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粥样硬化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合集下载

动脉粥样硬化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二

动脉粥样硬化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二

动脉粥样硬化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二
治疗及预防
一、一般治疗
(一)合理饮食饮食总热量不应过高防止超重,应避免进食过多的动物性脂肪和富含胆固醇的食物,如肥肉、奶油、肝、脑、肾等内脏和骨髓、鱼子、蛋黄、椰子油等。

超重者应减少每日总热量,并限制糖类食物。

饮食宜清淡,多进富含维生素的蔬菜、水果和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瘦肉、豆类及其制品等,并尽可能以豆油、菜油、麻油或玉米油作为食用油。

(二)坚持适量的体力活动体力活动量需根据原本身体情况而定,要循序渐进,不宜勉强作剧烈运动,对老年人提倡散步做保健体操和打太极拳等。

(三)合理安排工作及生活应注意劳逸结合,生活规律,保持心情愉快。

(四)其他提倡不吸烟,可饮少量酒。

二、控制易患因素
如患有糖尿病、应及时控制血糖,包括饮食控制。

Ⅱ型糖尿病的降糖药物应以不引起高胰岛素血症为宜如达美康等;如有高血压则应给降压药,使血压降至适当水平,如有血胆固醇增高,则应控制高胆固醇适当给予降脂药物。

降血脂药物
(一)消胆胺(Cholestyramine)为阴离子交换树脂,服后与胆汁酸结合,增加胆固醇与胆酸的排泄而降低血胆固醇,用法:4-5g,口服,每日3次,副作用,胃肠道反应较明显。

(二)安妥明(Atromide,clofibrate)降低血浆甘油三酯作用较降胆固醇为明显,其主要作用为抑制甘油三酯的合成。

用法:0.25-0.5g,口服,每日3-4次,副作用,除恶心、腹泻外,且可引起肝功损害,血清GPT增高,故服用时应定期检查肝功能。

安妥明衍生物非诺贝特0.1g,口服,每日3次;诺衡300mg,口服,每日3次;能保持降脂作用,而副作用明显减少。

【。

冠心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冠心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冠心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简称CAD)是一种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为基础,导致心脏供血不足引起的病态。

冠心病是近年来常见的心脏疾病,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安全。

本文将系统介绍冠心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病因、症状、诊断与治疗。

一、病因冠心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主要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

动脉粥样硬化是指动脉壁内的脂质物质逐渐沉积,形成斑块,导致血管腔狭窄,从而影响血液的流动。

在冠心病中,冠状动脉是主要受损的血管。

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高血压、高血脂、吸烟、肥胖、糖尿病、遗传因素、精神压力以及生活习惯等。

二、症状1.心绞痛(Angina Pectoris):心绞痛是冠心病的典型症状。

患者常常会感到胸闷、胸痛或不适,伴随着压迫感、紧缩感,常向左臂、肩背部放射。

心绞痛通常会在体力活动、情绪激动或饱餐后加重,休息或服用硝酸甘油可缓解症状。

2.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心肌梗死是由于冠状动脉完全闭塞引起的严重病症。

患者会出现剧烈的胸痛,伴随呼吸困难、出冷汗、恶心、呕吐等症状。

心肌梗死需要立即就医,以减少心肌坏死面积。

三、诊断冠心病的诊断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病史询问:医生会询问患者的病史、家族史以及危险因素等,以了解病情的发展和诱因。

2.体格检查:医生会对患者进行心肺听诊、血压测量、触诊等检查,以评估心脏功能和相关体征。

3.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简称ECG):心电图是一种无创检查方法,可以显示心脏的电活动情况,评估心脏的功能状态。

4.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冠状动脉造影是一种介入性检查方法,通过向患者的冠状动脉内注射造影剂,通过X光摄影来观察冠状动脉的情况。

四、治疗冠心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和介入治疗两个方面。

动脉粥样硬化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课件

动脉粥样硬化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课件

病理学
• 心肌细胞死亡
生化
• 血液样本中有心肌细胞坏死的标记物
心电图 影像检查
• 心肌缺血损伤的证据(ST-T改变) • 心脏组织电活动功能丧失的证据(Q波)
• 组织灌注减少或丧失,心脏室壁运动异常
病因和发病机制
• 冠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 • 冠脉血供急剧或中断(侧支-)心肌严重持续缺血20分钟以上
心电图ST-T↓ (UA/NSTEMI)
ST↑Q波死
急性心肌梗死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不稳定斑块
白色血栓(不全闭塞) 红色血栓(完全闭塞)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STEMI
急性心肌梗死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Continues to be a major public health problem in the industrialized world
动脉粥样硬化和冠状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2020/10/8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 ACS)
非ST段抬高型ACS
不稳定型心绞痛 (unstable angina, UA)
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on-ST 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NSTEMI)
非ST段抬高ACS,UA / NSTEMI主要不同表现 特征 1.缺血严重程度 2.是否导致心肌损害
NSTEMI 灶性或心内膜下心肌坏死
临床表现(UA)
特征
• 1、UA三种临床表现型 • 2、三种继发性UA • 3、UA一种特殊性
与SAP区别
• 1、胸痛五大特征变化 • 2、多支病变

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PPT课件

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PPT课件
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五)猝死型冠心病(Sudden death CHD) 因原发性心脏骤停而猝然死亡。 多为缺血心肌局部发生电生理 紊乱引起严重的室性心律失常 所致。
注:上述五种临床类型可以合并出现。
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四、病 因
主要病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器质性) 其次:冠状动脉痉挛(功能性改变) 少见:冠状动脉的其他病变,如梅毒、炎症、栓
塞、结缔组织病、创伤、先天畸形等。
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第一节:稳定性心绞痛
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动脉粥样硬化导致 器官病变的最常见类型。随着人口的老龄化和高 热量、高脂肪饮食、生活工作节奏的紧张,本病 在我国的人口发病率和死亡率不断攀升,已成为 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常见病。
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 硬化性心脏病
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动脉粥样硬化
•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是一组称为动 脉硬化的血管病中常见且最重要的一种。各种动 脉硬化的共同特点是动脉发生了非炎症性、退行 性和增生性的病变,导致管壁增厚变硬,失去弹 性和管腔缩小。
年龄增长
危重的 下肢缺 血
坏俎
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AC脏S病, 急性冠脉综合征; TIA, 一过性脑缺血
不稳定斑块与稳定斑块
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动脉粥样硬化
一、临床分期: 1.隐匿期 2.缺血期 3.坏死期 4.纤维化期 二、常累及冠状动脉、脑动脉和肾动脉
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正常动脉
粥样硬化

动脉粥样硬化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试题

动脉粥样硬化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试题

第四节动脉粥样硬化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单5选1 (题下选项可能多个正确,只能选择其中最佳的一项)1、[1分]男性,60岁,近1个月来每天午睡或夜间2点发生胸骨后压迫性疼痛,每次持续20分钟,含硝酸甘油5分钟缓解,临床诊断变异性心绞痛,胸痛发作时心电图的改变应是A: 有关导联的ST段抬高B: 有关导联的ST段下移C: 心电图无变化D: 有关导联T波倒置E: 有关导联有异常Q波隐藏答案收藏到目录试题评价标准答案:A答案解析:2、[1分]下述心绞痛属于不稳定型心绞痛,除了A: 初发劳力性心绞痛B: 恶化劳力性心绞痛C: 梗死后心绞痛D: 变异性心绞痛E: 稳定型劳力性心绞痛隐藏答案收藏到目录试题评价标准答案:E答案解析:3、[1分]下列哪种情况应考虑急性心肌梗死的可能A: 夜间发生心绞痛B: 卧位心绞痛C: 缺血性胸痛持续大于30分钟D: 恶化劳力性心绞痛E: 新近发生心绞痛隐藏答案收藏到目录试题评价标准答案:C答案解析:4、[1分]男性,70岁,因活动后心悸、气短、下肢水肿2周,近3日来夜间不能平卧,以心力衰竭入院。

既往冠脉造影示三支血管病变。

最可能的诊断是A: 高血压性心脏病B: 缺血性心肌病C: 甲亢性心肌病D: 克山病E: 急性心肌炎隐藏答案收藏到目录试题评价标准答案:B答案解析:5、[1分]具有强大的扩张冠状动脉作用对变异性心绞痛疗效最佳的药物是A: 美托洛尔B: 硝酸异山梨酯C: 卡托普利D: 地尔硫革E: 哌唑嗪隐藏答案收藏到目录试题评价标准答案:D答案解析:6、[1分]男,50岁。

1年前发生急性心梗,下列哪项对心肌坏死的诊断最可靠A: ST段压低B: 冠状TC: T波高大D: 病理性Q波E: 低电压隐藏答案收藏到目录试题评价标准答案:D答案解析:7、[1分]某一患者诊断为冠心病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突发晕厥约2分钟,最可能的诊断为A: 室性早搏B: 二度Ⅰ型房室阻滞C: 一度房室阻滞D: 三度房室阻滞E: 房性早搏隐藏答案收藏到目录试题评价标准答案:D答案解析:8、[1分]急性心肌梗死左心功能不全伴频发多源室性期前收缩,用利多卡因无效,应优先选用下列哪种药物治疗A: 普罗帕酮B: 普鲁卡因酰胺C: 胺碘酮D: 阿替洛尔E: 维拉帕米隐藏答案收藏到目录试题评价标准答案:C答案解析:9、[1分]急性心肌梗死早期(24小时内)死亡的主要原因A: 心脏破裂B: 心力衰竭C: 低血压休克D: 心律失常E: 栓塞隐藏答案收藏到目录试题评价标准答案:D答案解析:10、[1分]急性心肌梗死时,最先恢复正常的心肌酶是A: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B: 天门冬酸氨基转移酶(AST)C: 肌酸激酶(CK)D: 乳酶脱氢酶(LDH)E: γ谷氨酰转移酶(γ-GT)隐藏答案收藏到目录试题评价标准答案:C答案解析:11、[1分]急性心肌梗死时,缓解疼痛最有效的药物为A: 吗啡B: 地西泮C: 硝苯地平D: 硝酸甘油E: 硝酸异山梨酯隐藏答案收藏到目录试题评价标准答案:A答案解析:12、[1分]急性心肌梗死合并三度房室传导阻滞伴血流动力学障碍时,最好采用A: 肾上腺素B: 异丙肾上腺素C: 阿托品D: 临时心脏起搏器E: 地高辛隐藏答案收藏到目录试题评价标准答案:D答案解析:13、[1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衰加重,同时心尖区新出现3/6级收缩期吹风样杂音,提示A: 并发室间隔穿孔B: 并发乳头肌功能不全C: 并发感染性心内膜炎D: 并发心包炎E: 并发心室壁瘤隐藏答案收藏到目录试题评价标准答案:B答案解析:14、[1分]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发病4小时入院,首选以下哪项治疗A: 静脉滴注低分子右旋糖酐B: 静脉注射硝酸甘油C: 急诊介入治疗(PCI)D: 尿激酶溶栓治疗E: 静脉注射复方丹参隐藏答案收藏到目录试题评价标准答案:C答案解析:15、[1分]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病理基础最可能为A: 冠状动脉痉挛B: 冠状动脉粥样斑块形成C: 冠状动脉内炎症D: 冠状动脉内粥样斑块破裂、出血、不全或完全血栓形成E: 冠状动脉狭窄隐藏答案收藏到目录试题评价标准答案:D答案解析:16、[1分]冠心病主要危险因素不包括A: 父母有早发冠心病病史B: 血脂紊乱C: 吸烟D: 适量饮酒E: 糖尿病隐藏答案收藏到目录试题评价标准答案:D答案解析:17、[1分]冠心病用药错误的观点是A: 硝酸酯类药物主要用于缓解心绞痛症状B: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考虑使用溶栓药物C: 血脂不高也使用调脂药物D: β受体阻滞剂可以预防缺血性猝死E: 链激酶溶栓前不需要常规使用普通肝素抗凝隐藏答案收藏到目录试题评价标准答案:B答案解析:18、[1分]冠心病心绞痛的心电图表现哪项不正确A: 非特异性ST-T改变B: 静息心电图半数以上正常C: 发作时原倒置T波可以直立D: 心电图ST-T动态变化是诊断冠心病的主要依据之一E: 心绞痛发作时心电图可以出现Q波隐藏答案收藏到目录试题评价标准答案:E答案解析:19、[1分]不稳定型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非Q波心肌梗死)之间主要的差别是A: 心绞痛的严重程度B: 斑块表面是否存在血栓形成C: ST段压低持续的时间D: 冠状动脉造影的结果E: 肌钙蛋白显著增高(>0.5ng/ml)隐藏答案收藏到目录试题评价标准答案:E答案解析:20、[1分]隐匿性冠心病诊断依据是A: 血脂高B: 肥胖C: 有长期大量饮酒史D: 有家族史E: 心电图有缺血型ST-T改变隐藏答案收藏到目录试题评价标准答案:E答案解析:21、[1分]心绞痛诊断的最重要依据为A: 典型症状B: 运动平板C: 静息心电图D: 冠状动脉造影E: 心肌核素成像隐藏答案收藏到目录试题评价标准答案:A答案解析:22、[1分]心绞痛发作的典型部位为A: 胸骨下段B: 胸骨中、上段胸骨后C: 心前区E: 剑突下隐藏答案收藏到目录试题评价标准答案:B答案解析:23、[1分]心绞痛发生的原因和诱因不包括A: 主动脉瓣狭窄B: 肥厚型心肌病C: X综合征D: 二尖瓣狭窄E: 冠状动脉畸形隐藏答案收藏到目录试题评价标准答案:D答案解析:24、[1分]决定心肌梗死患者预后最主要的因素为A: 心功能B: 心律失常C: 心肌梗死的范围D: 年龄E: 就诊的时间隐藏答案收藏到目录试题评价标准答案:C答案解析:25、[1分]诊断心绞痛型冠心病最有价值的检查是A: 心绞痛发作时ST段压低0.1mV以上B: 静息时心电图表现房室或束支传导阻滞C: 运动负荷试验,心电图水平或下斜型压低0.1mV以上,持续1分钟D: 动态心电图检查发现ST-T改变和各种心律失常E: 冠状动脉造影示管腔缩小70%~75%隐藏答案收藏到目录试题评价标准答案:E答案解析:26、[1分]下述哪种药物最常用于变异型心绞痛发作A: 胺碘酮B: 地高辛C: 钙通道阻滞剂D: 硝酸甘油E: 普萘洛尔隐藏答案收藏到目录试题评价答案解析:27、[1分]下述哪项最不可能是心绞痛发作A: 多无阳性体征,但发作时可以闻及收缩期杂音B: 发作时血压多数升高,也可下降C: 疼痛呈游走性D: 发作时间一般不超过15分钟E: 可以表现为与活动相关的咽痛隐藏答案收藏到目录试题评价标准答案:C答案解析:28、[1分]女性,50岁,既往体健,近半年发作性胸部闷痛,持续数小时,轻微活动后闷痛缓解,常诉无力、睡眠欠佳,工作能力下降,无反酸,胸部无压痛,冠状动脉造影正常,可能的原因为A: 肋软骨炎B: 反流性食管炎C: 劳力性心绞痛D: 变异型心绞痛E: 心脏神经症隐藏答案收藏到目录试题评价标准答案:E答案解析:29、[1分]男性患者,65岁,胸痛4小时急诊。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

巨噬细胞向内皮下趋化是AS泡沫细 胞形成的重要环节
病理改变
正常动脉壁由内膜、中膜和外膜三层构成,AS时出现 脂质点和条纹、纤维粥样斑块和复合病变三种变化。
➢ 美国心脏病学会根据其病变发展过程将其细分为6型: Ⅰ.脂质点。局限于动脉内膜,形成数毫米大小黄色脂
点 Ⅱ.脂质条纹。 Ⅲ.斑块前期。 Ⅳ.粥样斑块。 Ⅴ.纤维粥样斑块。 Ⅵ.复合病变
动脉粥样硬化和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目的要求:
1、掌握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的发生机理及发展规 律。
2、掌握各类型冠心病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依 据,以及防治措施和预后。
动脉粥样硬化 (artherosclerosis,AS)
动脉粥样硬化(AS)的定义:
AS是动脉硬化的一种。病变病理学具有巨噬细胞游移、 平滑肌细胞增生,大量胶原纤维和蛋白多糖等结缔组织 基质形成,以及细胞内、外脂质积聚。其外观呈黄色粥 样,故而称为AS。
心绞痛的程度分级 (加拿大心血管病学会CCS)
Ⅰ级:一般体力活动不受限制,仅在强、 力时发生心绞痛。
二、流行病学
美国 ➢ 第一大死亡原因
✓1998年46万人死于该病 ✓每5个成年人中就有一个
➢ 发病率
✓每年约1,10万人新发或复发冠心病,其中40%死于该病 ✓每年约有40万新发稳定型心绞痛病例和15万新发不稳定型
心绞痛病例 ✓目前,1200万人具有心梗和/或心绞痛史
中国
➢20世纪后叶,在我国以心血管疾病为代表的慢性疾 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日益增加 ➢目前估计我国仅高血压病患者就近1.6亿人,心肌 梗死患者200-300万人,死于冠心病的人数约30万
左边发生AS的冠状动脉内 腔狭窄程度达到60%-70%。 右边的曾有血栓形成,血 栓机化后再通。

动脉粥样硬化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动脉粥样硬化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动脉粥样硬化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目的要求 :一、熟悉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流行病学,危险因素,发病机理及预防。

二、掌握各种类型冠心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依据,以及防治措施。

三、掌握心绞痛分型及各型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重点为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表现、心电图特征性改变,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

四、熟悉冠状动脉造影的主要指征。

五、了解冠心病手术及有创治疗的方法及适应症。

教学时数 :讲课: 4学时教学内容 :概况 : 重点介绍动脉粥样硬化的新概念。

了解动脉硬化的三种类型和其它类似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 , 如动脉炎、动脉肉芽肿等。

病因和发病原理:脂肪浸润学说、血栓形成学说、平滑肌学说。

损伤反应学说: 认为本病各种主要危险因素最终都损伤动脉内膜。

而粥样斑块的形成是动脉对内膜损伤作出反应的结果。

近年来较多学者支持该学说。

其它因素: 例血液动力学的变化, 遗传来源 ( 包括肥胖等 ), 精神因素、年龄、性别、以及其他疾病 ( 如高血压、糖尿病等 ), 吸烟的影响和体力活动的影响。

病理 : 主要介绍动脉本身的病理变化 , 简单介绍脂质条纹,纤维斑块、复合病变。

临床表现:简述各不同动脉和有关器官受累缺血的临床表现。

介绍冠心病分类:无症状型冠心病、心绞痛型冠心病、心肌梗死型冠心病、缺血性心肌病型冠心病、猝死型冠心病五型。

诊断和鉴别诊断:临床表现 :血脂代谢紊乱的实验室表现。

包括载脂蛋白的介绍。

X 线检查 , 包括选择性血管造影等新诊断技术。

心电图、动态心电图 , 心向量图 , 超声心动图等检查。

心功能测定,包括超声心动图、核素检查及多导生理记录仪检测心功能等。

( 与心肌梗死、心绞痛等章节内容重复者略 ) 。

防治 :防治原则应与上述各学说相结合 .三大危害因素 : 高胆固醇血症、高血压、吸烟。

一般措施 : 包括饮食的调理,体力活动,生活的安排等。

治疗与本病发生有关的一些疾病。

扩血管及改善微循环的药物。

血脂调整剂 : 包括调脂新药舒降之、普拉固〈普伐他丁〉等。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症和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症和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

冠状动脉前降支(As横切面)
冠状动脉(As 1)
AS
二、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CHD)
冠状动脉狭窄引起心肌缺血、缺氧,造 成缺血性心脏病 (Ischemic Heart Disease,IHD)。
简称冠心病
二、病因: 1、冠脉粥样硬化:左前降支为主 狭窄分四级:I< 25% II=25–50% III=51-75% IV>75% 继发血栓形成、斑块内出血 2、冠脉痉挛: 心性急死者只有30-50%有血栓形成 3、冠脉炎症:较少见
机制:
1、冠状动脉供血不足 2、心肌耗氧量剧增
AS
冠心病可分为四型: 心绞痛
心肌梗死
心肌纤维化(硬化) 冠状动脉性猝死
心 绞 痛 病 人
1、心绞痛:
AS
由于心肌急剧、短暂缺 血缺氧所致的、以胸痛为特点 的临床综合征。 临床表现为阵发性心前 区疼痛,并可向左肩左臂放射 ,持续数秒钟至数分钟。
AS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症和
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
AS
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症
AS
最常发生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 其次是右冠状动脉干和左冠状动脉 旋支。 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心脏 病称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其发病基础是由于冠状循环改变 引起冠状动脉血液供应与心肌需求之 间不平衡而造成的心肌缺血性损害。
单核细胞浸润、坏死心肌被吸收
合并症及后果: (1)心脏破裂:1-2周内,心肌溶解 —左心室前壁下1/3心包填塞急死 —室间隔血入右心右心功能不全 —乳头肌断裂二尖瓣关闭不全左 心衰
(2)室壁瘤:急性期或陈旧性梗死 左室心尖部多发心功能不全 或附壁血栓形成 (3)附壁血栓:室壁瘤处 (4)心外膜炎:纤维素性 (5)心功能不全:心力衰竭,主要 死因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课件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课件
添加副标题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Heart Disease, CHD)
第三篇 循环系统疾病
掌握心绞痛型和心肌梗死型冠心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及其防治措施。
1
熟悉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发生机制。
2
了解隐匿型、心律失常和/或心力衰竭型以及猝死型冠心病的概念及其处理原则。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4
积极治疗相关疾病
5
一般预防措施
1
维持正常体重 体重指数24以下
2
适当体力活动
3
预防
调脂药物
01
他汀:抑制细胞内胆固醇合成,上调细胞表面LDL受体,加强血浆中LDL分解代谢。降低TC,LDL,轻度升高HDL。抗炎、保护血管内皮、稳定斑块。
02
不良反应:肝功异常(转氨酶轻度升高)肌病。
级:一般体力活动时发生心绞痛
级:静息状态下可发生心绞痛
心绞痛分级
01
急性心肌梗死:程度更严重。
02
肋间神经痛、肋软骨炎
心脏神经官能症
消化系统疾病:
其他:主动脉瓣狭窄、关闭不全,肥厚型心肌病,X综合征等亦可引起心绞痛
心绞痛的鉴别诊断
立即停止体力活动,必要时给予镇静剂、吸氧
使用作用快的硝酸酯制剂:硝酸甘油、消心痛 扩张冠状动脉→心肌供血↑ 扩张静脉→减轻心脏前、后负荷→心肌氧耗↓
体征:可伴面色苍白、出冷汗,血压升高、心率增快
01
心电图:心肌缺血——相邻2个以上导联ST段下斜型或水平型下移,发作间歇恢复正常。
静息心电图:多无异常
发作时心电图:ST段压低0.05mV
02
03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PPT课件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PPT课件

病理解剖和病理生理
脂质点 脂质条纹 斑块前期 粥样斑块 纤维粥样斑块 复合病变:出血、坏死、溃疡、血栓形成
正常血管壁结构示意图
动脉粥样硬化进程
泡沫 细胞
脂质 条纹
间质 损害
粥样 斑块
纤维化 斑块
多重损伤 /破裂
从第一个10年
从第三个10年
进展主要由于:脂质聚集
内皮功能障
从第四个10年
平滑肌和胶原
1 静息时心电图 大多在正常范围,也可 能有陈旧性心肌梗死的改变或非特异性ST段 和T波异常,有时出现房室或束支传导阻滞或
室性、房性期前收缩等心律失常。
2 心绞痛发作时的心电图 绝大多数患者可出现 暂时性心肌缺血引起的ST段移位。心内膜下容 易缺血,故常见ST段压低0.1mV(1mm)以 上,发作缓解后恢复。有时出现T波倒置。平 时有T波持续倒置的患者,发作时可变为直立 (假性正常化)。变异型心绞痛发作时可见有 关导联ST段抬高。
心肌张力、心肌收缩强度和心率 “心率×收缩压”为估计心肌氧耗指标
正常心脏代谢(1)
心肌产能要求大量的氧供 心肌平时对血中氧摄取已近最大
心肌细胞摄取血液氧含量65~75 %
其他组织则仅摄取10~25%
氧供需再↑
难从血液中更多地摄取氧 依靠增加冠脉血流量来提供
正常心脏代谢(2)
正常情况冠状循环有储备力量 血流量可随生理情况而变化

冠状动脉 粥样硬化 性心脏病

冠状动脉 功能性改 变(痉挛)
统称冠状动脉性心脏病 (简称冠心病,亦称缺血性心脏病)
流行病学
导致器官病变的最常见类型 多发生在40Y以后 男性多于女性,脑力劳动者较多 在欧美国家本病极为常见
美国占人口死亡数1/3~1/2,占心脏病死亡数50%~75 %

动脉粥样硬化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动脉粥样硬化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介入治疗
第二节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性心脏病
冠心病的概念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冠状动脉性心脏病
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痉挛)
(CHD)
简称冠心病,又称缺血性心脏病(IHD)
冠心病的分型
1979年WHO将冠心病分为以下5型:
一、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无症状,但静息 动态时或负荷试验心电图示有ST段压低,T波减 低、变平或倒置等心肌缺血的客观证据;或心 肌灌注不足的核素心肌显像表现。
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改变
Ⅰ型 脂质点 Ⅱ型 脂质条纹 Ⅲ型 斑块前期 Ⅳ型 粥样斑块 Ⅴ型 纤维粥样斑块 Ⅵ型 复合病变
临床分期
无症状期 缺血期 坏死期 纤维化期
临床表现
动脉粥样硬化的实验室检查
生化检查 X线 多普勒超声 CT、MR 动脉造影
危险因素
器官病变
血管造影
二、心绞痛 有发作性胸骨后疼痛,为一 过性心肌供血不足引起。
冠心病的分型
三、心肌梗死 症状严重,由冠状动脉闭塞致心肌 急性缺血性坏死所致。
四、缺血性心肌病 表现为心脏增大、心力衰竭和 心律失常,为长期心肌缺血或坏死导致心肌纤维 化而引起。临床表现与扩张型心肌病类似。
五、猝死 因原发性心脏骤停而碎然死亡,多为缺 血心肌局部发生电生理紊乱,引起严重恶性心律 失常所致。
动脉粥样硬化和冠状动脉 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教学大纲
掌握
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分型和急性 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定义。
2.稳定型心绞痛的定义、发病机制、临床表 现、心电图检查特点、诊断、鉴别诊断和 防治原则.
3.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定义,发病机制,临床表现 以及防治原则。
4 .心肌梗死的定义,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表现, 心电图检查,血心肌坏死标记物:起始增高时 间、达高峰时间、持续时间、临床意义以及诊 断急性心肌梗死的敏感性与特异性。

动脉粥样硬化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动脉粥样硬化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六、稳定型心绞痛
• 稳定型心绞痛亦称稳定型劳力性心绞痛,是在冠状动脉固定性严重狭窄的基础上,由于 心肌负荷的增加引起心肌急剧的、暂时的缺
• 血与缺氧的临床综合征。 • (一)临床表现 • 心绞痛以发作性胸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疼痛的特点为: • 1.部位 主要在胸骨体中段或上段之后可波及心前区,常放射至左肩,左臂内侧达无名
• 分型 本病分为急性冠脉综合征和慢性冠脉病或称慢性缺血综合征两大类。 前者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非ST 段抬高性心肌梗死和ST段抬高性心肌梗 死也有将冠心病猝死包括在内;后者包括稳定型心绞痛、冠脉正常的心绞 痛(如X综合征)、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和缺血性心力衰竭(缺血性心肌病)。 X综合征多见于女性,心电图负荷试验常阳性,但冠状动脉造影阴性且无 冠状动脉痉挛,预后良好,被认为是冠状动脉系统毛细血管舒张功能不良 所致。
最严重。
• 心室重构作为MI的后续改变,左心室体积增大、形状改变及梗死节段心肌 变薄和非梗死节段心肌增厚,对心室的收缩效应及电活动均有持续不断的 影响。
八、心肌梗死
• (三)临床表现 • 1.疼痛 程度较重,持续时间较长,休息和含用硝酸甘油片多不能缓解。 • 2.全身症状 有发热、心动过速、白细胞增高和红细胞沉降率增快等。 • 3.胃肠道症状 有恶心、呕吐和上腹胀痛。 • 4.心律失常 以室性心律失常最多,房室传导阻滞和束支传导阻滞也较多
八、心肌梗死
• (五)实验室检查
• 1.起病24~48小时后白细胞增加;红细胞沉降率增快;C反应蛋白(CRP)增 高;游离脂肪酸增高。
• 2.心肌损伤标记物增高水平与心肌梗死范围及预后明显相关。①肌红蛋白 起病后2小时内升高,12小时内达高峰,24~48小时内恢复正常。②肌钙 蛋白1(cTnl)或T(cTnT)起病3~4小时后升高,cTnI于11~24小时达高峰, 7~10天降至正常,cTnT于24~48小时达高峰,10~14天降至正常。这些心 肌结构蛋白含量的增高是诊断心肌梗死的敏感指标。③肌酸激酶同工酶 CK-MB升高。在起病后4小时内增高,16~24小时达高峰,3~4天恢复正常, 其增高的程度能较准确地反映梗死的范围,其高峰出现时间是否提前有助 于判断溶栓治疗是否成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