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常识礼仪之揖礼ppt课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
1、天揖
• 1、天揖(上揖:揖礼 手位于高者,标准揖 礼):正式礼仪场合, 如祭礼、冠礼等行此礼, 对尊长及同族中人行此 礼。
• 身体肃立,双手抱圆,
左手在上,手心向内,
俯身推手时,微向上举
10
2、 时揖
• 2、 时揖(中揖:揖礼手 位于平者,又叫:拱手, 推手,抱拳):同辈日 常见面,辞别礼,汉服 或便装均可。
5
6
7
周揖礼
• 盛行于周、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期间。 • 周揖礼行礼手态:左右手食指中指无名指
尾指四指并拢,左掌抚托右掌背交叉或平 叠,掌心朝内,左右拇指相扣,两手合抱, 拱手为礼。此礼节文官武将或君臣均可使 用,多用于文官。女子揖礼有所不同,双 手叠抱于左腰前,右手在上,手心向内, 欠身约20度。
• 古人认为,不跪不叫拜。拜,在古代就是行 敬礼的意思。按照周代礼仪的规定,当时对 跪拜的动作和对象,作了严格的规范,共有 “九拜”。
13
• 一、稽首(qǐ
shǒu),是指行礼
时,施礼者屈膝跪地,
左手按右手,拱手、于稽首(qǐ shǒu) 地,头也缓缓至于地。
头至地须停留一段时
间,手在膝前,头在
手后。这是九拜中最
手四指并拢自然覆裹右拳上,左
手拇指扣右手虎囗,此礼左掌
12
“九拜”
• “九拜”是我国古代特有的向对方表示崇高 敬意的跪拜礼。《周礼·春官·太祝》:“辨九 拜,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曰空首,四曰 振动,五曰吉拜,六曰凶拜,七曰奇拜,八 曰褒拜,九曰肃拜,以享右祭祀。”这是不 同等级、不同身份的社会成员,在不同场合 所使用的规定礼仪。
2
• 三是优美。人在握手时含胸曲背,低头引颈, 姿态实在不大好看。如果交际双方的身高差距 太大,握手更多见窘态。身高者有折腰之累, 身低者有被悬吊之险,难免把某种庄重的外交 或某种欢乐的重聚,搞得有点滑稽。作揖则无 须有这种担心,完全可以抬首挺胸,立身如柱, 气宇轩昂,雄姿英发,高出手高悬臂抱拳一合, 充分展示美的体形和美的气度,让周围的人眼 睛一亮--壮士也。
隆重的拜礼,常为臣
子拜见君王时所用。
后来,子拜父,点头), “顿”是稍停的意思。古人席地而座, 姿势和跪差不多。行顿首礼时,取跪姿, 先拱手,下至于地,然后引头至地,就 立即举起,是拜礼中次重者。行礼时, 头碰地即起,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 故称顿首。行顿首礼时,其他和稽首相 同,不同者拜时必须急叩头,其额触地 而拜。(“顿首”两字,后来也用于书 信中的起头或末尾,也有首尾都用的, 表示对人家恭敬。)通常用于下对上及 平辈间的敬礼。如官僚间的拜迎、拜送, 民间的拜贺、拜望、拜别等。也常用于 书信的开头或末尾。如“……丘迟顿首” (《与陈伯之书》)。
揖礼
“揖礼”属于相见礼,据考证大约 起源于周代以前,算起来怎么也有 3000年以上的历史了。武王伐纣灭 商而建立周朝,武王死后,其子周 成王年幼即位,由叔叔周公旦摄政, 采取了许多措施来巩固政权,周公 建立了周朝的各项典章制度和礼乐 制度,确立了以宗法制度为中心的 政治体制。揖礼开始大行于天下。
1
揖礼的优点
8
• “揖”是拱手礼,以站立姿态不需跪拜,礼节较拜礼要轻一些。《史记·高祖 本记》:“郦生不拜,长揖。”《汉书·周勃传》:天子“至中营,将军亚夫 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所以,揖礼用在较轻的场合,或 者作为军礼相见。
• 周揖礼可分为天揖、 时揖、 土揖三种,所谓高揖、长揖是作礼时的高度和 时间,而 特揖、旅揖、旁三揖是周礼中,王见诸侯的揖礼,周礼注疏·卷三 十一孤卿特揖,大夫以其等旅揖,士旁三揖,王还揖门左,揖门右。特揖, 一一揖之。旅,众也。大夫爵同者揖之。公及孤卿大夫始入门右,皆北面东 上,王揖之乃就位。群士及故士、大仆之属,发在其位。群士位东面,王西 南乡而揖之。三揖者,士有上中下。王揖之,皆逡遁,既,复位。
4
• 握手和作为礼仪的拥抱原本都是西方的东西,近 代史上随着鸦片输入中国。在中国人纷纷脱下黄 袍马褂,穿上西装革履的时候,握手也渐渐为国 人所接受。西装代替了长袍,握手代替了作揖, 然而并非完全的代替,而只是部分的代替。
• 作揖没有消亡,它仍然活在民间,活在台湾,活 在全世界的华人族群中,而且还活在中国人的潜 意识里。如过年过节,典礼庆贺,我们时不时拱 手作揖。
3
• 四是自主,人们多有这样的体验:握手时,有一方已伸出 手来了,另一方没有看见或故意装作没看见,使对方的手 停在空中缩也不是,不缩也不是,时间一秒秒过去,尴尬 透顶。有时也有另一种情况:刚才没看见的一方突然看见 了,赶忙补救,虽然已把对方的手挽救了并已紧紧握住, 但怠慢或疏忽已经造成,心中难免留下歉意。这种多发性 事故,暴露了握手这一方式的最恼人的缺点--它必须由双 方协调配合,同时动作才能完成。即使是训练有素的交际 家,已经经过了长期实践摸索,临场仍需要聚精会神,才 能掌握好自己出手的时候。这种事干多了,没有不累的道 理。作揖当然比握手简单多了,完全是自主的,任何人想 出手就出手,想什么时候出手就什么时候出手,完全不受 对方目光及其眼神的制约,绝不可能被对方冷落得进退两 难,遭其他人暗笑
• 身体肃立,双手抱拳,
左手在上,手心向下,
从胸前向外平推,俯身
约30度,起身,同时自
11
• 3、 土揖(下揖:揖礼手位于 下者,又叫:下手):用于长 辈或上司还礼。
• 身、 时揖体肃立,双手抱拳, 左手在上,手心向内,俯身约 30度,推手稍向下,起身,同 时自然垂手或袖手。
• 4、古代军礼,右手握拳,左
• 一是卫生。握手可传播某些细菌病毒。握手时双方中如有 一方的手沾泥带水,也会给另一方带来不舒服。而中国的 作揖,施受双方完全没有身体接触,即便到传染病医院去 慰问一大群病人,回家后地无须急匆匆先去卫生间洗手。 二是省时,当代人的交际繁多,假如一个人会见十多位客 人,与每位都握一次手,便要握得很耐心。假如十多个人 同时会见十多位客人,那更要握上好一阵工夫。既然说时 间就是金钱,为何不用作揖这种方式来惜金?一拱手,顷 刻之间,以一当十乃至当百,即使有成千上万的客人,也 都接受了你的亲切。
1、天揖
• 1、天揖(上揖:揖礼 手位于高者,标准揖 礼):正式礼仪场合, 如祭礼、冠礼等行此礼, 对尊长及同族中人行此 礼。
• 身体肃立,双手抱圆,
左手在上,手心向内,
俯身推手时,微向上举
10
2、 时揖
• 2、 时揖(中揖:揖礼手 位于平者,又叫:拱手, 推手,抱拳):同辈日 常见面,辞别礼,汉服 或便装均可。
5
6
7
周揖礼
• 盛行于周、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期间。 • 周揖礼行礼手态:左右手食指中指无名指
尾指四指并拢,左掌抚托右掌背交叉或平 叠,掌心朝内,左右拇指相扣,两手合抱, 拱手为礼。此礼节文官武将或君臣均可使 用,多用于文官。女子揖礼有所不同,双 手叠抱于左腰前,右手在上,手心向内, 欠身约20度。
• 古人认为,不跪不叫拜。拜,在古代就是行 敬礼的意思。按照周代礼仪的规定,当时对 跪拜的动作和对象,作了严格的规范,共有 “九拜”。
13
• 一、稽首(qǐ
shǒu),是指行礼
时,施礼者屈膝跪地,
左手按右手,拱手、于稽首(qǐ shǒu) 地,头也缓缓至于地。
头至地须停留一段时
间,手在膝前,头在
手后。这是九拜中最
手四指并拢自然覆裹右拳上,左
手拇指扣右手虎囗,此礼左掌
12
“九拜”
• “九拜”是我国古代特有的向对方表示崇高 敬意的跪拜礼。《周礼·春官·太祝》:“辨九 拜,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曰空首,四曰 振动,五曰吉拜,六曰凶拜,七曰奇拜,八 曰褒拜,九曰肃拜,以享右祭祀。”这是不 同等级、不同身份的社会成员,在不同场合 所使用的规定礼仪。
2
• 三是优美。人在握手时含胸曲背,低头引颈, 姿态实在不大好看。如果交际双方的身高差距 太大,握手更多见窘态。身高者有折腰之累, 身低者有被悬吊之险,难免把某种庄重的外交 或某种欢乐的重聚,搞得有点滑稽。作揖则无 须有这种担心,完全可以抬首挺胸,立身如柱, 气宇轩昂,雄姿英发,高出手高悬臂抱拳一合, 充分展示美的体形和美的气度,让周围的人眼 睛一亮--壮士也。
隆重的拜礼,常为臣
子拜见君王时所用。
后来,子拜父,点头), “顿”是稍停的意思。古人席地而座, 姿势和跪差不多。行顿首礼时,取跪姿, 先拱手,下至于地,然后引头至地,就 立即举起,是拜礼中次重者。行礼时, 头碰地即起,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 故称顿首。行顿首礼时,其他和稽首相 同,不同者拜时必须急叩头,其额触地 而拜。(“顿首”两字,后来也用于书 信中的起头或末尾,也有首尾都用的, 表示对人家恭敬。)通常用于下对上及 平辈间的敬礼。如官僚间的拜迎、拜送, 民间的拜贺、拜望、拜别等。也常用于 书信的开头或末尾。如“……丘迟顿首” (《与陈伯之书》)。
揖礼
“揖礼”属于相见礼,据考证大约 起源于周代以前,算起来怎么也有 3000年以上的历史了。武王伐纣灭 商而建立周朝,武王死后,其子周 成王年幼即位,由叔叔周公旦摄政, 采取了许多措施来巩固政权,周公 建立了周朝的各项典章制度和礼乐 制度,确立了以宗法制度为中心的 政治体制。揖礼开始大行于天下。
1
揖礼的优点
8
• “揖”是拱手礼,以站立姿态不需跪拜,礼节较拜礼要轻一些。《史记·高祖 本记》:“郦生不拜,长揖。”《汉书·周勃传》:天子“至中营,将军亚夫 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所以,揖礼用在较轻的场合,或 者作为军礼相见。
• 周揖礼可分为天揖、 时揖、 土揖三种,所谓高揖、长揖是作礼时的高度和 时间,而 特揖、旅揖、旁三揖是周礼中,王见诸侯的揖礼,周礼注疏·卷三 十一孤卿特揖,大夫以其等旅揖,士旁三揖,王还揖门左,揖门右。特揖, 一一揖之。旅,众也。大夫爵同者揖之。公及孤卿大夫始入门右,皆北面东 上,王揖之乃就位。群士及故士、大仆之属,发在其位。群士位东面,王西 南乡而揖之。三揖者,士有上中下。王揖之,皆逡遁,既,复位。
4
• 握手和作为礼仪的拥抱原本都是西方的东西,近 代史上随着鸦片输入中国。在中国人纷纷脱下黄 袍马褂,穿上西装革履的时候,握手也渐渐为国 人所接受。西装代替了长袍,握手代替了作揖, 然而并非完全的代替,而只是部分的代替。
• 作揖没有消亡,它仍然活在民间,活在台湾,活 在全世界的华人族群中,而且还活在中国人的潜 意识里。如过年过节,典礼庆贺,我们时不时拱 手作揖。
3
• 四是自主,人们多有这样的体验:握手时,有一方已伸出 手来了,另一方没有看见或故意装作没看见,使对方的手 停在空中缩也不是,不缩也不是,时间一秒秒过去,尴尬 透顶。有时也有另一种情况:刚才没看见的一方突然看见 了,赶忙补救,虽然已把对方的手挽救了并已紧紧握住, 但怠慢或疏忽已经造成,心中难免留下歉意。这种多发性 事故,暴露了握手这一方式的最恼人的缺点--它必须由双 方协调配合,同时动作才能完成。即使是训练有素的交际 家,已经经过了长期实践摸索,临场仍需要聚精会神,才 能掌握好自己出手的时候。这种事干多了,没有不累的道 理。作揖当然比握手简单多了,完全是自主的,任何人想 出手就出手,想什么时候出手就什么时候出手,完全不受 对方目光及其眼神的制约,绝不可能被对方冷落得进退两 难,遭其他人暗笑
• 身体肃立,双手抱拳,
左手在上,手心向下,
从胸前向外平推,俯身
约30度,起身,同时自
11
• 3、 土揖(下揖:揖礼手位于 下者,又叫:下手):用于长 辈或上司还礼。
• 身、 时揖体肃立,双手抱拳, 左手在上,手心向内,俯身约 30度,推手稍向下,起身,同 时自然垂手或袖手。
• 4、古代军礼,右手握拳,左
• 一是卫生。握手可传播某些细菌病毒。握手时双方中如有 一方的手沾泥带水,也会给另一方带来不舒服。而中国的 作揖,施受双方完全没有身体接触,即便到传染病医院去 慰问一大群病人,回家后地无须急匆匆先去卫生间洗手。 二是省时,当代人的交际繁多,假如一个人会见十多位客 人,与每位都握一次手,便要握得很耐心。假如十多个人 同时会见十多位客人,那更要握上好一阵工夫。既然说时 间就是金钱,为何不用作揖这种方式来惜金?一拱手,顷 刻之间,以一当十乃至当百,即使有成千上万的客人,也 都接受了你的亲切。