解政治制度与国家、政权、社会之间的关系,增强忧患意识,提高认识事物和分析事物的能力。
三、课程的基本要求第1章: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当中的两个要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当中的三个不可解决的矛盾;近年来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概况及参考资料;学习中国政治制度史的意义。
掌握: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对象;中国政治制度史的定义;学习中国政治制度史的方法。
第2章:理解:原始氏族社会组织、酋邦制;商代内服官的类别、士人与国家的关系、儒家模式控制型政府的特征;中西政治制度的碰撞和抗争、晚清政治制度变革的启示。
掌握:部落联盟、霸主专制到君主专制的发展过程;晚清政府新政的主要内容。
第3章:理解:霸主的权力体现形式;王权的形成和发展及体现形式;皇帝制度的特点;皇位继承人的选用标准和条件;皇权的行使方式. 宗室制度;君主专制政体转向君主立宪政体的失败试验。
掌握: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特点;皇帝名位制度的主要内容及其特点;后妃专权与外戚政治的特点;宦官专权的政治局面。
中国政治制度史相关著作
![中国政治制度史相关著作](https://img.taocdn.com/s3/m/436c8b18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4da023f.png)
中国政治制度史相关著作
以下是一些与中国政治制度史相关的著作:
1.《中国政治制度史》(白钢著):这是一本较为系统和全面的中国政治制度史著作,
涵盖了从先秦到清朝的政治制度演变。
2.《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张晋藩著):这本书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进行
了深入研究,重点关注了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等时期的政治制度。
3.《中国古代官阶制度引论》(阎步克著):对于中国古代官僚等级制度研究具有指导
意义的理论与方法的系统构建。
4.《东晋门阀政治》(田余庆著):新中国史学成就的代表作,政治史研究的典范,首
届国家图书奖获奖作品。
本书以丰富的史料和周密的考证分析,对中国中古政治中的门阀政治问题作了深入探索,认为严格意义上的门阀政治,仅存东晋一朝;门阀政治即门阀士族与皇权共治,是皇权政治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出现的变态,具有暂时性与过渡性。
本书以江左几家侨性士族与司马皇权结合的历史兴衰为线索,从政治史角度对我国中古政治史中“东晋门阀政治”这一重要问题进行了独特考察。
5.《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祝总斌著):制度史研究的范本,对于中国历史
上的重要问题,得出了系统、贯通、精炼的不刊之论。
本书对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在不同历史阶段纷繁复杂的变化,逐一做出了细致的考证与论述。
6.《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阎步克著):本书主要从权力运作的角度入手,讨论了士
大夫政治的演生过程。
以上著作仅供参考,如需更多相关书籍,建议查阅图书馆或者书店的书籍分类目录,也可以查阅中国知网、万方等数据库了解更多相关学术论文。
1。
中国政治制度史教学大纲
![中国政治制度史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b75216116edb6f1aff001f66.png)
《中国政治制度史》教学大纲【说明】课程名称:中国政治制度史学时数及学分:周3 × 18 周= 54 学时 3学分教材:《中国政治制度史》(二版)韦庆远柏桦编著课程的目的和任务:使学生掌握中国政治制度发展的一般线索以及相关典章制度的必要历史知识;在此基础之上,初步了解中国政治制度研究的基本方法,重要学术论著、研究者和最新研究动态;培养专业意识、学习历史分析和掌握研究型思维方式。
有关教法的原则性建议:对该课的学习,不应仅满足于结构形式上的图解和演变过程的缕述,而应将历代制度置于当时的社会经济结构、阶级关系和政治局势中进行辨析和探索。
通过该课的学习,应达到分析总结和借鉴历史经验教训的目的。
【本文】绪论教学目的:了解中国政治制度的研究对象、特点、研究现状、重要文献、意义及方法。
教学方法:讲述法讲解法教学手段:比较法图示法授课时数:4课时内容要点:一、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的对象中国历史上的政治活动、政治状况、政治思想学说二、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特点君主专制、宗法血缘、政权神权的结合、政治制度与伦理道德贵族特权与官僚政治、行政权力包揽一切、等级差别、因俗而治三、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和参考书1、研究概况早期研究、近现代研究、新中国的研究2、参考资料经书诸子类、正史会要类、政书典章诏令类、工具书类、研究考论类、档案方志类、野史笔记类四、学习中国政治制度史的意义和方法1、学习中国政治制度史的意义继承发扬优秀的政治文化、增强忧患意识、提高认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充实专业知识、完善知识结构2、学习中国政治制度史的方法学以致用、正确的历史观和方法论作业与思考:1、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对象是什么?2、学习和掌握中国政治制度史知识有什么理论和实践意义?3、名词解释:官僚政治《三通》政书会要【参考书目】1、韦庆远王德宝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高教出版社,1992年。
2、[美]戴维·S·兰德斯《国富国穷》新华出版社,2001年。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著作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著作](https://img.taocdn.com/s3/m/f548edcc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eb930d8.png)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著作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的著作有:
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作者:李俊清。
该书从多个方面介绍了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包括皇帝制度、地方行政制度、监察制度等。
2.《中国政治制度通史》-作者:白钢。
这是一套大型政治史著作,
共11卷,以时间为经,以政权为纬,全面系统地记述了中国政治制度发生、发展、演变的历史全过程的概貌。
3.《中国政治制度史》-作者:徐复观。
该书从历史发展的角度阐述
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分析了不同历史时期政治制度的利弊得失。
4.《中国政治制度史话》-作者:阎步克。
该书简明扼要地介绍了中
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脉络,对各个时期的政治制度进行了简要概述。
5.《中国政治制度史纲要》-作者:张晋藩。
该书以时代为经,以制
度为纬,系统地反映出了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历史全貌。
以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的一些重要著作,这些著作各有特色,可以从不同角度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中国政治思想史阅读书目
![中国政治思想史阅读书目](https://img.taocdn.com/s3/m/55c0f529cfc789eb172dc8c1.png)
1.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北京:中华书局,1963,19772.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唐振常导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3.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北京:三联书店,20014.邓广铭: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5.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6.杨联陞:中国制度史研究,彭刚、程刚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7.黄永年:六至九世纪中国政治史,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8.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9.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10.葛剑雄: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北京:三联书店,1994;中华书局,200811.吴宗国: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2.阎步克: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13.阎步克:乐师与史官:传统政治文化与政治制度论集,北京:三联书店,200114.秦晖:传统十论:本土社会的制度、文化及其变革,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15.赵冈:历史上的土地制度与地权分配,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16.赵冈、陈钟毅:中国土地制度史,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17.赵冈、陈钟毅:中国经济制度史论,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18.郑学檬:中国赋役制度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19.金观涛、刘靑峰:兴盛与危机:论中国封建社会的超稳定结构,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 420.毛寿龙:政治社会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21.谢维扬:中国早期国家,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22.冯天瑜:“封建”考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23.袁刚:中国古代政府机构设置沿革,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24.邓小南: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述略,北京:三联书店,200725.刘海峰、李兵:中国科举史,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626.贾玉英: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发展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27.周书灿:中国早期国家结构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28.何俊志:新制度主义政治学译文精选,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29.何俊志:结构、历史与行为:历史制度主义对政治科学的重构,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30.巴林顿•摩尔:民主与专制的社会起源,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31.卡尔•魏特夫:东方专制主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32.艾森斯塔得:帝国的政治体系,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33.马克斯•韦伯:儒敎与道敎,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334.汉娜•阿伦特:极权主义的起源,北京:三联书店,200835.艾兰:世袭与禅让:古代中国的王朝更替传说,孙心菲、周言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36.阿尔布罗:官僚制,阎步克译,北京:知识出版社,199037.井上徹:中国的宗族与国家礼制:从宗法主义角度所作的分析,钱杭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838.徐扬杰:中国家族制度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39.杨志刚:中国礼仪制度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40.王启发:礼学思想体系探源,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5。
两会参考书目
![两会参考书目](https://img.taocdn.com/s3/m/d0812c3b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50ecc88.png)
两会参考书目
以下是一些关于两会的参考书目:
1. 《中国政治制度史》(作者:李敬泽)
该书全面分析了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和发展过程,对两会制度的起源、功能和演变进行了系统的介绍。
2.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度研究》(作者:林良铭)
该书系统研究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度的形成背景、发展历程,以及其在中国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
3. 《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者:薛培文)
该书详细介绍了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起源、建立和发展,分析了人大制度在中国政治体制中的地位和作用。
4. 《中国两会制度与政府机构改革》(作者:景新立)
该书针对中国两会制度的特点和演变,以及政府机构改革对两会制度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分析。
5. 《中国政治制度改革研究》(作者:胡震)
该书探讨了中国政治制度改革的历程和主要内容,对两会制度的变革和发展进行了案例分析和评估。
这些书籍涵盖了两会制度的历史起源、发展演变以及在中国政治体制中的地位和作用,都可以作为了解两会的重要参考资料。
关于中国古代政治史的书籍
![关于中国古代政治史的书籍](https://img.taocdn.com/s3/m/4e9cbf90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0e.png)
关于中国古代政治史的书籍
以下是关于中国古代政治史的一些书籍:
1.《中国政治制度史》- 作者:茅海建
这本书详细介绍了从古代封建时期到现代的中国政治制度变迁,包括封建帝制、官僚体制、封建经济等内容。
2.《中国政治思想史》- 作者:陈寅恪
该书从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起源开始,深入探讨了儒家、道家、法家等各个学派的政治思想观点及其在历史上的影响。
3.《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作者:胡绳
胡绳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政治学家和历史学家,他在这本书中通过对中国历代政权的核心问题,如统治者素质、政权形式、政权跨度等进行研究和评价,总结出了中国政治的得失。
4.《中国封建社会的动力》- 作者:高华
这本书主要研究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并分析了封建制度发展的内在动力,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化和变迁进行了深入剖析。
5.《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变革》- 作者:冯友兰
冯友兰是中国著名哲学家和思想家,他在这本书中通过对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变革的分析和思考,提出了一系列有关政治制度变革的理论观点,并从中国历史的角度探讨了政治制度变革的动因和效果。
6.《国家与政治在中国的演进》- 作者:龚心钊
这本书是一部关于中国政治演进的综合性研究,从古代到现代,从帝制到共和,从封建制度到社会主义制度,探索了中国政治制度变革的历史脉络。
中国政治制度史参考资料
![中国政治制度史参考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4e54d500c281e53a5802ff26.png)
中国政治制度史参考资料1、经书诸子类十三经:易经、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氏传、春秋谷梁传、春秋公羊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诸子百家:儒、墨、道、法、阴阳、名、兵、纵横、农、杂2、正史实录会要类纪传体:二十六正史编年体:春秋、司马光《资治通鉴》、毕沅《续资治通鉴》纪事本末体起居注、实录:《明实录》《清实录》会要:姚彦渠《春秋会要》、董说《七国考》、孙楷《秦会要》、徐天麟《西汉会要》《东汉会要》、杨晨《三国会要》、朱铭盘《晋会要》《南朝宋会要》《南朝齐会要》《南朝梁会要》《南朝陈会要》、王溥《唐会要》《五代会要》、徐松《宋会要辑稿》、龙文彬《明会要》3、政书典章诏令类周礼“三通”:杜佑《通典》、郑樵《通志》、马端临《文献通考》乾隆官修:《续通典》《续通志》《续文献通考》《清通典》《清通志》《清文献通考》刘锦藻《清续文献通考》林虑、楼昉《两汉诏令》宋敏求《唐大诏令集》宋绶《宋大诏令集》明大诰、皇明诏令《唐六典》、《大唐开元礼》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庆元条法事类》《大金集礼》《元经世大典》《元典章》《明会典》《皇明条法事类纂》《明经世文编》《八旗通志》《大清会典》《大清会典事例》、各部院则例《皇朝经世文编》《皇朝经世续编》《皇朝经世三编》王庆云《石渠余记》吴荣光《吾学录》《唐律疏议》《唐明律合编》《宋刑统》《元至正条格》《大明律》《大清律例》南京国民政府《六法全书》刘海年、杨一凡《中国珍稀法律典籍集成》,杨一凡、田涛《中国珍稀法律典籍续编》4、类书丛书工具书类唐:虞世南《北堂书钞》、徐坚《初学记》、欧阳询《艺文类聚》宋:《册府元龟》《太平御览》,王应麟《玉海》明:《永乐大典》清:《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孙逢吉《职官分纪》黄本骥《历代职官表》高承《事务纪源》傅岩《事物考》5、研究考论类王应麟《汉制考》、洪迈《容斋随笔》、顾炎武《日知录》、王鸣盛《十七史商榷》、钱大昕《廿二史考异》、赵翼《廿二史札记》《陔余丛考》沈家本《历代刑法考》、程树德《九朝律考》、吕思勉《中国制度史》、王国维《殷周制度论》、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王仲荦《北周六典》康有为《孔子改制考》、梁启超《变法通议》、陈顾远《中国法制史概要》、吕振羽《中国制度史》、周谷城《中国政治思想史》、曾资生《中国政治制度史》、杨鸿烈《中国法律发达史》《中国法律思想史》、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6、公报档案方志类南京临时政府公报、北洋政府公报、南京国民政府公报、中央人民政府公报北京第一历史档案馆(明清)、南京第二历史档案馆(民国政府)《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清《朱批奏折》《曲阜孔府档案史料选编》《四川巴县档案汇编》《盛京档案汇编》《满文老档》《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宋元方志丛刊》《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新版中国地方志书目》7、野史笔记案例类岳珂《愧剡录》陶宗仪《南村辍耕录》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张萱《西园闻见录》《历代笔记小说大观》黄六鸿《福惠全书》应劭《风俗通义》郑克《折狱龟鉴》桂荣万《棠阴比事》徐珂《清稗类钞》清《刑案汇览》《刑案汇览续编》张集馨《道咸宦海见闻录》8、谱牒契约金石碑刻类《中国家谱综合目录》官藏私藏契约文书9、出土文物考古类《甲骨文合集》《甲骨文合集补编》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殷周金文集成》《睡虎地云梦秦简》阅读书目路易斯·亨利·摩尔根:《古代社会》顾颉刚“古史辨”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李学勤《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形成研究》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谢维扬:《中国早期国家》赵鼎新:《东周战争与儒法国家的形成》金景芳:《中国奴隶社会史》王玉哲:《中华远古史》朱凤翰:《商周家族形态研究》胡厚宣、胡振宇:《殷商史》杨宽:《西周史》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孟森:《明清史讲义》陈顾远:《中国婚姻史》柏桦:《中国帝王宫——宫省制度与中国古代政治》《天子·帝宫·政道——中国古代宫省治道透析》刘敦桢:《中国古代建筑史》谢俊美:《政治制度与近代中国》韦庆远、高放、刘文源:《清末宪政史》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周良宵:《皇帝与皇权》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释》《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雷纳·格鲁塞:《蒙古帝国史》王明荪:《元代的士人与政治》李俊:《中国宰相制度》周道济:《汉唐宰相制度》韦庆远:《张居正及明代中叶政局》萨孟武:《中国社会政治史》周谷城:《中国政治史》安作璋、熊铁基:《秦汉官制史稿》吴晗:《朱元璋传》傅宗懋:《清代军机处组织及职掌之研究》波伊勒:《世界征服者史》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韦庆远、柏桦:《中国官制史》郁贤皓、胡可先:《唐九卿考》陈茂同:《历代职官沿革史》尹世积:《禹贡新解》郭沫若:《金文丛考周官质疑》瞿兑之、苏晋仁:《两汉县政考》王笛:《跨出封闭的世界——长江上游区域社会研究》严耕望:《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瞿同祖:《清代地方政府》柏桦:《明代州县政治体制研究》赵秀玲:《中国乡里制度》张晋藩:《中国法制通史》《清朝法制史》《中国民法通史》郭东旭:《宋朝法律史论》张伟仁:《清代法制研究》伍丞乔:《清代吏治丛谈》李交发:《中国诉讼法史》白钢:《中国政治制度通史》何勤华:《中国法学史》郭松义:《清朝典制》李贵连:《近代中国法制与法学》费多罗夫:《外国国家和法律制度史》李甲孚:《中国监狱法制史》薛梅卿:《中国监狱史》滋贺秀三:《中国家族法原理》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程维荣:《中国审判制度史》那思陆:《明代中央司法审判制度》《清代中央司法审判制度》《清代州县衙门审判制度》叶孝信:《中国民法史》贾玉英:《宋代监察制度》彭勃、龚飞:《中国监察制度史》傅绍良:《唐代谏议制度与文人》张显清、林金树:《明代政治史》吴艳红:《明代充军研究》中国军事史编写组《中国军事史》谷霁光:《府兵制度考释》张德信:《明朝典制》郭松义、李新达、李尚英:《清代典制》蓝永蔚:《春秋时期的步兵》刘公任:《中国历代征兵制度考》傅筑夫:《中国经济史论丛》《中国古代经济史概论》马大英:《汉代财政史》张仲礼:《中国绅士的收入》包伟民:《宋代地方财政史研究》叶显恩、卞恩才:《中国传统社会经济与现代化》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毛礼锐:《中国古代教育史》毛礼锐、沈灌群:《中国教育通史》李国钧:《中国书院史》杜泽逊:《文献学概要》杨启樵:《雍正帝及其密折制度研究》徐望之:《公牍通论》潘嘉:《文书学纲要》庄吉发:《故宫档案述要》一档:《明清档案论文选编》赵世瑜:《吏与中国传统社会》梅原郁:《宋代官僚制度研究》徐炳宪:《清代知县职掌之研究》蔡申之:《清代州县故事》柏桦:《明清州县官群体》石云涛:《唐代幕府制度研究》韦庆远:《明清史新析》阎步克:《品位与职位》《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察举制度变迁史稿》《乐师与史官》《从爵本位到官本位》《波峰与波谷: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政治文明》《服周之冕》《中国古代官阶制度引论》《官阶与服等》陈茂同:《中国历代选官制度》胡舒云:《九品官人法考论》杨树藩:《中国文官制度史》曾小华:《中国古代任官资格制度与官僚政治》王炳照、徐勇:《中国科举制度研究》郭家齐:《中国古代考试制度》苗书梅:《宋代官员选任和管理制度》施治生、徐建新:《古代国家的等级制度》张宪文:《中华民国史纲》杨幼炯:《中国政党史》谢彬:《民国政党史》杨德山:《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政党学说研究》关海庭:《20世纪中国政治发展史论》李剑农:《中国近百年政治史(1840~1926年)》钱端升、萨师炯:《民国政制史》孔庆泰:《国民党政府政治制度史》邹鲁:《中国国民党史稿》朱汉国:《中国政党制度史》郭剑林:《北洋政府简史》虞宝堂:《中华民国政治制度史》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胡春惠:《民初的地方主义与联省自治》谢和耐:《中国社会史》陈志让:《军绅政权》林纪东:《民国宪法释论》郭宝平:《民国政治通论》冯启宏:《法西斯主义与三〇年代中国政治》刘伟、饶东辉:《中国近代政体发展史》陶菊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陈瑞云:《现代中国政府》陈之迈:《中国政府》明恩博:《中国乡村生活》庄孔韶:《银翅——中国的地方社会与文化变迁》谢瀛洲:《中国政府大纲》周密:《中国刑法史纲》潘君明:《中国历代监狱大观》沈兼士:《中国考试制度史》黄新宪:《中国考试发展史略》谢维扬:《中国国家形成过程中的酋邦》童恩正:《中国北方与南方古代文明发展轨迹之异同》顾诚:《明帝国的疆土管理体制》王冠英:《殷周的外服及其演变》刘海年:《秦的诉讼制度》郑天挺:《清代的幕府》。
《中国近代政治制度史》课程主要参考书目
![《中国近代政治制度史》课程主要参考书目](https://img.taocdn.com/s3/m/c3f3aa59be1e650e53ea990e.png)
《中国近代政治制度史》课程主要参考书目基本文献典籍:《清朝文献通考》;《清朝续文献通考》;《清朝通典》;《清朝通志》;《大清会典》;《大清会典事例》;《清实录》;《东华录》;清代历朝各帝《上谕档》、《朱批奏折》;《中华民国档案资料汇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学术著作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三联书店(生活、读书、新知),03年;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04年;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上、下)天津人民,2002年;谢俊美:《政治制度与近代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李进修:《中国近代政治制度史纲》,求实出版社,1988年;李剑农:《中国近百年政治史》,商务印书馆,1948年;张德泽:《清代国家机关考略》,学苑出版社,2002年;郭松义等:《清朝典章制度》,吉林文史出版2001年;许大龄:《清代捐纳制度》,台湾文海出版社,1984年;王德昭:《清代科举制研究》,中华书局,1984年;刘子扬:《清代地方官制考》,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4年;瞿同祖:《清代地方政府》,法律出版社,2003年;艾永明:《清代文官制度》,商务印书馆,2003年;魏秀梅:《清代之回避制度》,台湾中研院近史所出版,1992年;杨珍:《清代皇位继承制度》,学苑出版社,2001年;邸永君:《清代翰林院制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赵秀玲:《中国乡里制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吴福环:《清季总理衙门研究》,新疆大学出版社,1995年;关晓红:《晚清学部研究》,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薛毅:《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刘梅生主编:《中国近代文官制度史》,河南大学出版社,1994年;刘伟等:《中国近代政体发展史》,华中师范大学,1998年;孔庆泰:《国民党政府政治制度史》,安徽教育出版,1998年;钱实甫:《北洋军阀时期的政治制度》,(上、下)中华书局,1984;徐矛:《中华民国政治制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袁继成:《中华民国政治制度史》,湖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美)施坚雅主编:《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中华书局,2000年;魏丕信:《18世纪中国的官僚制度与荒政》,江苏人民出版,2003年;([美]K·E·福尔索姆著《朋友·客人·同事——晚清的幕府制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Fairbank,John K.,ed.Chinese Thought and Institutions.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57. 费正清主编:《中国的思想和制度》,(美国)芝加哥大学,1957年;期末考核的基本要求:方式:书评或读书报告文稿一篇(不得少于3000字),(或在同一专题中选取五篇(本)著述(含论文)做读书卡片),并在课堂讨论时进行15—20分钟的发言,回答同学和教师提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 中国政治制度史书目
1、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
2、杨阳:《中国政治制度史纲要》,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1年
3、韦庆远、柏桦:《中国政治制度史》(第二版)2005年。
4、张鸣:《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5、吕思勉:《中国制度史》,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年
6、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三联书店2001年。
7、周良宵:《皇帝与皇权》,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8、李治安、杜家骥:《中国古代官僚政治》,书目文献出版社1993年。
9、阎步克:《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
10、吴宗国:《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11、李开元:《汉帝国的建立与刘邦集团--军功受益阶层研究》,三联书店2000年。
12、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辽宁大学出版社1991年。
13、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
14、祝总斌:《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
15、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中华书局1963年。
16、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17、黄仁宇:《万历十五年》,中华书局1982年。
18、瞿同祖:《清代地方政府》,法律出版社2003年。
19、祝总斌:《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研究》,三秦出版社,2006
20、冯天瑜:《"封建"考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21、王超:《中国历代中央官制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22、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23、(清) 黄木骥:《历代职官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二)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书目
1、刘建军:《中国现代政治的成长》,天津人民出版2003年
2、谢俊美:《政治制度与近代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3、李剑农:《中国近百年政治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4、孔庆泰:《国民党政府政治制度史,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
5、闾小波:《中国近现代政治发展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6、胡春惠:《民初的地方主义与联省自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7、冉绵惠李慧宇《民国时期保甲制度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
8、张皓:《派系斗争与国民党政府运转关系研究》,商务印书馆,2006
9、张玉法:《民国初年的政党》,岳麓书社,2004
10、邓野:《联合政府与一党训政-1944-1946年间国共政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3
11、崔之清:《国民党政治与社会结构之演变》(上、中、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7
12、王奇生:《党员、党权与党争-1924-1949年中国国民党组织形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13、张志明:《走出迷谷:1967-1979年中国政体变革的历程与思考》,江西高校出版社,2000
14、贺渊:《三民主义与中国政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
15、浦兴祖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制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16、蔡定剑著:《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法律出版社2003年
17、陈红太:《中国政府体系与政治:概念、总结与探索》,河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8、王邦佐:《中国政党制度的社会生态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19、林尚立:《国内政府间关系》,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
20、《当代中国政治形态》,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
21、杜任生:《杜任生自述:中国农村体制变革重大决策纪实》
22、肖蔚云:《一国两制与香港基本法律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
23、李昌道等:《香港政制与法制》,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
24、张乐天:《人民公社制度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25、《十三大以来--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央文献及出版社
26、俞可平等:《政府创新的理论与实践》,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27、胡鞍钢,王绍光,周建明主编:《第二次转型:国家制度建设》,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8、史卫民:《公选与直选--乡镇人大选举制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
29、刘智、史卫民等:《数据选举:人大代表选举统计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30、史卫民、刘智:《间接选举》(上中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31、徐勇:《中国农村村民自治》,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
32、于建嵘:《岳村政治》,商务印书馆2001年
33、高放:《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心声》,重庆出版社2006年版
34、王贵秀:《中国政治体制改革之路》,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35、张学仁陈宁生:《二十世纪之中国宪政》,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
36、许崇德:《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史》,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
(三)比较政治制度书目
1、马啸原;《西方政治制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施治生、徐建新:《古代国家的等级制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3、施治生、郭方:《古代民主与共和制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4、徐祥民:《政体学说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5、蒋劲松:《议会之母》,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1998
6、阎照祥:《英国政治制度史》,人民出版社,1999
7、田为民、张桂琳:《外国政治制度理论与实践》,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
8、郭华榕;《法国政治制度史》,人民出版社,2005
9、洪波:《法国政治制度变迁:从大革命到第五共和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10、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商务印书馆,1999
11、潘小娟:《法国行政体制》,中国法制出版社,1997
12、王希:《原则与妥协:美国宪法的精神与实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3、(美) 查尔斯·A·比尔德:《美国政府与政治》(上/下),商务印书馆,1987
14、(美)施密特等:《美国政府与政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5、(美)托马斯·R·戴伊L·哈蒙·齐格勒《美国民主的嘲讽》,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
16、(美)詹姆斯·麦格雷戈·伯恩斯《民治政府--美国政府与政治》(第二十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17、孙哲:《左右未来:美国国会的制度创新和决策行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18、张定河:《美国政治制度的起源与演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19、林宏宇:《白宫的德诱惑;美国总统选举政治研究(1952-2004)》,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
20、武寅:《近代日本政治体制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21、赫赤谭健:《日本政治概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22、(俄) 鲁·格·皮霍亚:《苏联政权史(1945-19910)》,东方出版社,2006
23、程又中:《苏联模式的兴衰》,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
24、李宗禹等:《斯大林模式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
25、罗·梅德维杰夫:《斯大林和斯大林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1989
26、罗·梅德维杰夫:《让历史来审判》(上/下),东方出版社,2005
27、马尔科维奇、塔克等:《国外学者论斯大林模式》(上/下),中央编译出版社,1995
28、刘向文、宋雅芳:《俄罗斯联邦宪政制度》,法律出版社,1999
29、王世杰、钱端升:《比较宪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
30、马克垚:《中西封建社会比较研究》,学林出版社1997年
31、曹沛霖:《比较政府体制》,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年
32、李步云主编:《宪法比较研究》,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33、戴维·赫尔德:《民主的模式》,中央编译局出版社1998年版
34、胡伟:《政府过程》,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35、施雪华:《政治现代化比较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6、马克垚:《世界文明史》(上、中、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7、应克复:《西方民主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38、刘守芬:《新加坡廉政法律制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主要参考的期刊:
1.《中国社会科学》
2.《政治学研究》
3.《历史研究》
4.《世界历史》
5.《新华文摘》
6.《政治学》(人大复印报刊资料)
7.《中国政治》(人大复印报刊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