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的遗传教案

合集下载

有关八年级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教案7篇

有关八年级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教案7篇

有关八年级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教案7篇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与遗传有关的结构与物质的基本知识,即染色体、基因以及遗传物质(核酸)与性状遗传的相互关系,帮助学生认识遗传现象的物质基础。

2.通过分析某一具体性状的遗传现象,帮助学生认识性状遗传的基本规律,并引导学生利用所学习的知识分析其他遗传现象。

3.在区别遗传病与其他疾病的过程中,让学生了解遗传病的基本特点以及禁止近亲婚配的生物学原因,对学生进行有关法律知识的教育。

重点、难点:1.基因的概念以及显性基因与隐性基因的概念是本节教学的重点,也是本节的难点,是课堂讨论的中心。

对基因这一名称,学生从各种媒体和一些科普读物已经有所了解,但不一定能认清基因的本质以及基因和性状之间的关系。

所以,在这一节的教学中,可以以性状在上、下代传递为线索帮助学生认识有关基因的基本知识: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基因与生物性状的关系,基因在生物上、下代的传递规律以及显、隐性基因之间的相互关系,等等。

2.染色体在生物的上、下代传递规律与基因的传递的关系也是本节的一个重点和难点,讲清染色体在体细胞和生殖细胞中的变化以及在生物上、下代中的变化有助于理解基因的活动。

教学中可以利用图表甚至制作相应的教具帮助学生了解染色体的活动规律。

3.国家婚姻法规定,禁止近亲结婚。

国家为什么要通过立法来禁止近亲结婚?生物课的教学重点应该放在帮助学生认识近亲结婚所造成危害的遗传学原因上——遗传病产生的细胞学基础和发生遗传病概率较高的原因,可以以具体的例子认识近亲结婚的危害。

授课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课前准备在上一节课结束时,向学生发放一调查表,对自己家庭成员的某些性状进行调查。

调查结果为学生在上课时的讨论分析材料。

调查前教师应注意:1.要求学生如实填写表格中的内容,不能为完成作业而随便填写。

通过这项活动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

2.向学生说明如何识别这些性状特征,特别对上眼睑这一特征中的双眼皮、单眼皮,应说明不是美容后的特征。

生物的遗传六年级科学教案及反思

生物的遗传六年级科学教案及反思

生物的遗传六年级科学教案及反思主题:生物的遗传一、教学目标1.了解生物的遗传是指父母生物通过遗传物质遗传给下一代。

2.掌握基因携带的信息是决定个体遗传特征的基础。

3.理解基因的突变是生物遗传的原因之一。

4.通过实验和案例让学生认识基因对个体遗传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生物的遗传是指父母生物通过遗传物质遗传给下一代。

难点:基因的突变是生物遗传的原因之一。

三、教学过程1.引入教师引导学生讨论生物之间的相似特征和不同特征,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特征是如何遗传给下一代的。

通过图片、实例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基因是生物体内的遗传物质,引导学生认识基因携带的信息是决定个体遗传特征的基础。

3.讲解教师讲解基因的突变是生物遗传的原因之一,通过生物学家的研究案例展示基因突变对个体遗传的影响。

4.实验设计实验让学生观察基因对个体遗传的影响,例如观察豆苗的颜色、株高等特征,让学生亲自操作并记录实验结果。

5.讨论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进行讨论,总结基因对个体遗传的影响,并表达自己对基因突变的理解和看法。

6.拓展引导学生了解生物的遗传对品种改良和生物进化的作用,让学生了解生物的遗传是生物进化的基础。

布置作业,让学生自主查阅相关资料,了解生物的遗传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并写出自己的认识和看法。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呈现、讲解、实验等多种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生物的遗传及其相关知识。

实验环节让学生亲自操作,增强了他们的实践能力,通过观察和总结实验结果,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分析能力。

但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在教学过程中可能存在某些学生对基因突变等概念理解困难,需要教师在讲解时更加深入和细致。

另外,在教学的引入部分可能需要更加生动有趣,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让学生更加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

综上所述,教师应该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科学知识,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同时,也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充分准备,提前解决可能出现的问题,确保教学的顺利进行。

《生物的遗传》的复习课教案

《生物的遗传》的复习课教案

《生物的遗传》的复习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回顾和掌握基因、DNA、染色体之间的关系;(2)理解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的概念及类型;(3)掌握孟德尔遗传规律的适用范围和条件;(4)了解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过程。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复习题检测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2)利用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生物遗传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认识到遗传学在生产生活和生物科技领域的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1. 复习基因、DNA、染色体之间的关系;2. 复习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的类型及实例;3. 复习孟德尔遗传规律的适用范围和条件;4. 复习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过程。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基因、DNA、染色体之间的关系;(2)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的类型及实例;(3)孟德尔遗传规律的适用范围和条件;(4)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过程。

2. 教学难点:(1)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之间的区别与联系;(2)孟德尔遗传规律的适用范围和条件的理解与应用。

四、教学方法1. 复习提问法:通过复习题检测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2. 案例分析法:利用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提高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 课堂讲解:(1)讲解基因、DNA、染色体之间的关系;(2)讲解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的类型及实例;(3)讲解孟德尔遗传规律的适用范围和条件;(4)讲解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过程。

3.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案例,让学生分析并解决问题。

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生物的遗传》的复习课教案

《生物的遗传》的复习课教案

《生物的遗传》的复习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复习和掌握遗传的基本概念、遗传物质的传递规律以及遗传变异的原因。

2.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遗传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帮助学生理解遗传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遗传的基本概念:遗传、基因、遗传信息、遗传物质等。

2. 遗传物质的传递规律:孟德尔遗传规律、连锁遗传规律等。

3. 遗传变异的原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等。

4. 遗传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自然选择、适者生存、遗传多样性等。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导入法,引导学生复习已学的遗传知识。

2. 使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实际案例,运用所学的遗传知识解决问题。

3. 利用互动讨论法,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复习遗传的基本概念。

2. 讲解遗传物质的传递规律:以孟德尔遗传规律为例,讲解遗传物质的传递过程。

3. 分析遗传变异的原因:讲解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等遗传变异的原因。

4. 探讨遗传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讲解自然选择、适者生存、遗传多样性等概念。

5. 案例分析:提供一些遗传相关的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的遗传知识进行分析。

6. 互动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心得。

7. 总结和复习: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遗传知识。

五、作业布置2. 提供一些遗传相关的题目,让学生进行课后练习。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遗传知识的掌握程度。

2. 案例分析:评估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表现,检查学生能否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

七、教学资源1. 教材:《生物遗传学》等相关教材。

2. 案例材料:提供一些遗传相关的案例,用于课堂分析和讨论。

3. 教学PPT:制作相关的教学PPT,辅助讲解和展示教学内容。

小学科学5生物的遗传(教案)

小学科学5生物的遗传(教案)

小学科学5生物的遗传(教案)教案一:小学科学五年级生物的遗传一、教学目标1. 了解生物的遗传规律和遗传特点;2. 掌握基因的概念及其作用;3. 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验探究能力;4.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分享经验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生物的遗传规律和遗传特点;2. 基因的概念及其作用。

三、教学内容1. 生物的遗传规律a) 子与父母之间的相似性;b) 同一种生物个体的差异性;c) 遗传规律:基因的传递和表现;d) 遗传特点:显性和隐性;e) 遗传规律:一对基因控制一个性状。

2. 基因的概念及其作用a) 基因是决定个体形态特征和功能的基本单位;b) 基因是由DNA分子组成的,在染色体上位于特定位置;c) 基因通过转录和翻译的过程来决定蛋白质的合成。

四、教学方法1. 课堂讲授:通过教师讲解、示意图等方式,介绍生物的遗传规律和基因的概念;2. 实验探究:设计简单的实验,观察和验证生物的遗传规律和基因的作用;3. 小组合作:分组讨论、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分享经验的能力。

五、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约10分钟)1. 教师向学生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遗传吗?遗传有什么特点?2. 引导学生讨论,梳理学生已有的知识,培养对生物遗传的兴趣。

步骤二:学习生物的遗传规律(约20分钟)1. 通过图片或示意图,教师讲解子与父母之间的相似性和同一种生物个体的差异性;2. 介绍遗传规律:基因的传递和表现;3.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材料和实例,理解遗传特点:显性和隐性;4. 以红花豆和白花豆的实验为例,展示一对基因控制一个性状的遗传规律。

步骤三:学习基因的概念及其作用(约15分钟)1. 针对基因的概念,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推测基因的作用;2. 通过图片或示意图,教师讲解基因是由DNA分子组成的,在染色体上位于特定位置;3. 介绍基因通过转录和翻译的过程来决定蛋白质的合成。

步骤四:实验探究(约30分钟)1. 将学生分为小组,每组约3-4人,进行实验探究;2. 实验目标:观察和验证生物的遗传规律,以及基因的作用;3. 实验内容:选择自行培育的两种不同颜色的花朵进行交配;4. 实验步骤:交配后观察和记录子代的花色,分析遗传规律。

初中《生物的遗传》教案

初中《生物的遗传》教案

初中《生物的遗传》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遗传的概念和原理;2. 掌握基因的显性和隐性;3. 能够分析基因对生物性状的控制;4.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教学重点:1. 遗传的概念和原理;2. 基因的显性和隐性;3. 基因对生物性状的控制。

教学难点:1. 基因的显性和隐性;2. 基因对生物性状的控制。

教学准备:1. PPT课件;2. 相关图片和案例。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生物的基本概念,如细胞、DNA、基因等;2. 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遗传吗?为什么我们会继承父母的某些特征?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遗传的原理;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课堂讲解(15分钟)1. 讲解遗传的概念和原理,如DNA的复制和分离;2. 讲解基因的显性和隐性,用图片和案例进行解释;3. 讲解基因对生物性状的控制,如双眼皮和单眼皮的遗传。

四、课堂互动(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一些常见的遗传现象,如身高、眼皮等;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巩固练习(10分钟)1. 让学生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2. 教师批改练习题,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

六、课堂小结(5分钟)1.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遗传的概念、基因的显性和隐性以及基因对生物性状的控制;2. 强调基因在生物进化中的重要性。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互动和练习,使学生了解了遗传的概念和原理,掌握了基因的显性和隐性,能够分析基因对生物性状的控制。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同时,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遗传现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但在课堂上,对于一些学生的疑问,解答不够详细,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解答和引导。

生物的遗传六年级科学教案及反思

生物的遗传六年级科学教案及反思

生物的遗传六年级科学教案及反思六年级科学教案:生物的遗传教学目标:1.了解和理解生物的遗传是指父母生物通过生殖细胞传递给子代的遗传物质。

2.理解遗传物质在生物繁殖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3.理解基因是决定生物遗传特征的基本单位,并能够简单描述基因的作用和继承规律。

教学重点:1.了解遗传是指父母生物通过生殖细胞传递给子代的遗传物质。

2.理解基因是决定生物遗传特征的基本单位,了解基因的作用和继承规律。

教学难点:1.理解基因的作用和继承规律。

2.理解遗传物质在生物繁殖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课件2.图表、图片等教学辅助材料3.实验器材和实验用品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新知识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让学生观察生物个体之间的相似和差异,引导学生思考个体之间的遗传关系,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生物的遗传”。

Step 2:概念解释通过PPT或黑板,教师讲解遗传的概念,引导学生了解遗传是指父母生物通过生殖细胞传递给子代的遗传物质。

Step 3:基因的概念教师讲解基因的概念,引导学生了解基因是决定生物遗传特征的基本单位。

Step 4:遗传规律教师讲解基因的继承规律,通过实际例子或图片,让学生理解并描述基因的继承规律。

Step 5:生物遗传的意义教师讲解生物遗传的意义,引导学生了解生物遗传对物种的繁衍和进化具有重要意义。

Step 6: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确保学生已经掌握了遗传的基本概念和规律。

Step 7:作业布置布置相应的练习题,并要求学生预习下节课的内容。

教学反思:本节课是学习生物的遗传知识,在引入新知识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让学生感受生物个体之间的遗传关系,从而引发兴趣和好奇心。

在概念解释和教学过程中,使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材料和实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同时,可以设置小组讨论和实验观察等互动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入理解生物的遗传规律,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参与度。

有关小学科学生物的遗传教案

有关小学科学生物的遗传教案

小学科学生物的遗传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遗传的概念和现象,知道遗传是通过基因传递的。

2. 让学生观察和分析生活中的一些遗传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3. 让学生掌握遗传的基本规律,能够运用遗传知识解释一些生物现象。

二、教学内容:1. 遗传的概念和现象2. 基因的传递和遗传规律3. 遗传在生活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1. 遗传的概念和现象2. 基因的传递和遗传规律四、教学难点:1. 基因的传递和遗传规律五、教学方法:1. 观察法: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遗传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 讲解法:讲解遗传的概念、基因的传递和遗传规律。

3. 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遗传现象,培养学生的思考和合作能力。

4. 实践法:让学生进行遗传实验,巩固所学知识。

教案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里的植物,提问:这些植物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这些植物的相同点是都具有生命特征,不同点是它们的形态、结构和功能都不同。

3. 教师提问:这些植物的形态、结构和功能是如何产生的呢?引出本课的主题——遗传。

二、教学遗传的概念和现象(10分钟)1. 教师讲解遗传的概念:遗传是指生物体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等方面的特征通过基因传递给后代的现象。

2. 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的一些遗传现象,如父母与子女间的相似之处。

3. 教师总结:遗传是通过基因传递的,基因是遗传的基本单位。

三、教学基因的传递和遗传规律(15分钟)1. 教师讲解基因的传递:基因位于染色体上,通过生殖细胞(精子和卵细胞)传递给后代。

2. 学生分组讨论遗传规律,如孟德尔的遗传规律。

3. 教师总结:遗传规律包括显性遗传和隐性遗传,遗传性状的表现受到基因组合的影响。

四、教学遗传在生活中的应用(10分钟)1. 教师讲解遗传在农业、医学等领域的应用,如杂交水稻、疾病基因检测等。

2. 学生举例说明遗传在生活中的其他应用。

3. 教师总结:遗传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

初中《生物的遗传》教案

初中《生物的遗传》教案

初中《生物的遗传》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基因的概念与遗传规律;2. 掌握常见的遗传现象及其机制;3. 探索生物遗传的应用和意义。

教学重点:1. 基因的概念与作用;2. 子代继承和变异的遗传现象;3. 遗传规律的理解与应用。

教学难点:1. 遗传现象与基因的关系;2. 遗传规律的解释和举例;3. 生物遗传的应用和意义。

教学准备:1. 演示用的遗传实验器材;2. 彩色幻灯片或图片资料;3. 练习题与实验报告模板。

教学过程:一、导入与热身(5分钟)1. 展示不同的动植物种类,让学生猜测它们之间的关系;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父母和孩子之间有些相似之处?二、讲授基因与遗传现象(15分钟)1. 解释基因的概念和作用;2. 分析子代继承和变异的遗传现象;3. 带领学生讨论遗传现象与基因的联系。

三、学习遗传规律(20分钟)1. 简要介绍孟德尔遗传定律;2. 通过实例解释常见的遗传规律;3. 组织学生练习分析遗传规律并做案例分析。

四、探索生物遗传的意义(10分钟)1. 引导学生讨论生物遗传的应用领域;2. 分析生物遗传对人类的影响和未来发展;3. 提出课堂思考问题让学生思考和展开讨论。

五、课堂小结与反馈(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2. 点评学生表现并解答问题;3. 布置作业并提醒学生复习。

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生物实验,观察与分析遗传现象;2. 鼓励学生自主研究和提出问题,拓展生物遗传知识;3. 邀请专业人士讲解生物遗传的最新研究成果,启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反思:本节课着重引导学生理解基因、遗传机制和规律,通过案例和实验进行深入探讨,并鼓励思考生物遗传的应用和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理解程度和兴趣点灵活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提升课堂效果和学习效率。

初中生物遗传课程讲解教案

初中生物遗传课程讲解教案

初中生物遗传课程讲解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遗传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掌握遗传的相关术语和概念;3. 理解遗传的分子基础;4. 能够解释遗传变异的原因和影响。

教学重点:1. 遗传的基本概念;2. 遗传的分子基础;3. 遗传变异的原因和影响。

教学难点:1. 遗传的分子基础;2. 遗传变异的原因和影响。

教学准备:1. 讲义、教材、实验器材;2. 幻灯片、图表、实物模型。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提出生物现象或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导入本次课程。

可以通过展示不同品种的动植物,让学生思考它们之间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二、讲解基本概念(15分钟)1. 遗传的概念:生物传递基因信息给后代的过程;2. 遗传物质:DNA;3. 遗传的规律:孟德尔遗传规律。

三、讲解分子基础(15分钟)1. DNA的结构:双螺旋结构、碱基对;2. DNA的复制:半保留复制、核苷酸配对规律。

四、讲解遗传变异(15分钟)1. 变异的原因:突变;2. 变异的影响:遗传变异、个体适应性。

五、举例练习(10分钟)通过展示实例,让学生分析遗传现象,并解释其原因和影响。

六、实验操作(20分钟)进行简单的遗传实验,让学生亲自体验遗传的基本特征和规律。

七、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相关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八、课堂总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展望下一节课的内容。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理论讲解、实验操作和练习题让学生深入了解了遗传的基本概念、分子基础和遗传变异的原因及影响。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启发式教学,让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究,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生物的遗传现象》教案

《生物的遗传现象》教案

《生物的遗传现象》教案《生物的遗传现象》教案1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正确表述性状、相对性状、遗传、变异等现象;2、能力目标∶通过猜谜语、欣赏漫画等活动,培养学生分析、识图能力;能举例说出动物、植物和人的不同性状及相对性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生物界的遗传和变异现象的认识,培养辨证思维能力及尊重科学、热爱自然、珍爱生命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区别性状和相对性状;辨别并描述遗传和变异现象。

2、难点:理解遗传和变异现象;解释生物界中的生物学现象。

三、学情分析:学生对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现象,一般都有着比较浓厚的兴趣,且在生活中具有一定的生物性状、相对性状、生物的遗传、变异等相关的生活经验,能够比较容易寻找和发现周围存在的遗传和变异现象,但是还没有形成理论知识,不能对相关的现象作出正确的解释。

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导入新课课件展示一组图片师:同学们仔细观察她们,你注意到:1、他们像吗?2、他们哪些特征相似?3、他们哪些特征不相同?学生就会展开讨论,顺利进入主题,这就是我们这节要学习的遗传和变异现象。

(二)组织学生开展几个活动活动1:连连看——学习生物的性状师:很多同学都去过动物园或者在书本或电视上看过很多的动物,这些动物你们都熟悉吗?生回答。

师:老师这里出了几道谜语现在请同学们帮我连连看:谜语一耳朵像蒲扇,身子像小山,鼻子长又长,帮人把活干。

——大象。

是马不拉车,叫马也不错,满身黑道道,听声就奔跑。

——斑马。

一种动物名叫鹿,鹿角不长脖子长。

——长颈鹿。

形状象耗子,生活像猴子,爬在树枝上,忙着摘果子。

——松鼠。

教师提问:恭喜你们都猜对了,你们为什么能猜出这些语句描述的是什么动物呢?学生:根据他们的形态特征。

师:很好大家都抓住了动物的重要特征。

像刚才描述耳朵像蒲扇,鼻子长等都是生物体的形态特征。

同学们能说说其他生物的形态特征吗?生:树叶是绿色的,柿子是橘红色的,树干粗壮······还有说话的声音。

高中生物的遗传定律教案

高中生物的遗传定律教案

高中生物的遗传定律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孟德尔的遗传定律的基本原理;
2. 掌握基本遗传术语及其定义;
3. 熟练运用孟德尔的遗传定律解析遗传现象。

二、教学内容:
1. 孟德尔的遗传试验及相关定律;
2. 遗传术语及其定义。

三、教学过程:
1. 学习孟德尔的遗传试验及相关定律
a. 学习孟德尔的遗传试验:选择实验植物、授粉实验、观察材料;
b. 学习孟德尔的第一定律:隐性和显性性状的分离;
c. 学习孟德尔的第二定律:基因的自由组合;
d. 学习孟德尔的第三定律:基因的自由分离。

2. 学习遗传术语及其定义
a. 学习基因、表现型、基因型等基本遗传术语;
b. 确定基因的等位基因和基因的互补关系。

四、练习与检测
1. 设计实验,模拟孟德尔的遗传试验,分析结果;
2. 练习解析遗传现象,总结相关定律。

五、作业
1. 阅读相关资料,了解近年来在遗传学领域的新发现;
2. 总结所学内容,准备小结报告。

六、教学反思及调整
1.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
2. 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及时给予反馈。

以上为遗传定律教案范本,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生物的遗传教案

生物的遗传教案

生物的遗传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遗传的概念和基本规律。

2.掌握基因的显性与隐性,以及它们在遗传中的作用。

3.理解遗传与变异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遗传的概念、基因的显性与隐性、遗传规律。

难点:基因的显性与隐性关系,遗传规律的应用。

三、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2.遗传实例图片3.学生分组讨论材料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遗传现象,如双胞胎、家族相似性等,引导学生思考遗传是什么。

2.学生分享自己对遗传的理解。

(二)遗传的概念1.教师解释遗传的定义,即生物体的性状通过基因传递给后代的现象。

2.学生举例说明遗传现象。

(三)基因的显性与隐性1.教师通过展示实例,如红绿色盲、身高、皮肤颜色等,引导学生了解基因的显性与隐性。

2.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实例中的显性与隐性基因。

(四)遗传规律1.教师讲解孟德尔的遗传规律,包括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

2.学生通过实例分析,理解遗传规律的应用。

3.教师引导学生运用遗传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五)遗传与变异1.教师介绍遗传与变异的关系,即遗传是生物进化的基础,变异是遗传的多样性表现。

2.学生通过实例,了解变异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

(六)课堂小结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七)课后作业1.请学生整理课堂笔记,巩固遗传的概念、基因的显性与隐性、遗传规律等知识。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遗传病的相关知识,为下一节课做准备。

五、教学反思2.针对不足之处,教师提出改进措施,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延伸1.组织学生参观生物学实验室,了解遗传实验设备和技术。

2.邀请生物学家进行讲座,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遗传学的研究和应用。

七、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提问回答等情况。

2.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作业,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3.实践活动:观察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评估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遗传的教案7篇

遗传的教案7篇

遗传的教案7篇遗传的教案篇1课程分析:本课是在生物中找出不同的地方,认识生物不仅有遗传还有变异现象。

教材是从三个方面引导学生认识变异现象,沿袭上一课的思维形式。

首先从我们自己身上突破,让学生从家人、从同学中找差异,感知变异现象就在我们身边,像遗传现象一样是生物的一个特性。

接着对动物的观察,进一步拓宽深度。

最后,从植物身上加深对变异现象的理解,并引向更深层次,为下一课研究做好铺垫。

针对六年级的孩子来说,遗传现象能够有深刻的认识,变异现象也不难理解,方法和思维都是相同的。

当然方法还是观察-分析-判断。

通过学生亲身经历的活动,在比较辨别中,完成特定的活动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就将学习所需要的信息筛选出来,从而认识变异的一般特征。

通过对植物的资料查找,更深刻地理解变异的两种特性:可遗传性变异,不可遗传性变异。

这样较好的达到课标提出的以下目标:通过观察现象,搜集整理信息,知道生物比仅有遗传的特性还有变异的特性。

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对现象作合理的解释,并能对同一现象作不同探索。

从科普资料中吸收各种信息。

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

同时关注生活、关注生命、关注身边的科学技术,形成积极的科学热情。

从本课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内容看,对生物世界中有代表性的事物进行观察、分析,从而认识生物的变异现象,并能对一些变异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为重点。

关于遗传与变异在生物中的应用的了解为难点。

关于应用的主要目标在于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感受科学的无穷魅力。

也许由于上一节课的教学,学生还沉浸在生物的遗传中,甚至还在各种动植物中寻找生物的遗传信息,忽然这节课就提出一个相对的问题,学生可能会有些不适应,怎样让学生自然的认识到这个差异,需要我们注意。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过程与方法●通过比较和辨认活动,认识遗传的一般特点;●通过有针对性的探讨活动,加深学生对生物变异特性的感知和理解;●通过资料获取相关的信息。

●通过观察和推测,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初中生物教案遗传

初中生物教案遗传

初中生物教案遗传
目标:掌握基因与遗传的基本概念,并了解遗传规律。

重点:掌握基因与遗传的基本概念,了解遗传规律。

难点:深入理解基因的结构和功能,掌握遗传规律的应用。

教学工作安排:
第一课时:基因的概念和结构
1. 教师向学生简要介绍基因的概念和作用;
2. 学生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了解基因的结构和功能;
3.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总结基因的特点和重要性。

第二课时:遗传的规律
1. 教师向学生介绍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基本原理;
2. 学生通过实验或案例分析,理解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应用;
3.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总结其他遗传规律的特点和应用。

第三课时:基因突变与遗传变异
1. 教师向学生介绍基因突变的原因和影响;
2. 学生通过实验或案例分析,理解基因突变对遗传的影响;
3.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总结遗传变异的特点和影响。

第四课时:基因工程与遗传改良
1. 教师向学生介绍基因工程的概念和应用;
2. 学生通过实例或案例分析,了解基因工程与遗传改良的重要性;
3.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总结基因工程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掌握了基因与遗传的基本概念,还能理解遗传规律的应用,提高了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

希望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所学知识,加深对基因和遗传的理解,为未来的学习和科研打下坚实基础。

生物的遗传六年级科学教案及反思

生物的遗传六年级科学教案及反思

生物的遗传六年级科学教案及反思主题:生物的遗传教学目标:1.了解生物的遗传规律和基本概念。

2.掌握遗传的基本术语,如基因、染色体、等位基因等。

3.掌握遗传的传递方式,包括显性遗传和隐性遗传。

4.理解环境对遗传的影响。

5.培养学生对遗传和基因的兴趣,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好奇心。

教学重点:1.遗传的基本概念和规律。

2.遗传的传递方式和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1.显性和隐性遗传的理解和区分。

2.环境对遗传的影响。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PPT课件,包括相关生物图例和案例。

2.学生准备生物笔记本,以及相关课堂参与工具。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教师可以用一个引人入胜的生物遗传例子来引入话题,如人类的遗传特征,或者植物的遗传变异。

引发学生对遗传的好奇心。

二、讲解遗传概念及基本术语(15分钟)1.介绍遗传的基本概念,即生物通过基因传递性状给后代的规律。

2.讲解基因、染色体、等位基因等基本术语的含义和作用。

三、举例说明基因传递(10分钟)通过实例分析人类或者其他动植物的遗传特征,如眼睛颜色、血型等,说明基因的传递规律和变异。

四、小结(5分钟)对今天的内容进行简单小结,强化学生对基本概念和术语的理解。

第二课时一、复习(5分钟)通过简单的问题复习上节课的内容,以便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二、讲解遗传的传递方式(15分钟)1.介绍显性遗传和隐性遗传的概念,以及它们的区别和联系。

2.通过具体的案例进行解释和说明,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这两种遗传方式。

三、讨论环境对遗传的影响(1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环境对遗传的影响,如气候、营养等因素对生物特征的影响。

可以让学生结合自身或身边的案例,进行讨论和分享。

四、梳理知识点(10分钟)对今天学习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帮助学生归纳总结所学内容。

五、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相关练习或者思考题,巩固所学知识。

反思与总结: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对生物的遗传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遗传的概念理解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具体的例子和图示来帮助他们理解。

八年级生物下册《遗传》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生物下册《遗传》教案、教学设计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会组织学生针对遗传规律的应用进行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取一个生活中的遗传现象进行分析,如双眼皮、血型等。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这些现象背后的遗传规律。
讨论过程中,我会巡回指导,关注每个小组的讨论情况,引导学生正确运用遗传学知识。讨论结束后,各小组进行汇报,分享他们的发现和思考。通过这个环节,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沟通交流的能力。
-鼓励学生提问和发表见解,教师给予及时反馈,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
5.实施多元化的教学评价,全面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
-结合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实践活动成果等多方面评价学生的遗传学学习。
-采用形成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进步和问题,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将运用生活实例引发学生对遗传学的兴趣。首先,我会向学生展示一组亲子照片,让学生观察并发现亲子之间的相似之处。接着,提出问题:“为什么孩子会像父母?这与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生物学知识有什么关系?”通过这个问题,激发学生对遗传现象的好奇心,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遗传。
3.整合生活实例,将遗传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通过讨论遗传病、亲子鉴定等话题,让学生感受遗传学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设计实践活动,如调查家庭成员的遗传特征,培养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际的能力。
4.创设互动式学习环境,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提高课堂积极性。
-组织小组合作,让学生在交流与合作中互相学习,共同解决遗传学问题。
-遗传病对患者及其家庭造成的影响是什么?我们应该如何关爱他们?
心得体会不少于300字,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合理。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生物的遗传教案模板范文

生物的遗传教案模板范文

课时:2课时年级:八年级教材:《生物》人教版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理解生物的遗传现象,掌握基因的概念及其在生物遗传中的作用。

(2)了解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包括DNA的复制、转录和翻译。

(3)认识遗传变异的类型,理解变异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等科学探究能力。

(2)提高学生运用遗传学知识解释生物现象的能力。

(3)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学习科学研究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培养科学精神。

(2)引导学生树立尊重自然、关爱生命的观念。

(3)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协作精神。

教学重点:1. 生物的遗传现象及基因的作用。

2. 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

3. 遗传变异的类型及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1. 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

2. 遗传变异的类型及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

2. 实验材料: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培养皿、培养液、酒精、清水等。

3. 学生分组。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生物的遗传现象,如亲子代相似性、变异等,激发学生兴趣。

2. 提问:什么是遗传?遗传是如何发生的?二、新课讲授1. 介绍基因的概念及其在生物遗传中的作用。

2. 讲解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包括DNA的复制、转录和翻译。

3. 分析遗传变异的类型,如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等。

三、课堂活动1.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分析染色体、DNA、基因之间的关系。

2. 学生展示实验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提问:什么是基因?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有哪些?二、新课讲授1. 讲解遗传变异的类型及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

2. 分析人类遗传病的类型,如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等。

三、课堂活动1.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如何预防遗传病?2. 学生展示讨论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简单的生物遗传学教案初中

简单的生物遗传学教案初中

简单的生物遗传学教案初中
一、课程内容:基因和遗传
二、教学目标:
1. 了解基因的概念和作用;
2. 了解遗传的基本规律;
3. 掌握遗传的相关术语和方法;
4. 理解基因突变和自然选择的作用。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 遗传规律的理解;
2. 基因突变和自然选择的作用。

四、教学方法:
1. 讲授结合实例;
2. 小组讨论;
3. 实验演示。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一个例子引出基因和遗传的概念;
2. 授课内容:
a. 基因的定义和作用;
b. 遗传的基本规律(孟德尔遗传定律);
c. 遗传的相关术语和方法;
d. 基因突变和自然选择的作用;
3. 实验演示:进行简单的遗传实验,让学生亲自体验遗传规律;
4. 小组讨论:根据所学内容,学生分组讨论生物遗传学应用领域。

六、课堂练习:
1. 选择题:(1)基因是由什么组成的?A. DNA B. RNA C. 蛋白质 D. 糖类
(2)孟德尔遗传定律中,哪一定律描述的是同源体染色体的分布?
(3)自然选择是指什么?
七、课后作业:
1. 阅读相关教材,复习所学内容;
2. 完成课堂练习题。

八、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基因和遗传有了初步的认识,同时也增强了他们对生物遗传学的兴趣。

接下来,需要继续巩固和扩展所学知识,让学生进一步深入了解生物遗传学的内容。

生物遗传初中讲解教案

生物遗传初中讲解教案

生物遗传初中讲解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遗传和变异的概念。

2. 掌握显性和隐性基因的概念。

3. 能够解释遗传和变异现象。

教学重点:1. 遗传和变异的概念。

2. 显性和隐性基因的概念。

教学难点:1. 遗传和变异现象的解释。

教学准备:1. PPT课件。

2. 遗传图解。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班级中的同学,发现一些相似的特征,如眼睛颜色、头发类型等。

2. 提问:为什么我们会有一些相似的特征?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讲解遗传和变异的概念。

遗传:指生物体的某些特征从父母亲代传给子代的现象。

变异:指生物体在繁殖过程中产生的个体之间的差异。

2. 讲解显性和隐性基因的概念。

显性基因: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用大写字母表示。

隐性基因: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用小写字母表示。

3. 举例说明遗传和变异现象。

以卷舌为例,能卷舌为显性基因(R),不能卷舌为隐性基因(r)。

则有以下基因组成:- 能卷舌的基因组成:RR或Rr- 不能卷舌的基因组成:rr4. 讲解遗传图解。

PPT展示遗传图解,解释显性和隐性基因在遗传过程中的传递。

三、课堂练习(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给出的遗传图解。

2. 学生回答问题,讲解遗传和变异现象。

四、总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遗传和变异的概念及显性和隐性基因的概念。

2. 提醒学生在生活中观察和思考遗传和变异现象。

五、作业布置1. 完成教材上的相关练习题。

2. 观察身边的生物,记录一例遗传和变异现象,并简要说明。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和讨论,让学生初步了解了遗传和变异的概念,掌握了显性和隐性基因的概念。

在讲解过程中,注意用生动的例子和生活实例来说明遗传和变异现象,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在课堂练习环节,学生能够主动分析遗传图解,积极参与讨论,提高了学生的分析和思考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生物的遗传现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为后续学习生物的进化和基因的传递打下了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的遗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与遗传有关的结构与物质的基本知识,即染色体、基因以及遗传物质(核酸)与性状遗传的相互关系,帮助学生认识遗传现象的物质基础。

2.通过分析某一具体性状的遗传现象,帮助学生认识性状遗传的基本规律,并引导学生利用所学习的知识分析其他遗传现象。

3.在区别遗传病与其他疾病的过程中,让学生了解遗传病的基本特点以及禁止近亲婚配的生物学原因,对学生进行有关法律知识的教育。

重点、难点分析
1.基因的概念以及显性基因与隐性基因的概念是本节教学的重点,也是本节的难点,是课堂讨论的中心。

对基因这一名称,学生从各种媒体和一些科普读物已经有所了解,但不一定能认清基因的本质以及基因和性状之间的关系。

所以,在这一节的教学中,可以以性状在上、下代传递为线索帮助学生认识有关基因的基本知识: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基因与生物性状的关系,基因在生物上、下代的传递规律以及显、隐性基因之间的相互关系,等等。

2.染色体在生物的上、下代传递规律与基因的传递的关系也是本节的一个重点和难点,讲清染色体在体细胞和生殖细胞中的变化以及在生物上、下代中的变化有助于理解基因的活动。

教学中可以利用图表甚至制作相应的教具帮助学生了解染色体的活动规律。

3.国家婚姻法规定,禁止近亲结婚。

国家为什么要通过立法来禁止近亲结婚?生物课的教学重点应该放在帮助学生认识近亲结婚所造成危害的遗传学原因上——遗传病产生的细胞学基础和发生遗传病概率较高的原因,可以以具体的例子认识近亲结婚的危害。

参考课时
本课题建议授课时数为2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在上一节课结束时,向学生发放一调查表,对自己家庭成员的某些性状进行调查。

调查结果为学生在上课时的讨论分析材料。

调查表如下:
性状调查表
调查前教师应注意:
1.要求学生如实填写表格中的内容,不能为完成作业而随便填写。

通过这项活动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

2.向学生说明如何识别这些性状特征,特别对上眼睑这一特征中的双眼皮、单眼皮,应说明不是美容后的特征。

【教学过程】
引言在了解生物界的丰富多彩之后,有些同学会提出一些新的问题:各种生物在生存发展过程中,是否会有共同的规律?比如说,每种生物是怎样将自己的特征传给后代的?最初的生物是怎样发生又是怎样演变的?)生物能否孤立的生存,生物与环境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等等。

我们将在以后的生物课的学习中探讨这些问题,共同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

新课第五部分生物的遗传、进化和生态
第一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第一节生物的遗传
1.遗传的现象:
对于“遗传”这一词,我们并不陌生。

同学们可以在日常的观察中发现许多遗传的现象,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儿子的长相像爸爸,等等。

我们知道,不同种类的生物有不同的形态特征、生理特性,就是同一种生物的不同个体在这些方面也会有所不同。

这些特征,也就是生物体的形态特征或生理特性称为性状。

在课下,同学们对人的一些性状进行了调查。

通过调查,我们看到了这些性状在上下代的连续性。

这种连续性是否也是遗传现象?这些性状在上下代的传递过程中有没有规津?我们先来分析这些性状。

【学生活动】
(1)小组讨论。

每小组选择一项特征,分析该特征在上下代传递中有几种方式,比如某同学的上眼睑是双眼皮,他的爸爸、妈妈也是双眼皮,这是一种传递方式。

会不会还有其他的方式,大家可以根据本小组的调查的结果进行分析。

(2)全班讨论。

各小组介绍小组讨论的结果,所分析的性状有几种传递的方式;各种性状在上下代的传递中是否有共同点;将讨论的结果以列表的方式做出小结。

性状与父母相同,或者与父母之一相同,这种现象就是遗传。

用生物学的术语叙述遗传这一概念,遗传是指生物的性状传给后代的现象。

若性状与父母不同,叫做什么?子女为什么会出现不同于父母的性状?这些问题,我们将在下一节讨论。

遗传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现象。

同学们在自己身边到处可以遇到。

但是我们应该如何解释这些现象?如为什么“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生物是怎样把自己的性状传给下一代的?或者生物通过什么途径把自己的性状传给下一代?
提出问题,讨论:父母能否直接将具体的性状传给孩子?父母传给孩子的是什么?
我们在了解人的生殖和发育过程时已经知道,每个人都是由受精卵发育形成的,而每个受精卵又是由卵细胞和精子融合而成的。

即从生殖发育的过程看,联系父母与子女的结构是生殖细胞。

所以,我们可以说父母的性状是通过生殖细胞——卵细胞和精子传给后代的。

同样,各种生物也是通过生殖细胞把性状传给后代的。

提出问题:一个小小的生殖细胞为什么可以决定后代具有什么性状?
我们必须研究细胞内部的结构和细胞所含有的物质。

2.染色体和基因:
(1)染色体:
科学家在研究细胞时发现细胞核中有一种物质,这种物质很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因此,就将这种物质称为染色体。

科学家还发现各种生物的细胞中染色体的形态结构和数目是不同的。

每种生物的染色体有自己独特的特点。

展示人的染色体和果蝇(雌)染色体图:不同生物染色体形态不同。

展示几种生物染色体的数目:不同生物染色体数目不同。

提问:从以上四种生物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我们可以看到什么?
——各种不同物种生物的细胞中染色体的形态结构和数目是不同的。

同一物种又是相对稳定的。

——体细胞染色体数是生殖细胞染色体数2倍,或者说生殖细胞染色体数是体细胞染色体数的1/2。

进一步研究细胞中的染色体,发现体细胞中总有每两条形态大小相同,可以配成对,所以人的体细胞中有染色体46条,配成23对,玉米体细胞中有染色体10对。

提出问题,讨论:在生殖发育过程中,体细胞与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是怎样变化的?
这样,孩子的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就与父母的相同了。

就我们体细胞中的每一对染色体来说,其中一条来自父亲,另一条来自母亲。

提出问题:人们为什么这样重视染色体的变比?
——这是由于染色体数目规律的变化与生物的遗传有密切的关系。

我们知道,生物体的遗传物质存在于细胞核中,在细胞核中遗传物质又主要存在于染色体上。

受精卵中的每一对染色体,一条来自父亲,另一条来自母亲,由受精卵经过发育形成的孩子的细胞中就具有了父母双亲的染色体或者说父母双亲的遗传物质了。

父母的遗传物质就是这样传给了子女。

染色体中的遗传物质叫做核酸。

同学们在广播、电视和报刊上听到看到的DNA就是核酸的一种。

提出问题:每种生物都有许多性状,染色体上的遗传物质怎样控制这些不同的性状?
(2)基因:
“基因”这一名词,同学们也不陌生。

但是它到底是什么?它与生物性状有什么关系?
科学研究发现,生物的不同性状是由不同的基因决定。

我们常说的基因是指位于染色体上的分成若干小单位的遗传物质,这些决定生物性状的遗传物质的小单位叫做基因。

如:豌豆的花有红色、白色,茎有高、矮,人的上眼睑有双眼皮、单眼皮,等等,是由不同基因决定的。

基因是染色体上遗传物质的小片段,所以基因也与染色体相同,在体细胞中成对存在,在生殖细胞中只有其中的一个。

它们的关系可以这样表示:
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在我们体细胞中的每一对基因中的两个基因,一个来自父亲,一个来自母亲。

【小结】
这节课,我们讨论分析了什么是遗传,知道了生物性状的遗传是通过生殖细胞传给后代的,最终决定性状的遗传的是位于染色体上的遗传物质。

具体到某一性状,遗传是由基因决定的。

不同的基因会有不同的性状。

在了解了这些知识后,有些同学会提出新的问题,这一对基因怎样决定性状?同样是一对基因,为什么有的人是双眼皮,有的人是单眼皮?为什么会出现子女与父母不同性状的现象?这些问题我们将在下一节课讨论。

【板书设计】
第五部分生物的遗传、进化和生态
第一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第一节生物的遗传
1.遗传的现象:
性状:生物体的形态特征或生理特性称为性状。

遗传:生物的性状传给后代的现象叫做遗传。

各种生物通过生殖细胞把性状传给后代的。

2.染色体和基因:
(1)染色体:
(2)基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