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心理学讲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爱情心理学讲座 SANY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SANYUA16H-
我尽量复述原话或者原意,不掺杂个人见解,呵呵。照着笔记写出来的,内容比较乱,大家凑合着看吧,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感觉收获还是挺大的。
一、个人经历(第一人称记述)
在台湾上大学时有一次自习,看到坐在门口位置的一位女生,楚楚可怜,产生一种想上前保护她的冲动。后来想办法认识了,才知道她是化学系的理科状元,而自己的成绩则是一般般。当时学习心理并不得到社会的认同,“谁会把自己家的丑事都告诉你,而且还付你钱?”,父母不同意,怕自己学心理会饿死。最后与50位左右的同志一起赴美留学,困难的不在于英文的问题,在于文化差异,东方人学心理?少见。留学是很好的一件事,它会帮助你从不同的角度看待自己。路是辛苦的,老师的鼓励一直难忘,考试时的一句“Just relax,take it easy”,平时的夸奖“具有洞察力”。现在回首,当时的几十位同志中坚持这条路走下来的,寥寥无几,大部分都转行了。
我喜欢把自己当成一个初学者,因为当我自认为是专家的时候,已经停止成长了。在西北大学,被称作“Dr. Love”,如果没有先前受过的苦,自己也达不到现在的深度。所以近年的演讲,通过自己对西方心理学的消化,进行文化差异方面的转换后,介绍给东方的听众,感觉很有意义。
人生命中最重要的是什么?一是幸福感,二是意义感。这两点都可以通过建立“有意义的爱的关系”来实现,医学界、心理学界也是近20年才开始重视“爱”对于人的生理影响。有一个实验,对于“开心病人”(做心脏手术的病人)的调查:是否有有意义的爱的关系?是否有能够从中得到力
量和安慰的宗教信仰?两项皆无,在术后六个月内的死亡率为21%,两项皆有,则为3%,相差七倍之巨!另一个更广泛的万人研究也表明这两项因素的有无会造成死亡率的四倍差异。这种现象不只对于人存在,对于动物例如兔子,也是存在的。实验中,对于控制组的兔子喂食高脂食物,对于实验组的兔子除喂食高脂食物外还进行人为的爱抚,结果表明,控制组兔子的血液胆固醇含量比实验组低60%。由此可见爱的作用,进行体育锻炼也许还不及花同样的时间进行亲密的人际关系交流,更能增强人的免疫系统,使人健康。如果让我在健康饮食和亲密的人际关系之间择一,我宁愿和朋友们一起吃着高脂食物,也不愿意独自啃着胡萝卜。
亲密的人际关系并不容易建立,这里有两个“两难”。“If I get close to you, I get hurt. If I don't get close to you, I get lonely.”当两个人关系很亲密时,“If I tell truly how I feel, you distance from me. If I don't tell truly how I feel, I distance from you.”调查显示美国的离婚男女中80%/72%会再婚,但是再婚的离婚率也会高出正常的20%。
我经常给我的学生们三点忠告。第一,每个观念至少学七次,最好从不同的人身上以不同的方式学。一段时间前后,你对同一句话会有不同的感受。第二,良医和庸医的区别不在于爱心,而在于看事情的角度,良医可以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举例:[老妪/少女]图(经典心理学图),[老人/接吻男女]图。自己看到的东西是千真万确的,但是不要忘了别人看到的东西也是千真万确的,人都有自己的盲点,当你过于自信到忘了自己也会犯错时,你就会伤害到别人。人际关系变数很大,为什么CEO的薪水高,因为他面对大量信息可以看到pattern(要素及对应关系)。以
前上一门数学课时,发现教授所说的每一个英文单词都懂,但是连起来就不懂了,连自己为什么不懂都不懂,只能先建立概念->知道自己哪里不懂->问问题->懂。要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没有速成的捷径,只能像上面说的那样慢慢培养。第三,书、音乐等只要能使自己在某一领域的领悟上加深一点,它就值得你花时间去看去听。
二、过去30年的实证资料介绍(对爱情的帮助与破坏)
周围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况,爱情开始时感觉似曾相识、如胶似漆,见不到时便失魂落魄,整天想着“what's my baby doing?”,然而甜蜜梦醒之后,却是横眉冷对,情感背叛(cheats on you)。到底是什么因素造成了这些现象?丹佛大学进行了长期的追踪研究,从恋爱到结婚、离婚;更全面的是华盛顿大学的研究,不仅进行问卷调查、访谈,还建立了专门的爱情实验室,让夫妻入住若干时间,进行生活化全方位研究,通过仪器收集生理回馈信息(血压、心跳等)和化验(尿、血),每1小时的数据需要24小时时间解读。从三分钟的数据就可判断这对夫妇未来四年内会否离婚,准确率达到94%!
依附理论
为什么一个平时很独立的女孩,恋爱后会对男友十分依赖?为什么小小的分手会使人做出异常的事情甚至威胁生命?为什么有外遇时丈夫对元配会冷若冰霜、面若阎罗,但对并不及元配的情人却曲意讨好、柔情似水?在于“依附理论”(Attachment Theory),Dr. John Bobby最初发表这个理论时差点被吊销行医执照,他是通过研究母亲与其1岁孩子的互动提出的,因为母婴关系与恋人关系有着很大程度的类似:在一起时的心理满足和所谓的分离焦虑;“被无条件接纳”的心理需求和“最被重视”的心理需
求(如果婴儿发现母亲不理它,就会哭闹来引起母亲的注意,期望母亲产生内疚来更好的满足自己)。所以有人戏称所有相爱的人心理年龄都会降到3岁以下,退化成为父女或者母子关系。
下面介绍一下依附实验,将母婴引入一间有玩具的房间,观察母亲离开一会儿再回来过程中婴儿的反应,发现了四种典型的表现: a、安全型依附。母欲离去时婴欲挽留,表现出不快乐,母不在时无心玩玩具,母回来后张手希望被抱,被抱一会儿后就要下地接着玩儿。这样的婴儿长大后在恋爱中表现较好,包容、谅解、易相处,尊重爱人,不论你需要个人空间还是亲近时,他/她都可以给你。
b、逃避型依附。母欲离去时婴无反应,母回来后也无反应,通过仪器发现婴儿也有焦虑情绪,只是不表露出来。这与母婴平时的相处经验有关,婴儿学会了不期望母亲能长时间相伴。这类的恋人,表现为比较冷漠,但是内心很需要爱情,只是不知道该怎样去爱,他们更倾向于通过网络等其他非面对面的渠道寻找感情。
c、焦虑型,不安全型依附。母欲离去时婴哭喊不从更甚于a,母回来后还要打母亲,很久之后才会安静下来,边玩边看着母,怕母亲再离去。给予这类恋人的忠告是:首先懂得怎样当一个快乐的单身,才能在关系中找到快乐。
d、紊乱型依附。母欲离去时婴表现慌乱,不知道该怎么办,母回来后亦不知道该怎么办,有时会出现张开手要抱的同时后退不让母接近。因为婴儿希望爱的对象——母亲,也是造成其痛苦的对象,爱恨交织。这种类型的恋人一般受伤很多,分手时常会做出比较出格的事,致命吸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