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试讲教案(教学设计)参考模板
高中语文试讲教案(教学设计)参考模板

高中语文试讲教案(教学设计)参考模板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具体知识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方法),培养学生……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对……产生兴趣,提高学生对……的认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1. 重点:……2. 难点:……三、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病例,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点。
3. 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备课本、教案、PPT等教学材料。
2. 学生准备:预习课本相关内容,查阅相关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方式导入新课,引发学生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的概念、特点、作用等。
3. 课堂讲解:详细讲解……,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
4. 课堂互动:提问、讨论等方式,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5.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6. 总结: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难点。
7. 布置作业: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课堂参与度、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教学方法的选择等,以便对今后的教学进行改进。
七、课后作业:1. 请学生根据课堂所学,总结……(具体内容)的定义、特点、作用等。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 收集相关的案例,以便在下节课上进行分享和讨论。
八、课后辅导:针对学生在课后作业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应及时进行辅导,解答学生的疑问,提高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九、课堂评价:1. 学生自我评价:让学生对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评价,包括学习态度、参与程度、知识掌握等。
2. 同伴评价:学生之间相互评价,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3. 教师评价: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进行评价,给予鼓励和建议。
高中语文课试讲教案模板范文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本课生字词,理解文章内容,学会分析文章结构,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课堂提问等方式,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表达交流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内容,掌握文章结构,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教学难点:分析文章结构,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表达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提问:同学们,你们对语文课有什么期待?2. 回答:激发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引入本课主题。
(二)新课讲授1. 生字词讲解:重点讲解本课生字词,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
2. 文章内容分析: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概括文章主旨。
3. 课堂提问:针对文章内容,提出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合作探究、表达交流的能力。
4. 小组展示:每组选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全班共同评价。
(三)巩固练习1. 填空题:根据文章内容,填写空缺的词语。
2. 选择题:判断正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四)课堂小结1. 总结本课所学内容,回顾文章结构、主旨等。
2. 强调学习方法,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读书、多思考。
(五)布置作业1. 复习本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
2. 预习下一课,提前了解文章内容。
四、教学反思1.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否达成?2.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否得到激发?3. 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何?4. 教学过程中是否遇到困难,如何解决?五、板书设计1. 课题:高中语文课2. 生字词3. 文章结构4. 文章主旨5. 学习方法注:以上模板仅供参考,具体教学内容可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调整。
高中语文试讲教案(教学设计)参考模板

高中语文试讲教案(教学设计)参考模板一、教材分析【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①,篇目为《X》。
本文主要描绘了……,表达了……。
通过学习本文,学生能够理解……,体会……,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掌握本文的主要内容,了解作者及作品背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作品中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二、学情分析【学生情况】高中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和理解能力,但对于……方面的内容可能还比较陌生。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对……的讲解和引导。
【学习目标】1. 能够理解并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 能够分析并评价文章的写作特点。
3. 能够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和感悟。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本文的主要内容,了解作者及作品背景。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体会作品中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 理解并掌握本文的主要内容。
2. 分析并评价文章的写作特点。
【难点】1. 对文章中某些深层次含义的理解。
2. 对作者观点的把握和评价。
五、教学方法【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阐述相关知识点。
2. 互动法:引导学生提问、讨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课堂管理】1. 注重课堂纪律,确保教学活动顺利进行。
2. 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时调整教学节奏和内容。
3. 鼓励学生提问和发表观点,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
六、教学过程【课前准备】1. 教师准备课文相关背景资料,如作者简介、作品创作背景等。
2. 设计好课堂提问和讨论问题。
【导入新课】1.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语文(高中)试讲教案模板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
- 掌握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提高词汇运用能力。
- 理解并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和讨论交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 通过分析文本,培养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 培养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1. 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把握。
2. 文章结构和表达技巧的分析。
3. 词语和句子的积累与应用。
三、教学难点1. 对文章深层含义的理解。
2. 文学鉴赏能力的提升。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简要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2. 提出与课文相关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自主学习1. 学生自读课文,初步了解文章内容。
2. 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完成课后练习题。
(三)合作探究1. 小组讨论,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表达技巧。
2.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堂讲解1. 教师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句子和段落。
2. 结合课文内容,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价值观。
(五)巩固练习1. 学生完成课堂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教师检查学生的练习情况,并进行个别辅导。
(六)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 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提出疑问。
(七)布置作业1. 复习课文,完成课后作业。
2. 阅读相关文学作品,拓展阅读面。
五、板书设计课题:_______一、作者及写作背景二、课文内容三、重点词语、句子和段落四、作者思想感情和价值观六、教学反思1. 教学过程中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2. 学生是否掌握了课文内容?3. 教学方法是否有效?4. 课后作业是否合理?七、教学资源1. 课文原文2. 相关背景资料3. 教学课件4. 课后练习题八、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重点词语、句子和段落的理解程度。
高中语文教案试讲稿模板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相关文学作品的写作手法、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和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相关文学作品的写作手法、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教学难点:理解作品中的深层含义,培养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 利用多媒体展示作品相关图片、背景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提问:同学们对这节课的文学作品有哪些了解?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二)自主学习1. 学生根据课前预习,阅读课文,完成相关练习题。
2. 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三)合作探究1. 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以下问题:a. 文学作品的写作手法、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有哪些?b. 作品的主题思想是什么?c. 作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如何?2.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总结。
(四)课堂讨论1. 教师提出以下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a. 作品中的哪些情节让你印象深刻?b. 作品对你的人生观、价值观有何启示?c. 你认为作品在现代社会有何现实意义?2. 学生自由发言,分享自己的观点。
(五)总结与拓展1.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难点。
2. 布置课后作业,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作品。
四、板书设计1. 课文题目2. 作者简介3. 作品背景4. 写作手法、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5. 主题思想6. 作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五、教学反思1. 本节课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2.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否得到提高?3. 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何?4. 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不足,如何改进?注:以上模板仅供参考,具体内容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高中语文试讲教案模板

一、课题《课题名称》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3)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提高阅读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2)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3)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
2. 教学难点:(1)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
(2)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作者和课文背景。
(2)播放与课文相关的音乐或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阅读课文,标注生字、新词。
(2)学生分享阅读感受,教师点评。
3. 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课文内容,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
(2)学生代表发言,教师点评。
4. 阅读鉴赏(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中心思想。
(2)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感悟,教师点评。
5. 总结提升(1)教师总结本课的生字、新词。
(2)教师总结文章的写作手法和中心思想。
(3)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五、板书设计《课题名称》一、生字、新词1. 词语解释2. 词语运用二、课文内容1. 中心思想2. 写作手法三、课后作业1. 阅读相关资料,了解作者生平。
2. 摘抄好词好句。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阅读鉴赏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课文内容,提高阅读鉴赏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1. 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
2. 鼓励学生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有所收获。
4. 及时总结教学过程,不断反思和改进教学方法。
高中语文教资试讲教案模板

课题:《离骚》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离骚》的文学背景和作者屈原;(2)掌握《离骚》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3)体会《离骚》的艺术特色和情感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2)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2)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离骚》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2)分析《离骚》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
2. 教学难点(1)体会《离骚》的情感表达;(2)把握《离骚》的艺术手法。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利用多媒体展示屈原的生平事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有关屈原的知识,为学习《离骚》做铺垫。
(二)新课讲授1. 朗读《离骚》,让学生初步感知作品;2. 分析《离骚》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如“皇天后土”、“哀民生之多艰”等;3. 讲解《离骚》的艺术特色,如象征、比兴、夸张等;4. 分析《离骚》的情感表达,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屈原的爱国情怀。
(三)课堂讨论1. 分组讨论: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离骚》中的某一情节或人物,分享自己的看法;2. 全班交流:各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四)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字词和句式;2. 引导学生思考《离骚》的现实意义。
(五)课后作业1. 搜集有关屈原和《离骚》的资料,撰写一篇读后感;2. 深入研究《离骚》的艺术手法,撰写一篇论文。
四、板书设计《离骚》教学设计一、背景介绍1. 屈原生平2. 《离骚》简介二、重点字词和句式1. 皇天后土2. 哀民生之多艰三、艺术特色1. 象征2. 比兴3. 夸张四、情感表达1. 爱国情怀2. 哀民生之多艰五、课后作业1. 读后感2. 论文通过以上教学设计,旨在让学生全面了解《离骚》的文学价值,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爱国情怀。
高中语文试讲教案(教学设计)参考模板

高中语文试讲教案(教学设计)参考模板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2)能够分析并解读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作者观点;(3)能够运用文章中的知识和技巧进行写作和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2)通过分析文章的、开头、结尾等结构要素,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3)通过讨论、辩论等形式的课堂活动,提升学生的表达和沟通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和热爱;(2)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和审美情趣;二、教学内容1. 教材分析:本节课所选用的教材是《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五单元第一篇文章《X》。
本文主要讲述了X,通过描述X,表达了X。
文章的体裁为X,属于X文。
2.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前面的课文,对语文学科有一定的基础。
但部分学生对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作者观点的理解还存在困难,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行进一步的引导和启发。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掌握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2)分析并解读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作者观点;(3)运用文章中的知识和技巧进行写作和表达。
2.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文章中的隐含意义和深层含义;(2)运用批判性思维对文章进行分析和评价;(3)将文章中的知识和技巧灵活运用到实际生活和写作中。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2)采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文章内容进行讲解和示范;(3)采用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2. 教学手段:(1)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文章的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2)利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梳理文章的结构和思路;(3)利用练习题和作业,巩固学生的知识和技能。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2)通过提问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优秀教案语文试讲模板高中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 掌握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 学会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 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培养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 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的核心思想和主题。
- 掌握文章的写作手法和修辞技巧。
2. 教学难点:- 分析文章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 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造性写作。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利用多媒体展示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提问:同学们对这篇文章有什么初步的了解?想从哪些方面来学习这篇文章?(二)新课讲授1. 阅读课文:-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初步了解文章内容。
- 教师巡视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阅读中的问题。
2. 分析文章:-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主题、写作手法和修辞技巧。
-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发现。
3. 深入探讨:- 教师针对文章中的难点进行讲解,如作者的写作意图、文章的深层含义等。
- 学生结合自身经验,对文章进行个性化解读。
(三)巩固练习1. 词语解释:要求学生解释文章中的重点词语。
2. 句子仿写:要求学生根据文章的写作手法,仿写类似的句子。
3. 小组讨论:围绕课文主题,进行深入讨论。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学习方法和技巧。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提出疑问。
四、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阅读与课文相关的文学作品,拓展知识面。
3. 写一篇读后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五、教学反思1. 教师在课堂上是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2. 教学方法是否得当,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3. 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何,是否掌握了所学知识?六、板书设计(根据具体课文内容设计)---注意:以上模板仅供参考,具体教学过程需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高中语文试讲教案(教学设计)参考模板

高中语文试讲教案(教学设计)参考模板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学生能理解并掌握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能够正确运用到实际语境中。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问答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学生能够培养对语文学科的兴趣,提升文学素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教学文本:选择一篇适合高中生的文学作品,如现代文、古文、诗歌等。
2. 教学重点:文章中的重点词汇、短语、句子结构及文学手法。
3. 教学难点:对文章深层含义的理解和分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与学生生活相关的情景,激发学生对文章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文章,查找生字词,理解文章大意。
3. 课堂讲解:讲解文章中的重点词汇、短语、句子结构及文学手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文章的深层含义,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5. 问答环节:学生提问,教师回答,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6.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的练习题,评估学生的掌握程度。
3. 课后反馈:收集学生的课后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五、教学资源1. 教学课件:制作课件,辅助讲解,增加课堂的趣味性。
2. 练习题:准备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 参考资料:提供相关的参考资料,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
六、教学方法1. 互动式教学:教师与学生互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情境教学:创设相关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小组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七、教学步骤1. 课前准备:教师提前准备教学资源,如课件、练习题、参考资料等。
高中语文试讲教案模板

高中语文试讲教案模板篇一: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一15分钟面试课教案必修一1.沁园春·长沙2.诗两首3.大堰河——我的保姆4.烛之武退秦师5.荆轲刺秦王6.鸿门宴7.纪念刘和珍君8.小狗包弟9.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10.短新闻两篇11.包身工12.飞向太空的旅程1.沁园春·长沙(一)上片抓住“忆”和“恰”,从动词入手,体会诗人的情感。
提问:这首诗不仅意象选取精妙,很多动词的选用也非常传神。
现在请大家齐读下片,找出使用精妙的词语,并想一想这么用有什么好处,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三)以抒情方式为线索,串联上、下片,整体把握我们前面说过,鉴赏诗歌,一个很重要的方式就是从意象着手来分析诗歌,除此以外,我们还可以从诗歌所塑造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以及其抒情方式来赏析。
抒情诗词有的直抒激情,有的通过写景、状物、记事、写人来抒发感情。
接下来通观全篇,我想请同学们结合词作,说说运用了哪些抒情手法,又塑造了诗人怎样的形象。
明确:上阕“看”统领的7句是借景抒情——独立寒秋,却描述了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我们看到的是一位乐观、积极、气度不凡的诗人;“怅”、“问”是触景生情,直抒胸臆——即景抒情,诗人把他的一腔宏图大志展现出来,我们看到是一个志在天下的伟人;下阕的“携”、“忆”、“记”表明是怀人忆事抒情,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激情昂扬,我们看到的是一群志同道合、肩扛国家大义的斗士。
2.诗两首《雨巷》好,时间到。
我们已经完整地读完这首诗,大家找找看,这首诗里边,总共描写了多少位人物?(两位)分别是谁呢?(“我”和“姑娘”)没错了,那我们在讲前边的诗歌时,用了一个专门的术语,我们说这个术语是用来形容诗词中所描写的具体事物,这个术语是什么呢?(意象)(板书),所以,这首诗歌中出现的意象,从人物方面来讲,就有“我”和“姑娘”(板书),那在诗歌中,“我”和“姑娘”有着怎样的联系呢?“我”在悠长的雨巷中彷徨,是为了什么呢?是希望逢着姑娘。
高中语文试讲完整教案模板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课文的基本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学会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提高写作技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阅读、合作探究、课堂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1. 课文基本内容的理解;2. 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的分析;3. 写作技巧的提升。
三、教学难点1. 课文深层次内涵的挖掘;2. 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的运用;3. 写作技巧的实践。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2. 简要介绍作者和课文背景;3. 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新课讲授1. 自主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基本内容;2. 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3. 课堂讨论,总结课文主题和人物形象;4. 结合课文,讲解写作技巧。
(三)巩固练习1. 课后作业:完成相关练习题,加深对课文的理解;2. 小组合作:共同完成一篇作文,运用所学写作技巧。
(四)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 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和不足;3. 对下一节课进行简要预告。
五、板书设计1. 课文标题2. 作者简介3. 课文主要内容4. 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5. 写作技巧六、教学反思1. 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2. 改进措施和策略;3. 对学生阅读、写作能力的培养效果。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活动;2. 知识掌握程度: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3. 写作能力:学生的作文是否运用了所学写作技巧。
注:以上模板仅供参考,具体教学过程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高中人教语文试讲教案模板

一、课题:《<<论语>>选读》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阅读《<<论语>>选读》,了解孔子及其弟子的思想主张,掌握文言文阅读的基本方法。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提高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重点:1. 《<<论语>>》中的主要思想主张。
2. 文言文阅读的基本方法。
四、教学难点:1. 对《<<论语>>》中某些语句的理解。
2. 如何运用文言文阅读的基本方法进行阅读。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1. 介绍孔子及其弟子的生平事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学习方向。
(二)新课讲授1. 阅读课文,了解《<<论语>>》中的主要思想主张。
(1)让学生朗读课文,注意重点字词的解释。
(2)教师讲解课文中的难点,如“仁、义、礼、智、信”等。
(3)组织学生讨论,总结《<<论语>>》中的主要思想主张。
2. 学习文言文阅读的基本方法。
(1)讲解文言文阅读的基本方法,如字词解释、句子翻译、文章结构分析等。
(2)结合课文,让学生练习运用这些方法进行阅读。
(3)教师点评学生的阅读成果,指出不足之处,并给予指导。
(三)课堂练习1. 阅读课外文言文,运用所学方法进行阅读理解。
2. 学生相互交流阅读心得,教师点评。
(四)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 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反思1. 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2.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 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给予个性化的指导,提高教学质量。
4.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继续探索更加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高中语文试讲导入教案模板

一、课题:《(课文名称)》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和主旨;- 掌握课文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子的理解;- 学会运用一定的文学手法分析课文。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对课文所涉及主题的兴趣和思考;-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重点:1. 课文主旨的把握;2. 文学手法的运用分析;3. 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
四、教学难点:1. 课文深层次内涵的理解;2. 文学手法的灵活运用;3. 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1.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 通过提问或展示与课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课文背景和主题。
3. 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学习方向。
(二)新课导入1. 朗读课文,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 分组讨论,让学生交流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3. 教师点评,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主旨。
(三)深入分析1. 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子,理解其含义和作用。
2. 分析课文中的文学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让学生学会运用这些手法进行创作。
3. 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尝试运用所学文学手法进行创作,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情感体验1. 引导学生思考课文所涉及的主题,如人生、爱情、友情等,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2. 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五)总结与拓展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 布置课后作业,如阅读相关文学作品、写一篇读书笔记等,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课题:《(课文名称)》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过程与方法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3. 教学重点4. 教学难点5. 教学过程七、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总结经验教训。
高中语文经典试讲教案模板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目标:- 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掌握重点字词。
- 分析课文结构,把握作者的情感表达。
-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作品所蕴含的哲理。
- 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人生观。
3.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 分析课文的艺术特色,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 难点:- 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体会作品的哲理内涵。
- 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三、教学方法1. 教法:- 讲授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等。
- 结合多媒体技术,丰富教学手段。
2. 学法:-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
- 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提问的学习习惯。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结合生活实际,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简要介绍作者和作品背景,帮助学生了解课文。
2. 自主阅读:-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初步感知内容。
- 教师指导学生圈点勾画,标记生字词。
3. 讨论交流:-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阅读感受。
-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中心思想。
4. 课堂讲解:- 教师针对课文重点、难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 结合多媒体展示,丰富教学内容。
5. 巩固练习:- 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 教师进行点评,纠正错误。
6. 总结提升:- 教师总结课文内容,强调重点、难点。
-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学习效果。
7. 布置作业:- 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 鼓励学生自主拓展阅读,提高语文素养。
---五、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挂图- 生字词卡片- 课后练习题---六、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高中语文面试试讲教案模板

一、课题《XXX》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章的写作手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审美情趣。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感悟人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章的写作手法。
2. 教学难点: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吗?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二)新课导入1. 自主阅读,整体感知。
2. 小组合作,探究问题。
3.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
(三)课文分析1. 课文段落分析。
2. 文章结构分析。
3. 文章主题思想分析。
(四)课堂讨论1. 引导学生思考:文章中的哪些细节描写让你印象深刻?2.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教师点评。
(五)总结与拓展1. 总结文章的写作手法和主题思想。
2. 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这篇文章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3. 拓展阅读:推荐一篇与本文风格相近的文学作品,让学生课后阅读。
五、作业布置1. 撰写一篇读后感,谈谈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2. 收集与本文主题相关的名言警句,制作手抄报。
六、板书设计《XXX》一、作者简介二、文章主题三、写作手法四、段落分析五、主题思想七、教学反思1. 教学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2. 如何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3. 如何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培养正确的价值观?4. 如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5. 教学效果如何,有哪些不足之处需要改进?以上为高中语文面试试讲教案模板,具体内容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祝您面试顺利!。
高中语文试讲大赛教案模板

课程名称:高中语文授课年级:高中授课时间:1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培养学生对高中语文教学的理解和把握,提升教学设计能力和课堂组织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模拟教学,让学生体验教学过程,提高课堂管理和互动技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语文教学的热情,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1. 教学内容的合理选择与设计。
2. 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与创新。
3. 课堂互动与管理的有效实施。
教学难点:1. 如何根据学生特点进行教学设计。
2. 如何在课堂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如何处理课堂突发状况。
教学准备:1. 教学内容:选择一篇适合高中生的课文或文学作品。
2.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3. 教学资源:相关教学课件、教学案例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本次试讲的主题和目的。
2. 学生分享对高中语文教学的理解和期待。
二、教学设计展示1. 教师根据选定的课文或文学作品,展示教学设计方案。
2. 设计方案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
三、模拟教学1. 教师扮演学生,进行模拟教学。
2. 学生扮演教师,根据设计方案进行模拟教学。
3. 教师和学生互相评价,提出改进意见。
四、课堂互动与管理1. 学生进行课堂互动练习,教师观察并指导。
2. 学生模拟处理课堂突发状况,教师给予点评和指导。
五、总结与反思1. 教师和学生共同总结本次试讲的经验和不足。
2. 学生提出改进措施,为今后的教学实践做好准备。
教学评价:1. 教学内容是否符合教学目标。
2. 教学方法是否灵活多样,富有创新性。
3. 课堂互动是否有效,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 课堂管理是否得力,能否应对突发状况。
教学反思:1. 教师反思教学设计是否合理,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特点。
2. 学生反思自己在模拟教学中的表现,总结经验教训。
课后作业:1. 教师根据本次试讲的经验,完善教学设计方案。
高中语文机构试讲教案模板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目标:- 让学生掌握相关文学作品的基本知识,如作者、背景、主题等。
- 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评价和鉴赏能力。
2.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培养学生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追求。
-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活动,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 理解文学作品的主题和内涵。
-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鉴赏水平。
2. 教学难点:- 深入挖掘文学作品的艺术特色。
-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方法1. 导入新课:采用图片、音乐、视频等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阅读文本: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文学作品,提出问题,分组讨论。
3. 分析评价: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作品,发表自己的观点。
4. 鉴赏提升:引导学生欣赏作品的艺术特色,提高审美情趣。
5. 总结作业:回顾课堂内容,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通过图片、音乐、视频等手段,导入本节课的主题。
- 引导学生思考:文学作品对我们的影响是什么?2. 阅读文本- 学生认真阅读文学作品,提出问题,分组讨论。
- 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3. 分析评价- 学生分组汇报讨论成果,发表自己的观点。
- 教师点评,引导学生深入挖掘作品的主题和内涵。
4. 鉴赏提升- 引导学生欣赏作品的艺术特色,提高审美情趣。
- 通过分析作品的语言、结构、手法等,培养学生的鉴赏水平。
5. 总结作业- 回顾课堂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本节课主题的短文。
五、教学用具1. 多媒体课件2. 文学作品3. 讨论记录本六、教学课时1课时七、教学反思1. 课后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分析学生的掌握情况。
2. 反思教学方法,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3. 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中学校语文试讲教案模板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文学常识和作者背景;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和作品主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热爱,提高审美情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生字词、文学常识、作者背景、课文内容、人物形象、作品主题。
2. 教学难点:对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对人物形象和作品主题的鉴赏。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复习旧知:提问学生上节课学习的内容,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2)导入新课:介绍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预习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圈出生字词、不懂的句子。
(2)教师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对生字词进行讲解。
3. 课堂讲解(1)分析课文内容: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段落大意、人物形象、作品主题等。
(2)讨论交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3)教师点评: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纠正错误,补充遗漏。
4. 课堂练习(1)课后练习题:布置课后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课堂练习:教师现场出题,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5. 总结反思(1)总结课文内容: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人物形象、作品主题等。
(2)反思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提出改进措施。
四、板书设计1. 课文标题2. 生字词3. 人物形象4. 作品主题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发言情况、学习态度等。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课后练习题完成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3. 课堂练习:通过课堂练习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
六、教学反思1. 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反思教学目标是否实现,是否存在偏差。
2. 教学重难点的处理:分析教学重难点的处理效果,是否存在不足。
3. 学生参与度:反思学生的参与度,分析原因,提出改进措施。
4. 教学方法的应用:总结教学方法的运用效果,提出改进意见。
高中中文老师试讲教案模板

《(课文名称)》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掌握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词义,正确书写。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结构,分析人物形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2)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速度。
(3)通过讨论、分析,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生活的情感。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结构。
(2)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作者的情感。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子、段落。
(2)分析人物心理,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四、教学过程1.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2.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二)自主学习1. 学生自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 学生勾画生字、新词,查找资料,了解背景。
3. 学生思考:课文主要讲述了什么?(三)合作探究1. 小组讨论:课文结构是怎样的?2. 学生分析人物形象,分享自己的看法。
3. 学生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四)巩固练习1. 词语填空。
2. 句子仿写。
3. 阅读拓展。
(五)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
2. 总结学习方法和心得体会。
(六)作业布置1. 复习课文,巩固所学知识。
2. 阅读课外文章,提高阅读能力。
3. 思考:课文中的哪些内容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五、板书设计(一)课题:《(课文名称)》(二)生字、新词(三)课文结构(四)人物形象(五)作者情感六、教学反思1. 教学过程中,是否关注到学生的学习需求?2. 教学方法是否得当,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3. 课堂氛围是否活跃,学生参与度如何?4. 课后作业是否合理,能否巩固所学知识?5. 今后如何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各位评委老师好,我叫XXX,我申请的学科是高中语文,我今天试讲的考题是《沁园春·长沙》,下面是我的试讲内容。
《沁园春·长沙》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新课标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是阅读鉴赏第一单元的第一篇文章。
《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诗中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完美结合的精品,全词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问题。
也回忆了往昔的峥嵘岁月,表现了诗人和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
首先,根据高中课程标准要求和学生学习基础,并结合本节课教学内容以及毛泽东诗歌特点,设计如下三个教学目标:
1.主要让大家了解词的一些体裁知识,品味关健词语,体悟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2.品味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的语言,把握词的情感脉络,感受毛泽东博大的情怀和革命壮志。
3.培养大家“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领会诗人主宰大地沉浮的宽广胸襟和革命气概。
为了实现以上教学目标,圆满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学习基础,确定如下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而背诵、默写,并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品味词中的意象,感悟词中阔大的意境;领会毛泽东同志宽广的胸襟和大无畏的革命乐观精神。
难点:深刻领会“浪遏飞舟”的含义;从意象的角度了解关于湘江秋景和少年同学的描写。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和重难点要求,重点讲授本节课的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沁园春·长沙》课时安排为3课时,本节课主要讲授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自古文人多悲秋。
宋玉《九辨》:“悲哉!秋之为气也”,欧阳修《秋声赋》:“噫嘻悲哉!此秋声也”。
张继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船渔火对愁眠”。
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怀。
”以叹时运不济,人生的艰难万苦。
但也有不少文人为我们唱出了秋的赞歌。
如唐朝刘禹锡《秋词二首》:“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催人奋发有为,大展鸿图,给人顽强奋斗的精神。
还有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竟自由。
”为我们描写了一幅生机盎然色彩绚丽的秋景图,营造了一种阔大的意境。
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一代伟人毛泽东给我们描绘的秋景,一同走进这位伟人的崇高心灵,体会这位伟人青年时代的宏大胸襟和远大抱负。
二、背景及作者简介
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农民运动蓬勃兴起。
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创建了湖南第一个党支部:韶山支部。
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经在广州正式成立。
但陈独秀看不到革命力量,想把革命领导权交给资产阶级。
毛泽东看到了革命力量,看到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因而这年10月,毛泽东从韶山前往广州创办全国农民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绚丽的秋景和大好的革命形势,追忆了昔日的战斗岁月,不禁心潮起伏,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豪放词,巧妙地回答了革命领导权问题。
毛泽东(1893-1976),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各族人民的伟大领袖,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三、解题
沁园春:词牌名。
又名《洞庭春色》《东仙》《念离群》《寿明星》。
相传为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园,后来被外戚窦宪所夺,有人作诗咏其事,这个词牌由此得名。
长沙,是词的内容。
词,是我国传统诗歌中的一种特殊体裁,起源于隋唐之际,大盛于宋,随着金元北曲的盛行而衰亡。
它原本是配合燕乐曲调的歌辞,在发展过程中渐与音乐分离,成为纯粹的文学样式。
初起是称“曲子”、“杂曲子”和“曲子词”,后来也称作“乐府”、“长短句”或“诗余”。
每首词都有一个曲词名称,叫词牌,词牌决定了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
某些词牌的命名,与创始之作的内容有关联,但后人倚声或依谱继作,则不一定受此限制,可以赋词牌本意,也可以撇开词牌本意自由发挥。
词的标题和词牌有着严格的区别,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了词的主要内容。
词的分类:词分为小令、中调、长调,这是依字数的多少来划分的。
58字以内为小令;59至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
词的流派:豪放派和婉约派。
其作品分别表现出不同风格。
豪放派作品气势豪放,意境雄浑,充满豪情壮志,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代表作家是苏轼、辛弃疾。
婉约派作品清丽含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婉约细腻,题材较狭窄,多是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也有写山水,融情于景的,代表词人有柳永、秦观、李清照等。
四、指导朗读
首先请大家听录音朗读全文,整体感知文章意境;然后请同学们重点诵读文章。
诵读文章时,请大家注意,文章中的“看”、“忆”都是领字,读时两字后要稍作停顿,以突出它们的作用。
“看“字所控七句要读得抑扬顿挫,充满兴奋喜悦之情;”忆“字所控七句要读得激昂慷慨,充满自信,语速稍快。
五、整体感知,疏清思路
上阕由“立”到“看”再到“问”,侧重写眼前之景和心中所思——谁主沉浮;下阕由“忆”到“记”,侧重追忆往事,表现青年时代的革命精神和远大理想,思路清晰,情贯全词。
请同学们结合全词,展开想象,看看这首词描述了几幅画面?
好,我们可以看出,词中描述了四幅画面是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和中流击水图。
下面我们分别重点来看一下:
第一,独立寒秋图
请大家看开头三句词,前三句的词序和同一般词序不一样,这是为了适应诗词格律的要求。
其正常顺序应为:寒秋,独立橘子洲头,湘江北去。
其大意为:在深秋时节,年轻革命家毛泽东独立于橘子洲头,深情凝望着湘江水滚流北去(心头翻腾着无尽的遐想)。
“独立”一词不仅表明站在橘子洲头的是一个人,而且让读者想象词人面对湘江滚滚北去时表现出的中流砥柱的英雄气概。
此三句点明了时间、地点、特定的环境。
板书:独立寒秋图:点明时间、地点、环境
(二)湘江秋景图:
大家想一下,文章作者抓住了哪些典型景物来写?主要有山、林、江、舸、鹰、鱼,通过这些来由点到面的进行勾勒万物。
诗人描绘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诗人通过远眺、近观、仰望、俯视到的红叶、绿水、蓝天、白帆、雄鹰、游鱼,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生机盎然,色彩绚丽壮美的秋景图,体现了巍峨、博大、壮阔的崇高美表现出了诗人宽广的胸襟。
此时,诗人面对美丽壮观的寒秋图,想到了什么?(最后三句)
面对生机蓬勃、绚丽壮美的大自然和广阔宇宙,诗人很自然地想到了祖国命运和革命未来,进入了理性的思考,提出谁是大地主宰的问题:革命领导权问题。
“怅”,写出诗人思绪万
千,百感交集。
这一问也写出了诗人的博大胸怀、凌云壮志。
(三)峥嵘岁月图: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在全文结构中起承接过渡作用。
一般地,分上下两片的词,其下片首句又称过片,起过渡作用。
词的上下片写法上也有分工,常常上片写景,下片抒情,因此填词时非常注重过片。
本词上片写独立寒秋,故地重游而看到的景色,自然而然地想到以前与“同学”一起来游的情景,于是过渡到对往昔生活及“同学少年”的回忆中,过渡自然,衔接巧妙。
文中诗人回忆的是往昔“峥嵘岁月”(即对往日不平凡的斗争生活的形象概括);具体表现在中间七句,由“恰”字统领。
作者选用典型事例,将往事化为触手可及的形象,将过去的岁月在很短的篇幅中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来。
如将同学们的精神面貌化为“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将同学们的活动和志趣:经常评论国家大事,慷慨激昂、奋笔疾书,写出批评恶浊、表扬善良(激浊扬清)的文章,向军阀、帝国主义展开了英勇斗争化为“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将蔑视权贵的意思化为“粪土当年万户侯”——把反动统治者视如粪土。
其实,我们知道毛泽东在长沙第一师范学习和工作时,常与蔡和森、何叔衡等人立志救国的知识青年一道积极从事革命活动。
他们在长沙组织了“新民学会”,创办了《湘江评论》;1915年5月,袁世凯接受了日本企图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毛泽东印发了反袁文章;1919年至1920年,毛泽东和何叔衡领导了湖南人民驱逐反动军阀张敬尧的斗争,接着又向湖南军阀谭延闿、赵恒惕展开英勇斗争。
这七句形象地概括了早年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表现了毛及战友们以天下己任,蔑视反动派、改造旧世界的战斗精神。
(四)中流击水图
大家品读一下文中最后三句,这三句话主要设问结尾,采用了象征手法,运用了大胆的夸张和神奇的想象,含蓄巧妙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形象地表达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在新时代的浪潮里,正像当年中流击水那样,勇敢地投身于革命风浪中,乘风破浪,急流勇进,担负起主宰国家命运前途的大任,表达了立誓振兴中华气概豪情,表现了革命家的英雄气概。
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好了,以上是《沁园春·长沙》第1课时的讲授内容。
各位老师,我的试讲完毕,感谢各位评委老师的聆听。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