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弦定理说课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了突破难点,教师从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 入手,提出问题1:“在直角三角形中,各角的正弦怎 么表示?观察各式的特点,你有怎样的新发现?” 将 学生的思维聚焦到正弦函数上。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后 很容易在直角三角形中发现正弦定理。教师紧着着提 出问题2:“上述结论在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中是 否仍然成立?”为了证实学生的猜想,教师先用几何 画板进行演示,然后引导学生设计证明思路,最后由 分组讨论后得出结论。
一、背景分析
二、教学目标设计 三、教学媒体设计 四、课堂结构设计
五、教学过程设计 六、教学评价设计
二、教学目标分析
《课准》指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通过对任 意三角形边长和角度关系的探索,掌握正弦定理, 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三角度量问题、以及一些与测 量和几何计算有关的实际问题;
结合《课标》的要求和我对教材的上述分析, 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几点: (1)通过对任意三角形边、角关系的探究,理 解和掌握正弦定理;会运用正弦定理解决一些简单 的三角度量问题。 (2)在正弦定理的证明过程中,渗透 “从特殊 到一般、从一般到特殊”的化归转化思想。 (3)以实际问题为背景,逐步培养应用意识和 应用能力
(1)已知 A 310 , B 420 , a 6 ,解三角形
(2)已知 C 400 , B 940 , a 5,解三角形 (3)已知 c 5, a 10, A 500 ,解三角形 (4)已知 c 3, a 7, B 500 ,解三角形
(5)已知 a 5, b 7, c 8 ,解三角形
最后再通过例1(1)、(2)的解答和演练反馈进一 步地巩固正弦定理的应用(1),从而将课堂推向高潮。 演练反馈:在△ABC中,已知下列条件,解三角形 (1)A=45°,C=120°,c=10cm (2)A=60°,B=45°,c=20cm
(四)归纳总结:
1、正弦定理的内容:
a b c sin A sin B sin C
C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设置问题情境(约6分钟)
已知AC 55, BAC 51 , ACB 75 求AB
0
0
.B
C
A
. .
D
(二)发现与探究(约20分钟)
问题1:在直角三角形中,各角的正弦如何表示? 观察各式的特点, 你有怎样的发现?
A
b
C
c a
c a b sin A , sin B , sin C 1 c c c
3、尽管多媒体教学直观有趣,但是绝对不可能 完全取代板书,因为板书可以把教学内容形象精炼 地呈现在黑板上,对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启发思维、 发展能力,都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所以设计如下 科学合理的板书:
课题 1、证明 2、应用 引例、练习
四、课堂结构设计
为了使学生对本节课有个整体把握,我将课堂结构设计
根据本节课的特点,我从以下三个方面设计课 堂教学评价,以达到评价的效果 (1)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参与情况。对于个 别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及时帮助与鼓励,调动学生 的积极性。而对于有独特想法的学生,及时给以肯 定和鼓励。 (2)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表现的学习习惯、个性 品质、情感态度等,时刻注意激发学习内驱力; (3)根据学生在课堂小结中的表现和课后作业反 馈信息,再次对本节课做出评价,及时查漏补缺, 以便更好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6)已知 A 300 , C 70, B 800 ,解三角形
为了进一步理解正弦定理,我设计了例1,学生通 过讨论,得出正弦定理的作用,紧接着回头解决引例 。如此前后呼应,既让学生体会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 又服务于生活”的道理,而且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正弦定 理的必要性和正弦定理在解决问题时突出的优越性。 正弦定理的作用: (1)已知两角及一边,可以求出其它元素 (2)已知两边及一边所对的角,可以求 出其它元素
B
a b c sin A sin B sin C
问题2:上式是否对于任意三角形均成立?
问题3:如何证明上式?
A A E
E
C
D
B
B
C
D
在正弦定理证法的选择上,教师要从学生思维的 “最近发展区”入手,选择等高法对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 角形进行分类讨论。讨论的过程由学生分组进行,教师 巡视指导。然后,由学生代表讲解,教师点评需用到诱 导公式的环节,从而完成正弦定理的证明。
2、正弦定理的应用: (1)已知两角及一边,解三角形; (2)已知两边及一边所对的角,解三角形
(五)、布置作业:
1、书面作业:1、P ; 请你设计一个测量我校旗杆的高 10
度的方案,并写出计算过程。
2.阅读作业:预习 P P ,并尝试完成学案的反思延伸 8 9
五、教学评价设计
本节课,学生在不知正弦定理内容和证明方法的前 提下,在教师预设的问题情境中,积极主动地参与一个 个相关联的探究活动过程,通过“观察—实验—归纳— 猜想—证明”的“再创造”过程发现并证明定理,从而培 养了学生探索创新的能力。另外,通过对引例的质疑 和解疑,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以下几个环节:
(一)问题情景设置
(二)发现与探究
(三)巩固与应用 (四)归纳总结 (五)布置作业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设置问题情境(约6分钟)
.B
如图,设小明家在河岸的A点处, 学校在对岸的B点处,为测量 A、B两点之间的距离,小明在 A A所在的河岸边的同侧选定一点C,测出AC的距 离是55m ,BAC 510 , ACB 750 ,你能根据所 得数据求出A、B两点之间的距离吗?
正弦定理(第一课时)
1号
正弦定理(第一课时)
一、背景分析
二、教学目标设计 三、教学媒体设计 四、课堂结构设计
五、教学过程设计 六、教学评价设计
一、背景分析
1、学习任务分析
2、学生情况分析
1.学习任务分析
解三角形是继三角函数与三角恒等变换之后,对三角 知识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正弦定理作为解三角形的有力 工具之一,不仅可以解决一些与测量和几何计算等有关的 实际问题,而且它的发现和探究的过程中所蕴含的丰富的 数学思想和方法对今后的学习有着深远的影响。 考虑到正弦定理在教材中的重要地位,我将安排两个 课时完成正弦定理的学习。本节课是第一课时,学生学习 的任务是在正弦定理的发现和探究的过程中体会“从特殊 到一般”的研究问题的方法,通过例题进一步理解、掌握 正弦定理,体会问题中所蕴涵的方程思想,同时感受正弦 定理是揭示三角形中边角关系的一种重要的数学模型。
一、背景分析
二、教学目标设计 三、教学媒体设计 四、课堂结构设计
五、教学过程设计 六、教学评价设计
三、教学媒体设计
为了顺利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在教学媒体的使 用上,主要体现以下三个特点: 1、为培养学生课前预习、课上积极参与、课后反思 的习惯,我设计了预案和学案,可以指导学生有效地学 习。 2 、根据教学论中的“可接受原则”和“直观性原 则”,我采用幻灯片和几何画板辅助教学。一方面节省 大量的时间和空间,另外可使学生在多种感官的刺激下 产生多个兴奋点,有利于学生注意力的保持,激发学生 的兴趣,加快了信息加工转换的进程。
教师及时点出证明过程中所蕴含的数学 思想和方法:分类讨论思想和转化思想、等 高法;以及正弦定理在结构上具有对称和谐 美(数学美学的教育),内容上则很好地揭 示了任意三角形中边与角的一种数量关系, 进而给出解三角形的概念。
(三)巩固应用(约16分钟)
例1、在 ABC 中,试判断下列哪几个解 三角形问题可用正弦定理解决?
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通过对正弦定理 的发现与探究以及简单的应用,理解并掌握正弦定理。 为了突破重点,教师引导学生亲自参与“观察—发 现—猜想—验证—证明—应用”这一“再创造”的过 程,并通过集提纲性、直观性为一体的板书设计突出 重点。
2.学生情况分析
在初中学生已经研究过直角三角形,所以当他们 面对非直角三角形时,最自然的想法是构造直角三角 形,这为正弦定理的发现和探究在知识及方法上奠定 了基础。但学生的观察归纳的能力和演绎推理的能力 还比较欠缺,所以,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 “正弦定理的发现和探究”。
敬请指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