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一章

合集下载

老子《道德经》全文及译文

老子《道德经》全文及译文

老子《道德经》全文及译文【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道可以说,但不是通常所说的道。

名可以起,但不是通常所起的名。

可以说他是无,因为他在天地创始之前;也可以说他是有,因为他是万物的母亲。

所以,从虚无的角度,可以揣摩他的奥妙。

从实有的角度,可以看到他的踪迹。

实有与虚无只是说法不同,两者实际上同出一源。

这种同一,就叫做玄秘。

玄秘而又玄秘啊!宇宙间万般奥妙的源头。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翻译】:1、天下的人都知道以美为美,这就是丑了。

都知道以善为善,这就是恶了。

2、有和无是相互依存的,难和易是相互促成的,长和短互为比较,高和下互为方向,声响和回音相呼应,前边与后边相伴随。

3、所以,圣人从事的事业,是排除一切人为努力的事业;圣人施行的教化,是超乎一切言语之外的教化。

他兴起万物却不自以为大,生养而不据为己有,施予而不自恃其能,成了也不自居其功。

他不自居其功,其功却永恒不灭。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译文】:不崇尚贤能之辈,方能使世人停止争斗。

不看重珍奇财宝,方能使世人不去偷窃。

不诱发邪情私欲,方能使世人平静安稳。

所以,圣人掌管万民,是使他们心里谦卑,腹里饱足,血气淡化,筋骨强壮。

人们常常处于不求知、无所欲的状态,那么,即使有卖弄智慧的人,也不能胡作非为了。

遵从无为之道,则没有不太平之理。

【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

《道德经》原文(打印学习版)

《道德经》原文(打印学习版)

《道德经》【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jiào)。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è)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hè),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fú)唯弗居,是以不去。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xiàn)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fú)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chú)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tuó yuè)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shuò)穷,不如守中。

【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pìn),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第七章】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yé)?故能成其私。

【第八章】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wù),故几(jī)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chuǎi)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yí)其咎。

功成身退,天之道。

【第十章】载(zài)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知(zhì)乎?天门开阖(hé),能无雌乎?明白四达,能无为乎?生之、畜(xù)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zhǎng)而不宰,是谓玄德。

《道德经》第一章原文翻译及解读

《道德经》第一章原文翻译及解读

道德经第一章原文及译文
道德经第一章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德经第一章译文:
道可以说是有形的,但不是永久的实体;名称可以给所有事物贴上标签,但不可能完全描绘事物的本质。

天地最开始没有名称,万物的母亲有名称。

我们应该常常观察那些没有名称的东西,以发现它们的微妙之处;同时,也应该观察那些有名的事物,以发现它们所包含的道理。

这两者虽然是相互关联的,但它们的本质是相同的,我们应该称之为玄妙。

玄妙的本质又是极其深奥的,是所有奥妙的门户。

道德经第一章解读:
第一章是道德经的开篇,通过对“道”和“名”的定义,展开了其它章节的讨论,强调道和名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道是人类对真理的追寻,是一种无形和难以描绘的存在。

名是人类用语言标识万物的过程,是对事物的概括和归类。

在此,作者告诫人们要更加注重观察没有名字的东西,从中发现其中的玄妙;同时也要更深层次地理解有名的事物所包含的道理,发现道在其中的存在。

通过这种文化的探究与追随,发现深层意义上的平衡与和谐,是道教以及道德经的核心内容。

《道德经》原文及白话译文

《道德经》原文及白话译文

《道德经》原文及白话译文《道德经》原文及白话译文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白话译文:道可道,不是永恒的道。

名可名,不是永恒的名。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白话译文:全世界都知道美的美,那恶的就会自然而然地出现;全世界都知道善的善,那不善的也会自然而然地出现。

第三章:不上贵高,不下贱底,故无羡情。

白话译文:不把自己当做最高贵的,也不把自己看作最卑贱的,就不会被嫉妒和羡慕所困扰。

第四章:道沖,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

锉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白话译文:道通透,但使用它并不会减少它的力量。

它像万物的根源。

它可以削减它的锋芒,解决它的纷争,调和它的光彩,与尘埃相同。

它深不可测,但似乎永远存在。

我不知道它是谁的孩子,仿佛是上帝的前身。

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白话译文:天地没有情感,把万物看作是谷物;圣人也没有情感,把百姓看作是谷物。

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白话译文:谷神不会死亡,这是所谓的玄牝。

玄牝是天地的根源之门。

它看似如果不断赖以存在,但一旦觉得不重要时,我们不需要注意它。

第七章: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白话译文:天地长存而永久。

天地之所以能够长存而永久,是因为它们自己不生、不灭,因此它们才能够生生不息。

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白话译文:最高的善类似于水一样,水善于造福万物,而不争不抢,处在所有人不喜欢的位置,这就有点类似于道。

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

白话译文:持有并积聚,不如安然满足;摩挲并磨砺,难以保持长久。

金玉簇满,没有人能守护它;富贵慢慢上升,会自断勾连。

圆满完成活动之后,就自然离开了,这就是天的道。

道德经第一章讲解

道德经第一章讲解

道德经第一章讲解
道德经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本章是道的总论,也是全书的总纲。

其中,“道”是老子提出的重要哲学理念,是贯穿于道德经的思想纽带。

老子在本章中要求人们遵循自然规律,探索自然规律。

他提出了“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的观点,认为宇宙起源于无名,而又生育了万物。

同时,他也提出了“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的观点,要求人们保持无欲状态,以探索宇宙的奥秘。

在本章中,老子还提到了“玄”这一概念。

他认为,“玄”是宇宙的本质,是一切奥妙的门户。

同时,他也提出了“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的观点,认为只有深入探索“玄”,才能掌握宇宙的奥妙。

总结起来,道德经第一章是道的总论,也是全书的总纲。

本章中,老子提出了“道”这一重要哲学理念,要求人们遵循自然规律,探索自然规律。

他提出了“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的观点,认为宇宙起源于无名,而又生育了万物。

同时,他也提出了“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的观点,要求人们保持无欲状态,以探索宇宙的奥秘。

《道德经》经典朗读篇目

《道德经》经典朗读篇目

《道德经》经典朗读篇目
《道德经》是一部极富哲学智慧的经典文献,由春秋时期的老子所著。

其内容广泛涵盖了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等诸多学科,被后人尊奉为治国、齐家、修身的指南。

以下是一些《道德经》中具有代表性和深意的篇章。

1. 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这一章主要探讨“道”的本质和意义,并主张无欲观察事物的本质。

2. 第八章:“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这一章用水作比喻,阐述了道家主张的无为而治的思想。

3. 第二十二章:“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这一章通过各种生活中的常识来揭示道家的辩证法思想。

国学宝典《道德经》 :第一章译文注释

国学宝典《道德经》 :第一章译文注释

国学宝典《道德经》:第一章译文注释[原文]道可道也①,非恒道也②。

名可名也③,非恒名也。

无名④,万物之始也;有名⑤,万物之母也⑥。

故恒无欲也⑦,以观其眇⑧;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⑨。

两者同出,异名同谓⑩。

玄之又玄⑾,众眇之门⑿。

[译文]“道”如果能够用言语来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能够用言语来表述的,它并非一般的“道”);“名”如果能够用文辞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能够说明的,它并非普通的“名”)。

“无”能够用来表述天地浑沌未开之际的状况;而“有”,则是宇宙万物产生之本原的命名。

所以,要常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

无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都能够称之为玄妙、长远。

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奥,而是玄妙又玄妙、长远又长远,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从“有名”的奥妙到达无形的奥妙,“道”是洞悉一切奥妙变化的门径)。

[注释]①第一个“道”是名词,指的是宇宙的本原和实质,引申为原理、原则、真理、规律等。

第二个“道”是动词。

指解说、表述的意思,犹言“说得出”。

②恒:一般的,普通的。

③第一个“名”是名词,指“道”的形态。

第二个“名”是动词,说明的意思。

④无名:指无形。

⑤有名:指有形。

⑥母:母体,根源。

⑦恒:经常。

⑧眇(miao):通妙,微妙的意思。

⑨徼(jiao):边际、边界。

引申端倪的意思。

⑩谓:称谓。

此为“指称”。

⑾玄:深黑色,玄妙长远的含义。

⑿门:之门,一切奥妙变化的总门径,此用来比喻宇宙万物的原“道”的门径。

[引语]老子破天荒提出“道”这个概念,作为自己的哲学思想体系的核心。

它的涵义博大精深,可从历史的角度来理解、也可从文学的方面去理解,还可从美学原理去探求,更应从哲学体系的辩证法去思维……哲学家们在解释“道”这个范畴时并不完全一致,有的认为它是一种物质性的东西,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元素;有的认为它是一种精神性的东西,同时也是产生宇宙万物的泉源。

《道德经》(昆仑仙本)

《道德经》(昆仑仙本)

《道德经》(昆仑仙本)总章:道可恒道,非常恒道;名可恒名,非常恒名。

德可恒德,非常恒德;衡可恒衡,非常恒衡。

无名而名,天地之始;有名而名,万物之母。

无衡而衡,尊德之初;有衡而衡,万道之父。

第一章:无欲观妙,有欲观徼;徼妙同出,异名同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衡之又衡,万灵之缘。

奥奥为玄,玄玄为道;道道为德,德德为衡。

精精为徼,徼徼为微;微微为妙,妙妙为灵。

第二章:美之为美,善之为善;丑之为丑,恶之为恶。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高底相倒,上下相倾。

前后相随,左右相称;音声相和,韵律相乐。

无为之事,不言而教;作而不辞,生而不有。

为而不恃,功成不居;是以不去,无名而归。

圣人之美,在于华德;万民之善,在于普道。

第三章:若不尚贤,使民不争;若不贵货,使民不盗。

若不见欲,使心不乱;纵欲必狂,狂凶必亡。

虚心实腹,弱志强骨;美愿健身,善意壮体。

民无知无,为无知为;为而无为,无不而为。

第四章:道冲而用,或似不盈;道净而为,或明而通。

渊兮湛兮,万物之淙;湛兮渊兮,万物之源。

挫锐解纷,去杂除乱;采精夺华,和光同尘。

第五章:天地不仁,万物为刍;圣人不仁,百姓为刍。

天地之间,犹如龠乎?虚而不出,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优言佳语,道者尊也。

第六章:道丹不亡,是谓德健;德健之庭,玄妙之源。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天地之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锦锦若循,使之不损。

万事含道,适返而生;万情含道,滋怀而育。

万民含德,待机而发;万物含德,应时而放。

天地有仁,万物为圣;圣人有仁,万民为神。

第七章:大道甚远,其存甚古;生天育地,莫可有始。

天长地久,不以自生;天乘地载,生而无终。

后身而先,外身而存;以其无私,故能成私。

善为道者,顶天立地;照耀万物,故能成道。

第八章:有为有法,无为无法;不为不法,所为所法。

真为真法,全为全法;道为道法,德为德法。

居善地利,心善胸渊;与善诚仁,言善语信。

政善统治,事善明智;静善良辰,动善吉时。

上善若水,利而不争;惟所不争,故而无忧。

道德经《第一章-天地之始》原文及鉴赏

道德经《第一章-天地之始》原文及鉴赏

道德经《第一章-天地之始》原文及鉴赏(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道德经《第一章-天地之始》原文及鉴赏【导语】:天地之始【原文】道可道,非常道[1]。

老子《道德经》第一章欣赏

老子《道德经》第一章欣赏

老子《道德经》第一章之解读和欣赏(原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老子的确是古代中国思想家,思想界的高人。

他是在2500多年前,落后的信息时代,几乎是凭借一己之力,独立观察思考自然、宇宙,和人世间的战争、权利、物欲,试图总结其中的因果关系,所悟出的“道”,这样高深的精神哲学理论。

大致意思是,世间万物有着深奥的道理,而且不是平常你所看到听到的。

意思是你平常看到的理解的不一定就是真理。

第一句就告诉我们,世界万物存在着密切的因果轮回关系,普通人无法知晓。

平常可以看到的所谓事实,其实也不是你想象或的那样子。

意思是,人的思维不是天生形成的逻辑关系,而是认识高度不同,所看的理解的也完全不同。

只有人的大脑完全在虚无状态的时候,才是天地交融的开始。

意思是,你只有一张白纸,毫无杂念的时候,才是开悟的时候。

一旦悟出哲理,你就是人上人,凌驾于全世界。

说明学道悟道是最高智慧。

因此只有放弃一切欲望,有思想高度的时候,你才会冷静思考,细察其中的奥妙。

说明清心寡欲,是进入最高思考的基础。

如果被日常欲望杂念困扰,你只看到及其表面的现实,并不懂其背后的深刻道理。

世界大道理,和无欲望状态,其实是关联的,如出一辙。

也可以说就是玄学,玄妙而玄妙,,他是所有高人进修的必进之门。

全文完整释译如下:世间万物有着深奥的道理,而且不是平常你所看到听到的。

平常可以看到的所谓事实,其实也不是你想象或的那样子。

只有人的大脑完全在虚无状态的时候,才是天地交融的开始。

一旦悟出哲理,你就是人上人,凌驾于全世界。

因此只有放弃一切欲望,有思想高度的时候,你才会冷静思考,细察其中的奥妙。

如果被日常欲望杂念困扰,你只看到及其表面的现实,并不懂其背后的深刻道理。

世界大道理,和无欲望状态,尽管提法不同,其实是关联的,如出一辙。

也可以说就是玄学,玄妙而玄妙,他是所有高人进修的必进之门。

道德经原文(白话版)

道德经原文(白话版)

《老子》,又称《道德真经》《道德经》《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似是作者、注释者、传抄者的集合体)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翻译】:道可以说,但不是通常所说的道。

名可以起,但不是通常所起的名。

可以说他是无,因为他在天地创始之前;也可以说他是有,因为他是万物的母亲。

所以,从虚无的角度,可以揣摩他的奥妙。

从实有的角度,可以看到他的踪迹。

实有与虚无只是说法不同,两者实际上同出一源。

这种同一,就叫做玄秘。

玄秘而又玄秘啊!宇宙间万般奥妙的源头。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翻译】:1 天下的人都知道以美为美,这就是丑了。

都知道以善为善,这就是恶了。

2 有和无是相互依存的,难和易是相互促成的,长和短互为比较,高和下互为方向,声响和回音相呼应,前边与后边相伴随。

3 所以,圣人从事的事业,是排除一切人为努力的事业;圣人施行的教化,是超乎一切言语之外的教化。

他兴起万物却不自以为大,生养而不据为己有,施予而不自恃其能,成了也不自居其功。

他不自居其功,其功却永恒不灭。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道德经第一章读后感

道德经第一章读后感

道德经第一章读后感“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这便是《道德经》第一章的内容。

初读这一章,只觉得云里雾里,不明所以。

但当我静下心来,仔细琢磨,再结合生活中的点滴,竟也有了一些自己的感悟。

就拿我最近一次爬山的经历来说吧。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末,我心血来潮,决定去征服附近的一座小山。

这座山不算高,但对于平时缺乏锻炼的我来说,也颇具挑战性。

一开始,我满怀激情,脚步轻快,心里想着尽快到达山顶,享受那种“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

这时候的我,心中充满了“欲”,想要快点看到山顶的风景,想要证明自己能够征服这座山。

我沿着山路奋力向上爬,路边的树木郁郁葱葱,鸟儿在枝头欢快地歌唱。

可是,我根本无暇欣赏这些美景,一心只想着快点到达山顶。

我的脚步越来越沉重,呼吸也变得急促起来。

就在我累得气喘吁吁,想要放弃的时候,我停下了脚步,坐在一块石头上休息。

这时候,我突然发现,身边的景色其实很美。

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来,形成一道道金色的光斑。

微风拂过,树叶沙沙作响,仿佛在演奏一首美妙的乐曲。

草丛中的野花五颜六色,散发出阵阵清香。

我闭上眼睛,静静地感受着这一切,心中的烦躁和疲惫渐渐消散。

这一刻,我没有了想要尽快到达山顶的欲望,而是沉浸在当下的美景之中。

我突然明白了,“常无欲,以观其妙”的含义。

当我们没有过多的欲望和追求,静下心来,才能真正感受到周围事物的美好和奇妙。

休息片刻后,我继续向上爬。

不过这一次,我不再急于求成,而是一边欣赏风景,一边慢慢地往上走。

我发现,山上的石头形状各异,有的像猴子,有的像大象,充满了趣味。

我还看到了一只小松鼠在树枝间跳跃,那灵活的身姿让人惊叹不已。

终于,我到达了山顶。

站在山顶上,俯瞰着脚下的大地,心中充满了成就感。

但与此同时,我也明白,如果我一路上只是为了到达山顶而忽略了沿途的风景,那么这次爬山的乐趣将会大打折扣。

《道德经》第一章解读

《道德经》第一章解读

《道德经》第一章解读1. 《道德经》第一章啊,那可真是深不可测!就像一个神秘的宝库,等待我们去开启。

比如说,“道可道,非常道”,这不是在告诉我们,真正的道理是无法用言语完全表达的吗?就好比你内心深处的情感,很难用具体的话语来描述清楚呀!2. 哎呀呀,第一章里说“名可名,非常名”,这多有意思啊!就像我们给一个人起名字,那只是个代号,根本无法涵盖这个人的全部呀!这不就像我们看事情不能只看表面,得深入去理解一样吗?3. 大家想想看,“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这是不是很神奇?就好像世界一开始是混沌的,后来有了各种定义和区分,才有了丰富多彩的万物呀。

这不就是在提醒我们要看到事物的起源和发展吗?4. 嘿,“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这不是在告诉我们,要保持一颗平常心去发现美好,带着欲望去看边界吗?就像我们去旅行,有时候不带目的反而能发现更多惊喜,而带着目标就会关注特定的方面,是不是很有道理呀!5. 你们说,“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是不是很玄乎呀?就好像一个东西有两个不同的名字,但本质是一样的。

这不就像我们和朋友之间,可能有不同的称呼,但感情是不变的呀!6. 哇哦,“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简直太妙了!就像打开了一扇通往奇妙世界的大门。

好比我们在生活中不断探索,总能发现新的惊喜和美好,难道不是吗?7. “道可道,非常道”,这真的让我琢磨了好久呢!这不就像我们努力去追求梦想,却发现梦想总是在变化,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呀。

8. 第一章里说的这些,真的就像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呀!“名可名,非常名”,我们给事物下定义,但那真的能完全代表它吗?这多值得我们思考呀!9.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这让我想到我们的成长,一开始懵懵懂懂,后来有了各种认知和身份,不就是这样的过程吗?真的好神奇啊!10. 《道德经》第一章真的是充满了智慧呀!每一句话都能让我们联想到好多。

就像一把钥匙,打开我们思维的大门,让我们看到更多的可能,这难道不是非常宝贵的吗?我觉得呀,我们真应该好好去研读第一章,从中汲取智慧,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道德经第一章

道德经第一章

第一章[原文]道可道也,非恒道也。

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

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

两者同出,异名同谓。

玄之又玄,众眇之门。

注:路线方向是可以用来讨论的,它不是停止不前的。

这东西可以命名,它做法不是固定不变的。

还没命名,那是事物的开端;有了名称,那是事物的母体。

因此恒定没有变化的主体,可以观察它内在的细微;永恒变化的客因观察它的外在规律。

“恒无欲”和“恒有欲”虽然同出一个主体,但名称各异,可是道理是一样的。

其深邃而玄妙,是打开路线方向、思想行为所有理论的大门。

解:道。

地球的道是轨道;国家的道是路线、方针、政策;个人的道是人生轨迹、思想行为、语言做法,也可以统称为“道路”,道路是可以用来讨论调研的。

道一般是空虚的,有主体才有道,有地球才有地球轨道,有国家才有路线、方针、政策,有动物才有道路,有个体才有他的思想行为。

其主体运作过程中方向不同结果就不一样,比如一个有能力的人,他喜欢奉献,那么他会往社会管理的方向去努力,这样的人担当力量很大,责任心很强。

如果他喜欢获取,那么他会往做实业的方向去发展,那么他会很努力,也将给社会繁荣带来很大的益处。

两条道路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过程会因为内外因素而不断变化。

名。

那么有了主体就会有名称,而且这个名称在不同的对象不同的时间面前而有所不同,十年前的“贡柑”十年后又变成“皇帝柑”。

当葡萄从美国运到中国,它就叫“提子”了,它名称已变但主体并没有变化。

一个事物的开始还是简单甚至虚无的,然后命名,再去实施他的后续过程。

所以说恒定不变的主体要看他内在的本质,不断变化的是客因,可以观察他不断变化的规律。

比如地球,内在是相对固定的,但它表面不断的变化,有人为变化有自然变化,有些是有规律变化,有些是无规律的变化。

比如一个刚出生的婴儿、一个项目往往先命名,有了名称符号后才以这个名称符号去研究发展,主体就是恒定的这个人这个项目,但他后续与外在的行动路线是不断的变化。

道德经第一章原文

道德经第一章原文

道德经第一章原文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混沌为首,名曰太初。

无次无名,满天下,泰之御天。

三清分爻,道之治地。

是故定位万物,用其极,调之谷。

以道传天下,无不通,无不满。

其来源深奥,理未明,其间万物可媲美。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自古以来,道之大者尽出不穷,智之深者因之尤多,道的渊源不能明察,尊崇深藏,无可再现,其端详可知。

此道已至,尽用而满,古人认为此道是混沌之母,又为无极之本,当今之人,也是追随者,智慧秉持者。

古之伟大,自有仙人教授,以道德为首,以智慧为本,以修身齐家、国家鞠躬尽瘁、杨正立德、道统万物为目标,成就世间传奇。

此道尊崇至深,智慧至明,德行至义,不仅教导了人们把握真理,洞察万物的本源,也为后世的人们奠定了一条路径,把道德化为习惯,以求存亡,以平衡天地,以拥有安乐,以续一种百代传承。

伟大的道,一直流传不息,在当今的时代,也依旧受到普遍的尊重。

我们既能够领悟其中所蕴含的精髓,把道德融入自己的生活中,也可以以此作为人生的指南,无论做人,做事,还是做物,皆有所参考,令自己不负众望,以此赢得荣耀。

道德经历经过无数变迁,但依旧经久不衰,其中的真理深远,我们只要能够运用它们,就能达到超越时代的境界,自立于世,闻名于遐方。

无论哪一个时代,都有莫大的意义在于道德经中所蕴含的道理,以其精深简捷,能够凝练出一种解决人间晦涩难解的真理,让人们得以洞察自然规律,以实现一种美好而秩序的境界。

《道德经》第01章 天地之始

《道德经》第01章 天地之始

《道德经》第01章天地之始【原文】道可道①,非常道②;名可名,非常名③。

无,名天地之始④;有,名万物之母⑤。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jiào)⑥。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⑦。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注释】①道:构成宇宙的实体与动力。

②道:用语言表达出来。

③常:恒久不变。

④名:这里指道的名称,文化思想。

⑤名:用语言表达出来。

⑥徼(jiào):通“窍”,踪迹的意思。

⑦玄:幽昧深远。

【译文】可以用语言表达出来的道,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可以用语言表达出来的名,就不是永恒不变的“名”。

无,是天地的开端,有,是万物的根源。

所以,常从“无”中观察天地的奥妙;常从“有”中寻找万物的踪迹。

有和无,只不过是同一来源的不同名称罢了。

有和无都是幽昧深远的,它们是一切变化的总门。

【导读】作为《道德经》的开篇,只有正确理解了本章的玄妙这里才能认识和把握老子的思想体系。

在这里老子破天荒提出了“道”这个概念,作为其哲学思想的核心。

“道”的涵义博大精深,人们可从历史的角度来认识,也可以从文学的方面去理解,还可以从美学原理去探求,更应从哲学体系的辩证法去思维....【解析】这是《道德经》的第一章。

本章开篇名义:“道可道,非常道。

”初步揭示了“道”的真正内涵。

道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

老子是第1个把道作为一种哲学范畴提出和加以阐释、论证的思想家。

道作为老子哲学的核心,贯穿其思想体系始终。

关于对老子道的认识和诠释,历来众说纷纭。

有的认为,道是精神性的本体,是脱离物质实体而独自存在的最高原理,主张老子的道论是客观唯心主义。

有的则认为,道是宇宙处在原始状态中的混沌未分的统一体,主张老子的道论是唯物主义。

一般认为道是宇宙的本原及万物运行的规律。

陈鼓应在其《老子译注及评介》一书中引用杨兴顺的观点,将道的基本特点归结为:一、道是物的自然法则,它排斥一切神和“天志”。

二、道永远存在,它是永存的物质世界的自然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但是,按照一定的欲念,来给万事万物命名,就有个问题了,把事物给片面化了,切断了其它方面的联系,如此以往,则可能失去其所要的东西。
好比说,如果按照那位乡下人所说的,森林就是大柴火,那么就是被看来烧柴火的。天长日久,水土就会流失,柴火也没得砍了。
反之,如果我们仅仅把柴火看成是森林,而忽视了那里面还有赖以为生的人口,不解决当地人口的燃料问题,那么森林也保不住。
所以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其中第一个"道",是全息的、万维的关系;第二个"道"是动词,是言说的意思,也可以指代被言说出来的规律或者关系。同理,第一个"名",是指被指称的东西本体;第二个"名",是我们给予它的规定性或者特征。
那么,"常无欲,以观其妙"又是什么意思呢?关键是,人怎么可能无欲,而且是常无欲呢?如果让你没有欲望、没有行为目标,行动就没有意义,甚至根本就做不出来,而且实际上人不可能没有欲望。我以为,这里"常无欲,以观其妙"的意思,实际上是指对自己的欲念条件性进行冷静的考量,注意到它生成消解的条件性。
这样的理解,只能是近代中国人引进了西方物理学以后,才可能作此推向,近代以前,从没有人这样理解老子的这句话。实际上,中国的任何一种"哲学"、"思想",从来没有像西方那样,试图探究过"客观世界"。中国思想家关注世界的落脚点始终是人心,是人心的最精微处。
同样,名,是我们对一个事物的规定性。但是却遗漏了大量的其他东西,这些其他东西也不可能都说出来。结果被说出规定性只能是事物的一个侧面或一个层面的东西,而不是事物的全部性质。比如,我们说我们脚下的这块土地,我们有时候说中国、有时候又说大陆、有时候又说天朝、有时候又说祖国、有时候又说......没有一个名称能够把其他名称所指代的这块我们脚下的这块土地的全部意味全部包容,而实际上我们也不可能找到一个包容所有被列举和未被列举的名称的意味。而这就意味着,那个东西,它的全部的意味,不可言说。
四、此二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所以这里要注意的是,为什么道家的思想总是给人感觉很微妙,抓不住他到底要说些什么。关键就在这里。他总在有无之间跳来跳去。有,是显性的,观点主张、典章制度、行动方略,但这都不是道家的建树,他不强调这个,不肯定;但是他也不否定,要是否定的话,那就真的是无了。
人是这样一个动物,总是基于一种欲望、情绪、价值的有意无意的导引去行动。好像这种欲望、这种情绪、这种价值就是一切的一切,而从不去顾及这种欲望、情绪、价值是有前提的。只有当我们的行动失败了,目的没有达到了,彻底绝望了,人才会去反思。反思什么?就是对这种欲望、这种情绪、这种价值重新定位,这才有可能注意到意欲的条件性!
总之,从第一段到第二段,两句话一致地暗示了一点:天地、万物、秩序、规律,都是一种由人主观界定的结果。它们不是由人生出来的,但却是被人看成这样的。
三、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对于这一段的解释,历史上存在两种句读,这里的
断句,是河上公和王弼的断句;而另一种,是宋代苏辙等人的断句:"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而《帛书老子》中,是"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徼"。看来,《帛书老子》是支持
【案:"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句话,放在今天,放在与西方文化的比较视角之下的话,我们也可以说,可以代表中国与西方对待意识的产物------理性------的不同的看法。老子代表中国文化,认为人们感受着的东西为全体,而言说出来的话语或者理念,总是片面的,有条件的限定的,不
对这句话的另一种句读法是: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这样的句读也未尝不可。但是,在近代以来,这样的句读法,却常常把读者的思绪引向荒诞。在近代,也许对这一句的最为离谱的解释,是从西方天体物理学的角度去理解。那样的话,"无",就成了还没有天地之前的真空,而真空里怎么能生出天地万物呢?循着这样的思路去想象,老子就变成神秘主义者了。
1
《道德经》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解读:
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那怎么办呢?这就需要跳出来看问题,也就是这里的"常无欲"。
明白了这一点,这句话的意思就大了:"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这里的"妙"、和"徼",是相对称的。"妙"是精微之处;&qu
道,就是道路,这里可以泛指成功的方法门径。
这句话的意思应该是很好把握的。就是说,万事万物之间的关系,本身就是自然周流、常变常新的。而人只能在一个特定的时候,注意并说出来一些特定的关系,而不可能是全部关系。好比我们说,"十年磨一剑","板凳要坐十年冷"。结果最近我看了个东西,钱穆先生的学生严耕望回忆自己的老师的(参见 严耕望,《治史三书》"从事问学六十年"),上面说有个同学,才气比严耕望大,也更加刻苦,但是最终无所成就。而钱穆早就说过,这个人不行,化不开。具体的原因在哪里呢?就是太追求十全十美,看几十万字的材料,只写出一篇小短文。如此一来,久而久之,失掉了锐气。变成疏懒了。这事情我太有用体会了。凡是有毅力的人,一定是有高远追求的人,要大器晚成。可是就是追求尽善尽美,总也看不到自己的成就和用处,学问就失去了激情和动力。
根本上就在这个"欲"。我们言说,是为了行动服务的,言说所指代的性质特征、所申明的道理规律,是行动的方向和线路图。而我们之所以作出这样的而不是那样的言说,都有一个基本出发点:就是人们的主观意欲。好比说,森林里的蘑菇都是五彩绚烂的,可人们从自己吃的角度,非要给这些蘑菇分出一个有毒的、无毒的类别来,分出个营养价值高低的差别来。这就说明,一切的规范标准,都有一个隐含的出发点,或者说是主观的价值基础、行为意欲。规范、标准、规律都是、工具性的、附属性的,服从于那个意欲的。假如我们没有这个意欲,或者我们的意欲变了,则所有的界定、规范、标准、规律都成了虚幻。
去掉这个近代西方物理学干扰的话,将这句话读作"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道理是很显然的。因为只要和上面一句所讨论的场景联系起来就可得出结论。因为道不可道、不可名,所以便是无名。那么,为什么说无名是天地之始,有名,是万物之母呢?
问题的关键在于,这里的"之始"、"之母",绝对不可以从物理学发生的意义上去理解,因为整个一本《道德经》完全没有探讨物理的意思,这是显然的。这里的"之始"、"之母",只能从言说、从人的界定、指称的意思去理解。那就是说,人如果对天地万物不做界定,便无所谓天地。好比一个婴儿,刚生下来,不要说天地,连颜色都分不清。必须承认,我们所认知的世界秩序和规范,是人为认知界定的结果。没有这个认知界定,世界便是混沌。所以说:"无名,天地之始"。并不是说你不界定天地,天地就不存在;而是说,不界定天地,天地对你来说就是混沌,就无所谓天地。世界之所以五彩缤纷,是因为人们在意识中加以界定规范的结果,世界的秩序才呈现在我们的眼前的。所以说:"有名,万物之母"。
自然的,是一种姑妄为之的东西。而西方,以柏拉图为代表,则把理性的东西,看的高于物本
体。理念才是真,理念所指代的现实的东西反而是虚幻的。这最终导致了中西方文化两种完全不同的取向。】
二、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王弼和河上公的句读的。两派的关键,是两个"欲"字往哪里摆。而我以为,这个"欲",恰恰是理解这句话的微妙之处的关键。
我之所以认同王弼本和河上本的读法,是基于这样的理解:
前面说了,既然可道之道不是常道,为什么还要道出来?既然天地万物只是人的主观片面的界定划分,为什么还要界定出来?有什么意义?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好比说,我记得我曾经跟着一位朋友去他老家玩,去爬山,我想找个森林茂密的地方去爬山,结果这朋友就跟他老叔商量,他老叔说:那去老千山吧,老千山上有大柴火。他把森林叫"大柴火"。
再比如,我们中国人的亲戚,分的非常细,叔叔、伯伯、舅舅;堂兄弟,表兄弟;很麻烦。而外国人只有一个简单的称呼,连哥哥弟弟都不分。
而老子前面已经讲过,可道之道并非常道,可名之名并非常名,也就是说,本来这些东西就是有条件的。因此,我们能否一开始、永远、总是,用一种超脱的眼光,来看待我们的欲望、情绪、价值呢?
一种意念情绪生出来,我们既不否定它的合理性,不看破红尘,不故作清高;但是也不把它当成一切的一切,而内含着对它的限定条件的意识。这样的话,我们就可以做人做得含蓄,做事做得有分寸,凡事看得开,能包容。种种东西都有了。这里我们只提一个线索,因为这是第一章,展开的东西在后面。
ot;徼",是极限的意思,是显扬之处。我们言谈行动的出发点,是原动力,深藏在最低下,不易察觉(有时候连自己都不能察觉);而言说出来的一大套理论,行动所做出来的一大堆痕迹、结果,则处在显扬之处。这样解释,我们就很容易明白"常有欲,以观其徼"。就是说,从人的行为动机,从其意欲来考察、评估他的言谈举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