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相一般特征
陆相和海相地层的天文对比方法

陆相和海相地层的天文对比方法
陆相和海相地层的天文对比方法是研究陆相和海相地层的一种
特殊方法。
陆相地层主要指的是地表沉积,而海相地层则主要指海洋沉积。
从地质学的角度来说,陆相和海相地层的区别主要体现在沉积物的成分和变化率上。
但在实际的地质调查中,涉及的内容较多,陆相和海相地层的区别也更加显著。
陆相和海相地层的天文对比方法是比较陆相和海相地层的一种
有效的方法,可以帮助科学家更全面地了解陆相和海相地层的特点。
最重要的就是采用天文学及太阳系相关科学理论,从历史地质上比较陆相和海相地层的构造特征,总结出他们之间的差异和显著特征。
具体来说,从海相地层可以获得有关地壳构造变化、表层风化、海洋活动和地质时期的知识。
而陆相地层则可以揭示与地表沉积有关的历史地质特征,比如湖泊的剥蚀、山地的隆起等景观类型,还可以探索古代地质历史中潮汐及冰盾形成、气候发展以及植物与动物的迁移等内容。
此外,陆相和海相地层的天文对比方法还可以帮助研究者更好地理解不同时期的地质环境,比如可以追溯某一特定时期出现的地质景观特征或体系变化,以及伴随着景观变化而出现的天气变化等。
天文对比方法也可以对不同地质环境下的地表景观及生物多样性有一个
更深入的理解,以更加准确的判断出某一特定时期或景观的分布及其特征。
总之,陆相和海相地层的天文对比方法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工具,
能够帮助科学家更加全面地了解陆相和海相地层的特征,以便更好地研究不同时期的地质环境和地表景观及生物多样性。
海相区形成机制及其沉积特征分析

海相区形成机制及其沉积特征分析海相区是指由海洋沉积物构成的区域,包括海洋和潮间带。
海相区的形成和演变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海平面变化、构造活动、气候变化、水动力作用等。
本文将从这些因素出发,分析海相区形成机制和沉积特征。
1. 海平面变化海平面变化是形成海相区的重要因素。
全球海平面在过去几十万年间经历了多次变化,包括冰期和间冰期。
冰期时期,海平面下降,沉积物暴露于陆地上,形成高海相沉积。
间冰期时期,海平面上升,海洋侵入陆地,形成低海相沉积。
冰河作用也是海平面变化的重要原因。
在冰川时期,海平面下降,海岸线后退,留下一些泉水和沉积物,形成高海相沉积带。
在冰川消融时期,海平面上升,海岸线前进,海洋水侵入内陆,形成低海相沉积带。
2. 构造活动构造活动是海相区形成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因为地球板块的运动和变形,形成海沟、海山、海脊、海隆等构造地貌,在构造地貌下方的海洋盆地中,容易形成相对稳定的海相沉积。
海沟、海山等构造地貌则形成某些特殊类型的海相沉积带。
例如,海山区和海底峡谷区的海相沉积带相对断续,但也相对厚实和保存良好。
3. 气候变化气候变化是另一个能够造成海相区形成的因素。
气候变化会影响海洋环境,从而影响海相沉积。
例如,高纬度区域随着气候变冷,海洋环境的风险变得更加恶劣,海洋生物会迁移到低纬度区域。
这造成了低纬度区域的大量海相沉积物沉积。
同时,极端气候事件和洪水也是海相沉积的重要因素。
这通常会导致流量增加,从而造成河口和海岸沉积物的相对增加。
4. 水动力作用水动力作用是海相沉积物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
因为海洋的波浪和海浪等自然现象,水动力作用形成的海相沉积物非常丰富,往往呈现出层理状、波痕状和激蛋状的特点。
其中,海浪作用最为强烈,海浪会从海岸线的方向冲击海洋,形成了海岸带现象。
同时,大气风力也会影响海相沉积物的形成。
海洋表面是由风驱动的,风会产生海浪和波浪等自然现象,这些都会影响到沉积物的产生和沉积。
综上所述,海相区的形成和演变,是由海平面变化、构造活动、气候变化和水动力作用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海相潮道沉积特征

海相潮道沉积特征海相潮道沉积特征是指在海洋环境下,由潮汐作用所形成的一种沉积层。
这种沉积层具有独特的特征,可以通过观察岩石和地质构造来了解其形成过程和特点。
以下是我亲身经历的一个故事,讲述了海相潮道沉积特征的形成和揭示了其中的奥秘。
我曾经参加过一次海洋地质考察,目的是研究海相潮道沉积特征。
我们来到了一个座落在海边的小岛上,这里的地质条件非常适合研究海相潮道沉积特征。
我们的任务是通过采集岩石和观察地质构造来研究潮道沉积的形成过程。
第一天,我们来到了一个悬崖边,下面是一片广阔的海滩。
我们沿着海滩走了一段路程,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
首先,我们注意到了海滩上的沙丘,它们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
有些沙丘高而陡峭,而有些则低而平缓。
这种沙丘的形成与潮汐作用有关。
当潮汐涨潮时,海水会将沙粒推上岸,形成高而陡峭的沙丘;而在退潮时,沙粒会回流到海中,形成低而平缓的沙丘。
接下来,我们来到了一个潮道沉积的区域。
潮道是由潮汐涨落形成的一个狭长的沟槽,它垂直于海岸线。
我们在潮道中采集了一些岩石样品,并仔细观察了它们的结构。
我们发现,这些岩石呈现出明显的层理结构,层与层之间有明显的界面。
这种层理结构的形成与潮汐涨落有关。
当潮汐涨潮时,海水会将沉积物推进潮道,形成一层层的沉积物;而在退潮时,潮道中的水流会带走一部分沉积物,形成层与层之间的界面。
在观察完岩石后,我们开始分析地质构造。
我们发现,在潮道沉积区域有一些明显的构造特征。
首先是潮道底部的凹陷,这是由于潮汐涨落时,水流的冲刷作用所导致的。
其次是潮道两侧的褶皱,这是由于地壳运动所引起的。
通过分析这些地质构造,我们可以推断出潮道沉积的形成过程。
通过这次考察,我们对海相潮道沉积特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我们发现,这种沉积层的形成与潮汐涨落和地壳运动密切相关。
潮道沉积具有明显的层理结构和特殊的地质构造,对研究海洋环境和地质演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研究,能够揭示出更多海相潮道沉积的奥秘,为地质学的发展做出贡献。
岩性岩相

岩性岩相岩性是指反映岩石特征的一些属性,如颜色、成分、结构、构造、胶结物、及胶结类型、特殊矿物等。
岩相沉积物的沉积环境和表明沉积环境的岩性特征和生物特征的总和,就叫做岩相(沉积相)。
例如“浅海珊瑚灰岩相”。
浅海说明环境,珊瑚礁反映古生物特征,灰岩反映岩性特征。
总之,“相”是沉积物形成环境和条件的物质表现。
沉积环境的特征反映在沉积物的颜色、成分、结构、构造所含的古生物及沉积物本身的原始产状等。
沉积岩的相可分陆相、海相、海陆过渡相三种类型。
岩相是随时间的发展和空间条件的改变而变化的。
岩相的变化可以从横向和纵向两方面来观察。
同一岩层在水平方向的相变反映了,同一时期不同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即沉积环境)的差异。
如海洋沉积物可由滨海相过渡到浅海相,一般依次沉积砾岩、砂岩、粘土类,石灰岩等,而且所含生物化石也不相同。
在垂直岩层剖面方向上的相变则反映了同一地区但不同时间的自然地理环境的改变,而自然地理环境的重大改变则往往是地壳运动的结果。
海相沉积的总特点是:以化学岩、生物化学岩和粘土岩为主,如石灰岩等。
离海岸愈远,碎屑沉积颗粒愈细。
在水平方向上岩相变化小,沉积物中含海生生物化石和矿物。
海相沉积又可分为滨海相、浅海相、半深海相及深海相四类。
陆相沉积:沉积物多以碎屑、粘土和粘土沉积为主,岩石碎屑多具棱角,分选欠佳,在水平方向上岩相变化大,含陆生生物化石。
又可分为残积相、坡积相、洪积相、冲积相、湖积相、冰碛相、火山相等。
岩性组合是指岩性在横向、纵向上的组合排列关系。
它反映岩相的变化,是岩石生成环境的重要标志之一。
地质构造的简称。
包括褶皱,节理和断层等最基本的地质元素,它们是岩石圈中构造运动的产物。
各种地质构造具有相应的地质现象和工程地质条件。
地质学上岩石的构造,为专用名词,指组成岩石的矿物集合体的大小、形状、排列和空间分布等,所反映出来的岩石构成的特征。
与岩石的结构概念完全不同。
地质学术语,岩石的结构:指组成岩石的矿物的结晶程度、晶料大小、晶料相对大小、晶体形状及矿物之间结合关系等,所反映出来的岩石构成的特征。
海洋环境及其相模式-4 (碳酸盐海相)

一、碳酸盐岩沉积相模式
☞ 二、潮坪碳酸盐岩沉积相模式
三、台地边缘浅滩相碳酸盐岩沉积特征 四、生物礁沉积特征 五、风暴成因的浅海碳酸盐岩沉积 六、大陆斜坡碳酸盐岩沉积特征 七、远洋深水碳酸盐岩沉积特征
1
二、潮坪碳酸盐沉积相模式
潮坪:潮汐作用为主,波浪作用较小,宽阔、平缓 倾斜的海岸(滨海)地区。
四、生物礁沉积特征
五、风暴成因的浅海碳酸盐岩沉积
六、大陆斜坡碳酸盐岩沉积特征
七、远洋深水碳酸盐岩沉积特征
4
1、正常碳酸盐潮坪沉积相模式
潮上顶部:陆相沉积,如风成砂、钙结壳和淋滤构造
潮上(泥坪): 白云岩化和含石膏的泥晶—粉屑灰岩、 藻席灰岩,鸟眼、窗格、干裂,被地下水上涌或结 晶作用形成帐蓬构造,被破碎成扁平砾石状角砾。
碳酸盐潮坪也可分为:潮上带、潮间带、潮下带。
按湿度和盐度可分为两类: (湿度和盐度)正常潮坪和 干旱盐化潮坪。
3
第三节 海洋碳酸盐岩沉积环境和相模式
一、碳酸盐岩沉积相模式
☞
☞
二、潮坪碳酸盐岩沉积相模式
1、正常潮坪碳酸盐岩沉积相模式 2、萨布哈碳酸盐岩潮坪沉积相模式
三、台地边缘浅滩相碳酸盐岩沉积特征
7
2、萨布哈碳酸盐潮坪沉积相模式
海岸萨布哈:是波 斯湾海岸的一片荒 芜低平的盐碱地。 现在用来代表干旱 气候条件下有盐壳 的盐坪、盐沼和盐 碱滩沉积环境。对 潮上带的盐坪称为 海岸萨布哈。大陆 内干旱盆地形成的 盐碱滩、干盐湖则 称为大陆萨布哈。
8
2、萨布哈碳酸盐潮坪沉积相模式
波斯湾的特鲁西尔海岸现代潮坪和萨布哈是一个最近三百年
内形成的海退序列。其底部为一套潮坪沉积的碳酸盐泥、藻泥碳
沉积相(特征)简述

沉积相(特征)简述简述题1试⽐较曲流河与辫状河的沉积特征。
2试⽐较边滩与⼼滩的沉积特征。
10分答:边滩的沉积特征如下:①岩⽯类型:以砂岩为主,成分复杂,成熟度低,常为长⽯、岩屑砂岩等。
②粒度特征:变化⼤,主要为跳跃总体,次为悬浮总体,分选中等,具正韵律。
③层理构造:特别发育,多种多样,⼀般由下⾄上,由⼤型槽状、板状交错层理→⼩型交错层理→⽔平层理。
④砂体形态:常呈板状,宽度⼏⼗⽶~⼏⼗公⾥。
⑤垂向层序:下部为滞流沉积,上部为堤岸沉积。
⼼滩的沉积特征:①岩⽯类型:以砂岩为主,其成分⽐边滩更复杂,成熟度更低。
②粒度特征:变化范围⼤,⽐边滩更粗,具正韵律。
③层理构造:以⼤型板、槽状交错层理为主,底部常具冲刷⾯。
④垂向层序:下部为滞流沉积,上部⼀般缺少堤岸和泛滥盆地沉积。
⑤废弃河道⼀般不形成⽜轭湖。
3试⽐较粗、细边滩的沉积特征。
答:粗、细边滩的沉积特点见下表:4试⽐较曲流河、辫状河、⽹状河的沉积特征。
答: 曲流河、辫状河、⽹状河的沉积特征见下表:5试⽐较曲流河与辫状河的垂向层序的特点。
答: 曲流河垂向层序的特点是:由下向上,粒度由粗变细,层理规模由⼤变⼩,层理类型由⼤型槽状交错层理变为⼩型交错层理,上攀层理、⽔平层理,底部具冲刷⾯,从⽽构成了⼀个典型的间断性正旋回,⼆元结构较为明显,顶层沉积和底层沉积厚度近于相等或前者稍⼤于后者。
与曲流河相⽐,辫状河在垂向层序上有以下特点:第⼀,河流⼆元结构的底层沉积发育良好,厚度较⼤,⽽顶层沉积不发育或厚度较⼩;第⼀,底层沉积的粒度粗,砂砾岩发育。
第三,由河道迁移形成的各种层理类型发育,如块状或不明显的⽔平层理,巨型槽状交错层理,单组⼤型板状交错层理等。
从以上曲流河与⽹状河的沉积特征可以看出,⼆者的不同点是:①⽹状河的沉积物粒度更细,泥质沉积物所占⽐例更⾼,很少出现粗砂以上的颗粒。
②泥炭沉积较曲流河更为普遍发育。
③⽹状河的“⼆元结构”中底层沉积更少,⽽顶层沉积更为发育。
石油地质第二十二章 海相组沉积相

❖ 海相组常见自生矿物——自生磷灰石,其形成水深30~ 300m。大陆相组自生磷灰石,量少,主要由脊椎动物的骨 髓组成。
2021/6/17
14
4、生物化石
耐盐度有限的生物称为狭盐性生物,
典型海相狭盐性生物(海相特有)——红 藻、绿藻、放射虫、球石藻、有孔虫、钙质及
32
❖ 海滩脊:在最大高潮线附近出现的线状砂丘。
可高达数米,宽数十米,长达数百米~数十千米。 呈平行海岸的单脊或成组; 常由较粗砂、砾石和介壳碎片组成;
底部具冲刷面和水平层理;上部具交错层理,细 层倾角为7°~28°,多双向倾斜,较陡者倾向 大陆,较缓者倾向海洋。
2021/6/17
33
❖ (2)后滨亚相
2021/6/17
12
❖ 2、沉积构造 发育各种类型的层理、波痕、雨痕、泥裂及 其他沉积构造。
❖ 某些构造组合在海相组较为特征。如: ❖ (1)低角度交错层理、滑动及流动构造→海相组发育; ❖ 水平层理、粒序层理等→深海盆地发育; ❖ 槽状及弧形交错层理、波痕、雨痕、泥裂、盐类假晶→
滨岸。 ❖ (2)常有生物遗迹或遗迹化石等生物活动形成的构造。 ❖ 相同环境中的不同生物→对环境有相似的行为反应(如
硅质海绵、珊瑚、腕足类、棘皮类、苔藓类、
头足类,以及古杯类、层孔虫、软舌螺、三叶 虫、锥石、竹节石、牙形石、笔石等。
耐盐度广泛的生物称为广盐性生物(海相组、 非海相组)——瓣鳃类、腹足类、介形虫、硅 藻、蓝绿藻等。
2021/6/17
15
生物分布与海水深度有密切关系。 其生活方式→浮游生物、游泳生物、底栖生物三类。
2021/6/17
沉积相名词解释

沉积相名词解释
沉积相是指地层中特定的岩石组成、结构和特征。
在地球科学研究中,沉积相是重要的研究对象,不同的沉积相反映了不同的地质环境和历史。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沉积相名词解释:
1. 洪积相:由河流、冰川或洪水等水流强烈侵蚀和运移物质形成的沉积相。
其特征为堆积厚度大,颗粒粗大,多为圆角砾石和砾石砂砾屑石。
2. 冲积平原相:由河流或冰川冲刷、淤积形成的大面积平原沉积相。
其特征为平坦开阔,厚度较洪积相小,颗粒相对较细,多为沙、泥。
3. 湖泊相:由湖泊沉积物形成的沉积相。
其特征为层理清晰,颗粒相对较细,多为粉砂、泥沙等。
4. 海相:由海洋沉积物形成的沉积相,包括浅海相和深海相。
其特征为颗粒细小,多为粉砂、黏土等,沉积速度较慢。
5. 陆相:由陆地上的沉积物形成的沉积相,包括河流、湖泊、草原等。
其特征为颗粒相对较大,多为沙、砾石等。
- 1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10-8
砂质海岸地区沉积环境划分示意图
不同规模的风暴潮冲刷 沉积物:中粗砂 结构:分选、磨圆较好 构造:平行层理、低角度交错层理
另外,按照沉积类型把 海岸分为侵蚀海岸和沉积海 岸;沉积海岸进一步分为砾 质、砂质、泥质海岸,按能 量大小分为高能海岸和低能 海岸。
粉砂淤泥质低能海岸
②潮汐水流的脉动性:潮水按照涨潮落潮不停地运动着, 一般来说,其周期为24小时50分,一天之内有一次涨潮落潮 的,称为全日潮,如果一天之内有两次涨潮,落潮的,称为 半日潮,介于它们之间的则称为混合潮。
③潮汐水位变化的频繁性:潮汐水位变化是经常的,从 不停止的,或者说是永恒的,这是由于太阳、地球、月亮三 者之间相互吸引这一作用的变化是永恒的。 潮汐引起海面水位的垂直升降称潮位,引起海水的水平 移动称潮流。潮位的升降扩大了波浪对海岸作用的宽度和范 围,形成潮间带沉积环境;而潮流对海底沉积物的改造、搬 运、堆积起着重要作用,尤以近岸浅海地区最为显著。
图10—6 深水波浪(A)与浅水波 浪(B) 的质点运动
当波浪进入能触及海底的浅水 区时(水深小于波长一半的地 区),虽然其周期保持不变,但 由于发生摩擦、波峰间的距离逐 渐缩小,波高增大,前进的速度 变慢。水质点运动的轨迹由原来 的园形渐变为椭园形,作平行于 海底的往复直线运动。因此,地 质人员把相当于 1 / 2 波长的水深 称为浪基面。
(2)海岸线是曲折的,向广海一侧发育有很多的障壁(砂 洲、砂坝),这样的海岸叫做障壁海岸,从沉积体系角度来讲, 就叫障壁岛体系或者叫堡岛体系。
二、沉积环境划分
无障壁滨岸相的沉积环境是无障壁岛遮挡、海水循环良好 的开阔海岸带。进一步按照海岸水动力状况和沉积物类型分为 砂质或砾质高能海岸及粉砂淤泥质低能海岸两种类型。它们的 宽度随海岸带地形的陡缓而定。在陡岸处宽度仅数米,平缓海 岸其宽度可达十公里以上。古代海岸因岸线不断迁移,可形成 宽而厚的砂质海岸沉积,成为油气储集的良好场所。
在古代地层剖面中
以进积型垂向层序 最常见。
图10-18 法尼亚州上泥盆统爱尔兰谷段 进积型泥质海岸沉积层序 (低能)
图10-17 圣胡安盆
地西南加鲁普砂岩
进积型砂质海岸沉 积层序(高能)
四、滨岸相的主要鉴别标志
(1)岩矿特征:砂质较纯,石英等稳定组分含量高,重矿 物相对较富集,圆度、分选较好,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较高。 (2)粒度分布特征:粒度分布较均一,概率图显示跳跃总 体发育,斜率大、分选好,可存在着两个次总体 ( 冲刷与回流 ) 。 (3)沉积构造特征:近滨带槽状和板状交错层理发育,近 滨下部可见水平层理及生物潜穴。前滨带发育有大型海滩冲洗交 错层理。其中尤以大型冲洗交错层理是海岸沉积最典型的标志。 (4)生物学特征:各门类海相生物及其碎片(介壳层) 。
二、障壁岛相
障壁岛是平行海岸高出水面的狭长形砂体,对海水的遮拦 作用而构成泻湖的屏障。障壁岛是由水下砂坝或砂嘴发展而成. 包括海滩(与高能滨岸相同)、 沙丘(风成砂)、障壁 坪(沙丘与泻湖的过渡带) 三部分。 沉积物 沉积构造 包括海滩(与高能滨岸相同)、 沙丘(风成砂)、 障壁坪(沙丘与泻湖的过渡带) 三部分 碎屑结构
图10-10
海岸带波浪底部水体运动及沉积物移动状况
滨外陆棚,由风引起的波浪称为涨浪,它因 不能触及海底而对海底沉积物较少影响滨外 陆棚,由风引起的波浪称为涨浪,它因不能 触及海底而对海底沉积物较少影响
近滨带,波浪触及海底,波能增加,波高 增大--升浪。水体向岸运动速度≻向海速 度,但波浪向岸方向运动携带泥砂要克 服重力作用,向海运动携带泥砂还另加 有重力作用,且后者的力量大于前者, 结果细粒泥砂向海运动。
浅海位于低潮面以下至200m。 半深海200~2000m水深海底。 深海2000~6000m深海底。 超深海大于6000m的地区。
2、海底地貌特征 按照地貌特征,可将海洋环境分为陆棚、大陆坡、陆隆 和大洋盆地。
海底地形图
二、海水的物理化学条件(自学)
海洋环境的一般特点 1. 海水物理化学条件 温度:-18--28°C 含盐度:平均3.5% pH: 7.26--8.40 2. 海洋的水动力状况 波浪(风)、 潮汐(月球引力)、 海流(密度差)
三、泻湖相
泻湖是被障壁岛所遮拦的浅水盆地,以潮道与广海相通 或呈半隔绝状态。在障壁岛的背后一般均有泻湖。如我国海南 岛沿岸的莺歌海泻湖等。 自生矿物:黄铁矿、菱铁矿等 环境:安静 沉积构造:水平层理 沉积物:泥质、化学沉积物 盐度:不正常(淡化、咸化) 生物:单调、变异、高丰度
四、潮汐通道和潮汐三角洲相
三、海岸水动力学及搬运沉积特点
滨岸环境是水动力作用强烈而复杂的地区。波浪、潮汐 及其所派生的沿岸流强烈地冲刷、改造着海岸和沉积物,其 强度要比河流大100倍。而波浪则是控制海岸水动力学特征和 海岸发育状况的主导因素。
海洋波长 40~ 80m左右 ,波浪基准面大致 20~40m左右。海洋中也可出现波 长为400m的巨浪,故一般认为200m是波基面的理论深度(浅海下限)。 在水深<1/2波长的浅水区,深水波变为浅水波,波浪触及海底,水体 质点运动的圆形轨迹变为椭圆形,向下越接近海底,椭圆半径越小,且椭圆 的垂直半径越小于水平半径,至海底垂直半径趋近于零,水体质点只发生往 复运动。在向岸方向,越近岸边,水体越浅,水体质点运动轨迹变为不对称 的椭圆,并在同一波浪周期中,水体质点向岸运动的速度大于向海运动速度, 越向海岸,这种速度的不对称性愈加明显,波浪变形也就越加厉害。
第十章 海相组
第一节 海洋环境的一般特征
海洋,是指被海水淹没的广大地区。但在构造地质学 上则是按下伏地壳的类型区分大陆和海洋的。
一、海洋环境的分类
1、深度分带
海洋的深度与地壳的两个主要构造单元密切相关。陆块 的表面位臵高,洋盆的表面位臵低,因而大陆块上覆盖的都 是浅水(平均水深数百米),洋盆上覆盖的为深水(平均水 深约为4000m左右)。
沉积物:中细砂,上部粗,下部细。 结构: 成熟度高 构造:上部:砂坝的推进形成较大型板状、 槽状交错层理,砂坝间有波痕。 下部:交错层理变小、变少,过渡为 水平层理,生物扰动构造增多。
板状交错层理
5.垂向层序
在海岸发展的
地史进程中,随着
海进、海退的发生, 可形成进积型和退 积型的海岸垂向沉 积层序。一般来说,
• 潮汐水道、潮汐三角洲及障壁岛沉积 常分布于煤层下覆岩层
2、潮汐三角洲
潮汐三角洲和潮汐通道密切共生,它是由于沿潮汐通道 出现的进潮流和退潮流在潮汐口内侧和外侧发生沉积作用而 形成的。在入潮口向陆一侧(内侧)由涨潮流形成者称进潮 或涨潮三角洲,入潮口向海一侧称退潮三角洲。由于受障壁 的遮挡,涨潮三角洲很少受海浪作用的影响。
按照地貌特点、水动力状况、沉积物特征,可将滨岸相 划分为海岸沙丘、后滨、前滨、近滨四个亚相。
1. 海岸砂丘亚相
风成砂 沉积物:中细砂 结构:分选磨圆好 构造:大型槽状交错层理,细层倾角陡
2. 后滨亚相
不同规模的风暴潮冲刷 沉积物:中粗砂 结构:分选、磨圆较好
构造:平行层理、低角
度交错层理
3. 前滨亚相
当涌浪进入前滨带后,海水借惯性力冲向 海岸--冲浪,它包括惯性力作用下的进浪 和重力作用下减速回流。冲浪带波浪反复 冲刷、淘洗,形成了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 熟度都较高的砂质海滩堆积。
风暴浪时期,海水携带碎屑 物质进入后滨带,在海滩外 侧形成平行于海岸的连续的 线状砂脊,称为“滩脊”。
三、亚相类型及特征
当波浪推进到水深很浅的地 区时,变得很不稳定,大致在水 深等于波高的二倍处,波峰向前 倒伏或破碎,海水冲向海岸,并 产生岸流系统。
图10—6 深水波浪(A)与浅水波 浪(B) 的质点运动
涨浪--升浪--破浪(碎浪)---碎浪(涌浪)
碎浪(涌浪)--冲浪
2、潮汐与潮流
海洋有潮汐作用,这是与大陆水体的重要区别。在月球 及太阳的引力作用下,海面发生周期性升降(潮汐)和海水 往复运动(潮流)的现象称为潮汐作用。由于月球距地球的
海岸带缺乏河流作用,其主要的水动力来源是波浪和潮 汐作用。 依据波浪和潮汐作用的相对强弱以及岸线的发育情况, 海岸带可以分为两种情况: (1)海岸线较平直,向广海没有障壁。波浪是这类海 岸带的主要水动力条件,水动力条件很强,这类海岸也叫 作无障壁海岸带。从沉积体系的角度来讲,就叫做海滩体 系。这样的海岸在原苏联的文献中经常叫做滨海,现在西 方的一些人也把浅海的浅部称为滨海,其实这是很不严格 的。因为严格来说滨海是指浪基面以上的地区。
距离比太阳近得多,所以地球表面的潮汐现象以月球的引力
为主。如果同时考虑太阳与月球的作用,则因日月与地球的 位臵不同产生不同的潮汐现象。当太阳、月亮和地球处在一
条直线上的时候(塑望之时),出现特大高潮与低潮,在它
们处于直角三角形的角顶时,出现最小的高潮与低潮。
潮汐流具有如下特点:
①潮汐水流的双向性:潮汐水流具有向岸和向海的流动, 它与河流不同,河流为单向。
再向岸,深度相当于一个波高,波峰 发生完全倒转和破碎--碎浪或涌浪。 碎浪带的存在及其宽窄程度,主要受 海滩坡度和潮汐状况的控制。
水深为波高两倍时, 波浪倒卷和破碎-破浪,对海底的冲 刷及对碎屑物质的 簸选、淘洗强烈, 波浪向岸的推动力 克服重力和摩擦阻 力,使较粗的碎屑 向海岸方向运动, 堆积成沿岸(远岸) 砂坝。
频繁的冲浪冲刷为主
沉积物:中砂 结构: 成熟度高,概 率累积曲线上跳跃组分 为主,常分两组 构造: 大型低角度交 错层理(海滩冲洗交错 层理)、平行层理、冲 刷痕、泡末痕、流痕
海滩冲洗交错层理
海滩冲洗交错层理
4.近滨(临滨)亚相
经常处于水下,发育沿岸水下砂坝, 波能越弱,砂坝越 少9) 黑线表示主要的底流, 虚线表示次要较弱)的 底流,黑圆点表示密度 较大的冷水团的主要发 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