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历史时期湖泊水系变迁(荆江河床)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江图说》下荆江河曲图
自宋代以后,迅速向河曲型转化。清朝时期,下荆 江继续在人工筑堤围垸的支配下,又受到松滋分流之 水沙涌入洞庭湖的顶托作用,终于发育成典型的九曲 回肠式河床。
第二节 长江中下游水系的变迁(洞庭湖)
1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洞庭湖简介
洞庭湖面积2740平方千米,为全国第二 大淡水湖。它不仅承受湘、资、沅、澧四水 的全部径流量,还能分蓄长江自四口(即松 滋、太平、藕池、调弦,调弦口已于1958 年堵塞)的来水,对长江洪水起着重要的调 蓄作用。但是长江带来的泥沙,每年达2.62 亿吨,而从城陵矶排出的仅0.73亿吨,即每 年有近2亿吨的泥沙淤积湖底,使湖床每年 约抬升4厘米。有专家称洞庭湖不久将消亡。
2、魏晋至北魏
江沱分流量平衡,故东晋南朝之后,江 又称外江,沱又称内江。内江流量逐渐增大 的结果,使沮水东折的流路被江水袭夺,于 是江水逼近江陵城下,威胁江陵的安全。东 晋开始沿江北岸创筑金堤,同时逼沮水南下, 原来江、沮之间滩地被流水冲断,形成了许 多沙洲。于是,江陵城南的北江这个分汊河 道出现。沮水遂改在今江陵西南李家埠 (BU)附近入江,后又逐渐西摆,至万历以 前西移今枝江县江口一带入江。
荆江大堤
矶:突出江边的岩头或小石滩。
(一)上荆江河床的演变
江陵以上的荆 江河段,发育在长 江出峡后的冲积扇 上,河道呈分汊河 床形式,随着江心 洲的南北摆动,主 汊河床交替演变。 近千年来,分汊河 床逐渐演变成分流 水系。
1、先秦两汉
长江出三峡后,至枝江、松滋两县进入 冲积扇平原地区,由于摆脱两岸山地的约束, 河流比降陡减,河床中沉积一系列的沙洲, 长江开始形成分汊河道,南支为主泓道称江, 北支为汊道称沱。江沱之间有许多沙洲,其 中以百里洲为大。江、沱约在今松滋涴市会 和后,又东流至江陵南,接纳了自北而南、 折而东流的沮水(今沮漳水)。沮水东流, 接纳了阳水。可见这时江陵县南的北江尚未 形成。
3、河曲发育
在下荆江单一河床形成后,由于下游雍水和洞 庭湖的顶托,河曲活动亦随之发展。明代中叶,监 利县东南典型的河曲弯道已发育形成,以后又有自 下游向上游推移当时明显趋势。清代下荆江河床曲 流活动全面发展,监利县境内河床有八曲之多。清 代后期以来,由于藕池、松滋分流形成,大量水流 进入洞庭湖,顶托左右不断加强 ,河曲活动更趋 频繁。从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下荆江河曲经 几次重大演变后,大致形成现今形势。
第二节 长江中下游水系的变迁(荆江河床演变)
荆江:专指长江中游的一段河道,上起枝江,下迄岳阳城 陵矶,全长400公里,素有“九曲回肠”之称。其中藕池口以 上称上荆江;藕池口以下为下荆江。两端因地貌形态不同,河 床演变模式各有差异。 下荆江自藕池口到城陵矶之间,直线距离仅80千米,河道 却长247千米。因水流缓慢,泥沙沉积旺盛,荆江河段河床高 出地面,是为“地上河”。每当汛期,洪水位高出平地10-14 米,极易溃堤成灾,自古就有“万里长江,险在荆江”之说, 是长江流域重点防洪区。
(三)下荆江河床形态的演变
1、魏晋分汊型河床时期
魏晋时代,石首境内下荆江河床形成之 后,至北魏《水经注》时代,河床两岸形成 许多穴口和汊流,分泄荆江水流。同时,河 床中沙洲非常发育,特别是在分汊穴口,沙 洲之多超过了现今数倍,故当时的下荆江河 床属于分汊型河床。它的水文特征:河床水 位变幅小,流量比较均匀,洪水过程极不显 著。
3、明嘉靖万历时期
明嘉靖年间,由于内江流量不断增大并超过外江流量的结 果,终于在今江口附近,冲断百里洲,东南与外江汇合,使江 沱会合点上移至今松滋县新闸附近,百里洲被分割为上下两个 百里洲,原来的主泓道在外江,由于沙洲密布,水流雍塞,逐 渐演变成为大江的汊流。江沱易位是上荆江河道的一大变迁。 新的江、沱分汊点也由于江中沙洲不断往上游发展而向西移动。 今日之分汊点,比《水经注》时代上移六、七公里。但是内江 横断百里洲之后,下百里洲以北以东的内江古道逐渐淹废;与 之相关的江陵北江也随之浅狭。相反,江陵南江则因径流量增 大,河床不断拓展刷深。到了明万历年间,沮水下游泛滥,江 口一带水流雍塞不畅,改行下百里洲东北内江古道,东南流沿 萎缩中的北江古道北折,至江陵东南注入长江。至此,江陵以 西荆江河势大体形成。
3、荆江统一河床的塑造阶段
魏晋至唐宋时期,是下荆江统一河床塑 造完成的阶段。魏晋时期,荆江三角洲向东 向南推移,云梦泽被向东排挤。于是自江陵 以南石首境内的荆江开始摆脱湖沼地区的漫 流阶段,塑造自己的河床。但往下监利境内 河床仍处于湖沼之中,尚未形成固定的河床。 唐宋以来,江汉平原上云梦泽完全消失,其 主体部分已被零星的小湖沼所替代,监利境 内统一河床最后塑造完成。
(二)荆江统一河床的塑造过程
1、荆江河床的漫流阶段
史前时期,长江出江陵进入云梦泽地区, 荆江河槽淹没于湖沼之中,河床形态不甚显 著,大量水体以漫流形式向东南注入,同时, 因该地区现代构造运动具有向南掀斜的特性, 江陵以东的漫流,逐渐向南推移、汇集之 势。
2、荆江三角洲的分流阶段
至周秦汉时期,由于长江泥沙长期在云 梦泽地区堆积,以江陵为顶点的荆江三角洲 早在云梦泽西部地区形成。这时,荆江在云 梦泽陆上三角洲上形成扇状分流水系向东扩 散。在陆上三角洲中部汇注云梦泽的荆江分 流有夏水和涌水。
2、唐宋单一型河床时期
唐宋时代,当下荆江河床塑造形成完成 之后,河床不断淤积抬高,洪水过程显著。 宋元明时期,筑堤围垸之风大盛,两岸穴口 汊流,尽归于淤塞。下荆江河床被束缚在大 堤之内,代之而起的人口穴口,不久亦废。 由分汊型河床演变成单一河床,是下荆江河 床形态的一大变化。因此,河床水位变幅和 流量不均匀系数增大,洪水过程机器显著, 堤防溃决殆无虚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